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漢服學術研究

漢服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21 02:57:38

『壹』 有關漢服的書籍。

不需要購買實體書,網路上可以下載的關於漢服的書籍還是相當多的。
想學習漢服的相關知識,不需要花錢買書,你可以把錢省下來買漢服。
如果你需要電子資料,留個郵箱,我用附件的形式發給你。
資料很多,你可以先看電子版的,存在手機里還方便,隨身攜帶還不用額外負重。
等你看完這些電子版的資料,估計也就不需要你發的那兩本書了。

『貳』 明制漢服除了襖裙還有什麼怎麼就算是明制漢服了是用料還是什麼明制有交領襦裙么

宋制褙子呈筒形,女裝也有收腰身,比較顯身材,現在漢服商家宋制褙子多用作夏天的單褙子,用色活潑,適合年輕女性穿著。例如銜泥小築,如夢霓裳的款式。
明制褙子呈A字形,比較顯端莊,用色一般純色為主,適合上點年紀的人穿著。例如明華堂的款式。
褙子宋明還有個區別是,宋褙子男女皆穿,猶以男人喜歡穿,不上朝啦,不穿禮服的情況下基本都穿褙子。明朝褙子就僅限女裝。
所以硬要歸類的話,褙子歸在宋制比較合適。
交領襦裙是最普遍的一種款式,各個朝代都有,交領襦裙適合各個年齡層的女人穿著。
明制的襖裙其實就是將交領襦裙的上衣下擺從襦裙里拉出來,下擺露在裙外的穿法,就因為下擺放在裙外了,所以上衣的下擺就會裁剪的好看些,有些弧度,也有拉長上衣至膝的長款上襖。也有立領襖裙,看上去就跟清朝的旗袍差不多,其實是清朝滿族入關後吸納明制服飾的元素加入「騎」裝而形成我們現代看到的「旗」裝。
還有像男式服飾中,明朝的六合巾到清朝,啥也沒改動就變成了清朝的瓜皮小帽。其實呢,朱元璋當年發明了兩種帽子,一種就是後來變成瓜皮小帽的六合巾,一種是四方巾,取六合一統,四海平定之意。六合巾的發明還在四方巾之前呢。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斗篷,在明以前,斗篷都是以蓑衣的形式出現,用來擋雨,從明朝開始,出現絲織品形式的斗篷,用來擋風,出現絲質斗篷後,人們出門都願意披一件,有裝飾性袖子的那種當時叫大衣,一片式系結於頸部,帶個兜帽的叫一口鍾,最初還不叫斗篷,斗篷的樣式也是多樣化,領子不同啦,帽子不同啦,有沒有袖子啦等等。但是斗篷不能作為正裝穿,也就是說行禮的時候必須脫掉斗篷行禮。電視劇中那些剛見面穿著斗篷就作揖的畫面是誤導人的。
其他的我不知道你還想知道什麼,具體的問題具體再說吧。

『叄』 關於漢服的系統且理論性的相關文件以及漢服發展史的詳細系統介紹(最好是專業性學術性的介紹)

漢服資料——孤獨風痕整理1.0版http://tieba..com/p/2871345542?pn=1

『肆』 漢服熱屬於哪種社會文化環境因素

屬於漢文化中服飾文化。

『伍』 漢服文化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變歷程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這一傳統服飾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如今,大街小巷間,歷史景點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她們自信地走在街頭巷尾,一行一動均恪守著中華禮儀。在行人或贊嘆或驚訝或不屑的目光,她們淡然處之,展現出漢服的美麗。

國內的漢服復興如火如荼之時,一部分旅居海外的留學生藉助互聯網的快捷,採用快閃這一新興方式與漢服這一傳統服飾結合,在海外唱響對故鄉的贊歌。總而言之,從專家學者到大學生再到普通民眾,他們均在自覺或者無意識地推進漢服文化的復興。

漢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之一,它不只指漢代時期的衣飾,而是整個漢族的衣冠發飾,它歷史流長悠久,隨著時代的發展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周公制禮作樂穩定社會秩序,禮節在中國古代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服也不例外,衣冠發飾中都蘊含著禮儀文化,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在我看來,漢服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應該被傳承發展。我們在談論漢服時,其實就是在談論我們的文化,當我們身著漢服時,其實就是在展現我們的文化。「漢服熱」的升溫,它本身就是我們民族對於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它完全可以成為我們重建民族自尊和弘揚中華文明的一種重要手段。

漢服的繁雜有可能確實是不適應當今的社會生活。但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我們發現,每個時代的漢服都有其特定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在現代,我們也可以對漢服作出改造和創新。比如改良版的簡易漢服就省去了很多繁瑣,穿著方便。同時,漢元素也被積極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穿搭,很受各個年齡段的歡迎。除此之外,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在政府,學術領域,設計力量和民間四者形成合力的基礎之上,再充分發掘民族文化內涵,方能形成優秀且具有示範性的漢服創意產品。

漢服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當你身穿漢服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異國他鄉,那一刻我相信,你的心中肯定充滿了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歷史厚重通過你身上的漢服穿過層層時光迷霧來到現代,帶著抵達人心的力量,讓人們領略到漢服的美、領略到我們華夏民族之美。

『陸』 漢服相關的書籍

http://www.ming-yiguan.com/forumdisplay.php?fid=40
除了沈的還有很多……樓主要看要謹慎閱讀……有的專家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高春明的書看時候要格外留意)
大明衣冠的觀書坊裡面有很多很多提供下載的古代服飾的書籍 以及書訊,樓主可以去看看(學術書都價格不菲啊= =||,對於我這樣的學生來說……通常都是採用下載電子書的方式)
入門的話黃能馥《中國服裝史》可以選擇

http://bbs.gxsd.com.cn/forumdisplay.php?fid=48
這里的我貌似也下載過幾個關於古代服飾的,樓主可以一頁一頁查查,或者直接用網頁的右上角搜索一下

恩……就這兩個地方……已經讓我文件夾里擠了不少關於古代服飾研究的書了,雖然我很少看……=。=

**********************
然後……放上《明代社會生活史類目初稿》服飾衣冠類
【服飾衣冠】
〖專書〗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織染美術系,《永樂宮壁畫服飾圖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著者發行出版,一九八九年十月修訂版。

王宇清,《中國服飾圖錄》,台北:世界地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版。

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一九六六年十月初版。

王 岩,《萬曆帝後的衣櫥-明定陵絲織集錦》,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

王輔世,《中國民族服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江 冰,《中華服飾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

安 旭,《藏族服飾藝術》,天津:南開大學,一九八八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台初版。

李應強,《中國服裝色彩史論》,台北:南天書局,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一刷。

東北戲曲研究院研究室,《中國戲曲服裝圖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林淑心,《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五年六月。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四川:重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一版二刷。

周 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台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台北:美工圖書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版。

周 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台北:南天書局,一九九八年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台北:南天書局,一九八八年七月台一版一刷。

周 鋒,《中國古代服裝參考資料》,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一版一刷。

袁傑英,《中國歷史服飾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一版一刷。

黃能馥、陳娟娟,《中華服飾藝術源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一版一刷。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二刷。

韋榮慧主編,《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北京:紡織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華 梅,《中國服裝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一版二刷。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湖北:新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張惠蘭、葉麗雲,《中國服飾的傳統、現在與未來》,新竹:清華大學藝術研究中心,一九九三年版。

趙 超,《華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駱 新,《衣冠滄桑:中國服裝的文化觀》,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戴欽祥等著,《中國古代服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戴 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台北:南天書局,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版。

魏采萍,《吳地服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龍田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龍田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學位論文

何兆華,《中國傳統絲織品上龍紋之設計與象徵意義研究初探》,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金 成,《試論中韓古代服飾文化之關系:以冠帽的形制演變為例,兼談兩地出土之紡輪》,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

高輔霖,《明代百官服飾制度及其僭越與濫賞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

〖一般論文〗

王宇清,〈中國歷代婦女服裝之演變〉,《中央月刊》,八卷四期,一九七六年二月。

王宇清,〈弁服與深衣〉,《華岡博物館館刊》,四期,一九七七年三月。

王宇清,〈儒家學術思想對中國傳統服飾制度的重大影響〉,《美育》,四五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王宇清,〈龍袍的歷史淵源及其衍變〉,《東方雜志》,九卷一二期,一九七六年六月。

中 仙,〈中國服裝探源〉,《文物雜志》,二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玉 仙,〈絢爛多姿的苗族服飾〉,《文物雜志》,九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江 冰,〈垂衣裳而天下治—帝王服飾的確立與演變〉,《九州學刊》,七卷一期,一九九六年一月。

沈從文,〈中國服裝圖案〉,《藝術家》,七九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林淑心,〈從天水冰山錄看明代染織業的發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二卷十期,一九九一年三月。

林淑心,〈綜論滿族服飾特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五卷一期,一九九五年四月。

林維民,〈論中華服飾的重帶傳統〉,《中國文化》,八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周紹泉,〈明代服飾探源〉,《史學月刊》,六期,一九九○年。

庄 申,〈女飾的裝扮與服飾〉,《雄獅美術》,一三四期,一九八二年四月。

庄吉發,〈百官服飾〉,《故宮文物月刊》,三卷四期,一九八五年七月。

洪光明,〈刺綉精妙、色彩瑰麗的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典藏藝術》,一三期,一九九三年一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一):蒙古族〉,《今日生活》,一八八期,一九八二年五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二):藏族〉,《今日生活》,一八九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三):東干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二年七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四):苗族、傜族、畲族〉,《今日生活》,一九一期,一九八二年八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五):擺夷族、仲家族、黎族〉,《今日生活》,一九三期,一九八二年十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六):僮族、洞族、仡老族〉,《今日生活》,一九六期,一九八三年五一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七):滿族、錫伯族、達呼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今日生活》,二○○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八):塔吉克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柯爾克孜族〉,《今日生活》,一九七期,一九八三年二月。

胡 森,〈中國少數民族與服飾(九):維吾爾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九年九月。

唐叔芬,〈客家傳統服飾初探〉,《史聯雜志》,一八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翁文緯,〈略談中國服裝上的花邊圖案(一)〉,《暢流》,四三卷二期,一九七一年三月。

翁文緯,〈略談中國服裝上的花邊圖案(二)〉,《暢流》,四三卷四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翁文緯,〈略談中國服裝上的花邊圖案(三)〉,《暢流》,四三卷五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葉立誠,〈中國傳統服飾裝飾圖案之探討〉,《實踐學報》,二三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陳景林,〈光彩熠熠、千姿百態:西南歸來談苗族婦女服飾工藝〉,《今日生活》,二八○期,一九九○年一月。

陳景林,〈苗族服飾考察記〉,《現代美術》,四七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陳景林,〈貴州苗族服飾分析〉,《藝術家》,三三卷二期,一九九一年八月。

馮爾康,〈中國古代衣冠制度與習俗〉,《歷史月刊》,七四期,一九九四年。

張知新,〈中國古代婦女服飾初探〉,《家政教育》,九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

張柏如,〈侗族服飾藝術探秘—服飾篇〉,《漢聲》,七○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謝彬如,〈貴州少數民族服飾藝術〉,《民俗曲藝》,一○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蘇瑩輝,〈見於莫高、榆林二窟的少數民族服飾簡介〉,《美育》,五五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昭陵唐人服飾 發表評論 添加個人書簽
作者: 介眉編著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年6月第1版 頁數:160
☆中國歷代服飾大觀 發表評論 添加個人書簽
作者: 出版社:百齡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4月第1版 頁數:254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發表評論 添加個人書簽
作者: 周汛 高春明編著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12月第1版 頁數:830
☆中國古代服飾史 發表評論 添加個人書簽
作者: 周錫保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9月第1版 頁數:542

中國服飾文化 第一卷 發表評論 添加個人書簽

www.ssreader.com

大明衣冠

『柒』 如果沒有清朝,那麼漢服在國內會像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一樣被認可嗎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張跣副教授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原本都是不存在的,這是漢服運動的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還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他提及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網路)發布既非官方又非學術「漢服」標准,此舉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中國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華梅亦指出,古籍記載中出現的「漢服」之詞,主要是指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一種概念,例如根據《遼史·儀衛志二》以及《清稗類鈔·服飾》的記載,「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大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常服仍遵會同之制。」;「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乃止」,當中的「漢服」就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概念。她亦指出,古籍《長物志·衣飾》中寫道,「至於蟬冠朱衣,方心曲領,玉佩朱履之為『漢服』也。襆頭大袍之為『隋服』也」,當中的「漢服」屬於相對於其他朝代的漢代服裝的概念。她同時指出,如果籠統地把京劇舞台上宋明朝代留下來的大襟長袍、儒巾等叫為「漢服」,顯然有些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從事文化批評與文化史研究的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王彬彬說:「越是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越是必須重視對傳統文化中陳腐的部分進行批判……我們所惡的是陳腐的舊文化以優秀文化的面目出現。近年來,荒唐滑稽的文化鬧劇時有所聞。有的地方,在舉行某種群眾性的活動時,全體著所謂的『漢服』,就讓人哭笑不得。 『漢服』是什麼式樣,本就說不清。就算能弄清,在今天復活古代的服飾,能算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把弘揚傳統文化理解成像古代人那樣穿衣戴帽,就太淺薄了。有的地方,讓一群少兒穿上他們想像出來的古代服裝,一齊行跪拜禮,這就不是讓人哭笑不得,而是令人慾哭無淚了。凡此種種,都是食古不化的典型表現。」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漢學教授凱大熊(Kevin Carrico)說:「事實上,漢服是一套被(漢服運動支持者)發明出來的穿著形式,以寬袖、輕飄長袍、腰部束帶和鮮艷顏色等特徵作為特色,漢服運動支持者聲稱這衣裳形式是神話人物黃帝所發明的,並且已被中國人穿著了數千年」,[7]一直到王樂天第一次將自己穿著漢服上街的照片上傳到網路上之後,「這一『特別』的照片在網民中造成轟動,很快的,整個中國到處都有人模仿他這誇張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漢服也從想像中的、被發明的傳統轉變為螢幕上遙遠的圖像,最後成為中國街上可實際穿著和辨認的物理存在」,[149]盡管此一運動聚焦在過去的傳統,事實上它處理的仍是現代的問題。

『捌』 漢服的文化蘊意是什麼漢服在未來何去何從



其實,漢服運動具有多重屬性,從不同角度看,所表述的意義不盡相同。從中國傳統文化在21世紀全面復興的趨勢來看,漢服運動只能是國學復興、民間信仰復興、傳統禮儀復興等大潮中的一支流脈。

六、漢服文化該何去何從

漢服是我們祖先穿了將近四千年的傳統服裝,只是在清代斷了片兒而已。如果沒有滿清「剃發易服」的強硬統治,現在的普通百姓身上,一定仍有身著傳統漢服開展日常作息的。

漢服應該作為我們普通含漢族人日常可選穿的服裝之一,而不是像現在看到穿漢服走上街頭,就以為是拍電影的一樣。幾千年的文明、文化應該在我輩以級後代,傳承下去。讓漢服文化在復興民族文化的浪潮中開花、結果。

七、小結

漢服之美謂之華,漢服風雅展傲骨。重建民族自尊、尋回民族自豪、復興華夏文化、重塑中華文明,漢服文化的傳承是我輩應該扛起的責任!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