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指導的詩詞

指導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1-03-08 19:59:36

❶ 找老師,指導著寫詩

找老師不是最現實的,
第一:多讀各種類型的詩句,熟讀以後再看其結構,比如工整對仗、押韻等。這其中必然搞清楚動詞、名詞等等。
第二:理解已經熟讀的詩句,試著去體會作者的意境和期望表達的深層次的內涵,每首詩都必然有別人的見解。
第三:模仿自己喜歡的詩句,自己試著換一些詞彙來達成一首完整的詩句。意境可以自己去揣摩。
第四:自己模仿寫好的詩句的措辭,一定要滿足工整、對仗、押韻,普通話讀出來感覺抑揚頓挫。
第五:不管自己寫得如何不滿意,都把每一次寫的詩句記錄並熟讀,靈感來時,把詩句再做調整,直到自己滿意。
第六:詩句講究意境,所以不要總是追求完美,在你每次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人的心境不一樣,也許改了以後還達不到原來的意境,明白吧,不是越改越好的。
第七:不要吝嗇把你的詩句發表,要讓別人去體會你的詩。
第八:無論是說話、演講、寫文章、寫詩 ,都離不開豐富的詞彙力,明白吧,多增加自己的詞彙量。大量讀書。
第九:心理學有個觀點,就是你什麼方面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你就會吸引這方面的人。明白吧,你會慢慢有機會接觸到這領域的人物,從興趣好友到地方名家,當你足夠能耐的時候,你會接觸到大家,此大家非彼大家,在這里的大家指的當然是該領域的頂尖人物。
第十:你想成為這領域的大人物,你就一定要學習這領域的名家是如何成功奪的,明白吧,你找這些人的傳記或成長經歷的書學習吧。
第十一:必須持之以恆、全力以赴,否則,你不可能成功。
祝你成功!

❷ 我想學寫詩詞,請各位推薦一下好的指導詩詞的網站。

妹可為哥羞、愛詩網
(2)【臨江仙】
我與萍妹有個約,下面給介紹一兩個,瘦皆因妹瘦!
(1)學詩詞的網站很多。海角天涯見溫柔、中華詩詞網
B。舊游情景可記否。
自從相識漸深厚,天各一方難風流,雙燕月當樓?一燈人著夢,洛陽同赴中秋:
A清江打油匠來完成你的心願

❸ 很美的古詩~~請指導

1.【賞析】:

詩的內容,寫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後見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聯寫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遠,「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詩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一個冷森森的境界,頓覺寒氣逼人。

次聯寫山中幽靜,用輕細的鳥鳴聲反襯四周的冷寂。

三聯寫山中氣候,用風雪的凜冽寫出環境的冷峻。尾聯結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見到陽光;心如古井,不關心春來秋去。前七句渲染環境的幽冷,

後一句見出詩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評析】:

這首詩還由於使用迭字,增強了它的音樂美。藉助於音節的復沓,使人讀起來感到和諧貫串,一氣盤旋,並藉助於形式上的劃一,把本來分散的山水、風、雪、境、情,組織成一個整體,回環往復,連綿不斷。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對偶排比一樣,能獲得整齊的形式美,增進感情的強度。寒山這首詩中的迭字,大都帶有一種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連使用,使詩籠罩著一層濃烈的氣氛。再如,「朝」、「歲」,單個的名詞,本來不帶感情色彩,但一經迭用,出現在上述特定的氣氛中,就顯得時間的無限延長,心情的守一、執著,也就加強了詩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這首詩除了用景物渲染氣氛、以氣氛烘托心情這種傳統的表現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點。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見的。顧炎武《日知錄》說:「詩用迭字最難。《衛風·碩人》……連用六迭字,可謂復而不厭,賾而不亂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復而不厭,賾而不亂。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變化。寒山這首詩使用迭字,就很富於變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曠的空間感;「啾啾」言有聲;「寂寂」言無聲;「淅淅」寫風的動態感;「紛紛」寫雪的飛舞狀;「朝朝」、「歲歲」雖同指時間,又有長短的區別。八組迭字,各具情狀。就詞性看,這些迭字有形容詞、副詞、象聲詞、名詞,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對象看,或山或水,或鳥或人,或風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樣。這樣就顯得變化多姿,字雖重復而不會使人厭煩,繁賾而井然不亂。

2. 比興開篇,意亂神迷。由於全詩篇幅相當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隨心與率意。"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如果不仔細體會,沒准認為這個開頭平平,不過如此。因為從手法來說,這是賦、比、興中的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後文相思,這從《詩經》開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見的開篇方法。而且在修辭上,也是一般對偶,即最穩妥的形式,分別是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如"燕草"對"秦桑","碧絲"對"綠枝"。不過,這種不起眼的尋常中卻暗藏了極豐富的內涵。就像這篇小文的標題一樣,給人的感覺是"意亂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燕地,是我們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現在的陝西關中地區,兩地相距甚遠,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看到這兩處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讀者就不難明白,詩中"春思"如潮的婦人肯定是身處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徵人當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燕北塞外,天氣寒冷,當春草終於長出細如發絲的綠芽時,遠在秦地家中的思婦,卻早已經置身於枝條低垂的桑樹林中了。

思婦住在秦中,眼前所見的是枝葉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卻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剛剛發芽的小草,其實她根本沒有心思欣賞身邊的春光,因為她已經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記起遠在燕地行役、久久不歸的丈夫。這首詩的"興"的寓意其實是藏而不露的。從字面上看,明明是說,由於氣候不同,所以秦地與燕北的春天在時間上有著很大的差異,而"春"的另一層意思是指男女之間的愛戀,也就是在古時詩文中經常出現的"懷春"之意,那麼,當燕北的丈夫在開始感到離家已經很長時間、剛剛開始想要回家的時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著手指頭過日子,急切地盼望著丈夫的歸來了。"秦桑低綠枝"是不是還有著更為內在的含義呢?因為每每提起"秦桑",總會讓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命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樓","善蠶桑","採桑城南隅"與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綠枝",之間或許不完全是毫無關系的偶然巧合吧。李白大概在向人們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羅敷"那樣,是一位既美艷無雙又堅貞機智的品貌雙絕的良家女子吧。

作為一首有齊梁風格的小詩,李白還運用了當時南朝民歌最常見的"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以"絲"諧"思",用"枝"諧"知",不但使全詩在整體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為下文的"懷歸"和"斷腸"等情思前後關聯,互相呼應,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了詩歌的韻律美與含蓄美,可謂一箭雙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詩歌的三四兩句,是直承開頭的"興"的思路而來的,所以仍然是一句兩到,雙方下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當得知丈夫在春風姍姍來遲地吹到燕北之地,終於開始盤算起歸程之際,妻子非但沒有感到寬慰與欣喜,反而覺得傷心欲絕。妻子的這一反應著實是有些出人意料之外,這"斷腸"之感究竟是從何而來呀?原來盡管丈夫已經打算回家了,但是痴情的妻子卻認為他到這時才想起回家,實在是太晚了,因為自己早就在朝思暮想地盼望著他回來了。詩歌開頭興起時提到的"燕草"和"秦桑",與下文"歸懷日"和"斷腸時"之間微妙的內在聯系被揭示了出來。雖然知道了丈夫最終要回來了,這對思婦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她轉而一想,又覺得委屈滿腔,你怎麼到這時才想起回家?我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天天等,日日盼,都快望穿秋水了,想到這里,說不定還要輕輕地罵上一句:"你這個沒良心的",沒准還要淌下幾滴喜極而泣的眼淚呢。所以,思婦這時的"斷腸"並不是真的痛斷肝腸,而是一種飽含了真情的嗔怪與埋怨罷了。也許如果丈夫不說回家,她還會一直苦苦地想念,等待下去,而毫無怨言的。思婦在得到丈夫回家消息之後,這種看似不合常情的埋怨與發泄,恰恰表達了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所謂愛之深,故責之切也,就是這個道理。讀到這里,我們不禁又要為以浪漫豪放著稱於世的李白能夠對女性心理有如此細致的把握而由衷感到嘆服了。

問號作結,情思無限。這首詩的結尾也同樣是出人意表,突如其來的。在得知丈夫就要還家的消息之後,思婦就一門心思地在家中等著他早日進門了。可是丈夫卻遲遲沒有回來,所以思婦心中不禁越來越著急,不過家中只有她一個人,滿腔的幽怨,滿懷的情思又能向誰傾吐,向誰述說?正是由於沒有發泄的對象,所以在無奈之下,這位平日里靜如處子的思婦,竟然會對無知無覺的春風大發牢騷,大事譴責了:"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春風吹入了她的閨房,掀動了罩在床上的羅帳,看著這隨風搖擺的羅幃,更加觸動了思婦的情懷,她又一次發出了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疑問,而這一次的對象竟然是春風:"你我又不曾相識,為什麼要深入到我的閨房中來呀?"這並不是一句對春風的發問與拒絕,而是因春風入閨房拂動羅帳而更加觸動了她對丈夫的思念,連素不相識的春風都來光顧了,而知情知意,知冷知暖的丈夫難道還不應該回來嗎,要知道這間閨房,這頂羅帳本來就是屬於我們兩個人所有的呀。這種獨守春閨,百無聊賴,故而春思纏綿,所以對春風擅入而發難的舉動,正是活靈活現地再現了思婦這種溢於言表的"思春"之情,看似無理,其實有情。相思之苦,相戀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絕。

3.瑤瑟的清怨回盪在漫漫長夜,繞弦的風雨聲入耳生哀。孤燈下傳來凄涼的楚角,一鉤殘月沉下了章台。芳草天涯春光已暮,故人遲遲不見前來。要寄家書無從投寄,行行秋雁又已南回。

這首詩是懷人思鄉之作。詩以「夜思」為題,開篇卻不寫思,而寫秋夜所聞所見,寫盡寄居他鄉的孤獨、悲涼。詩的後半,寫「思」的內容:芳草已暮,韶華已逝,故人不來,鄉思難寄。最後點出時當秋節,更令人愁思不斷。詩中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恨,讀來不勝悲涼凄楚,叫人腸斷。

秋夜一片凄涼,詩人在孤燈下想念著老朋友,滿腹愁腸,家書無法寄到,更加重了憂傷的情緒。全詩一氣呵成,感情真摯,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❹ 如何指導學生鑒賞古詩詞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分量。在語文考試中,古詩詞賞析連考了多年,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呢?
首先,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准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徵,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像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卜運算元•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託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鑒賞是富於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夥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鑒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於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鑒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於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晴,一隻眼晴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晴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
其次,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水平,還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讀。劉勰說得好:「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鑒賞能力的。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古人也說:「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都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
當然,培養和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籠統地提「多讀」是不夠的,因為「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談話錄》)。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經說過:「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嚮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可見,通過多讀好的作品,培養自己的想像力,並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對於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二、要多看。要指導學生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向學生推介優秀的鑒賞名篇。可以說,名家賞析的文章是比較典範的,而且很多東西是可供學生借鑒的範例,只要引導學生帶著分析的、揚棄的眼光去看,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三、要多練。清代的唐彪曾經說過:「讀書而無評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後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還要注意:
1、了解古詩詞特殊之處
古詩詞有不少特殊之處,了解這些特殊之處,可以幫助我們讀懂並進而鑒賞它們。如語法方面,倒裝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王維《山居秋暝》一詩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浣女歸而竹喧,漁舟下而蓮動」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讓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後一句讓人先見其動,後睹其物。先果後因,隱顯結合,寫得十分生動優美。
格律方面,近體詩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對偶)。同樣拿王維的《山居秋暝》來說,其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方位結構對方位結構,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上下詞性一樣,結構相同,對得非常工整。
2、了解古詩詞抒情方法
古詩詞大都是抒情詩。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之分。古詩詞的抒情方法以間接抒情為主,即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為最高境界。
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描寫赤壁古戰場的「如畫」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業、年輕有為的儒將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貶謫的處境,從而抒發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的無限感慨。所以我們鑒賞古詩詞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1、這首詩寫了什麼———什麼人(包括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寫了什麼「物」「景」?抒發了什麼「志」「情」?2、怎樣寫———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這些「物」「景」?3、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手法寫這些「物」「景」,對抒發這種「情」「志」有什麼作用(效果)?
3、要學會寫賞析文章
寫賞析文章就是把我們對古詩詞的鑒賞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題型,既考閱讀,又考寫作,因此很為命題者所青睞。寫賞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從哪裡切入。這要看試題的指向。如果試題有明確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寫。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語文試卷,要求就明朝詩人杜庠《赤壁》一詩中「荒磯鷗鳥滿煙蕪」這一句,結合全詩寫一段鑒賞文字。命題者提示考生按「情與景」的關系方面去鑒賞,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試題對切入點沒有明確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自己選擇一個覺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來說,考生可從詩歌的思想內容、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去考慮。每一方面又可以結合具體作品選擇某一個切入「點」。譬如思想內容方面的「悲」與「歡」,表達技巧方面的「顯」與「隱」,語言風格方面的「陰柔」與「陽剛」,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較突出的某一點,深入開掘下去,這樣可以說得細一點、透一點。

❺ 有關指引的詩句有哪些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❻ 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用什麼詩句來比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❼ 如何指導學生高效積累古詩詞

如何指導學生高效積累古詩詞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我在不斷總結反思中擬定了《小學生經典詩文積累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盡力有效實踐課題研究,現將有關做法呈現如下:
一、想法設法培養積累經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認為要讓孩子對某一事物感興趣,首先應讓其在絕對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如果一開始就給其套上沉重的枷鎖,讓其應該怎麼做?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樣的「強加」,孩子往往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他們永遠不可能走進自己主動享受的天地,也不可能碰撞出真正的「興趣火花」。也許這種興趣只是「曇花一現」。因此,我在「如何激發學生誦讀積累經典詩文的興趣」上作了以下嘗試:
1、美好回憶激發誦讀興趣
記得我們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父母除了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話語外,還教孩子吟誦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的詩歌。如《靜夜思》《相思》《草》等這些上口好記的詩歌,教與被教者都是在一種「無意插柳柳成蔭」的狀態下進行的,而且家長會感嘆自己的孩子記憶力真好。因此我便引導學生回憶其小時候能背誦的詩歌,父母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到現在還能記得多少?是否依然行走在「積累之路」上,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2、名言警句開啟誦讀興趣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與運用,讓學生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記得舊句子,也能變成新文章」的真正內涵,讓學生學會博覽群書,做到博聞強記。
3、「以聲示範」引領誦讀興趣
為了讓學生對誦讀積累經典產生興趣。我便努力「武裝自己」,在課堂上適時引經據典,興致或場景所致,還會吟詩誦詞,讓學生在感受祖國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也對老師的「見多識廣」刮目相看,激發其在心裡涌動起強烈的積累慾望。
二、因地制宜選擇積累內容
我國的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加強經典詩文的積累會使其終生受益。它可以讓我們的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面對如此深厚浩大的經典文化,我們該如何為孩子們選取內容呢?我是這樣做的:
1、自由開放選己所愛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記憶特點讓其喜歡選擇簡單、明白、生動、有趣的東西來記。因此,我對學生誦讀內容的選擇不規定,即使他們依舊選擇小時候就能背誦的簡單不過的內容,我也會容許他們拿來作為他們匯報的的成果。只是適地鼓勵他們若能記得更多、內容更豐富些就好了。總之,讓其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
2、因地制宜引領內容
除了讓學生自由選擇誦讀內容以外,我也會張弛相機地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選擇的去選擇誦讀內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寫內容等方面去進行引領。如,我在引導學生讀了李白的詩後,就會向學生簡單介紹李白這個人物,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導學生誦讀積累「李白」的詩;隨著時令、節氣的變化,我在引導學生背誦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後,讓學生接著搜集描寫清明時節的詩歌進行誦讀並選擇背誦。因此學生還能背誦唐朝李群的《玉湖寺清明夜遣懷》,唐朝張繼的《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岩村有懷》等,通過採取有目的的引領就能讓學生在誦讀古詩時能「觸類旁通」。
3、經典選擇提升素養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尤其經典古詩文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我讓學生從誦讀朗朗上口的《三字經》開始,早在小學一年級時,我就把《三字經》的誦讀內容張貼在教室里,讓學生隨時吟誦記憶,很多同學已經會背誦,全班同學基本上能背誦大部分內容。《三字經》以其內容的廣泛,在行為禮儀、時令節氣、日月星辰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對祖國文化充滿神秘感,激發其探究了解慾望。同時我引導學生背誦流傳千古的名句名篇。讓學生在誦讀中陶冶情操,提升素養。
三、運籌帷幄安排積累時間
小學生學習的任務重,學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而且孩子們普遍存在被動學習現象。要想利用時空來引領學生獵取更多的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我認為老師應該首先樹立大語文觀思想,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和時間,讓學生做到時時、處處誦讀積累經典,培養其誦讀興趣,豐富其語文素養。因此,我選擇了這些時間安排學生誦讀積累經典。
1、充分利用校內課間時間
我把學生每天要誦讀積累的內容抄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抄寫在專用的「經典誦讀「本子上,然後鼓勵學生利用課間十分鍾或早自習之前,或中午上學以後等這段時間,採用同桌互助、好友相幫、老師督導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主動積極地行走在經典誦讀之路上。
2、合理利用晨會、班會時間進行經典誦讀
我們班一個星期有三次晨會和一節班會課,我把這些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引導檢查學生進行誦讀。特別是晨會時間,學生精神飽滿,記憶力最好,我就抓住這美好時光,引導學生讀記。老師適時巡查指導。
3、有效安排課外時間進行誦讀積累
學生在校時間只有每天時間的三分之一,絕大部分時間在校外活動。因此,我鼓勵家長在家裡每天檢查學生誦讀古詩情況,而且做好記載,家長簽字後反饋信息給老師,讓老師和家長引領學生有效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誦讀。
除此之外,有時在上課之前,有時在下課之時等很多時間都可以引領學生誦讀積累。正如魯迅先生所雲:「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努力去擠,總會有的。」
四、異彩紛呈交給積累方法
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引領學生誦讀。
1、簡介背景、疏通詩意引領背誦
古詩詞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經典,也是語言之精髓積淀,因此很多古詩其背景深遠、意境悠遠。但《課程標准》中也指出: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主要是鼓勵引導學生誦讀積累,而對語法結構、詩意解讀等沒做過多要求。因此很多學生對有些詩詞的誦讀積累也是「囫圇吞棗「式的。而我認為老師向學生交代清創作背景和詩的大意,學生在若隱若現的理解中去背誦古詩效果會更好。而且我試行了,方法可取。
2、圖文並茂、想像畫面引導背誦
每一首古詩都是一副絕妙的圖畫,畫中有人、有物,關鍵是看其側重描寫的重點是什麼,每一首詩其實都是一篇篇精妙絕倫的文章,要想解讀其內涵。只有把圖文並茂、再加合理大膽想像才能引領我們行走在美麗如畫的詩文之中。因此,我在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時,常讓學生據詩的內容配上相關插圖或利用書中插圖,想像畫面,指導背誦,這樣的背誦方法也適合低中年級學會的認知水平。
3、譜曲配樂、歌舞相伴引導積累
我在引導學生積累背誦古詩詞時,想到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隱的《無題》,岳飛的《滿江紅》都被譜成曲,配成樂,吟誦傳唱千古。而其他的詩詞也可以走同樣路線呀,更何況這更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我便引導學生把所要背誦的詩詞進行自我譜曲配樂後進行吟唱,可以自由編曲,也可以套用已經會唱歌中的曲子。總之,選己所好來配樂吟唱。這一方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誦讀慾望。孩子們利用一切時間為自己的古詩配樂。如有的學生就給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陪黃梅戲中《夫妻雙雙把家還》的調;有的給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配《上學歌》的曲,還有的自編自舞。總之,孩子們在自由快樂中尋求百花齊放,讓一首首古詩變成了一支支歌曲,匯成了一曲曲優美的旋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激發了學生對經典的喜愛之情。
五、積極評價促進學生成長
《課程標准》指出: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健康快樂發展。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應採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讓學生在評價中進步、成長。因此我在引領學生誦讀積累經典詩文後,還對學生的積累情況、學生成果進行及時總結評價,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評價中認識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我採用「辦古詩小報』、」經典詩文誦讀擂台賽」等形式來評選優秀作品和優秀人員來鼓勵學生誦讀經典;採用官銜命名「我是誦讀王」「我是小小藏詩家」「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是吟唱家」等學生自命的官銜來鼓勵學生來誦讀經典;還組織召開家長會,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親子誦讀賽」中,既激勵了學生又提醒了家長,也讓孩子們在「親子行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好的確定了努力的方向;除外,還在學校舉行的大型文藝活動中充分展示學生誦讀積累經典的成果,讓學生找到誦讀積累經典所帶來的樂趣,找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我在教學實踐中,一路探索,一路總結,一路積累,一路收獲。認為要想有效進行我的課題《小學生經典詩文積累策略研究》,必須從以上幾方面去努力,雖然有些措施顯得膚淺,但我想只要方向是正確的,我會一直引導我的孩子前行在誦讀積累經典之路上,哪怕歷經艱辛與坎坷。相信,當孩子們小學畢業時,其收獲的語文知識,形成的語文能力,具備的語文素養,培養的高尚情操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會燦爛綻放。

❽ 老師指導我們寫作時常用蘇軾哪句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❾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

如何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本文探討如何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古詩,這個離我們已有幾百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瑰寶,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作為中國人,她是我們的驕傲,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讀懂她,理解她。然而,作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領悟多少?作為教師,我們又如何來實現《課標》的要求呢?本文將從「學習古詩的意義」,「如何感悟古詩的美」,「古詩教學的誤區」這三方面談談自己對古詩教學的認識。

一、學習古詩的意義
首先,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學習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同時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像中的圖畫。古人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個作用即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這對於發展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
其次古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後利用想像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再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於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准。
另外,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並且,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古詩學習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古詩的意境。

二、讀中悟美、悟情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琅琅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並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可採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共鳴。學完全詩後,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像,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一個藝術的氛圍。

三、古詩教學的幾個誤區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其出發點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於求成,造成以下幾個誤區:

1、傾盆大雨式的題解:有些老師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2、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串講是古詩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不過課前要注意啟發學生預習,在串講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思考不能填鴨式、注入式。

3、信口開河式的問答:古詩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復誦讀,深刻體會。可有些老師在古詩教學中濫用問答法,一問一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

4、囫圇吞棗式的翻譯:古詩的翻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但是教師在此要忠實而流暢的直譯,盡量保持詩的原意和結構,如此才能恰到好處。

5、文學鑒賞式的分析:小學古詩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淺出,注意一個「度」,不能把握這個度而侃侃而談,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小學無法理解的這么深奧,也不能了解,畢竟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

6、花樣翻新式的表演:雖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但是不能過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詩搞得不倫不類,表面上很很熱鬧,可實質上破壞古詩的原意,白白浪費學生和老師的精力和熱情。
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聖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學習古詩,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享受,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 語文教師尤其應優化教學,引導學生隨著詩人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與喜,讓這古典文學精華,滲融於他們的血液中,使生命在古詩的滋養中得以鮮活的成長,與古詩相伴,芬芳一生。

❿ 經過別人指導便會了.用古詩表達是什麼

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清 李漁 《奈何天·形變》)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可以幫到你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