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指導思想得到

指導思想得到

發布時間: 2021-03-23 08:27:47

Ⅰ 馬克思主義如何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通過報紙和當時的先進分子傳播開來。

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有兩個重要來源,一是經在日本留學和從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人士的譯介,二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從蘇聯傳來的革命理論。

1899年,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一份中文報刊——上海的《萬國公報》上。到了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發表了一篇文章,成為第一個在文章中介紹馬克思的中國人。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施行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急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是在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按照列寧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根據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論》也可作此分類)。

他們闡明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共產主義必然勝利,指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

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們同時指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在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整個歷史時期中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為了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有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

馬克思主義是在各式各樣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反復斗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原則斗爭。

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

(1)指導思想得到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教條主義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做語錄,當作《聖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

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的,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

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話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一旦採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國化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

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回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原則,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反之,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觀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實踐開始,實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縛,哪怕是曾經認為是正確的,後來被證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時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們的目標不變,採取何種形式都不重要。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預測或規范,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不應當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某種社會制度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則無往而不勝。

Ⅱ 中共七大確立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確定了毛澤東思想。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作了題為《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和《愚公移山》的閉幕詞。

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概括,明確提出了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的論斷。

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在「總綱」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方針。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指導思想,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第一次大的歷史性飛躍。

從此,毛澤東思想便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一面旗幟,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2)指導思想得到擴展閱讀

毛澤東在1938年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向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囯化」的戰略任務。之後,他相繼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

在這些著作中,毛澤東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教訓,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提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確定,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已經得到系統總結並已日趨成熟。

Ⅲ 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一場以「實事求是」為精神實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過程中產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指導思想的總匯。

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

鄧小平理論是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踐的時代特徵提出來的理論觀點。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這是對鄧小平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在謀求更快的發展。

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競賽;也是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穩腳跟,處於有利位置的競賽。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盡快發展起來。這就要求有一種能夠指引我們更快更好地發展,不斷走向勝利的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創造出許多新經驗和新事物,這些,就是產生鄧小平理論的源泉。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就不可能形成鄧小平理論。

(3)指導思想得到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Ⅳ 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大會是中共多少大

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大會是中共十六大。

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我們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這次大會的靈魂,也是大會的精彩之筆,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十六大的歷史性貢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於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產生於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產生於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是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實踐總結。

(4)指導思想得到擴展閱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是我們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個歷史性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產物,是全黨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對我們黨所處歷史方位作出的科學判斷,是對我們黨歷史經驗進行的科學總結,是對世界上許多大黨老黨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積極借鑒,體現了歷史與時代、繼承與發展、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它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繼承前人又富於創造,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Ⅳ (二)指導思想與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踐行科學發展觀,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加快轉變礦業經濟發展方式,堅持把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主攻方向,充分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技術手段,加快基礎支撐、規劃引導、激勵約束、監督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新制度供給,構建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地質工作規律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保持工作連續性和穩定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基本原則

資源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相協調。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並舉,在滿足資源需求的同時,促進節能減排,降低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經濟、社會、環境四大效益的有機統一,建設生態礦業。穩步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盤活難利用資源,調整礦山企業盈利單一的模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將生態和環境成本內部化,建立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充分考慮企業經濟效益,調整礦業產業結構和礦山企業利潤結構,通過政府引導和稅費調節,著力培育綜合利用產品市場,將利潤的主要來源引向對礦產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進一步強化綜合利用管理工作在礦政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通過統籌部署、戰略謀劃、行業准入、標准規范、基礎支撐等制度的系統設計,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單項制度創新與政策組合配套相統一。針對引導礦山企業合理利用資源市場手段還不夠完善等深層次問題,推進關鍵環節的制度改革與創新。實現制度體系的動態調整,及時把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的成功經驗和運作模式總結上升為制度性成果。注重將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已有制度梳理與長效機制有機融合,突出示範引領、市場培育、技術創新、監管監測等政策制度相互配套協調,形成政策合力。

3.總體思路

構建以「調查評價、示範引領、標准規范、監測監管、激勵約束、稅費調節」為核心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圖3-1)。

調查評價是基礎。建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調查和評價制度,開展調查評價工作。只有查清現狀和潛力,才能有序開展工作。

示範引領是平台。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尚未成規模的情況下,保證中央財政預算的穩定投入,通過示範引領才能提高礦山企業綜合利用水平。

標准規范是依據。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需要相應的標准來規范管理。

監管監測是保障。形成有效的監測機制,保證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按照標准體系規范運作,有序推進。

激勵約束是手段。強化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配套激勵約束政策,用激勵約束手段區別對待監管監測中發現的經驗和問題。

稅費調節是杠桿,是培育市場的最有效手段。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常態運行最終需要有效的市場環境。通過構建反映資源稀缺、環境成本的稅費體系,完善落實減免稅費優惠政策,鼓勵技術創新,使得企業能夠盈利,環境能夠得到保護,資源能被高效利用,社會能夠和諧發展。

圖3-1 構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總體思路

Ⅵ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是緊緊圍繞發展這個主題的。這一科學發展觀是對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在去年抗擊非典斗爭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得到的重要啟示,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這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就是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集成的目標體系,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應當看到,我國現在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才能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真正建立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我國現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這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重要階段,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為妥善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則,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全局,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需要解決好科學發展問題;解決好科學發展的問題,需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地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作為提高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樣,我們黨就能更好地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要求上來,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推進各項事業,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Ⅶ 中共「七大」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從而使全黨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論基礎

Ⅷ 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

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組成。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早期的孫中山對「民」的認識,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愛民與救民。他想通過重民來謀求國家富強之道,因為民富,國則富,民貧,國則弱。

到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對「民」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會成立,他把以「民」為主體的三民主義,作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實現了由傳統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義的飛躍。

中華民國建立後,他主張團結全國人民,「建設一世界上最富強最快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

(8)指導思想得到擴展閱讀:

清末時期的社會從封建社會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變革時期,社會的巨大變革,無疑對孫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清政府各種救國方案先後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以美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作為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並用以指導了辛亥革命的實踐,還與孫中山的思想轉變有關。

三民主義其實是孫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然後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

Ⅸ 黨的十二大指導思想是什麼

黨的十二大指導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在北京召開。 鄧小平在開幕詞中強調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Ⅹ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抄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襲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