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雜志細胞
1.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into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 by Defined Factors
Masaki Ieda, Ji-Dong Fu, Paul Delgado-Olguin, Vasanth Vedantham, Yohei Hayashi, Benoit G. Bruneau, Deepak Srivastava
8月6日,美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在《細胞》(Cell)雜志網路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在成纖維原細胞中植入特定的Gata4, Mef2c和Tbx5種基因,成功培育出心肌細胞。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胚胎的心臟中,有3種基因是生成心肌細胞必不可少的。通過向纖維原細胞中植入這3種基因,可以獲得驅動心跳的心肌細胞。與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心肌細胞相比,這種方法更加安全、簡捷。
該項研究負責人家田真樹說:「今後將確認是否可以用同樣方法製造出人類心肌細胞。如果可行,心肌梗塞患者將無需接受開胸手術,而只需通過導入這些基因,讓那裡的纖維原細胞直接生成健康的心肌細胞。」
2. Generation of Rat Pancreas in Mouse by Interspecific Blastocyst Inje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shihiro Kobayashi, Tomoyuki Yamaguchi, Sanae Hamanaka, Megumi Kato-Itoh, Yuji Yamazaki, Makoto Ibata, Hideyuki Sato, Youn-Su Lee, Jo-ichi Usui, A.S. Knisely et al.
9月3日最新出版的Cell頭條是Interspecies Organogenesis,來自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成功的利用大鼠的iPS細胞(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培育出小鼠的胰腺,這是首次成功的將不同種動物的細胞生成內臟器官的實驗。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東京大學知名幹細胞研究專家Hiromitsu Nakauchi,同期Cell雜志也配發了新加坡醫學生物學研究院Davor Solter的評論文章。
再生醫學的目的是希望能從病患的多能幹細胞中獲得器官,最新的這篇文章通過將大鼠的iPS細胞注入到小鼠胚球中,在缺乏胰腺的小鼠中產生了一個具有功能的大鼠胰腺,這為再生醫療治療糖尿病開辟了一條新路。
一般的情況下,動物的受精卵經過反復的細胞分裂生成生物體的各個內臟器官,而研究人員卻改變了這一過程:他們令已被改變遺傳基因的雌、雄小鼠進行交配,得到無法自主生成胰臟的小鼠受精卵。三天後,他們又將從大鼠的尾巴中提取的10至15個iPS細胞注入已經分裂成胚胎的小鼠受精卵中,最終培育出一隻擁有大鼠胰臟的小鼠。
研究人員進行了大約150隻小鼠實驗,但只得到了一隻成年小鼠。研究結果表明這只小鼠擁有與大鼠相同的胰臟細胞,血糖值也保持正常。目前使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開展的再生醫療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臟器和組織的修復上,雖然通過這種幹細胞在體內培育器官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但相關研究成果為再生醫療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希望。
小鼠(mouse)與大鼠(rat)雖在生物分類學上同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但前者為鼷鼠屬、小家鼠種,後者則為家鼠屬、褐家鼠種。兩者均被廣泛運用於遺傳學研究中。
3. A 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nced by p53 Mediates Global Gene Repression in the p53 Response
Maite Huarte, Mitchell Guttman, David Feldser, Manuel Garber, Magdalena J. Koziol, Daniela Kenzelmann-Broz, Ahmad M. Khalil, Or Zuk, Ido Amit, Michal Rabani et al.
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受p53調控的新型長鏈非編碼RNAs(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lincRNAs),這無論是對於p53這一明星基因的研究,還是長鏈非編碼RNAs的分析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志封面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青年科學家John Rinn,John Rinn博士致力於RNA的研究,2009年被評為美國國內撼動科學界的青年英才。這位科學界的成長頗為曲折:滑板和滑雪曾占據了他的所有,直至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就讀期間,他才開始把自己沉浸在生物課堂里並且逐漸意識到他不僅在科學方面有天賦,而且實際上他還非常喜歡科學。
John Rinn博士發現了成千上萬種的新的形式的RNA,而這些RNA被稱作大量插入的非編碼RNA或者LINCs,後來證明,這些新發現的RNA在調節基因上面扮演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輔助的角色,或者更像是直接在導演著整部戲。
在最新的這篇文章中,John Rinn博士研究組與其它同事一道發現了一類受p53調控的新型長鏈非編碼RNAs,所謂長鏈非編碼RNAs是一類轉錄本長度超過200nt的RNA分子,它們並不編碼蛋白,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種層面上(表觀遺傳調控、轉錄調控以及轉錄後調控等)調控基因的表達水平。
4. Reversal of Cancer Cachexia and Muscle Wasting by ActRIIB Antagonism Leads to Prolonged Survival
Xiaolan Zhou, Jin Lin Wang, John Lu, Yanping Song, Keith S. Kwak, Qingsheng Jiao, Robert Rosenfeld, Qing Chen, Thomas Boone, W. Scott Simonet et al.
研究者在小鼠中發現一種分子可以完全逆轉晚期癌症伴隨的破壞性肌肉喪失,延長癌症動物的生存期。這個分子可以作為誘餌阻斷一種關鍵的肌肉生成抑制蛋白myostatin的活性。Myostatin與誘餌分子結合被「清除」,因而不能與它的正常受體結合啟動肌肉退化。
癌症肌肉破壞性喪失又稱為惡病質,是30%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癌症是如何導致惡病質,而惡病質如何導致患者機能減退的。科學家認為是通過一連串相關的分子信號引起的。「它以負向方式控制肌肉質量。」該研究的發起者H. Q. Han說道。
Han和他的研究團隊希望能找到與癌症惡病質有關的信號途徑,並阻斷它從而達到治療患者的目的。研究證實阻斷myostatin信號途徑可以促進肌肉生長。還有一些研究證實與myostatin密切相關的activin A在某些癌症患者中高表達。
「我們隨機選取了大量體外培養的癌細胞系,發現其中的1/3的細胞系分泌大量的activin A,」Han說:「這使得我們相信在癌症中過量表達的activin A一定有某種系統功能。」
研究者們製造出了一種被認為可以影響myostatin和activin A信號途徑的可溶性的類activin A受體分子——即一種具有activin受體特性的抗體,這種誘餌分子通過清除配體,阻斷受體激活。
單獨注射這種可溶性分子進入正常的小鼠肌肉可在一周或兩周內促進肌肉積聚。當它被給予移植了結腸癌細胞的小鼠時,它的肌肉質量恢復了正常雖然腫瘤仍舊在繼續生長。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沒有接受可溶性分子治療的動物在癌細胞植入後40天內全部死亡,而在同樣的時間內處理組動物仍有一半存活。該研究論文發表在Cell雜志上。
Han的研究小組並不是第一次嘗試通過myostatin信號途徑治療肌肉萎縮。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Se-Jin Lee在1997年發現了myostatin基因並確定了它調控骨骼肌的功能。Lee說;「確實存在大量的數據證實靶向這條信號途徑是有利的。但事實上擾亂myostatin信號途徑引起有力的肌肉再生長並不讓人驚喜,因為其他研究證實這條信號途徑對肌肉生長有著極端的副作用。」
5. 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
Da Young Oh, Saswata Talukdar, Eun Ju Bae, Takeshi Imamura, Hidetaka Morinaga, WuQiang Fan, Pingping Li, Wendell J. Lu, Steven M. Watkins, Jerrold M. Olefsky
6. An Alternative Splicing Network Links Cell-Cycle Control to Apoptosis
Michael J. Moore, Qingqing Wang, Caleb J. Kennedy, Pamela A. Silver
7. Dendritic Function of Tau Mediates Amyloid-β Toxic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Lars M. Ittner, Yazi D. Ke, Fabien Delerue, Mian Bi, Amadeus Gladbach, Janet van Eersel, Heidrun Wölfing, Billy C. Chieng, MacDonald J. Christie, Ian A. Napier et al.
8. The Language of Histone Crosstalk
Jung-Shin Lee, Edwin Smith, Ali Shilatifard
9. Activation of Specific Apoptotic Caspases with an Engineered Small-Molecule-Activated Protease
Daniel C. Gray, Sami Mahrus, James A. Wells
10. Immunoproteasomes Preserve Protein Homeostasis upon Interferon-Inced Oxidative Stress
Ulrike Seifert, Lukasz P. Bialy, Frédéric Ebstein, Dawadschargal Bech-Otschir, Antje Voigt, Friederike Schröter, Timour Prozorovski, Nicole Lange, Janos Steffen, Melanie Rieger et al.
一共10篇,望採納
㈡ cell雜志是哪國的
編輯部地址:美國麻省(馬薩諸塞州)劍橋技術廣場600號(Cell出版社)
故Cell(《細胞》)雜志系美國出版
供參
㈢ 國外有哪些權威前沿醫學研究的雜志呢
國外的Advanced Therapeutics很不錯,是權威前沿醫學研究雜志,這個雜志刊登了無創治療、靶向葯物輸送、細胞和基因療法、個性化葯物和葯理學等文章。
㈣ 美國植物細胞雜志2013年影響因子是多少
9.575 影響因子
㈤ 請問這兩個美國醫學雜志哪個更知名更權威
《美國醫學雜志》
這個應該更廣一些
世界三大頂級科學雜志,中國大學發表論文數目排名
<細胞>、<自然>、<科學>(以下簡稱CNS)是舉世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雜志.全球科學家無不夢寐以求能在其中一個雜志上發表論文,因為代表了世界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水準。因此,CNS論文數目也成為國際大學科研實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
據統計,中國大陸至今以老闆身份發過兩篇以上CNS論文的,總共才二十六人,這二十六人無疑是中國大陸科技界最頂尖的精英人物。其中在CNS三大頂級雜志都以老闆身份發過論文的有十人,全部滯留在美國;在CNS中兩個雜志以老闆身份發過論文的共有十六人,五人在國內。可嘆的是,號稱代表中國最高學術水平的中國兩院院士只有神經研究所的郭愛克院士一人進入這前二十六人名單(中國的兩院院士竟沒有一個有三篇的,其他院士絕大多數是一篇都沒有,少數有一篇,遠趕不上這26奇人), 發表論文篇數國內排名最高的是並非兩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學家西北大學舒德干教授。
中國大陸至2006年在CNS發表論文數目最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分別是:1、西北大學(5篇);2、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3篇);3、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2篇)、復旦大學(2篇);4、清華大學(1篇)、北京大學(1篇)、中國科學院生化細胞所(1篇)、中國科學院神經所(1篇)和南方基因研究中心(1篇)。這樣的結果也大大出人意料——西北大學作為地處內陸西安的地方重點大學,科研實力竟然遠遠超過復旦、清華、北大這樣的沿海發達地區部屬大學,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㈦ 細胞雜志是哪個國家的
美國
㈧ 《細胞研究》和《自然》雜志什麼關系 中科院
沒有關系!!
《細胞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承辦。
《自然》雜志於1869年在英國創立,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常與美國《科學》雜志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刊物。
㈨ 中國有在美國著名雜志《科學與自然》上發表過論文嗎
科學院神經所已經在所有頂尖雜志有多篇論文:《細胞》(饒毅、張旭實驗
室各一篇)、《科學》(郭愛克實驗室兩篇、何仕剛一篇)、《自然》(袁曉兵
實驗室)。多篇《自然神經科學》(分別是蒲慕明、周專、段樹民、魯白實驗
室)、《自然細胞生物學》(分別來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樹民)、《神經元》
(分別來自蒲慕明、張旭、李朝議、周專、段樹民),其中郭愛克已經因為前幾
年第一篇《科學》當選院士,周專和段樹明今年院士入圍。
緊追神經所的是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細胞》(饒子和)、《自然》(常文
瑞)、《科學》(唐世明、陳霖各一篇),陳霖因此當選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
入圍。
清華:《細胞》(饒子和)、《科學》(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圍),清華的
饒子和前兩年因為發過多篇PNAS、 JBC當選院士。
復旦大學:《科學》、《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圍)
科學院基因組所:《科學》兩篇、《自然》一篇(楊煥明,今年院士入圍)
科學院上海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韓斌,今年院士入圍)、《科學》
(趙國屏,今年院士入圍)各一篇
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科學》一篇(張永蓮,已經因此當選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自然遺傳學》(賀林,今年院士入圍)
協和醫科大學:《自然遺傳學》(沈岩,已經當選院士)
第二軍醫大學:《自然免疫學》(曹雪濤)
個人發表兩篇以上的人:
蒲慕明在中國自己的實驗室發表頂尖論文是個人最多(至少五、六篇),這
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論文
基因組所楊煥明發兩篇《科學》、一篇《自然》
神經所郭愛克研究員發兩篇《科學》
復旦大學金力發《科學》、《自然》各一篇
神經所張旭發《細胞》、《神經元》、PNAS各一篇
神經所周專發《自然神經科學》、《神經元》、PNAS各一篇
唐世明在神經所以博士後身份發一篇《科學》、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員身份
發一篇《科學》
科學院上海健康科學中心孔祥銀發《自然遺傳學》兩篇
學生裡面兩次以上在頂尖雜志做第一作者兩人:神經所張成(周專的學生)
發《自然神經科學》和《神經元》各一篇,神經所蔣輝(饒毅的學生)發一篇
《細胞》原始論文、一篇《自然神經科學》評論
在同一個研究所有兩個以上獨立實驗室發表多篇頂尖論文的目前只有神經所
一個,其它單位有一個實驗室發表過多篇的(如基因組所、復旦、生物物理所),
但是沒有多個實驗室能夠發表多篇
以上有三篇是同學們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論文,雜志還沒有出來的,其
它是都發表了的。正式待發表的三篇:神經所郭愛克的第二篇《科學》、清華/
生物物理所饒子和的《細胞》、神經所張旭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