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學術朱
Ⅰ 朱永官的學術成就
朱永官博士2001年入選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2002年1月回國後在他的努力和中國科學院各級領導的關懷下,成立了中-澳聯合土壤環境研究室。他領導的研究小組長期從事土壤生態和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屬遷移積累的化學和生物學調控機制和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在植物吸收積累重金屬的根際過程,土壤生物與生態功能等方面結合我國生態環境的特點和國際土壤環境科學的前沿做出了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如所領導的研究組發現了水稻吸收積累砷過程中與磷和水稻根表鐵膜的交互作用 ,該研究成果在New Phytologist上發表後被國外學者評價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並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得到專題評論。至今已在國際主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1餘篇。
朱永官博士200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2006年獲得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第九屆「傑出青年」稱號,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獲TWAS(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農業科學獎。他擔任lant and Soil,New Phytologist,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等國際主流刊物的副主編或編委。2004年1月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博士親自致信邀請朱博士擔任該機構在全球聘請的20位科學顧問之一。
Ⅱ 朱宏的學術論文
1、朱宏.綜合性醫院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7,1(2)
2、精益管理在版醫院權管理中的應用.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8,24(5)
3、朱宏,孫樹梅,謝新鵬等.醫院感染管理信息軟體-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子系統的研究與應用.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
4、執業醫師臨床技術操作高級教程現代超聲·PET·三維適形放療技術. 2003.10 . 人民軍醫出版社(個人著作)。
Ⅲ 重慶國泰藝術中心
重慶美術館
最早的重慶美術館
位於重慶市解放碑臨江門內夫子池的重慶美術館,是最早的重慶美術館和文化標志。現址上修建的是重慶世界貿易中心。夫子池原為重慶府文廟,直至抗日戰爭時期,此地都是重慶文化活動的中心,後來成了重慶夫子池美術展覽館,20世紀80年代初起名為重慶美術館,由美術家朱宣咸任館長,全面負責該館工作,這是重慶最早的、唯一能代表重慶的美術館。該時期創造了重慶美術史上又一個最為輝煌與活躍的時期,影響極大,從而全面推動了整個重慶文化美術的發展,成為了重慶文化美術活動的中心場所和對外文化交流的中心。當時在這里藝術活動頻繁,幾乎所有重要的藝術類展覽都在此舉辦,影響和帶動了大量美術工作者和人民群眾。以至於在重慶民間生活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形成了:「到夫子池,看展覽」,成為了那個時代重慶人與外地來重慶的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動。
位於四川美術學院的重慶美術館
2002年10月29日,新成立的重慶美術館在四川美術學院成立,作為一所公益性的社會文化事業機構,肩負著收藏美術精品、舉辦藝術展覽、開展學術研究、普及審美素質教育、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推動當代美術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享譽海內外的四川美術學院被譽為長江中上游的一顆藝術明珠。以其影響力及學術資源優勢,啟動重慶美術館的前期建設。 2002年9月24日,重慶市委領導視察四川美術學院時,羅中立建議,能否將四川美術學院新建的美術館掛牌為重慶美術館,解決市美術館因資金緊張近期內不能建成的問題。這一建議當即得到市領導的支持。9月30日,市委有關領導主持召開了解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掛牌為重慶美術館相關問題的協調會,同時決定新建的重慶美術館10月29日正式掛牌,並投入50萬元資金。金秋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美術館———這是重慶體制創新的又一次嘗試。把省級美術館掛牌在大學校園里,與高校美術館結合在一起,重慶人開了全國的先例。這樣的嘗試,開創了一種新的城市文化建設和文化資源整合的模式。重慶市領導認為,這一嘗試有利於今後打破行業的限制,調動全市各單位的資源為重慶建設服務。 四川美術學院的興奮更在於,美術館的建成將為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學科建設、創作科研、人才培養帶來難得的機遇。 建築設施 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內新建的重慶美術館,於2002年10月29日掛牌成立,毗鄰長江,青山環繞,綠樹和雕塑點綴其間。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展線500多米;共有7個展廳及戶外雕塑展示區,可同時或分別舉辦展覽;有容納500多人的現代化多功能廳和容納180人的學術報告廳,實用於國際學術交流和影視展映。
位於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的重慶美術館
2013年重慶美術館將迎來它的第三個階段, 重新回到解放碑,位於重慶解放碑的國泰藝術中心內。
Ⅳ 朱屺瞻的學術資料
筆貴有力,力貴有勢。
一味逞力,非知力者也。真知力者,不在於「劍拔弩張」,要在把住其氣勢。胸中一剎那的遲疑,不免便挫了吾筆之力,卻能神定於朱屺瞻,不能挫為挫,則仍可全吾筆之勢,此謂之轉無力為有力。須知之剎那間的遲疑,畢竟是當時內心的真相,率其真而行之,於勢無礙。能率真便無礙,說到底,「真」字第一。
懷素自論草書雲:「東卻西,南又北,倒還起,斷復續。」他所謂觸遇成形者,並非亂塗亂畫,這裡面有辨證的道理在:有來有去,相反相成,而驅筆之際,有朱屺瞻的一貫之「氣」在。故變而不亂。是作書一法,何嘗不是作畫一法。
運筆費力,未必得力,有使盡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輕輕一筆重於九鼎者。蓋力不在於筆,在於腕,不在於腕,而在於丹田之間,作畫時人要站起來,穩其腳跟,平其體勢,以便氣可以從腹底透出,達於胸,達於臂、於腕以至筆端。
力者,氣之運行,不是筋肌勃勃作勢。筆出於腕,腕出於心,心要正以「誠」字,腕要貫以「力」字。孟子雲「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塞乎天地之間。」畫家平日修養此心胸,曠闊與天地同其大,運起筆來,便自然無礙,寫出景來,也就意趣盎然了。 用筆有起伏,有輕重,有緩急,謂之「節奏」,用筆猶舞蹈,猶溜冰,俯仰欹斜,左右旋轉,百變不失其「平衡」。得其節奏,掌其平衡,這是大規矩,此外不必太拘。人雲「從心所欲不逾矩」亦是此意。有此兩點,也即是「法」,不必斤斤於仿古,而未嘗不與古人通,所謂默契是也。
作畫須有筆墨。筆墨須取大方,有大家氣,朱屺瞻的自繩之道是拙樸為佳,切戒浮滑。布局須深厚,有變化,立意須高,有意境。意境最難言,是個胸襟和眼界問題。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是要開闊胸襟和眼界。孟子說得對,要善養吾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出筆奇,非真能奇者,惡其著意也。不著意之奇,乃是真奇。真奇與平淡固自不二。「涼風雁啼天在水」奇句也,卻也平淡。
平淡未必無奇,作平淡而止於平淡,平淡之外無物也。平淡之外須有物,所謂弦外之音,則平淡自不平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是也。林畊青雲詩如此,朱屺瞻說畫也如此。 常言道:得心應手。實際上,心得了,未必應於手;應於手了,亦未必成於筆。要成於筆,還必須知筆之性,紙之質,墨與色的具體性能,知曉各種性能而掌握之,才可以下筆無礙。用筆之道,須知從有礙達無礙。前人論畫雲,「加一筆太多,缺一筆太少」,八大山人的作品,厲害就在這點,筆筆派用場。他生活在山水之間,能靜觀靜修,同時心懷悲憤,意入蒼涼,這都鍛煉了他這一去筆,猶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石濤、石溪、浙江都嫌筆墨繁,煩惱多。朱屺瞻偶然也學石濤,卻學得不像,用筆流暢不及,石溪太繁,不合吾意。「愈老愈覺」簡之不易,難在疏而不漏,恰到好處。陸放翁草書詩:「提筆四顧天地窄,忽然揮掃不自知。」提筆之前,胸有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動起筆來竟是筆動朱屺瞻不動。在創作得意時,物朱屺瞻渾忘,其樂融融如也。
放筆的真意,言筆觸之自由無礙,不是一味縱筆之謂。韓文公詩雲「盤馬彎弓惜不發」,引而不發之筆,正是「放」字中之一法。作畫要善變,不要千篇一律。朱屺瞻內心總有此希求。章法有變,用色有變,然而觀筆意,仍可於百變中看出自己的面目。筆意是主要特徵。線條重要,運筆須用中鋒,還要一波三折,才不呆板,關鍵在有力有勢。線條不僅僅勾出平面,最要表現出立體感。線要有「力」,點要出「神」。點可使線活起來。線立其體,點提其神。線難,點尤難。「點」不可多,要適得其所,恰到好處。
朱屺瞻有時先塗大塊色,再勾線條,有時先勾線條,後加色塊,有時混合用之。各種技巧都可靈活運用,不必拘於一法。無論山水花卉,最難用「點」。點比線難,點要適得其所,恰到好處,點要有力。中國畫中,惟點最難,「畫龍點睛」,靠點傳神也。點須恰到好處,在一幅畫上,多點,少點,點在哪裡,都有講究,運用得當,可以把畫的神韻揭出來,抖摟醒目。點不得當,可把一幅好畫弄糟。 水清無魚,筆整無畫。落筆有時要邋遢三分,姿態轉妙。落筆時最忌拘謹。一須不見有筆,二須渾忘有法。然後才能自在自如。筆為朱屺瞻用,法為朱屺瞻役。中國墨色,最耐玩賞。古人雲「墨有五色」,說出此中風味。朱屺瞻近來頗喜作潑墨畫,還在摸索試驗中,不知能否有所得。
中國畫靠筆墨,古人有「墨為肉」之說。但墨亦有骨。墨澤可呈出鐵光,為彩色所不可及。用墨經驗到家,便能黑而不黑。黃賓虹晚年有眼疾,雖加墨卻能黑而不黑,看去仍覺舒服。反之,初學者用墨雖淡而有黑氣。所謂不黑而黑,難入眼了。墨色重變化,於變化中顯動態。所謂墨韻色,須於動態之中。以潑墨法寫雨景,最能發揮水墨淋漓變化的效果。一幅畫只有線條而沒有墨韻,便缺乏精神,容易變得「乾巴巴」!
中國畫與毛筆是分不開的。圍繞著各種筆墨的應用,產生了千百年來的實踐與理論,構成了中國獨特的繪畫傳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筆須籍墨(或色)以為用,不能離墨而言筆,古人筆墨合稱,即此道理。筆是骨,墨是肉。從筆鋒著紙年,稱之曰骨,從墨汁落紙看,稱之曰肉,兩者烏可分?筆有筆法,墨有墨氣。大體說來,筆法決定墨氣。有焦墨的筆法,有濃墨的筆法等等。
畫花卉最可練筆。朱屺瞻愛作蘭竹,覺得提起筆能使出「力」。畫藤本,殊有趣,懸著臂,落中鋒,揮出曲曲的連環,似與長蛇搏鬥。畫花戟也最能考驗筆力,枝枝葉葉都顯在眼前,筆弱隱瞞不得。
朱屺瞻最愛畫蘭竹,因其最潑得出,最可練筆力、筆法。蘭竹之題材,古人多為之。元明兩代,畫蘭竹者特多,但成功者究屬少數。蓋畫蘭竹,用筆近書法,須有書法的基礎。吳鎮與文徵明的書法好,蘭竹亦畫得好。青藤與八大善用簡筆,更是難能。石濤筆墨十分熟練,做到隨心所欲。
Ⅳ 論述:評述朱熹的學術思想(程朱理學的學術價值)。
1.維護統治者的利益。2.其理學之集大成為後人繼續探尋真理埋下伏筆。3.留下了一些有哲理的詩篇。
Ⅵ 朱文鋒的主要學術論著
1中醫學基礎問答主編湖南中醫學院印1978年5月
2中醫診斷學主編湖南中醫學院印1981年5月
3中醫診斷學副主編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6月
4中醫心理學原旨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7月
5中醫心理學薈莘主編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4月
6中醫心理學並列主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8月日.
7中醫學多選題解析並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年12月
8實用中醫詞典主編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月
9內科疾病中醫診療體系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10月
10中國民間局部診法合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2月
11中醫診斷學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2月
12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主編中國標准出版社1997年5月
13中醫診斷學-教與學參考叢書主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9年6月
14中醫葯學高級叢書-中醫診斷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11月
15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10月
16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2月
17全國高教自考指定教材-中醫診斷學主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0年9月
18中醫主症鑒別診療學主編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7月
19常見症狀中醫鑒別診療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1月
20新世紀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主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2年8月
21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1月
Ⅶ 朱永官的學術論文
在國際主流刊物PNA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截止到2014年1月15日,共發表SCI論文201篇。總被引次數專6293次,平均屬每篇被引31次,h-index為43。詳見 Web of Science,ResearcherID: A-1412-2009。
Ⅷ 請問一下百度大醫網上有一名潤源源堂黑發老師團隊嗎他叫朱老師是真的嗎
不要隨便相信網上的醫生,除非經過認證
Ⅸ 朱紅文的發表學術文章
121、福田「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創新性,《人民論壇》2015-10(上)
120、群眾路線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動實踐,《人民論壇》2015-9(下);
119、基層黨建如何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人民論壇》2015-9(上);
118、從社會的個體化趨勢看社會治理創新,《光明日報》2015.8.24;
117、夯實治理地基的房山經驗,《人民論壇》2015-8(上);
116、綜合行政執法合理性的客觀前提,《人民論壇》2015-6(下);
115、環境治理的中國範式,《社會治理》2015年第1期(創刊號);
114、社會治理不要遺忘鄉土,《光明日報》2015.01.12;
113、建設生態文明須注重三個結合,《人民論壇》2014-12(下);
112、構建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必須回歸鄉土,《人民論壇》2014-12;
111、新型現代化治理模式兩點內涵,《人民論壇》2014-07
110、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矛盾與城市精神研究的方法論(第二作者),《湖南社會科學》2014-3
109、教育改革創新需要系統思維,《人民論壇》2014-06(下);
108、走向自然的文明,《中國圖書評論》,2013-12;
107、以責任和創新開拓海洋文明,《人民論壇》2013-12
106、如何將文化的返本開新落到實處,《人民論壇》2013-9-1
105、文化個性帶來創新活力,《人民論壇》2013-7.20
104、國家意志與生態文明建設,《湖南社會科學》,2013-1;
103、「『馬克思與正義』論爭和批判社會科學方法」(第二作者),《雲南社會科學》,2012-4;
102、博雅傳統視野下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和意義,《思想戰線》2011年第1期;
101、設計哲學的性質、視野和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00、西方主流社會科學何以拒斥「應然」(第二作者),《雲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99、簡論當代中國人精神家園的重建(第二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98、現代性與人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28日(第5版)
97、談話分析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轉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96、社會科學觀念的變革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創新·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5、走向一種作為實踐智慧的社會科學,《學術與探索》2007年第5期;
94、走向一種由實用主義所激發的社會科學哲學(譯文),《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93、中國教師應該成為知識分子嗎?(譯文)〈教育:思想與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92、作為一種社會科學哲學的實用主義(譯文),《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91、公民文化、公民社會和和諧社會(第二作者),《求索》2006年第12期;
90、在現代性的視野中探求人的發展,《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5期;
89、社會學研究由「規則」到「新規則」——談吉登斯社會學方法論思想(第二作者),《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88、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第二作者),《蘭州學刊》2005年第2期;
87、社會是一件藝術品——西美爾「社會學美學」探析(第二作者),《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86、人文科學的合法性及其文化意義,《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另收入東南大學《東吳哲學》;
85、海絲文化與當代中國和平崛起(第二作者),《龍岩師專學報》2004年第5期;
84、博識、寬容與文化的發展,《光明日報》2004.12.12;
83、社會科學的性質和意義,《光明日報》2004.9.21;
82、美學後現代轉向的語境化闡釋,《文匯讀書周報》2004.9.10;
81、社會科學的功能和意義:知識社會學的視角,《保定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
80、後現代主義、現代性與社會科學,《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79、社會科學的譜系及其經驗性範式,《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78、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社會科學史的視角,《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76、對一種現代性的哲學批判——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和問題,《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77、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的意義和視角,《求索》2003年第5期;
75、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中國教育報》,
74、全球化時代的民族性問題,《中華讀書報》,
73、後現代性的一種形式:當代設計文化中高技派與人文派的融合,《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72、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和價值性,《光明日報》2001.3
71、設計哲學」的可能性和意義,《哲學研究》2001年第10期;
70、二元論、實證主義和世界的祛魅,《求索》2001年第4期;
69、《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系論略》,《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68、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和文化理念,《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
67、回歸歷史和傳統:當代設計文化的重要發展趨勢,《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66、科學精神與文化保守主義、後現代主義,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5、現代設計文化的內部變革和發展趨勢,《求索》2000年第5期;
64、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矛盾和客觀性本質,收入紀念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成立20周年論文集《世紀之交的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3、社會科學的一般性質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特殊語境,《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主辦),2000年第2期;
62、社會科學方法論駁論,《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61、從哲學看工業設計的問題及其出路,《哲學動態》2000年第5期;
60、論科學精神的建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參加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主持召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研討會」,作大會發言,主要觀點摘入大會「簡報」第4號,1999年10月,上海。光明日報社《文摘報》2000年7月9日介紹本文論點;
59、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研究規范,《光明日報》,2000年1月11日「理論與學術」版;《新華文摘》2000年第4期作「論點摘編」。
58、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的方向,參加由武漢大學人文學院主持召開的「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討會」,作大會發言,1999年5月,武漢。收入論文集《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珞珈哲學論壇,第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7、社會科學性質再探,《學術月刊》1999年第11期;
參加由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學術月刊》召開的「回眸與前瞻:面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研討會」,在會議上作大會發言,1999年12月24日,上海。收入同名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6、論社會科學的性質,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召開的「面向21世紀全國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討會」,作大會發言,1998年10月;收入會議論文集《使命:走向社會化——面向21世紀全國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5、奎因哲學研究的新進展(合作),《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54、科學精神比科學本身更重要,北京青年報1999年5月3日第3版。是1999年4月27日在北京市社科聯等單位舉辦的「第五次首都青年學術論壇」上的一次講話,原題為《科學的普遍性與科學精神的建構》;
53、社會辯證法與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增刊;
52、哲學研究的中國語境、中國問題,《哲學動態》,1999年第2期;
51、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其與人文科學的關系,《哲學研究》,1998年第12期;參加海峽兩岸學者人文與中華學術研討會,作大會發言,收入大會論文集,1998年12月,台北;
50、評《馬克思人學思想》(書評),《學術月刊》,1997年第4期;
49、唯科學主義的錯誤在哪裡?,《思想政治課教學》,1996年第3期;
48、西方歷史哲學的方法論謬誤與中華文明的復興,《求索》,1996年第5期;
47、追逐現代科技革命的潮流(署名為本刊記者),《哲學動態》,1996年第8期;
46、人學:一種新的世界觀,《學術月刊》,1996年第4期;
45、現代「科學危機」在20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回聲,載《文化評論----中國當代文化戰略》,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5年版。
44、高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社會科學報》,1995年10月26日;
43、哲學的「原理病」,《社會科學報》,1995年6月1日;《文摘報》,1995年6月15日轉載。
42、近代唯科學主義的形成及其實質,《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10期。
41、論人文世界的結構和性質,《人文雜志》,1995年第4期;
40、唯科學主義從近代到現代的內在消解之路,《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10期。
39、當代學術思潮的方法論思考,《學術月刊》,199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哲學原理》1995年第6期;《光明日報》1995年6月15日予以報道,題為《人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38、中世紀思想與希臘主義,《江淮論壇》,1995年第2期;
37、論近代西方的人文哲學思潮,《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8期。
36、人文科學方法論論綱,《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35、古希臘理智主義的形成及其局限性,《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
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5期。
34、論人文科學的對象,《福建論壇》,1995年第1期;
33、社會科學的歷史與社會科學的整體性,《求索》,199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95年第2期。
32、人文科學:從古代到現代,《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95年第1期。
31、學問的悖謬:學術對現實的脫離及其獨立品格的喪失,《社會科學報》,1994年12月29日;
30、論人文科學的性質和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哲學動態》1995年第3期和《新華文摘》1995年第4期摘登。
29、人文科學的地位及其方法論問題的提出,《求索》,199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94年第4期。
28、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關系之爭述評,《哲學動態》,1994年第9期;
27、論社會科學的性質,《求索》,1993年第1期;
26、現代西方科學主義人性論述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增刊;
25、歷史、時代與文化的取向和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24、社會科學的局限性(譯文),《國外社會科學情況》(江蘇),1991年第6期;
23、當代哲學的形態和方法,《社會科學家》,1991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自然辯證法〉1991年第7期。
22、社會科學認識工具的艱苦磨礪(書評),《哲學動態》(北京),1991年第1期;
21、略論系統科學的「自然科學傾向和機械論傾向」,《貴州社會科學》,1990年第12期;
20、社會科學進步何以受阻?----評90年代「科學與玄學」之爭,《社會科學報》,1990年11月8日;
19、社會科學系統化即主體化,《社會科學報》,1990年7月19日;
18、克服障礙社會科學進步的社會心理,《社會科學報》,1990年7月12日;
17、西方哲學的模式和趨向,《求索》(長沙),1990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哲學》1990年第7期;《新華文摘》,1990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6、「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動向(譯文),《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0年第4期;
15、方法的膜拜與超越,《社會科學家》,1990年第2期;
14、還原模式的局限性----哲學困境的方法論探索,《社會科學家》,1990年第1期;
13、英國社會學的新動向,《國外社會學》,1989年第6期;
12、社會科學進步的含義(譯文),《國外社會科學》,1989年第10期;
11、生命哲學思潮與社會科學中的「培根式的革命」,《求索》(長沙),1989年第1期;
10、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技術組織,《科學學譯叢》,1988年第5期;
9、論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8、社會科學哲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趨向,《探索》(浙江),1988年第1期;
7、社會發展與技術評價(譯文),《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7年第9期;
6、現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概觀,《哲學動態》,1987年第2期;
5、關於社會的研究是一門科學嗎?(譯文),《國外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學》1987年第3期。
4、西方科學哲學界關於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社會科學評論》,198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88年第1期。
3、科學技術政策的社會學(譯文),《科學學譯叢》,1986年第1期;
2、科學技術政策的范圍和內容(譯文),《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5年第7期;
1、國外社會科學政策研究的興盛及其原因,《社會科學評論》(西安),1985年第7期;
Ⅹ 朱棣的兒子們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4個兒子,他們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
1、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雖在位時間很短,但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
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2、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徐皇後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後隨父親起兵靖難,累立戰功。成祖即位後,封為漢王,藩國雲南。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卻在宣宗親征後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後與諸子相繼被殺。
3、朱高燧,明太祖孫,明成祖第三子。洪武十六年十二月生於北平,祖籍鳳陽。為朱棣與皇後徐氏之子。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趙王。
歲時朝京師,辭歸,太子朱高熾輒送之江東驛。高燧恃寵,多行不法,又與漢王高煦謀奪嫡,時時譖太子。於是太子宮寮多得罪。七年,成祖聞其不法事,大怒,誅其長史顧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擇國子司業趙亨道、董子庄為長史輔導之,高燧稍改行。
4、朱高爔,(1392年1月18日-1392年 ),明成祖朱棣第四子。幼殤,未封爵位。出生後在一個月內就夭折,明成祖即位後,並未追封任何爵位給他。
(10)百度學術朱擴展閱讀:
仁宣之治
朱棣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並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但其執政期間並非毫無弊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 ,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 同時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網路_朱高燧
網路_朱高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