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談雜志
㈠ 看秦王怎麼和羋月談羋月的初戀是哪一集
27集
羋月侍奉秦王喝茶,秦王繼續讓羋月對自己講訴和子歇的故事。羋月將黃歇承諾雨中要背著自己走的故事講與秦王聽,秦王感慨。
㈡ 火,淺談為什麼羋姝最後那麼恨羋月
羋姝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公主,在楚宮她是高高在上的嫡公主,所有人都要討好她,生活中又有威後幫她掃清一切麻煩,造成她自大不知事的性格。總覺得身份可以決定一切,所有好事都該屬於她。她覺得羋月不配得到那些尊榮,是她奪走了自己的一切,卻不知羋月為這一切付出了多少血淚。羋月說過,這個世界很不公平有人以身份凌人,有人以詭計算人,似乎一時都能站到高位,但這個世界又是公平的,因為最終你得到什麼都取決於自身的實力。羋姝致死都不懂這個道理。她不懂得強大自己,所以她只能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羋月,除了恨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
㈢ 歷史上真正的羋月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羋月原型羋八子,也就是宣太後。
宣太後本是楚國人,後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稱羋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趙武靈王派代郡郡相趙固將在燕國作為人質的公子稷送回秦國。在宣太後異父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繼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隨後平定了王室內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後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後以太後之位主政,魏冉輔政。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後以太後之位主政。她在秦國長期執政,殺義渠王,滅義渠國,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死後葬於芷陽驪山。她的玄孫就是秦始皇嬴政。 宣太後不是一個「弱質女流」,這個三十歲上下的成熟美婦人一躍成為封建社會里後妃掌政的鼻祖。
秦國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時期之一,就是宣太後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說是四十一年的)。 縱觀羋月一生,她私通情人,不是一個好妻子,但卻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好太後。她愧對自己的丈夫,卻無愧自己的國家。
(3)羋月談雜志擴展閱讀
羋八子的軼事典故:始稱太後
太後稱謂,始見於她。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一》雲:「《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後。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范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後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後用事之說。是太後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後也。」太後專權,也自她始。
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雲:「母後臨政,自秦宣太後始也。」她以太後身份統治秦國長達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發展了國力,「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記·穰侯列傳》)。
㈣ 歷史上的羋月與春申君談過愛情嗎
歷史上的黃歇,是楚國江夏人,出生於公元前314年,卒於公元前238年。黃歇年輕的時候曾四處拜師游學,見識廣博,但是他並非《羋月傳》中所言屈原的學生,而是早已屈原至少一個朝代。由於黃歇有很好的辯才,因而深得楚頃襄王的賞識。楚考烈王元年(前262),黃歇官拜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黃歇因此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像其他三個著名公子一樣,春申君黃歇也禮賢下士,廣招門客,以便輔佐治國。楚襄王時期,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之下,楚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時,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即位後委任黃歇任為相。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因此,黃歇在維護楚國社稷穩定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羋月出生年月不祥,但是死於公元前265年。其實,歷史上的羋月是虛構的,史書上沒有」羋月「的傳記,只有」羋八子「的記載。但即使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女人,宣太後羋八子的歷史記述寥寥無幾。雖然從姓氏上推測,羋八子屬於楚國人,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到三世紀,但是她與黃歇並沒有人生經歷中的任何交集。而且從他們各自的卒年推算,羋月似乎還比黃歇大至少20歲,那就更談不上青梅竹馬了。如果非要讓他們在愛情上有交集,那麼至少在時間方面要把黃歇的出生年月前提到公元前340年。如果這樣的話,春申君黃歇必須至少活100歲,才能在時空上與羋月發生愛情的交集。
非但如此,歷史上的黃歇也不是非羋月不娶的痴情朗。他的暴死其實是與女人有關的。原來在春申君黃歇事業上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被一個叫李園的門客給算計了。楚考烈王性無能,導致其後宮佳麗無法生子。這可急壞了國相黃歇。於是,門客李園向春申君進言,把他的美女妹妹送給楚考烈王。但是在送入宮里之前,先給黃歇睡一覺,以便能懷上一個孩子。春申君以為這個主意好,就春心盪漾,睡了李園的妹妹,使之懷了孕。在黃歇的安排下,楚考烈王招李園的妹妹入宮,不久生一男孩,隋立為太子,立李園的妹妹為皇後,而李園本人也因為其妹妹的緣故被封為國舅。但是,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朝廷上下對此事心知肚明,只是不挑明而已。倒是李園認為,春申君黃歇是這一事件的參與者和知情人。一旦楚考烈王駕崩,黃歇有可能借機掌控整個國家。於是,李園暗自招募死士,准備先發制人地除掉黃歇。春申君黃歇有個門客叫朱英,勸黃歇除掉李園。黃歇沒有聽從建議,結果在楚考烈王駕崩的那一天,李園搶先一步下手,命令武士們殺死黃歇,並暴屍於荊門外。可憐黃歇一世英名,年老的時候垂涎女色,身首異處。
嚴格地說,《羋月傳》不是一部嚴格的歷史劇,而只是歷史戲說而已。歷史正劇要嚴格按照歷史的真實來拍,這自然就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歷史戲說則不然,歷史戲說雖然有歷史的影子,但可以把不同年代的事件嫁接在一起,把不同歷史時空的人撮合在一起。但即使是歷史戲說,如果沒有愛情故事也必然會使吸引力大打折扣。為此,編劇們選擇讓秦國的宣太後羋月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演繹一段盪氣回腸的愛情,結果吸引了全國的觀眾,提高了電視的收視率。
㈤ 《羋月傳》讓很多人對大秦宣太後有了了解,歷史上的羋月長什麼樣
《羋月傳》的羋月前半生比較坎坷,雖然她也是一國的公主,不過因為是妾室生的,所以不受待見。長大後,有三個男人很愛她,這三個男人就是黃歇,嬴駟以及翟驪 。雖然羋月和這三個男人都有過產生過感情,不過我覺得她最喜歡的應該是黃歇。羋月當初和黃歇在一起談戀愛的時候,她是真心真意喜歡黃歇的。那時候的羋月天真無邪,無牽無掛,她是真喜歡一個人才和她在一起的,而無關其他。
羋月在中華歷史上,至少創造了兩個第一。其一、羋月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稱太後的人。其二、羋月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太後專權之人。秦武王游周邑,扛鼎絕臏去世之後,羋月聯合燕趙兩國,在同母異父弟弟魏冉的幫助下,迎回了在燕國為質子的親生兒子嬴稷為秦王,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年幼,羋月主政。宣太後任用魏冉為將軍。同時,又封弟弟羋戎為華陽君,另外兩個兒子公子悝為涇陽君,公子市為高陵君。四人合稱秦國四貴,協助羋月全面把持了秦國的軍政大權。
秦國在羋月的統治下,內修政事,平定叛亂;外御強敵,開疆拓土。羋月專權,秦武王後不服,擁立武王之弟公子壯即位,史稱季君,對抗宣太後和魏冉。前305年,宣太後盡誅公子壯及其支持者,逐武王後回娘家魏國,平定了“季君之亂”,穩定了秦國內政。
㈥ 與《羋月傳》相關的歷史史實。
宣太後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後」的人
宣太後(?前265年),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後」的人。《史記·秦本紀》記載:「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後。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范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後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後用事之說。是太後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後也。」
羋姓是中國較古老的姓氏,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由於其後已經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楚人起自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據《史記·楚世家》的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從其姓「羋」來看,她應該是當時楚國的貴族之女。為何又稱為「羋八子」呢?秦國當時的後宮宮女分八級: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由此可以看出,她在秦惠文王生前地位並不太高,也談不上多麼得寵。但是她見識出眾,容貌秀麗,又為惠文王生下三個兒子,為其以後榮華富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治手腕很強,歷史上的太後專權、母後臨政就自她始
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雲:「母後臨政,自秦宣太後始也。」惠文王死後,惠文後就和繼位的兒子秦武王合謀,將羋八子的大兒子嬴稷送到燕國去當了人質。戰國時期的人質是各諸侯國在頻繁戰爭過程中採取的制約措施,當時也是極為危險的。眼看這母子倆的人生將要黯淡收場,事情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羋月的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麼會有轉機呢?關鍵是由於繼位的秦武王的猝死。秦武王當時在與東方的戰爭中是有功勞的,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河南洛陽以西),斬首六萬,這是秦軍在統一天下中進攻中原的前哨戰。與此同時秦武王進入東周都城洛陽,一是向周赧王炫耀武力,二是要練練他的臂力如何。據史書記載,秦武王身高體壯、勇力超人、尚武好戰,常以舉重鬥力為樂,因此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給予高官厚祿。
秦武王到達洛陽後,看到象徵國家政權的九鼎,秦武王就想舉起一個代表雍州的大鼎,但因鼎太重,砸了下來,絕臏而死。只做了四年的國王就離開了人間。由於死得太突然,秦武王尚無子嗣,由誰來繼承王位就成了問題。在《羋月傳》中,羋月是聯合自己的情夫義渠君,將其兒子嬴稷推上王位的。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羋八子則是聯合燕趙兩國,並藉助自己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將自己遠在燕國的兒子迎立為秦王,可見她的政治手腕之強。
因為秦昭襄王年少,無法處理國家大事,便由其母羋月主政,《史記·穰侯列傳》中這樣記載:「昭王少,宣太後自治,任魏冉為政」。以魏冉為將軍,以樗里疾為相,控制了秦國軍政大權。魏冉的將軍之職,為秦封將軍之始,也算是宣太後的一個創舉。不過這時的秦國政局是動盪不安的,武王後要擁立公子壯(武王弟)即位,稱季君,以與宣太後、魏冉對抗。秦昭王二年(前305年),宣太後、魏冉盡誅公子壯、昭王異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後(魏女)回魏,「季君之亂」被平定。宣太後封同父弟羋戎為華陽君,同時封其兩子,培植自己的實力,從而形成了外戚專權的格局,威震天下。
宣太後的風流韻事,史書中確有記載
由於宣太後早年守寡,歷史劇《羋月傳》熱播後,網路上就流傳很多關於宣太後的風流韻事。有的故事確實是有歷史文獻依據的。據筆者了解,史書記載中共有三例:
其一,《戰國策·韓策二》記載:公元前307年,楚懷王派兵包圍韓國的雍氏(今河南禹州東北)。韓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國求援,但秦國軍隊一直按兵不動。韓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國,尚靳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秦國盡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後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見尚靳時對他說:當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時,大王把大腿壓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體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個身體都壓在我身上時,我卻並不感覺到重,這是因為這樣對我比較舒服。因此秦國要幫助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就無法解救韓國。而且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數以千計的財物,這對我和秦國又有什麼好處呢?
其二,誘滅義渠。義渠,為古西戎之國,在今甘肅、寧夏一帶。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在這里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魏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踞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舉攻佔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著秦和義渠摩擦又起。秦國乘義渠國內亂,派兵攻打義渠,並平定義渠內亂,義渠便臣服於秦。此後雙方時戰時和。於是宣太後改變過去軍事上征討義渠戎國的策略,而採用懷柔、拉攏、腐蝕的政策,與義渠王私通,以墮義渠戎王之志。她書請義渠王於甘泉宮,讓其長期居住,並以優厚的生活款待他。後義渠王同宣太後生有二子,使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34年後(前272年),宣太後殺義渠王於甘泉宮,接著發兵攻打義渠,義渠國亡,領土並入秦國。對於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專家馬非百認為:宣太後以母後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後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於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秦集史》)
其三,《戰國策·秦策》記載了宣太後的另一風流韻事。秦宣太後在六七十歲的時候,看上了秦國大臣中的魏丑夫,並作為男寵。特別是在宣太後臨死之前提出要讓魏丑夫為其殉葬。後由於庸芮的說服,才打消了這一念頭。
宣太後之所以如此風流,除了年輕守寡以外,與她來自於楚國有關系。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點,也與當時的秦社會風俗有關系,當然也與她掌握著大權有關系。
任人唯親,滿朝文武大臣權重者皆為宣太後的親信和家族
從宣太後為子奪位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後不是一個「弱質女流」,而是一個對政治敏感的人。與此同時,執掌了大權的宣太後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親信都是宣太後的娘家人。任用為昭襄王即位出過大力的異父弟弟魏冉,封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還有一位宣太後的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至於宣太後的另兩個兒子,也得到封地。滿朝文武大臣權重者皆為宣太後的親信和家族。於是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在秦國權勢煊赫,被稱為秦國「四貴」。魏冉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甥舅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然而由於他權勢赫赫,「擅權於諸侯」,「富於王室」,專權跋扈,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前266年,被秦王罷免,由范睢代相,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於陶邑。
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宣太後與秦「四貴」專權,讓昭襄王失去應該有的權力,隨著昭襄王勢力的強大和年齡的增長,他該奪回自己的權力,范睢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個難題。
宣太後失勢後第二年去世,謚號為「宣」
秦昭襄王驅逐宣太後的異父弟魏冉及其黨羽,宣太後遂失勢,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後去世,「葬於芷陽酈山」,謚號為「宣」。 所謂謚號是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宣」為美謚的一種,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西漢時期的漢宣帝也是後人給的褒義的謚號,因為漢宣帝時期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芷陽酈山就是秦東陵。從《史記》的記載看,秦東陵共葬包括昭襄王在內的三位君王、一位太後、三位王後、一位太子。秦東陵,位於現今的西安市臨潼區西驪山西麓。
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考古調查表明,秦東陵內埋葬著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等。有四個陵園,規模龐大。其中分別代表不同等級的墓葬都有發現,有最高級別的「亞」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歷年來出土了大量銅器、鐵器、漆器、竹簡、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又對秦東陵作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工作,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最近秦東陵四號陵園又有新發現,而且有學者認為四號陵園的「亞」字形大墓有可能是宣太後的陵墓。
不得不說的秦昭襄王
母以子貴,羋八子之所以能成為宣太後,與其子昭襄王的關系密不可分。昭襄王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創造的功績為其母宣太後增色不少。
秦昭襄王18歲即位,在位56年,74歲死。這一記錄直到清代的康熙(61年)、乾隆(63年)出現才被打破。秦昭襄王的56年中,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強化中央集權,採取遠交近攻,離間六國合縱,重創六國軍事力量,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創巴蜀漢中天府之國。其在位時秦疆域不斷擴張,為後來的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雄厚基礎。特別是對趙國發動的長平之戰,大大消耗了趙國的國力,為秦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
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贊指出,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斗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非常精闢的論斷。雖然晚年他獨裁專斷造成若干損失,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但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代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事實。昭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稱帝前的時期)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㈦ 《羋月傳》中的「羋月」究竟何許人也
宣太後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後」的人 宣太後(?前265年),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後」的人。《史記·秦本紀》記載:「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後。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范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後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後用事之說。是太後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後也。」 羋姓是中國較古老的姓氏,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由於其後已經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楚人起自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據《史記·楚世家》的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從其姓「羋」來看,她應該是當時楚國的貴族之女。為何又稱為「羋八子」呢?秦國當時的後宮宮女分八級: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由此可以看出,她在秦惠文王生前地位並不太高,也談不上多麼得寵。但是她見識出眾,容貌秀麗,又為惠文王生下三個兒子,為其以後榮華富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治手腕很強,歷史上的太後專權、母後臨政就自她始 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雲:「母後臨政,自秦宣太後始也。」惠文王死後,惠文後就和繼位的兒子秦武王合謀,將羋八子的大兒子嬴稷送到燕國去當了人質。戰國時期的人質是各諸侯國在頻繁戰爭過程中採取的制約措施,當時也是極為危險的。眼看這母子倆的人生將要黯淡收場,事情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羋月的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麼會有轉機呢?關鍵是由於繼位的秦武王的猝死。秦武王當時在與東方的戰爭中是有功勞的,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河南洛陽以西),斬首六萬,這是秦軍在統一天下中進攻中原的前哨戰。與此同時秦武王進入東周都城洛陽,一是向周赧王炫耀武力,二是要練練他的臂力如何。據史書記載,秦武王身高體壯、勇力超人、尚武好戰,常以舉重鬥力為樂,因此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給予高官厚祿。 秦武王到達洛陽後,看到象徵國家政權的九鼎,秦武王就想舉起一個代表雍州的大鼎,但因鼎太重,砸了下來,絕臏而死。只做了四年的國王就離開了人間。由於死得太突然,秦武王尚無子嗣,由誰來繼承王位就成了問題。在《羋月傳》中,羋月是聯合自己的情夫義渠君,將其兒子嬴稷推上王位的。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羋八子則是聯合燕趙兩國,並藉助自己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將自己遠在燕國的兒子迎立為秦王,可見她的政治手腕之強。 因為秦昭襄王年少,無法處理國家大事,便由其母羋月主政,《史記·穰侯列傳》中這樣記載:「昭王少,宣太後自治,任魏冉為政」。以魏冉為將軍,以樗里疾為相,控制了秦國軍政大權。魏冉的將軍之職,為秦封將軍之始,也算是宣太後的一個創舉。不過這時的秦國政局是動盪不安的,武王後要擁立公子壯(武王弟)即位,稱季君,以與宣太後、魏冉對抗。秦昭王二年(前305年),宣太後、魏冉盡誅公子壯、昭王異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後(魏女)回魏,「季君之亂」被平定。宣太後封同父弟羋戎為華陽君,同時封其兩子,培植自己的實力,從而形成了外戚專權的格局,威震天下。 宣太後的風流韻事,史書中確有記載 由於宣太後早年守寡,歷史劇《羋月傳》熱播後,網路上就流傳很多關於宣太後的風流韻事。有的故事確實是有歷史文獻依據的。據筆者了解,史書記載中共有三例: 其一,《戰國策·韓策二》記載:公元前307年,楚懷王派兵包圍韓國的雍氏(今河南禹州東北)。韓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國求援,但秦國軍隊一直按兵不動。韓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國,尚靳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秦國盡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後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見尚靳時對他說:當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時,大王把大腿壓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體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個身體都壓在我身上時,我卻並不感覺到重,這是因為這樣對我比較舒服。因此秦國要幫助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就無法解救韓國。而且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數以千計的財物,這對我和秦國又有什麼好處呢? 其二,誘滅義渠。義渠,為古西戎之國,在今甘肅、寧夏一帶。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在這里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魏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踞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舉攻佔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著秦和義渠摩擦又起。秦國乘義渠國內亂,派兵攻打義渠,並平定義渠內亂,義渠便臣服於秦。此後雙方時戰時和。於是宣太後改變過去軍事上征討義渠戎國的策略,而採用懷柔、拉攏、腐蝕的政策,與義渠王私通,以墮義渠戎王之志。她書請義渠王於甘泉宮,讓其長期居住,並以優厚的生活款待他。後義渠王同宣太後生有二子,使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34年後(前272年),宣太後殺義渠王於甘泉宮,接著發兵攻打義渠,義渠國亡,領土並入秦國。對於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專家馬非百認為:宣太後以母後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後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於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秦集史》) 其三,《戰國策·秦策》記載了宣太後的另一風流韻事。秦宣太後在六七十歲的時候,看上了秦國大臣中的魏丑夫,並作為男寵。特別是在宣太後臨死之前提出要讓魏丑夫為其殉葬。後由於庸芮的說服,才打消了這一念頭。 宣太後之所以如此風流,除了年輕守寡以外,與她來自於楚國有關系。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點,也與當時的秦社會風俗有關系,當然也與她掌握著大權有關系。 任人唯親,滿朝文武大臣權重者皆為宣太後的親信和家族 從宣太後為子奪位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後不是一個「弱質女流」,而是一個對政治敏感的人。與此同時,執掌了大權的宣太後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親信都是宣太後的娘家人。任用為昭襄王即位出過大力的異父弟弟魏冉,封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還有一位宣太後的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至於宣太後的另兩個兒子,也得到封地。滿朝文武大臣權重者皆為宣太後的親信和家族。於是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在秦國權勢煊赫,被稱為秦國「四貴」。魏冉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甥舅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然而由於他權勢赫赫,「擅權於諸侯」,「富於王室」,專權跋扈,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前266年,被秦王罷免,由范睢代相,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於陶邑。 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宣太後與秦「四貴」專權,讓昭襄王失去應該有的權力,隨著昭襄王勢力的強大和年齡的增長,他該奪回自己的權力,范睢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個難題。 宣太後失勢後第二年去世,謚號為「宣」 秦昭襄王驅逐宣太後的異父弟魏冉及其黨羽,宣太後遂失勢,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後去世,「葬於芷陽酈山」,謚號為「宣」。 所謂謚號是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宣」為美謚的一種,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西漢時期的漢宣帝也是後人給的褒義的謚號,因為漢宣帝時期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芷陽酈山就是秦東陵。從《史記》的記載看,秦東陵共葬包括昭襄王在內的三位君王、一位太後、三位王後、一位太子。秦東陵,位於現今的西安市臨潼區西驪山西麓。 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考古調查表明,秦東陵內埋葬著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等。有四個陵園,規模龐大。其中分別代表不同等級的墓葬都有發現,有最高級別的「亞」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歷年來出土了大量銅器、鐵器、漆器、竹簡、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又對秦東陵作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工作,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最近秦東陵四號陵園又有新發現,而且有學者認為四號陵園的「亞」字形大墓有可能是宣太後的陵墓。 不得不說的秦昭襄王 母以子貴,羋八子之所以能成為宣太後,與其子昭襄王的關系密不可分。昭襄王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創造的功績為其母宣太後增色不少。 秦昭襄王18歲即位,在位56年,74歲死。這一記錄直到清代的康熙(61年)、乾隆(63年)出現才被打破。秦昭襄王的56年中,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強化中央集權,採取遠交近攻,離間六國合縱,重創六國軍事力量,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創巴蜀漢中天府之國。其在位時秦疆域不斷擴張,為後來的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雄厚基礎。特別是對趙國發動的長平之戰,大大消耗了趙國的國力,為秦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 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贊指出,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斗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非常精闢的論斷。雖然晚年他獨裁專斷造成若干損失,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但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代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事實。昭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稱帝前的時期)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