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菌物學術會

菌物學術會

發布時間: 2021-03-23 06:48:02

Ⅰ 翟鴻燊國學講座全集視頻哪裡可以下載誰能提供下載地址可以發給我,[email protected].........

Lz~來
你要的資源已經自給你發送過去拉。
點開郵箱看看哦。收件箱或者垃圾箱,然後下載附件~
若沒收到,請多寫一個郵箱或網路HI聯系我最好是直接追問我~

收到請及時採納答案哦~
滿意可加分~

★糕調★小說團 。◕_◕。

Ⅱ 菌物學報的介紹

《菌物學報》(Mycosystema)的前身為《真菌學報》,1982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菌物學會主辦,是我國菌物學(真菌、粘菌、卵菌)領域的專門學術期刊,報道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具創造性或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和簡報。

Ⅲ 中國植物病理學術團體是什麼

phytopatholog-ical academic group in China

沈崇堯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是中國植物病理學工作者的主要學術性團體。其他與植物病理學有關的學術團體還有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及中國菌物學會。

Ⅳ 宋愛榮的參加學術會議情況

時間地點會議名稱發言或論文題目2000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Ganoderma Research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 formulas on depths cultura and metabolites of Ganoderma2000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Ganoderma Research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extraction rate of mediciria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Ganoderma strains2000.11煙台全國第六屆食用菌科技交流大會 靈芝不同品種多糖提取及其含量測定2001.10烏克蘭.基輔國際葯用蘑菇科學大會The extraction and esimation of effectively medicinal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ganoderma P.Karst. of mountain tai in China2002.3河南.泌陽國際香菇技術及營銷研討會灰樹花發酵液不同處理對多糖含量的影響2003.5湖北.武漢湖北省食用菌技術交流大會中國葯用真菌研究現狀2003.8上海全國第六屆食用菌學術研討會2003.8雲南.昆明食用菌野生資源及新產品開發交流會灰樹花發酵液多糖提取的研究2003.9北京中國菌物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六屆菌物學學術討論會真菌多糖的研究2004.6北京2004靈芝專題研討會不同碳氮比對薄蓋靈芝液體深層培養的影響2004.7吉林.蛟河全國第七屆食用菌學術研討會2005.4江蘇.南通中國菌物學會首屆葯用真菌產業發展暨學術討論會灰樹花發酵液粗多糖和樟芝發酵液熱水提取物的輻射保護研究樟芝醇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2005.8台灣第七屆海峽兩岸真菌學學術研討會用正交試驗法篩選樟芝適宜培養基2005.8香港首屆中葯現代化及產品博覽會2005.10北京首屆中國菌物產業與科技研討會樟芝活性成分提取研究2005.11福建.福州首屆海峽兩岸食(葯)用菌學術研討會樟芝發酵液不同處理樣品的氨基酸分析不同光質光量對樟芝菌絲體生長的影響研究2006.5山東.濟南山東省食用菌工作會議暨第五屆食用菌經貿洽談會2006.8遼寧.大連第二屆中國菌物學會菌物教學與科研學術討論會樹舌靈芝MP-01菌株培養基的篩選2006.8沈陽.長春全國第八屆(長春)葯用真菌學術研討會樟芝活性成分的研究(大會報告)碳氮源對桑黃菌絲生長的影響不同光質光量對靈芝MP-01菌株菌絲生長的影響2007.7雲南.楚雄第五屆世界菌根(野生)食用菌大會2007.8澳大利亞微生物教學考察2007.10韓國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考察2007.11四川.成都第八屆全國食用菌學術研究會暨新產品新技術交流會灰樹花不同品種的液體培養比較試驗灰樹花不同品種發酵液蛋白質含量的測定灰樹花不同菌株胞外酶活性分析2008.5南非.開普敦第17屆國際蘑菇科學大會2008.11湖北.武漢中國菌物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七屆菌物學學術討論會八個樟芝菌株液體發酵胞外酶活性的測定2008.11山東.梁山首屆全國食用菌公產化生產高層研討會2009.3日本食用菌公廠化生產栽培與設備2009.4山東.濟南食用局安全衛生體系建設:DUS測試技術培訓食用菌食品安全與產品開發

Ⅳ 李玉的科研成果

在科學研究上,李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863」項目、農業部「948」項目等40餘項。在國內外收集、評價上萬份菌種和憑證標本,報道了45個新種,100餘個國內新記錄種。篩選並培育出39個食用菌品種,有6個品種通過國家認定,獲得發明專利5項,集成創新了6個北方主要食用菌標准技術體系,指導培訓技術骨幹8000多人,帶動農戶3萬戶,累計推廣面積50多億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60億元。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13篇,其中34篇被「SCI」收錄或引用出版著作17部。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得專利6項,對我國的菌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在產業化理論方面,李玉率先提出了食用菌產業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重要的產業一環,提升了食用菌產業的地位。針對吉林省地處黃金玉米帶、產量高效益低這一「新東北現象」,提出了「南菇北移」、「東木西草」、「建設百公里食葯用菌長廊」等合理化建議,被省政府採納,並付諸實施成為新的產業亮點。
在人才培養方面,李玉甘當人梯,培養了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100餘名,博士研究生40餘名,博士後40餘名。在我國創建了較完整的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在產學研平台建設方面,李玉建立了「食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創新中心」、「中俄菌物資源保育中心」、「中國白俄羅斯菌物資源保育中心」。創辦了《菌物研究》雜志。創建了食用菌專科專業和應用生物科學(食葯用菌方向)本科專業、建成相關的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並成為省部級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在國內率先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的較完整的菌物學科體系。建設了21個產業化示範基地。主持召開了「第八屆海峽兩岸菌物學學術研討會」、「中日及泛亞太地區菌物學論壇」、「 第五屆國際葯用菌大會」等多次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擴大了吉林農業大學及菌物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為菌物學科搭建了良好的產學研平台。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其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此次增選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已達756名。目前吉林省「兩院」院士人數為30人,而從省屬單位走出的院士,李玉還是第一人。原吉林省省長韓長賦在考察吉林農業大學食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時說,李玉教授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吉林農業大學的光榮,是吉林省屬高校的光榮,也是吉林省農業的光榮、吉林省全省的光榮。

Ⅵ 菌物學是指哪些

mycology

余永年

研究菌物生物學特性的科學。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內容涉及形態結構、生長發育、遺傳變異、分類系統、生態區系及系統發育等。菌物是一類具真正細胞核、以孢子繁殖、無葉綠素的生物。Mycology是從希臘文Mykes(蘑菇)一詞衍生而來。

菌物界一般認為應包括裸菌、卵菌和真菌三個門。裸菌營養體無細胞壁、細胞核分裂時呈「十」字形等,很像動物;繁殖體結構又像真菌,在固定的子實體上產生具壁的孢子,所以它的分類地位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卵菌營養體細胞壁含纖維素(真菌含幾丁質),其細微結構、核循環、賴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等,都與真菌迥然不同。所以從發展趨勢看,裸菌和卵菌將會被排除在菌物界以外,屆時菌物界便只剩下單源的真菌了。

重要性

菌物廣泛分布於地球表面,與人類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對國民經濟和科學研究影響深遠。裸菌在研究原生質性質、DNA合成、遺傳機制、核有絲分裂和系統發育中是較理想的生物材料,少數裸菌可為害植物。卵菌在研究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形態演化、從腐生到寄生直至專性寄生的生理演化,從水生到兩棲再到陸生的生態演化等過程中,為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問題,提供了較理想的材料;有些卵菌如疫霉、霜霉和白銹等是許多經濟植物的重要病原菌,水霉為害魚類。真菌在工業、農業、醫葯和生物工程等方面起著有益和有害作用。食用菌已成為人類食譜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味道鮮美、風味特殊,營養豐富,含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熱量低,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被認為是21世紀的十大食品之一。真菌除直接用作葯材外,其代謝產物是抗生素、多糖體等的重要來源。已知真菌多糖對多種腫瘤有療效。70%以上的植物病原物是真菌,如白粉菌、黑粉菌、銹菌、木腐菌和炭疽菌等;還有許多真菌可引起人畜病害。總之,菌物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開發和利用它們,是菌物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惠特克五界系統示意圖(仿Whittaker,1969)

分類

早期的生物分類,多基於表面的相似性,而不是完全根據親緣關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人為性,未能全面反應系統發育。但是,最近二三十年來在這方面有了較大的進展。下面從生物分界的歷史來看菌物的分類地位。

菌物因具有細胞壁並固著生活,在傳統的動物和植物的兩界分類系統中,被劃歸植物界。從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35)開始直到20世紀中葉,200多年一直被沿用。隨著科學的發展,發現兩界分類系統未能反映生物類群間的本質差別,許多學者先後提出將生物劃分為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等分類系統(見表),最多的達19界。從四界系統開始,均主張菌物獨立成界,已在世界和中國學術界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採用。在眾多的分界系統中,美國惠特克(R.H.W hit-taker)1969年的五界分類系統影響較大,它是一個б較合理的縱橫統一系統:縱的方面顯示生物系統發育過程,即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單細胞演化到多細胞;橫的方面顯示生物的營養關系,即植物的光合自養型,動物的攝食異養型和菌物的吸收異養型(見圖)。但是,營養關系情況復雜,不宜作為生物演化的主要依據。T.卡瓦尼-史密斯(T.Cavalier-Smith,1981,1988)認為真核生物的主要分類群應該是單源的,應根據基礎的細胞結構,而不是營養適應性或營養方式。卡氏根據線粒體嵴的形態等將細胞生物分為八界,十多年來學術界承認這種分界系統的人越來越多了!

學科分支

菌物學在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衍生出許多學科,如植物病理學、抗生素學、生化遺傳學、真菌毒素學等。菌物學本身又發展起來許多學科分支。按照研究的類型有裸菌學、卵菌學、真菌學等領域,在真菌學中又有地衣學、銹菌學、菌根學等。根據菌物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可分為菌物生物學、菌物形態學、菌物分類學、菌物生理學、菌物生態學、菌物地理學和菌物系統學等。根據菌物在各個經濟領域的應用價值可分為工業真菌學、植物病原菌物學、醫學真菌學、葯用真菌學和蕈菌學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又促使形成了一些新興研究領域,如菌物的超微結構、菌物數值分類、菌物生物工程和菌物資源等。

發展簡史

菌物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前菌物學階段

公元前5000~公元1700年,釀酒和食菌是本階段應用菌物的特點。中國釀酒歷史比古希臘、古羅馬更早,約始於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西方人對蘑菇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而中國遠比西方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3000年)已大量採食蘑菇。

古菌物學階段

1701~1849年菌物學形成和發展階段。除發展和應用菌物外,主要是大量的分類工作和形態結構的研究。代表性的學者有:義大利的P.A.米凱利(Pier Antonio Micheli,1679~1737),在他的巨著《植物新屬》(1729)一書中所研討的菌物成為菌物學發展史的第一個里程碑,他是科學菌物學的奠基人;瑞典的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07~1778),他的《自然分類》(1735)作為菌物命名的起點,為菌物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荷蘭帕松(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1761~1836)的《菌物綱要》(1801)和瑞典弗賴斯(Elias Magnus Fries,1794~1878)的《菌物系統》(1821~1832),都是大型真菌分類的經典著作,弗賴斯被譽為「菌物學的林奈」。

(Cavalier-Smith,1981,1988)八界系統僅限於細胞生物++++++++卡瓦尼-史密斯界上分3總界++++++陳世驤等(1979)界上分2總界++++++胡先騎(1965)(1949)六界系統++++++桕和柏(Jahn&Jahn+++++馬古利斯和施瓦茨(Margulis&Schwartz,1982)1974)五界系統++++++++++惠特克(Whittaker,1969)馬古利斯(Margulis,++++列戴爾(Leedale,1974)菌物屬植物界++++++++惠特克(Whittaker,1959)穆爾(Moore,1971)四界系統菌物屬原生界++++科普蘭(Copeland,1938,1956)菌物屬植物界+++多德森(Dodson,1971)菌物屬原生界+++斯塔尼爾等(Stanieretal.,1970)菌物屬植物界+++科蒂斯(Curtis,1968)菌物屬菌界+++鄧叔群(1966)三界系統菌物屬菌界+++科納德(Conard,1931,1939)菌物屬植物界+++黑克爾(Haeckel,1866)菌物屬植物界+++霍格(Hogg,1861)菌物屬植物界++林奈(Linnaeus,1735.)兩界系統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毒菌核菌藻藻物蟲生物物物備注病細原裸膽藍藻眼菌原菌植動提出者(年代)分類系統名界

生物界級分類系統比較

近代菌物學階段

1850~1949年近100年裡,菌物學的各個領域都有較快的發展,如菌物的個體發育、多態性、生活史、生理學、遺傳學、病理學和分類學等。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德國的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1888)對菌物的生活史、寄生性和腐生性、藻狀菌和子囊菌的性行為、銹菌的轉主寄生現象以及黑粉菌和裸菌等均有較深入的研究,他學識淵博、門徒眾多、成績卓著,對菌物學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是菌物學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譽為近代菌物學的奠基人。

裸菌在300多年前已有記載,林克(Link,1833)認為它應屬於真菌,德巴利(1859,1887)認為它是菌形動物(mycetozoa),只是表面與真菌相似。它一直被菌物學家所研究。

Ⅶ 什麼是中國微生物學會

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由湯飛凡、謝少文、方心芳等人發起,於1952年12月成立,第一屆理事長為湯飛凡。1987年10月舉行第五屆理事會,選舉焦瑞身為理事長。該會設有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真菌學、病毒學、獸醫微生物學、人獸共患疾病學、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普通微生物學、分子微生物學及生物工程等9個專業委員會和釀造分會。出版物有季刊4種:《微生物學報》,《真菌學報》,《生物工程學報》,《病毒學報》;雙月刊兩種:《微生物通報》,《中國釀造》。該會於1982年加入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聯合會下屬的細菌學、真菌學和病毒學三個分部,均有中國代表。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址設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菌物學會

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國植物學會下屬的分會,前身為中國植物學會真菌分會。真菌分會成立於198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代表大會,王雲章教授當選為第一任理事長;1986年在武漢舉行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裘維蕃教授為理事長;1990年在北京舉行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余永年教授為理事長。1993年5月,在北京舉行中國菌物學會成立大會暨學術討論會,選出魏江春教授為中國菌物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理事會下設學術委員會、組織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科普委員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及食用葯用菌、蟲生真菌兩個專業委員會。現有會員1500多人。出版的學術刊物為《真菌學報》(季刊)。中國菌物學會會址設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Ⅷ 范黎是誰

范黎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
姓 名: 范黎 職 稱: 副教授
學歷學位: 博士研究生,理學博士學位
學術職務: 中國菌物學會理事,《菌物學報》編委
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從事菌物學研究十餘年,發表專著7冊,其中英文專著1冊(第一作者);參編論著2冊; 學術刊物上的論文43篇,發表的菌物新學名18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菌物系統學,菌物生態和生理學。
近年來的主要研究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 中國真菌志(馬勃目等)(編號30499340,在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 中國真菌志(硬皮馬勃目等)(編號39899400,完成)
北京市教委 羊肚菌營養生理及子實體形成條件的研究(編號00Kj-096,完成)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 羊肚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編號6032005,在研)
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專項經費 中國羊肚菌種質資源研究(完成)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