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青龍江雜志

青龍江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28 09:06:42

⑴ "申城"中的"申"是什麼意思啊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的來歷

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

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以上上海的別稱大家都熟悉,上海還有一個別稱叫「海上」卻鮮為人知。

其實上海「海上」這個別稱在清末、民國初期時還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騷客,在他們的著作中、雅號中常常用到這個稱號。如《申報》主筆蔡爾康就自號「海上蔡子」,另一位《申報》主筆黃式權則自號「海上夢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稱的著名學者孫玉聲的別號就叫「海上漱石生」。當時上海有一個由近百名著名畫家組成的書畫家團體,很有點名氣,這個團體的名字就叫「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很顯然,這里的「海上」就是上海。當時上海還有許多以「海上」命名的雜志和著作,如《海上畫林》、《海上花列傳》等。至今,上海還有一本雜志叫《海上文壇》。人們還稱上海畫派為「海上畫派」。

關於上海「海上」這個別稱,早在明代的《弘治縣志》上就有記載:「上海縣稱上洋、海上。」至於上海為什麼有「海上」這個別稱,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海這個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這個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稱。

⑵ 有意思的地名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⑶ 上海地名的由來

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遠古時期,這里卻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一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族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到了宋朝,這里的經濟得到發展,成了國內外貿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稱上海浦,一條稱下海浦。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設上海縣。1927年改為上海特別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中央直轄市。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是有來歷的。

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
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以上上海的別稱大家都熟悉,上海還有一個別稱叫「海上」卻鮮為人知。

其實上海「海上」這個別稱在清末、民國初期時還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騷客,在他們的著作中、雅號中常常用到這個稱號。如《申報》主筆蔡爾康就自號「海上蔡子」,另一位《申報》主筆黃式權則自號「海上夢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稱的著名學者孫玉聲的別號就叫「海上漱石生」。當時上海有一個由近百名著名畫家組成的書畫家團體,很有點名氣,這個團體的名字就叫「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很顯然,這里的「海上」就是上海。當時上海還有許多以「海上」命名的雜志和著作,如《海上畫林》、《海上花列傳》等。至今,上海還有一本雜志叫《海上文壇》。人們還稱上海畫派為「海上畫派」。
關於上海「海上」這個別稱,早在明代的《弘治縣志》上就有記載:「上海縣稱上洋、海上。」至於上海為什麼有「海上」這個別稱,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海這個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這個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稱。

上海縣區名稱的來歷

上海市轄縣區名稱大都有一番來歷,有的還有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上海的崇明縣,五代時為崇明鎮,元朝時升為崇明州,明初改州為縣,一直沿用至今。崇明縣之名源於崇明島。而崇明島曾被人稱作「祟明島」,這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成了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此時,當地的群眾見此島屹立在洶涌澎湃的江水海潮中,氣勢壯觀,天水相際,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此名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後來建鎮、州、縣時都使用了此名。
上海的奉賢區,其名是「崇奉賢人」之意。此名源於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吳(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中惟一的南方人,人稱「南方夫子」。相傳,他曾來奉賢講過學,後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曾在城中城隍廟旁為他建了言子祠,後來建縣時,便用了「奉賢」之名。

金山區源名於海中大小金山,明朝以前,這里稱小官鎮。明朝時為防倭寇騷擾,開始在這里築建衛城,因衛城與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對,故取名「金山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在這里設縣時,便取用了「金山」之名。金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寶山區,得名於一座人造山。唐朝時,在這里堆土築成一山。這里人們認為,這是得神靈相助而起的山,對其十分崇敬,到了明朝,又在此山上修建了航海標志,對航海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們認為這些好處都源於此山,故稱其為「寶山」。清朝雍正年間在此設縣,便用了「寶山」之名。

青浦區,古稱青龍鎮,因境內有青龍江而得名。三國時,因東吳孫權曾在這里的河流上大建青龍戰艦,建立軍事要塞,而使河流得名青龍江,後在此建鎮時,便取名「青龍鎮」,青龍鎮到唐朝時,已建成一處重要貿易港口。有一幅畫描繪了當時繁華的貿易情景。明朝在此置縣時,取意於青龍鎮,定名為「青浦」。
此外,像松江區、南匯區、嘉定區等區的名稱都有其來歷。松江區是因境內有淞江而得名。南匯區因東臨東海,地勢如犁狀突出海口,海水至此作一折旋,由南端匯入大海,故而得名「南匯」。嘉定區,則是用南宋寧宗皇帝年號命的名。

徐家匯與徐光啟

徐家匯本是上海市區西南的一個地名,後發展成為市區名。這個名稱源於我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他博學多識,研究領域寬廣,成就突出,尤其在天文、農學方面。他曾譯著過許多西方有關天文、歷法、數學、水利等方面的書籍,對人口概率也很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概率的科學家。他首次用人口概率提出「每三十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這一理論要比風行一時的馬爾薩斯「每二十五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早近二百年。徐光啟的農學著作《農政全書》,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徐光啟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雖居高官,卻兩袖清風。1633年,徐光啟病逝於北京,後歸葬上海,其子孫都在其墓地周圍聚居,並逐漸繁衍開來。因這里原是肇嘉浜、蒲匯塘、法華涇三水的匯合處,又是徐家聚居的地方,所以就取名叫「徐家匯」了。後來,這地方逐漸繁華起來,並以「徐家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商業區。
「十六鋪」「陸家浜」的由來

上海有許多地名很有趣,名字里都有故事。人們從地名的故事裡,可知道它的來歷、變化和發展。

上海有個地名叫「十六鋪」,也是一個碼頭的名字。說起這個地名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那時的上海已經繁榮起來,黃浦江邊經常停泊著許多商船。其中一段常常停靠著從寧波來的運送木炭的船隻。當時,碼頭上沒有旅館,寧波客商只好在馬路兩邊屋檐下的臨時攤鋪過夜。當地的一位居民看到這一情況後,認為在這里開一個簡易的旅店,肯定受歡迎能賺錢。於是,他便在碼頭邊搭了一間草房,裡面排了兩張床鋪,供客商休息過夜,這一做法果然受到寧波客商的歡迎,他們爭先恐後地來這里住宿過夜,其他人看到這位居民的生意興隆,也先後在碼頭邊搭屋鋪床開客棧。不久,這里就發展到了16張床鋪。

後來,上海的大流氓得知這一情況後,前來敲詐勒索,結果沒撈到多少油水。於是他便令手下的斧頭幫前去鬧事,鬧得店主們無法營業,只好關門停業,最後連房屋也拆了。
但曾給人帶來方便的「十六鋪」卻被人們記住了。只要一提這個地方,人們馬上與「十六鋪」聯系起來。時間久了「十六鋪「便成了這里的地名。

上海陸家浜路名字的來歷也很有趣。它本是江蘇崑山的一個小集鎮的名字。

相傳,當年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在黃天盪大敗金兀術後,一路追擊來到江蘇崑山的陸家浜。人們聽說抗金英雄來到了他們家裡,無不扶老攜幼出來歡迎。其中有一個吹鼓手更是拿出看家本領,吹奏起歡快的曲子歡迎宋軍將領。韓世忠聽了他精彩的吹奏,不由地誇贊說:「陸家浜的吹鼓手吹得真好聽!」從此,陸家浜的吹鼓手出了名。方圓百里之內的人們,凡有喜慶之事,總要請他們去吹奏。

上海日漸繁華後,來陸家浜請吹鼓手的越來越多,而且都以能請到陸家浜的吹鼓手為榮。後來,陸家浜的一些吹鼓手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途徑,便來到上海租房定居下來,專門從事吹奏工作。其他地方的一些吹鼓手看到在上海有錢可賺,便也冒充陸家浜的人前來上海,與陸家浜的吹鼓手混居在一條街上。從此,這條街道被叫做「陸家浜路」了。

⑷ 上海的地名來歷

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遠古時期,這里卻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一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族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到了宋朝,這里的經濟得到發展,成了國內外貿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稱上海浦,一條稱下海浦。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設上海縣。1927年改為上海特別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中央直轄市。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是有來歷的。 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以上上海的別稱大家都熟悉,上海還有一個別稱叫「海上」卻鮮為人知。 其實上海「海上」這個別稱在清末、民國初期時還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騷客,在他們的著作中、雅號中常常用到這個稱號。如《申報》主筆蔡爾康就自號「海上蔡子」,另一位《申報》主筆黃式權則自號「海上夢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稱的著名學者孫玉聲的別號就叫「海上漱石生」。當時上海有一個由近百名著名畫家組成的書畫家團體,很有點名氣,這個團體的名字就叫「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很顯然,這里的「海上」就是上海。當時上海還有許多以「海上」命名的雜志和著作,如《海上畫林》、《海上花列傳》等。至今,上海還有一本雜志叫《海上文壇》。人們還稱上海畫派為「海上畫派」。關於上海「海上」這個別稱,早在明代的《弘治縣志》上就有記載:「上海縣稱上洋、海上。」至於上海為什麼有「海上」這個別稱,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海這個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這個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稱。 上海縣區名稱的來歷 上海市轄縣區名稱大都有一番來歷,有的還有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上海的崇明縣,五代時為崇明鎮,元朝時升為崇明州,明初改州為縣,一直沿用至今。崇明縣之名源於崇明島。而崇明島曾被人稱作「祟明島」,這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成了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此時,當地的群眾見此島屹立在洶涌澎湃的江水海潮中,氣勢壯觀,天水相際,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此名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後來建鎮、州、縣時都使用了此名。上海的奉賢區,其名是「崇奉賢人」之意。此名源於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吳(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中惟一的南方人,人稱「南方夫子」。相傳,他曾來奉賢講過學,後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曾在城中城隍廟旁為他建了言子祠,後來建縣時,便用了「奉賢」之名。 金山區源名於海中大小金山,明朝以前,這里稱小官鎮。明朝時為防倭寇騷擾,開始在這里築建衛城,因衛城與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對,故取名「金山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在這里設縣時,便取用了「金山」之名。金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寶山區,得名於一座人造山。唐朝時,在這里堆土築成一山。這里人們認為,這是得神靈相助而起的山,對其十分崇敬,到了明朝,又在此山上修建了航海標志,對航海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們認為這些好處都源於此山,故稱其為「寶山」。清朝雍正年間在此設縣,便用了「寶山」之名。 青浦區,古稱青龍鎮,因境內有青龍江而得名。三國時,因東吳孫權曾在這里的河流上大建青龍戰艦,建立軍事要塞,而使河流得名青龍江,後在此建鎮時,便取名「青龍鎮」,青龍鎮到唐朝時,已建成一處重要貿易港口。有一幅畫描繪了當時繁華的貿易情景。明朝在此置縣時,取意於青龍鎮,定名為「青浦」。此外,像松江區、南匯區、嘉定區等區的名稱都有其來歷。松江區是因境內有淞江而得名。南匯區因東臨東海,地勢如犁狀突出海口,海水至此作一折旋,由南端匯入大海,故而得名「南匯」。嘉定區,則是用南宋寧宗皇帝年號命的名。 徐家匯與徐光啟 徐家匯本是上海市區西南的一個地名,後發展成為市區名。這個名稱源於我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他博學多識,研究領域寬廣,成就突出,尤其在天文、農學方面。他曾譯著過許多西方有關天文、歷法、數學、水利等方面的書籍,對人口概率也很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概率的科學家。他首次用人口概率提出「每三十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這一理論要比風行一時的馬爾薩斯「每二十五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早近二百年。徐光啟的農學著作《農政全書》,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徐光啟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雖居高官,卻兩袖清風。1633年,徐光啟病逝於北京,後歸葬上海,其子孫都在其墓地周圍聚居,並逐漸繁衍開來。因這里原是肇嘉浜、蒲匯塘、法華涇三水的匯合處,又是徐家聚居的地方,所以就取名叫「徐家匯」了。後來,這地方逐漸繁華起來,並以「徐家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商業區。「十六鋪」「陸家浜」的由來 上海有許多地名很有趣,名字里都有故事。人們從地名的故事裡,可知道它的來歷、變化和發展。 上海有個地名叫「十六鋪」,也是一個碼頭的名字。說起這個地名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那時的上海已經繁榮起來,黃浦江邊經常停泊著許多商船。其中一段常常停靠著從寧波來的運送木炭的船隻。當時,碼頭上沒有旅館,寧波客商只好在馬路兩邊屋檐下的臨時攤鋪過夜。當地的一位居民看到這一情況後,認為在這里開一個簡易的旅店,肯定受歡迎能賺錢。於是,他便在碼頭邊搭了一間草房,裡面排了兩張床鋪,供客商休息過夜,這一做法果然受到寧波客商的歡迎,他們爭先恐後地來這里住宿過夜,其他人看到這位居民的生意興隆,也先後在碼頭邊搭屋鋪床開客棧。不久,這里就發展到了16張床鋪。 後來,上海的大流氓得知這一情況後,前來敲詐勒索,結果沒撈到多少油水。於是他便令手下的斧頭幫前去鬧事,鬧得店主們無法營業,只好關門停業,最後連房屋也拆了。但曾給人帶來方便的「十六鋪」卻被人們記住了。只要一提這個地方,人們馬上與「十六鋪」聯系起來。時間久了「十六鋪「便成了這里的地名。 上海陸家浜路名字的來歷也很有趣。它本是江蘇崑山的一個小集鎮的名字。 相傳,當年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在黃天盪大敗金兀術後,一路追擊來到江蘇崑山的陸家浜。人們聽說抗金英雄來到了他們家裡,無不扶老攜幼出來歡迎。其中有一個吹鼓手更是拿出看家本領,吹奏起歡快的曲子歡迎宋軍將領。韓世忠聽了他精彩的吹奏,不由地誇贊說:「陸家浜的吹鼓手吹得真好聽!」從此,陸家浜的吹鼓手出了名。方圓百里之內的人們,凡有喜慶之事,總要請他們去吹奏。 上海日漸繁華後,來陸家浜請吹鼓手的越來越多,而且都以能請到陸家浜的吹鼓手為榮。後來,陸家浜的一些吹鼓手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途徑,便來到上海租房定居下來,專門從事吹奏工作。其他地方的一些吹鼓手看到在上海有錢可賺,便也冒充陸家浜的人前來上海,與陸家浜的吹鼓手混居在一條街上。從此,這條街道被叫做「陸家浜路」了。

⑸ 上海這片地方的歷史有多長有什麼考古發現

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上海,只是一座近代新生的城市,鴉片戰爭之後走向繁華的“東海漁村”,所謂“百年看上海”,歷史非常淺薄,猶如“暴發戶”一般。

然而,上海“控江連海”,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又背靠江南膏腴之地,是對外貿易的超級良港,古人難道視而不見?近年來,上海諸多考古發現揭開真相,其中挖出一座古鎮,新發現改寫上海歷史,以至學者感慨:上海已經繁華了一千多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基礎。


青龍鎮的青龍塔

令人不解的是,作為繁榮程度不下泉州、寧波等海貿港口的青龍鎮,為何長期不為人知,以至直至近代,上海還被視為寂寂無聞的“東海漁村”?更為重要的是,這樣一個曾經繁榮的港口,為何會消失在歷史中?

⑹ 上海名字的由來

上海之名,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中北宋設置的上海務,之後熙寧年間成書的《水利書》記載了上海浦。宋代,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

「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的地名。宋朝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征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東晉時松江入海口稱之為滬瀆(今上海市青浦區東北舊青浦鎮西)。《晉書》和《梁書》就曾多次提到過「滬瀆」。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6)青龍江雜志擴展閱讀:

上海務——

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因為酒,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的經歷。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

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清末,黃浦江西岸被辟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棧、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在的海門路。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記著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經上海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修復下海廟。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有意思的是,廟中有一塊紀念碑,落款處刻的是「上海下海廟」。上海、下海肩並肩,又坐在一起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