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健康指導
Ⅰ 如何宣傳殘疾人康復知識
兄弟~看到這個帖子首先我很感動,我能為你有這樣的工作而感動,同時從內心也很敬佩你!
街道社區宣傳欄內的宣傳其實有很多方式的,具體起來比如經常搜索些國內外殘疾人康復的成功案例寫上去,找些各種殘疾恢復的偏方,再寫些國家殘聯近期出台的各種方案啦提議啦之類的,其實你覺得殘疾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個人覺得是激勵和鼓勵,是關愛,家人和全社會的關愛,這些都在你的宣傳下。我覺得只要你盡心就會有收獲!
希望能幫到你!!我先替所有的殘疾人向你致敬!
Ⅱ 殘疾人康復服務內容
治療除了必要的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文體治療、傳統的物理療法、祖國傳統醫學等。
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
作業療法,它主要包括機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認知和知覺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訓練、自助具的選擇製作、環境改造的設計和指導、開具輪椅處方等等。
語言治療,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刺激引發並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
心理治療,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療法和行為療法等。
Ⅲ 針對殘疾人的社會康復方案主要有( )。
A,B,D,E
針對殘疾人的社會康復方案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①協助康復醫師正確地診斷、有效地醫治,以維持殘疾人康復後的健康狀況和自我照顧能力;②要考慮殘疾人康復後應有的基本醫療設施並進行轉介服務,包括地方性的醫療單位,殘疾老年人、殘疾兒童的療養所及福利機構的設施;③家庭照顧方案的實施,康復社會工作者要與康復醫師、護士等定期到殘疾人家庭探訪,提供康復指導;④要與有關機構協調,開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會服務項目,促使殘疾人有效利用醫療設施,同補充醫療服務的不足;⑤提供社會工作的其他專業服務,包括合法權益的維護及提供職業培訓和特殊教育的機會與條件,切實解決殘疾人社會適應問題,滿足他們的社會福利需求,幫助他們重新參與社會生活。
Ⅳ 殘疾人應如何保健
一 全面了解、認識殘疾人的心理特點。殘疾人除具有人類共同的心理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心理特點。殘疾人除具有人類共同的心理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現,且隨殘疾類別、程度、發生時間及殘疾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不論何種類型的殘疾人一般都具有以下心理特點:
1 自卑感。這是殘疾人相當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體驗,身殘之後,由於喪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會認為被人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變得孤僻、膽怯,心甘情願地成為弱者,意志消沉,喪失生活信心。殘疾人在戀愛、婚姻、家庭、職業等問題的解決上,由於比健全人困難得多,使得他們感到不為人們所了解,比健全人低一等,自尊心受到打擊,滋長了自卑感。
2 孤獨感。是殘疾人普遍存在的。殘疾人由於生理上的某種缺陷不能或不願主動接觸社會,受到周圍部分人,甚至家屬的冷漠,以及社會對其提供的幫助不夠毛豆可使其感到孤獨,從而更加脫離人群,較少與他人尤其是健全人交往,從而感到不被人理解,這種孤獨感隨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增長。
3 敏感。由於殘疾人身上的殘疾,往往容易使其過多注意自己,因而對別人的態度和評論都特別敏感,如果別人做出有損於殘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們往往難以忍受,甚至會立即產生憤怒情緒,以至採取自衛的手段或加以報復,這也決定了他們情緒反應強烈、且不穩定,如聾啞人由於聽覺或語言障礙,與他人交往靠手勢或靠直觀或得信息,因此其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相對不發達,而形象思維較為發達,且由於其視覺十分敏捷,對事物形象的想像力非常豐富,所以聾啞人性格外向,情緒反應多表現於外,且強烈、頻率高、持續時間短,容易上火和發怒。而盲人情緒反應則多隱藏於內,雖然情感體驗可以很激烈,但情緒表現並不十分明顯,而且爆發性的情感較少,這是因為盲人缺乏或喪失空間概念,沒有視覺形象與周圍事物的完整圖象,致使盲人的形象思維不發達,而由於他們聽覺、觸覺較為靈敏,使其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較發達,所以說盲人的性格一般都比較內向,又由於盲人的語言、聽覺、記憶都比較發達,所以盲人常有健談,說話條理清晰等特點。
由於殘疾人交往的圈子比較小,周圍社會環境比普通人簡單一些,這樣就形成了某種固執、心理脆弱、忍耐性差、易急躁;肢體殘疾人性格倔強、自我剋制,他們容易情緒低落、憂郁、自卑感強;精神殘疾人的特點是知、情、意及行為表現與現實脫節,為正常人所不理解,自己還以為是正常的;弱智人常表現出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缺乏目的性和靈活性等等,同時頑強拼搏,自強自立,不肯向命運低頭,也是各類殘疾人比較明顯的心理活動的特徵,只有真正掌握了殘疾人的這些心理特徵,殘疾人的心理保健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葯,提高效率。
二 針對殘疾人的上述心理特徵,開展心理保健工作。
首先讓殘疾人明確認識消極的心態是造成不良情緒的根源,是人類心靈的毒素。如殘疾人較為典型的抱怨,怨恨心理,它對人的心靈、生活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為怨恨猶如一種心靈毒素,它使人心志若化、情緒波動、精神壓抑,嚴重的可以使人鑽進怨恨的牛角尖、心理異常,行為反常、喪失理智。這時,當一個人不採取行動時,使自己心靈受煎熬,寢食難安,精神世界被黑暗籠罩,只剩下一個念頭,那就是解心頭之怒,除心頭之恨。人的總是在這個小圈子裡打轉,那麼他的理智的大堤終究是要崩潰的,如果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採取了行為,那麼就會對他人和自己造成嚴重的傷害。一味地抱怨父母,抱怨他人。不但影響工作、學習和家庭和諧,而且對當事人的身心都有不良影響。當人際關系緊張時,隨著情緒的波動,內分泌紊亂、消化系統處於應激狀態,血壓調節機能失調,會發生動脈硬化、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潰瘍病,婦女還會出現排卵機能異常,月經紊亂,痛經等現象,可見人的抱怨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是多麼的嚴重。
其次,幫助殘疾人掌握調適不良情緒和心態的方法,因為人的心理健康,應該是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這樣人才能有安全感,有自信心,有認同感,精神壓力小,身心發育也處於平穩階段,從而達到精神舒暢,身體健康,要讓殘疾人明白,人生在於自己把握。有理智的人能夠在情感發生被動時把握住自己,控制沖動和慾望,對周圍的人和環境做出適度的反應,不讓悲觀、憤怒、焦躁等不良情緒控制身心。下面是一位已患病17年的精神殘疾人總結的「養病要則」,通過這個要則,我們可以得到某種啟發:
1 適當地、適時地讀點書、看看報、寫寫作、看看電視,使大腦能夠在正常的運轉下進行調整,達到精神治療、精神療養的目的,並且從書和電視中吸取各種知識營養。
2 忌過度用腦,早休息,早起床,勞逸結合,多干一些體力活。
3 不生氣,不興奮。少想一些不愉快的事。天下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希望有可能實現,有可能實現不了的,對任何事情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希望大失望大。在不如意的時候,要想好事;在順利的時候,也不要高興過度,要做到心平氣和。
4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精神病人的通病是任性,改掉這種毛病,做到寬宏大度,有助於精神的好轉。
5 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要按照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事物。
6 家庭極為重要,多為家人著想,維護好家庭。高高興興生活,追求生活的質量,樂觀地奔小康。
7 在物質生活上用腦筋,讓物質帶動精神,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句話,物質生活要大於精神生活,才能養好自己的大腦,達到三分治療,七分養病。
十七年來,作者由於控製得當,基本沒有復發。他不但能自食其力生活自理,而且還能上班工作,象正常人一樣把本職工作幹得很出色,並且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的康復之路之所以這樣成功,是和他時刻控制病魔,遵守自己制定的「養病要則」是分不開的。
由此可見調理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殘疾人是多麼重要。而正確地調整不良情緒的方法又是達到這種狀態的有效途徑。如對於悲觀情緒嚴重的人,心理保健師應多採用一些積極鼓勵的方法,把他們的注意力從消極的方法轉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不要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霉」,「我總是運氣不好」等,而是要常常告誡自己生活中仍有很多美好,學會欣賞事物,與人為善。關注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事物,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另外還應告訴殘疾人不做慾望的奴隸。樂觀的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馬大哈」精神,而悲觀的人經常焦慮不安,後悔本應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對別人獲得的每一個成就、榮譽都想無條件取得,總是希望盡善盡美。最後總是既有無窮的慾望又有無窮的懊悔;最後還應告訴他們不要過分挑剔。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面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能符合自己的模式,這才感到順心。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這是一種消極心理,極易令人產生悲觀情緒。怨恨、挑剔是心理軟弱、心理「老化」的表現。另外,學會躲避挫折,偶爾地屈服有時也很管用。遇到情緒一時扭轉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迴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有時只要一曲音樂就會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裡,如果能跟隨快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打起拍子,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凈的世界之中,帶到充滿歡樂的情緒世界。如在生活中遭受了打擊,面臨著痛苦、浮躁、悲觀也是無濟於事的,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不被生活中的負擔所束縛,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要做到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三 充分尊重殘疾人的人格,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鼓勵他們建立生活的信心,殘疾人的自卑感比較強,正常人在與他們交往時,首先在語言、行為方面要尊重他們,不要傷害其自尊心,不要把他們看成是社會的包袱,要運用典型事例,鼓勵他們建立自強自立、自尊自重的信念,面對遭受的挫折,應冷靜振作起來,不要成為殘疾的奴隸,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通過鍛煉,是可以完全自立的,要與殘疾人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個人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怕,怕的是殘疾後失去應有的人際交往空間及其它心理空間,因而殘疾人最需要朋友和關懷。如果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溫暖,世界並沒有拋棄他們,就會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會樹立起生活的信心,珍惜人生。
Ⅳ 如何幫助殘疾人
殘疾人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生存的環境主要在社區。這就決定了殘疾人與社區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系,以至對於社區的依賴和依靠。殘疾人不管是日常的衣、食、住、行,或者康復、教育、就業、文化生活,還是在參與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權利、展示才能和人生價值、創造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等,都離不開社區提供的條件,離不開這個基層社會舞台。
一、加強基層殘聯組織建設,完善助殘組織網路。
創建「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即:計生服務、衛生服務、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志願者助殘聯絡站、殘疾人服務社等基層組織,落實好配套人員及資金,進一步完善助殘組織網路,讓殘疾人不出轄區就能享受到服務。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助殘氛圍。
在轄區范圍內開展學習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活動,促進助殘意識的提高。通過「愛耳日」「愛眼日」「助殘日」等各種形式來開展「一助一送溫暖」「結對扶貧助殘」「志願者助殘」等活動,積極營造濃厚的扶殘助殘氛圍。
三、加大扶貧幫困力度,立足社區全方位開展殘疾人工作。
開展調查摸底工作,應保盡保。要對各社區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的特困殘疾人家庭,符合最底生活保障的對象全部列入低保范圍;愛心結對,扶貧幫困。在幫扶活動中,要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愛心結對」活動,幫助這些弱勢群體,使殘疾人在經濟上、生活上、精神上得到幫助;用好志願隊伍,把幫扶工作落到實處。成立社區志願者助殘隊伍,充分挖掘社區現有資源,根據志願者來自不同的崗位和特長成立各種服務組,志願者按照社區殘疾人情況制定服務方案、服務目標、服務內容,使志願者服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四、加大康復工作,多方並舉大力推進殘疾人康復事業。
要及時調整康復領導小組,制定康復實施方案,建立社區志願者康復隊伍,宣傳康復知識,完善康復檔案,准確記錄殘疾人類別、訓練內容、效果等。
五、加大多種途徑,安置殘疾人就業
解決殘疾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勞動就業,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關鍵在於勞動就業。要積極鼓勵扶持殘疾人個體就業,自食其力,自謀職業。積極和勞動就業部門領導及殘聯聯系幫助他們安置就業,使他們有固定的收入,用來改善家庭生活。
六、鼓勵殘疾人通過積極就業方式參加社會保險。
如果企業招用了殘疾人,每年就可以折抵很大一部分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如果是五六十人的單位,每年節省5~10萬元都是很正常的。
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工作,那麼是不能參加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
但我們國家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指的就是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保險法規定有幾類人群可以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第一,企業職工(包含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必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第二,靈活就業人員、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非全日制用工勞動者,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所以,並沒有失業職工或者無業人員可以參加社會保險的規定。但是很多地區為了讓大家有一份養老待遇,以自願原則為前提,對資格審查並不嚴格。個人只要想交,不管你有沒有收入都允許你交,只要你繳得起。
但是國家鼓勵的低收入人群,參加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是針對所有群體都適用的保險,繳費是一年一繳。只要個人繳費,而且國家會給予更多的補貼。
對於重度殘疾人和低保家庭中的人員,政府會免費代交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
所以,對於無業殘疾人來說,家庭十分困難可以申請低保救助,當政府了解到有關個人情況的時候,會給予相應但交基本養老和醫療的補貼照顧的。
Ⅵ 怎麼輔導殘疾人心理健康
殘疾人需要進復行一些心理制診斷、心理治療讓不良行為得以改善,並且積極勇敢面對殘疾的現實,建議多和病人溝通,了解她的心理障礙,並且積極讓她克服,多陪病人出去走動,認識朋友,並且讓病人重塑生活的信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病人家屬一定要有耐心。
Ⅶ 針對殘疾人的社會康復方案主要有( )。
A,B,D,E
針對殘疾人的社會康復方案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①協助康復醫師正確地診斷、有效地醫治,以維持殘疾人康復後的健康狀況和自我照顧能力;②要考慮殘疾人康復後應有的基本醫療設施並進行轉介服務,包括地方性的醫療單位,殘疾老年人、殘疾兒童的療養所及福利機構的設施;③家庭照顧方案的實施,康復社會工作者要與康復醫師、護士等定期到殘疾人家庭探訪,提供康復指導;④要與有關機構協調,開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會服務項目,促使殘疾人有效利用醫療設施,同時補充醫療服務的不足;⑤提供社會工作的其他專業服務,包括合法權益的維護及提供職業培訓和特殊教育的機會與條件,切實解決殘疾人社會適應問題,滿足他們的社會福利需求,幫助他們重新參與社會生活。
Ⅷ 精神殘疾人怎樣做康復指導
怎樣進行心理康復
心理康復需要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實施心理康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心理康復系統
①建立個體心理調節機制心理康復的過程是讓殘疾者建立個體心理調節機制的過程,讓殘疾人通過接受系統的心理干預,逐漸適應生活、學習、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主要面對出現的各種困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調節機制,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保持心理的健康。
②建立有關人員(同事或家屬等)協助支持系統殘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相關人員的態度對於其心理狀態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家屬、同事、病友等這樣一些聯系比較密切的人員的態度對於其心理狀態的調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復不僅要重視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變化,也要注意這些人員的心理輔導工作,讓他們理解殘疾造成的心理問題,並且要解除由於家庭與小團體中出現殘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從而為殘疾人的心理康復創造一種良好的心理氛圍。
③建立專家協助支持機制心理康復是一個長期的調節過程,殘疾人在這個過程中要接受專家的指導與幫助,逐漸擺脫消極心理的影響,建立起積極的人生目標。心理醫生是接受專門訓練的人員,他們必須掌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方法,擁有從事心理治療的技能與臨床經驗,並且要有極為敏感的觀察力與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治療不同於其它臨床醫療,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才能從事此項工作。
④建立社區輔助支持系統殘疾的康復過程常常是伴隨殘疾人一生的過程,當殘疾人回到家庭與社會後,社區輔助系統的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要發揮社區中有關專家與相關人員的作用,在殘疾人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隨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幫助,從而能夠更好地為殘疾者的心理康復提供保障。
(2)運用心理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是心理醫生運用心理學的原則與方法,治療患者的各種心理困擾,包括情緒、認知與行為等問題,以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障礙,減少焦慮、抑鬱、恐慌等精神症狀,改善患者的非適應社會的行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的正常成長,較好地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和很好地適應社會。
Ⅸ 殘疾人在填表格中的健康狀況怎麼填
一般情況下填寫「健康」、「一般」、「較差」;有嚴重疾病、慢性疾病或身體傷殘的,要如實簡要填寫。
填表注意事項:
民族:填寫民族的全稱,如「漢族、回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
地址:居住地要填寫到具體的縣名稱。
聯系方式:填寫家庭及本人聯系電話或者其他通信方式。
籍貫:填寫戶籍所在地,需要詳細到具體的村鎮。
(9)殘疾人健康指導擴展閱讀:
殘疾人福利
殘疾人福利是國家和社會在保障殘疾人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為殘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醫療和康復等方面提供的設施、條件和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拓殘疾人就業門路,擴大就業范圍,提供就業機會,保障殘疾人的工作權利和自我實現的權利;
2、大力發展殘疾人特殊教育,提高殘疾人的文化素質和自立能力;
3、開展立法、宣傳和教育,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和提供特殊保護,呼籲社會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4、興辦殘疾人生活、工作、教育、文化娛樂活動的設施及器材的生產;
5、在社會事業的各個領域盡可能地為殘疾人提供方便條件,等等。
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和維護社會成員一定的生活質量,滿足其物質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採取的社會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設施和相應的服務。殘疾人福利是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項目。
國家和社會對保障、改善殘疾人的生活有哪些職責?
1、國家和社會採取扶助、救濟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
2、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通過多種渠道給予救濟、補助;
3、對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扶養人、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按照規定予以供養、救濟;
4、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社會興辦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養機構,按照規定安置收養殘疾人,並逐步改善其生活。
特別照顧
1、公共服務機構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為殘疾人提供優先服務和輔助性服務;
2、殘疾人搭乘公共汽車、電車、地鐵、輪船、渡船、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時,應當對殘疾人給予方便和照顧;對殘疾人隨身必備的輔助器具,應當准予免費攜帶;
3、盲人應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電車、地鐵、渡船,凡是盲人讀物郵件,都應當免費寄遞;
4、縣級和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減免農村殘疾人的義務工、公益事業費和其他社會負擔。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步增加對殘疾人的其他照顧和扶助。
隨著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國家日益注重通過立法手段保護殘疾人利益,給予殘疾人盡可能多的照顧,防止殘疾人遭社會淘汰,避免對殘疾人的歧視,並幫助殘疾人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