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學生心理指導
㈠ 疫情期間,大學生可能面臨的主要心理困惑有哪些
什麼時候開學,開學了可不可以出校門等等問題
㈡ 結合疫情期間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心理變化,從心理學角度談談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
好好工作,不要輕言放棄,克服外界因素做好自己。
㈢ 新冠疫情期間大學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2019年12月武漢市發現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者以來,短時間內,該病毒在湖北省乃至全國其他省份中快速傳播,防疫形勢非常嚴峻。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遲開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造成的影響,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政府、高校和社會共同實施並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疫情危機不僅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必然會對情緒產生影響。一方面,大學生在瀏覽傳統新聞媒體和新浪微博等自媒體時,會面對各種各樣疫情相關信息的爆炸式流通,對心理產生沖擊。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適應全面的線上教學狀態,完成學校安排的各種學習任務。在這樣的情境下,大學生將較長時期處在有壓力的情緒中,孤獨、焦慮、沮喪、恐懼等負性情緒狀態就會出現,如果不及時關注並進行調適,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與障礙。因此,無論是大學生本人還是高校,在關注疫情和學業的同時,也應當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情緒健康,為重新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做好准備。
自我關懷作為健康自我觀的新概念,近年來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自我關懷,又稱自憫、自我同情,指的是以友善和理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失敗和不足,並且意識到自己的遭遇是人類共同經歷的一部分[1]。有研究已經顯示,自我關懷能夠在消極生活事件中保護個體,減少個體對自我的攻擊,避免對消極生活事件的過度思考,從而會對個體的心理功能產生積極影響[2]。因此,本研究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自我關懷和情緒現狀,探究當前情境下二者間的關系,以期為重大疫情下大學生的情緒調適提供行動策略。
二、重大疫情下大學生情緒狀態的特徵
為准確把握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的情緒狀態,課題組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對全國部分城市的大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進行了調研。問卷調查在問卷軟體上進行發放,由調查對象在網頁上獨立完成,共回收有效問卷1102份。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情緒和自我關懷現狀,共涉及正性情緒、負性情緒、自我友善、自我批評、普遍人性感、自我隔離、正念和過度沉迷等八個方面。受疫情影響,訪談採取了線上訪談的形式,通過QQ、微信等軟體共計訪談大學生50人,訪談的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當前的生活狀態、情緒感知和情緒調節措施。
在問卷調查對象中,男生425人,佔38.6%,女生677人,佔61.4%。從調查統計結果看,大學生總體情緒處於中等水平,體現出較大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的正性情緒得分低於男大學生,而負性情緒得分高於男大學生,說明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女大學生的總體情緒狀態比男大學生差。就所處受教育階段來看,本科生約佔84%,研究生約佔16%,研究生的總體情緒狀態優於本科生。結合訪談結果發現,疫情導致大學生負性情緒增加,且波動較大,並主要呈現出以下四方面的特徵狀態
㈣ 新冠疫情期間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建議
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受到疫情影響,青少年可能出現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和家庭應該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疫情影響下,青少年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有以下幾個:
情緒問題
恐慌焦慮:面對疫情肆虐的新聞十分擔憂、害怕,過分擔心自己及家人身體狀況,一旦身體出現不舒服就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擔心延期開學、網路教學可能影響正常學業甚至導致畢業延期、就業推遲;白天過於緊張,無心學習,晚上又會覺得虛度時光,產生負罪體驗。
抑鬱絕望:因為疫情而感到人生無常,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一切失去興趣;因為武漢或湖北戶籍可能受到歧視,傷心難過;自己或家人已有明顯症狀,但無法及時就醫而痛苦絕望,或者已經就醫但擔心無法治癒而絕望崩潰。
歧視心理:將武漢或者湖北等同於病毒,對武漢人或湖北人極為歧視,肆意調侃甚至惡意謾罵。
行為問題
長期居家生活,無法進行線下社交活動,容易導致青少年孤僻疏離或是過於沉迷線上社交;過分依賴電子媒介獲取疫情信息,過分沉迷於網路視頻或是過分沉迷網路游戲,影響學習,影響睡眠。
家庭問題
長期居家生活,由於觀念、作息和行為上的差異,青少年與父母容易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二、建立政府、專家、機構、大中小學和家庭「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維護機制
廣泛動員各方力量,著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專家為引領,以社會專業機構為輔助,以家庭親子教養為支持」的「五位一體」心理援助體系。
在政府支持和專家指導下,各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要充分發揮專業的引導作用,指導和幫助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具體工作。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研人員及心理健康專家通力合作,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判,對學校心理老師提供專業的培訓與督導、咨詢和建議,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家庭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的「第一戰場」,因此學校應充分發揮家庭的協助作用,與家長共同指導兒童、青少年掌握緩解負性情緒的方法。
三、大、中、小學要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課
引導學生對病毒的暴發、傳播、預防形成科學的認識。通過權威平台、權威媒體獲取疫情消息,對於非官方渠道的各類信息理性批判,不輕信、不傳播,切實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引導學生對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社會秩序樹立堅定的信心。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級各類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應對措施。只要我們增強防範意識、遵守防控措施,堅定信心、眾志成城,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同地區青少年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心理問題有所不同,學校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情況,對受到疫情直接影響最為嚴重的青少年群體給予特殊的關懷。
四、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輔導
充分利用不同的平台技術和網路資源開展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服務。
結合已有的在線疫情心理援助課程,教會學生簡單的情緒調節方式,以應對恐慌、焦慮和無助等負性情緒,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援助。
充分發揮「健康中國」「12320」以及其他心理危機干預熱線的作用,對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無法幫助的、需要更專業幫助的學生進行轉介。
必要時利用已有網路直播平台,以網路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開展遠程心理健康指導。
五、重視心理輔導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
心理輔導工作需要由具有專業背景、專業資質的機構和教師來做,各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應該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心理援助培訓,組織專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進行督導。
在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時應遵循心理咨詢的原則要求和倫理規范,不能把所有學生都視作有問題的學生,要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咨詢方法和干預策略。
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要在能力范圍內提供恰當的幫助,對於無法處理的個案應盡早轉介至專業機構,讓學生接受更加專業的幫助。
㈤ 疫情期間 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健康問題可採取哪些簡單的心理自助和疏導方法
疫情期間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健康問題?疫情期間要注意抑鬱。抑鬱症在心理上是最大的障礙。
㈥ 疫情期間教師如何做好學生心理輔導結構化面試
以初中生為例,談談我個人的認知。
首先:把握好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基本心理狀態-對事物內是非曲直有基本認知,容接受外界信心較強
其次:具體到本次疫情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作為班主任老師要有疫情肯定會對學生心理狀態有影響的認知,現在學校一般都建有微信群,針對本地區疫情(政府層面)通報的數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個問卷星調查,探訪每個學生心理狀態,每個人性格和家庭環境不一樣,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把收到影響較大學生挑選出來,重點關注
再次:結合家長告知這一情況,畢竟疫情期間,家庭教育還是佔主導,引導家長帶領學生多關注正面新聞報道,按照專家提醒在家做好防護,讓學生感受到有人關注,背後有依靠,一定會沒事的,減弱恐懼心理
最後,疫情期間,大部分地區都安排了網課,結合家長,科學合理規劃好每天學習,充實每一天,教師在每日檢查作業中也多予以激勵鼓勵,通過學習轉移對疫情的注意力。
總之,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輔導是需要老師,家長協力去做,做好勤溝通,多觀察,把愛傳遞給學生。
㈦ 疫情期間假如我是班主任,我該怎樣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我覺得疫情期間雖然是無法到課堂上上課,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考驗學生的自學能力,對每一個學生來講都是一個考驗,所以說班主任應該多讓他們加強自我鍛煉,提高閱讀和自學能力談體會寫總結等等。
㈧ 疫情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及解決措施
疫情期間抄對學生的心理影襲響還是非常大的,因為由於這段兒時間尤其是去年過年那一段時間,疫情兼職的時間非常的長,好多同學獲得數,尤其是低年級的小朋友一直都在家裡沒有去學校里上學,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荒廢了自己的學業。只有那些自律比較強的孩子,或者是家裡條件比較好一點兒的孩子。才在那段時間沒有落下課程。所以疫情對孩子的心理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在這段時間,由於放鬆的時間長了,就容易養成了一種懶惰的心理。做什麼事情都比較怠慢了,這個時候要想改變他們這樣的心態,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一些對孩子要進行引導,讓他們重新進入一個緊張的狀態,積極的狀態,第二個就是父母,還有老師,一定要起一個榜樣的作用,要給孩子看到我也是和你一樣在努力的通過自己的行為舉止去影響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當然了同時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說教,這也是必不可少的,總之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好好的學習去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促進他們的學習成績的提高。
㈨ 根據網路課程所學心理學知識,談談疫情期間如何做好心理調適
1、保持生活規律:盡量保持正常的狀態和生活方式,吃飯、睡覺的時間要和平時一樣,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
2、轉移注意力:通過看書,看電影,玩游戲等轉移注意力,也可以通過學做一道菜,整理房間,室內運動等方式,既可以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轉移對疫情的焦慮。
3、自我暗示:近期各種途徑的疫情信息繁雜,人們很容易因此而產生負面暗示,放大了一些原本很正常的小毛病比如咳嗽,乏力不適等。
4、加強互動:疫情期間若是一個人呆在家裡,非常容易產生孤獨的情緒,並因此而產生更多的焦慮,不安全感等。這時最好能加強和外界的聯系,多和朋友,家人聯系,分享自己的心情,也可通過一些互動性比較強的游戲,和外部世界保持連接,都可以讓心中的能量得以釋放。
(9)疫情期間學生心理指導擴展閱讀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陳雪峰認為,密切接觸者的心理壓力往往來自對疫情和對自己健康情況的過度關注,且容易關注負面信息。此類人群緩解心理壓力的重點包括三方面:
1、關注積極信息,特別是疫情防控進展的積極信息。少接觸負面信息,提倡關注政府的權威信息。
2、關注自我防護和應對壓力的科學知識,掌握調整情緒狀態和行為的科學方法。
3、增強信心,讓積極信息和科學知識發揮作用,認真配合社區和疾控部門的工作。
㈩ 疫情期間大學生會出現哪些心理困擾,應該怎麼做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論文
疫情期間大學生會出現的心理困擾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夠疫情盡快的過去,第二個就是這個疫情會對自己有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