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才雜志
㈠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出處:
出自孟子的《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1)天下英才雜志擴展閱讀:
孟子人物評價: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孟母三遷典故: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逝,母親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
㈡ 翻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示出自《孟子. 盡心上》
意思是: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
出自:孟子的《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2)天下英才雜志擴展閱讀:
作品讀解: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於天,一系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說,一樂取決於天意,三樂取決於他人,只有第二種快樂才完全取決於自身。因此,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樂,因為它是屬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圍,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
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㈢ 為什麼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
資中筠先生說過:「我覺得也不用諱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我說的就是清華。從小學到大學,不僅是清華,而且很多學校都是這樣,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這樣一句話著實令人振聾發聵。畢竟清華、北大仍然是人才輩出,不論哪個行業哪個領域,恐怕還是這些學校的人才占據優勢。不過,或許有些言過其實,卻戳中現實教育之至關痛點,這應該才是我們關注的。
浮躁,古語有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遺憾的是,今天的我們,無論是窮,還是達,恐怕連基本的獨善其身都比較難。最為可惜的是,面對社會的浮躁,教育也變得浮躁,也做不到獨善其身,總是把不住自己的方向與目標,堅定不了自身的理想與價值,往往隨波逐流,又何以大成,是為痛哉。
㈣ 傲天下英才之志,創千古未有之舉 出自哪首詩,是誰寫的
出自當代,作者鄧俊宇現代詩:《志向》
迷霧遮住了眼,貪欲遮住了心。
花言遮住了理智,享受遮住了志向。
天狗食日,感嘆世界驚奇。
妄成己志, 恨有心卻無力。
歲月蹉跎,人生幾何?
壯志報國空成夢,何奈成敗不由已。
恨成事太難?笑獨自多想。
人生苦短,回頭是岸?
自有不甘,何以心安?
空有報國志?輝煌已成笑談?
歲月無雙,人生有憾。
志高才低,空談夢想。
才高志短,虛有才幹。
才志並存者忍辱負重,只為一鳴驚人。
曠世奇才者目觀天下,不為一舉成名?
傲天下英才之志,創千古未有之舉!
㈤ 1: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一樂的教育家是
1 孟子一生熱愛教育事業,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為人生的三大樂趣之一。
2早在17世紀後期,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提出「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乾的人」。
3施泰倫
4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他在1922年3月在《新教育》雜志上發表了《教育獨立議》一文,提出教育要「保有獨立的資格」
㈥ 評審職稱時論文發表雜志不能在廣電總局上查到怎麼辦
《天下英才》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網站上沒有查到。同方知網、重慶維普、萬方數據均未收錄。評職稱肯定不能用了。
㈦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出自哪裡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 》。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章句上)三樂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應該說是親情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應該算是自身之樂.以上二樂,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親情和個人之樂.而三樂就不同了,並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因而,三樂乃極樂,是親情與自身之樂所無法相比的.「得天下英才」不易,能夠有機會有能力而「教育之」則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