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巴黎公社提綱

巴黎公社提綱

發布時間: 2021-03-28 18:37:26

1. 我要下載歷史高一必修1提綱

歷史必修一復習要點(政治文明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於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
3、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列舉從漢到明清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武帝集權:
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③實行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結構: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
相權一分為三,有利於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則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
②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的財政基礎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
5、明朝: 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
6、清朝設立軍機處:
①時間:雍正年間
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四、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
五、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影響:①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②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③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影響:①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暴政;②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③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官僚主義、貪污盛行;④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一、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頒布-------立法權向議會轉移
意義: ①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②「光榮革命」後,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權向責任內閣轉移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
③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大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首相由多數黨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責任內閣制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
4、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
①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以責任內閣為核心;②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是國家元首,扮演儀式性的角色;③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④內閣行使行政權,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⑤整個政治制度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二、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1787年憲法的內容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時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由民選產生。保證政府代表廣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國政體為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
3、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於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分權、制衡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
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不同點:
項目 美國總統制共和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總統 國王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民選 世襲
國家元首有無任期 任期制 終生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無(虛君,國家的象徵)
政府首腦是誰 總統 首相
政府如何產生 總統任命 議會產生
政府與議會關系 總統不對國會負責,互相制約 內閣、首相對議會負責
國家的權力中心是誰 總統 議會
三、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確立法國政體為總統制共和國
內容:①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行使。②行政權歸內閣和總統。總統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眾兩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總統徵得參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屆滿的眾議院;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2、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德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
內容:①國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國家最高權力;
②首相:作為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③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權力較小,帝國國會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只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
特點: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3、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於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分權、制衡原則。
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不同點:
項目 德國君主立憲制 法國共和制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 世襲 議會選舉
國家元首的任期 終身制 任期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有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皇帝任命 議會產生
政府與議會關系 政府不對議會負責 對議會負責
國家的權力中心是誰 皇帝 議會
四、資產階級代議制
1、確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
2、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徵:
①議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議會制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形式。
②一般都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
③都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
3、資產階級代議製作用:
①資產階級代議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②代議制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③調節、緩和了矛盾,穩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9)
一、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的侵華史實。
1、第一次鴉片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
直接原因是:中國的禁煙運動
⑵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結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①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③允許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此外通過條約附件,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
⑷影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
⑵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 1860年,列強攻入北京城並洗劫燒毀圓明園。
⑶結果: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內容:①增開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②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③外國人可往內地游歷、通商、傳教;④清政府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白銀等
⑷影響:①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③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
3、甲午中日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謀已久(大陸政策)。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⑵時間:1894----1895年,豐島海戰標志戰爭爆發。
⑶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①中國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⑷影響:
①、《馬關條約》的危害:《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後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巨額戰爭賠款使清政府不得不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財政。
②、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
③、日本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以「三國還遼」為開端,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
④、甲午戰敗後,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
⑤、面對民族和生存危機,中國的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始而震驚,繼而奮起,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要瓜分中國。
直接原因: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⑵時間:1900----1901年,
⑶結果:簽訂了《辛丑條約》
⑷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二、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1、鴉片戰爭: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勝利。
2、甲午中日戰爭:海軍提督丁汝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三、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矛盾尖銳
2、簡要過程:①興起-------1851年金田起義 ②發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政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④轉折--------天京事變,由盛轉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陳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案《資政新篇》⑥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
3、對兩個方案的認識:
《田朝田畝制度》:①革命性--------主張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絕對平分土地無法實現。
③落後性---------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
《資政新篇》:①進步性-----是中國第一個較為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農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會條件
4、傳統的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政治基礎;提出了具有資義性質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局限性:農民階級與落後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相聯系,在思想上受皇權思想、等級思想影響,在組織上難以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們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傳統的農民起義最終失敗,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四、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主要過程
⑴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
⑵發展:①成立政黨: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機關刊物《民報》
② 提出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族主義」指推翻清政府,沒有明確反帝;「民權主義」指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③發動反清武裝起義:1911的黃花崗起義等
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
②各省相應,清統治瓦解。
③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頒布《臨時約法》-------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
⑷失敗: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半殖半封性質未變。
2、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創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此,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
五、概述五四運動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1、導火線:1918年的戰勝國巴黎和會上,歐美列強做出了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中國外交失敗。
2、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上海的「三罷」斗爭。
4、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5、結果:初步勝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6、五四運動的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了民主和科學精神。
(3)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的精神。
(4)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噴薄欲出。
第五單元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共產黨宣言》內容:①肯定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②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④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開始指導工人運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1、巴黎公社的建立:經過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2、意義: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法國生產力發展還不足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4、經驗教訓:
(1)成功地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須具備成熟的社會條件,決非簡單地推翻舊政權即可一蹴而就。(2)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在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的領導。
(3)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建立工農聯盟,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1、經過: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資產階級建立起臨時政府。
(2)1917年4月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指出俄國的形勢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去實行土地改革,並提出退出戰爭。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裝工人、士兵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取得了起義的勝利
(4)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組成人民委員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意義: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2)使俄國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3)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四、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條件:(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壯大並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礎:馬列主義的傳播;
(3)組織基礎:中國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開。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把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召開,制定現階段奮斗目標為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
(二)工人運動與國民革命的蓬勃開展
1、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⑴、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
⑵、運動: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被鎮壓而告結束。
⑶、教訓:必須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2、國共合作
⑴原因: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使中共認識到必須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共「二大」正式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方針。
②孫中山方面:接受建議,同意合作。③共產國際的幫助。
⑵實現: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國民革命的蓬勃發展
⑴在國共兩黨推動下,以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目標的全國性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7月北伐
⑵失敗: 1927年蔣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發動「七一五」政變,國共合作破裂。革命失敗
(三)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7、15----1937、7、7)
1、中共探索出中國革命道路----井岡山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⑴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⑵1927年八七會議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⑶1927年9月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1927年10月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日本大舉侵華: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又進逼華北。
3、國民黨政策:「攘外必先安內」實質是對日妥協、對紅軍圍剿
4、紅軍長征
⑴原因:①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②中共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 ⑵經過:1934年10月開始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8月1日發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 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5、西安事變
⑴原因:①民族危機加深;②國民黨政府內部發分化。
⑵爆發: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留蔣介石等人。
⑶中共方針:逼蔣抗日,和平解決
⑷意義: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2. 高中必修1歷史復習所有重點提綱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A.「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承秦制
中朝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 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並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

3. 巴黎公社最成功的基本經驗是

巴黎公社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
馬克思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時指出無產階級絕不能接受資產階級的現成的國家機器,而必須把它徹底打碎。
社會主義革命在落後的俄國首先取得勝利的最主要原因又是什麼?
最主要原因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資料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得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身受資本主義和封建農奴制殘余的雙重壓迫的俄國無產階級在有列寧領導下的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正確領導下,爭取到廣大的貧苦農民為革命的同盟軍。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後的革命時機,在列寧《四月提綱》要進行社會革命的指導下,發動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及時通過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措施來鞏固政權

勝利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條:①事業的正義性,得到人民的支持;②紅軍的英勇作戰;(看課本前面彩圖中的恰巴耶夫)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④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⑤各國無產階級的支援。紅軍中就有中國支隊。

4. 有歷史提綱嗎

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期末復習資料
第1課:人類的形成
1、人類形成的過程:攀樹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類分為三大主要人種,即黃種、白種和黑種人.人種的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3、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社會是原始社會.
4、原始社會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婦女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聞名的搖籃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非洲的 古埃及和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四個古國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因為這四個國家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2、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非洲的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代埃及權利的象徵是金字塔.它們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標志之一,是人類文明的傑出成就.
3、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稱.
4、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5、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古印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種姓制度 」.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臘、羅馬
2、公元前8世紀,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紀,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在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權參政)
3、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大權,羅馬帝國建立.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5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本土,最高統治者稱天皇.
2、7世紀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3、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號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棄本部落的神,這種一神教的宣傳,有利於促進民族統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5、630年,麥加貴族妥協,承認穆罕默德為政治宗教領袖.麥加成為伊斯蘭教聖地.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
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1、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當時西歐社會等級森嚴.
2、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10世紀,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義大利、法國、英國、德意志等都有許多著名城市.
4、隨著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由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5、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15世紀中期,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被封建制的奧斯曼土耳其給滅掉了.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曾經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2、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取得勝利.
3、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出兵東征,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
4、公元前27年後,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5、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連.一般來說,戰爭具有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我們要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在古絲綢之路上,歐、亞、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斷進行友好往來,他們交換各地不同物產,傳播各民族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創造的,而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並傳播到歐洲去,這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旅居中國長達17年之久,並在元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回國後,他口述《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傳播中國與東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8課、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二)
1、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埃及人創造的,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2、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3、佛教: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於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要人「忍耐服從」.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在位時,佛教由了很大發展,並向外傳播.
4、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於巴勒斯坦一帶.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5、伊斯蘭教: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它們的經典是《古蘭經》.
6、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7、《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
8、索福克勒斯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悲劇作家,他把古代悲劇藝術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9、《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
10、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是麥加大清真寺,位於今天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
11、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1、文藝復興:14世紀前後首先在義大利開始;
(1)指導思想:人文主義,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重視人的價值;
(2)性質:不是古典文化復興,而是資產階級文化興起,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3)人物:義大利――詩人但丁《神曲》;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英國――莎士比亞《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4)影響: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新航路的開辟:
(1) 原因:商品貿易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歐洲人的尋金熱,《馬可•波羅行紀》的渲染.
(2) 客觀條件:天文、地理知識進步,造船航海技術進步等.
(3)經過: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進入印度洋,發現好望角;②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③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
(4)影響:新航路開辟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2、革命爆發的原因:①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要當權,要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而當時的英國國王卻鼓吹「君權神授」,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社會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3、過程:(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2)、1640年國王召集議會開會,議會要求限制王權,革命爆發;(3)、查理一世挑起內戰;(4)、1649年處死國王,英國宣布為共和國;(5)、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6)、1660年封建王朝復辟;(7)、1688年政變,資產階級、新貴族統治確立.
4、結果: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力法案》.因此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統治在英國確立起來了.
5、影響:(1)、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2)、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3)、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第12課 美國獨立戰爭
1、時間:1775 年——1783年
2、原因:① 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② 英國的殖民壓迫 .
3、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階級(代表人物是 華盛頓 )
4、經過:
①、爆發: 來剋星頓 的槍聲( 1775 年 4 月);
②、建軍:任命 華盛頓 為大陸軍總司令(1775年);
③、獨立:《 獨立宣言 》發表;( 1776 年7 月4 日)
④、轉折: 薩拉托加戰役 ;( 1777 年)
⑤、勝利:約克鎮英軍投降;
⑥、承認: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3 年)
⑦、成立政府:制定憲法,成立聯邦政府,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1787 年)
5、意義:(P76)
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的建立
1、革命爆發的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封建專制的矛盾;社會等級森嚴,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的對立.
2、 過程:(1)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2)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3)革命綱領: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力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4)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5)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台,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3、歷史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建立拿破崙帝國――歷史上稱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在位期間,拿破崙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法典》;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乘勝擴大了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所以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有捍衛大革命的成果打擊歐洲封建統治傳播資本主義的積極成份;又有侵略爭霸的消極成份.
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階段發展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1、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最早出現的工業部門是棉紡織業.
3、重大發明:(1)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2)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了蒸汽機.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進行生產,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3)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機車.此後,鐵路交通迅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4、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完成.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都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世界其他國家或早或晚都進行了工業革命.影響:(1)創造了巨大生產力.(2)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通過各種剝削手段,日益富有;無產階級日益相對貧困,這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逐漸明顯和尖銳.(3)改變世界的面貌:歐美成為強大工業國,而亞非拉則長期貧困、落後.
第15課:血腥的資本積累
1、惡的「三角貿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後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3、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第16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玻利瓦爾——「南美的解放者」,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
2、章西女王——印度民族英雄,領導起義軍抗擊英軍對章西的侵犯.
第17課: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年—1848年,英國工人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久的運動——英國的憲章運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但沒有成功.
2、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德意志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3、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失敗後,公社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
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2)扭轉戰局: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背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農奴製成為嚴重的障礙.
2、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3、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4、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後;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1868年中下級武士以武力推翻幕府統治,後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的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鼓勵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
2、 美國愛迪生發明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他正式注冊的發明達到1300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5. 有歷史提綱嗎

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期末復習資料
第1課:人類的形成
1、人類形成的過程:攀樹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類分為三大主要人種,即黃種、白種和黑種人。人種的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3、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社會是原始社會。
4、原始社會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婦女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聞名的搖籃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非洲的 古埃及和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四個古國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因為這四個國家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2、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非洲的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代埃及權利的象徵是金字塔。它們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標志之一,是人類文明的傑出成就。
3、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稱。
4、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5、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古印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種姓制度 」。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臘、羅馬
2、公元前8世紀,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紀,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在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權參政)
3、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大權,羅馬帝國建立。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5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本土,最高統治者稱天皇。
2、7世紀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3、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號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棄本部落的神,這種一神教的宣傳,有利於促進民族統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5、630年,麥加貴族妥協,承認穆罕默德為政治宗教領袖。麥加成為伊斯蘭教聖地。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
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1、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當時西歐社會等級森嚴。
2、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10世紀,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義大利、法國、英國、德意志等都有許多著名城市。
4、隨著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由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5、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15世紀中期,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被封建制的奧斯曼土耳其給滅掉了。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曾經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2、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取得勝利。
3、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出兵東征,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
4、公元前27年後,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5、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連。一般來說,戰爭具有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我們要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在古絲綢之路上,歐、亞、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斷進行友好往來,他們交換各地不同物產,傳播各民族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創造的,而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並傳播到歐洲去,這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旅居中國長達17年之久,並在元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回國後,他口述《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傳播中國與東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8課、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二)
1、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埃及人創造的,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2、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3、佛教: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於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要人「忍耐服從」。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在位時,佛教由了很大發展,並向外傳播。
4、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於巴勒斯坦一帶。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5、伊斯蘭教: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它們的經典是《古蘭經》。
6、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7、《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
8、索福克勒斯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悲劇作家,他把古代悲劇藝術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9、《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
10、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是麥加大清真寺,位於今天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
11、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1、文藝復興:14世紀前後首先在義大利開始;
(1)指導思想:人文主義,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重視人的價值;
(2)性質:不是古典文化復興,而是資產階級文化興起,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3)人物:義大利――詩人但丁《神曲》;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英國――莎士比亞《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4)影響: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新航路的開辟:
(1) 原因:商品貿易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歐洲人的尋金熱,《馬可•波羅行紀》的渲染。
(2) 客觀條件:天文、地理知識進步,造船航海技術進步等。
(3)經過: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進入印度洋,發現好望角;②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③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
(4)影響:新航路開辟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2、革命爆發的原因:①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要當權,要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而當時的英國國王卻鼓吹「君權神授」,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社會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3、過程:(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2)、1640年國王召集議會開會,議會要求限制王權,革命爆發;(3)、查理一世挑起內戰;(4)、1649年處死國王,英國宣布為共和國;(5)、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6)、1660年封建王朝復辟;(7)、1688年政變,資產階級、新貴族統治確立。
4、結果: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力法案》。因此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統治在英國確立起來了。
5、影響:(1)、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2)、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3)、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第12課 美國獨立戰爭
1、時間:1775 年——1783年
2、原因:① 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② 英國的殖民壓迫 。
3、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階級(代表人物是 華盛頓 )
4、經過:
①、爆發: 來剋星頓 的槍聲( 1775 年 4 月);
②、建軍:任命 華盛頓 為大陸軍總司令(1775年);
③、獨立:《 獨立宣言 》發表;( 1776 年7 月4 日)
④、轉折: 薩拉托加戰役 ;( 1777 年)
⑤、勝利:約克鎮英軍投降;
⑥、承認: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3 年)
⑦、成立政府:制定憲法,成立聯邦政府,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1787 年)
5、意義:(P76)
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的建立
1、革命爆發的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封建專制的矛盾;社會等級森嚴,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的對立。
2、 過程:(1)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2)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3)革命綱領: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力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4)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5)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台,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3、歷史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建立拿破崙帝國――歷史上稱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在位期間,拿破崙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法典》;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乘勝擴大了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所以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有捍衛大革命的成果打擊歐洲封建統治傳播資本主義的積極成份;又有侵略爭霸的消極成份。
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階段發展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1、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最早出現的工業部門是棉紡織業。
3、重大發明:(1)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2)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了蒸汽機。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進行生產,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3)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機車。此後,鐵路交通迅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4、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完成。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都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世界其他國家或早或晚都進行了工業革命。影響:(1)創造了巨大生產力。(2)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通過各種剝削手段,日益富有;無產階級日益相對貧困,這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逐漸明顯和尖銳。(3)改變世界的面貌:歐美成為強大工業國,而亞非拉則長期貧困、落後。
第15課:血腥的資本積累
1、惡的「三角貿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後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3、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第16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玻利瓦爾——「南美的解放者」,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
2、章西女王——印度民族英雄,領導起義軍抗擊英軍對章西的侵犯。
第17課: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年—1848年,英國工人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久的運動——英國的憲章運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但沒有成功。
2、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德意志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3、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失敗後,公社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
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2)扭轉戰局: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背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農奴製成為嚴重的障礙。
2、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3、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4、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後;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1868年中下級武士以武力推翻幕府統治,後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的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鼓勵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
2、 美國愛迪生發明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他正式注冊的發明達到1300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此後經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工具。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了飛機。後來飛機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1、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活動。
2、爭權奪霸的結果,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
3、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葯桶」之稱。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德、奧匈決定以此事為借口,挑起戰爭。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4、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共七十多萬人的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5、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大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參加協約國,中國也加入戰爭。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大戰歷時四年多。影響: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參戰各國共死傷3000多萬人,戰爭、疾病、飢餓奪走1000萬人的生命。
第22課:科學和思想的力量
1、18世紀,法國出現了一批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主張:對封建專制制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朽。影響: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啟蒙思想促進了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
2、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萬有引力;在數學上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立;在力學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3、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思想。影響: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轟動了歐洲和整個世界,動搖了神學統治的根基。
4、「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5、愛因斯坦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出生於德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6、「不要希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愛因斯坦
第23課:世界的文化傑作
1、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些作品描寫了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圖景,深刻揭露了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列寧稱托爾斯泰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2、美術名家:梵高,荷蘭人,代表作是《向日葵》,表達出作者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3、音樂家:貝多芬,德國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完成於1804年——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
4、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
人物評價:
1、華盛頓:
(1)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美國的開國元勛。(2)北美獨立戰爭期間受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領導北美人民經過了薩拉托加、約克鎮等系列戰役,擊敗英軍,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他還開創美國民主政治的先河。獨立戰爭結束後,他主動交出軍權。1787年在他的主持下美國制訂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他還身體力行,他在連任第一二屆總統後主動放棄擔任第三屆總統的機會。(4)由於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的卓越功勛和開創的民主政治,使他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愛戴,成為美國歷史的著名總統之一,被尊為美國國父。
2、林肯:
(1)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2)1861年3月就任美國總統後不久,他領導了美國政府應對南方軍隊挑起的內戰,戰爭期間先後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滿足了人民對土地的要求,調動的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踴躍參軍,使戰爭形勢有利於北方。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告終。這場戰爭,為美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3)戰爭結束後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大貢獻,一百多年來,深受美國人民的愛戴和懷念。(4)局限:林肯對待奴隸制的態度不是立即廢除,而是希望逐步限制發展直到消除,他的猶豫不決的態度,是戰爭初北方失利的原因之一,這體現了他作為資產階級政治家的軟弱性。
3、拿破崙:
(1)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動盪年代,拿破崙憑借非凡的軍事才能,登上法國歷史舞台,成為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家、革命家、政治家。(2)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奪取政權。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位期間,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頒布了《法典》等系列法律,成為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捍衛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3)他的對外戰爭,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最終導致帝國的瓦解。(4)總之,拿破崙有很大的歷史功績也有不小的過失,功大於過。
※比較美國歷史上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相同點: ①都是通過戰爭方式來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②革命中,資產階級都起了領導作用,人民群眾都起了推動作用。③都頒布了激發革命積極性的文獻。第一次頒布的是《獨立宣
言》;第二次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④都是加速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次是民族解放戰爭,是要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是在英國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民族矛盾激化的情況下開始的;第二次是南北戰爭,是要取消黑人奴隸制度,是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矛盾激化的情況下開始的。②第一次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第二次的勝利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註:不知道你要的是人教版版的還是什麼,這個是人教九年級上冊的

6. 歷史提綱能不能給一下

九年級上歷史提綱

1、向人性扼殺者宣戰(文藝復興運動)

一、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開始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人性回歸的渴望,也代表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要求自由的願望。它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在對神的看法、對人自身的認識、對自然界的認識等方面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其核心是人文主義。

二、《神曲》中的人性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代表作長詩《神曲》是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

三、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達·芬奇是義大利最著名的畫家,他最傑出的作品是《最後的晚餐》(取材於《聖經》中的故事)和《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

四、文學巨匠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文學的最高成就。其中《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被稱為「四大悲劇」。

2、探險者的夢想(新航路的開辟)

一、歐洲以外的誘惑

15—17世紀的新航路的開辟(1)根本原因是追逐金錢;直接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的興起阻斷了原有的東西方商路。(2)條件: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球的了解,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與地理知識在歐洲的傳播。

二、哥倫布的發現

1492年義大利水手哥倫布受西班牙資助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但他誤以為到了印度。他把那裡的土著居民稱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島嶼稱為「西印度群島」。

三、首次環球航行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航行到達好望角。

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航行到達印度。

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

新航路的開辟的意義:(1)錘煉了歐洲人敢於冒險、勇於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和范圍,打破了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2)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開始殖民掠奪、殖民擴張、殖民侵略。

3、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把國王送上斷頭台

1640年英國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

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

內戰中,克倫威爾的軍隊在打敗國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光榮革命」(1688年發生的沒有流血的政權更迭)

三、限制王權的法案

1、1689年,英國國會制定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權利法案》的內容有(1)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定;(2)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3)對公民應有的權利做了明確規定。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革命不僅對英國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馬克思:「歐洲范圍的革命」)

4、為民族獨立而戰(美國獨立戰爭)

一、來剋星頓的槍聲

1775年4月,在來剋星頓打響了抗英斗爭的第一槍。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二、《獨立宣言》的旗幟

1776年7月4日,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1)、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國家——美國。(2)、它最早倡導「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對美國的國家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三、「開國元勛」華盛頓

(1)、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2)、1777年10月的薩拉托加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3)、1781年10月英軍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

(4)、1783年,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5)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又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為開國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在美國歷史上發展中起了積極的作用。

5、為爭取「民主」、「共和」而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一、「到巴士底去」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佔了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

二、《人權宣言》的理想

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制訂《人權宣言》。它宣揚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三、熱月政變

1794年7月27日的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的統治,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結束。

意義: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動搖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革命所爭取的民主權利卻為少數人所享有。

6、拿破崙的文韜武略

一、炮兵上尉的驚人之舉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法國政權 。

二、《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建立了一套法國近代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其中最著名的是《拿破崙法典》。《拿破崙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它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

三、帝國的鐵蹄

拿破崙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帝國的鐵蹄踏遍了除俄國以外的整個歐洲大陸。

四、滑鐵盧的慘敗

1815年6月拿破崙在滑鐵盧被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從此他退出了法國政治舞台。

8、改變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解放」手的發明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它是真正近代意義上的機器,人類勞動的「手」被解放出來。「珍妮機」的發明和應用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

二、蒸汽的推動力

瓦特製成改良的蒸汽機,提高了蒸汽機的熱效率,瓦特把蒸汽機與工作機連接在一起,使人類完成了以「熱」力代替人的體力的革命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蒸汽力」的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特徵。

三、呼嘯而來的火車時代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1814年英國的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使人類進入火車時代,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9、古老印度的抗爭(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義)

一、貪婪的殖民者

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以私人公司的名義對印度的殖民侵略。克萊武是其大肆掠奪和野蠻擴張的代表。

僅1757—1815年間,英國從印度榨取了10億英鎊。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二、頑強而悲壯的反抗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義。其導火線是「塗油子彈事件」,涌現的英雄代表是拉克希米·巴依(章西女王)。到19世紀中期,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10、「解放者」的風采(拉美獨立運動)

一、罪惡的「三角貿易」

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稱為拉丁美洲。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地區稱為西屬拉美。

從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帶著廉價工業品從歐洲出發,到非洲購買、換取、獵取黑人,用船運到美洲,賣給種植園主當奴隸,再帶著黃金、白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史稱「三角貿易」。

二、「解放者」的征程

西屬拉美獨立運動最著名的領導人是「解放者」玻利瓦爾。1813年,他領導委瑞內拉人民起義,相繼建立了委瑞內拉第二和第三共和國,並被第二共和國授予「解放者」的稱號。他率領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委瑞內拉北部、厄瓜多、秘魯等地區。(足球「解放者」杯、國名玻利維亞都是紀念他的)

三、獨立的潮流

除了玻利瓦爾之外,還有北部伊達爾哥和南部聖馬丁領導的獨立運動。到19世紀30年代,只有古巴沒有擺脫殖民統治。

11、開辟新時代的「宣言」(《共產黨宣言》)

一、歐洲工人的覺醒

1836—1858年的英國憲章運動要求獲得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反對資本家剝削。它是歐洲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早期工人運動。

二、時代風雲中的兩顆巨星

19世紀,德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如何推翻資本主義,他們的理論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1842年首次會面)

三、《共產黨宣言》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和階級斗爭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美好理想,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共產黨宣言》是第一部較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武器。

12、「英特納雄奈爾」一定要實現(巴黎公社)

一、奪取權力的嘗試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以梯也爾為首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逃到凡爾賽。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廢除一切舊政府機構,建立新的國家政權;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歸工人合作社管理;實行一系列保護勞動人民利益的措施(取消麵包工人的夜班,實行義務教育,公社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普通技術工人的工資)

巴黎公社的性質: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權。

二、血染巴黎(1871、5、21—28「五月流血周」、拉雪茲神甫公墓)

三、響徹世界的歌聲——《國際歌》

巴黎公社失敗後,由鮑狄埃作詞、狄蓋特譜曲的《國際歌》後來成為一首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戰歌。

14、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

一、帆船與汽船的較量

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激化了俄國的國內矛盾。

二、自上而下解放農奴

1861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有: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得買賣或交換農民;但獲得解放後的農民仍歸居住地區的 「村社」管理。同時,農民還能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但只有土地使用權,且贖金比當時地價高2-3倍。

實質:農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三、近代化的沉重步伐

歷史作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這對俄國擺脫落後狀況,實現近代化的目標具有積極作用。

存在問題:經濟上農民背上了更沉重的包袱;政治上沙皇的專制制度沒有改變,人民群眾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

15、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美國內戰)

一、工廠主與種植園主的沖突

(1)內戰前南北不同的經濟制度:南方是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

(2)19世紀中期,美國的「西進運動」加劇南北方的矛盾。(焦點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二、「廢除奴隸制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他要廢除奴隸制度。(導火線)

三、兩種制度的決戰

1861年4月南方的里士滿政府發動叛亂,美國內戰開始。

為扭轉戰局,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

1865年4月,南北戰爭結束。北方取勝。

意義:在內戰中林肯政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使南方與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經過內戰,美國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得到維護,為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

16、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日本明治維新)

一、幕府統治的危機

內憂外患:國內階級矛盾尖銳;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1853年美國入侵日本)

二、挾天皇以倒幕

1868年,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

三、邁入近代社會的唯新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目的:變法圖強,富國強兵)

內容: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經濟上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實行地稅改革,全國統一徵收地稅。

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建立「皇軍」。建立警察制度,維護治安。

文化上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

影響: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的強國。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17、電氣時代的來臨(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人類對「電」的認識(略)

二、能源領域的巨變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主要內容:新能源(電力和石油)的廣泛應用;新機器(內燃機)和新產品(電燈、留聲機等)的創制;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汽車、飛機);新的通訊手段的發明(電報、電話、無線電等)。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電的廣泛應用是最大的亮點和特點。(人類從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

三、圍繞「電」的發明

(1)、在「電」的發明中,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的成就最突出。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發明家和發明大王,共有2000多項發明,包括電燈、留聲機、蠟紙、油印機。

(2)愛迪生成功的秘訣: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實驗的本能;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

(3)從20世紀初開始,電成為西方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

(4)電氣化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

18、叩響現代文明的大門(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內燃機的發明與改進

1876年德國工程師奧托研製出煤氣內燃機。

1854年美國工程師西里曼在石油中提取了汽油、煤油和柴油。

1859年美國人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二、非凡的輪子與翅膀

1885年德國的卡爾·本茨(汽車之父)設計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

1913年美國的亨利·福特首先使用了汽車流水線裝配工藝,大大提高了汽車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20世紀初,美國被稱為「裝在輪子上的國家」)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飛機。(他們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

三、劃分兩個不同時代的革命(略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

19、締約結盟的狂潮(「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一、一國主導的「三國同盟」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為爭奪世界霸權和瓜分殖民地摩擦不斷;隨著德國經濟、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它首先著手拼湊軍事同盟,准備稱霸歐洲和世界。隨著德、俄關系的變化,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了主要針對俄國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後來義大利也加入,形成了由德國控制的「三國同盟」。

二、拼盤式的「三國協約」

德奧結成軍事同盟使俄國深感不安,俄國首先謀求與法國改善關系,1892年俄法簽訂秘密軍事協定,形成俄法協約(三國協約的雛形)。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和世界的局勢發生了變化,德國的經濟實力超過了英國,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局部戰爭也證明了擁有盟友的極端重要性。為此英國被迫放棄了「光榮孤立」政策,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同法國、俄國簽訂了軍事協定,「三國協約」終於形成。至此,兩大敵對的具有爭霸性質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三、火星四濺的巴爾干

以英德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使世界局勢越來越緊張;尤其是列強對巴爾乾地區的爭奪,使之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葯桶」。

20、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火(一戰)

一、誰點燃了「火葯桶」

(1)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性質:恐怖主義行為)。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3)一戰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具體原因是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矛盾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一戰的導火線。

二、「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2—12月的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最殘酷的戰役,也是一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從此,法國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三、人類的災難

(1)一戰的時間:1914、7---1918、11

(2)一戰的結局:以協約國戰勝而告結束。

(2)一戰的性質:主要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戰爭。

(3)一戰是人類社會的大災難,我們應該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

22、引領時代的思考

一、沖出思想的牢籠

14—16世紀 文藝復興運動 人文主義 但丁、達·芬奇、 莎士比亞

17—18世紀 啟蒙運動 理性主義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

19世紀 自由主義 亞當·斯密

19世紀 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二、理性的追求

(1)17—18世紀,在思想領域,以理性主義為核心的啟蒙運動興起。其中著名的思想家有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

(2)孟德斯鳩------「三權分立」說; 盧梭------「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

(3)啟蒙思想的基本內容:反對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提倡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人平等。

23、構建科學殿堂的巨匠

一、「現代科學之父」

英國科學家牛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在力學方面,他在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系統闡述了運動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牛頓力學體系。牛頓開創了物理學的一個新時代,因此,他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二、物種起源的探索者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第一次將生物學放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同時為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現代物理學的泰斗

愛因斯坦(出生德國,移居美國)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它是原子內部微觀物理學的基礎,也是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是人類文化寶庫中極為重要的成果。

附:波蘭 哥白尼 「太陽中心說」

瑞典 林耐 提出了植物分類的原則和方法

俄國 門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

24、文學藝術的大師

一、「天才的藝術家」

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他擅長深刻細致的心理描寫,尤其善於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產生和變化,被譽為「心理描寫大師」。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他揭露了俄國社會的黑暗、政府官吏的腐敗和教會的偽善。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一個天才的藝術家」。

二、用生命作畫的人

凡·高,19世紀荷蘭的偉大畫家,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奠基者。他力圖用色彩來揭示人類精神世界的絢麗,用線條來勾畫人類內心情感的沖動。《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成為人類藝術寶庫的珍奇瑰寶。

三、樂壇雄師貝多芬

貝多芬,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古典樂派的終結者和浪漫樂派的開拓者。貝多芬終生追求的藝術人生目標是「自由和進步」。他用音樂表達他的思想、頑強的意志、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他的代表作有《命運交響曲》和《英雄交響曲》。

7. 跪求高二(上下)世界近代現代史的復習提綱

專題十二 世界近代化的發展歷程
Ⅰ.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一.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
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二.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
三.發展——蒸汽時代(19世紀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四.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五.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後期(1918年~1945年)
1、戰後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經濟復甦,相對穩定繁榮。
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台並對外侵略擴張。
4、二戰時期(1939年~1945年),二戰爆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
六.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1945年~至今)
1、1945年~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甦並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2、1950年~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倔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為美日歐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
4、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並增長。
5、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Ⅱ.經濟的工業化
一.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一)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1、確立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2、喪失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二)二戰後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於美國。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大量採用新技術。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
(三)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倔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四)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二.三次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第一次:19世紀中期
1、原因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2)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3、影響
(1)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東方從屬於西方。
(3)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
(4)三大進步潮流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相位而生。
(二)第二次:1870年~1913年
1、原因
(1)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
(3)歐美處於相對和平發展時期。
(4)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3、影響
(1)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
(三)第三次:1923年~1929年
1、原因
(1)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
(2)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
2、特點: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德國經濟重新掘起。
3、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
(四)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
(3)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
(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2、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3、影響
(1)70年代,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
(2)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
(3)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Ⅲ.政治民主化----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一.民主主義政治體制
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權利法案》的頒布為標志.
2.法國民主共和政體:1791年確立君主立憲政體;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拿破崙稱帝又重行君主專制;民主與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確立民主共和政體.
3.美國共和政體: 《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制度和三權分立制及總統制;南北戰爭後,廢除黑人奴隸制,共和政體相對完善.
二.專制主義政治體制
俄德日等國,雖然在19世紀中期相繼走上新郎官展的道路,但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政治帶有明顯的專制色彩.
Ⅳ.思想的多元化----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發展
一.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
二.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
三.自由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引發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四.社會主義----以《共產黨宣言》發表為標志
五.民族主義----在歐洲表現為與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相結合的民族統一和民族獨立運動;在亞非表現為反殖反封的民族獨立運動.
六.凱恩思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為核心
Ⅴ.國際關系的近代化----由歐洲中心向多極化發展
一、近代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線索與階段特徵
(一)第一時期:17世紀下半期至一戰
歐洲資本主義最發達,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在歐洲。歐洲列強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展開激烈的角逐和斗爭,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二)第二時期:一戰後至二戰期間
美國勢力大大增強,歐洲勢力削弱,十月革命與蘇聯的誕生從根本上動搖了舊的國際秩序,國際關系中心從歐洲向兩側轉移。
1、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繼續爭霸,英美之間的爭奪成為全球主要矛盾,在歐洲,法國同英美相互對立,在遠東,日美英三國斗爭,日美爭奪激烈但這一時期斗爭方式由戰場較量轉到和會的談判桌上。
2、帝國主義與蘇聯的關系,先是兩種制度軍事沖突,後轉到和平共處。
(三)第三時期:二戰後至今:經歷了兩極對峙向多極化演變的趨勢
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峙與抗爭。
2、60年代到70年代,兩大陣營開始解體,美蘇爭霸與三個世界形成。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全面崩潰,世界政治格局進入兩極化向多極化轉換的過渡時期。
二.世界近現代主要矛盾的變化
1、16世紀:英西矛盾。為爭奪大西洋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紀: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
3、18世紀中期:英法矛盾。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4、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英法矛盾。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進攻法國,1815年拿破崙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之後俄國在歐洲稱霸,英俄矛盾尖銳。
5、19世紀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喪失歐洲霸權,俄國進行1861年改革。
6、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魯士為完成統一大業,與法國矛盾尖銳,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喪失歐洲大陸霸權。
7、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19世紀末,德國迅速強大,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8、一戰後:英美矛盾。一戰後,英美圍繞國聯、制海權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美國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9、30年代至二戰結束:法西斯國家與反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機的影響下,德日等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隨著法西斯在亞非歐的侵略擴張,各國人民英勇地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
10、二戰後:美蘇矛盾。二戰後,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美蘇冷戰,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抗。
11、20世紀90年代後,南北矛盾。1991年,蘇聯解體後,世界呈現多極化的趨勢,世界面臨經濟發展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銳。
三.、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三次演變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世紀20年代到二戰前)
1、形成背景:一戰後列強各國實力對比變化,戰勝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調整其在歐洲、亞洲的秩序。
2、形成標志: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3、主要內容:凡爾賽和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
4、維護工具:國際聯盟。
5、評價
(1)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世界形勢的相對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開創了國際合作新形式。
(2)是戰勝國分贓妥協的產物。導致了許多新的矛盾出現,使此國際新秩序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不會長久,必將崩潰。
(二)雅爾塔體系(20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二戰後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2、形成標志:雅爾塔會議。
3、主要內容: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4、維護工具:聯合國。
5、評價
(1)雅爾塔體系原則上倡導自由、民主,對戰後世界各國的和平運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如主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有利於東歐各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有利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
(2)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實力均勢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如對朝鮮的北緯38度分界線,對德國的分區佔領,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等)
(3)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現代國際關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多極化趨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後)
1、形成背景:蘇聯解體,美國霸主地位動搖,西歐、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國家倔起。
2、形成標志:東歐巨變,蘇聯解體。
3、主要內容:總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並不太平,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的局面。政治上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經濟上呈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4、評價:使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但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一輪資本擴張,第三世界面臨機遇與挑戰。
四.重要國際組織
(一)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後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二)國際聯盟
1、提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2、建立: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3、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與安全。
4、實質: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5、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採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6、解體: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後,國聯宣告解散。
(三)法西斯同盟
1、形成
(1)德意秘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2)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3)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義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2、活動
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並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佔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國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隨著法西斯國家侵略戰爭規模的擴大,法西斯勢力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凶惡的敵人,同時也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最大的威脅。
2、過程
(1)二戰爆發後,美國改變中立態度,對英國等進行援助。
(2)1941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
(3)同時,美英開始援助蘇聯。
(4)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3、意義: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鬥志,加速了二戰的勝利進程。
(五)聯合國
1、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總部設在紐約。
2、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唯一有權採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運動。
5、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6、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後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台。
(六)歐洲共同體
1、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快合作。
2、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並組成。(理解)
3、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後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理解)
4、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5、實質:國家壟斷資本的聯合。
6、影響
(1)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並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系改變,並逐漸向平等的夥伴關系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並發生動搖。
五.幾個大國間的關系
(一)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七年戰爭)
2、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最後打敗了法國。(第一次反法同盟)
3、19世紀中期,英法聯合在克里木戰爭中打敗俄國。
4、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締結協約,共同對德。
5、在巴黎和會上,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英法操縱國聯排斥美國插手歐洲事務。
6、30年代,英、法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都採取了綏靖政策。
7、二戰中,英、法聯合對德作戰,並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8、二戰戰後,英、法都加入北約組織。
9、1986年後英法同為歐共體成員國。
(二)法德關系
1、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普、奧積極組織反法同盟。
2、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被迫向德國割地賠款。
3、19世紀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銳。雙方加入不同軍事集團對抗。
4、一戰爆發後,法德在西線對抗,進行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5、巴黎和會後,法國主張全面削弱德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索取戰爭賠款。
6、30年代,法國縱容了德國的侵略。
7、二戰初期,德國進攻,法國淪亡。
8、二戰結束時,法國同美英分區佔領西部德國。
9、西德成立後,法德同為北約與歐共體成員國,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
(三)英美關系
1、1783年,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枷鎖。
2、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主義」,引起英國不滿。
3、一戰後期,美國參戰企圖同英、法等國爭奪戰利品。
4、一戰後,英美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英國操縱國聯,美國拒絕參加;在亞太英美展開軍備競賽,美國取得與英國同等制海權,並拆散日英同盟。
5、二戰期間英美聯合反法西斯侵略,進行四次會議。
6、二戰後英國接受美國援助,參加北約,成為美國進行冷戰的戰略夥伴。
(四)美日關系
1、1853年美國打開了日本大門。
2、20世紀初美國扶日抗俄,支持日本發動日俄戰爭。
3、一戰期間日本加緊侵華,美日矛盾尖銳。
4、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
5、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美國縱容日本侵華發展為援華抗日。
6、二戰後,美國獨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圖改造日本。
7、朝鮮戰爭後美國為把日本變為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據點,大力扶植日本經濟。
8、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經濟崛起,開始奉行相對獨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五)美蘇關系
1、十月革命後,美國武裝干涉蘇俄。
2、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表示援助蘇聯。
3、二戰後期,蘇、美首腦討論協同打敗法西斯和戰後合作問題。
4、戰後初期,由於意識形態的矛盾與國家利益的沖突,美蘇同盟破裂,美國推行「冷戰」政策。
5、50年代後期到80年代美蘇爭霸格局形成。
(六)英德關系
1、從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帝國時期,英國始終聯合普奧反法。
2、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英德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20世紀初,英國同德國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
4、一戰爆發後,英法在西線聯合對德作戰。
5、巴黎和會上,英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
6、30年代,英國對法西斯德國採取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
7、二戰爆發後,英軍在非、歐同德國作戰。
8、二戰後,英國同美法蘇對德國進行分區佔領。
六、主要國家的對外政策
(一)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以歐洲為中心)
1、含義:是指英國為維持霸主地位,憑借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各國之間相互牽制和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的外交政策。
2、實施:從拿破崙帝國崛起到二戰結束,英國長期推行這一政策。
(1)聯合抗法:拿破崙帝國崛起後,英國先後七次組織反法同盟,打敗強大的法國。
(2)聯合敗俄:1853年~1856年,聯合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打敗俄國。
(3)聯合抗德: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英國在一戰中聯合法俄擊敗德國。
(4)扶德抑法:一戰後,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
(5)縱德反蘇:20世紀30年代,英國採取綏靖政策縱容德國入侵蘇聯。
(6)直到二戰結束後,英國因實力削弱,被迫放棄這一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
3、原因
(1)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推行這一政策。
(2)英國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了掌握歐洲和世界霸權而長期實行這一政策。
(3)英國處於歐洲大陸之外,對於歐洲強國之間的爭斗,可以坐山觀虎鬥,同時法、俄、德為爭奪大陸霸權的斗爭從未停止,為英國這一政策創造了客觀條件。
(二)日本的大陸政策(以亞太為中心)
1、制定原因
(1)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
(2)日本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余,極力發展軍國主義,瘋狂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
(3)日本國內市場狹小,人民起義不斷,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
2、內容:以征服中國為中心。
3.實施:
(1)對朝鮮
(2)對中國
(3)對東南亞國家
(4)對美國
(三)英法的綏靖政策(以反蘇為中心)
1、含義:一戰後,英法美等國的統治階級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戰爭,對法西斯國家採取的姑息、退讓、妥協、縱容的政策。
2、內容:一是犧牲別國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將禍水東引,犧牲蘇聯求得西歐無戰事。
3、「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是英法,美國的「中立」,實質也是綏靖。
4、西方推行綏靖的原因
(1)英法一戰後經濟、軍事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這使得統治集團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而試圖通過對侵略者做出部分讓步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2)「和平主義」思潮盛行。
(3)3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盪,內閣交替頻繁,且忙於應付危機,很難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進攻面前實行一種堅定和連續的外交政策。
(4)帝國主義強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仇視和希特勒製造的假象。
(5)根本原因是英法兩國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5、綏靖的表現
(1)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國聯對意實行經濟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戰備物質列人禁運范圍,蘇伊士運河仍供意軍使用。
(2)日本侵略中國,國聯偏袒日本,企圖把東北變成各國共管的殖民地。
(3)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國聯採取不幹涉政策。
(4)美國對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實質也是一種綏靖。
(5)1939慕尼黑陰謀(頂點)。
6、綏靖的目的與實質:為了保全自己,避免與德日法西斯國家直接沖突,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慾望,並盡可能地把強烈矛頭引向蘇聯。
7、綏靖的惡果
(1)「綏靖政策」的最大影響是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而「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攻擊,法國的淪亡是法國統治者長期推行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
(四)美國的中立政策
1、中立的背景
(1)傳統的孤立主義的影響。
(2)壟斷資本經濟利益的驅動:美國統治集團認為,美國有兩洋天險,任何外來威脅都不會威脅到美國的安全,不卷人歐洲或國際糾紛,實行中立政策,既可免於國內分裂造成的社會動盪,又可維護美國在歐洲的投資利益,控制歐洲市場,並在此基礎上左右歐洲政局。
(3)美國政治外交的需要:當時美國既要遏止蘇聯的強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勢力的增長,還要遏止英法的擴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蘇聯、法西斯勢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牽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2、中立的演變
(1)1933年羅斯福要求國會授權總統在認為將武器運往某國會危及和平時實行武器禁運。
(2)1935國會通過中立法,禁止美國向發生戰爭的交戰國輸出武器和軍備。
(3)1939年,由於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脅,開始調整中立法案。
(4)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開始公開反對法西斯。
3、中立的影響
(1)發展了美國的對外貿易,壯大了美國的勢力。
(2)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4、中立的實質:是綏靖政策的翻版。

8. 世界近代史的復習提綱

一、世界近代史知識體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手工工場時代(16-18世紀):工業化的准備階段
(1)世界近代史始於16世紀
以16世紀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根據的是生產力標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雖然早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到16世紀才形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諸如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宗教改革的興起尼德蘭革命等,都是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體表現。再者,正是從16世紀開始,世界才改變各個國家和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開始聯為一個整體。
(2)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手工工場時代經濟發展中的主流
首先從農業看,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動搖。英、法的農奴制在14、15世紀已經瓦解,貨幣地租盛行,農業商品化進程加快,都是其具體表現。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發展起來。英國出現圈地運動,租地資本家辦起的牧場和農場,成為典型的農業資本主義經濟。法國的富農經濟則是一種小農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普魯士的容克農庄也成為有著濃重色彩的資本主義農場。
16-18世紀,手工工場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的呢絨業最為典型。海外貿易長足進步,海外貿易壟斷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陸續建立。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尚未完全分開。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金融資本佔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大特點。
2.蒸汽時代(19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工業化的開始
(1)英國工業革命及其擴展
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起點,是從工場手工業向工廠大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脫離長久以來的傳統農業社會、萬向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的工業社會。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始於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初擴展到法國、美國,隨後是德國、俄國、日本。而各國工業革命主要是*從英國引進機器進行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世界工廠」。
(2)工業革命的後果和影響
工業革命促成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對社會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農業和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農業文明)向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工業文明)轉變;②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③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業資產階級將成為新的執政者;④出現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潮流;⑤殖民擴張加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至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
3.進入電氣時代(1870年至20世紀初):工業化的完成,資本主義高速發展
(1)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將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兩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先進工業國的產業結構,使它們開始由以輕工業為主導演進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國,實現了工業化。
(2)壟斷組織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驚人發展,汽車、電力、石油化工等新興工業中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於是壟斷組織(超大規模企業或大型企業群)應運而生,適應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業大國就是有力證明。
(3)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與不平衡性
1870年以後的三四十年是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但各國發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對緩慢,俄、日自身比發展迅速、橫向比相對落後。20世紀初,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生產率為主要競爭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形成。
(二)世界資本主義政治的演變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16-18世紀)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場時代發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觀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決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和確立治國基本原則的問題。在革命期間,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是領導者,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經過革命誕生了荷、英、美、法四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北美少數國家開始確立。但這一時期封建勢力仍然非常強大,拿破崙帝國滅亡和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就說明了這一點
(2)法、俄、普、奧諸國的改革
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化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統治者推行的,以富國強兵目的,如法國路易十四改革、俄國彼得一世改革、普魯士及奧地利的改革。這些改革的共同內容是加強中央集權,推動重商主義政策。在手工工場時代,雖然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通過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轉變,但上述改革無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早期形態。
2.19世紀20-70年代的改革與革命
(1)概況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紀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臘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歐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業革命後的特點,革命的任務不像早期那樣只是反對封建制度,而是還要反對手工工場時代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上層建築。在革命規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國,就完全是為了推翻金融資產階級的統治。另外,民族主義因素在這次革命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義大利革命都以爭取國家統一為主要任務,東南歐的革命則屬於民族獨立運動。
③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④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德、意的統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完成的。統一之前,義大利的撒丁王國已經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德意志的普魯士也是如此。統一後,這兩個邦國的制度也分別擴展到全義大利和全德意志。統一的完成標志著兩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國通過廢除農奴制改革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日本發生倒幕戰爭和明治維新,過渡到了資本主義。
(2)結果
通過19世紀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法、美等原有資本主義國家也變革了不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上層建築,70年代初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確立。與封建主義勢力相比,資本主義勢力已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3.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兩種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各主要發達國家跨進了工業社會。工業的大發展和壟斷集團的形成改變著社會階級結構,分化組合成各種利益群體,人的素質、公民意識明顯提高。因此,國家的協調職能加強,在政治上必須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於是公民參與、政黨政治、議會民主、自由競選、勝者掌權這樣一種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成型了。但是,從美、德、英、法、俄、日這6個當時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來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國,而德、俄、日3國則採取了專制主義的手段來協調社會矛盾和穩定政局。之所以造成這種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經由資產階級革命而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對舊制度、舊傳統的沖擊和改造較為徹底;而德、俄、日都是經由改革進入近代社會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並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2)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形成
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後,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必然改變主要大國間實力的對比,從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在這一背景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和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其擴軍備戰,終於把人類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民族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
1.民族解放運動
(1)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洲出現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美國與拉美結局不同。
(2)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革命風暴:仍屬於舊式的農民戰爭。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發展不平衡,亞洲、拉美出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中中國與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現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而非洲仍多屬於舊式的武裝斗爭。
2.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
(1)19世紀中期社會主義運動成為歷史潮流:①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②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
(2)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的社會主義運動:①特點是以經濟斗爭、合法斗爭為主,組織性大為加強;②布爾什維克黨成立和列寧主義誕生是突出成果。
(四)國際關系的演變
1. 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16世紀-18世紀中期)
(1)焦點: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
(2)表現: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打敗荷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打敗法國,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2. 維也納體系與英國霸權地位的鞏固(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
(1)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法國的崛起威脅英國霸權,從18世紀末起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倉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
(2)維也納體系:拿破崙帝國覆亡後,由英、俄、普、奧操縱,按歐洲均勢原則與維持歐洲封建統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潛伏三大矛盾,逆流難持久),經過希臘獨立、法國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而瓦解。
3.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1)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打敗法國,統一的德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2)兩次局部性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1898)、日俄戰爭(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戰(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中,法德、俄奧、英德矛盾尖銳,形成三國同盟(1882)和三國協約(1907)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