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假防治
❶ 如何有效預防學術造假學術腐敗。。。。急求。。。。
在中國。。。。。。。踏踏實實做自己的
❷ 沒人教寫論文,怎麼避免學術造假
本科畢業論文那是算不上論文的,要發表的文章和碩博論文差別也很大,揀相同的來說。
1、論文選題要看你的興趣點,當然也需要你掌握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例如你對某個問題感興趣,可以查閱相關文獻看看這個問題已經研究到了什麼程度,然後提出你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和見解,創新是很必要的。最好結合你導師的課題,這樣在資料獲取方面會便利很多。寫作格式你要發表在那個期刊就去看人家要求的格式,博碩論文的話學校里的網站有論文格式規范。
2、論文的數據和觀點必須是你自己原創的,如果你要借鑒別人的數據或觀點,必須用引號標明,並且註明文獻參考。這方面國內確實不嚴格,以哈佛來講,如果你的論文跟別人重復了6個單詞,就算是抄襲了。
3、國內大學存在一定的學術造假,但那是他們的事,不該覺得法不責眾就跟他們同流合污。寫好論文是很艱難的,我們要有自己的堅持,想要好好做學問,從一開始就認真來吧。
❸ 如何防止學術造假與學術不端
最近,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梁穎教授論文造假及學術不端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不是個例,是教育界普遍現象的一個代表。人們都在問:科研和學術界到底怎麼了?老人摔倒了不敢扶;學術造假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沒人揭露;有毒食品人人喊打卻無法禁止;西安李甜「董事長」橫空出世。種種社會亂象成了一團亂麻,人們批判不時出現的丑惡現象,指責他人的種種惡行,但誰又能說自己是完全清白的?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的底蘊哪去了?痛定思痛,普遍認為學術造假的根源在於人才評價機制過於偏頗,「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致使那些急於出人頭地的人不顧道義廉恥,鋌而走險。其實這「四唯」還算是公正一些的硬指標,是消除不了的,即便消除了,可能更大的危機又要出現。
文 | 楊吉德
問:「『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面所講的以仁、義、禮、忠、信為標志的學說,使深刻的道變成了枝節上的華麗外表,也標志著愚鈍教化的起始。如果人們崇尚仁、義、禮、忠、信,國家不就好管理了嗎,為什麼被稱為愚鈍呢?」
答:「這就是道和華的區別。道是不可見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化的。常言說: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這是形容認死理的人。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其產生的特定環境,環境改變了,這個理論就可能過時了。歲月是前行的,社會是發展的,你讓世世代代的人都去認過去的死理,就相當於社會發展了,人依然停留在舊的時代沒改變,不是愚是什麼?道就生長在人們的心裡,一點也不美麗,你一旦看到它美麗的外表,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再往深里下講,道是人心的聚合點,是以人為本體;如果變成以理論為本體,人變成了附屬,整個社會就進入到虛假、混亂的意識狀態,人們的言行,只是逢場作戲而已。用適合時代的道,推行新時代的德,才是化解各種矛盾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現了重大問題,也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就知道在道、德、仁、義、禮哪一個層面上應該糾正了。」
❹ 如何打擊學術造假
3月15日,浙大公開對「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進行了處理:賀海波因8篇論文存在剽竊、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被開除教師隊伍;賀海波所在的中葯葯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打擊學術造假,需用重典!這樣的處理結果,讓人拍手稱快!
目前,學術造假、學風不正、粗製濫造,抄襲剽竊的現象,在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影響非常惡劣。15日,教育部負責人表示,要像體育界反對興奮劑一樣,不護短、不姑息、不手軟。
打擊學術遭假,「重典」不可或缺。然而,打擊學術造假,治標更需治本!亡羊補牢,莫如事前防範,社會監督、法律威懾。
打擊學術造假,當務之急,要徹底清理滋生造假的土壤,改變目前以論文數量為主的考核導向,建立以論文質量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從源頭上扭轉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
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認為,導致大陸教育、科研質量不高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門喜歡「畝產萬斤」,不考慮教育、科研的使命。
大多數學科,沒有一二十年的積累難以出成果,「板凳坐得十年冷」。但目前各高校考核教師,基本是重論文、論文發表數量和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與票子、房子、位子等自身利益掛鉤,這些硬性考核指標導致科研人員坐不得「冷板凳」。在無形的壓力下,浮躁心態逐漸蔓延,有的教師不是認真搞研究,而是熱衷「搞關系」,拉項目,充當「學術包工頭」。有的教師一年發表十多篇「核心刊物」論文,而且年底得表彰者,往往是這些學者。
打擊學術不端,應該建立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內部治理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預防懲治體系。學術造假不光是道德問題,僅靠自律難以鏟除,必須制定可操作的學術道德行為規范;建立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的學術道德委員會,對學術道德實行一票否決。目前,教育部已著力構建懲治和預防工作體系,發揮社會力量進行監督。
打擊學術腐敗,走出「自己人監督自己人、自己人查處自己人」的模式,也有必要。我國至今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學術打假機構,對政府資助項目的質量和真偽也缺乏有效檢驗。對造假事件多是學校單獨處理,有的院校、科研機構態度曖昧模糊,甚至姑息遷就——近年來,造假事件不少,得到嚴肅處理的不多。在該問題上,一些國家的做法值得借鑒,美國在公眾與衛生服務部下,設立了「研究誠信辦公室」,對政府資助項目真實性進行調查,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內不能參與任何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
打擊學術造假,也需法律支持。在我國,論文作假最嚴厲的處罰莫過於解聘和解除公職,與造假成功獲得的巨大名利相比,風險很小。近鄰韓國,在「克隆之父」黃禹錫造假事件後,不但首爾大學撤銷了其教授職務;韓國檢察機關也對黃禹錫及其科研小組進行調查,認定他欺詐挪用「政府科研資金」,對其提起訴訟。相比之下,我國法律在打擊學術造假方面明顯滯後,無法追究學術造假者的刑事責任。
道德自律不是萬能的。只有改變指揮棒,依靠制度約束,發揮社會監督和法治力量,多管齊下,才能使學者不願違背、不敢違背、也不能違背學術道德,學術造假這個毒瘤才有可能越來越小、直至最終被鏟除。
❺ 高校要求論文重查率降到20%以下,這樣可以防止學術造假嗎
應該有一定的作用,不過我個人認為,如果一個人想要造假的話,那麼即使你怎樣預防他也會造假,如果一個人不想造假的話,那麼你即使什麼都不做,他也會認認真真的去寫論文,我感覺我們不應該在方法上去研究怎樣預防造假,而要在教育上改進,我們應該研究的是教學的質量,教育學生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讓他自己覺得造假非常可恥,只有這樣才能根除學術造假這種行為。除此之外,鑒別學術造假,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出發:
3、對比真實個人經歷
最後1點是,我們把論文,全部都研究調查之後,應該對比他真實的個人經歷,也就是說,我們看過他的論文,看過他寫論文的手法,也調查過他的數據,之後要把這些東西全都合而為一,在對比他這個人的個人經歷,看看是否吻合,如果吻合的話,那麼這個論文基本就不是造假。
❻ 學術造假的危害,請分層陳述、要求條例清晰。
1。對於學生而言,傷害學習熱情,打擊學習積極性
2。對於其他研究學者而言,學術造假的專人破壞了學術環屬境,對守規矩的人造成不公平競爭,從而容易導致惡性循環
3。對整體的研究領域而言,學術造假會使研究成果與正確的結果背道而馳,會使整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性和嚴謹性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追問:
為什麼會打擊學生積極性
每個觀點下展開描述109字
然後100分就是你的啦
追答:
你先採納,我才給你寫
你剛開始只讓分條陳述
沒有說要展開寫
我擔心等我展開寫完,你又提其他的要求
追問:
不會的
寫完我就給分
追答:
我說過了,你給分,我一定會寫
你不給分,我一定不寫
大不了這些分我不要了
追問:
ok
追答:
你一個要求連這一個要求,我信不過你
❼ 科技部表示如何把學術造假零容忍落到實處
學工作來不得半點假的,所以科學誠信問題是科學的生命。首先要是建立比較完善的科研誠信的工作機制,要配合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要加強科研誠信信息化建設,加強科研誠信的宣傳教育,強化科技人員的誠信意識,加強評估。
第二是要配合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了誠信問題,再去申請課題、再去投稿,再去做人才計劃等等,就會受到懲罰,這不僅是行政的懲罰,是社會誠信體系對你的懲罰。所以這塊工作也是我們要抓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第三是加強科研誠信信息化建設。建立資料庫,對嚴重失信責任人,在科研人員、科研機構的誠信信息化系統里一查就知道了,就可以採取限制性措施。
另外,我們還要加強科研誠信的宣傳教育,強化科技人員的誠信意識。加強評估,如果能夠用更好的方法評估科研成果,也能遏制這方面問題。
❽ 日本是如何預防學術腐敗的
首先來說,中國有「學術腐敗」是因為國內研究機構始終有國家機構的色彩,所以專有腐敗問題。而包括日本在內屬,世界上絕大多數研究機構並非國家機構(至多是國家贊助),因此談不上腐敗,一般只到學術造假的程度,雖然這也很嚴重了。
❾ 各大高校對於學術造假是如何處理的
各大高校對於學術造假這件事是非常嚴肅的,現在也是零容忍的。如果發現有學生或者有教師學術造假,那麼學校一定是會嚴肅處理的。
所以學生們,好好學習才是王道,只有靠自己的實力,才能夠走好學習之路,不要去走捷徑,走捷徑,往往要付出代價。所以,靠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