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王雜志
① 誰有蒲王雜志下載可以發給我嗎謝謝了。分都給你了qq1098496837
木有。。
② 誰有蒲王雜志下載可以發給我嗎謝謝了。分都給你了、、[email protected]
淘
寶
搜
索
>>騰駿良品 你會有驚喜!免費送你一期,精彩不斷!
③ 赤璧之戰
赤壁之戰的故事,在我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從正史到演義,從戲曲到影視,都把這場規模浩大的古代戰爭,渲染得豐富多姿,波瀾壯闊。赤壁鏖兵是意義重大的戰略決戰,戰爭的開端,是孫劉兩家的生死存亡;戰爭的進程是如何以弱勝強;戰爭的結局,奠定了三分天下各佔一方。歷史的本身情節就十分生動,又經過藝術化的處理就更加熱鬧非凡。像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蔣干盜書、黃蓋詐降、諸葛借風、火燒戰船、敗走華容等一連串的精彩故事,久已深入人心,就連不識字的老頭老太太也都會說:「周瑜打黃蓋— 願打願挨」可見其影響之深廣。
赤壁懷古之作,最著名的便是一詩、一詞、一賦。詩《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杜牧的名作。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賦都是蘇東坡的。雖然是在同一個地方,緬懷同一件事情,但卻有著不同的意蘊和情致。比較而言,杜詩寫得清麗俊逸,貴在巧思;蘇詞則寫得雄渾豪放,氣勢磅礴。杜牧完全避開了正面,既不寫景也不敘事,而是通過一份戰爭遺產來引發懷古之情,讓人們想到那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然後卻陡然一轉,從反面去假設戰爭的另一種結局,其妙處盡在於此。詠史不落窠臼,出神奇於百煉,起別趣於寸心,這正是小杜七絕的特點。
蘇軾的詞寫得豪邁壯闊,雄奇無比,把寫景、詠史、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從正面著筆直入主題。一開始就以非凡的氣魄,極力把時空擴展開來,立刻就展現了一幅雄偉壯觀的畫面。讓人彷彿看到了詩人正兀立岸邊,望浩浩之長江,嘆悠悠之歷史;對巍巍之赤壁,涌翩翩之浮想。他寫出了壯麗的景色,驚濤拍岸,飛珠濺雪,洶涌澎湃,氣象萬千;他寫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使雄姿英發的周瑜在他的遙想中出現,如見其音容笑貌;他寫出了深沉的感慨,在昂揚激越的詞句後面,分明是無奈的苦澀,壓抑的情懷。這首詞氣勢之宏大是前無古人的,是蘇詞及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品,其雄剛超邁足以傲視古今。
賦,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種獨特之文體,它始於先秦,盛於漢魏,源遠流長,不絕於歷代。古賦接近於詩,班固曾說:「賦者,古詩之流也」,雖然字不分行,但一般都是句式整煉而協韻,有別於詩的是「不歌而誦」,即是不便詠唱的詩。至唐宋時,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產生了詞情並茂,聲韻和諧,駢散揉合,長短錯落的文賦,《赤壁賦》即是文賦中的代表性名篇。其構思之精巧、立意之高遠、謀篇之嚴謹、詞采之清麗,韻味之雋永、氣脈之順暢,都是卓立古今,罕見其匹的。
還是先讓我們進入他的心靈軌跡吧: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賦的開端記述簡明,似乎僅為點明時令,說清地點,交待人物而已。看似平淡無奇,卻盡得謀篇布局之妙,彷彿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在戰鬥打響之前的排兵布陣,顯示其運籌帷幄之才。你看他安排好赤壁之地,來引發懷古之情;布置下蘇子與客,以展開雙方的議辯;讓微風來增強動感,並將使游興升華;給秋水賦予重要使命,不單單是環境、情趣的需要,還是後來爭辯之議題;他還埋伏下了酒和船,不時在關鍵之處來接應。就差一個重要角色沒有出來,那就是月亮!不過他已經在呼喚了,不是正在誦明月之詩嗎?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軾是品月的高手,誰人不知他的《水調歌頭》?果然,隨著月的出現,整個情調為之一變。她冉冉升起於東山之上,宛如在協奏曲中,小提琴拉響了明亮的主旋律,她徘徊於鬥牛之間,使夜空更顯得深邃幽遠;她把清冷的光灑向了秋水,使江面更增添空曠茫然。至此,蘇軾已經布下了如詩的夢境,以便把情感升華到沸騰的頂點。突然,他又忽發奇想,魔法般地使船縮小,變成一葉蘆葦飄浮於萬頃之茫然。他把自身縮小正是為了反襯江天的浩瀚,又讓風來吹送輕舟,拂盪衣袂,浩浩乎,飄飄然,如夢如煙,怎不讓人身心俱醉,晃若登仙?寫到這里完成了第一段落,而這僅僅是一個精彩的發端。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寂靜的夜,浩渺的江、彌漫的霧氣。晚風習習、皓月千里、隨輕舟而盪漾的思緒,行文到此,已經是情景相生,意趣皆俱,游樂盡興,往下還寫什麼呢?這不已經是一篇很好的游記?不,蘇軾的目的遠不止此!他以游寫景,即景生情,是為了由情入理,然後還要因理而議,並在議論中闡述哲理,揭示主題,這才是他的全部用意。你看,蘇子與客對同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感受,一個痛飲放歌,豪情洋溢;一個托聲簫管,流露出哀怨與悲戚。那斷腸的簫聲,文中連用了六種比喻,真是凄涼、悱惻、揪心之極!可是,為什麼呢?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話不用別人來問,蘇軾自己就首先發問了:「何為其然也?」有問必有答,這很自然地就引出下文,整個第三段落,都是客人在申述悲之由來,他的滿腹惆悵,首先是由於弔古傷今,由赤壁聯想到曹操,想到他的文治武功,想到他的英雄一世,想到他當年在此的赫赫聲威,如今他又在哪裡呢?如果僅有這種懷古之嘆,來作為悲的由來,那是太不夠了!先別忙,這僅是第一層意思,好戲還在後頭。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他又在縮小自己了,變成了極平凡的小人物,然後再去和歷史上的大人物比較。請看,連英雄豪傑都難免被時光所淹沒,像你我這樣的等閑之輩就更不值一提了,難道還不可悲嗎?這已經不是替古人擔憂了,而是聯想到自己,在這「無才可去補青天」的王權社會里,縱有鴻鵠之志,又能如何?這應該是他的心裡話。這種對比所引伸出的結果,更是嘆人生之短暫,羨大自然之永存,他幻想著去與神仙為侶,卻擁抱宇宙達到永恆,但絕無實現的可能。願望破滅了,因此,才托遺響於悲風。到這,那悲的由來才算寫夠了!這段客之所言給全篇的文勢造就了跌宕,形成了波瀾,從而逼出了暢談哲理的第四段,那才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呢。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首先把話題扣緊在水和月上,並以水之川流,月之盈虧,來講述變與不變之哲理,這正是全篇的題旨。其實,所謂的「客」無非是一種假託,虛擬人物來製造議論的話題,這是中國古賦的傳統手法,就像司馬相如筆下的子虛、烏有先生一樣。他這番「變與不變」的闡述是全文的意脈之所歸,早就在這里等著呢!前面的泛舟之樂,簫聲悲鳴,客之發議,都是在一步步地往這引,如筍剝殼,如繭抽絲,逐層深化,終於至此,這是多麼縝密精湛的藝術構思啊,「立片言以居要」,妙就妙在這里!」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東坡居士的「變與不變」之妙理,還只是思想認識上的曠達,欲解脫精神上的苦悶,還需有行為上的超逸,於是他又以「風月本無價,山水自有情」來勸慰『客』,應該在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胸襟自會開闊,忘卻一切榮辱得失。這實際上是他給自己開出的葯方,當時,蘇軾正處於仕途逆境,剛剛因為「鳥台詩案」而被捕下獄,險些丟了性命。由湖州知州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仍是待罪之身,限定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官場失意,抱負成空,這是他悲之由來。但另一方面,他在黃州雖躬耕壟畝,處境艱辛,而豪曠不異於往日,常與田父野老交遊,在談笑中將塵俗權貴視如草芥,這是他樂觀開朗的性格所決定的。因此,《赤壁賦》中主客的所述的悲觀與達觀,表露的都是他自己的情懷,假託於主客,無非是在表演一出精彩的自拉自唱。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最後一段的結尾,寫得簡短精煉,但卻在情感上再起波瀾,並能關照全局且留下雋永的餘味。由於苦悶暫得解脫,故「客喜而笑」,從而完成了全文的由樂而悲、再從悲到喜的情緒轉換。由開始的泛舟到最後的枕舟,由月出東山到東方既白,首尾呼應之妥貼,渾然天成。再看那酒杯,從「舉酒屬客」到「飲酒樂甚」,進而「洗盞更酌」,直至「杯盤狼籍」,好一件貫串道具,正體現了匠心之巧。那最後的一句更有意思,雖然只是平淡地說:「他們躺在船上就睡著了,連天亮都不知道」,但游樂盡興之意卻躍然紙上,還用明說嗎?總覽全篇則可領悟,東坡文章果然似行雲流水,縱橫多姿。他那超凡之筆很從容地就達到了化景物為情思,融哲理於詩意,將壓抑之情包容於曠達之想,極盡神妙。難怪明代有學者嘆服地說:「古今之文,至東坡先生無余能矣!」推崇之情,無以復加。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的名字是光芒四射的,他不僅文章蓋世,還是個詩書畫全才。即便是飲食養生之道,他也不比後世的營養專家差。他很崇拜韓愈,稱頌韓文公是「文起八代之衰」。但後人評價唐宋八大家時,卻有:「詩到蘇黃盡」之嘆。他的詞,一掃晚唐、五代浮艷之風,開創了豪放詞派之宗,與辛棄疾之詞並稱「蘇辛體」,在書法方面,他長於行楷,用筆豐腴跌宕,有爛漫之趣,與米芾等合稱宋代書法四大名家;他擅長畫竹,並喜作怪石枯木,論畫主張神似,為文人畫之倡導者,「胸有成竹」的典故正是他的名言。在文章、詩、詞、書、畫五項中,他是全能冠軍,多才多藝,歷代罕見。
值得稱道的是,在唐宋八大家之中,蘇氏一門就佔了三個。其父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文章泰斗,在文學史上都有著輝煌地位,一門三傑,傳為美談,清代選編的總集《古文觀止》,從先秦到明末,選了又選,挑了又挑,收了文章二百二十二篇,而蘇氏父子竟佔了二十四篇,可見他們爺仨的份量。為了對三蘇加以區別,他們兄弟倆被人們稱為大蘇、小蘇,其父則被稱之為老蘇。
盡管蘇氏父子名高天下,才冠當時,但居官卻均未顯達。蘇洵僅當過秘書省校書郎、縣主簿等微職,大小蘇兄弟雖同科登第,但仕途都很坎坷,屢遭厄運,幾經謫貶,經常處於逆境。蘇軾在黃州寫《赤壁賦》的時候,正是他最倒霉的時候,生活也較為貧苦,他曾在詩中寫道:「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詩中所說的東坡,便是他築室自居的宅東之土坡,他那永垂後世的雅號——東坡居士,就是這么來的。
歷史有時也會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那個曾被唐宋兩大詩人吟詠過的黃州赤壁,其實並非「三國周郎赤壁」,原來在湖北省境內有幾處赤壁,除黃州之外,還有武昌縣西南,嘉魚縣東北,蒲圻縣西北三處,都叫赤壁,杜牧在四十歲的時候,曾任黃州刺史,他所詠的《赤壁》與蘇軾所游之處,是同一個地方,經考證,當年周瑜大破曹兵,火燒戰船之處是蒲折西北的長江南岸,對面便是曹操敗走的鳥林。蘇軾對此也許未必全然不知,所以他詞中才特意點明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等於宣布了「我是聽說的,藉以抒懷罷了!」。不過,歷史既然造就了名人,名人反過來也能造就歷史。真實的赤壁也許只是殺戮的見證,在此已無多大的意義,而蘇軾筆下的赤壁,已然是精神的升華,喚起了後人無盡的遐思和感悟,人文的美學價值便在於此。在清朝的康熙年間,正式將黃州赤鼻礬定名為「東坡赤壁」,並在那裡修了二賦堂等建築,以紀念那位偉大的文豪。
作者:笑波,長沙市人。人文科學工作者。現任湖南省某雜志社文化總監,作品散見於中外報刊,寫作以散文、雜文和評論為主。
來源:國際在線
前後《赤壁賦》比較賞析
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後,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所寫。兩文意境高遠,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寫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稱千古絕唱。《前赤壁賦》描繪了赤壁秋夜清幽曠渺的優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飄逸興致,以主客問答的方式,發表對宇宙人生的見解,特別是通過對明月與江水變與不變的議論,表現了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生活態度。《後赤壁賦》描繪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氣氛,寫出了獨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後以白鶴道士的虛幻夢境作結,於空靈奇幻中寄託超塵絕俗之想,筆調迷離惝恍,逗人遐思。古人曾稱贊說:「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兩文的一些特點作比較分析。
一、兩文的相似點
1、文章體制上相同。
賦本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到漢代形成一種特定體制,它兼具詩和散文的性質,講究文采,注重韻節。到宋代賦已趨於散文化。前後《赤壁賦》都屬於賦體,而且都採用了「以文為賦」的形式,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趣。它們都有固定的節奏與較為寬泛的音韻,語句上駢散結合,錯落有致,在整齊的對偶句中顯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節自然流暢,文勢充沛,給人強烈的美感。不僅如此,蘇軾用散文筆法縱橫自如地寫景、抒情、敘事、議論,他那汪洋恣肆、雄偉奇麗的浪漫主義風格,在其豐富的想像之下更顯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 蘊含的情感一致。
兩篇賦都以游樂為主題,一游後再游,都能歸結到享受江山美景的樂趣,表現曠達開朗的胸襟和生活態度。雖然不能排除作者的這種超脫是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後和曠達的外表下,潛藏著作者的抑鬱和悲傷,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兩文寫遊玩之樂,際遇之悲,解脫之情,字里行間都跳躍著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身影。這樣看來,林語堂的話就值得人細細思考玩味:「這兩篇賦之出名不無緣故,絕非別人的文章可比,因為只用寥寥數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覺道出,同時把人在這個紅塵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豐厚的賜與表明。」
3、詩情與哲理的完美結合。
兩文在藝術上的高品位,主要體現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詩情到哲理的升華和凝聚,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閱讀兩文,不管是前《赤壁賦》還是後《赤壁賦》,你都會覺得自己是處於月光水色的籠罩之中,在聆聽一個哲人向你闡述人生的道理。難怪《古文觀止》里評論說「前後《赤壁賦》不啻一部《南華》」,意思是說,《赤壁賦》完全可以當作道家的《南華經》來讀,因為它們在寫景抒情中,處處流露著對人生哲理的參悟。
二、兩文的不同點
1、描寫的時令景色不同。
蘇軾於元豐五年七月游覽黃州赤壁,寫下前《赤壁賦》,三月後重遊寫下後《赤壁賦》。從時令上看,前文字字秋色,後文句句冬景。就景色而言,前文寫泛舟所見,讓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描繪出秋江的清朗和澄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江水、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不由得人不陶醉其中。後文景色同是寫月夜,卻險怪可怕,「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木枯石瘦,令人驚恐悲哀,黯然神傷,下文又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寫岸上所見,由「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等奇景至「適有孤鶴」、「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更加渲染了恐怖的氣氛。
2、內容側重點不同。
前文開頭便描繪出一幅安謐、寧靜的自然畫面,接著以主客問答的手法,抒寫自己內心的情懷。「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同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寄託。可以說,在內容上,前文重在闡發哲理,這也是蘇軾「議論入詩」的文學主張在創作中的體現。
後文寫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餚」之憾,後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曲折起伏。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最後寫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可以說,後文重在敘事寫景。元代文學家虞集非常推崇後文的寫景成就,認為「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章法。末有道士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 。
3、心境追求上不同。
封建社會的「士」人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同風雨中的一葉扁舟,所以他們有時用儒家的入世觀念激勵自己,有時又用老莊的出世觀念來安慰自己,這是中國古代文人一道獨特的風景。前文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度。作者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主調上是曠達樂觀的。後文寫到孤鶴掠舟,「夢一道士,羽衣翩仙」,而仙鶴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徵,如此幻境幻想表現的是蘇軾試圖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這也是前人評述前後赤壁賦「不啻一部南華」的原因所在。而與前文相比,後文略為虛無縹緲,更多流露出遺棄塵世的思想。
以上從相似點與不同點兩方面比較分析了前後《赤壁賦》的特點,而實際上,正如林西仲所說:「若無前篇,不見後篇之妙;若無後篇,不見前篇之佳。」這樣看來,認為前後《赤壁賦》是蘇軾散文中的「雙璧」應該是不為過分。
④ 蒲王雜志怎麼才能看到.下載的地址給我或者發我QQ. 343892874
淘寶搜索!
騰駿良品
精彩不斷!
⑤ 求蒲王雜志!!! 可以發給我嗎謝謝了!QQ690307746!
這類型雜志一般是收費的而且只有電子版
建議樓主你網路 騰駿良品 看看
店長好人都會送你一期的
⑥ 誰有蒲王雜志下載可以發給我嗎謝謝了。分都給你了、、QQ274070523
一般來說雜志木有免費的!都收費的!
要價廉物美不妨搜
騰駿良品
⑦ 誰有蒲王雜志下載可以發給我嗎謝謝了。分都給你了、、QQ124766032!
不如你試試網路
騰駿良品
那個好像有試閱的哦
雜志還挺多的
⑧ 你有蒲王雜志么,能給我發過來么 [email protected]
要看新雜志哪有不花錢的,想小花錢買好雜志淘
寶搜索
騰駿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