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提綱
① 求初一下人教版歷史第3單元(就是明清那單元)復習提綱,謝謝!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強君權措施:①政治上: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在中央,廢除丞相,撤消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②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成為「八股文」。
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強君權的統治:①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②進一步強化君權,繼續執行削藩政策。③增設特務機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為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
2、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3、到達地區: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鄭和下西洋盛況
時間 1405~1433年
次數 先後7次
海船規模 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
船數 每次航行大小船隻有200多艘
人數 每次出海2.7~2.8萬人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西大航海聯系比較
人物 鄭和 哥倫布 達•伽馬
地點 下「西洋」 到達美洲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數 7次 4次 1次
人數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數 大號寶船63艘(共百餘艘) 17艘 4艘(一說3艘)
船隻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摺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思考:請比較一下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什麼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家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下進行的,自然經濟帶有封閉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商品經濟帶有開放型,目的是為了獲得財富。從這個角度看,兩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前者促進了中外之間的友好交流,而後者不僅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浙江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門才回歸祖國懷抱。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後遷都沈陽,改稱盛京。
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2、1644,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份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我國封建社會戰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各個主要歷史時期相關的政治制度:①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中央集權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廢分封、行縣制,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②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和體現地主階級意志的《秦律》在內的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與措施。③漢初,郡縣制和封國制並存,諸侯王尾大不掉,逐漸威脅中央;漢景帝和漢武帝相繼採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決了王國問題;接著,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統」局面,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④隋唐時,繼承並發展漢魏以來政治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將秦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使之互相牽制和監督;把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職權分散給六部,限制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開創並完善科舉制。這些都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⑤北宋建立後,吸取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的歷史教訓,採取強干弱枝的措施,將地方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消除了割據因素,並發展科舉制,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⑥元朝建立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地方設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既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又是後代省級行政機構之始。⑦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了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明初,中央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丞相制度,權力分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實現了皇權和相權的合一;地方廢除元朝以來的行省,設三司分權;並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強集權;清朝沿用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還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後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決策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還強化八股取士,屢興文字獄。至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與發展的特點: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其內容既有較明顯的繼承性與共性,也有和時代特徵相關的特殊性。②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演變過程也始終矛盾交織: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地方和中央關系的博弈(皇權加強意味著地方割據勢力削弱,反之就膨脹);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專制措施的結合。③維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權;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是歷朝封建統治者實行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④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前期的秦漢至隋唐時期,其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與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等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會後期的北宋至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則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收復台灣(「開辟荊榛逐荷夷」)
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
2、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二、抗擊沙俄——雅克薩之戰:
1、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思考:中國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勝利的原因是:①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②軍民眾志成城,為正義而戰;③人數和武器裝備佔有優勢等。
2、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位置 時間 事件
東南(台灣)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軍進入台灣、鄭氏後代歸順清朝
清朝設置台灣府
東北(黑龍江流域) 17世紀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
兩次雅克薩之戰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清朝加強西藏的管轄(達賴、班禪和駐藏大臣)
1、確立冊封制度: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此,歷代達賴和班禪,都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帝時(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影響:清朝的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二、清朝加強對新疆的管轄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①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廣大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②乾隆帝時下令調兵平定了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的叛亂;③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④清朝軍隊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2、土爾扈特回歸祖國:1771年初,蒙古土爾扈特部眾,在其傑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擺脫了俄國的控制和壓迫,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斗爭可用圖示歸納為:
三、清朝疆域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
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圖示可表示為:
清朝疆域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明代從國外引進的新物種——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業:①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②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後來居上;③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
3、商業: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4、資本主義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用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②清代,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部門增多了,生產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1、原因:①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②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③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表現:①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不許擅自出海貿易;②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③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3、影響:要一分為二的評價:①正面: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反面: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不能適時地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先秦時期(文明的勃興)-秦漢時期(昌盛文化)-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承上啟下)-隋唐時期(文化高峰)-宋元時期(燦爛繁榮)-明清文化(時代特點鮮明)
一、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嚴整,城牆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二、古典科技巨著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網路全書,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三、古典小說
作品 作者 朝代 內容 成就
《三國演義》 羅貫中 元末明初 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水滸傳》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寫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西遊記》 吳承恩 明朝中期 根據民間流傳唐僧取經故事創作。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紅樓夢》 曹雪芹、高鶚 清朝 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揭示封建社會必然崩潰趨勢。 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四、戲劇的繁榮
1、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後期以徽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它劇種的一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五、書法的成就
1、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明末畫家徐渭擅長潑墨,擅長潑墨,其作品《墨葡萄圖》;清朝畫派「揚州八怪」,最著名者鄭板橋,其作品有《蘭竹圖》。
② 七年級下歷史提綱
初一歷史復習題
一選擇題:
1.《南京條約》內容中,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一項是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1851年, 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建號「太平天國」。
3.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
4.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5.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6.毛澤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
7.19世紀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俄國。
8.1860年,火燒圓明園的外國侵略者是英國和法國。
9.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公車上書" 。
10.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
11."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重大勝利"的戰役是台兒庄戰役。
12.百團大戰的指揮者是彭德懷。
13.1956年底,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的標志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大改造的完成 。
14.1935年12月9 日 的一二九運動是北平學生掀起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15.推翻了清王朝反動統治,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場革命是辛亥革命。
16.我們要體驗鄧世昌率領中國海軍同仇敵愾,為國捐軀的悲壯歷史,可以選擇的歷史場景是黃海大戰。
17.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使中國邁出了向近代化發展的第一步,這一事件是洋務運動。
18.有關《辛丑條約》的內容中,最能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內容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19。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標志辛亥革命開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0.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的七七事變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全民族抗戰從此開始)。
21.《新青年》創辦於新文化運動期間。
22、國民政府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23、詹天佑是中國近代傑出的鐵路工程師,設計和施工了中國人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24.袁隆平成功地育成雜交水稻提高了畝產量,被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5.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總司令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與朝鮮人民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軍。1953年,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獲得了勝利。
26.「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著作及作者是《海國圖志》、魏源
27.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標志是: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28.侯德榜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他成為世界上聞名的制鹼大王。
29.1945年8月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的目的:一面加緊調軍隊到內戰前線,一面製造和平假象。8月28日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飛抵重慶,經過一個多月的磋商,國共雙方在10月10日簽定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但國民黨始終不承認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30.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1.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32.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33.1937年12月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遇害的中國人達30多萬。
二、說出下列人物的事跡及評價
林則徐主要事跡:主張嚴厲禁煙,並於1839年6月率眾虎門銷煙。
• 評價: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捍衛 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大家敬佩。
康有為主要事跡:宣傳維新思想,聯名「公車上書」,開辦學堂,進行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 評價:他是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在舊中國宣傳了維新思想, 是對人們的一種思想啟迪。
孫中山主要事跡:1894年,創立興中會, 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改組國民黨,召開國民黨一大,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 評價:他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是近代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1912年,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中華民國國父。
三、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中共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
請結合材料和所學回答:
(1)材料一中「平、津危急!華北危急!」是指什麼事變而言?
答: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2)結合上述兩則材料,分析國共兩黨在抗戰問題上的基本態度。
答:共產黨的態度:共產黨呼籲實行全民族抗戰;
國民黨的態度:國民黨要求全國上下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守土抗戰。
(3)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關系發生了什麼變化?
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實現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
四、看圖探究
(一)
口號一: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口號二:廢除二十一條
口號三: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 結合上面的三個口號,說出這幅
畫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答:「五.四」愛國運動。
2、這一事件的導火線是什麼?
答: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
3、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各是什麼?答:時間5月4日。地點是北京
4、這一事件的結果如何?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答:勝利。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發生在十月革命後,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你從五四運動的青年人身上學到什麼? 答:學習他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仔細觀察《中央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
從瑞金出發,突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到遵義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盧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與劉志丹的陝北紅軍會師.
(2)、在紅軍長征中召開過一次重要的會議,這是什麼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重新確立了誰在黨和紅軍的正確領導? 遵義會議,毛澤東。
(3)、從紅軍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等精神
五、問答題:
1、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內容和意義
時間:1978年12月
地點:北京
內容: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開放,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嚴肅黨規、法紀,糾正冤假錯案。
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2、《辛丑條約》的內容、影響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等稅作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的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 清政府向各國認錯致歉,並保證永遠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影響: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 歷史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提綱
一個兩府三司
設立內閣
然後是錦衣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