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提問
Ⅰ 大學學術研討會上的提問環節都提些什麼問題比較好
這個要根據主講人的PPT來定,通常,主講人會從研究背景,現狀,創新點,理論分析,實驗手段,結果,應用前景和展望等等環節進行說明,但是通常時間有限,所以會挑幾個點著重說明,你要做的就是找出她一筆帶過或者省略的環節提問,然後讓她詳細講解一下,相當於是延長她的演講時間就好。
Ⅱ 大型講座中,有不同意見如何禮貌提出
一般作報告時 可以遞紙條
學術研討 會有專門提問時間 可以直接提問 也可以遞紙條
Ⅲ 如何進行聆聽學術講座前的准備工作
聆聽學術報告的准備:
如果時間允許,在聆聽學術報告之前,應盡可能做版好准備。要了解下列信權息:
報告人的背景。他(她)的學術背景、專長、學術成就、治學特點等等。本所seminar前均有相關介紹,通過上網,也容易「認識」報告人;
報告的主要內容。涵蓋范圍、專業特點、模型與方法、主要結論、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
聆聽學術報告的應有心態:
帶著不同的心態去聽報告,收效就會不一樣。正確的心態應該是:
以享受科學知識大餐的心態,懷著滿腔熱情去聽報告,特別是大師級或准大師級的報告。從聽報告、得收獲的角度挖掘聆聽過程的樂趣;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聽報告,抓住報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盡最大努力去消化報告內容;
以對比提高、增進知識的意圖聽報告。對於與自己專業相近的報告,應不斷比較自己原有的知識或認識,從中總結報告人的對自己的啟示,為改進自己的工作做鋪墊;對於不是自己的專業方向的報告,應搜索可為己用的線索,發現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或不足之處;
.以積極參與者的身份聽報告。到了報告會,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報告會的環境和氛圍,積極思索,大膽發問,以求提高。
Ⅳ 怎麼在聽完學術報告後提問題 用什麼方法提出問題
pingdan(站內聯系TA)關注,:tiger05:幫江南的竹(站內聯系TA):hand:gx301(站內聯系TA):victory::tiger05:wangxin101(站內聯系TA):hand:sunquanli(站內聯系TA)這個的確是個問題,有些時候害怕提出的問題別人難堪zhweisd123(站內聯系TA):tiger28:skyid2011(站內聯系TA)首先你得聽懂了牛人報告的主體思想,然後就你關心的細節問題(沒大明白或有異議)提出你的疑問,但原則是不要讓牛人難堪。就我所知,牛人泛泛的報告都是科普:hand:nono2009(站內聯系TA)學習別人如何提問+勇氣 no question stupid.心中之花(站內聯系TA):hand:spc08(站內聯系TA)大膽交流spc08(站內聯系TA)大膽交流leimiao_hit(站內聯系TA):hand:bitwangyang(站內聯系TA)嗯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sww8969(站內聯系TA)學習別人提問就好了userhung(站內聯系TA)呵呵~~~這個就平時的積累哦,祝福好運~~~~~~~~~:secret::secret::secret:killyoumygod(站內聯系TA)不太清楚 幫頂alex1805(站內聯系TA)首先還是盡量做好前期准備工作,主講課題相關背景知識。其次聽完整體上心裡有講者內容的大綱,某一方面上感興趣則細節聽取,做筆記,深度挖掘。再次,聯系英語口語,大牛好多是英語演講,當然希望自己能與之直接交流;第4,最好准備3問題,因為1)前面人可能某些問題與你相似你可以准備一兩個備選。2)即使2個問題提得爛,應該會有一個較好。
Ⅳ 大學生怎麼在講座的提問環節提出有質量的高水平的問題
第一點,會前,有目標的准備,針對講座人做詳細的准備,包括學術背景資料、本次講演主題、最近發表文獻、主持的項目等,並仔細研讀與主題相關的論文文獻,預估自己可以提出的問題。 第二點,會中,提前佔座,認真聽講。能坐中間不坐兩側,能坐前排不坐後排;眼睛要像20年沒有見過女人的老處男一樣死死的盯住他,隨著他的眼神移動,慢慢把他的目光吸引過來;當然要做好記筆記的准備,待他轉向你時,一邊作出聽的如痴如醉的表情,小雞啄米一樣點頭表示不能再贊同,一邊還要下筆如飛一般做筆記,充分滿足他"孺子可教"成就感。 第三點,提問,這可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既不能讓他覺得這孩子是在玩我吧感覺問題太白痴,又不能問一些麻煩、難以一時講清楚的問題。好的問題要撓到講座人的最癢處,最佳的選擇自然是出選擇題:對於某某問題,您覺得A還是B較好,內容可以涉及他最近研究的方向,最新獲得資助的項目之類,充分調動起他為人師的慾望,這樣才有助於會後與你繼續討論,拉近關系。 以上純屬YY,求折疊。 實際情況是,下功夫深入了解一位老師的研究內容,並提出一些有深度問題,後面的自然水到渠成。
Ⅵ 對初次參加學術會議的人有哪些建議
這個我很有經驗抄,作為一名襲高年級博士,參加了6次學術會議,2次國際會議。
首先,准備好口頭報告ppt,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非常熟練且清晰,要多次預講,思考如何講報告,吐詞清晰。
其次,准備好對方可能的問題,你應該大概可以猜到會有怎樣的問題,准備好回答
然後,正裝出席,當然,也可以稍微休閑,但是必須正式。不能穿得像度假似的
最後,講報告前可以刷牙,洗臉下,反正賓館就在裡面
Ⅶ 學術報告如何提問
在網上看了個很好的文章,這是鏈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609415/
Ⅷ 統計學學術報告可以提問什麼問題
數理統計學與社會統計學的異同點
看看變數、隨機變數它倆誰更厲害從變數到隨機變數、從量變到質變! 從認識論——當今世上最大的方法論!
西方世界科學殿堂金碧輝煌,殿堂寶座上高座網路之首,萬王之王,統計學;統計學統帥一切科學,當今世上最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西方近四百年來科技文明的台柱子。
近70年,由於數理統計學的飛速發展,大有「吃掉」社會統計學的勢頭,尤其是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幾乎認為統計學就是數理統計學,稱為科學統計。實際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就是一個大呼悠,是一種統計學的錯誤學說。
統計學發展史說明:先有社會統計學後有數理統計學,先有變數後有隨機變數;社會統計學以變數為基礎,數理統計學以隨機變數為基礎,變數與隨機變數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數學概念。
我們知道變數與隨機變數是即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當變數取值的概率不是1時,變數就變成了隨機變數;當隨機變數的取值概率為1時,隨機變數就變成了變數。變數與隨機變數的聯系與區別搞清楚了。以後在描述變數時,大膽地使有社會統計學,在描述隨機變數時,就用數理統計學。如果在描述變數時非用數理統計學,那就是殺雞用了宰牛刀,費力不討好。通過分析變數與隨機變數的聯系和區別,我們可以准確地界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各自研究范圍。
對隨機變數的研究一般來說比對變數的研究復雜的多,而且直到今天數理統計學的研究尚處在較低的水平,且使用起來比較復雜;再從長遠的研究來看,對隨機變數的研究最終會逐步轉化為對變數的研究,這與我們通常研究復雜問題轉化為若干間單問題的研究的道理是一樣的。
從理論上講,社會統計學應該復蓋除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之外的所有數學學科的運作,從數學上看,隨機變數面對著龐大的二十多個數學變數一級學科分支,在數學上已經被徹底的孤立起來,其實它就是數學上變數的一個特例。從統計學上看,統計學的大多數問題是變數或近似變數問題,而不是隨機變數。就向牛頓力學在今天在使用上仍佔主導地位,而不是相對論力學,因為物體在多數情況下是遠離光速的。《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理論,確立了社會統計學流派變數在統計學的主導地位,使.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數理統計學流派隨機變數,走下了神壇及領導地位成為支流。使數百年來一百七十種已上的統計學錯誤學說回到正確軌道上來。
統計學是當今世上最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所有的科學前沿問題都要通過統計學來加以描述,統計學是近四百年來西方科技文明的台柱子,現以被中國人扛跑了啦。如今西方統計學已風光不在,世界統計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中國。
現代統計學的發展.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都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兩者的區別就是變數與隨機變數。
Ⅸ 15 分鍾的學術報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曾經來最多的一次在會上背靠自背做了三個20分鍾的報告,到最後一天都快講吐了。自認為在作報告這方面還算比較有經驗吧。。。
首先我覺得口頭報告最重要的其實是你的PPT,一個好的幻燈片可以讓你即使講得爛,觀眾也能聽懂大概。而一個好的幻燈片的要點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第一,絕對不要寫一大堆長句子在幻燈片上。畢竟你不希望觀眾花大量時間去讀句子,耽誤聽你的演講。而且直接照著幻燈片念長句基本上是所有口頭報告裡面用戶體驗最差的一種形式。
第二,不要糾結於研究的細節。每一張幻燈片上最醒目的內容一定是你最希望告訴讀者的內容。每張幻燈片上最好在相同的位置寫上本頁的要點或總結。
第三,承接第二點,整個報告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重點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研究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最後研究的目的是否達到了,過程是如何達到的。必要時要舍棄工作的完整度來遷就故事的完整度。
第四,圖表要可讀性強,該標出的圖例標清楚,不要密密麻麻擺一堆東西。善用動畫效果來創造更多的空間。
一般來說演講的時候每張干貨幻燈片需要大概一分鍾的時間,可以根據你個人的風格細微調整。但是大致的幻燈片數量應該匹配你的報告時間(不計問答時間)。
Ⅹ 講座注意事項
提前1-2周確定講座時間、地點、內容和參加對象等重要信息,這些都需要組織者提前溝通和協商,最好有A、B兩套方案。
草擬通知,請嘉賓和領導閱讀,確認無誤,提前3-4天進行通知公告,可以是多種形式,例如網站、海報、通知等。
提前1-2天按需求布置場地、調試設備,依據有參加人數、互動要求等。
做好嘉賓的招待服務工作,包括其食宿、接送、講課費等。
認真聽講座,快速記錄講座內容,如有必要可進行錄音或攝像,及時發布新聞稿,對講座進行整理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