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史文中導師

史文中導師

發布時間: 2021-03-20 18:26:59

❶ 都說網文大學的導師很厲害,請問導師都有哪些他們的代表作是什麼

答案:莫言(榮譽校長)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文在線17K簽約作者,代表作《蛙》、《紅高粱》、《豐乳肥臀》等。童之磊(網文大學校長)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中國版權協會副理事長、反盜版委員會主任,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數字出版行業先鋒 血酬(網文大學常務副校長)劉英,17K小說網創始人、總經理。筆名血酬,行業內具有廣泛知名度的資深專家,著有《網路文學新人指南》等作品。 馬季(網文大學導師)中國作家網副主編。已發表完成文學作品數百萬字。長期關注和研究網路文學的發展,著有專著《網路文學10年史》。白描(網文大學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延河》文學月刊主編。王祥(網文大學導師)常用筆名康橋,專注文學研究,先後開設小說創作研究;影視劇作;網路小說創作;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現為魯院研究員。邵燕君(網文大學導師)著名文學評論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曾獲2005、2006年度《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關注網路文學並在北大開設討論課。庄庸(網文大學導師)出版人,中國青年出版社編審,新青年讀物工作室主任。正在獨立展開「閱讀中國」系列研究:在「閱讀」中閱讀中國。酒徒(網文大學導師)酒徒,原名蒙虎,中文在線旗下17K小說網的知名簽約作家,架空歷史小說奠基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首屆網路文學聯賽導師。驍騎校(網文大學導師)驍騎校,本名劉曄,中文在線旗下17K小說網知名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都市小說教父,兩屆屆網路文學聯賽導師。

❷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藏學導師有哪些朋友想學藏傳佛教,報哪個教授比較好哇

前,蘭州大學研究生院公示了2008年公開招考博士研究生計劃,其中含有藏學博士3人,這是蘭州大學首次公開招考藏學博士。
據了解,蘭州大學藏學博士點於2007年底申報成功,作為該校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民族學下的二級學科博士招收點。目前,蘭州大學的藏學博士點主要設有藏族文化和藏族史兩個方向。擔任該博士點的兩位藏族博士生導師分別是宗喀•漾正岡布(Yondrol K.Tsongkha)教授和王洲塔教授。
宗喀•漾正岡布教授,現任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4.8-),蘭州大學藏緬—阿爾泰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2005.10-),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2003.3-)等。曾任美國加州州立漢伯大學(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地理學系與宗教研究系2004-2005年聯合西藏研究項目特聘專家(「Resident Tibetan Expert」),美國政府合同公司McNEIL Technologies, Inc語言研究中心語言學顧問(Linguistic Consultant 2001-2003), 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客座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2001,8-2003.3),印第安納大學歐亞腹地研究系訪問助(副)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1999.8-2002.8),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5-1999)等。教育背景方面曾獲文學學士(1985)歷史學碩士(1988)醫學博士(1995),在印第安納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歐亞腹地的民族與文明及比較歷史語言學,1999-2003)。論著方面已發表的有Tibet in the Histories of Central Eurasia (「歐亞文化視野中的吐蕃特」,博士後研究項目1999-2003)「Tibetan Materia Medical Dissemination to the Proper China Before the 18th Century.」(「 藏葯在中原的傳播史」,1998),《吐蕃諸邦國時期的藏醫學》(1996),《史前藏醫學發展線索研究》(1995),《公元10世紀以前的西藏(吐蕃)醫學研究》(博士論文,1991-1995),《蘇毗初探》(碩士論文,1987-1992)等引用率較高的論文(著)。
(王)洲塔教授,系甘肅夏河縣人,曾先後7年就讀於西北民族學院少語系和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系。在著名藏學專家東噶•洛桑赤列教授的嚴格指導下,系統學習了藏學各科的重要課程。原任甘肅省藏學研究所所長,教授,現為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教授。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古文研究會會員、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社會學學會理事、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民族學、宗教學學會副會長、甘肅省藏學學會副會長。近年來,在藏學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試論布達拉宮的建築藝術》、《論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等30餘篇藏漢論文。參與國家「七•五」重點科研項目《藏族文學史》、《中國藏族部落》的撰寫工作(兩書已出版)。曾先後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1等獎、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獎、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優秀獎、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技成果3等獎。甘肅省第六次社會科學「興隴杯」三等獎。中國科協(廬山)改革開放二十年高級研究研討會優秀論文獎。陸續出版了《藏傳佛教德爾隆寺與歷輩塞倉活佛傳》和《藏文寫作概論》、《藏族傳統公文寫作論稿》、《華熱藏族史略》、《吐蕃法律流變研究》、《論拉卜楞寺的創建及其六大學院的形成》、《甘肅藏族部落的社會與歷史研究》、《論甘肅藏族部落制社會研究》、《藏傳佛教在多康地區的傳播歷史及其各宗派教義研究》、《佛學原理研究——論藏傳佛教顯宗五部大論》、《蒙藏民族關系研究》、《藏族哲學思想文化論集》等學術專著14餘部。累計達500萬字。主編出版了藏文佛學典籍10部,計400萬字。作者傳略被收入《中國藏學研究專家名錄集》、《中國藝術家大詞典》、《中國當代藏族名人辭典》和《甘肅省「兩科」學者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中國卷)》、《中國社會科學專家大辭典》等等。

❸ 清華近代史上五大導師(五星聚奎)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另一說是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與其俱為同鄉。甲骨四堂之一,清華四大國學大師之一。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 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 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

趙元任(1892—1982 2.25) 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他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

李濟(1896.6.2-1979.8.1)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吳宓(1894-1978)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生,陝西省涇陽縣人。字雨僧、雨生,筆名餘生,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教授(1926-1928)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教授,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

❹ 河大歷史系的研究生導師 都是帶幾個學生啊

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學系、旅遊學系、文博系和世界歷史等四個系科,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撐學科之一。宋代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是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近代中國研究所、猶太研究所、旅遊規劃發展中心等是河南大學重點科研機構。中國古代史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由河南大學和國家博物館聯合招生)。擁有歷史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權。旅遊管理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近千人。
060108世界史
01 英國史
02 猶太/中東史
03 美國史
04 日本史
05 世界近現代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13歷史學專業基礎
世界史
①世界當代史
②中國近現代史
313歷史學專業基礎由國家統一命題,包括中國古代史(佔30%)、中國近現代史(佔20%)、世界古代史(佔20%)、世界近現代史(佔30%),總分300分。我校不提供參考書目。復試參考書目:①《世界史》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近年來出版的其他版本的高校世界歷史教材亦可②《中國近代史》李侃主編(中華書局2000年版)③《中國現代史》王檜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❺ 遼大中國史的導師有哪些中國史研究有哪些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是省級重點,屬於二名牌,能搞出特色成果,比浮泛的古代史容易突圍。周傳儒等老一輩也是以近代史研究名家的。
考古與博物館文化方向,應用性更強些。


中國近代史碩士學位點的陣容網上有,可能你已看到。

負責人:焦潤明
碩士生導師:(以職稱資歷排序)
焦潤明、權赫秀、金穎、王鐵軍、韓狄、董昕、金悅

❻ 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明清史方向導師是誰

呵呵
南開大學的明清史可以說是國內最強的了
他們分為明史教研室和清史教研室
主要看你跟著哪位導師了
代表性的學者是南炳文
杜家驥
何孝榮
白新良
李小林
林延清等
具體的老師資料和研究方向你可以到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查看

❼ 求有關清華四導師的故事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見戊戌變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梁啟超作為改良派的主將,遭到革命派的反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由於清政府並不真心實行憲政,政聞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又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1915年8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進行猛烈抨擊,旋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攏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持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梁啟超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他中過秀才,早年學習英、日文,研究哲學、文學受到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和文藝思想的影響,其成果在我國近代文化學術事業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范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7年起,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對當時文藝界頗有影響,辛亥革命後以清室遺老自居。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先後致力於歷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寫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釋研究,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註疏工作。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徵,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史學界有開一代學風的影響,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留下了難解之謎。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並涉及其他許多方面。換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過了同時代學者的。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滿蒙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任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名教授如吳宓、朱自清等也常來聽課。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原攻比較語言學,通曉多種文學,為他從漢文以外搜羅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後,才得到滿意解答。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寅恪,終於得到准確破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發起向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經英醫診治開刀,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是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台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並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解放後,他受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後被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僅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記載,並註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修水縣志稿》),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自1956年,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人,都先後去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自關心他的助手配備和眼疾治療。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給他派護士輪班照顧,在廣東知識界傳為美談。1962年,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塞柳堂集》、《金明館叢稿》,並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後撰《唐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動。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於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來

趙元任(1892-1982),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和作曲家。在中國語言學界被尊為「漢語言學之父」。字宣仲,江蘇五進人,生於天津。1910年為游美學務處第2批留學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獲理學士學位。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任康奈爾大學物理講師。1920年回國任清華學校心理學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學研習語音學,繼而任哈佛大學哲學系講師、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應聘到清華國學院任導師,指導范圍為「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1929年6月底國學研究院結束後,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主要著作有《國語新詩韻》、《現代吳語的研究》、《廣西瑤歌記音》、《粵語入門》(英文版)、《中國社會與語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國話的文法》、《中國話的讀物》、《語言問題》、《通字方案》,出版有《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等。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

說了這么多,也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