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學術評論家

學術評論家

發布時間: 2021-03-08 01:19:46

Ⅰ 評論家——李建軍

李建軍,1963年生來,陝西富縣人。源1986年從延安大學中文系提前一年畢業,並被破格錄取到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專業研究生班學習,獲碩士學位;1996-1999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現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編審。中國作協會員。主要從事小說理論研究及現當代小說評論。先後在各種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及評論文章百餘篇。有專著《寧靜的豐收》、《小說的紀律》、《小說修辭研究》及編著數種。曾獲「馮牧文學獎 青年批評家獎」、《文藝爭鳴》優秀論文獎、《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北京文學》文學評論獎。《上海文學》優秀論文獎以及2002年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Ⅱ 怎樣成為藝術評論家

告訴你絕對正確的道路。
1,考入相關專業升造,最好讀到博士。
2,讀遍所有的藝術類,環境藝術、服裝設計、車型設計的書。
3,多思考多總結

然後你至少你個藝術評論家!

Ⅲ 當代藝術評論家有哪些

當代藝術評論家有:格林伯格、沃爾夫林、尼采、呂澄、宗白華、李澤厚。
1、格林伯格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也許是該時期整個西方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他被說成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主要發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羅斯科(Rothko)等美國本土或移民畫家的名聲登上了世界舞台。
2、沃爾夫林(Wolfflin,1864—1945)瑞士著名美學家與藝術史家,19世紀初在西方美學界名噪一時;他在藝術史研究方面獨辟蹊徑,取得重要理論創獲,被譽為繼溫克爾曼和布克哈特之後第三位偉大的藝術史學家。
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4、呂澄(1896--1989)現代中國佛教學者。江蘇丹陽人。原名呂渭,字秋逸、秋一、鷲子。早年涉獵的學術層面頗廣,曾先後就讀於常州高等實業學校農科、南京民國大學經濟系等校。此外,亦曾留學日本,專攻美術。
5、宗白華,雅號「佛頭宗」,中國現代哲學家、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系代表人物。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並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191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學德國,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回國後,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哲學系合並到北大,之後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後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6、李澤厚(1930年6月-),中國湖南長沙寧鄉人。生於1930年6月,曾就讀於寧鄉四中,湖南省第一師范,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3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歇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瓦斯摩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1988年當選巴黎國際哲學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Ⅳ 歷史評論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一、非凡的高度 做評論家是一定要有非凡的高度的。因為這實在不是匠人做的活,可以只有技術,只賣苦力。如果缺乏非凡的高度也就是形而上的觀照的話,就不可能會君臨天下,高屋建瓴,「胸中具上下千年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也只有站得高了,才會真正體會「一覽眾山小」的具體內涵。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評論家必須要知道天外天和山外山究竟在哪裡,這樣才會具備一種廣闊的精神背景,從而擁有比較或對比的功夫,如果缺乏這基本的功夫就會不自覺地把小山看成是大山,即使是自己村後的土丘趴在那裡也會覺得它和珠穆朗瑪峰基本上差不多。相反,亦然。這高度,既是指心靈的高度也是指思想的高度。說穿了,評論的心靈和思想必須像一座大山矗在那裡。
二、深厚的學識 是的,是必須要有廣博而深厚的學識的。不僅要有文學的知識,還要有歷史的、宗教的、哲學的、美學的、詩學的、人類學的、社會學的等等的知識。知識力,直接影響著感知力和認知力。但在這里我所說的知識,必須是活的知識而不是僵死的知識。縱使你有十個博士文憑也不見得擁有我所說的這樣的知識力。知識力來自於書本,更來自於心靈。評論家的心靈是必須具有獨特性的,經得住察看,經得住敲打。
三、高聳的理念 理念不僅要有,而且要明確、高聳。在這里我所說的理念,顯然是指藝術的理念、批評的理念。設若缺乏這雙重理念,就會缺乏批評的方向感和縱深感,就會一個勁兒地向低處妥協。妥協,不應該是一個評論家的性格。評論家是必須要有性格的,應該融高山、岩石、鋼鐵、大風、閃電的性格於一體。
四、良好的直覺 良好的直覺,須是永久保持。大學畢業證書或者博士畢業證書蒙上了厚厚的灰塵這沒有關系,關鍵是,不能讓直覺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更不能讓直覺生銹或發霉。變形的直覺已經很多了,它們一概沒有用。評論家所擁有的,必須是完好的優良的直覺。
五、獨立而清醒的意識 說穿了就是不要被他人或現成的觀念所左右,不要他人說什麼自己就跟著說什麼。有時候即使是所有的人都在那樣說也不見得就對。總之,世故症和盲從病犯不得。中國人得這病的太多了,一不小心就會被感染,若是缺乏獨立而清醒的意識的話。因此,真正的評論家,特別是有抱負的評論家,他們是不屑加入任何圈子的。靠圈子來幫自己打開局面而不是靠實力來闖出一片天地的評論家,全是沒有自我和沒有出息的評論家,他們只能靠施捨活著,且活得很累。這樣的人註定面容模糊、面目混沌、面色難看、面具很多,也註定在沒有骨氣的支撐下可憐地流浪,直至死去,更註定了查無此人,藝術的戶籍上不可能會有他。
六、獨到和發現的眼光 如果缺乏獨到和發現的眼光,就會視丹如綠。即使是真金在眼前,也會左右懷疑,甚至疑心很重,就總也不能直言哪是玉石哪是普通的石頭。評論家最怕以世俗、市儈、勢利的眼光來看問題了。即使沒有史的眼光最最起碼也是應該擁有獨到和發現的眼光的,這沒有商量。如果一個評論家終生都沒有用自己手中的天文望遠鏡從文學的浩瀚星空里發現哪怕是一顆嶄新的星辰,就是重大的失敗,沒有比這更失敗的了,可以說是一敗塗地。縱使他混出了一點兒影響也是一敗塗地。

Ⅳ 請問唐詩的評論家都有哪些,尤其是對李商隱的詩評論比較多且著名的評論家。(包括古代和先當代的)

太多了....
《六一詩話》歐陽修開了《詩話》這一新的文學形式,對後來的詞話產生很大專的影響。
《姜齋詩話屬》王夫之 《甌北詩話》趙翼 《漁洋詩話》王士禎 《蕙風詞話》況周頤 《復堂詞話》譚獻 ....

夏承燾(1900—1986年)當代著名詞學家http://ke..com/view/2034.html?wtp=tt

Ⅵ 著名評論家王進玉指出當下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有誰知道他的原文是怎麼說的嗎

原文抄錄如下:
王進玉《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關於評論,毋庸置疑,要有「評」有「論」 。如果非要給它們排個順序,或分個主次,筆者認為,則應先「評」而後「論」 。也就是說,對於評論而言,點評、品評、批評,應該是第一位的,是評論的首要任務,也是基礎和根本。第二位的,或者說其次才是論述、論理、論證。
但現實中,很多評論家,尤其是學院派的一些專家、學者,卻大都在堅持以考據為主的學術傳統。他們過分注重「論」的部分,重理論、重考據、重引證,而輕評價、輕判別、輕分析,總認為「論」比「評」更重要、更嚴肅,也更顯深度和厚度,以至於經常會拿現有的宏大理論譜系來「套」評論對象,可想而知,所寫文章與評論對象往往是「驢唇不對馬嘴」 「風馬牛不相及」 。或者乾脆把評論文章直接寫成了中規中矩、不折不扣的學術性論文,而其中真正屬於「評」的部分,諸如作品究竟好與不好、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如何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等對此類現實問題的看法,所佔篇幅則寥寥無幾,更多的是「縱觀藝術史……」「古人雲……」「研究發現……」「資料表明……」等所謂「論」與「述」的段落,似乎以此才能顯示和證明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專業能力,而始終欠缺一種明確的、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式的評價、批評。
明明三五百字就能講清楚的事情,非要寫成像老太太的裹腳布那樣又臭又長的文字,表面上看似旁徵博引、娓娓道來,頗具學術風范,實際上卻是在「掉書袋」「兜圈子」 ,玩弄文字游戲,或純粹為了史論而史論、為了考據而考據,久而久之,也便喪失了評論中最可貴的問題意識、批評精神,以及敏銳的洞察和判別能力。試想,倘若一篇文章既沒有鮮明的觀點、態度,又難以起到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和效果,還破壞了評論文本應有的規范,助長了「輕評重論」的不良風氣,這樣的文章,怎麼能夠算作是合格的評論呢?
殊不知,評論最重要的就在於「評」 ,只有「評」的准確、精彩,「論」才有價值,才有可能出彩。評得不深入、不到位,則很難具有說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評論的真正功能和意義。務必要清楚,「評」是「論」的前提和基礎,它為「論」提供必要的價值判斷。而「論」則是「評」的補充和延展,它是為「評」服務的,為其尋找一定的理論參考或事實依據。所以,一定不能混淆了關系、顛倒了主次,否則對文藝評論工作的開展,以及評論文本的建設,都將十分不利。
另外,相對於「論」而言,「評」的難度則更高,也更需要眼力、膽識,更需要真知灼見,來不得半點含混、玄虛,遠非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容易。而當下,普遍欠缺的也恰恰是「評」 ,而非「論」 。正因為鮮有優質的、耐讀的品評類、批評類文章,才使得文藝評論一直為外界所曲解和詬病。因此,「評」才是當下評論最薄弱的環節,也是最亟須關注和重點開發的版塊,它對於明辨是非、分清好壞,以及提升大眾審美、傳遞價值觀念等,都有著直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千萬不能對其輕視,或抱有偏見。
尤其在快節奏的當下,大家對冗長的論述類、考據類文章,已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有著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一方面由於今天的我們,自主支配的時間的確有限,大家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盡快掌握更多真正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則因為當下太多所謂的學術性論文,格式化、套路化等問題嚴重,行筆中缺乏應有的立場和態度,文章里真正有質量、有價值的部分實在不多,讀罷要麼令人感覺晦澀難懂、一頭霧水,要麼則感覺平淡無奇、枯燥無味,如此一來,不如不讀。倒是單刀直入、言簡意賅、提綱挈領式的評論,恰恰是大眾所歡迎的,也更加符合新時代對學術、對文藝評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的確,有價值的、優秀的評論文章,並非寫得越長越好,也並非將學術詞彙、專業用語堆砌得越多越好,最主要的還在於能否抓住問題的實質、關鍵、要害,能否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地予以指出、評價、批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無需刻意經營文章的篇幅,以及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
總而言之,「評」才是評論的主體,也是當前文藝評論的短板和弱項。一定要重視起來,在「評」上多下工夫,力求評出水平、評出見地、評出特色。當然,「評」和「論」其實有著不可拆分的關系,相互作用,彼此影響。本文也並非在說「論」不重要,相反,作為真正的評論家,在論述、論理、論證等方面同樣不容忽視、不可偏廢,只有具備足夠的理論、史論等知識,熟練掌握一定的論述、論證等方法,才能為「評」提供更為充分的學理支撐,才不至於「評」得偏頗或走樣。而對於那些胡謅亂扯、閃爍其詞、隔靴搔癢、潑婦罵街式的評論,則理應予以反對和杜絕。

Ⅶ 中外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評論家及其作品

初中高中學的數學都是 初等數學,大學學的是高等數學

Ⅷ 酷評家與評論家到底有何區別

前衛評論
學術評論

Ⅸ 范治斌的學術評論

范治斌對藝術的追求、看法以及思路是很清晰的,他作為一個新式水墨語言的探索者,我覺得應該走得很不錯了。他的繪畫語言,並不是保守地理解或者套用我們習慣所說的傳統,而是用他自己的語言方式去表現,呈現給我們的依然是很鮮明的「中國化」的語境。譬如我們講漢語,就應該把漢語說好、說得講究,能把漢語的內在的美感說出來又與眾不同,這並不容易,然而,范治斌做到了。
范治斌每一步的探索,是比較理性的。我感覺他的筆墨和表達的著眼點還是指向對人內心世界的刻劃。他的作品強調了寫生,用具有個性的符號化的語言描繪對象,因此,畫面中的人帶有一種很強的「范治斌」的特點。
——趙奇
范治斌給我最初的印象,是他身上具有非常單純、質朴、真誠的感覺,他具備一個優秀人物畫家所應有的真誠和善意,正是這種品質,使他一系列以城市為題材的繪畫能夠對每一位觀眾產生震撼成為可能。
翻看他的速寫,每一張都透露著他的心動、他的虔誠、他的興奮、他的激情……正是因為他真性情的投入,使他的很多寫生表現得非常生動。
當代的人物畫家裡,范治斌應該是非常突出的,而且很年輕。從他的畫里不難看出,他確實有很難得的非常扎實的造型能力和筆墨表現能力。他繼承了魯迅美術學院極其嚴謹、認真的作畫狀態,同時還吸收了南方的一些筆墨語言。他的筆墨是很質朴的,但絕對不是呆板的,也並非刻意的,恰恰是藉助這樣的筆墨來更好地詮釋著一種靈動,而又不失他非常扎實、嚴謹的造型,所以,在面對造型與筆墨這對矛盾體,他的作品表現出一種結實而又揮寫自如的藝術面目。這種自如表達的能力,無論是對教學或者創作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梁占岩
范治斌是一位當代很優秀的青年畫家,師承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工作室的趙奇先生。他的繪畫繼承了魯迅美術學院的人物畫傳統,畫得非常深入、扎實,注重生活,畫面也顯得渾厚。我覺得范治斌作為一名青年教員,能夠對現實生活有一種獨立的思考,這種思考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如何把傳統文化與當代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這也是他面臨的正在思考和體驗的課題。從他的這批作品(指2006年於中國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工作室教學實踐展」中展出的作品)當中,我感覺他有很強的學院派的寫實工夫,同時他也具備了很好的傳統筆墨的造型能力,這兩者對於一個人物畫家來講是比較難得的,尤其對一個青年畫家來講,就更需要下大工夫去努力,范治斌正是在這點上作出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因此,他的人物畫以生動的描繪使我們走進現實生活,並去感知現實當中這些活生生的人。如果說傳統文化是一種鮮活的文化,那麼在范治斌的人物畫當中,正是繼承了這一種文化的精神脈搏,所以使他的人物畫具有鮮活性和當代性。
——田黎明
我感覺范治斌很勤奮很用功,用功給他帶來了亮點,在他的水墨畫里能感覺出他當年大量的速寫、寫生,基本功比較扎實,因為畫人物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強調基本功的共性,大量地畫速寫,那麼在水墨上用起來才比較自如。很多學生,在速寫這一環缺失得比較嚴重,不太重視共性的基礎,基本用照相機代替了速寫本,想像代替了深入生活的感受。我覺得范治斌在這方面保持得比較好,用熟練的基本功造型,源於生活的感受,說出自己的語言,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在眾多的學生中能夠跳出來,
——史國良
范治斌是一個在技法上非常敏感的畫家,創作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茶館組畫》系列,我們即能因其表現的技巧感受到一種空曠的畫面意境。在2002年以後他的這些人物畫中,我看到了一個現象,就是作品中的線條和西畫中的光影並存,以線性結構為主的水墨介入西畫中光影的流動,也算是以西洋畫的技法為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表現手段多了一種實踐的餘地。
就中國畫來講,技法本身對於此題材的表達就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很多人在嘗試,在范治斌的努力下,我們分明看到了國畫在其歷史的傳承中所展現出的巨大潛能。
——吳鴻
作為青年國畫家,我認為范治斌的藝術創作還是面目很清楚。他這種探索,這種嘗試,這種實踐,例如他使用的水墨語言,已經顯現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了,表達著他對這個世界的一些看法、一些認識。在這里,我希望更多的理論家對像范治斌這種很有才華、很有作為、很認真地做事情的藝術家,給予更多的關注。
——郭曉川
造型和筆墨是擺在畫家面前的兩個難題,畫家常常是在努力刻劃形的同時而難以兼顧感覺和筆墨性情的表達,當二者很難達到一種完好的契合時,多半畫家採取符號化、簡約化等方式簡化形體,以犧牲造型來得到筆墨和樣式的張揚或者感覺。看范治斌的畫,我感覺他在表現內容和語言表述方式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在刻畫形上也下了很大的力氣,筆墨上找到了獨屬自己的傳達方式,而且做得非常好。
當前的寫實人物畫實際上面臨一種語言方式調整上的困境,往往用不變的、舊有的語言方式來表現現代都市這種鮮活的題材,總歸是無法體現出該有的那種感覺。例如大量的作品不合時宜地用畫茅草棚的方式表現高樓大廈,使內容與形式的矛盾更為加劇。而范治斌的畫在這方面,應該說解決到了一定的程度,並不是說達到如何高的境界,至少他在語言的探索上作出了可貴的嘗試。
——張江舟
范治斌的作品很清晰地體現出傳統人物畫的脈絡。在內容上,從最初的表現農村題材到描繪都市的轉變,在性情上,早期可能更多地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客觀物象,而更願挨近並慢慢走進對象內心世界。特定時代決定了畫家們對皺紋、骨骼結構等表現出特殊的美感情有獨鍾,進入上世紀90年代,更多畫家從鄉土風情到都市水墨人物的轉換,由畫田間老農的筆法到對城市青年狀態的關注,滄桑感淡出我們視野時,面臨最大問題應是筆墨手法的變革,范治斌在這方面的探索有著很具體的現實意義。
范治斌的畫感染力來源於兩個方面:題材的選擇和技術表現。就我個人而言,他的題材的選定和技術的運用都是無可挑剔的。在筆墨和題材甚至更高境界的融合上應該是擺在他面前最大的挑戰。就他的技法、造型能力、筆墨的修養要想達到這個要求並不困難。
——鄒躍進
作為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范治斌做得已經很好了。基本功達到一個很高的層次,有很扎實的基礎。他的畫追求一種樸素的品質,力求使現代化的語言和傳統筆墨相搭界,並表現出區別於傳統的意志。
——傅京生
他的繪畫方法,以及他對繪畫的理解是嚴肅的。他早期的畫比較實,2000年以後的創作表現出自由的狀態,從表現對象來說也更為豐富。肖像也是一種創作,更深刻的含義是如何把零散的形象具體整合在同一空間內,從范治斌的畫中可以看到對肖像畫很精緻的處理,傳神狀態和人的精神面貌還是被范治斌很敏銳地捕捉到。
——黃篤
他身上仍保持一種純粹的作畫狀態,他擁有極強的都市化語言,以這種極強的繪畫語言表現極平凡的題材,即使對老頭兒的刻劃也同樣具有了時代的韻味,不再是過去「苦兮兮」的模樣。
——魏廣君
范治斌,當代中國畫界活躍多產的青年人物畫家。其敏思好學,熱情進取。先期得力於扎實的造型基礎訓練,擅摹寫,後注重研究並回歸繪畫本體語言和藝術表現特性,追求繪畫的純粹性。其由描繪轉而求意,側重繪畫形式與抒情表意,畫風面目為之一變。新作源源不斷,常以藏人風情與都市麗人肖像示人,或醇厚,或典雅,每有新變,均透出勃勃生氣,引人注目,其後發潛力可見一斑。
——馮遠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