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疫情學生的心理輔導
『壹』 大學生如何看待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怎樣調整心態
這種疫情給我們心理帶來的影響,一時半會兒是抹不去的,怎樣調整心態?那就是積極樂觀的練習,每天快樂的生活
『貳』 疫情期間,大學生可能面臨的主要心理困惑有哪些
什麼時候開學,開學了可不可以出校門等等問題
『叄』 作為大學生如何看待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
我認為我們要積極樂觀向上,然後防護好自己。
『肆』 疫情期間教師如何做好學生心理輔導結構化面試
以初中生為例,談談我個人的認知。
首先:把握好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基本心理狀態-對事物內是非曲直有基本認知,容接受外界信心較強
其次:具體到本次疫情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作為班主任老師要有疫情肯定會對學生心理狀態有影響的認知,現在學校一般都建有微信群,針對本地區疫情(政府層面)通報的數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個問卷星調查,探訪每個學生心理狀態,每個人性格和家庭環境不一樣,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把收到影響較大學生挑選出來,重點關注
再次:結合家長告知這一情況,畢竟疫情期間,家庭教育還是佔主導,引導家長帶領學生多關注正面新聞報道,按照專家提醒在家做好防護,讓學生感受到有人關注,背後有依靠,一定會沒事的,減弱恐懼心理
最後,疫情期間,大部分地區都安排了網課,結合家長,科學合理規劃好每天學習,充實每一天,教師在每日檢查作業中也多予以激勵鼓勵,通過學習轉移對疫情的注意力。
總之,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輔導是需要老師,家長協力去做,做好勤溝通,多觀察,把愛傳遞給學生。
『伍』 疫情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及解決措施
疫情期間抄對學生的心理影襲響還是非常大的,因為由於這段兒時間尤其是去年過年那一段時間,疫情兼職的時間非常的長,好多同學獲得數,尤其是低年級的小朋友一直都在家裡沒有去學校里上學,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荒廢了自己的學業。只有那些自律比較強的孩子,或者是家裡條件比較好一點兒的孩子。才在那段時間沒有落下課程。所以疫情對孩子的心理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在這段時間,由於放鬆的時間長了,就容易養成了一種懶惰的心理。做什麼事情都比較怠慢了,這個時候要想改變他們這樣的心態,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一些對孩子要進行引導,讓他們重新進入一個緊張的狀態,積極的狀態,第二個就是父母,還有老師,一定要起一個榜樣的作用,要給孩子看到我也是和你一樣在努力的通過自己的行為舉止去影響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當然了同時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說教,這也是必不可少的,總之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好好的學習去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促進他們的學習成績的提高。
『陸』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
在提倡「足不出戶是大愛,萬眾努力斷魔根」的要求下,許多人不可避免的產生擔憂、害怕、焦慮、恐慌等應激反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突發疫情下我們的反應?如何調整心態理性應對疫情帶來的心理沖擊呢?
首先,請大家思考一下,自從疫情爆發以後,你的變化有哪些?你的想法、感受、身體經歷了些什麼?也許你所經歷的這些也是許多人正在經歷的,那麼現在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1、身體不適
在疫情下,我們會對自己的生理變化十分敏感,時常會懷疑自己身體的某種不適是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有些人會反復測量體溫,對號入座,懷疑自己生病等,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心慌、腸胃功能紊亂、失眠,食慾差,無明確原因的身體疼痛,多汗,發冷,肌肉緊張及發抖,頭痛,胸痛,胸悶,手足無措,坐立不安等。
2、負性情緒
因為疾病傳播源的隱蔽性,面對病毒感染的不確定性,當人們不知如何有效防範的時候,就會感到緊張、擔心、不知所措。大部分人是在此次疫情下產生了恐慌心理。因為我們恐慌的對象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容易防範的,這就給人們帶來了不安、不確定的心理反應,所以,人們在害怕的基礎上增加了焦慮和不知所措。
大家不敢出門,也不敢與他人接觸,擔心各種未知感染。同時開學的不確定,也讓大家心忐忑不安,對於學業的安排,對於實習以及假期兼職等各方面的問題都紛紛涌現。
甚至,當被認為是疑似感染者或者被確診為感染者後,會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威脅而感到害怕、孤獨、無助。
3、睡眠障礙
睡眠方面的問題通過會表現晚上失眠,在床上輾轉反側,怎麼都睡不著;或者日月明晚上睡得很晚,可是早晨會很早就醒過來;或者睡眠質量不好,睡夢中經常驚醒,醒來以後又需要幾十分鍾才能再次入睡。
4、人際交往沖突
疫情期間,大家都紛紛響應號召,都呆在家裡哪也不去,與人之間的交往明顯減少,互相不能見面,絕大部分只能通過網路進行。而在家裡,有限的空間里,一家人天天呆在一起,時間長了,相看兩生厭,更加容易爆發沖突。而有了沖突後,想要自己的空間,想要與朋友傾訴 ,或是以前能夠外出去吃一頓,玩一下,運動一下,各種調節手段都使不上來了。這更加增加了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5、認知功能下降
大家此時更易關注負面信息,誇大嚴重後果和低估自己應對能力的傾向,感覺記憶力下降、腦子不好使、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注意力渙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對身體狀況過度敏感,容易將身體的不舒服和「疫情」聯系起來,出現疑病症狀。
6、行為問題
人們可能會出現退縮、逃避、強迫、盲目從眾等行為。比如有個同學,害怕被感染,在家裡每天都要反復洗手,用消毒水反復清潔自己的房子,不管怎麼干凈總覺得不行。要是出門了的話這樣的行為更加,反復消毒外出的物品。
『柒』 疫情過後如何對家長和學生做好心理疏導,如何讓懶散的學生重新整裝待發
收心難辦,只有讓學生習慣,慢慢適應,不要前期內容講得太深,最多兩周就好了。
『捌』 作為大學生,應如何看待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
作為一名大學生,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生活很多方面都產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我們應該以不變應萬變
『玖』 學生如何應對疫情,請從"調控情緒"角度分析
1 疫情期間,我們要正確面對疫情。疫情是可以積極預防和隔離的。
2當我們有焦慮擔心緊張的情緒出現時,可以和家長朋友們分享,面對這次疫情,很多人的情緒體驗是相似的,這時我們會明白,大家都是一樣的,緊張的情緒也會放的輕鬆些。
3面對消極情緒時,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去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讓我們放鬆下來。比如,參加鍛煉;放鬆訓練;或者轉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拾』 新冠疫情期間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建議
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受到疫情影響,青少年可能出現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和家庭應該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疫情影響下,青少年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有以下幾個:
情緒問題
恐慌焦慮:面對疫情肆虐的新聞十分擔憂、害怕,過分擔心自己及家人身體狀況,一旦身體出現不舒服就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擔心延期開學、網路教學可能影響正常學業甚至導致畢業延期、就業推遲;白天過於緊張,無心學習,晚上又會覺得虛度時光,產生負罪體驗。
抑鬱絕望:因為疫情而感到人生無常,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一切失去興趣;因為武漢或湖北戶籍可能受到歧視,傷心難過;自己或家人已有明顯症狀,但無法及時就醫而痛苦絕望,或者已經就醫但擔心無法治癒而絕望崩潰。
歧視心理:將武漢或者湖北等同於病毒,對武漢人或湖北人極為歧視,肆意調侃甚至惡意謾罵。
行為問題
長期居家生活,無法進行線下社交活動,容易導致青少年孤僻疏離或是過於沉迷線上社交;過分依賴電子媒介獲取疫情信息,過分沉迷於網路視頻或是過分沉迷網路游戲,影響學習,影響睡眠。
家庭問題
長期居家生活,由於觀念、作息和行為上的差異,青少年與父母容易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二、建立政府、專家、機構、大中小學和家庭「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維護機制
廣泛動員各方力量,著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專家為引領,以社會專業機構為輔助,以家庭親子教養為支持」的「五位一體」心理援助體系。
在政府支持和專家指導下,各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要充分發揮專業的引導作用,指導和幫助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具體工作。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研人員及心理健康專家通力合作,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判,對學校心理老師提供專業的培訓與督導、咨詢和建議,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家庭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的「第一戰場」,因此學校應充分發揮家庭的協助作用,與家長共同指導兒童、青少年掌握緩解負性情緒的方法。
三、大、中、小學要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課
引導學生對病毒的暴發、傳播、預防形成科學的認識。通過權威平台、權威媒體獲取疫情消息,對於非官方渠道的各類信息理性批判,不輕信、不傳播,切實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引導學生對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社會秩序樹立堅定的信心。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級各類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應對措施。只要我們增強防範意識、遵守防控措施,堅定信心、眾志成城,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同地區青少年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心理問題有所不同,學校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情況,對受到疫情直接影響最為嚴重的青少年群體給予特殊的關懷。
四、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輔導
充分利用不同的平台技術和網路資源開展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服務。
結合已有的在線疫情心理援助課程,教會學生簡單的情緒調節方式,以應對恐慌、焦慮和無助等負性情緒,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援助。
充分發揮「健康中國」「12320」以及其他心理危機干預熱線的作用,對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無法幫助的、需要更專業幫助的學生進行轉介。
必要時利用已有網路直播平台,以網路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開展遠程心理健康指導。
五、重視心理輔導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
心理輔導工作需要由具有專業背景、專業資質的機構和教師來做,各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應該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心理援助培訓,組織專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進行督導。
在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時應遵循心理咨詢的原則要求和倫理規范,不能把所有學生都視作有問題的學生,要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咨詢方法和干預策略。
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要在能力范圍內提供恰當的幫助,對於無法處理的個案應盡早轉介至專業機構,讓學生接受更加專業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