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學生朗讀
⑴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朗讀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版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權、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⑵ 如何指導小學生的朗讀
一、教師做好范讀,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朗讀訓練的積極性。因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他們在聽老師范讀時往往會自覺地以自己的情況與老師作比,激發起他們要向老師學習的願望,主動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和不足,從而對課文朗讀水平的審美標准有了個感性的體會。我在教學每篇課文前,都會作一番深情的范讀。范讀時,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於聲,以自己的聲、情感染學生,讓他們與我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每當范讀時,我都發現學生聽得特別認真,他們臉上的神情時而專注,時而敬佩,時而興趣盎然,時而又流露嚮往之意……
二、教師逐句領讀,培養學生語感
教師如果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斷地提高讀書的興趣。當老師聲情並茂地讀完一篇比較難讀的文章後,學生早已躍躍欲試了,這時可採用逐句領讀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感訓練。通過領讀,就可以引導學生讀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確定、停頓的時機、節奏的掌握、語氣的舒緩、感情的處理等,只需「轉軸撥弦三兩聲」,便已「未成曲調先有情」了。這種「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觀的朗讀指導,更能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激勵、幫助和感染的作用。學生通過長期的耳聽、口讀、心會的訓練,能增強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後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們也能試著藉助自己學過的朗讀方法來把文章讀正確,讀出感情。
三、教學巧用齊讀,提高學生水平
針對學生朗讀的水平和特點,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後,可充分利用齊讀的功效來提高整班學生朗讀的能力。齊讀時,有利於教師發現問題,集中指導,也有利於學生之間在讀中互相糾正,互相體會。特別是對那些平時語感較差,朗讀能力較低的學生,這就避免了個讀時的膽怯和尷尬,更有利於他們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諧、活潑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朗讀,有利於找到朗讀感覺,發現朗讀規律,掌握朗讀方法,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樹立朗讀的信心,從而體驗到一種成功的樂趣。長此以往,他們的朗讀能力便會在齊讀中得到提高。
四、創設教學情境,讀出學生個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當學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並且對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范讀、領讀和齊讀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著孩子們個人的感情表達,不能滿足他們的表現需要。這時,學生們渴望根據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和方法,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通過朗讀時富有個性的語氣、感情處理來表達各自對文章的體會和見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例如淺顯易懂,利於抒發感情的課文,可指導學生自由體味,自由朗讀,讀後適當開展「向老師的范讀挑戰」活動。評比時不必以教師的范讀作為唯一標准,只要學生感情處理恰當就可算挑戰成功,給予適當鼓勵。
五、學生進行講說,鞏固學習效果
「讀」是「說」的前提,「說」是「讀」的後續,在朗讀訓練時,可以把說遷移至讀,在讀中汲取說的方法、說的技巧,以便克服讀中一字一頓、拖腔、唱讀等現象,便於鞏固朗讀訓練的效果。
再者,鼓勵學生課後使用普通話也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借說練讀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語交際中,由於學生多年來習慣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剛開始使用普通話交流時,難免會出現一些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語調把握不準、或過於強調咬音而表達生硬、不自然等現象。這時,就必須要求教師能以准確、流利、自然的口語表達勇做學生學習的典範,無任何時何地都堅持在學生面前使用普通話,同時注意在班內樹立學生典型。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不出數月,班內定會掀起學普通話的熱潮,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定會在相互傾聽、相互糾正中得到提高。說准確了,說流利了,那麼在朗讀指導中解決「正確、流利」的難題,也就輕而易舉、水到渠成了。
⑶ 教師如何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朗讀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記得有一位有名望的老師說過:「我們當教師的,上課應帶來兩樣東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頂帽子,把學生勤學的慾望扇的旺旺的,給樂於上進的學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連接起來,讓他們的心走進文本。」這話說的多形象,一個好教師的確應該如此的,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激趣、賞識教育吧。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
3、採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
4、經常進行各種朗讀比賽,中午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講故事。
5、為學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讀物,激發他們讀的慾望。
二、打好朗讀基本功。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在讀書時,我要求學生做到左手壓書,右手點字,的字預先提出,引起學生的注意,防止錯誤。由於我們班中外地學生比較多,在發音上地域差異比較大,如有的對「in、ing 」組成的音節難以分清,有的對「n、l」不分,針對這些,我在拼音教學時,沒有平均用力,而是花相對大的力氣對易錯進行教學,做到正確讀字音。
(1)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眼看書本,字字過目,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麼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時還應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從易到難,循環漸進,逐步打好朗讀的基礎。鼓勵他們多朗讀,並安排適當的時間,開展相應的比賽,為他們提供一個朗讀學習、交流的機會,使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朗讀興趣,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他們喜歡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分了以下幾步來訓練和指導:
第一步,讀准字音
朗讀要求學生一律用普通話,讀音要標准,吐字要清晰、圓潤、字正腔圓。可將容易發生錯誤方法;
(2)堅持長期練,區別對照。尤其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發音不同,要根據詞的意思定音。如:快樂(le)、音樂(yue),聲母、韻母都不同。興旺(xing)、高興(xing),聲母、韻母雖同,但聲調不同。長(chang)處、長(zhang)大,雖是同一個字,讀音不同時,意思完全不一樣,學生容易讀錯。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注意糾正不正確的讀音,使學生切實做到讀音正確,吐字清楚。
第二步,讀好詞語
朗讀詞語是朗讀課文的基礎,因詞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課文中有的詞語本身帶有感情色彩,在讀前我注意啟發學生理解詞語,體會詞語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確朗讀。如《兩只小獅子》一課的「這話被獅子媽媽聽到了,她嚴肅地對懶獅子說」中的「嚴肅地」,應採用稍低而慢,並神情凝重的語調讀才符合詞語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體會出獅子媽媽對懶獅子的關心之情。另外,在詞語中要正確讀出輕聲。輕聲讀法是輕而短。其規律是:(1)動詞重疊的第二個字,如「看看」、「聽聽」;助詞的「的、地、得」;名詞末尾如「我們」、「咱們」;(2)名詞的雙音節詞的第二個字,如「哥哥」、「衣服」等等,均讀輕聲。還有,要注意「一」「不」的變調讀法,在我們低年級的教材中較多出現。如「不(bu)能」,「不(bu)是」;「一(yi)個」,「一(yi)朵花」等等。因此在教學時,我特別注意這幾個方面的訓練與指導,教給學生朗讀的規律。
第三步,讀好句子
一些長句子在低年級的課文中常會出現。在長句子中怎樣停頓,這是很重要的。停頓不合理會直接影響表達的效果,讓人聽不明白。如《綠》一課中「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這句話寫了什麼?(所有的綠),怎麼樣?(整齊地按著節拍),干什麼?(飄動在一起)。然後根據句子前面所表示的部分意思來停頓,可要求用「/」畫出停頓並正確朗讀這個長句。「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另外,還要學會按標點符號的感情來讀。如《王冕學畫》一課中:「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多好哇!」句末是感嘆號,「多」要讀得稍重才能強調好的程度,由此發出贊嘆,語氣強烈,讀出感嘆句所應有的語氣。
第四步、讀好段、篇的訓練與指導
每一篇文章都由幾個小節組成,而每個小節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對獨立的部分,所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具體內容而定出朗讀的基調。
朗讀課文可以以小節為單位,用「接力式」強化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讓一個學生示範朗讀。其他小朋友注意聽,聽後學生評議。根據需要我設計兩種形式:(1)隨時評議。讀完一個小節,有錯,其他同學給予指正;沒錯,另點一名學生「接力」往下進行。目的是矯正讀錯的字音。(2)定時評議。就是整篇課文讀完,然後集體評議,主要評議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口齒是否清楚,是否讀准字音。分角色讀也能激起學生朗讀興趣。如《一粒種子》、《坐井觀天》等都是扮演角色的好示範材料。要求他們用正確流利的語言讀出語氣,讀出節奏,讀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讀音正確,速度合適的基礎上,把握語氣,尤其要讀好人物對話的感情變化。
三、訓練朗讀的方法
訓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就根據學生實際,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聽教師的范讀和放錄音帶。在學生聽規范的朗讀的時候,提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讀的形式上,我設計了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方法。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多看一些少兒節目,多聽一些少兒內容的廣播,從網路上查找一些動畫故事,在午間放給他們看,從而激發他們講故事的慾望,促進了朗讀。特別是班級里一些好生,看了故事後,躍躍欲試,我趁熱打鐵,就讓他們事先准備,然後在第二天講給全班同學聽。然後一個一個地輪,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的讀書成績,感到讀書成功的快樂,很多原來讀書不積極的學生在活動中也積極響應,紛紛表示要上台講故事。學生在活動中激發了朗讀興趣。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經過一年級兩個學期的訓練,學生朗讀水平明顯有了提高,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有適當的停頓,能在理解文中人物感情的基礎上讀出相應的感情。
⑷ 朗讀技巧指導和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
朗讀就是朗聲讀書,即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朗讀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需要創造性地還原語氣,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有聲的口頭語言。如果說寫文章是一種創造,朗讀則是一種再創造。一、用普通話語音朗讀朗讀和說話不同,它除了要求朗讀者忠於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讀外,還要求朗讀時在聲母、韻母、聲調、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范。1、注意普通話和自己方言在語音上的差異。 2、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類推引起的誤讀。 4、注意異讀詞的讀音。二、把握作品的基調 1、閱讀理解首先要熟悉作品,從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只有透徹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確地掌握作品的情調與節奏,正確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第一,了解作者當時的思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關鍵。 第三,根據不同體裁作品的特點,熟悉作品的內容和結構。對於抒情性作品,應著重熟悉其抒情線索和感情格調。對於敘事作品,應著重熟悉作品的情節與人物性格。對於論述文,需要通過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明確文章的論據和論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說明次序和說明方法。總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點,熟悉了作品的具體內容,才能准確地把握不同的朗讀方法。 2、設計方案 在深刻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如何通過語音的具體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 第一,要根據不同文體,不同題材,不同語言風格,以及不同聽眾對象等因素,來確定朗讀的基調。 第二,對整個作品的朗讀方案應有總體考慮。例如作品中寫景的地方怎麼讀?作品的高潮在什麼地方?怎麼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頓等。 三、朗讀的技巧 1、呼吸 學會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為這樣發出來的音堅實有力,音質優美,而且傳送得較遠。我們平時使用的是胸式呼吸。朗讀需要有較充足的氣流,一般採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 2、發音 發音的關鍵是嗓子的運用。朗讀者的嗓音應該是柔和、動聽和富於表現力的。為此,首先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嗓子,不要長期高聲喊叫,也不要由於飲食高溫或過於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對嗓音的控制和調節能力。 3、吐字吐字的技巧不僅關繫到音節的清晰度,而且關繫到聲音的圓潤、飽滿。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練地掌握常用詞語的標准音。朗讀時,要熟悉每個音節聲母、韻母、聲調,按照它們的標准音來發音。其次,要力求克服發音含糊、吐詞不清的毛病,一是在聲母的成阻階段比較馬虎,不大注意發音器官的准確部位,二是在韻母階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發音吐字速度太快,沒有足夠的時值。朗讀跟平時說話不同,要使每個音節都讓聽眾聽清楚,發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時值,每個音素都要到位。平時多練習繞口令就是練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頓 朗讀時,有些句子較短,按書面標點停頓就可以。有些句子較長,結構比較復雜,句中雖沒有標點符號,但為了表達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暫的停頓。但如果停頓不當就會破壞句子的結構,這就叫讀破句。朗讀時格外注意。正確的停頓有以下幾種類型:①、標點符號停頓。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停頓符號,也是朗讀作品時語言停頓的重要依據。標點符號的停頓規律一般是:句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停頓略長於分號、破折號、連接號;分號、破折號、連接號的停頓時間又長於逗號、冒號;逗號、號的停頓的時間要比一般的句號時間長些。以上停頓,也不是絕對的。有時為表達感情的需要,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停頓,在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頓。 ②、語法停頓。語法停頓是句子中間的自然停頓。它往往是為了強調、突出句子中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或補語而做的短暫停頓。學習語法有助於我們在朗讀中正確地停頓斷句,不讀破句,正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 ③、感情停頓。感情停頓不受書面標點和句子語法關系的制約,完全是根據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頓處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據感情的需要決定停與不停。它的特點是聲斷而情不斷,也就是聲斷情連。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達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讀時要加以特別強調的字、詞或短語。重音是通過聲音的強調來突出意義的,它能給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詞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語法重音。語法重音是按語言習慣自然重讀的音節。這些重讀的音節大都是按照平時的語言規律確定的。一般說,語法重音不帶特別強調的色彩。 ②、強調重音。強調重音不受語法制約,它是根據語句所要表達的重點決定的,它受朗讀者的意願制約,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強調重音的作用在於揭示語言的內在含義。由於表達目的不同,強調重音就會落在不同的詞語上,所揭示的含義也就不相同,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③、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讀的色彩豐富,充滿生氣,有較強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現在表現內心節奏強烈、情緒激動的地方。6、語速在朗讀時,適當掌握語速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緒和氣氛,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作品的內容和體裁決定朗讀的速度,其中內容是主要的。①、根據內容掌握語速。朗讀時的語速須與文意相適應,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個性、環境背景、感情語氣、語言特色來處理。當然,語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根據具體的內容有所變化。②、根據體裁掌握語速。以常見的記敘文為例:記敘文有記事、記言。一般說,記事要讀得快些,記言要讀得慢些。7、語調語調指句子里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其中以結尾的升降變化最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語氣緊密結合的。朗讀時,如能注意語調的升降變化,語音就有了動聽的腔調,聽起來便具有音樂美,也就能夠更細致地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語調變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高升調。高升調多在疑問句、反詰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憤怒、緊張、警告、號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讀時,注意前低後高、語氣上揚。 ②、降抑調。降抑調一般用在感嘆句、祈使句或表示堅決、自信、贊揚、祝願等感情的句子里。表達沉痛、悲憤的感情,一般也用這種語調。朗讀時,注意調子逐漸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③、平直調。平直調一般多且在敘述、說明或表示遲疑、思索、冷淡、追憶、悼念等句子里。朗讀時始終平直舒緩,沒有顯著的高低變化。 ④、曲折調。曲折調用於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諷刺、譏笑、誇張、強調、雙關、特別驚異等句子里。朗讀時由高而低後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節特別加重加高或拖長,形成一種升降曲折的變化。 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 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談談我個人的想法和做法:朗讀從小抓起,因為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正確的語感有助於小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引起學習興趣。具體從下面幾方面入手:一、讀准字音。低年級課文的特點是注音課文,這就給低年級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語言的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對學生加強朗讀訓練。首先,要重視拼音教學。低年級學生只有在掌握漢語拼音的基礎上,才能朗讀課文。對拼音教學,要做到持之以恆,堂堂必教,課課必學。其次,要利用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讀准字音,讀准「兒化」韻和輕聲詞。第二,教師要會聽,即注意聽清學生的發音,發現錯誤及時給予糾正,保證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二、注意停頓。停頓,不是一字一頓或一詞一頓地點讀,也不是高腔怪調地唱讀,而是在朗讀過程中恰當的間歇。現在,有些學生點讀或唱讀的現象嚴重,妨礙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嚴重地影響教學效果。怎樣克服點讀、唱讀現象。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適當的速度朗讀課文,不能過慢,也不能過快,可用聽錄音,教師示範讀、帶讀等形式進行。第二,讓學生認識句子,掌握標點符號,按語法停頓的方法進行訓練。開始時,可用點拍法(用擊掌表示)。如:頓號停半拍(擊半掌,一下一上為一拍),逗號停一拍,句號停一拍半,段與段之間停二拍。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能克服點讀、唱讀的缺點。三、讀出語調。讓學生認識句子,掌握標點符號,按語法停頓的方法進行訓練。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思想感情,這一點是朗讀訓練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操作方法如下:1、掌握標點符號所表達的語調。如問號句末語氣上揚,句號句末語氣下降,嘆號表示內心感受,感情比較強烈。2、注意找准朗讀的重音。如《書包里的秘密》一課,課題中的「秘密」一詞,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曉》這首古詩,要引導學生用下面讀法,讀好重音、停頓和速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人物說話的神態、語氣和表達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課,要指導學生讀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讀出狼那種惡狠狠、蠻不講理、兇殘的語氣。四、品味詞語品味詞語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對一些准確、傳神、生動的詞語,讓學生主動品味其語言的內涵,有助於學生領悟文章情感,理解課文內涵。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品味,朗讀句子的時候,對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一年下冊《春天的手》中有這樣幾個與動作有關的詞語:撫摸、掠過、拂過、拍著、拉著等,讓學生用動作來表現幫助理解詞義,有助於他們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不同含義。從而用恰當的語氣來表達感悟。感受和技巧在朗讀中都不能忽視,感受得越深,語言技巧就發揮得越充分;語言技巧運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達到朗讀的最佳效果。綜上所述,教師朗讀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個人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⑸ 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
所謂朗讀,即有感情、有節奏、抑揚頓挫、吐字清晰、聲音響亮地讀。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指導朗讀要形式多樣,把學生朗讀的興趣激發出來。在組織學生朗讀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初入學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我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採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配動作讀、伴讀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朗讀的興趣激發出來。
⑹ 怎樣指導學生有效朗讀
「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
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可見朗讀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表現力的有效手段。
是訓練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新課標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
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
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讀出情趣
1、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感情如何來調度動。
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首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
例如: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文章,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可以在網上找出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秋天美景的片或者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到郊外找秋天等,上課伊始把片展示給同學們看,他們不禁會發出陣陣贊嘆聲,因勢利導,這麽美的秋天,同學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秋天的美麗。
想學生會爭先恐後地舉手的,每位同學都會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
2、老師的范讀也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久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
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鑽研教材,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進入角色。
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帶學生進入意境。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
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而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
所以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
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
」小學生尤其喜歡贊揚和鼓勵,因此老師應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聆聽和感受學生的每一次朗讀,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但是對學生所出現的明顯的錯誤也不能一味的誇獎和稱贊,明明學生讀錯了字,讀得也不是很好,還一個勁地誇真棒真好,這種單一的大而空的評價形式,極不利於學生讀懂、讀好課文的。
好的教師應善於巧妙、機智地誘導評價學生,做到引而不發,不經意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進的地方,這樣既成就了學生成功的願望,又能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足心領神會三、創新求異,方式多樣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如老師的輕聲示範或者是藉助媒體的范讀,但無論是放錄音還是老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
⑺ 小學生指導朗讀有哪些方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觀摩這次「山東省小學語文第十七次年會」的展示課上,我特別注意18位老師的朗讀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范讀指導法
這18位老師基本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朗讀水平或雄渾有力,或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如東營小學的朱艷鳳老師在執教《平平搭積木》一文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學生對問句的朗讀還是難點,所以當出現問句:「平平,平平,這些房子都給誰住呢?」老師先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范讀指導全班學生讀出問的語氣來。臨沂小學的徐娟老師在執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王熙鳳出場時對她衣著的描寫特別復雜,讀起來特別拗口,我們成年人讀起來難度都很大,況且是學生呢?徐老師范讀這一段時簡直像說評書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相信通過徐老師的朗讀,學生會對這一段讓人看著眼暈的文字產生好感。好的朗讀,能增強文字的魅力。
老師們精彩的范讀展示,讓我感到自己朗讀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於小學生的向師性強,又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應該結合進行必要的、恰當的朗讀指導,可以是朗讀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體會方面的等等。范讀指導法多用於低年級,也可用於中高年級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僅憑學生自己練讀無法讀好的內容。一般來說范讀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產生朗讀的慾望、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採用了這種理解感悟法。如,萊蕪小學的劉芳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他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地愈精神,愈秀氣。他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對於梅花的描寫,劉老師先讓學生理解「秉性」和四個「愈」的意思,並進行了朗讀指導。對於中華民族裡有氣節的人物的描寫,她是這樣處理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劉老師出示了這些人物寫的詩句,如蘇軾、趙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詩句的引入,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語言,還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表達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劉老師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隨後,李老師又問:「當今社會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想到了醫生、消防員等時代的英雄,教師相機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感受之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並告訴學生,上面寫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寫具有梅花精神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隨後,李老師把這段文字變成詩歌的形式,通過范讀,變換形式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朗誦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讀的前提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對文字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真切體會。葉聖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會讀?有感情地朗讀作為外在的表達,一定是源於內在的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寫內容的感悟。
三、想像體驗法
「想像體驗法」指學生按照課文的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即內心視像;體驗是指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想像體驗的主要方法有:用畫面、音樂或語言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好講,但濰坊小學的王娜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新意。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的一段時,王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出示這段文字後,先讓學生談感受,帶著感受朗讀,讓學生對文字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後,她把「沙灘」「耕地」「山脈」「河流」等字變紅,配樂深情渲染:「這里曾經留下他們多少美妙的回憶呀!在每一片沙灘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剩下的詞語通過出示圖片讀句子來感受,接著王老師又說:「可是,這美好的一切西雅圖的族人們要遠離了。此時,他們心情怎樣?」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著西雅圖族人們對土地的依戀、不舍。最後,王老師讓他們帶著這種種體會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
四、評價指導法
評價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後,教師給予及時、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作為一種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並使其明確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同時,對班級的其他同學而言,教師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中有指導,指導中有評價。這18位老師都運用了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他們有時是在學生接讀課文時進行評價,一般是對學生生詞及多音字的發音進行評價;有時是用在重點段的朗讀上。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時出示了重點段: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一位女生讀「孟夫子」三個字時聲音很大,拖著長腔,像在大聲喊叫。楊老師問她叫什麼名字,並學著她的聲調喊她,問她聽起來感覺舒服吧?這位女生由此知道,讀書應該自然,不應裝腔作勢。
對於學生之間的評價,老師們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靈活。當某位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會及時引導全班學生:「掌聲在哪裡?」雖然學生沒有說一個字,但這熱烈的掌聲不就是一種無言的評價嗎?對誦讀學生的激勵可想而知。
五、對比體會法
1.刪減詞語比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改寫後的文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並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情感的體會。有好幾位老師運用了這一種方法,如濟寧小學的翟傑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改為「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三個「最」字的好處,在隨後的朗讀中便擲地有聲。
2.不同感情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物感情的不同,通過朗讀讀出區別來。如,日照小學的劉永翠老師在講《給予樹》一文時,讓學生畫出金吉婭在回家路上的表現?從她的沉默不語中猜測她的內心想法,體會她的擔心。然後劉教師又讓學生說說哥哥姐姐們的心情,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把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心情對比著讀一讀。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讀出他們的區別來。
六、角色轉化法
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聽其聲,視其形」。很多老師都運用了這種分角色讀的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紅老師在講《晏子使楚》一文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她請一位學生來讀楚王的話,但那位學生表現的沒有大王的范兒,她便讓學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結合這種表情再次朗讀。讀晏子的話則讓學生做出一個嚴肅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兒。在此基礎上,姜老師再讓他們分角色讀一讀,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補充提示語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後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後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即通常所謂的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准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詩句誦讀時,對詩的內容進行了補充提示:這詩中有著怎樣的依依不捨呀?(學生讀)這酒杯里有著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學生讀)李白的內心有著怎樣的孤獨和牽掛呀!(學生讀)
八、綜合指導法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往往與理解、講解、背誦等其他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朗讀指導方面,也往往是綜合運用幾種朗讀指導的方法,以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的。這18位老師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情趣。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會順利許多。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⑻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訓練扎實的基本功:「讀得正確」是朗讀的基礎
教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朗讀字句。讓他們在讀書的時候語速要略慢一些,多讀幾遍,做到「四不」。 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為今後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
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讀
進行朗讀訓練時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方法技巧。小學生朗讀主要抓語調、重音、停頓、語氣幾方面。
1.語調。要讓學生知道朗讀時句子里語音高低輕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讀、說話的腔調,舉例說明語調中高低、升降、輕重、曲直的變化,如何去把握它們,朗讀時應怎麼處理。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這件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於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孩子來說,是陌生而難以想像的.但是他們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餓是什麼感覺.我們就要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像.設想自己就是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餓縮在一座房子的牆角.學生就能認識到在資本主義國家,窮人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從而滿懷著同情朗讀,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後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開頭描寫環境的部分,應該用輕緩、低沉、傷感的語氣;朗讀出現幻象的部分,則應該用充滿希望、欣喜的語氣;而當幻想破滅,又回到殘酷現實時,又應該轉回失望、低沉、傷感的語氣。
2.重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重音,怎樣讀好重音,並能夠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找出重音。還要通過舉例示範,讓學生懂得對句子中重音的表現處理。有的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重音就是讀得大聲、快而激昂。其實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處理既要注重聲音形式,又要注重內心體驗;既要注重表層的技巧,又要注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跺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力,聲聲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頓。
我們在平時的聽課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在朗讀課文時感情非常投入,但是聽了以後卻感覺不舒服,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停頓、輕重音或語調等的安排不當造成的。技巧是朗讀的靈魂。
在指導停頓時,我特別注意了標點的停頓,詞語的停頓,情感的停頓。課文中每一個標點都對正確停頓有明確提示。一般而言,句號、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而自然段之間的停頓最長。詞語的停頓在朗讀中尤為重要,如果處理不當會使朗讀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有的學生這樣讀: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如此讀來,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 因此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注意詞語間的停頓至關重要。至於情感的停頓,就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再如:「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這里連用了三個感嘆號,出於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間停頓稍作變化,則更能表現出沃克醫生對劉伯承的欽佩、贊嘆之情!
(1)除了標點符號停頓,還有語法停頓。語法停頓是句子中間的自然停頓。它往往是為了強調、突出句子中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或補語而做的短暫停頓。學習語法有助於我們在朗讀中正確地停頓斷句,不讀破句,正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
(2)感情停頓。感情停頓不受書面標點和句子語法關系的制約,完全是根據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頓處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據感情的需要決定停與不停。它的特點是聲斷而情不斷,也就是聲斷情連。
小學生有唱讀的現象,朗讀時只注意讀准字音、忽略詞與片語之間的聯系,忽略了句子表達的意思,會造成讀破句、讀斷句的不良的朗讀習慣。教學時,要訓練學生按詞、片語之間的停頓法正確朗讀。
具體做法:
豎線分隔法。即按詞、片語的聯系情況用鉛筆劃出豎線。如《驕傲的孔雀》第一句可以用豎線這樣隔開:孔雀|很美麗,可是|很驕傲。只要|看到|誰|長得美麗,他|就抖動|羽毛,展開|尾巴,炫耀|自己的美麗。要指導學生把每一篇課文都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
朗讀時標點符號的處理。
各種標點都有它們停頓的時間和語調的差異變化。不同的標點的讀法在情感的表達中截然不同。掌握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聽者會受到美的熏陶。教師要向學生講明常用的標點符號的作用、停頓時間和可迸發的語感關系。
1.標點符號停頓。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停頓符號,也是朗讀作品時語言停頓的重要依據。標點符號的停頓規律一般是:句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停頓略長於分號、破折號、連接號;分號、破折號、連接號的停頓時間又長於逗號、冒號;逗號、號的停頓的時間要比一般的句號時間長些。
2. 朗讀指導中常用的符號
「|」--表示邏輯的停頓,打在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
「v」--表示感情的停頓,打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
「凵」--表示前後句子關系銜接緊密,中間停頓極短,打在該連的字行下面。
「●」--表示語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關字詞下面。
「○」--表示重音輕讀,打在相關字詞下面。
「→」--表示平調,即句尾的音平而穩。一般用於陳述句,劃在句尾。
「? 」--表示揚調(升調),即句尾的音先低後高。一般用於疑問句,或表示感情激動、亢奮、驚異和呼喚等句子。劃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現)。
「‖」--表示節拍(節奏),一般用於詩歌。劃在詞後。
4.語氣。要讓學生懂得陳述、祈使、感嘆、疑問等句式朗讀時所表達的各種語氣和感情,並教會他們怎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朗讀表現這些語氣。如《窮人》一文,作者用朴實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漁夫和妻子桑娜同情、關心窮人的美好心靈,文中多處運用嘆詞,使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實、感人。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這些用了嘆詞的句子。如「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對西蒙的同情,應讀出關心、同情的語氣。「嗯,你看怎麼辦……」這句子表明漁夫在和桑娜商量,徵求她的意見,應讀出思考、徵求的語氣。
朗讀,最重要的是個體獨特的感受。對於同一句話,有多少種不同的讀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重音是用聲音來突出重點;朗讀的速度應根據文體和文章內容的不同而分;朗讀的語調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來決定的。我經常和孩子們做這樣的游戲: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學生來讀,看誰猜得准他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你過來」這個句子就有很多種方式讀,分別表達著不同的含義。有高興時的語氣,傷心時的語氣,著急時的語氣等等。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們知道了在什麼時候該採用什麼樣的語氣,這樣讀出來的效果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感情等等。
要在體會感情的基礎上揣摩著讀
學生朗讀不能為讀而讀,讀正確、讀流利並不是朗讀的最終目的,要指導學生在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的基礎上揣摩著讀,要使朗讀真正成為有感而發,練習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既把對文章的理解和體會到的感情運用朗讀表現出來,又要通過感情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會,讀出真情實感,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讀之前為學生朗讀做好必要的鋪墊。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五冊中《秋天的雨》一文里有這樣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教師在指導學生讀這兩句話之前,要先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知道「秋雨」是「輕輕」地往下落。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把這兩處「輕輕地」讀得輕一點,慢一點。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又理解了這種技巧怎樣具體運用。從而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⑼ 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一、讀悟結合,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二、朗讀示範,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三、正確朗讀,技巧指導
教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朗讀字句。我們要提供給學生朗讀的機會,讓他們在讀書的時候語速要略慢一些,多讀幾遍。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為學生今後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關於朗讀技巧(如重音、速度、語調等),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讀,最重要的是個體獨特的感受。對於同一句話,有多少種不同的讀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因而,我們應通過讓學生不斷的練習,來感受不同的意義該怎樣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重音是用聲音來突出重點;朗讀的速度應根據文體和文章內容的不同而分;朗讀的語調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來決定的。我經常和孩子們做這樣的游戲: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學生來讀,看誰猜得准他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你過來」這個句子就有很多種方式讀,分別表達著不同的含義。有高興時的語氣,傷心時的語氣,著急時的語氣等等。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們知道了在什麼時候該採用什麼樣的語氣,這樣讀出來的效果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感情等等。
四、多種練習,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准讀好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法中,我們應採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興奮起來,達到樂讀的功效。
五、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課文字里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發言地。學生通過想像、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的想像、聯想、藉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也可以用教師的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這樣學生入情入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如:在朗讀《靜夜詩》這首古詩時,學生們在幼兒園時都能背誦出來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這首古詩時,先引導學生讀古詩(邊讀邊聽凄涼的古箏音樂),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天上月圓,人間團聚。而詩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種思鄉情,經過課文對照,學生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朗讀面部表情就比較嚴肅了。並通過語氣的變換,朗讀時情景的融合,使學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單的場面。通過我對當時情境的渲染,學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有了這樣的感覺,我在進一步的指導,就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從而讀得入情入境。
七、「讀後評議」是朗讀的良方
學生朗讀完後,教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拔,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要讓學生了解,朗讀的好壞不是單純的語言技巧問題,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時經過自己刻苦的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好。
⑽ 如何指導學生朗讀
一、讀悟結合,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二、朗讀示範,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三、正確朗讀,技巧指導 教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朗讀字句。我們要提供給學生朗讀的機會,讓他們在讀書的時候語速要略慢一些,多讀幾遍。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為學生今後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關於朗讀技巧(如重音、速度、語調等),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讀,最重要的是個體獨特的感受。對於同一句話,有多少種不同的讀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因而,我們應通過讓學生不斷的練習,來感受不同的意義該怎樣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重音是用聲音來突出重點;朗讀的速度應根據文體和文章內容的不同而分;朗讀的語調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來決定的。我經常和孩子們做這樣的游戲: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學生來讀,看誰猜得准他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你過來」這個句子就有很多種方式讀,分別表達著不同的含義。有高興時的語氣,傷心時的語氣,著急時的語氣等等。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們知道了在什麼時候該採用什麼樣的語氣,這樣讀出來的效果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感情等等。 四、多種練習,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准讀好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法中,我們應採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興奮起來,達到樂讀的功效。 五、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課文字里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發言地。學生通過想像、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的想像、聯想、藉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也可以用教師的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這樣學生入情入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如:在朗讀《靜夜詩》這首古詩時,學生們在幼兒園時都能背誦出來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這首古詩時,先引導學生讀古詩(邊讀邊聽凄涼的古箏音樂),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天上月圓,人間團聚。而詩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種思鄉情,經過課文對照,學生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朗讀面部表情就比較嚴肅了。並通過語氣的變換,朗讀時情景的融合,使學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單的場面。通過我對當時情境的渲染,學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有了這樣的感覺,我在進一步的指導,就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從而讀得入情入境。 七、「讀後評議」是朗讀的良方 學生朗讀完後,教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拔,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要讓學生了解,朗讀的好壞不是單純的語言技巧問題,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時經過自己刻苦的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