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學術8
Ⅰ 有信基督教的科學家嗎
以下是我總結的令人作嘔的基督教媒體自媒體蹭熱度的套路、
1.有名人去世
a.此人信基督:他相信耶穌基督,因此一生成功,受人敬仰。這就是基督信仰對於我們的信仰。所以要相信耶穌。信了耶穌你就可以和他一起去天堂。
b.此人不信基督:他不相信耶穌基督,雖然他一生成功,但是還是逃脫不了死,人生的榮華都是虛空,只有耶穌才是生命的意義。
2.社會負面新聞。
a.負面新聞主角信耶穌:他是相信耶穌才被人造謠迫害的。他是神的兒女。絕對不可能做壞事。
b.負面新聞主角不信耶穌:這就是不信耶穌的社會所產生的產物。我們必須相信耶穌,才會逃脫這樣的循環。
3.美國相關新聞
a.美國正面新聞:這是因為美國人信耶穌,美國是基督教國家,被主賜福,才這樣的。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耶穌。
b.美國負面新聞:這是因為美國人信耶穌的減少,同性戀婚姻合法,好萊塢宣揚無神論,才這樣的。基督徒要引以為戒,不要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且我們要為美國禱告。
*此條對於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甚至印度都又效用。
4.歷史相關討論
a.基督教徒勝利:這是上帝的賜福。這是神的旨意,這是神的作為。
b.基督教徒失敗: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這是上帝給他們的試煉和額外的旨意。
5.宗教丑聞
a..別的宗教出事:哈哈哈哈或或異教徒真的敗壞,真的應該下地獄。耶穌是真神。
b.基督教爆丑聞:他們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完全捏造,已交上帝處理。
6.天災人禍。
a.死者有基督教徒:他們上天堂了。願我們到天堂那邊相會,哈利路亞。
b.死者不是基督教徒:人生就是虛空,隨時都有可能死。我們要找到人生的意義,相信耶穌,我們也要傳福音,以免有更多的人遭遇天災人禍喪生。
7.科學發現
a並沒有明確反對基督教的發現:上帝多奇妙。聖經某章某節其實預言了。這證明了上帝的存在。
b.和基督教相抵觸的新聞:學術界造假多,他們無知,相信謊言。科學家並不是權威。
8.社會正面新聞(尤其是科技方面)
a.這都是傳教士給中國帶來的。這都是西方人給中國啟蒙的。中國應該相信西方的上帝。
b.發展有什麼用,沒有信仰就沒有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所以必須信耶穌。
9.文藝方面的新聞
a.中國大陸不讓基督教出現在熒幕上,不讓拍基督教電影,所以中國人blblabla
b. 某節目居然提了一嘴基督教的人物/書籍/作品,中國要打開福音的大門了,有希望了!
Ⅱ 陳果《耶穌為何如此言語》 在《基督教學術 》第6版本 有
我有抄錄版的文章。
Ⅲ 基督教中8是什麼意思
有含義的只有四個八
腓3:5 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
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2~5天最容易發生出血問題,處理不當則會危及生命。新生兒在出生後第7天之前,其血液中的血液凝固因子維生素K都幾乎為零。另一血液凝固因子凝血素在出生後第8日處於水平相對最高狀態。
彼前3:20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一家八口上方舟,謂之船。整個世界都犯了罪,只有諾亞一家,三個兒子並兒媳,和諾亞夫婦得救。
啟17:11 那先前有如今沒有的獸,就是第八位;他也和那七位同列,並且歸於沉淪。
前七位指的的是聖經中曾奴役過以色列的起個國家或勢力。第八個獸特別指的是撒旦。
詩12:1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第八】耶和華啊,求你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
第八可能是一種樂曲演奏的方式。聖經中無詳細介紹。
Ⅳ 關於基督教的知識
成為基督徒關鍵在於你的內心,而不是通過什麼儀式:
馬可福音 16:16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羅馬書 10: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里復活,就必得救。
你若要成為基督徒,以下是要做到的:
1. 看聖經
上帝通過聖經將真理啟示給我們,聖經里講的事情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我建議買一本中英文對照的,便於理解。
看聖經不要求速度,但一定要自己思考,看不懂可以看注釋http://www.jonahome.net/yjsj.htm
2. 禱告和聚會
早上和晚上要禱告
你要在上帝面前悔改認罪,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求耶穌引領你。
周日早上教堂都有主日崇拜,你可以去參加。
3.關於受洗
受洗很重要,耶穌告訴我們「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所以受洗的前提條件在於你的信心:你是不是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因為基督教不是迷信,基督教是真理。
如果你在教堂受洗,先要到牧師那裡報名,參加慕道班學習,然後再安排為你受洗的。
4.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遵守上帝的誡命馬太福音 22:37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 22:38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22: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22:40 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推薦http://movie.jdjys.com/index/index.html
Ⅳ 基督教的教義是什麼
<p>教義</p><p>基督教是在21世紀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一種基於基督信仰或《聖經》原教旨主義的政治傾向。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是耶穌,主要經過初期保羅的信仰化、約翰的神學化、彼得的教會化,米蘭赦令後君士坦丁一世的宗教化與政治化、狄奧多西一世的國教化與世俗化,還有宗教改革後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至今的一系列現代化或復古化。而君士坦丁主持的首屆大公會議,以及整編的官方教義,則被學術界視作基督教取代多神教成為社會主流的里程碑。其中主要包括:</p><ol><li><p>神是父、子、聖靈(聖神)三位一體的神。</p></li><li><p>父創造天地。<sup>[13]</sup></p></li><li><p>子耶穌基督(救世主)早於萬物誕生,是父的獨生子。<sup>[14]</sup>子不是被造物。子與父一同創造天地。<sup>[15]</sup></p></li><li><p>靈(精神)是神,是地上的子與天上的父的聯系。不是被造物。</p></li><li><p>子是童貞女瑪利亞以處子之身生誕。在地上以完全的肉身,拯救了世人。不是幻象。</p></li><li><p>子以罪人之名,釘死於十字架,三天後復活,升天,榮歸父的右邊。</p></li><li><p>子會再臨,審判所有的死者及生者,而後永遠統御萬民。</p></li><li><p>教會是子在人間留下的象徵性身體,聖神賦予其根基。</p></li><li><p>施洗是以父、及子、神靈的名義。信徒接受洗禮加入教會,即表示願意相信耶穌以死贖去的罪。</p></li><li><p>聖餐是紀念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所立下的新約。</p></li><li><p>信的,會在審判後的來世復活。</p></li></ol><p>按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標准,合法的基督教需要接受三位一體理論,以及「耶穌是唯一的救主」兩條基本原則。</p>
Ⅵ 我要基督教學術論文,答對送100額外金幣
證據證明了什麼——它對現代人有什麼意義?
日期是1981年11月8日,這是個星期天。我把自己關在家中的辦公室,用了一下午時間來重溫我二十一個月的心靈之旅。
除了我事先研究過的書籍和其他歷史資料,我對耶穌的研究和你剛剛讀完的類似。我盡量帶著開闊無私的胸襟提出問題並分析答案,也已經聚積了足夠的資料。證據是清晰有力的。剩下的一個問題是:我該怎樣處理它?
我取出一本本子,將之前研究後提出的問題逐一列出,又寫下一些我所發現的主要事實。這樣,我們可以總結在檢查證據時,所得到的核心資料。
•耶穌的傳記靠得住嗎?
我曾把四本福音書當作宗教宣傳之作,以為它們因夾雜了許多傳教熱忱所致的誇張,而毫無價值。可是柯萊格.柏路姆伯葛——美國研究耶穌生平的最著名權威之一,他在這個問題上確立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有目擊者們的證詞,十分確鑿可信。這些傳記也成書很早,早到不能說是被民間流傳的故事所影響。事實上,對耶穌的奇跡、復活和神性的信仰,在基督教建立的最初黎明時刻就已有了。
•耶穌的傳記經得住審查嗎?
柏路姆伯葛極有說服力地主張說,福音書作者寫作時,力求保存可靠的歷史。他們也做到了這點。他們誠懇的態度使他們甚至願將難解的材料也一同收進去,並不讓主觀影響了報導。福音書在重要事實的記述上一致,僅在一些細節上不同,這見證了福音書記載歷史的真實性。如果他們誇大了報導的事或作虛假報導,那肯定會被當時的仇視者揭發出來,早期的教會就很難在耶路撒冷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總之,福音書能順利地通過全部八種證據測驗。
•耶穌傳記真是可靠地為我們保存了下來嗎?
世界級學者布魯斯.M.梅茨格說,和別的古籍相比較,新約抄本數目之多可說是空前的,可以回溯到很接近原作的時代。因此,現代新約99.5% 沒有文本上的差異,重大的基督教教義都毋庸置疑。早期教會對決定哪些是權威經卷的標准非常嚴格,保證我們得到的是耶穌言行的最准確記錄。
•除了耶穌傳記,還有別的可靠證據嗎?
專家愛德溫.M.山內說,「在歷史文獻證據相比上,耶穌比別的古代宗教創立人好出許多倍。」聖經以外的資料證明,當日有許多人相信耶穌能治病,是救世主。盡管他是羞恥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跟從者卻相信他仍然活著,並且把他當神來敬拜。有位專家列舉了三十九種古代來源,證實了一百多件有關耶穌的生平、教導、釘十字架與復活的事實。又有七個世俗來源和幾個早期信條都講到耶穌的神性。學者加里.哈伯馬斯說,「耶穌是神的教義,在基督教會最初建立時就已確立。」
•考古學確認還是否定了耶穌的傳記?
考古學家約翰.麥克雷說,毫無疑問,考古學的發現加強了新約的可信性。考古發現:從來不能推翻聖經里所提到的事件。其次,考古學證明著有新約全書四分之一章節的路加是位非常細心的史學家。有一位專家說,「如果路加這樣小心翼翼、力求精確地報導歷史的細節,我們能根據什麼邏輯說他會輕信或不確實地報導更加緊要的大事,而這些大事會對他自己與別人都產生極重大影響?」——比如說『耶穌復活』這樣的事。
•歷史上的耶穌和宗教信仰里的耶穌是同一個人嗎?
格雷戈里.薄易德說,自我宣傳非常賣力的「耶穌研究會」,他們懷疑大部分耶穌的話都不是他說的。這是「一小撮過激的外圍學者,處於新約思想的極左和極右翼。」 該研究會從開頭就排斥神跡,使用可疑的批評標准,有些參加者甚至吹捧來歷極端可疑的虛假文件。還有,指摘耶穌的故事是來自神話中神只死後復生的觀念,根本就經不住審查。 薄易德說,「耶穌就是門徒所說的耶穌,其證據比『耶穌研究會』的左派學說,要多無數倍。」總之,宗教里的耶穌和歷史上的耶穌,就是同一人。
•耶穌相信自己是神子嗎?
本.威瑟林頓三世回到最早的傳統,早到絕無可能受到傳說發展的影響,證實耶穌有著高超的自我認識。根據證據,威瑟林頓自答自問道,「耶穌相信他是神的兒子,是神的受膏者嗎?答案是肯定的。他認為自己是人之子嗎?答案是肯定的。他認為自己是救世主嗎?是的,那是他對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除了上帝,無人能拯救世界嗎?對,他是那樣認為。」
•耶穌說他是神子,他瘋了嗎?
著名的心理學家加里.R.科林斯說,耶穌沒有不正常的情緒。他經常接觸現實社會,才華橫溢,對人性有驚人而深入的洞見,享有深摯而持久的人際關系。「我看不出耶穌有任何精神病的症狀。」他最後說。此外,耶穌還藉著神奇的醫病能力、戰勝自然的驚人力量、無可匹敵的教導、悲天憫人的胸懷、自己從死里復活等,見證他是神。復活就是他身份的最高證明。
•耶穌符合作神的條件嗎?
雖然道成肉身——神成了人身,無限變成了有限——叫人難以想像,著名神學家唐納德.A.卡遜指出:有大量證據證明耶穌具有神的諸般屬性。許多神學家根據《腓立比書》第2章,相信耶穌是自願虛己,所以他在執行救贖使命時,並不獨立使用神的全能。即使如此,新約也明確地證實,耶穌擁有神的一切資格,包括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全能、永恆和不變。
•耶穌,而且只有耶穌符合救世主的身份嗎?
耶穌出生前幾百年,就有先知預言救世主或基督將降生,要來救贖上帝的子民。事實上,舊約中幾十項這樣的預言形成了一種鑒別的標准,只有真正的救世主才會相符。這就給以色列人一種可以排斥騙子和確認真救世主的明證。全部關於耶穌的預言要被應驗的概率是一一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百億分之一的機會——在整個歷史中,只有耶穌一人,能符合這些預言鑒定救世主的准則特徵。耶穌的身份早已呼之而出。
•耶穌的死是個假象,他的復活是個騙局嗎?
亞歷山大.梅思里爾醫生通過醫學和歷史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說,耶穌在經受釘十字架酷刑之後,決不可能存活。加上他的肺部和心臟被矛刺穿,更難以生存。有人說他暈倒在十字架上裝死,這絕對沒有證據基礎。羅馬劊子手殘酷而認真,他們知道若讓犯人活著下十字架,他們自己就會被處死。縱使耶穌經過這些苛刑還活著,他那重重創傷、慘不忍睹的模樣,也絕不能鼓勵門徒們去推動一個世界性的傳福音運動——因此只能是他榮耀地戰勝了死亡。
•耶穌的遺體真的在墳墓中不見了?
威廉.萊恩.柯萊格提出有力的證據,指出耶穌的空墓是歷史事實,是復活的永久象徵。極早的資料來源就報導或暗指過墳墓是空的,例如《馬可福音》和《哥林多前書》15章的信條就曾提到,這都與事件發生的時間十分接近,所以不可能是傳說的產物。福音書記載空墓由婦女發現,更加強了事件的真實性。基督徒和猶太人都知道耶穌墳墓的所在,可以由懷疑派去查實。事實上連羅馬當局和猶太領袖在內,都承認墓里有耶穌屍體,所以他們不得不編造一個荒謬的故事,說耶穌的門徒盜走了屍體——盡管後者沒有這樣做的動機,也沒有機會。盜屍的說法在今天,就連最懷疑的批評者都不相信。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以後,有人看見他活著嗎?
耶穌復活後顯現的證據,並不是經過許多年逐漸發展出來的。它不是神話,神話會歪曲對耶穌生平的憶述。反之,復活專家加里.哈伯馬斯說,耶穌的復活是「早期教會一開頭就作的重要宣布。」《哥林多前書》l5章的古代信條,提到有許多遇見復活後的耶穌的人;保羅甚至向一世紀的懷疑派提出挑戰,叫他們親自去斷定事情的真偽。《使徒行傳》里到處是耶穌復活極早期的見證。而福音書詳細記載了耶穌多次的顯現,並與人接觸。英國神學家邁克爾.格林在結論中說,「耶穌的顯現鐵證如山,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沒有任何說得通的證據能質疑它。」
•有什麼事實可以從旁佐證耶穌已經復活了呢?
J.P.默爾蘭德的旁證為耶穌的復活增加了最後的文獻證據。首先,門徒有獨特的優先地位知道復活是否發生,然後他們願以死來宣告復活是真的。沒有人明知是謊言仍肯慷慨為謊言而就義。第二,除了復活,沒有更好的理由解釋像雅各和掃羅(即保羅)那樣的懷疑派會改信基督,還為所信而死。第三,釘十字架之後幾星期不到,有幾千猶太人肯為了耶穌而拋棄幾個世紀以來在社會和宗教上,對他們至關重要的習俗。他們不能做錯,因為錯了,他們的靈魂就會冒著下地獄的危險。第四,早期的聖禮儀式證實了耶穌的復活與神性。第五,面對殘暴的羅馬迫害,教會卻能奇跡般地建立。用C.F.D.莫爾的話說,「歷史上打開了一個大洞——一個像『耶穌復活』那樣大小和形狀的大洞。」
•穆勒的挑戰
我承認:耶穌是神獨生子的證據,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出我意外。那個星期日下午,我坐在書桌前,不斷驚異地搖著頭。我看見過不少被告,在絕對沒有像這樣令人信服的證據下,被送往死囚室行刑。堆積的事實和數據,正准確地指向一個我並不完全樂於取得的結論。
老實說,我本來認為耶穌的神化只是傳說發展的結果。在發展過程中,善良但被錯誤引導的人,慢慢地把一個聰明的聖者變成神話中上帝的兒子。這樣的看法既安全也省心——一個第一世紀的巡迴傳道人畢竟不能要求我做什麼。我在調查時認為用傳說來解釋是理所當然的,研究之後才覺得它毫無根據。
為我一錘定音的是牛津大學出名的古典史學家A.N.舍溫.懷特的著名研究,威廉.萊恩.柯萊格曾在訪問中提到過這項研究。懷特曾一絲不苟地檢查過傳說在古代社會里的自然積累率。他的結論是:要使傳說能消除歷史堅固的真實核心,整整兩個世代仍不夠用。
現在讓我們看看耶穌的情況。從歷史觀點來看,耶穌的空墓事件、目擊者對復活後顯現的描述,和他確實是神獨生子的信念,差不多是立即發生的。
《哥林多前書》l5章的信條證實了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還列舉了他復活後向有名有姓的目擊者顯現,這個信條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二十四個月內,已為基督徒所朗誦。馬可對空墓的記載,根據的是事件發生後幾年內的資料。
那四本為耶穌的教導、神跡和復活作見證的福音書,在耶穌許多同代人還在世時即已流傳。如果福音書里有溢美或錯誤的地方,這些同代人當然會出面糾正。最早期教會用的贊美詩也肯定了耶穌的神性。
柏路姆伯葛的結論如下:「在耶穌死後不到兩年,數目可觀的信徒已經擬定了基督救贖的教義,堅信他死後帶著榮耀的身體復活,並把耶穌和神合一,相信這些在舊約里早已預告。」
威廉.萊恩.柯萊格是這樣總結的:「福音書所記載的事件若要形成傳說,需要到主後二世紀。事實上,這正是批評者所要找的傳說故事——以傳說為根據的『新約次經』所產生的時代。」
神話根本不夠時間成形來敗壞耶穌的歷史記錄,特別是仍然有目擊者在世,知道他的生平。1844年德國神學家茹略.穆勒,要懷疑者們在歷史上舉出一個能像耶穌事跡這樣發展迅速的傳說例子,當年至今日的學者都一片沉默。
1981年11月8日這天,我明白到我對耶穌最大的異議,也被歷史證據給說服了。這種一面倒的逆轉令我不由得自嘲地笑出聲來。
面對著堆積如山、為耶穌仗義執言的事實證據,現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需要更大的信心才能叫我的無神論立足;相形之下,相信拿撒勒人耶穌則要容易得多。
證據的含意
還記得本書前言里講過的,詹姆斯.迪克遜的故事嗎?證據證實他射殺了芝加哥警員,他被判有罪;他也承認了警察是他殺的。
可是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調查以後,突然出現了轉折:原來迪克遜被警員誣陷,他根本是無辜的。結果迪克遜被無罪開釋,那個警員反而被判有罪。在我們結束耶穌案情調查的時候,值得我們重溫那件案子的兩大教訓。
•第一,證據的收集徹底嗎?
是的,十分徹底。我選擇的專家能說明他們的立場,並用歷史證據作為支持。我能通過盤問進行測試。我要的不止是他們的立論,我要的是事實。我用目前無神論者和自由主義人士的理論向他們質疑,考慮到他們的背景、資格、經驗和人品,這些學者絕對有能力和資格提供有關耶穌可靠的歷史資料。
•第二,哪種解釋與整體證據最為吻合?
到了1981年11月8日,我多年來鍥而不舍信奉的『傳說論』給徹底推翻了。還有,我身為新聞記者對超自然的職業懷疑,也由於驚人的歷史證據能證明耶穌復活是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而完全解體。事實上。我想不出一個解釋,能像耶穌自稱是神的獨子那樣符合歷史的事實。
我信奉了那樣久的無神論,在歷史事實的重壓下塌陷。那是一個駭人的結果,不是我著手研究時所能預料的;是被事實所逼出來的決定。
所有這些把我引到「那又怎樣」的問題。也就是說,這若是真的,對現代人又有什麼意義呢?意義有好幾個:
* 耶穌若是神的兒子,他的教導就不只是一個智慧教師的好教導;而是來自天上的指引,是我生命的依靠。
* 假如耶穌確立了道德標准,我現在就有了一個可供我作出抉擇的永恆不變基礎,無須再建立在永遠變動、急功近利、自我中心的砂土上。
* 假如耶穌死後復活,他今天仍然活著,我便能與他在個人層面上相遇。
* 假如耶穌戰勝了死亡,他也可以為我打開永生之門。
* 假如耶穌擁有神力,他就有超自然的能力,在我跟著他走的時候,他能引導我、幫助我、更新我。
* 假如耶穌經歷過失喪和受苦的疼痛,他就能在苦難中安慰我、鼓勵我。他也告誡過我們在罪惡敗壞的世界裡,苦難是不可避免的。
* 假如耶穌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愛我,他心裡一定想著我最好的利益;那就是說,如果我把我交給他,順服在他的旨意下,我就有百利而無一失。
* 假如耶穌是他所聲稱的神(要記得沒有其他重要宗教的創建人聲稱自己是神),作為我的創造主,當然配得我的尊敬、服從和敬拜。
(摘自《重審耶穌》)
Ⅶ 張廣智的學術成果
(一) 主要論著
《克麗奧之路:歷史長河中的西方史學》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與張廣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史學散論》 台灣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
《現代西方史學》(與張廣勇合著,第一作者)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尋夢天涯》(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編)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影視史學》 台灣揚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
《西方史學史》(主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
《二十世紀中外史學交流》(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
《超越時空的對話——一位東方學者關於西方史學的思考》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
(二) 主要論文(至2006年)
《希羅多德:西方史學的創立者》 《復旦學報》1981年第1期
《〈高盧戰記〉與凱撒的史才》 《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大放異彩的古希臘戲劇》 《北京藝術》1981年第9期
《利奧波爾德·馮·蘭克》 《世界歷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中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1年)
《愛德華·吉本》 《世界歷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1年)
《希羅多德》 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2年)
《阿庇安》 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2年)
《蘭克與蘭克學派》 上海市歷史學會1981年年會論文選,1982年
《試論修昔底德樸素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復旦學報》1982年第4期
《略論伏爾泰的史學家地位》 《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
《伊本·卡爾敦及其〈通史〉》 《歷史教學》1982年第6期
《卡萊爾和〈英雄與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動態》1982年第12期
《給西方史學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報》 1983年3月16日史學版,收入《史壇縱論》(重慶出版社1984年)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史學的特點》 上海市歷史學會世界史論集,1983年
《新的資料 新的窗戶》 《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塔西陀筆下的日耳曼人》 《外國史知識》1983年第11期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湯因比與〈歷史研究〉》 《書林》1984年第1期
《美國新史學派述評》 《世界歷史》1984年第12期
《西方史學史研究在中國》 《史學史研究》1985年第2期
《米涅與法國革命史》 《外國史知識》1985年第10期
《論李大釗對西方史學史的研究》 《江海學刊》1986年第3期
《試論蘭克對近代西方史學的貢獻──蘭克逝世百年祭》 《歷史教學》1986年第10期
《試論塔西陀的史學》 《上海市歷史學會世界史論集》1986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 收入《外國歷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冊(重慶出版社1986年)
《略論古希臘史學中的人本觀念》 《復旦學報》1987年第1期
《「天才的閃光」──維柯史學思想述論》 《史學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有沒有荷馬及〈荷馬史詩〉》 《文匯報》1987年9月15日
《湯因比史學散論》 《復旦學報》1988年第4期
《歷史學家的文化視野》 《復旦學報》1988年第4期
《重評托馬斯·卡萊爾的史學思想》 《史學理論》1989年第3期
《處於變革中的當代西方史學》 《復旦學報》1989年第6期
《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國歷史學四十年》一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我國四十年來對西方史學理論的介紹與研究》 《世界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3期
《近十年來關於引進西方史學理論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報》1990年5月23日
《論「希臘的奇跡」:一項歷史學的分析》 《江海學刊》1990年第2期
《「理想類型」:馬克斯·韋伯的方法論》 上海世界史學會編《世界史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一九九〇年全國史學理論研究述評》 《光明日報》1991年3月13日
《現代西方史學新潮在中國》 《社會科學報》1991年3月21日
《實用·多元·國際化──略論現代美國史學的特點》 《江漢論壇》1991年第6期
《簡論當代美國史學的多元性》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辦《美國研究論文摘要專輯》(二)
《近代以來西方史學反省的歷史考察》 《史學理論叢書》(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史學理論:1990年綜論》 《中國歷史學年鑒》(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我國新時期的西方史學研究》 《復旦學報》1992年第1期
《時代變革與近現代西方史學的反省》 《探索與爭鳴》1992年第2期
《關於深化西方史學研究的斷想》 《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眼在遠處 手在近處」──關於西方史學史教學的幾個問題》 《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2期
《略論世界史在二十世紀的重構》 《學習與探索》1992年第5期
《現代美國史學在中國》 《美國研究》1993年第4期
《我國新時期的美國史學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11期
《「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論與實踐》 《復旦學報》 1994年第1期
《論現代化進程中的美國史學》 《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
《西方古典史學的傳統及其在中國的回響》 《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2期
《繼承與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題》 《探索與爭鳴》1994年第7期
《論古羅馬的政治文化:一項歷史學的分析》 《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民主政治、理性觀念與中庸之道──試析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說」》 《復旦學報》1995年第3期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古羅馬興衰的啟示》 《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12期
《羅爾德·阿蒙森傳》 載《尋夢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十世紀前期西方史學輸入中國的行程》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1期
《二十世紀後期西方史學輸入中國的行程》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
《略論古希臘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超越時空的對話:我國新時期引進西方學術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7期
《一九八五年:中國西方史學史的一頁》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3期
《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 《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6期
《論基督教在中韓兩國傳播的現代命運》 《復旦學報》1997年第2期
《歷史認識論對現代社會的回應》 《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期
《戰後西方史學的重新定向》 《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4期
《年鑒學派的演進》 《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5期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新趨向》 《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6期
《關於西方古典史學入華史的學術通信》 《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第1期
《論基督教在中韓兩國傳播的現代命運》 《韓國研究論叢》1998年第四輯
《西歐社會從中古向近代轉型的基礎》 《探索與爭鳴》 1998年2月
《釋「年鑒現象」》 《世紀論評》1998年2月
《近代中國對基督教入華的回應》 《復旦學報》1998年3月
《社會科學新史學派》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2月
《歷史學的新領域與新方法》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4月
《世界史重構的新潮流》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6月
《當代西方史學發展的前景》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8月
《近20年來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 《史學史研究》1998年12月
《宗教的力量——通向心靈重塑之路》 《學術研究》1999年第7期
《歷史學的重構》 《探索與爭鳴》1999年第12期
《愷撒的三月十五日》 《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第4期
《21世紀中國的西方史學理論研究謅議》 《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
《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 《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
《西方史學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 《中州學刊》2000年第1期
《西歐社會近代轉型問題斷想》 《浙江學刊》2001年第5期
《吉本史學生涯隨記》 《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第5期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的基督教——以現代中韓社會為討論中心》 《學術研究》2001年第7期
《耿淡如與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 《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心理史學在東西方的雙向互動與回響》 《學術月刊》2002年第12期
《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 《學習與探索》2002年第1期
《關於20世紀中西史學交流史的若干問題》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2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把歷史交還給人民」——口述史學的復興及其現代回響》 《學術研究》2003年第9期
《論口述史的傳統及其背景》 《江西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懲罰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會歷史觀及其他》 《河北學刊》2003年第1期
《歷史教育與現代影視》 《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第2期
《蘇聯史學輸入中國及其現代回響》 《社會科學》(滬版)2003年第12期
《西方文化形態史觀的中國回應》 《復旦學報》2004年第1期
《傅斯年、陳寅恪與蘭克史學》 《安徽史學》2004年第2期
《論基督教倫理道德的特徵及其現代回響》 《基督教學術》(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蘇版<世界通史>的中國回應》 《淮北煤炭師院學報》2004年第5期
《論民國時期中西史學交流的特點》 《史學月刊》2004年第11期
《「多面的歷史」——西方史家掠影》 《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第1期
《蘭克史學和它的世界影響》
《論民國時期中西史學交流的特點》 《歷史教學問題》 2005年第3期
《人大復印(歷史學) 》2005第2期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傳承中的幾個
問題》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傳承中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最初實踐與傳播》
《蘇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沉浮》
《馬克思主義史學與西方史學》
《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勃興》
《再論20世紀中外史學交流史的若干問題》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傳承中的幾個問題》
《蘇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沉浮》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
《關於深化西方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再論20世紀中外史學交流史的若干問題》
《關於開拓史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以西方史學史為中心》
《珠輝散去歸平淡——蘇聯史學輸入中國及其現代回響》
Ⅷ 基督教新教和舊教教義上有什麼根本區別知識淵博的回答,謝謝了
主要是信仰不同:
1、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
2、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瑪利亞為聖母。
3、新教:信仰是三位一體的獨一上帝。
(8)基督教學術8擴展閱讀: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
至今主要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尤其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廣泛地區,無論是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和藝術,基督教塑造了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國也是20世紀除了南美、非洲、亞洲的韓國等地,基督徒人數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Ⅸ 基督教信奉什麼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因為歷史翻譯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稱為基督教,為了說明「基督教」的確切概念,本詞條稱「新教」為「基督新教」,而不是慣稱的「基督教」。[1]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至今主要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尤其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廣泛地區,無論是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和藝術,基督教塑造了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國也是20世紀除了南美、非洲、亞洲的韓國等地,基督徒人數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Ⅹ 基督教學術革新是怎麼回事
羅吉爾·培根主要著作《大著作》提出了全面、系統地改造經院學術現狀的計劃。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所提倡的基督教學術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宣揚上帝智慧。但是,他的思想的神學色彩沒有掩蓋他的批判和革新精神。他在《大著作》開篇指出,在理解上帝的光輝之前,首先必須清除障礙。他把人類認識錯誤的根源歸結為四大障礙:
理解真理有四個主要障礙,它們妨礙著每一個人。無論人們如何學習,也無法獲得真正智慧和學識。這些障礙是:(1)靠不住的、不適當的權威的榜樣;(2)習俗的長期性;(3)無知民眾的意見;(4)以虛誇的智慧掩飾無知。每一個人都陷入這些困難,人們的狀況靠它們維持,因為每個人在生活、學習和職業活動中都用下面三種糟糕的理由達到相同的結論,即:(1)這是我們前輩樹立的榜樣(2)這是習俗;(3)這是共同信念,因此必須堅持它。可見,縱使這三種錯誤被理性令人信服地駁倒,人們還可以原諒他們的無知,第四個障礙總是出現在眼前或嘴邊:雖然他不知道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但還是無恥地誇大所知道的一切。這樣,他壓制並避開真理,滿足於可悲的愚蠢。
「四障礙說』是對經院學術的尖銳批評。崇拜權威是以聖徒和教父言論定是非的教條主義,因襲守舊是恪守傳統的保守主義,服從一般人信念是盲目的信仰主義,誇誇其談是不學無術的文字游戲。羅吉爾·培根雖然推崇奧古斯丁以來的神學傳統,他的著作也常引述權威意見為論據,但他深感現有學術狀況的墮落、懶惰、無知與虛浮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的揭露激怒了同時代的權威,他非但沒能鏟除這些障礙,反而被障礙所窒息。
《大著作》等作品是寫給教皇的申訴,其中突出了學術改革計劃的神學意義和宗教目的,主要是出於說服教皇的現實考慮。從羅吉爾·培根設想的新學科內容來看,他提倡的革新只與哲學有關。這里的「哲學」指與神學有別的一切世俗學問的總稱,他把哲學分為數學、語言學、透視學、實驗科學和倫理學五部分。這種分類與亞里士多德關於科學的分類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對這些學科性質的論述顯示出與經院研究不同的科學理性精神。
羅吉爾·培根認為數學是最基本的科學,用他的話來說,數學是「其他科學的大門和鑰匙」,他還特別強調數學對自然研究所起的關鍵作用。再如,羅吉爾·培根所謂的透視學實際上是對感覺的分析。他把感覺對象分析成二十九個感覺要素(sensibilia),它們分屬兩個層次。簡單層次是每一感官的單獨感覺,稱作「專門感覺」,計有:視覺感知的光和顏色,觸覺感知的熱與冷、干與濕,聽覺感知的聲音,嗅覺感知的氣體味和味覺感知的味道,共九種。第二層次是專門感覺的復合,稱作「一般感覺」,計有:距離、位置、體積。形狀、大小、連續化、單獨性、數量、運動、靜止、粗糙、光滑、透明、厚度、陰影、模糊、美、丑、近似、差別等二十種。羅吉爾·培根對感覺由簡單到復雜,最後到對事物判斷的感性認識過程做了詳細分析,以後的經驗論者也是沿著這條分析的思路來說明感覺現象的。現代分析哲學家為了說明感覺對象的簡單性和客觀性,借用了拉丁文sensibilia這一概念。應該肯定,羅吉爾·培根是英國經驗論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