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孫一奎學術

孫一奎學術

發布時間: 2021-03-05 16:16:15

⑴ 安徽地域文化作業2

《安徽地域文化》作業2
一、填空(每小題1分,共20分。)

1、到春秋戰國時期,安徽的農業發展水平由一項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見證,這就是芍陂 的開鑿與修建。

2、東漢時期安徽出現了兩個堪與大天文學家張衡比肩的人物桓譚 和 王蕃 。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商業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徽商對數學的重視,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徽商編了不少應用商業數學書籍,如《銅陵演算法》、《算林拔萃》、《庸章演算法》、《演算法纂要》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程大為的《演算法統宗》。

4、清代安徽的天文學研究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譽為「歷算第一名家」。

5、朱載堉為明皇室子孫,他自幼愛好音律、數學,專心攻讀,一生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解惑》、《嘉量算經》等,這些著作涉及物理學、數學、天文學、以及音律、舞蹈等領域。

6、朱熹 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以「理」為最高哲學范疇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理氣論 、心性論、 格物致知說 和知行並進說等各方面內容。

7、清末,廢科舉,行新學,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於全國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慶就曾辦有 尚文小學堂 ;安徽第一所高等學堂——安徽省求是學堂 ,創辦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頒布學堂章程還早4年。

8、魏晉時期的嵇康曾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哲學人生觀,並有「內和外見」的音樂見解,其中包涵了豐富而傑出的教育思想。嵇康還著有中國歷史上一篇重要的音樂美學論文,即著名的《聲無哀樂論 》。在這篇論著中,他首先提出「聲無哀樂」的基本觀點,即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哀樂是人們被觸動以後產生的感情,兩者並無因果關系。

9、朱熹繼承發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論,提出「明人倫 」、「 為聖賢 」的教育目標。

10、中國文學史上的「三曹」指漢魏時期的曹操 、 曹丕 與 曹植 父子。他們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

11、曹丕 《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文,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先河的作用。

12、南齊著名詩人謝眺 於明帝建武年間出任宣城太守,其間創作了數十首詩篇,如《宣城郡內登望》、《高齋視事》、《祀敬亭山廟》、《游敬亭山》、《始之宣城郡》、《往敬亭路中》等等。這些作品既描摹出安徽宣城的風光與人情,又促進了當地文學的興盛。因為他的詩歌而使得敬亭山名揚天下,諸多詩人慕名而來,紛紛唱和。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載堉大膽而徹底地揚棄了千餘年來的舊律制,創造了現今世界各國都在應用的十二平均律,這是我國聲學史的一項傑出貢獻。朱載堉實質上是在八度音之間分成12個音程相等的半音,順序組成12個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為主音組成各調的音階,而且它們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樣的,這在樂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比法國音樂理論家梅爾塞恩於1636年發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物理小識》: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識》,內容十分廣泛,內分天、歷、風雷雨陽、地、占候、人身、醫葯、飲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鳥獸、鬼神方術、異事等15類,共12卷,是一部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知識,有光學、電學、磁學、聲學、力學諸多方面。它不僅總結了我國古代許多科學成就,批判地吸收了當時西歐傳入的科學知識,而且對其中不少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尤其是在光學方面的成就更是突出。

書院: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它既是獨立於官學制度之外,的學校制度,又是與教育密切結合的學術研究機構。它發軔於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時大盛,迄明、清發達完備,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書院制度對於傳遞我國古代文化,傳播學術思想,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學術人才,豐富教育理論與經驗。

五禽戲:五禽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據說是漢代名醫華佗發明的。華佗提倡體育鍛煉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來導引術的精華,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姿態,創「五禽之戲」,是我國醫療體育史上的創舉。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什麼是圩田?試述它在安徽的產生和發展的情況。

答:圩田,也叫圍田,沿江、瀕海或濱湖地區築堤圍墾成的農田。地勢低窪,地面低於汛期水位,甚或低於常年水位。
圩田的出現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安徽農田水利建設的突出成就,而到了唐宋時期,安徽的圩田有了重大發展並迅速走向高峰期。唐宋兩代特別是宋代,安徽興建的圩田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形成了相當豐富的興建圩田的理論,對擴大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唐宋時期,隨著南方人口的增加,勞動力的充實,加上先進農具的推廣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大江南北已大量修築圩田並日趨完善。如宣城,早在孫吳割據江東時就在其境內修建了最大的圩田金寶圩,至宋,宣城化成圩更是「水陸地八百八十餘頃,歲租米三萬四千餘碩」,至宋乾道二年的統計,境內共有179圩,由此可見圩田興盛之一斑。宋代安徽圩田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結構合理,修築技術已相當完善。一般圩田均高築圩埂,堅實牢固,堤上栽植桑柳,圩內大道相貫,河渠交錯,車舟往來便利,同時兼顧排水和灌溉。尤其在宋代安徽境內,由於圩田多,往往圩圩相接,形成了遼闊的圩區,水系相通,連成一片。圩田的發展,帶來了生產的大發展。由於圩田兼能防旱排澇,可以旱澇保收,加以引進早熟的占城稻種,使圩區稻米產量顯著增加,「田地之入,倍於他郡,魚、蝦、竹、葦、柿、栗之貨足以自給」,以至宋京十大糧倉皆受江淮所運。因此圩田的修築被後人評為「實近古之上法,將來之永利」。

2、明清時期安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
答:一、數學、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商業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徽商對數學的重視,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徽商編了不少應用商業數學書籍,如《銅陵演算法》、《算林拔萃》、《庸章演算法》、《演算法纂要》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該書是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數學書。程大位在書中將珠算的加、減、乘、除、開方運算的口訣系統化、完整化,使珠算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計算方法。
清代安徽的天文學研究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譽為「歷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一生活了89歲,著書88種之多,其中絕大多數是天文、歷法和數學著作。梅文鼎歷法著作大致可以分為五類:其一,對中國古代歷法的考證、補訂和研究;其二,對西洋新法的疏解,並融會中西;其三,回答別人的疑問和授課的講稿;其四,天文儀器的考察和說明;其五,方誌中的天文部分。其對天文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僅解釋《授時歷》、《大統歷》中未載的計算原理、校補一些計算用表,就給後人閱讀原歷本帶來很大便利。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圓術等,就是由於梅文鼎等人的闡發才使後人得明其真諦的。梅文鼎還對當時已經傳入中國的西方天文學知識,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並參照中西星表,繪制了較為完備的星圖。新的星圖的繪制是他會通中西天文學方面一項較大的工作,主要是將托勒密的星表、《崇禎歷書》的星表、Bayes的星表以及《天文實用》、《天學會通》等記錄進行系統整理,統一名稱,並有所增補,對研究我國關於恆星的發展有很大幫助。他還創制了月道儀等天文儀器。
梅文鼎對清代數學的貢獻也很大。梅文鼎數學著作據記載有26種,從種數來說不如其天文、歷法著作多,但其卷數和篇幅卻大有超過,其內容遍及遍及初等數學的各個門類——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二、醫學方面的成就
明清兩代是安徽古代醫學史上的鼎盛時期,醫學人才濟濟,醫著宏富,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都有諸多發明,為豐富和發展祖國醫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新安醫學在全國獨樹一幟,令人矚目。就醫學人才而言,出現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醫家,如汪機、孫一奎、汪昂、吳謙,等。就醫學著作而言,初步統計明清兩代安徽醫著約六百多種,約占清以前安徽醫籍總數87.7%,新安一隅約四百餘種,亦居全省之首。其內容涉及醫學理論、臨床實踐、方書、本草、醫案、叢書等各個方面,從通論到分科,從提高到普及,幾乎應有盡有。其中吳昆的《醫方考》是現存第一部注釋醫方專著,江升的《醫學類聚》則是第一部總結歷代醫案的專著。而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和吳謙等著《醫宗金鑒》還被有關學者列為我國十大古醫著之列。另外,吳勉學匯刻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痘疹大全八種》,順琯輯刊的《薛氏醫案二十四種》等,都是大型醫學叢書。這些書籍對匯集和保存古代重要醫學文獻、促進祖國醫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醫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醫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新安醫家們已形成系統的醫葯學知識,實踐中重視調養脾胃、肝腎與氣血,用葯平正中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流派。對於中國獨特的傳染病學——「溫病學」,新安醫家如汪機、葉桂、鄭康宸等人也曾作出過傑出的貢獻。對於古代一種流傳極廣的傳染病——天花,我國醫家曾探索用種痘的方式來預防,而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據典籍記載於16世紀中葉發明於寧國府太平縣。
三、物理學方面的成就
明清兩代,隨著安徽科技的空前繁榮,物理學領域隨之出現著名學者及重要成就,較突出的是朱載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物理小識》,以及鄭復光《鏡鏡詅痴》。
在物理學方面,朱載堉的最大貢獻是他大膽而徹底地揚棄了千餘年來的舊律制,創造了現今世界各國都在應用的十二平均律,這是我國聲學史的一項傑出貢獻。朱載堉在八度音之間分成12個音程相等的半音,順序組成12個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為主音組成各調的音階,而且它們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樣的。這在樂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相鄰各律間的等程性,使新的樂律對任何曲調都能應用,轉調自如,徹底解決了旋宮變調的問題,有利於曲調的創作和樂器的製造,有很高的的實用價值。
方以智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識》中。這是一部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知識,有光學、電學、磁學、聲學、力學諸多方面。
鄭復光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取得巨大成就的光學家,他最傑出的貢獻則是光學成就。1935年,鄭復光寫成《鏡鏡詅痴》一書。《鏡鏡詅痴》在許多方面都有所發明:在研究透明柱體時,發現了全反射現象;在討論發光體的光學性質時,使用了「光面」概念;提出和討論了小孔成像的理論;至於光量參數的提出,更是當時光學研究的先進成果。《鏡鏡詅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光學專著,它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總結了當時已有的各種光學知識,形成了一個融合中西的獨特的光學體系。

3、書院制度在安徽發達的原因及表現如何?
答:安徽在全國是書院產生最早,也是最發達的一個省區。宋時,書院興起並形成制度,安徽書院數量隨之大增。宋代安徽書院約有34所,在全國所佔位次,僅低於江西、浙江和湖南三省,居第四位。安徽不少書院由碩師名儒主持講學,如宋儒侱大昌主講休寧西山學院,碩儒汪莘主講休寧柳溪書院,曹涇等主講合肥3西疇書院,文澄源主講峨岱書院等。因此,書院教學質量很高,為書院贏得了社會聲譽。
有元一代安徽書院與全國同步繼續發展。元代安徽新建35所,保留、修復或重建前代書院9所,共計44所。絕大多數書院由名儒名師主持和主講,如胡炳文主講明經書院,鄭玉、鮑元康主講師山書院,曹涇主講西疇、初山書院,汪一龍主講晦庵書院,胡一桂主講湖山書院,等等,其中很多人是南宋具有民族氣節的名儒學者,入元不仕,退而講學的,這是當時安徽書院發達的重要原因。元代安徽書院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徽州及沿江地區,便也開始向皖中、北地區發展,如合肥、舒、宿等地開始陸續創建書院。
明清時期,在我國封建教育制度走向衰落、消亡和西學東漸、實學興起的背景下,安徽書院卻在宋元發展的基礎上,繼續蓬勃發展,並盛極一時。考究其原因,這與安徽素以「文化之地」、「儀禮之鄉」著稱,歷來就有社會與私人辦學的優良傳統,且皖地學派盛行,朱學、王學、湛學及清代朴學與桐城文派等學者在皖地進行著積極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亟欲拯治時弊,傳道授業,振興文教,培育人才等,無不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有關材料統計,明代安徽書院至少在138所以上,大多興建於明中葉以後。此時,書院的分布仍以皖南為主,但呈向皖中、皖東、皖西發展的態勢。
清代安徽書院總數在203所,此時,政府官員開始掌管書院諸如擇山長、選教育、收學生到課業、課考、廩養、俸祿,以及參加科考、取任等方面事務,官辦書院成為清朝安徽書院的最重要特色,書院實際蛻變為官學的附庸,成為科舉的預備場所。

4、唐代安徽兩大詩人群體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答:唐代是詩歌的時代,此時安徽詩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現了池州詩人群和宣州詩人群。這兩個詩人群體及其創作的詩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
安史之亂後,中原經濟文化受到嚴重破壞,而江南一帶則相對安定,文化也趨於繁榮。在皖南的池州地區涌現出眾多詩人。代表人物有杜荀鶴、費冠卿、張喬、殷文圭等,主要活動時期為唐憲宗~唐哀宗年間(805~907)。杜荀鶴,池州石台人,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語言通俗、風格清新,自成一家,後人稱「杜荀鶴體」。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唐末軍閥混戰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悲慘遭遇,例如他的《山中寡婦》、《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亂後逢村叟》、《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等,都相當具有現實主義的寫實精神和社會意義。這位安徽著名的詩人,他長期生活在池州,置身於九華山懷抱,對家鄉風物十分熱愛,因此吟詠九華山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這類詩歌有《山居寄同志》、《寄李隱居》、《醉書僧壁》、《溪岸秋思》、《秋日懷九華舊居》、《閑居書事》等多篇。費冠卿,池州人。隱居九華山期間,寫了不少詠吟九華山詩篇。如《答蕭建問九華山》將九華山秀美風光和佛教人文景象充分體現,也成為歷史上吟贊九華山的佳篇之一。還有池州人張喬、池州青陽人殷文圭等。
宣州的詩人代表人物有劉太真、許棠、汪遵等。主要活動時期為唐玄宗~唐哀宗年間(712~907)。劉太真,宣州人,著有詩文集30卷,《全唐詩》僅存詩3首。其中就有一首是寫他故鄉宣州東峰亭的《宣州東峰亭各賦一物得古壁苔》。許棠,涇縣人,《全唐詩》存其詩2卷,計150餘首。汪遵,宣州涇縣人,《全唐詩》存其詩1卷。

四、考察論析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如何認識陳獨秀與胡適在新文化運動後期的主張及其傾向?

答:1919年7月20日,胡適在《每周評論》第31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明確表示對陳獨秀等人「高談社會主義」的不滿態度,主張採用溫和的改良方法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同年8月,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第35期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問題與主義是不可分割的關系。這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周作人、傅斯年等為代表的大批學者繼續堅持原先的思想文化改良道路,走向自由主義,被稱為問題派;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激進人士則轉化為信奉共產主義的革命派,在當時被稱為主義派。
1919年末,胡適發表了極具爭議的《新思潮的意義》一文,提出了將「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作為新思潮和新文化運動的綱領,指出「整理國故」是以「再造文明」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和步驟。胡適認為新文化、新思潮的根本意義是一種新態度,即評判的態度。他認為這種評判主要是對制度風俗、聖賢遺訓和社會公認的行為與信仰這三方面做以理性為標準的重新評估。通過「整理國故」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糟粕,去蕪取菁,以之再造新的文明。
此期正是新文化運動取得摧枯拉朽的巨大勝利的時刻,胡適「整理國故」言論一出,立即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有認為是對新文化運動的背叛,意在將青年引入「故紙堆」,從而淡化政治,從當時情境來看,這種指責並非沒有道理。另有認為是此舉是對新文化運動矯枉過正的一種撥亂反正,它對保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而言不啻為一種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今天,在我們看來,問題派與主義派之爭實質上是投身民眾運動抑或繼續堅持思想啟蒙之爭,應屬思想意識領域的分歧。而後來陳獨秀與胡適所走上的暴力革命之路和溫和改良之路也只是兩人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都對20世紀初的落後中國的何去何從進行了深刻的思索和判斷,都展現了那一時代優秀知識分子挽大廈於將傾的弘毅精神與愛國情懷。

2、什麼是「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在教育實踐方面作出過哪些貢獻?
答:「生活教育」的理論直接來源於陶行知積極而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也是對其師杜威先生反傳統教育思想中積極因素的吸收和改造。「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教育革命的先驅,他的一生都在以積極的行動和實踐追求著其「教育救國」的理想,「愛國主義」和「平民教育」一以貫之地貫穿於他所有的教育活動和教育理念中,曾被毛澤東稱贊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美留學師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祿門下,學成歸國後,立志「教育救國」,辭去大學教職,轉而投身於普及平民教育運動中,發起組織多個民間教育組織,如中華教育促進會、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山海工學團、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等,並創辦鄉村師范試驗學校。

⑵ 固本培元的醫學主張

新安醫學名家既非常重視理論研究,又注重醫學實踐。明代祁門名醫汪機師崇金元丹溪、東回垣之學,但在學術答上尊古而不泥古,在實踐中辨證論治,提出了以「調補氣血,固本培元」的治療思想,這使自明以降出現的新安醫葯范疇的「培元派」後來發展為「固本培元派」。其後,汪副護,字天相,休寧城西人,師祁門汪機,專以扶元氣為主,因改號培元。著有《試效集成》等書行世。
孫一奎(1520—1600),字文垣,休寧人,為汪機再傳弟子,注重元氣之生生不息,自號生生子。對陰陽、宗氣、營氣、衛氣、三焦、包絡、命門、相火等理論頗多發揮。孫氏以命門為動氣之所系,三焦為原氣之別使,火為生生不息之機,而宗、營、衛、原之別,統關人身陰陽兩氣,而益以正氣為宗,故倡「生命之運動在於氣」。著《赤水玄珠》全集行世。
吳正倫,字子敘,號春岩,明代歙縣人,精於醫,著《脈症治方》等行世,至其裔孫吳楚,臨證用葯,多從培補,吳氏世家所謂「用溫補而驗者十之五六」。其後,尚有歙縣人張柏、休寧、汪文綺、歙縣吳鑒泉等,自祁門汪機以降,均重在溫補培護元本。他們源於丹溪、東垣,而又別於朱、李之學,於新安醫學中自成固本培元之一派。

⑶ 對醫學文化衍化規律的新認識

在中醫學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上自晉、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許多醫家,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在各自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研究中,均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中醫學。
魏晉隋唐時期:晉·王叔和著《脈經》,豐富了脈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一部針灸學專著。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證候學專書。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燾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從理論到臨床均有新的發展。
宋金元時期:自宋以後,迄至明清,許多醫家在繼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勇於創新,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使中醫學術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各種專科和綜合性論著,層出疊見。其中,金元四大家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用葯多用寒涼,火熱在表,治以辛涼甘寒,火熱在里,則用承氣諸方,表裡俱熱,用防風通聖、涼膈以兩解之,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劉氏之火熱理論,促進了溫病學說的發展,對溫病學說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張從正傳河間之學,認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邪去則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稱為「攻下派」。張氏不僅對疾病的機理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而且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應用范圍,對中醫治療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東垣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治療重在升補脾陽,被稱為「補土派」。朱丹溪重視相火妄動,耗傷真陰,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因此被稱為「養陰派」。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促進了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
明清時期: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這一時期溫補學派頗為盛行,其中薛立齋、孫一奎、趙獻可、張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視脾腎,善於溫補。溫病學派的出現,標志著中醫學術發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吳又可創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了診療傳染病的較完整的方案,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葉天士《溫熱論》,首創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王孟英《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這些溫病學家大膽地突破了「溫病不越傷寒」的傳統觀念,創立了以衛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從而使溫病學在證因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溫病學說和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在治療急性熱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醫學的進入,中醫學在發展方面受到阻礙。但是,部分醫家仍然堅守中醫學道路,對中醫學的發展已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後民國時期,大興中西醫匯通之法,對我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運用現代醫學及其他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特別是實驗方法,研究中醫學的臟象、經絡、氣血、證候、診法、治法等,使中醫學研究的方法從經學的、經驗的、自然哲學的方法上升為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初步闡明了中醫學理論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學內涵。如從肌電、皮膚溫度、皮膚電阻、血流圖、超聲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蹤、微觀解剖、內分泌、神經化學等多方面研究,證實了經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關於經絡的實質,則提出了神經體液說、低阻抗說、皮層內臟相關說、第三平衡系統論、.波導論和液晶態說等學說,這些學說尚有待進一步驗證、探索。中醫學臟象學說的研究,通過臨床觀察,特別是動物實驗,在探討中醫臟腑的實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尤以脾腎研究為多。研究資料表明:在腎陽虛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下丘腦-垂體-性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三軸出現功能紊亂與低下,腎陽虛證的主要發病環節是下丘腦的調節功能紊亂。脾虛則與胃、腸、胰等整個消化系統功能減退、免疫功能障礙、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異常有關。其他對肝、心、肺的研究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⑷ 新安醫學的簡介

一、。,,對《難經》進行注釋工作,是三國事吳太醫令呂廣註解《難經》的繼起者。又歙西七里頭聖僧庵慧明,精研醫學,時稱「聖僧」。從宋神宗原豐年年間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醫14人,有2人寫了3部醫學著作。歙縣張擴(1054---1102年?),從學於湖北蘄水龐安時,隨後又到四川向王朴學習脈訣,於是醫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歲,從事醫學活動約在1080—1102年間。張擴之學傳弟張揮,又傳子張師孟。張揮再傳於子張彥仁,繼傳於孫張杲,仰承俯授達110多年,成為新安第一代名醫世家。張杲以儒醫著稱於世,究心醫學五十餘年,於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寫出了新安第一部醫學著作——《醫說》10卷。此書博採宋以前古代醫書案而成,記敘了從三皇到唐代名醫110多人的臨床治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史傳記。明`天啟三年(1623年)再版時,田啟亮譽之為「醫林之珍海」。此後,婺源名醫程怒倩(著《醫方圖說》),歙縣御賜「醫博「黃孝通,休寧吳源,婺源江,程約、馬荀仲等相繼涌現,為新安醫學的興起揭開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醫12人,有4人寫了6部醫學著作。歙縣翰林鮑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賦注》、《經驗針法》、吳以凝撰《去病簡要》27卷,婺源太醫王國瑞撰《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卷(現均為四庫珍本)。此外,休寧太醫提舉程深甫,郡醫學提領范天錫,醫學教授馬蕭、張良卿和祁門名醫徐存誠等,均相繼馳名於時。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醫21人,其中有9人寫了11部醫學著作。歙縣程宏賓有《傷寒翼》,汪源有《保嬰全書》、許寧有《醫學倫理》等。休寧程充輯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學說在新安發生了很大影響。歙縣程頡階撰有《松崖醫徑》、《醫論集粹》、《脈法指明》,其兄程階撰有《太素脈決》、《經驗方》,太醫陸彥功於弘治十年(1497)撰寫《傷寒便覽》十一卷,新安劉錫於正德五年(1510年)撰寫《活幼便覽》,休寧吳顯忠則撰有《醫學權衡》。在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醫學較宋、元時期,有稍有發展。 二、全盛時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新安醫學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這時候醫學名家大量涌現,紛紛著書立說。從嘉靖至清末,即有名醫137人,有45人撰寫了96部醫學著作。祁門汪機以畢生精力研究醫學,寫出了《石山醫案》、《續素問鈔》、《醫學原理》、《外科理例》、《針灸問對》等著作13部76卷、歙縣江瓘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名醫類案》12卷,吳昆之老師余午亭撰寫了《諸症析疑》、《余午亭醫案》。此外還有:休寧方廣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門汪宦的《醫學質疑》,陳家謨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醫統大全》100卷(1566),休寧孫一奎的《醫旨緒余》、《赤水玄珠》、《孫文垣醫案》,歙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8卷(1589),吳昆的《素問吳注》24卷(1594)和《脈語》、《醫纂》、《醫方考》,以及婺源江時途的《醫學原理》30卷、《丹溪發明》5卷等。大量的醫學著作問世,使新安醫學為之一振。
從清代來看(1644~1911年),新安醫家進一步開展了學術爭鳴。在這268年中,涌現出名醫281人,有136人撰寫了239部醫學著作。著名的醫家有程敬通、程應樂旌、鄭重光、程雲來、汪昂、程國彭、鄭梅澗、程杏軒、汪鈸、許豫和等人。許多醫學著作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其內容有醫學經典的注釋,理論的發揮,診斷、方葯、運氣等方面的學說,而且內、外、婦、兒、傷、後、眼、針灸、推拿等各科,無不具備,在新安醫學史上出現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時期。 汪機、吳謙分別被譽為明、清醫學大師之一。徐春圃的《古今醫統大全》、程杏軒的《醫述》等,已被列為中國十大古代醫著。
汪機提出「調補氣血,固本培元」的醫學思想,開創了新安醫學的「培元派」先河。方有執認為張仲景《傷寒論》垂世遠久,當有錯簡,竭20餘年之精力,尋求端緒,撰成《傷寒論條辨》,稱為「錯簡派」之組。喉科名醫鄭梅澗父子用養陰清潤之法,治療白喉,開創了喉科醫學史上的「養陰清潤派」。徐春浦發起組織的「宅人醫會」,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學術團體。這些成就在新安醫學乃至整個中醫學的繼承和發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⑸ 雲南白葯創始人曲煥章,因拒絕拿出配方被逮捕,後來怎樣

自古無不效之方,而世醫不識之病。——孫一奎

不論是醫生還是護士,現在都很受大家尊重,而這樣的尊重與醫者所作出的貢獻,有正比例的關系。每當國家爆發疾病時,他們總是奮斗在一線。並且,我國也有很多醫學研究方面的好成績,比如說中醫就是通過中華兒女長時間的研究得出來的一個系統化結果,直到現在中醫在國際上都擁有很高的地位。整個中國醫學是一個大的方面,如果細化到某一個小方面,能夠提到的人有很多。比如說華佗是我國歷史上第1位提出了手術概念的醫者,孫思邈留給後人的印象是:醫者不僅要學術高明,而且要有醫德。

在戰爭結束之後,國家終於恢復了和平。但是對於這份葯方的保留問題,曲煥章的妻子最後和家人商議之下決定將葯方上交給國家,這也就導致曲氏白葯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後期被改名成為雲南白葯。

⑹ 中醫各家學說的目錄

總論
一、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二、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三、學術爭鳴在祖國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各論
一、傷寒學派
(一)概說
(二)龐安時
(三)成無已
(四)許叔微
(五)朱肱
(六)方有執
(七)柯琴
(八)尤怡
(九)陳念祖
(十)結語
二、河間學派
(一)概說
(二)劉完素
(三)河間門人及私淑者
三、易水學派
(一)概說
(二)張元素
(三)李杲
(四)王好古
(五)羅天益
(六)結語
四、攻邪學派
(一)概說
(二)張從正
五、丹溪學派
(一)概說
(二)朱震亨
(三)王履
(四)王綸
(五)戴思恭
(六)結語
六、溫補學派
(一)概說
(二)汪機
(三)薛己
(四)孫一奎
(五)趙獻可
(六)張介賓
(七)李中梓
(八)結語
七、溫病學派
(一)概說
(二)吳有性
(三)余霖
(四)葉桂
(五)薛雪
(六)吳瑭
(七)王士雄
(八)結語
八、其他著名醫家
(一)皇甫謐
(二)孫思邈
(三)王冰
(四)錢乙
(五)陳自明
(六)韓矛
(七)周慎齋
(八)繆希雍
(九)陳實功
(十)綺石
(十一)喻昌
(十二)張志聰
(十三)張璐
(十四)徐大椿
(十五)王清任
(十六)王泰林
(十七)費伯雄
(十八)吳師機
(十九)陸懋修
(二十)張錫純
(二十一)唐宗海
(二十二)張壽頤
(二十三)惲樹珏
……

⑺ 中醫有哪些學派

傷寒學派:創立於東漢之際。漢代醫家將理論與方葯熔於一爐,著《傷寒論》,奠定了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其書被奉為經典,其人被尊為醫聖。從晉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雲,歷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的傷寒學派。
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金元大家劉完素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葯物。他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的提高有很大貢獻,並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因劉氏家住河間,又稱河間學派。
易水學派: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內經》、《難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葯,執簡馭繁,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對後世醫家頗有影響。
攻邪學派:金元大家張從正,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治癒)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從一個側面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並豐富了臨床經驗。
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金元大家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長於溫補之法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
滋陰學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溫補學派:明代薛已、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諸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討臟腑病機逐漸側重於虛損病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有所突破。
溫病學派:明代末年,溫疫流行,用傷寒治法無效,以明代吳又可為開創,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⑻ 如何學習中醫內科學

學中醫內科,你要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功底,在此基礎上,首先要背會《瀕湖脈決白話解》中27種脈的各種詩句。並且在背的當中要慢慢體會其中的含意;繼之要背會「寒」「熱」「溫」「平」葯性賦,還要看舌苔方面的書。這三樣是最基本的知識,花費2-3年時間對這些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後,再看有關臟像和如何辯證施治方面的書,約再有2——3年後,你就基本入門了。學中醫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沒有毅力,是學不好的,現在真正有高水準的中醫內科醫生少之有少。就說明了這一點。這與現時代人們觀念的改變是有關系的。供參考

⑼ 民間巫術水和土和灰怎麼能著火

木、火、土、金復、水是指制五行的五種運動的物質。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是「行」,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獎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