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學術豐富

學術豐富

發布時間: 2021-03-21 11:04:37

1. 學術論文的五大特點

01

准確性

學術論文語言表達的准確性是以客觀性和真實性為基礎的。從狹義來講 ,是指用字用詞、計量單位、公式等語言符號的准確、客觀、真實。從廣義上來說 ,則是指文本語言在整體上力求概念 明晰、判斷准確、邏輯推理嚴密、語法合乎規范、結論鮮明 ,是對審美對象真實、客觀的表達。所以就要求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抑或是作為審美客體的語言,能夠正確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本質。語言用語具有獨特性和主觀性 ,其語言對象的選擇也是復雜的艱巨的,審美主體既 能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又能見微知著 ,明察秋毫 ,把握住最能反映事物和現象的真諦和精髓的「那一個」,抓住最能刻畫逼真的「那一個」,能夠善於透過現象去抓住本質。這不僅是對審美主體思維品質的考量,而且是對審美主體文字功底的驗證。遣詞造句的本領,既來自豐富的語言積淀,也來自推敲雕琢的能力,每一個審美主體應傾心追求「增一字太長,刪一字太短」的境界。

學術論文包括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自然科學論文主要採用邏輯思維和邏輯推理的手段來分析、表達自然科學領域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以揭示客觀真理和規律為己任 ,在文本中展示科學的力量和科學的美。在語言表達上嚴謹而周密,它「反對條件交代的似是而非 ,反對結論上的誇張 ,反對前後概念不一、符號不一、圖文不一,反對個人偏見,反對主觀臆測。」社會科學論文是以社會領域的學術現象和學術問題為研究對象 ,用於認知和反映社會的一般原理和客觀真理。和自然科學論文相比,它雖具有科學美的一般屬性,但在語言美的表達上,感情色彩更濃 ,用多一些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修辭格,在文本語言的敘述和論說中,數理邏輯推理相對較少,在下結論上不要求像數字一樣精確, 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兩者相比,自然科學論文的表達具有客觀性、精確性;社會科學論文表達更具有人文色彩,如同後現代主義的表達 ,注重模糊性和不可確定性。

02

抽象性

學術論文語言的抽象性是相對於文藝作品語言的形象性而言的。學術論文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語言的選擇上,主要運用抽象思維進行抽象語言的表達。其選擇標準是一種理性的尺度,這種選擇語言的過程也是判斷、推理、歸納和演繹的過程。學術論文的抽象性語言個性在於它是學術的語言,專業化的語言,小眾化的語言。大家知道,真正原創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論文, 必定是「陽春白雪」,具有很高的理論建樹和學術前沿水平。它的語言符號也是很專業化的,唯有底蘊深厚的專業人士才能領悟其中的奧秘,才能進行准確的解碼。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現在也沒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內涵和外延,但這磨滅不了他的偉大和他對人類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學術論文承載的成果,也是科學珍品,科學美的珍品,科學語言美的珍品。愛因斯坦曾高度贊賞玻爾所提出的原子中的電子殼層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領域中最高 的音樂神韻」,玻爾茲曼曾經把麥克斯韋關於氣 體動力學的論文當作神奇壯美的交響樂來欣賞,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被不少科學家譽為物理學中最美的一個理論 ,玻恩說它「像一個被人遠遠觀賞的藝術作品」。

03

簡潔性

簡潔是一種美。語言的簡潔性是指用語經濟,言簡意賅,它是以語言運用准確性為前提的。語言的簡潔一是指用詞精練。語言的簡潔體現在用字用詞上,不在於文章篇幅的簡短。學術論文和一般的議論文相比,字數都是稍長的,如果是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字數要求恐怕在5萬字以上。長沒有什麼不好,只要說理透徹,論證嚴密,層次清晰 ,言之有物就可以。當然文約而意豐更好,更值得提倡 ,所以一些刊物已作出明確的規定 ,如《編輯學報》要求: 學術論文、綜述一般不超過 6000字,其他文章 4000字以內。二是指行文自然,不粉飾,不做作,不望文生義 ,不信口開河。構思要思如泉湧,下筆如行雲流水,行文自然流暢 ,雖有斧削之功 ,卻又不留痕跡。X+ Y = Z看似簡單,但卻表達了 N 個數字的函數關系 ,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簡潔 ,是對現實邏輯關 系最完美的概括。在這里,公式用文字去表達反而很蹩腳 ,因為他無法用最簡潔的語言去涵蓋這樣豐富的含義。簡潔而不簡單,這是語言的美,更是學術論文語言符號的魅力。

04

層次性

語言具有結構層次性。不僅體現在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上下文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 語體和語言風格之間 ,就是漢字結構的書寫也要求呈現出層次性。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指出: 作為語言基本結構單位的句子,都具有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 ,表層結構是由深層結構轉換而成的。深層結構說明作為表層結構基礎的語法關系,一個句子的表層結構可以表達不同的深層結構 ,一個深層結構可以由不同的表層結構表達出來,語言的深層結構可以使句子的意義更加明確。而語言的一切結構層次 ,是人按照美的規律和意圖建造而成的。或者說,人總是從美的意圖出發並選擇美的框架形式將它們構造。
1915年11月下旬 ,愛因斯坦把自己撰寫的《萬有引力方程》的學術論文提交到柏林普魯士科學院,真正完整地論述了廣義相對論。在這篇論文中,愛因斯坦不僅解釋了天文觀測中發現的水星軌道近日點移動之謎,並且預言:星光經過太陽會發生偏折 ,偏折角度相當於牛頓理論所預言的數值的兩倍。愛因斯坦引入了一個等效原理,認為我們不可能區分引力效應和非勻速運動,即非勻速運動和引力是等效的……基於這些討論,愛因斯坦導出了一組方程,可以確定由物質的存在而產生的彎曲空間幾何。利用此方程, 愛因斯坦計算了水星近日點的位移量,與實驗觀測值等同,解決了科學界一個長期困繞的難題,這令愛因斯坦興奮不已。從萬有引力方程的推導,可看出論文結構層次的嚴密,也反襯出語言結構層次的完整和清晰。愛因斯坦自覺不自覺地按美的規律構造了美,創造了美,而這種科學的美,科學語言的美,科學語言的結構層次美,又激發了愛因斯坦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審美體驗和愉悅。

05

規范性

學術論文屬於議論文范圍,它要求主題、材料、題材、布局、表現形式、語言都要符合議論文的文本格式和邏輯框架,這是寫作規則的使然,具有強制性。雖然學術論文一直強調內容和形式 的創新,強調唯一不變的就是要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學術論文的文體結構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個固定化、規范化的模式,在語言表達的層次結構上呈現出公式化和模式化的傾向。
學術論文典型的文體結構是三段式: 引言、正文和結論。也代表了論文的開頭、主體和結尾,其中主體部分是論文的核心。學術論文的形式要素包括:標題、作者與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目前,我國的學術論文的結構和編排規則主要以《中國學術期刊 (光碟版 )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以下簡稱《規范》 )為依據,《規范》的制訂同時參考了《中國高等學 校自然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中國高等學校社會 科學學報編排規范》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 刊編排規范》等內容,就連《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2005年也發布了國家標准。可以說,我國學術論文的文體結構和編排規范性是很強的,其語言表達的結構層次,規范性要求也很高。這種標準的文本結構形式和語言層次表達方式也綻放出工整的美,嚴謹的美。

2. 形容「學術、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徹地了解「的詞語有哪些

學貫中西、學識淵博、博古通今、學富五車、博覽群書、腹載五車、飽學之士、滿腹經綸。

3. 學術交流的目的是什麼

思想、觀點的溝通和交流

4. 梁啟超之學術成就

啟超是活躍在中國政壇、學界三十餘年的一代風雲人物,被稱為「新思想界之陳涉」。晚年他摒棄政務,專心向學,著作等身,建樹頗豐,成為新舊交替時期學界泰斗和文化重鎮。梁啟超學術活動豐富多彩,經世致用,其治學方法最重科學精神,開啟了中國學術史研究之新路。對於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梁啟超堪當少數幾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難得的思想啟蒙者,導航人。

梁啟超的墨學研究依時間先後可分為兩大段落,一是1904年在《新民叢報》上的〈子墨子學說〉與〈墨子之論理學〉;一是1920年代的《墨經校釋》、《墨子學案》和《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墨子部分等。這兩個階段相隔近二十年,兩者對墨學的看法有無不同?如果有的話,其基本差異為何?又受何種因素影響?本文企圖對梁啟超墨學的內涵與演變作一描寫,來回答這些問題,再據以分析與評估他的思想。

作者認為梁啟超的論墨之作一方面出於他對先秦學術思想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時代思潮的影響。在《新民叢報》時期,其墨學研究的主旨是為現代中國國民與國家的建構,提供一個既植根於傳統又符合西方學說的理論基礎。至1920年代他的墨學不再具有那麼強的民族主義的色彩,而傾向於說明未來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文化上應有的特質,及其傳統根源。

任公的墨學研究反映三個一以貫之的思想特點,第一,他強調群己並重,而個人在此關系中有根本的價值;第二,他主張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調和;第三,他肯定宗教的價值。上述的特點顯示:梁啟超的思想雖然變化多端,也並非毫無缺陷,但卻是前後一致地,奠基於一些宗教、道德、政治與知識論的原則之上;他的這些原則,從今天我們所普遍接受的觀點來看是相當合理的。因此我們不宜將他一生在學術上與思想上努力的成果視為膚湣Ⅰg雜而不夠深刻,在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他算得上一個既博學又敏銳的思想家。

一、破天荒第一次將西方進化論學說引入中國學術思想界,將數千年學術思想劃分為胚胎時代、全盛時代、儒學統一時代……等七個時期,宏觀地論述不同時期的內涵、特徵和推演變化之因果關系。二,視野開闊,有全新的視角,如,著意探討學術思想演進與政治條件、社會風尚的關系;運用比較研究方法,評析不同學派、不同文化系統的優劣利弊;注重地理條件對學術思想形成的影響。三、強調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性,預言20世紀將是中西「兩文明結婚」之時代,提出大力吸收西方進步思想、創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新文化的發展方向。

二、以嶄新的近代進化史觀為指導在我國傳統史學領域中,長期以來存在著退化的歷史觀和循環的歷史觀。有的思想家、史學家,如戰國時期的韓非、清初的王夫之以及公羊學家,他們能以進化觀點看待歷史,但在總體上尚處於樸素、粗疏的階段,遠未形成有體系的以理性分析為基礎的學說。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出於改造社會、振興民族的需要,他們將今文經學派的歷史變易觀與西方進化論相揉合,既深化了歷史變易論,又區別於為西方強權政治服務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從而形成了激勵弱小民族進取的帶有東方特色的全新的歷史進化觀,作為他們觀察歷史、政治、學術思想的工具。《論大勢》即以歷史進化論為指導,將我國數千年的學術思想劃分為胚胎時代、全盛時代、儒學統一時代、老學時代、佛學時代、儒佛混合時代、衰落時代及復興時代等七個時期,強調指出:「一時代中或含有過去時代之餘波與未來時代之萌孽。」每一個時代的學術思想都有其特定的內涵與特徵,這些內涵與特徵既是上時代基因的果,又對下時代產生影響;它既有其發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弊端與局限,新的學術思想必然起而矯之或取而代之。

三、研究學術思想史的新視角梁啟超研究學術思想史,做到了運用西方史學理論與發揚中國優良的史學傳統相結合,因而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有觀察問題的新視角。首先,他非常注意探討學術思想的發展演進與社會變遷、時勢政治的密切關系,明確提出:「學術思想與歷史上之大勢,其關系非常密切。」他從先秦、兩漢的歷史中深切地體會到:「凡思想之分合,常與政治之分合成比例」,並進而論道:「一統獨立之國,務靖內憂,馴擾魁桀不羈之氣,故利民之愚;並立爭競之國,務防禦外侮,動需奇才異能之徒,故利民之智。」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學術思想,常隨政治為轉移,這是中國「學界之一缺點」。思想學術完全脫離時勢政治是不可能的,梁啟超也並不反對學術為政治服務。他在這里主要指的是思想學術作為一門科學,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其次,梁氏運用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成功地探討了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學術派別、學術思想的內涵與特徵,既充分地論證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想都有其時代光彩,表明中華民族富有創造力,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其存在的歷史局限與弊病。在此僅舉兩例說明:一者,他將我國上古時代的尊天思想與神權政治和西方國家進行了比較,著重指出:他國之神權,以君主為天帝之化身。君主一言一動,視之為天帝之自言自動;而中國,「天也者,統君民而並治之也。」君「雖專制而有不能盡專制者存」。天需要有行使自己意志的代表。既然中國的君主不是天帝的化身,「於是乎有代表之者,厥惟我民。」《尚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矜下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樣,梁氏以敏銳的洞察力,揭開中國古代宗教神權思想之外衣,挖掘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可寶貴的思想精華——民本主義(註:參見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專集》之五○,第30頁。)。他雖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立法權、司法權扯在一起,未免牽強附會,但重要的是,它表明了,梁啟超為增進國人對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解和接納,努力尋覓傳統文化與西方民權思想的結合點。而中國古代的民本主義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接受西方民權學說,民主政治的思想土壤。二者,他通過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的比較,論述了先秦學派的短長,其中對其所短的分析尤為切中肯綮。1.論理思想之缺乏,2.物理學之缺乏,3.無抗論別擇之風,4.門戶主奴之見太深,5.崇古保守之念太重,6.師法家數之界太嚴。梁氏在這里所論及的先秦學術思想之所短,實際上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痼疾,是造成中國自秦漢以來學術思想界時而奄奄無復生氣的重要因素。運用中西比較的方法,透視先秦學術思想之短長,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屬首創。它表明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已由表及裡地從器物層面、制度層面進入到學術思想等文化層面,實際上它已首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河,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再次,梁氏還非常注意探討學術思想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明確指出:「凡一國思想之發達,恆與其地理之位置,歷史之遺傳有關系。」他在闡述先秦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時,首先分析了地理環境對南北兩大學派形成、學術差異的影響,他寫道:中國有黃河揚子江兩大流,其位置性質各殊,故各自有其本來之文明。「北地苦寒磽瘠,謀生不易,其民族銷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維持社會,猶恐不給,無餘裕以馳騖於玄妙之哲理。

他後期撰著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子學案》、《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多篇學術專史正是《論大勢》的直接發展和深化。《論大勢》亦為本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和撰述開辟了路,它是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走向近代化的拓荒之作和奠基之作。對此耿雲志先生評論說:「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學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註:耿雲志:《胡適研究論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頁。)如胡適即曾經回憶說:「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現在追想起來,有兩點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說》,第二是他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也給我開了一個新世界,使我知道『四書五經』之外,還有學術思想……這是第一次用歷史眼光來整理中國的學術思想,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並由此萌發了「我後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註:胡適:《四十自述》,上海亞東圖書館1931年版,第105~107頁。)至1919年胡適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可見,梁氏的學術論著確對我國近現代學術研究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為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是當之無愧的。

5. 豐富多彩的科學研究活動有哪些

1、建立學術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能反映一個學校的品位、格調、風氣和氛圍,是一個學校的文化精神,它對學生無疑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一定要注重對高層次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使學生在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勇於進取、樂於奉獻、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環境中主動積極地探索真理。在建立學術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中,高校共青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經常舉辦學術科技講座。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來校講學,讓學生了解吸收國內外科學技術研究的新動向、新進展和新觀點,真正理解和探索科學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觀念。
第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邀請校內在對某一方面有成就的院士、教授就全校范圍作專題講座,可以是某一領域的內容,也可以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方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
第三,組織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講座。這種講座對學生的受益最直接,也是最可行的。
2、引導建立和支持學生科技類社團開展活動。對於這類社團,共青團組織應盡可能給會員提供更多的服務,一是給他們提供活動場地,開展內容廣泛的科技活動;二是提供宣傳陣地,包括宣傳窗、網路宣傳等;三是鼓勵社團骨幹帶領全體成員開展力所能及的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等;四是幫助他們聯系指導教師,使他們的科技活動上層次。
3、廣泛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廣泛的學術研討活動和濃厚的學術氣氛能夠有力促使廣大學生提高學習科學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在學術研討活動的開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1)目的的針對性。主要目的在於營造寬松環境,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術水平。從廣大學生的學術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
(2)組織的先導性。這是區別於學術研討活動的自發性和自覺性的重要標志,是提高質量、保證效果的重要保障。它蘊含在學術研討活動的構思、策劃和實施的全過程。
(3)內容的層次性。是指其內容和主題不能千篇一律,應因人而宜,因時而宜,不斷變化。比如,低年級的學生以普及型的科學報告、學術動態傳遞、知識難點討論為主。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前沿信息交流、跨學科學術討論、本專業課程設計為主。
(4)參與的廣泛性。這首先取決於學術研討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其次取決於組織工作的水平。
(5)效果的拓展性。顯性效果表現為學生能夠准確把握科研方向、拓展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隱形效果也稱拓展效果,使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積極進取的治學態度、群體協作精神。這種拓展效果也是校園文化意義上對人才培養的導向、激勵、凝聚、陶冶作用。(6)形式的多樣性。採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增加趣味性,增強吸引力。常見的形式有學術報告、講座、討論辯論、科技創新、科學研究、參觀、實驗、調查研究、知識競賽、播放科教影片、網路沙龍、模擬表演、舉辦科技節等。

6. 勤學篤行 知於我行的意思 求學術豐富的人才幫忙理解一下

勤於學習,還要踏踏實實去做,去身體力行。學到真知道去做了,才算學到家了

7.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學術繁榮局面指的是什麼

1、指的是「百家爭鳴」。
2、釋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3、背景: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於是出現了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4、原因: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5、影響:
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8. 學術上的「修養」是什麼意思

學術上的修養就是「學術素養」,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在學術方面的基本素內質和修養。學術素容養是研究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 ,主要由學術意識、學術知識、學術能力以及學術倫理道德組成。它體現的是研究者的創新精神和執行能力,是獲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證。 作為研究生的我們,更需要提前理解學術素養在研究中的深刻內涵,提早做起,從和自我做起。研究生不同於一般的學生,因為「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人,其主要任務是掌握已有的專業理論和知識,而研究生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能力而繼續接受教育的群體,其主要任務是學術研究和創造新知識。因此,學術素養便成為研究生最應具備的素養之一。

9. 學術會議的意義

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意義:

(1)了解領域前沿。參加學術會議,短時間連續傾聽若干學術報告,最直接的受益是快速了解本領域及相近領域的學術前沿,了解行業動態。掌握大家都在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2)分享研究成果。參加學術交流會,將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給同行進行簡要的匯報。從選題、做PPT,到報告和會後討論,是一個研究階段工作的總結,可以讓同行給自己提出建議,明確下一步做什麼、怎麼做。

(3)啟發科研思路。在聽報告的過程中,各種思想碰撞,這會開拓我們的科研思路,激發靈感,很多科研想法會靈光乍現,進而豐富、發展自己當前研究,優化自己學術體系。

(4)重新評估自己。參加學術會議過程中,聽別人報告、看別人成果,也是重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過程。看到好的科研成果,讓自己羨慕,也感到自己不足。同時,也會讓自己看到自信,給自己力量。

(5)提高鑒賞能力。學術會議很短,大多兩三天,但報告集中,是同行密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時候。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通過同行橫向比較,可以知道那些單位、那些學者做的研究水平高,進而提高了科研鑒賞能力,提高了自己學術品味。在平常工作中,也可以對自己的工作有個較為系統的評價。

拓展資料:

學術會議是一種以促進科學發展、學術交流、課題研究等學術性話題為主題的會議。學術會議一般都具有國際性、權威性、高知識性、高互動性等特點,其參會者一般為科學家、學者、教師等具有高學歷的研究人員。由於學術會議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會議,因此參會者往往都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學術展板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得互動交流更加直觀、效果更好。

10. 怎麼理解活躍學術氣氛,豐富學生生活

前後矛盾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