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指導
㈠ 小麥的種植方法,詳細的步驟和過程。
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怎樣種小麥才能保證它的產量和質量?不管我們種植任何植物,最開始都要做好准備,第一步就是先要整好土地。對土地的處理,首先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先把土地上的秸稈都打碎,不打碎的話怎麼更種小麥呢?打碎是為了更方便的讓她吸入土壤,因為土壤需要吸收營養,而這就是最好的營養,不是常說落花化作春泥會對花更有好處?接著第二步就是把那些土地都翻一下,把下面疏鬆點的土地都翻上來,把上面有秸稈的土地翻到下面,把所有的土地翻一遍之後,接到第三步就是把翻過的土地整理平整。
等到小麥成長一段時期之後,就需要進行對天地的管理了,這是提高產量的最佳機會,一般經過細心管理的田地,都會有一番收成,而那些中上之後就不再管理的田地,當然也會有收成但他的收成不高,所以在種上小麥之後要對田地有一番管理,管理期間需要進行施肥,除此之外還要進行拔草,如果小麥小的時候,可以親自去地里邊拔,但是等到長大之後,就沒法親自去地里拔了,只能通過除草劑,這是從小麥開始耕種一直到收割過程中需要做的,這些對小麥的收成都有特別大的影響,很明顯的就能看出來那些不對田地管理的小麥的收成沒有這些經過細心管理的收成大,所以這一環節也不能缺少,這是一個過程。
㈡ 小麥如何播種
一、播種期
一般我國每年3~4月份播種春小麥,8~11月份播種冬小麥。但是不同地區有其適宜的播種時期,它受當地適宜種植的品種特性所決定,超出適宜的播種期,就會影響生長和環境的統一,導致產量下降。
(一)冬小麥的播種期
1.品種特性 先播冬性品種,再播半冬性品種,後播春性品種。
2.地理地勢 海拔越高,緯度越大的地區,越應適期偏早播種。大體是海拔每增高100米,緯度遞增1度,播期約提早4天。
3.冬前積溫 冬前積溫是指從播種到日平均溫度高於0℃的溫度總和。觀察結果表明:從播種到出苗約需積溫115~120℃;要取得豐收,冬前要有4~6個分櫱(包括主莖),則主莖需要6~7片葉和1心,每片葉出生大約需要積溫75℃左右。因此冬前積溫需要7×75+120=645℃至8×75+120=720℃。據此,從當地多年氣象資料則可反推出適宜播種的理論時間,再據當年當地氣象預報加以適當調整。
4.土肥水的條件 高產田播種不宜過早,以防冬前旺長;瘠薄地適當早播,培育冬前壯苗;粘土地比砂壤地早播;鹽鹼地、旱地也應提前播種。
(二)春小麥的播種期 是根據種子可以在土壤內吸水萌動的時間,而不是可以迅速出苗的時間決定春小麥播期。春小麥種子萌動最低溫度為0~3℃之間,因此,當春季溫度回升到日平均溫度2~4℃時,即可開始播種。
(三)地膜小麥 覆膜穴播冬小麥最佳播種時間各地有異,一般覆膜穴播冬小麥播期應比當地露地小麥最佳播期推遲7~15天,個別地區會更長,但不宜太晚。覆膜穴播春小麥以寧夏引黃灌區春小麥為例,2月26日播種產量最高,隨播期推遲而產量遞減,每推遲1天,減產1%。故宜比當地露地播期提早5~7天。
二、播種量
播種量的多寡與田間的密度關系很密切,一定要合理密植。就全國范圍而言,大多數地區播種量偏大。因此,應依據的原則是:冬小麥和冬性品種比春小麥和春性品種要少;南方冬小麥比北方冬小麥要少;早播的比晚播的要少;土壤肥力高的比土壤肥力低的要少。綜合評判,應以三種栽培戰略體系和三種截然不同的產量結構為條件,一種是低播量(5萬~15萬苗/畝),靠分櫱的精量播種栽培體系;二是高播量(40萬~55萬苗/畝),靠主莖的獨稈栽培體系;還有一種介乎二者的傳統栽培。總之,應掌握在畝10~30萬基本苗。再依據種子發芽率、出苗率和千粒重計其播種量。
三、播種技術要點
1.深度適宜 一般4~5厘米。冬播氣候寒冷、旱地、墒情不足、土質松軟的稍深;春播,粘土地、土壤濕的稍淺。
2.深淺一致 調好播種機械耬腿和彈簧,力求各行深淺一致,均勻度良好。
3.下種均勻 提高搖耬技術,調整好播種機排種輸,保持開溝器不受堵,以免漏播。
4.播後鎮壓 北方麥區播種前後鎮壓的目的是沉實土壤,便於種子與土壤密接,利於幼苗吸收養分,同時還有保墒防寒防風的作用。
5.播後帶耙 北方水地麥區,播種較淺,播後一般要帶耙細平,不留壟溝。北方旱塬丘陵地區,為了播後增加土壤受光面積以促早發苗及接納秋季雨水,多採用播後不耙留耬溝,入冬耙耱保麥根的辦法。
6.防止爛耕爛種 南方麥區在前茬水稻收獲前,於稻田四周開好圍溝,排除地表水,降低潛層水。水稻收獲後,搶晴天機耕,或人工薄片深翻,以利爽干。
㈢ 小麥種植條件
(一)土壤:最適宜小麥生長的土壤,應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物豐富、養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好。此外、還要求土地平整,這樣才能確保排灌自如,使小麥生長均勻一致,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
(二)水分:水分對小麥的生長非常重要。據研究,每生產1千克小麥約需1000~1200千克水,其中有30%~40%是由地面蒸發掉的。在小麥生長期間,降水量大約只有需水量的1/4左右。所以麥田的不同時期灌水,以及採取抗旱保墒措施,對於補充小麥對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㈣ 小麥種植方法
冬小麥秋季播種,第二年夏天成熟,全生長期一般在190~210天。
從種子萌發到產生種子,小麥一生要經歷發芽、出苗、分櫱、越冬、返青、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等生長發育過程。
開春後,麥苗開始恢復生長,進入返青期。隨著氣溫的升高,麥苗生長速度加快,莖節間自下而上逐漸伸長,稱為拔節。此時用手觸摸近地麥稈時,能感覺到有明顯突起的節。拔節後,分化中的麥穗隨節間伸長逐漸向上生長,當幼穗長到最上面一片葉(劍葉)的葉鞘中,葉鞘逐漸膨大呈紡錘形,稱為孕穗。
當小麥稈的最後一個節間伸長,麥穗頂部由劍葉葉鞘中伸出,即為抽穗。小麥的抽穗期一般在4月上旬到5旬上旬。抽穗後2~6天後開花。開花受精後小麥進入灌漿成熟階段。
一、小麥模式化栽培技術要點 目前,河南省已大面積推廣模式化高產栽培技術,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現就畝產400—500千克的模式化栽培技術簡述如下:
1、群體與產量結構:群體結構:基本苗在正常播期內每畝10—12萬;晚播麥每畝25萬左右;越冬前總莖數每畝80—90萬;最大葉面積系數應為7-9。產量結構:成穗數要求每畝45—50萬;每穗粒數30粒左右;干粒重40克左右。
2、栽培要點
(1)肥力基礎:要求麥田有機質含量為1%一1.5%;畝施有機肥4000—5000千克,標准氮肥40—50千克,標准磷肥25—50千克,鉀肥(硫酸鉀)7.5一10千克。並應做好配方施肥。
(2)播期與播量:適時麥(10月5日前後),基本苗為每畝8—12萬,並要求嚴格按計劃苗數、千粒重、發芽率計算播種量。晚播麥(10月下旬),基本苗每畝25萬左右。
(3)肥水管理:一般要求灌水3—5次(底墒水,冬水,拔節一孕穗水,灌漿水等)。
(4)及時除治病蟲害:特別要注意除蚜及白粉病的防治。
(5)適時收獲:要求在蠟熟末期,若面積大,也可提前到蠟熟中期收割,
二、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精播高產技術是奪取千斤高產的重要途徑。其特點是基本苗少、播量低,群體合理、個體健壯,成本低、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其栽培要點如下:
1、打好基礎。精播高產栽培必須具備較好的地力和很高的管理水平。一般要求耕層厚度在30厘米左右,耕層有機質含量1.5%以上,全氮0.08%、水解氮40—60ppm,速效磷30ppm,速效鉀80一100ppm。同時還要求每年施入優質圈肥 5000千克,標准氮肥和磷肥各50千克,標准鉀肥20千克。要精耕細作,一生需澆水5—6次,這樣才能獲得500千克以上的產量。
2、選好良種,應選擇分櫱力強,穗大,粒大的抗病、豐產、優質良種。並在播前做好種子處理工作。
3、充分發揮單株增產潛力,減少播量,適期早播,精量勻播,充分發揮單株的增產潛力,是精播高產栽培的技術核心。一般要求基本苗范圍8-12萬/畝,並按干粒重、發芽率正確計算播種量。並要注意選擇大粒種子。適期早播,播量小的早些、播量大的應晚些。另外還要力爭下種均勻,覆土一致,出苗整齊。
4、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麥苗分布均勻,健壯。群體結構合理,每畝基本苗8-12萬。冬前總莖數60—80萬/畝,年後最高總莖數80一100萬,畝穗數45萬左右。最大葉面積系數(孕穗期)5—6,開花、灌漿時為4。成穗時穗粒數30粒以上,干粒重40克以上。
5、加強田間管理。越冬前只澆水不追肥。返青早鋤劃,提溫促根;起身前深中耕蹲苗,控上促下,拔節期一次施足拔節肥(標准氮肥每畝25千克),灌足拔節水。偏旺田可在起身後鎮壓一次,並適當推遲拔節肥水(五葉一心時)。中後期要保 證澆好挑旗、揚花、灌漿水;適當早停水,防貪青,促落黃,防倒伏,防病蟲,盡力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因苗管理。
三、晚播麥豐產栽培技術要點 晚播麥一般播種出苗晚,苗小、櫱少,根弱,吸收能力差,穗小。為奪高產,必須抓好如下工作:
1、精耕細作,施足基肥,足墒下種,晚播麥一般冬前不澆水、不施肥,所以整地、施肥、足墒就顯得格外重要。並要適當淺播(3—4厘米),提高播種質量,力爭一次全苗。
2、選擇良種,適當增加播量,選擇耐寒高產品種,並應適當增加播量,要求基本苗每畝25萬左右。
3、加強早春管理,促櫱增穗。要早鋤劃鬆土,頂凌時就開始,提溫促根,一般進行2—3次,解凍後及時鎮壓一遍,再結合鋤劃,可提溫、保墒、防旱、促苗早發。返青後要及時清壟清棵。澆水不可過早,以免降低地溫,影響生長,可在新根新櫱長出後,肥水齊攻,促根促櫱。並注意澆好拔節、孕穗水,抽穗、 揚花水,灌漿水。並要注意病蟲害防治。
四、鹽鹼地小麥增產技術要點 鹽鹼地具有「鹼、寒、濕、板、薄」五大特點,小麥表現為難全苗,易死苗,生長弱,產量低。為奪取鹼地小麥高產,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增肥圍堰平地,改士蓄淡壓鹼 鹽鹼地耕前增施有機肥,可改良土壤,控制返鹽。追肥也以在早春一次施人為好。還可以在耕前田間築埂建畦,積雨保水,滲水洗鹽壓鹼。有條件的應澆水壓鹼後播種,以確保—播全苗。
2、選用良種,適期早播 應選用耐鹽品種,如輪抗6、7號等。鹽鹼地小麥比一般麥田早播7天左右,播量就比一般麥田多10%一 15%。要注意播前拌種,以防地下害蟲。
3、加強管理,防止返鹽 冬前及早春應多鋤劃,可切斷毛細管,提高地溫,防板防返鹽。冬前及起身前(地化通前後)澆水壓鹽,防止死苗,是增產的關鍵措施。
㈤ 小麥如何種植
合理的種植方式可保證小麥單株有適宜的營養面積,群體得到很好的發展,是合理密植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在我國麥區採用的種植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寬幅條播:行距和播幅都較寬,如寬幅耬,播幅7厘米,行距20~23厘米。優點是:減少斷壟,播幅加寬,種子分布均勻,改善了單株營養條件,有利於通風透光,適於畝產350千克以上的產量水平的麥田使用。
寬窄行條播:各地採用的配置方式有窄行20厘米、寬行30厘米,窄行17厘米、寬行30厘米,窄行17厘米、寬行33厘米等,高產田採用這種方式一般較等行距增產5%~10%。其原因,一是株間光照和通風條件得到了改善;二是群體狀態比較合理;三是葉面積變幅相對穩定。
小窩密植:西南地區麥田土質比較黏重,兼以秋雨較多,整地播種比較困難,採用小窩密植方式。每畝45萬窩左右,行距20~22厘米,窩距10~12厘米,開窩深度為3~5厘米,氮、鉀化肥一般配在人畜糞水中充分攪勻後集中施於窩內;過磷酸鈣、油餅等混在整細的堆廄肥中蓋種,蓋種厚度以2厘米左右為宜。使用工具為小橇橇窩、小鋤挖窩點播,近年來研製的簡易點播機,也可開溝點播一次完成。
㈥ 小麥的五步種植過程
小麥栽培技術
(一)整地
1、土地平整.
2、土層深厚.
3、結構良好.
4、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高.
(二)麥田整地技術做到:早、深、松、碎、凈、平.
早——前茬收獲後及早整地;
深——適當加深耕作層;
松——表面疏鬆通氣不板結;
碎——土渣細小;
凈——及時滅茬,表土無作物根蔸;
平——地面平整,廂平溝直.
(三)施肥
1、小麥施肥特性
(1)小麥對氮、磷、鉀吸收:
氮素在小麥籽粒中占乾重2.2%,是構成細胞原生質的重要成分.
磷素在小麥籽粒中占乾重0.7-0.9%,是核蛋白的組成成分.
鉀素在小麥籽粒中占乾重0.5-0.6%,是促進碳水化合物合成和運轉.
(2)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數量(生產100公斤小麥)
純氮:2.75-3.23公斤,折碳銨46.8-54.9斤;
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過磷酸鈣106-16.7斤;
氧化鉀:2.4-4.0公斤,折氯化鉀14.4-24斤.
(3)小麥與微量元素.小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吸收錳、鋅、銅、硼、鉬等微量元素.
缺錳:小麥葉片柔軟下披,有時出現灰色斑點.
缺鋅:影響小麥分櫱,降低成穗率.
缺硼:雄蕊發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結實率.
缺鉬:小麥植株矮小、穗小、粒少、產量低.
(4)施肥方法
A、生產200-25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准畝):總施氮量為12.5公斤;
生產450-50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准畝):總施氮量為碳銨5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鉀肥10-15公斤,有機質佔60-70%.
B、基肥:標准畝施有機肥2500斤,N、P、K肥占總肥量的60%.
追肥:追肥佔40%.
(5)種植密度
A、密度與光合生產的關系:小麥生產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轉變成有機質的過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過低,浪費光能,光合產物減少;密度過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產物也增加,通風透光不良,功能葉片死亡提早,光合壽命縮短,合成有機質減少.
B、密度與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種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產量形成的基礎,密度增加時,單位面積的穗數得到提高,但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時,穗數減少,但穗粒數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每畝基本苗數在15-30萬才是適宜的種植密度.
(6)選用良種.優良品種的特點: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產量穩定.當前生產上應用的良種有:鄭麥9023、鄂麥23、鄂麥18、華麥13.
(7)播期、播量及播種方式
A、播期.
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7-18℃,在10月以後播種;
半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種;
春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3-14℃,在10月底開始播種;
華北地區在9月中旬播種;
華南地區在11月中旬播種;
華中地區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種.
B、播量.一般畝播15-18斤.
C、播種方式.分三種播法:條播、撒播和點播.
㈦ 小麥種植方案
2004年小麥種植方案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高產的前提",為了奪取2004年小春糧油生產的增產增收,進一步提高全市糧油生產水平。四川省崇州市農業局根據農技、植保、種子業務站進行的小春糧油品種試驗、示範,大面積生產的調查,局上組織農技人員赴外地考察結果,按成都市農牧局提出的2004年小春糧油布局意見精神,結合實際,特提出2004年的小春糧油品種布局意見。
2004年小春糧油品種布局的指導思想是:選用豐產性好、優質、抗性好的品種,達到優質高產高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中:
1、小麥品種布局的原則:①選用春性早熟豐產性好的品種,有利大小春作物銜接,要求全生育期195天左右的品種;②選用穗數和穗重兼並的品種,爭取在一定穗數基礎上增粒增鰱高產;③堅持集團品種當家;④選用抗性好品種,重點是抗條銹病,同時積極推廣使用優質專用型小麥品種。
2、小麥品種布局意見; 根據優質、抗性、豐產的三兼顧原則,結合近年來小麥種植結果;2004年小麥品種 主推"川麥107"、"綿陽28(白粒)"、"綿陽29"、"綿陽31"、川農麥11號(白粒六號)",搭配種植"川農16"、"川育16"等品種,積極引進試驗新品種、新品系。春播小麥主要種植"春麥99--5"。淘汰低產易感條銹的品種。
㈧ 小麥的種植與管理
小麥的種植與管理 :
小麥是冬春季的主要糧食種植植物,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結合當地實際,選編了小麥科學種植與管理的資料,供大家在實踐中參考。
小麥精少量播種技術
小麥精少量播種具有增櫱、壯稈、抗病、抗倒伏、促大穗,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作用,在高水肥地區應用一般可增產5-20%。同時由於其播種量減少,降低了生產成本,在小麥節本生產中成為一項很有推廣價值的技術。精少量播種比常量播種一般可節省優種5-7公斤/畝,摺合人民幣6-8元。
技術要點和操作規程:
1、良好的土、肥、水條件
一般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0%~1.5%以上,全氮、全磷均在0.1%左右,有效氮和有效磷在20-40ppm以上,活土層深厚,土壤的通氣、保水、保肥等物理性狀比較良好,播前進行精心整地,作到田面平整,土壤細碎,上虛下實。
2、品種及種子處理
進行精少量播種應選擇分櫱能力強、穗大、粒多,適合當地條件的冬性品種,使用包衣種子或在播前葯劑浸種,以防病蟲害。
3、播種
適期播種,增加積溫,延長小麥的第一個分櫱高峰。播量減少,控制在6.5-8公斤,精密播種。
4、田間管理
在田間管理上,應遵循「冬前促,返青控,拔節、孕穗增粒重「的原則,冬前促根增櫱育壯苗,形成足夠的壯苗;返青鬆土保墒提地溫,以鞏固冬前大分櫱,抑制春季小分櫱的滋生;起身拔節肥水重促,保穗數,促大穗;抽穗到成熟防止貪青、早衰,調節土壤水分狀態和碳氮營養,保持較大的功能葉面積系數和較強的光合能力,促進光合產物向籽粒轉運,提高經濟產量。
㈨ 小麥應如何種植
1、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小麥品種,一般選擇一代小麥作為種子,這樣到第二年小麥的畝產一般在1000-1200斤左右。
2、小麥選擇好以後,在播種前要拌種,意思就是給小麥拌葯以防小麥被蟲害吃掉。如圖,在拌種時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拌種時水份不能太大以免影響播種時下種不順,影響每畝的種子用量,二是要拌勻,要讓每一粒小麥都要拌上農葯,以免被蟲吃掉,三是在拌種結束後小麥要晾曬一下。
3、在播種前地要耕兩遍,第一遍主要是把地里的大節桿打碎,第二遍主要是把地整平,這樣土地更松軟。
4、在播種時土地的水份要適中,這樣有利於小麥的發芽。在播種時注意:小麥放進料斗時一定要兩邊都有,以防在播種期間短腿現象,就是有的腿里有小麥,有的沒有小麥,瞎了。要調整每畝小麥播種多少,一般一代小麥種每畝播20斤也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一代,可以多播一點,可以是25-30斤。在播種過程中最好看一下每個腿里是不是都有小麥。根據每畝的小麥播種量,可以適當控制播種機器的速度。如果水份適合的話小麥一般在七天之後就可以看到出芽了。小麥等到冬季時大約在每年下大雪時要追肥一次,在開春的時候要進行蟲害管理兩次。這樣到第二年就可以收到優質的小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