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殘疾人雜志

殘疾人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26 15:29:36

1. 中國著名剪紙藝術家曾經為60-70年代一本叫做小朋友的刊物剪紙是個殘疾人

就是姜昆和趙炎,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後來進京演出,被馬季看中,被調到北京來

2. 殘疾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殘疾人適合做的工作有:

1、學習一些計算機技術類的,如設計、程序等等。因為這些工作一般不需要太多體力,而且適合行動不方便的人。

2、學習在網上做一些生意,比如開個陶寶店吧。

3、找到自己比較擅長,或比較喜歡的事,然後鑽研,因為你是最了解自己的,自己喜歡什麼去做,才不會覺得枯燥。

當然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現在你的心態要擺好,要相信天生我才必定會有用。說不定哪天你一覺醒來,你會發現, 你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

3. 柯克把特殊兒童分為哪五類其觀點是什麼

一、特殊兒童的概念

什麼樣的兒童稱特殊兒童?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著眼點。例如,可以依醫學的觀點,從病因分析上來確定誰是特殊兒童:也可以依機體上或心理上的特質來區分誰是特殊兒童。但從教育的觀點看,並不是所有在機體上或心理上呈現「特殊」特質的兒童皆可稱作特殊兒童。例如,一個兒童,天生白發,在學校里自然與其他兒童不同,且這種機體上的特質十分顯眼,但其在學習上的需要與一般兒童並沒有兩樣,自然不能把他算作特殊兒童。特殊兒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學習需要的特殊性而言。例如,一個兒童智能特別低下,無論如何也趕不上教師在班級教學中的進度;他在學習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上給予個別的考慮,那麼,他就是教育上所謂的特殊兒童。所以有的學者就把特殊兒童視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習者」。

在教育上為了明確地確定誰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習者」,有必要完整地、精確地把握特殊兒童的概念。台灣心理學家郭為藩為特殊兒童作如下定義:特殊兒童系指由於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會的障礙,使其無法從一般的教育環境獲得良好的適應與學習效果,而需藉著教育上的特殊扶助來充分發展其潛能的兒童。美國著名的特殊教育學者柯克(Kirk,1983)對特殊兒童的定義是:在心智特質、感覺能力、神經動作或生理特質、社會行為和溝通能力方面,偏離一般或常態兒童,或具有多重障礙的兒童。而這樣偏離的情形,須達到兒童得靠學校教育設施的調整,或特殊教育服務的提供,才可發展其最大潛能的程度。

從上面所引的中外學者對特殊兒童下的定義,顯然所謂特殊兒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其身心特質的過分突顯,二是非得藉助特殊的協助,否則將無法滿足其教育需要。因此,那些身心特質與一般人雖有差異,但仍能適應普通教育環境者,不能列為特殊兒童。

二、特殊兒童的分類

對特殊兒童的分類,通常依據特殊兒童身心特性為標准。特殊兒童的分類反映了教育專業人員對特殊兒童的看法與態度,顯示一個國家的特殊教育目標,所以特殊兒童如何分類、各類兒童如何稱呼,頗受學者重視。我國對特殊兒童的分類,根據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制定的標准,列出五類: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病殘疾。但這個分類並不是窮盡我國所有殘疾人的類別.美國於1975年公布的PL94—142號聯邦法令《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把特殊兒童分為十一類,即智力落後、重聽、聾、語言障礙、視覺障礙、重度情感紊亂、畸形損害、其他健康損害、聾盲、多重障礙和特殊學習缺陷。這種分類較細,可供我們參考

以上的分類,都沒有包括超常兒童,這是對特殊兒童按狹義理解所作的分類。按狹義的理解,還有一些與特殊兒童同義的稱呼,如:缺陷兒童、殘疾兒童、殘障兒童、傷殘兒童、障礙兒童等。此外,對特殊兒童還有一種廣義的理解,那就是把正常兒童以外的各類兒童都算作特殊兒童。那樣,就把超常兒童包括在內了。從廣義的特殊兒童所作的分類,台灣的「特殊教育法」的分法,值得一提。按這種分法,首先將特殊兒童分為資賦優異與身心障礙兩大類,其後,在此兩大類下再加細分類別。資賦優異兒童再分為:(1)一般能力優異,(2)學術性向優異,(3)特殊才能優異。

身心障礙則包括下列幾方面:(1)智能不足,(2)視覺障礙,(3)聽覺障礙,(4)語言障礙,(5)肢體障礙,(6)身體病弱,(7)性格異常,(8)行為異常,(9)學習障礙,(10)多重障礙,(11)其他顯著障礙。

本書要討論的特殊兒童,雖是從廣義上的特殊兒童概念著眼,但限於篇幅,以及考慮到我國目前特殊兒童教育發展的現狀,我們只論及己有特別安置的少數幾類兒童,即超常兒童,弱智兒童,耳聾兒童和視盲兒童,在此,有一點需特別加以說明的,就是超常兒童的教育問題。我國雖有極少數的超常兒童就讀於大學的少年班,但從我國的教育體系而論,他們並不列為特殊教育的對象。也就是說,我國的特殊教育對象只是狹義上的特殊兒童,即殘疾兒童。

三、特殊兒童的教育

為了滿足特殊兒童的特殊學習需要而設計的教育即為特殊教育。

相對普通教育而言,特殊教育更加註重兒童個別間與個別內在差異的存在。學者們指出,個別間的差異是做為能力分班或特殊分班的依據,而個別內在差異則專為特殊兒童提供個別化教學方案的依據。特殊教育的各種設施,要以適合個別化教學為原則。事實上,也只有通過個別化教學,才能滿足特殊兒童的獨特需要。因此,個別化教學乃是特殊教育實施的指導原則。

特殊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之處,主要是對特殊兒童作出不同的安置。目前,發達國家常見的安置形式大約有以下幾種:

1.普通班 即把問題較輕的特殊兒童安置在普通班中隨班就讀。

2.普通班加巡迴輔導 即把特殊兒童安置於普通班中,而由巡迴輔導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對特殊兒童提供部分時間的教學,或對普通班級教師進行咨詢,商討特殊兒童的輔導策略。

3.普通班加資源教室(resource room)所謂資源教室乃是學生於特定的部分時間前去接受特殊協助的一種教學環境。資源教室的目標在於為學生與普通班教師提供教學的支援,所以也稱作「支援班」。資源教室的招收對象,主要是輕度殘疾兒童。也有超常兒童。

4.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 在這種安置形式下,兒童大部分時間在特殊班學習,小部分時間和正常兒童在一起學習。

5.特殊班 這是將教育需要相近的特殊兒童集中在一個班受教育的安置形式。特殊班附設在普通中小學里。這種安置形式的對象為輕度和中度的殘疾兒童。它可能成為本世紀內我國發展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6.特殊學校 在西方,此種安置形式又可分為住宿學校和日校兩種。在我國,則同一特殊學校中住宿和走讀兩類學生並存。我國目前絕大多數的特殊兒童都被安置在特殊學校中。這種安置形式,有其局限性,因為它把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隔離開來,被認為是最受限制的教育安置。但安置重度的或多重殘疾的兒童仍是適宜的。

四、我國特殊兒童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

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學者以及農民起義的領袖都曾呼籲國家和社會對殘疾人應負有照顧的責任。然而特殊教育的設施在古老的中國一直沒有建立。到了近代,由於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才於1874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盲校,1887年在山東建立了第一所聾校。但是,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沒有為特殊教育事業創設良好的發展條件。因此,我國的特殊教育長期處於緩慢漸進的發展狀態。從特殊兒童的入學率,特殊教育的門類、層次,教育理論,教育科研,教育設施。師資培養,以及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等諸方面來看,都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據《中國殘疾人》雜志1989年第2期報導,我國有600多萬殘疾學齡兒童,其中只有5萬2千人入學,盲、聾和弱智兒童的入學率尚不足6%。我國目前已設立的特殊教育門類只有聾教育,盲教育,弱智教育和行為問題兒童教育(工讀教育)等四種,而工讀教育尚未納入特教範疇。在教育層次上,各類特殊教育基本上屬於小學階段。

自1978年以來,我國的經濟改革給社會帶來了活力,同時也使全社會都越加認識到祖國富強與教育的關系,國家對教育更加重視,特殊教育也因之有了較快的發展。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特殊教育的門類增加 已由原有的聾教育、盲教育增加了弱智教育(文革前,我國少數城市也曾設立過弱智兒童學校,但為數很少,文革中全部停辦了)。此外,還有了超常兒童的教育,如大學里的少年班。

2.教育層次增多 原有的盲、聾學校,基本上屬於小學階段的教育,現在已有了學前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

3.突破了單一模式的辦學形式 除了特殊學校外,近年來也開始設立特殊班,以及混合式的特殊學校。

4.有了培養特教師資的基地 目前我國有三所重點師范大學有特教專業,此外,還有幾個省設立了中等特教師范學校及特師班。

5.設立了特教科研的學術團體及專門機構 1982年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分設了特殊教育研究會,從而肯定了特教在學界中的地位。

1988年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室,從此我國有了專職的特教科研人員及機構。此外還建立了綜合性的特教研究中心。

6.重視對家長的教育 自1986年開始,中華聾兒語言聽力康復中心向聾兒的家長開展了函授教育,這樣,聾兒早期可望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7.加強了教材建設 由國家教委組織各地有經驗的教師,逐步編寫了幾門主要課程的聾校教材,並由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編輯出版了《中國聾人手語》。

8.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 近年來,特教經費有了增加,社會各界也以各種形式給予特殊學校一定的資助。

9.國際間的交流日漸增多 我國已派出留學生、訪問學者赴發達國家學習和進行學術交流,參加學術會議,派考察團出國考察。同時,也邀請了外國專家來我國講學。圖書資料的交流也隨之增多。

10.著手特教立法 在我國的憲法上,以及具有法律形態的政府頒發的有關文件中,都規定了對殘疾兒童的教育問題。

1988年由國家教委和殘疾人聯合會草擬了《殘疾人教育條例》,各地也在積極制訂殘疾人教育的地方性法規或條例。

總體上看,鑒於我國特殊教育起步晚,發展慢,目前正處於大力發展的時期。如何加快發展的步伐,從世界特殊教育發展的潮流中借鑒有益的經驗是十分必要的。自七十年代以來,首先在西方國家後來波及其他地區,特殊教育方面興起了一股潮流,一般稱為「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即盡量使殘疾兒童與正常兒童在一起受教育。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將殘疾兒童放在一個隔離的環境中受教育,可以增加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交往的機會,從而更利於培養殘疾者過獨立生活的能力。

就我國特殊教育今後發展的趨勢來看,也將與這股潮流匯合。國家教委已確定,必須改革過去單純舉辦特殊學校的單一模式,實行多種形式辦學。就是說,在辦好特殊學校的同時,要有計劃地在一部分普通小學附設特殊班或吸收能夠限班學習的殘疾兒童隨班就讀。

我國學者陳雲英博士曾就這一問題提出她的見解,她認為:特殊教育應以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殊班為主,再從這個層次向兩邊發展,逐漸在普通班中附加特殊教育輔導,以及設立特殊學校,未來特殊學校仍需要辦,但招生應以中度及重度殘疾兒童為主,同時不是在量上而是在質上求發展,也就是說,特殊學校應有其代表性,成為提供信息、經驗的教學示範中心。這一見解是可行的。

4. 有關殘疾人的報刊雜志

《中國殘疾人》《三月風》《殘疾人研究》《盲人月刊》《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等,都有電子版的。

5. 怎麼訂購中國殘疾人雜志

應該去當地郵政局訂購,所有刊物那裡都有

6. 中國殘疾人雜志社是全額事業單位嗎

現在大多數的企業,只有極少數由黨或政府主辦的才是事業單位,比如《紅旗》。

7. 著名的殘疾人有哪些

1、史蒂芬·威廉·霍金: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2、張海迪: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

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3、海倫·凱勒: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好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並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

4、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

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5、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在病榻上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鼓舞了幾代熱血青年。

8. 為殘疾人服務的雜志有哪些,怎樣訂閱

為殘疾人服務的雜志主要有中國殘疾人雜志社出版《中國殘疾人》、《三月風專》、《盲屬人月刊》三種月刊,其中《中國殘疾人》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的服務綜合性月刊,《三月風》雜志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文化綜合性月刊,《盲人月刊》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的為盲人服務的盲文版綜合性期刊

9. 收集有關於張海迪、史鐵生、霍金等敢於向命運宣戰的資料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的故事]
[鳳凰衛視主持人魯豫與張海迪的對話——真實美麗張海迪(節選)]
20多年過去了,今年就要47歲的張海迪,在人們心目中的光環似乎漸漸消去。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她會說些什麼……
張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才26歲,今年就要47歲了,20多年過去了,時間是真的很快,但是當時那些我有時候回想一下,我就覺得像做夢一樣,而且想想還是覺得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魯豫:你還記得當時你被神話的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張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寧,我當時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來裝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單位,送到我的家裡,那個時候一點沒有辦法,而且在我家裡,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則上百,少則幾十個,或者是幾個人,每天都去,我們一定要見見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嗎?
魯豫:但是從外人看來,比如從我看來,有一天,張海迪好象就從我的視線消失了,然後就很少聽到她的消息。就感覺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動就淡出我們的視線,還是外界在慢慢遠離你。到底是一種雙向選擇,還是純屬你個人的選擇?
張海迪:大概,我覺得是雙向,因為首先是我覺得是我個人的。我個人我覺得我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特別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作為作家,是應該在幕後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為我不是一個演員,我不是去演戲,我不需要登舞台,因為我的工作應該是大家看不見的,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當大家看不見我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裡艱難跋涉的時刻。那麼在這個宣傳媒體上,他們對一個人物的宣傳,對我來說,應該是比較長久的了。一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什麼一個版一個版地寫海迪了或者是怎麼樣。但是,當時到了1986年,這個情況會好了一些。
(解說)1991年,張海迪接受醫生診斷,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於是,她經歷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術。魯豫:那手術過程很痛苦吧?
張海迪:非常痛苦,應該說是從剝離到縫合這段時間,因為這么一點點地方,上海最好的醫生為我治療,已經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這么一點地方縫了四十多針。很小很小的針,雖然那個線很細但對我來說好像是拉一根麻繩。
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難以承受的那種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當時作完手術以後我的手也很涼,也有些顫抖,但是我沒有叫一聲。我出來的時候,我愛人正在外面等著我,他的手我這么一摸,比我還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我什麼也不會說,我說你會說嗎,他說我也不說。我說不,你會說。那個時候不能笑了,因為臉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夠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耐的痛苦。
魯豫:你那個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過嗎?
張海迪:沒有,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因為病痛而掉過眼淚。我這個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掉過眼淚。總是因為別離,離開了自己親人,離開朋友,然後什麼什麼,眼淚汪汪,就這樣。大家等一下可以嗎,我是看著表上廁所。
魯豫:我發現海迪身上有一點超出常人,那就是對時間的敏感。由於她從胸部以下,身體完全沒有知覺,所以必須非常嚴格的遵守時間。每隔兩個小時,必須要使用一次洗手間,而每一次她並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鬧鍾,好像身體裡面已經有了一個自然的生物鍾,到時間就會提醒她。海迪告訴我說,這是她用了40年的時間,養成的一個習慣。
(解說)手術後,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依然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兩年後,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
魯豫:42年跟疾病一直這樣相伴,不知道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狀態?
張海迪:有的時候我自己想想,偶爾也有熱淚盈眶的時候,自己為自己感動。因為什麼呢,有的時候,這么想想,哎呀,特別是有時候我跟我媽媽聊起來。有時候就講說,媽媽你說,我如果當時病了,我堅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堅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堅持。真的,如果我能夠堅持四十年的話,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為我要戰勝很多別人根本就看不見的東西。那麼就是得克服很多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困惑和障礙。
魯豫:但是你為什麼沒有放棄呢?
張海迪:沒有放棄是,每天都想想放棄,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來。我覺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經將要熄滅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幾天跟他們講的,我說我自己每天都想放棄,又像一團小火焰一樣把它拾起來。這個小火種我吹一吹,我又讓它變成我心靈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讓它繼續燃燒。
魯豫:一直以來,張海迪被人們視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但張海迪和每一個平凡的女性一樣,從小就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追求。當然她品嘗過愛情的幸福,也遭受過失戀的打擊。不過她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解說)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來到山東聊城莘縣農村。在那裡,少女時代的張海迪情竇初開,有了初戀。
張海迪:有一天我喜歡一個男孩子,那個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我,就是在我們那個小小的縣城裡。但是就是經歷了這么幾年之後,大概,這個是我沒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帶著一個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現在我都記著那個女孩子。那是個冬天,她穿著一件當時很少見的,因為她從外地來,穿著一件很少見的毛大衣,毛毛領子,是這樣子的我就覺得就像冬妮婭穿的那種,那個衣服一樣,因為我們那個地方當時很冷的。他進來了以後說,啊,海迪,這是我的表妹。那天還是一起去看電影,他們推著我去看電影,他就告訴我這是他的表妹。
但是當時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這個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麼健康。就是從這天以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他真的疏離了我。在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什麼呢,我就覺得,真的那個地方太小了,那個我的殘疾太重了。那麼就是說他在做現實的,和想像中的愛情決擇的時候,他必定要偏向社會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願意把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不會痛苦了,果真是這樣。
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後來以至於於我做什麼事情還像以前一樣。有的時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電影,去露天劇院去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這個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對面的,面對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對我的眼睛,我更不願意看見他的眼睛,我願意遠遠的默默的看一看。後來就是我的朋友推著我,就是走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正好他在胡同緊那頭,我這么一看,他跟那個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裡當時真的像,你知道嗎,什麼叫針扎。
魯豫:我明白那種感覺。
張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針扎的感覺,我們每個女性,我覺得應該經歷那樣疼痛,愛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亞說的,愛情就是讓人嘗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開始就是甜蜜的話,不經歷這種疼痛的話,一個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魯豫:那後來呢,除了感情這種疼痛,感覺其他的滋味嘗過嗎?酸甜苦辣你應該都嘗過,包括甜美。
張海迪:甜美的確是有過,這裡面還有就是我經歷的。像我有一個男性的朋友,當時去看我的時候,他給我留下一句話,讓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幾年,他說,海迪,他說,等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真的你獲得了幸福,就這么一句話,當時我們都非常的隱晦。後來幾年之後,他在很遠的地方,也是知識青年,在黃河軍馬場,在那個地方,這件事情我極少跟別人說。過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給我寄來一封信,這封存信裡面夾了個照片,這個照片看了以後,我接著就撕了。
魯豫:為什麼?
張海迪:因為(照片上)他跟一個女性站在一個台階上,一個樓房的台階上,他站的高一點,女性站的低一點。他後面寫的什麼呢,就是說,海迪,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愛人是做什麼什麼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說這樣的話,而且還寄給我這樣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對我來說,就好像一顆子彈,一下子,不說是一顆子彈吧,就像一把利劍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種疼痛就是甚至讓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讓我就從那個幻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並且一瞬間會覺得現實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說)張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東師范大學教外語。兩人的結合是在1982年。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都在平靜中度過,如同現在一樣。
魯豫: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過一陣子爭論,張海迪到底應不應該結婚,對於這些爭論張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說早在1982年,她家喻戶曉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經歷過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們以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那張輪椅,這對夫婦跟中國千百萬平凡的夫婦沒有太大的差別。
魯豫:在見張海迪之前,我心裡一直有點顧慮,我怕她不願意談到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這個訪問的時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裡,海迪也完全不避諱我們,不時指揮自己的老公幫自己墊一下墊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夠感覺到海迪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為全家人由於她的病情,而要圍著她轉,而是海迪身上就有這樣一種力量,把周圍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說)張海迪夫婦沒有孩子。10年前,他們收養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倍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魯豫:關於張海迪,我聽到過這樣兩種聲音,有的人說,像她這樣一個聰明的有才氣的女子,卻要承受身體上這么大的痛苦,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說,張海迪什麼都有了,有名氣,有地位,出了那麼多書,還要求什麼呢。但海迪跟我說,她願意放棄所有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身體。我想這一點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們談到了死亡,我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她會寫些什麼?海迪說,她會這么寫,這里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1955年9月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她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年海迪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 1992年度中國作協莊重文文學獎; 1994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7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年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年全國第三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1999年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 2002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年12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 2003年10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發奮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了哲學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奮斗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著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的孩子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年她被日本NHK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張海迪先後被授予各種榮譽稱號—— 1981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年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年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2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3年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年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年中宣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年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 1992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一次; 1993年全國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年被日本NHK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年被新華社《環球》雜志評選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世紀女性」。 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代表作品:《向天空敞開的窗口》、《輪椅上的夢》。
你寫錯別字了,是「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主席。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其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