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傷寒病提綱

傷寒病提綱

發布時間: 2021-03-25 21:21:53

㈠ 簡述六經病提綱並分析其病機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即9-15時之間。
因太陽病的病機為陽氣被風寒之邪郁遏,故在9-15時這段陽氣最旺的時間,人得天氣之助,則正氣盛而有病邪得解的可能。《內經》曰:自得其位而起。此之謂也。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即15-21時之間;
陽明病,熱盛邪實之證,故於陽氣衰減之時可能病邪欲解。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即3-9時之間;
提示邪結少陽不得舒發之證,於一日陽氣升發之時,邪有發越得解的可能。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即21-01時之間;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即23-05時之間;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即1-7時之間。
三陰之為病,陽衰陰盛之證。故在夜半至天明的稍前稍後,即陽生、陽長之時,有病邪得解之機。
天氣之陰陽盛衰對人的不同病證的預後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陰陽會通,變化難極。故亦不可生吞活剝,生搬硬套。如此,則思過半矣。
學群 白

㈡ 傷寒病怎麼治療

治療治療傷寒應掌握辨證論治原則.傷寒六經病總的治則為祛除外邪,扶助正氣.三陽病多屬表證,熱證,實證,以祛邪為主,三陰病多屬里虛寒證,治法應以扶正為主.但傷寒病的診治較為復雜,倘若誤治,可致變證迭現.如太陽病雖有表邪,但不能發汗太過,否則津液耗傷,甚則汗多亡陽;太陽病表邪未解,不可誤行攻下,否則可成痞證或結胸;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陽明病腸胃燥熱,故禁發汗及利小便,以免重傷津液;陽明邪熱在經,尚未與燥屎相合,不可過早攻下;少陰病陰陽皆虛,不可誤汗,誤下等等.

㈢ 傷寒方面的問題

發於陽,即病在三陽;發於陰,即病於三陰。三陽陽氣充足可與外邪故而發熱,三陽為表而惡寒;三陰抗邪之力不足,故而無力發熱只見惡寒。此條主要是以症狀判斷病性陰陽。七日愈六日愈乃對疾病一種推測,據伏羲氏河圖生成數推演而來,仲景自注以陽成數為七陰成數為六之故。

㈣ 傷寒病案分析

  • 【病理辨證】:

  • 中醫將膽囊炎歸屬「脅痛」、「結胸」、「黃疽」等范疇。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是導致本病的主要病因。如長期酗酒、嗜食肥甘厚味者,則濕熱內生,蘊結脾胃,鬱蒸肝膽,致土壅木郁,或郁熱煎熬成石;或嗜食泡菜生蔥,使寄生蟲卵人於胃腸,日久蟲積阻滯肝膽氣機,造成膽汁疏泄不利。憂思郁怒易傷肝,膽附於肝,兩者互為表裡,肝傷膽必受累,肝膽失疏,則膽腑通降失司,膽汁排泄不暢;或郁而化熱,結成砂石。

    中醫認為急性膽囊炎多為實證,慢性膽囊炎多為虛實夾雜之證。膽囊炎的辨證分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肝鬱氣滯:右上腹或劍突下間歇性隱痛,可牽扯至肩背部疼痛,可有低熱,咽干,性急易煩,食慾缺乏。舌淡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緊。

    (2)肝膽濕熱:右脅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呈持續性絞痛,陣發性加劇,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脹滿,身熱口渴或惡寒發熱,或惡心嘔吐,納呆,多有目黃,身黃。舌偏紅,苔黃膩,脈弦數。

    (3)毒熱內蘊:寒戰高熱,右脅及脘腹疼痛拒按,黃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結,甚則神昏,氣促,肢冷。舌絳紅、乾燥,苔膩或灰黑,無苔,脈弦數或細數。

    (4)肝陰不足:右脅痛,多呈隱痛,頭目眩暈,口乾,耳聾耳鳴,急躁易怒,少寐多夢。舌紅或有裂紋或見光剝苔,脈弦細。

  • 【臨床症狀】:

  • 急性膽囊炎

    (一)急性膽囊炎不少患者在進油膩晚餐後半夜發病,因高脂飲食能使膽囊加強收縮,而平卧又易於小膽石滑入並嵌頓膽囊管。主要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發熱、惡心嘔吐,但寒戰少見,黃疸輕。腹部檢查發現右上腹飽滿,膽囊區腹肌緊張、明顯壓痛、反跳痛。

    慢性膽囊炎

    (二)慢性膽囊炎症狀、體征不典型。多數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厭油膩食物、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近似;有時因結石梗阻膽囊管,可呈急性發作,但當結石移動、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轉。體查,膽囊區可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若膽囊積水,常能捫及圓形、光滑的囊性腫塊

  • 【注意事項】:

  • 在飲食方面,膽囊炎急性發作時,在消炎治療的同時,還應採取禁食的措施。當症狀緩解後應食豆漿、果子汁、素菜湯、濃米湯等高糖流質食物。慢性期膽囊炎可食瘦肉、雞肉、魚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膽固醇半流質食物。同時應多飲水,促進膽汁的排出。

    在工作活動方面,急性發作期卧床休息是必要的。慢性期可考試,大收集整理根據病情的輕重適當參加一點體育活動或工作,但不可過量。因為大量活動造成的疲勞是臨床上膽囊炎發作的常見誘因,且活動量大,消耗多,需補充高能的食物,這樣會大大增加膽囊的負擔。

㈤ 傷寒論六經病的提綱證是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一作寒)是也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太陽病的桂枝湯臨床應用以及使用禁忌: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 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兩) 芍葯(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

助葯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 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 惡等物。

176.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兩)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臣億等謹按前篇雲∶熱結在里,表裡俱熱者,白虎
湯主之,又雲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小青龍湯主之。方十。

麻黃(去節) 芍葯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 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 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 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㈥ 傷寒症的症狀是什麼

傷寒(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持續的菌血症與毒血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反應,以回腸下段淋巴組織為主的增生、腫脹、壞死與潰瘍形成為基本病理特徵,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全身中毒性症狀與消化道症狀、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本病又稱為腸熱病(enteric fever)。但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系病原經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並非腸道局部病變所引起,腸、腸穿孔是可能發生的最主要的嚴重並發症。
1、傷寒勞復(身熱,尿赤如血色)。用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殼),加蜜半兩拌勻,炒至微焦,研細,再加豬膽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薑二片、烏梅一個,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後,去渣留尿,加溫,飯後將丸送下。
2、傷寒勞復(按:指傷寒病後,身體未復原而性交,引起舊病復發)。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開,去渣,再煮開二次,溫服,得汗即愈,無汗可再服一劑。
3、傷寒發狂,胡言亂語。用鐵粉二兩、龍膽草一兩,共研細,磨刀水調服。每服大人一錢,小兒五分。又方:用蚯蚓泥,涼水調服。又方:吞生雞蛋一枚,有效(症見熱極煩躁)。
4、傷寒無汗。用代赭石、乾薑,等分為末,熱醋調勻搽在兩手心上,然後緊握雙拳夾在大腿間。蓋被靜卧,汗出病癒。
5、傷寒尿澀,小腹脹滿。用石燕研細,蔥白湯調服半錢。以消脹為度。
6、傷寒咳逆。用雄黃一錢、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熱嗅其氣。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用!

㈦ 中醫傷寒包括哪些疾病

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廣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傷寒有五」之傷寒為廣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傷寒以六經為辨證綱領。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

㈧ 傷寒是什麼症狀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持續性高熱、全身中毒症狀、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相對緩脈(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 、皮膚玫瑰疹。可有腸出血,腸穿孔等並發症。小兒傷寒一般較成人輕,病死率不高,但臨床症狀常不典型,容易誤診。

流行病學:傳染源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病菌由糞便向外排出,通過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傳染,蒼蠅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於夏、秋季節,每年的7~10月,是傷寒的高發季節,與夏秋節人們喜食生冷食物和蒼蠅活動頻繁有關。發病以學齡兒童多見。

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多數起病緩慢,體溫逐漸上升,至5~7上升至39~40℃,且持續不退,除發熱外,病兒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表情淡漠、頭痛、全身不適、腹脹、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相對緩脈,即脈搏跳動與體溫上升不相稱。在腹部和胸部可見淡紅色皮疹,稱為玫瑰疹,但少見。約半數患兒有咳嗽,咽部充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狀。在病程的第一周末,特異的化驗「肥達氏反應」開始轉為陽性,有利於診斷的確立。

小兒傷寒的特點是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表現起病急,熱型不規則,胃腸道症狀明顯,無相對緩脈,肝脾腫大明顯,容易並發支氣管炎,病情也相對較輕。合並腸出血和腸穿孔也較少。

並發症:在發病的2~3周,可合並腸出血和腸穿孔,所以飲食不宜過多,應吃無渣食物。但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作用,此類並發症已少見。

治療與護理:抗生素治療,現在多使用第三代頭孢黴素和喹諾酮類抗菌葯物。護理方面:患兒絕對卧床休息,以減少病兒的消耗,熱退以後適當逐漸增加活動量。飲食以營養豐富、少渣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為宜,如豆漿、牛奶、肉湯、蛋湯、米粥、軟面條、豆製品,忌食生硬食物,以預防並發腸穿孔或腸出血。高熱時用物理降溫,頭部冷敷、枕冰袋,不宜大量使用退熱劑,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患兒虛脫。注意口腔及皮膚的清潔,可用溫水擦洗皮膚,用淡鹽水漱口。

預防:一、控制傳染源,病人應早期診斷,及時隔離治療以減少傳播。二、切斷傳染途徑,是降低發病率的關鍵性措施。應切實抓好糞便管理、水源管理、飲食衛生管理及消滅蒼蠅、蟑螂等工作,廣泛開展衛生宣教,養成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的良好習慣。三、保護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區應進行預防接種。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