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霞導師
A. 張建新的學術成就
論文
黨勝春, 沙鑫, 蔡華忠, 姜德立, 陳敏, 張建新. Clodronate-SPIO 脂質體對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損傷的保護及MRI 的評價.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6(11): 870-8741.黨勝春, 張建新. 巨噬細胞與急性胰腺炎關系的研究進展.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8, 16(22): 2493-2496.黨勝春,張建新,毛正發,瞿建國,王旭青,朱蓓.血清IL-2、IL-10及腸黏膜Fas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動態變化.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35):3697-3702.黨勝春,張建新,瞿建國,王旭青. 川芎嗪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胰腺腎損傷的保護作用.山東醫葯,2005;45(36):16-18.黨勝春,張建新,瞿建國,王旭青. 川芎嗪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肺損傷的干預效應.華西葯學雜志,2005;20(6):483-486.黨勝春,張建新,瞿建國,王旭青.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TNF-a/IL-10的動態變化及丹參的干預效應. 中國葯房雜志,2006;17(3):182-184.殷凱, 黨勝春, 張建新.髓系細胞觸發受體-1對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腸屏障功能的影響.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1,20(8):811-815.張勇, 黨勝春, 沙鑫, 蔡華忠, 陳敏, 姜德立, 張建新. 氯膦酸二鈉脂質體對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損傷的影響.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0(2): 104-107.蔡華忠, 張建新, 尹江濤, 催磊, 黨勝春. Clodronate 脂質體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凋亡的作用.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6(12): 943-946.張建新, 黨勝春, 崔磊, 瞿建國, 王旭青, 尹江濤. 氯磷酸二鈉脂質體對胰腺炎大鼠肺泡巨噬細胞凋亡的影響.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6(3): 212-215.張建新, 張勇, 黨勝春, 沙鑫, 蔡華忠, 陳敏, 姜德立. 氯磷酸二鈉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肝損傷的影響. 中華胰腺病雜志, 2010, 10(2): 99-101.張建新, 沙鑫, 黨勝春, 張勇, 蔡華忠, 陳敏, 姜德立. 氯磷酸二鈉脂質體對重症急性胰腺炎腎損傷的保護作用.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9, 18(11): 1132-1135.蔡華忠, 黨勝春, 尹江濤, 崔磊, 陳敏, 姜德立, 張建新. Clodronate脂質體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Kupffer細胞凋亡的作用. 中華胰腺病雜志, 2009, 9(4): 259-261.張建新, 尹江濤, 黨勝春, 崔磊. 氯膦酸二鈉脂質體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9, 17(4): 347-351.張建新,秦新裕,黨勝春,瞿建國,王旭青.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TNF-a/IL-10的動態變化. 山東醫葯,2005;45(36):13-15.瞿建國,黨勝春,張建新.川芎嗪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腸粘膜的保護作用.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16(5):399-403.王旭青,張建新,瞿建國,黨勝春. 川芎嗪對大鼠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微循環與炎症介質的影響.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15(4):288-290.王旭青,張建新,黨勝春,瞿建國. 川芎嗪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胃粘膜損傷的保護作用. 醫葯產業資訊,2005;17:1-4.瞿建國,張建新,程國祚,楊家紅,謝嶸,黨勝春.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時胃粘膜缺血與炎症介質相關性的實驗研究. 肝膽外科雜志,2003;11(01):65-66.張建新,瞿建國,黨勝春. 丹參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術治療中的作用.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G,2004;14 (5) 406-407,409.瞿建國,范昕,黨勝春,王瑩,張建新. 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機制探討. 廣東醫學,2008;29(2):228-229.楊家紅,黨勝春,張建新.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術時機與術後並發症的關系. 山東醫葯2008, 4(43): 1-3孫康,黨勝春,黃潤生,張建新. 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的病因及治療分析. 山東醫葯2010,50(10) :40-41.獲獎(科技進步獎)1. ANP時多器官損害機理及丹參的干預作用,2003年鎮江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ANP)腎損害機制及治療的研究,2005年鎮江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 川芎嗪對ANP時多器官損害的干預效應,2007年鎮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4. 重症急性胰腺炎Fas/FasL介導的胰腺細胞凋亡與TH1/TH2偏移相關性的實驗研究,2009年鎮江市科技進步二等獎。5. ANP時胃腸粘膜損害機制及四甲基吡嗪的干預效應2008年通過鎮江市科學技術成果鑒定。6. 高場強MRI對胰腺癌診斷及可切除性分析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2009年鎮江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專利1.一種磁性氯屈膦酸二鈉脂質體的制備方法陳敏;李娣;謝吉民;黨勝春;張建新;姜德立;黃春霞各主要科技計劃項目:1) 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 腸巨噬細胞TREM-1對SAP時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2011.1-2013.12,32萬(負責人張建新)2) 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 基於納米SPIO 的SAP 多器官功能損害的MR 評價與治療的實驗研究,2008.01-2010.12,30萬 (負責人張建新,)3)江蘇省自然科學研究基金, 基於納米SPIO 的SAP 多器官功能損害的MR 評價與治療的實驗研究,2007.1-2009.12,7萬 (負責人張建新)4)鎮江市社會發展基金項目, TLR-9在胰腺星狀細胞的表達胰腺癌耐葯性的研究,2009.12-2011.12,12萬(負責人張建新)5)鎮江市社會發展基金項目, 基於納米99Tcm-Clodronate的SPEC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療與評價中應用,2008.01-2010.12,6.0萬(第二)6)鎮江市醫學重點人才項目:重症急性胰腺炎TLR-4信號傳導與Th1/Th2漂移的實驗研究7)江蘇大學博士生創新研究計劃:腸巨噬細胞TREM-1對SAP時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導師)
B. 「互聯網+」教育時代,「未來教師」是怎麼煉成的
「互聯網+」教育時代,「未來教師」是怎麼煉成的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運行規則。在這個大變革時代,教師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教師轉型是「互聯網+教育」的第一要務
教師從產生到成為一種職業,角色一直在不停變化。最初由長者和官吏通過兼職的形式來開展教育活動,隨著時代發展,知識的傳授逐漸走向專業化,教師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直到1966年,教師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的類別。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教師專業有了新的認識,教師又被賦予了「反思實踐者」、「教育專家」、「研究者」等角色。
教師為何轉型,最根本的原因是適應社會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
第一,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
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那我們完全可以採用慕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家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家教數學,最優秀的物理學家教物理、最優秀的歷史學家教歷史……哪怕有人會說,這些專家不一定擅長教學。那我們也可以集中最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技能培訓,或是在同類型專家中尋找一個既有淵博知識又有教學能力的人,這些想必都不是難事。
第二,在互聯網時代,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
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憑借年齡優勢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年輕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輕者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實際上,相對呈指數增長的海量知識而言,「專家」和「新手」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小,後來居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
第三,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
在互聯網時代,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網路隨時隨地獲取所有可以公開的知識,每個人能獲取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不存在明顯差異,如何發現知識、精選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加重要。知識將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創造力、想像力、價值觀、個人品質等將重獲生機,在教育中擁有與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
當然,伴隨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嚴峻挑戰,教師轉型也擁有了新機遇。把握好這三個方向,你依然可以是專業的「未來老師」。
01
未來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過去,全班學生用同樣的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試圖達到同樣的標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存在的個體,於是,總有一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正在重塑教學流程。未來,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時間,學習不同的內容,達到每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從根本上對強調步調一致的傳統教學發出了挑戰。
盡管「互聯網+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並不成熟,但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以翻轉課堂為例,它的最大優勢不是教學流程的翻轉,而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
首先,學習時間可以選擇。
在課前學習時,學生要觀看微課,有的學生能力強,看一遍就懂了,有的學生能力稍弱一點,可能就要多看幾遍才能掌握;
其次,學習內容也可以選擇。
寧夏有位老師在開展翻轉課堂時,給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微課,每個微課生成一個二維碼,放進學習任務單,學生掃一下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
最後,教學過程也可以選擇。
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分析學情,根據不同學情開展差異化教學。北京有位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把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課堂時間沒有變化,但教學過程發生了很大變化,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實現了大班額條件下的個性化學習。
所以,教師要想在「互聯網+教育」中獲得成功,就不能只做「教學的師傅」,更做讀懂學生的「分析師」。未來教師要成為最懂學生學習需求的人,這才是教師職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藉助大數據等新技術,讀懂學生的認知狀態,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徵,評估學生的優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除了要關注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等總體數據之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數據,包括非結構化數據、規律性數據、異常數據等,善於發現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這將為教師實施精準教學提供極為重要的參考。
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研究學生是怎樣學習和成長的,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品質、價值觀等。
例如,兩個學生的分數可能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學習動機、投入程度、學習品質等完全是不一樣的。相比認知因素來說,學生的非認知因素作用可能更大,甚至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關鍵。
所以,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使命。
02
未來教師要成為「重組課程的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選擇怎麼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教師的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中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斬獲各學科的「單項冠軍」,但卻在綜合實力比拼中表現不佳,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等。面對不斷變化、愈加復雜的未來社會,只有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過去,學校只能為學生提供非常有限的課程,如同一個資源貧瘠的「課程小賣店」。未來,學校將進入到課程生產的豐富時代,開設多種多樣的課程,打造一個資源充足的「課程大超市」。學生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並在「導購員」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己的愛好、興趣、需求、能力等來自由挑選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獲得專屬的「課程清單」。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是課程的創設者。一個好的教師,往往是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師,重組課程的能力將成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
第一,將現實生活引入課程,讓書本中的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產生意義。
比如,成都市實驗小學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課程,讓學生在習俗活動中對話自然萬物、對話人文經典、對話傳統藝術,既加深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又有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知行合一。
第二,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概念、跨學科、跨領域的方式,建設以主題呈現的學校課程體系,彌合分科教學對知識的割裂。
比如,在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語文成了語言學習、美術、社會實踐的統一體,課本中的文字元號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從教室走進大自然,用平板電腦記錄自己眼中的春天,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講述出了一個又一個圖文並茂的可視化故事。
第三,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根據學科特徵和課型內容靈活設置長短課或大小課,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比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改變了以往40分鍾的固定課時,根據課程特徵靈活安排課時。「基礎課時」35分鍾,主要用於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大課時」60分鍾,主要用於整合課程的實施;「微課時」10或15分鍾,用於晨練、晨誦、習字等;「加長課時」90分鍾,用於大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03
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一直以來,教師資源歷來是高度私有化的,盡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師資,但由於優質資源的稀缺性,註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互聯網打開了學校教育的圍牆。未來,學校將會更加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採用O2O模式來辦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
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必須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第一,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
通過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課程的提供者不僅僅是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生、商人、工程師、運動員、社區工作人員等。
英特爾曾經發布過一個「未來課堂」的視頻,描繪了未來的教學場景,教師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學習與橋梁相關的知識。看完這個視頻,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炫目的新技術,而是一個並不起眼的教學細節:當學生反復嘗試也無法做出符合承重要求的橋梁模型時,授課教師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和一個工程師做了現場連線,工程師直接參與到課堂中,對學生製作的橋梁作品進行指導,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實際上,對於每個教師來說,當你的課堂教學質量越高,你就會感到越力不從心。因為學生可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教師的水平,他們進入到一個連教師都未曾涉獵的領域,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善於藉助技術的力量,聯結外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
第二,把世界打開,讓孩子進來。
過去,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學生的教材。學校應該帶著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社會應該向學生打開,接納他們,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成長服務。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開設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動課程,帶著學生走進萬科學習建築設計;帶著學生走進大疆公司考察無人機研製,進而開設航模課程,邀請中國航空動力技術專家劉大響院士給學生作相關報告;帶著學生走進聯通,走進微軟,走進深圳電力調度大廈,走進大亞灣核電站,走進深圳氣象台,參觀考察,學習探究。
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有聯結世界的意識,給學生創造走進社會的機會。當學生走進社會,社會就變成了課堂,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進行深度學習,建立知識與現實之間的實質性聯系,這種課堂給學生帶來的巨大影響往往是無法想像的。
無論「互聯網+教育」如何發展,教師永遠是首位
隨著AI教育時代的到來,如果教師不變,再美妙的教育變革也難以實現。未來,教師除了知識傳授以外,還應擔負起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和聯結世界的職責,這既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新使命,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發現教師」的同時,也要「解放教師」,只有「解放教師」,才能真正「發現教師」。
學校要主動減輕教師的事務性負擔,大幅減少非教學事務,把教書育人放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有條件的學校要縮減班額,探索小班化教學,用切實行動給教師成長留足空間,真正把教師當作研究者和創造者,而非教書匠。
來源 | 授權轉自公號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ID:E-in)
圖 | 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編 | 黃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