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學術造假
Ⅰ 把學術期刊的級別填錯了,並且都錄入知網了。這是否屬於學術造假
學術期刊沒有級別這么一說。所謂的級別只是圈內的認定,國家不承認的
Ⅱ 學術造假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論文被撤並不一定是學術造假。
當然,你問學術造假的原因,主要由於在論文發表時是基於對作者的可信度來進行評估的,同時,為保護隱私,論文的原始數據可以不提供,因為這涉及商業,政治,以及國家的機密,會造成財產損失,所以,當論文發表時,期刊編輯,審稿人並不知道原始數據。至於抄襲這類,現在期刊的查重很厲害的,高於20%一般不讓發表。
Ⅲ 普通期刊論文抄襲有什麼後果
別抄襲了,小論文還是自己寫吧,也用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借用別人的理論和觀點,文字原創就可以了 。抄襲會給以後的工作生活帶來隱患。這是因為:
一、即使你不出名,抄襲的文章要是被「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盯上,他們會要錢的。
二、以後萬一你出名了,被方舟子發現就麻煩了。
現在是數字化媒體時代,一篇抄襲的文章很容易被人發現的。就像我的一篇寓言小說被一個叫「苗向東 」的人改頭換面的抄襲了,還發在《中國證券報》上了,隨便搜了一下就被我發現了。
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復率會比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寫的大神),可以採用萬方、papertest去檢測,然後逐句修改。這個系統是逐句檢測的,也就是說你抄的任何一句話都會被檢測出來。這種檢測演算法比較嚴格,從程序的角度分析這種演算法比較簡單。因而網上賣的都很便宜,我測的是3萬字,感覺還是物美價廉的。(注意:1 這個庫不包含你上一屆研究生師兄的大論文,修改一定注意. 2 個人建議如果學校是用萬方檢測,就不要去檢測維普之類的
先把論文電子版復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檢測結果,其中一份復制的備份論文,把檢測出重復的部分能刪了先刪了,把不能刪的,15字以內改一改,最好是加減字元,不要改順序,改順序沒太大用,參考文獻刪掉一部分,不能刪的話,先改下,英文文獻可以15個字元換一個詞。把修改過的上交,重新過系統檢查。保存的原論文稍做改動上交紙質版。那個系統很麻煩的,很多沒看過沒應用過的文獻都能給你加上,可見中國人抄襲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為了保證論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確性,不要隨意改動,上交的紙質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檢查完就不會再過檢測系統了,所以紙質版的不用擔心。
第二步:經過修改後,重復率大幅下降了。這時你可以用知網查了,知網查重系統是逐段檢測的,比較智能。檢測後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後在網上用知網查是4%,簡單修改後,在學校查是1.5%。
注意:記住,最忌諱的是為了查重,把論文語句改得語句不通、毫無邏輯,這樣是逃不過老師的,哈哈,大家加油!
關於知網相關抽查規定:
有規定的,可以進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後通過就可以答辯,如果第二次不通過就算結業,在之後4個月內還要交論文或者設計的。這個是在抄襲30%的基礎上的。 如果抄襲50%以上的話,直接結業 在之後4個月內還要交論文或者設計的。1.被認定為抄襲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包括與他人已有論文、著作重復總字數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間的,需經本人修改。修改後經過再次檢測合格後,方可參加學院答辯。再次檢測後仍不合格的,按結業處理。須在3 個月後提交改寫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檢測合格後再參加答辯。2.被認定為抄襲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且與他人已有論文、著作重復總字數比例超過50%的,直接按結業處理。須在4 個月後提交改寫的畢業設計(論文),檢測合格後再參加答辯。
知網系統計算標准詳細說明:
1.看了一下這個系統的介紹,有個疑問,這套系統對於文字復制鑒別還是不錯的,但對於其他方面的內容呢,比如數據,圖表,能檢出來嗎?檢不出來的話不還是沒什麼用嗎?
學術不端的各種行為中,文字復制是最為普遍和嚴重的,目前本檢測系統對文字復制的檢測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於圖表、公式、數據的抄襲和篡改等行為的檢測,目前正在研發當中,且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本檢測系統的進展並多提批評性及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2.按照這個系統39%以下的都是顯示黃色,那麼是否意味著在可容忍的限度內呢?最近看到對上海大學某教師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發表的兩篇論文有抄襲行為,分別佔到25%和30%.請明示超過多少算是警戒線?
百分比只是描述檢測文獻中重合文字所佔的比例大小程度,並不是指該文獻的抄襲嚴重程度。只能這么說,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數越多,存在抄襲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屬於抄襲及抄襲的嚴重程度需由專家審查後決定。
3.如何防止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成為個人報復的平台?
這也是我們在認真考慮的事情,目前這套檢測系統還只是在機構一級用戶使用。我們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流程。同時,在技術上,我們也採取了多種手段來最大可能的防止惡意行為,包括一系列嚴格的身份認證,日誌記錄等。
4.最小檢測單位是句子,那麼在每句話里改動一兩個字就檢測不出來了么?
我們對句子也有相應的處理,有一個句子相似性的演算法。並不是句子完全一樣才判斷為相同。句子有句子級的相似演算法,段落有段落級的相似演算法,計算一篇文獻,一段話是否與其他文獻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礎上綜合得出的。
5.如果是從相關書籍上摘下來的原話,但是此話已經被資料庫中的相關文獻也抄了進去,也就是說前面的文章也從相關書籍上摘了相同的話,但是我的論文中標注的這段話來自相關的書籍,這個算不算學術抄襲?
檢測系統不下結論,是不是抄襲最後還有人工審查這一關,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這種情況,專家會有相應判斷。我們的系統只是提供各種線索和依據,讓人能夠快速掌握檢測文獻的信息。
6.知網檢測系統的權威性?
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並不下結論,即檢測系統並不對檢測文獻定性,只是將檢測文獻中與其他已發表文獻中的雷同部分陳列出來,列出客觀事實,而這篇檢測文獻是否屬於學術不端,需專家做最後的審查確認。
評職稱論文都是收費的,除非你是知名的學者,可能會不要錢給你發表,一般都是要錢的,很郁悶,我可以給你點經驗,我回答過很多這樣的問題,也希望你不要上當,可以參考一下我勸你第一考慮發表的成功率,是不是可信的,第二考慮價格問題,現在網上太多的陷阱,收錢不辦事的太多了。
一再的追求價格 小心佔小便宜吃大虧,我給你幾點建議,
第一 檢驗期刊真假網路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期刊查詢,就能進行分辨查找到了。發表文章很低的價位你是需要考慮的,目前省級的文章成本價位都是在五百以上的,有錢基本能發,世態炎涼。
第二,就是時間問題,什麼都答應你一定是假的,發表都是有很長的周期 至少都是一個月的 因為發表一篇文章有很多的程序要走,時間方面不可能今天辦好明天給你書。
第三,還是別太在意價格問題,畢竟一分錢一分貨,什麼東西都是有成本的,太低的都是假的,中國山寨都成為一種外人恥笑的文化了。別走到誤區了。我以前發表過文章,這是我的一些經驗,
Ⅳ 學術造假的判定標準是什麼
學術造假行為則大致包括3方面內容,即:在臨床實驗過程中忽略次要研究規則,過多借用同行的錯誤實驗數據以及剽竊。 這些行為正「在雷達的監督下明目張膽地風行」,「健康伴侶」研究基金會的布賴恩·馬丁森說。他跟他的同事在9日出版的《自然》期刊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在被馬丁森的研究描述為最嚴重的10個問題里,有不到2%的科學家承認對研究數據進行過造假、曾經剽竊過他人成果或者故意忽略臨床實驗中的重要規則。接近8%的人說自己只是忽略過臨床實驗中的非重要規則。 受調查者多從事生物醫葯研究 。 馬丁森的調查總共回收了3247名科學家的調查問卷,其中大約有40%的人早在2002年就收到調查問卷了。問卷訪問的全部都是享受美國國家衛生學會基金資助的美國科學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從事生物、醫葯或者社會科學的研究,另有一小部分致力於化學、數學、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研究。 調查顯示,將近13%參加調查的科學家們承認他們濫用了「別人」的錯誤研究數據,同時近16%的人說他們曾更改過實驗計劃、實驗方法甚至研究結果。 學術造假兩大原因 。 一些科學家辯解說自己這么做完全是因為「來自資金贊助方面的壓力」。 馬丁森認為,學術造假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科學家們承受著來自其他研究人員的壓力;二是他們還必須承受來自贊助公司施加的壓力。 但美國杜克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致力於生物醫療研究的副所長戴維·克萊頓說,他認為這兩種理由未免有些冠冕堂皇,似乎想要說明學術造假是可以理解的行為。不知道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行為會更加常見還是漸漸隱退。 馬克·弗蘭克爾是美國發展科學協會科學自由、責任和法律計劃的負責人。他本人並沒有參與這一調查,但他說調查的結果並沒有過多地出乎他的意料。不過弗蘭克爾認為這項調查僅僅涉及了科學家團隊的一部分人,因此不能以偏概全,打擊一片。
對不起~我實在找不到
Ⅳ 論文刊物發表怎麼造假
不算的,這個你可以放心的。因為有些學術期刊是收版面費的。
Ⅵ 李連達的論文造假
最近,在互聯網上搜索「浙大」,出現了很多有關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涉嫌論文造假的帖子,甚至有網友用了很極端的詞語:「李連達院士的研究成果=剽竊+造假+一稿多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昨天,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 浙大校長收到兩封信 「李連達院士論文造假」
第一封信: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學術造假
11月18日,全歐中醫葯聯合會中葯特別專家小組的祝國光教授在芬蘭給浙江大學的楊衛校長發去了一封題為《提倡嚴謹治學,反對學術造假》的信。
信中祝國光告訴楊衛:有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有學術造假問題。
經全歐中醫葯聯合會中葯特別專家小組認真研究認為,論文作者不僅一稿多投,而且還存在嚴重造假。曾經刊登該研究小組論文的德國《NSA葯理學雜志》、荷蘭《人種葯理學雜志》、英國《本草療法研究》、波蘭《葯理通報》等先後公開發表聲明,稱這是「科學的欺詐行為」,並將這些已發表「學術論文」刪除,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目前,國際上深入調查正在進行中。
祝國光教授在信中表示,「浙江大學一直以嚴格治學著稱於世,我們一直引以為榮,想不到會發生這論文造假之事,並出於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名下。」
第二封信:一稿多投,損害我國中醫葯在歐洲聲譽
正當浙江大學對此事展開調查之際,12月6日晚,祝國光教授又給浙大楊衛校長發去一封信。
信中說,我們又發現李連達院士以第一作者名義發表的兩篇文章,先以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然後隔數月或年余,又在國內以變換第一作者為李連達院士的名義發表,並且中文的論文沒有提及任何該文已經用英文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甚至在其參考文獻中也未列上。「說明作者是有意避開已經發表的相同文章!」
祝國光教授表示,李連達院士研究組的造假論文一案,已經嚴重損害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在歐洲的聲譽,損壞了我們中醫葯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形象,影響了我們的中醫葯市場。 論文造假是其所帶的博士後所為
浙江大學新聞發言人以書面的形式就此事對媒體公布了學校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稱「論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連達院士所帶的博士後賀海波個人行為,其他作者並不知情。
文中說,「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學葯學院常務副院長收到某教授的郵件,投訴他已經畢業的博士生、原浙大博士後、時任浙大副教授賀海波在論文中末經他本人同意使用了他的研究組的數據,屬剽竊行為。浙江大學葯學院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十分重視,當即開始了調查。賀海波已向學院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並向他的博士導師當面作了檢討。
「賀海波於2006年6月進入浙江大學葯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2008年7月被浙江大學聘為副教授。浙江大學葯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查明:賀海波在浙大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其論文存在剽竊、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專家幫助修改英文的事實等學術不端行為。11月13日學校召開校長辦公會議,決定依據《浙江大學學術道德行為規范》,撤銷其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如發現任何與此相關的學術不道德的行為問題,都將一查到底。」
浙大方面還表示,國外的這些期刊並沒有刊登,只是錄用。
新聞發言人表示,抵禦學術腐敗,維護學術道德,是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高等學校的共同責任。浙江大學一貫十分重視學術道德規范建設。學校把此事作為學術不端行為的反面教材,加強對博士後和新進教工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的教育,採取進一步措施嚴懲學術不端行為。 調查結果有疑點
不過,也有專家對該處理結果不滿意。有專家認為:幾篇論文中,其科研設計、思路、檢測方法及項目,實驗選擇及搭配都有一定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不像出自博士後學生一人之手。而且,一個如此多項目的葯學試驗,並非一個人所能完成。而且,論文立項必須通過層層審批,其他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所獲科研經費也不可能被某個人所用。而前三篇論文的中心課題,是李院士近幾年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不知情」有點說不過去。
不少專家認為,從學術規范來說,只要論文的作者對用自己的署名沒有異議,一旦論文出問題任何人都難逃其責,而非一人承擔。 與高校教授考核體系有關
事實上,有知情人士稱,之所以造成這樣的不良後果,是高校對旗下老師的考核體系造成的,老師發表論文數量直接跟收入、晉升等有關。
在浙江某高校的考核體繫上看見,申報正教授要求的論文基數是: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權威核心刊物2篇以上。其中,每一類刊物的發表都被分別記分。此外,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課題、省、部級科研課題等也被分別記分。最後的總分將決定該教授在學校里的升遷。
因此,國內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學生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刊登論文,老師會要求學生帶上自己的名字,有時候還是第一作者。「每學年論文數量這么多,教授根本無法仔細查看每篇論文,涉及一些試驗數據等更無法短時間內核實真偽。」浙江某高校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說,也正因為如此,國內高校有不成文的規定,如果論文主要是學生完成的,無論指導教授名字放在什麼位置,出了問題均只處理學生不處理教授。
Ⅶ 學術造假是什麼意思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造假首先是一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
近年來,中國高校弄虛作假現象比較嚴重。學術腐敗已經蔓延到多數的學術領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聖稱,幾乎中國所有高校都有學者涉嫌學術造假或腐敗。
高教研究專家、華東師大唐安國教授指出,學術環境比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誘惑面前心態失衡,某些監管制度的嚴重缺失,這又為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另外,學校要爭排行,一般很難對科研項目和科研人員進行有效的審查。
2018年8月1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職稱評審管理規定》,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上向社會徵求意見。《規定》提出職稱評審應以德為先,對學術造假「一票否決」,且納入信用「黑名單」。
(7)期刊學術造假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2009年4月
海南大學年僅38歲的大學教授、博導、學科帶頭人王鳳陽,剛被任命為海南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就被捲入「學術造假」的漩渦。
2009年5月
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某篇碩士學位論文,與南京財經大學2006年一篇碩士學位論文驚人相似,兩篇論文整體框架完全一樣,除了把地點「江蘇」兩字替換成「山東」,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事件」。
2009年6月
遼寧大學副校長陸傑榮在核心期刊發表的《何謂「理論」?》一文被爆涉嫌抄襲。隨後遼寧大學校方表示,該論文第一署名人陸傑榮對此事並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2006級在讀博士生楊倫承認是自己抄襲,然後才拿給之前的老師陸傑榮署名。
2009年8月
武漢理工大學64歲的武漢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2009年院士候選人周祖德及其學生謝鳴一篇抄襲論文收錄在「第二屆全國智能製造學術會議」第一版論文集中,後被查出抄襲後,會議又推出「正式版」,刪除了該文。
Ⅷ 論文造假對第三作者有影響嗎
個別人誠信問題,導致整個圈子被以偏概全,被詬病。
最近,又一本醫學期刊因為害怕假論文,而停止接收分子生物學的文章。
這本期刊就是Medical Science Monitor。
去年介紹過這本期刊 (酸菜:解刊 | 《Medical Science Monitor》),作為一本醫學期刊,它不僅臨床、基礎通吃,還接收Hypothesis、Case report等小眾文章,對醫生來說非常友好。而且在增加發文量的同時還能保持影響因子,與Medicine形成了鮮明對比。
雖然當中有過被鎮壓的黑歷史,但洗心革面後,影響因子一路走高。而且這本期刊對於學術造假可謂深惡痛絕。
第一,投稿時,會經過兩次查重,一次在外審前,一次在發表前,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剽竊;
第二,它採取多重審稿策略,花費了很多資源在找審稿人上,也是為了防止偽造審稿人。
但是,由於論文造假花樣層出不窮,加上論文工廠編造數據的曝光,上述措施也無法保證論文的原創性和真實性,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學里miRNA研究和中葯相關研究。
因此期刊決定拒收部分分子生物學文章。
這就是學術造假帶來的最大危害,學術界的信任成本大增。
最早的時候,審稿人都是默認研究結果沒問題,實驗可重復。在此前提下,更專注於研究的創新性與突破性。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造假、撤稿的出現,信任基石產生了動搖,隨即而來的就是對作者信任成本的提高。Western Blot由於是造假重災區,PLOS One、PLOS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都已經明確要求作者提供WB原圖。
2017年,Tumor Biology 因為發生大面積撤稿,107篇論文,涉及500多名中國醫生。這些醫生,大多來自國內三甲醫院的臨床科室。之後,Tumor Biology被剔除SCI,科研界對中國醫生的信任度也斷崖式下跌。
更有甚者,因為覺得中國醫生造假較多,MDPI出版社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丑聞,決定不再接受來自中國醫院的文章。不僅要求通訊作者、第一作者不能是中國醫院作者,甚至論文中有中國醫院作者掛名都不行。
一部分造假敗類引發的後果卻要讓全中國醫生來承擔!
現在,Medical Science Monitor也開始不接受分子生物學文章,而且特別指明了中醫葯(TCM)是造假重災區,你品,你細品……
以上這些都說明現在論文造假已經越來越猖獗了。由於前人種下的惡果,接下來中國醫生要做科研,毫無疑問是Hard模式。別人如果做到80分就能發表,而中國醫生想發同檔次的期刊就要做到100分,甚至120分。
在這大環境下想發好的期刊,要麼是跟著大牛做,進入了圈子後,信任成本也會有所降低。比如全國排名前百的大專家,論文質量稍差也會好通過。如果實在找不到大牛帶,自己做科研的話,就一定要保存好原始數據。未來一定會對數據的真實性進行嚴格的要求,包括要求規范的實驗記錄。
中國科研,真不該讓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Ⅸ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此事有何依據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截至發稿(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這40篇論文的時間跨度為2001年到2018年,長達18年。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論文就有15篇,超過1/3。被掛論文涉及的期刊則包含了塞門扎自任主編的《臨床研究雜志》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以及《細胞》(Cell)、《自然 · 遺傳學》 (Nature Genetics)等頂級刊物。
以《HIF-1α activation by intermittent hypoxia requires NADPH oxidase stimulation by xanthine oxidase》這篇論文為例。對論文圖4A進行對比度調整,會發現其中的一個波段存在明顯的拼接痕跡,如下圖箭頭所示。
Ⅹ 浙大論文造假事件的事件始末
2008年10月11日,中國葯科大學葯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接到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國際心臟病學雜志》,以下簡稱IJC)副主編函件,指戴德哉實驗室投至該刊的一篇論文與另一本期刊上已發表的論文十分相 似,要求解釋。審閱後,戴德哉發現,先他一步發表的「孿生論文」第一作者是賀海波——兩年前從他的實驗室畢業的博士。
兩篇「孿生論文」,所用葯物不同,動物病理模型一為心肌病,一為心肌梗死,卻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數據和圖表,甚至有部分相關段落文字都相同。因為賀海波在戴德哉實驗室讀博的三年期間,並未出現造假行為,戴德哉對兩稿審閱格外細致,但最後仍確定:賀海波剽竊實驗室資料,拼湊偽造出了一篇造假論文,並已發表。
此時的賀海波早已博士畢業,並進入浙江大學葯學院博士後流動站,2008年7月,即事發前三個月,他被浙大聘為副教授。
賀海波在浙大葯學院的合作導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葯學院院長李連達。在IJC雜志編輯部發現的造假論文中的作者一欄,李連達的名字赫然在列。 情況嚴重。2008年10月15日,戴德哉將IJC的函件與兩篇論文的pdf格式全文,一並轉發給浙大葯學院常務副院長,要求對方調查。
浙大調查組的調查結果顯示:賀海波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除一篇在2007年發表外,其餘7篇均在2008年6月後刊出,即賀海波受聘副教授前後。而所有造假論文的作者欄里,均列有院士李連達的姓名。
這一在浙大內部調查組的消息不脛而走,2008年10月23日,學術打假網站 「新語絲」上曝出第一條「院士李連達學術論文涉嫌造假」的消息。隨後,越來越多的消息開始陸續在此網站上刊出。
隨著更多消息的曝光,李連達院士小組在2006年以後發表的論文中,共有16篇被指涉嫌造假、剽竊或者一稿多投,其中賀海波署名的僅佔一半,全部文章均有李連達署名。
根據浙大校長楊衛的介紹,2008年10月26日,即浙大葯學院接到戴德哉舉報信件的十天後,賀海波向學校遞交「檢討書」,承認造假系個人所為,「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李連達院士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偷偷地進行,而且在沒有取得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他的名字放在我所有的文章上。」
賀海波的檢討也得到了浙大調查組的認同——浙大發出聲明:賀海波的造假系個人行為。楊衛更提出「曝光的造假論文並未發表在行業頂級期刊上,對於已功成名就的李連達院士意義不大,李連達沒有造假動機」的「動機論」一說。
「我們之所以判定李連達院士沒有造假,是因為不光賀海波,在所有參與造假的學生的書面檢討上,他們一致說明李連達院士對此事並不知情。」浙江大學新聞辦主任單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
賀海波的檢討未能得到諒解。針對這一性質嚴重的學術造假行為,2008年11月13日,浙大召開校長辦公會議,宣布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並表示若發現任何與此相關的學術不道德的行為問題,都將一查到底。
然而,事件卻在賀海波卷鋪蓋走人後,有了更為戲劇性的發展。 2008年11月18日,定居芬蘭的世界中醫葯協會常務理事祝國光向浙大發去第一封信,指院士李連達三篇論文造假。2008年12月6日,祝國光發去第二封信,指以李連達院士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一稿多投。
在接到這兩封信的期間,浙大校長楊衛又接到來自兩家國外期刊主編發來的傳真,大致內容是兩家期刊刊登了很相似的文章,希望大學進行內部調查。「這樣我就展開了更大范圍的調查。所有校內能夠反映出問題的信息我們都查了,包括財務、科研申報等等。」楊衛說。
12月2日,在楊衛給這兩位期刊主編回復的信里,楊衛要求對方告知,是否有相關證據證明其他的署名作者事先不知情的聲明不成立。與此同時,楊衛也給另外一些相關期刊發出了同樣信件。
與此同時,浙大葯學院黨委書記陳樞青、常務副院長曾蘇、楊衛校長先後向李連達了解情況。楊衛更是兩次找到李連達,「楊校長很負責,摳得很細。」李連達回憶說。
2008年12月26日,李連達向學校給出書面信函,說明:對於所有的造假論文我一無所知,對於被盜用署名亦不知情,直至被揭發後才知道。 就在媒體和公眾開始關注這一事件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變故發生。
李連達在解釋論文風波的同時指出,給浙大寄信揭發,並在網上高調曝光自己論文造假的祝國光,是出於商業上的目的——祝國光是天津天士力葯品公司的高級顧問,此前不久,李連達剛剛得出一個研究成果:天士力公司的「復方丹參滴丸」有嚴重毒副作用。
這一說法遭到天士力的強烈反擊。天士力立即發表聲明,說李連達講的完全 不實。2009年2月5日,天士力集團總經理李文表示,李連達除了院士的身份,還是其最大競爭對手——國內最大的生產「復方丹參片」的白雲山中葯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
「李連達現在是『復方丹參片』的利益代言人,所以他代表的是白雲山的利益。」李文說,「所以他出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來打壓我們。」
對此,李連達回應道,自己最初的研究不是要挑天士力的毛病,而是考慮到復方丹參制劑種類多、廠家雜的混亂現狀,才進行的研究比較。並指出,他所用的研究數據,就是由天士力自己出的書里摘的。
此後,在天士力的回應中,不斷曝出「李連達曾索要200萬元研究費未果因此報復」、「研究結果是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等說法。隨著事件的不斷升級,2009年2月5日上午,天士力股價逆市大跌,下午,天士力公司不得不宣布臨時停牌。
天士力更表示近,他們已經開始了相關的司法取證,一定要把李連達送到司法的審判庭上。「不論他是不是院士,只要他是不客觀、不公正的,我們就會採取法律手段,保留我們的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