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版七年級生物上冊復習提綱
⑴ 七年級上冊生物(濟南版)重點知識點
顯微鏡各部分使用。細胞結構和功能。綠色植物的分類和3大作用,是重點。動物的分類,運動和行為,微生物的分類及作用。。。。。總體: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微生物,動物分為環節動物,節肢動物,魚類鳥類哺乳類。植物分為藻類,蕨類,種子植物。微生物分為病毒,真菌,細菌。總體上就這些,重在理解記憶。。。。。。
⑵ 初中會考生物復習提綱 濟南版
專題四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病毒結構一般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無細胞結構,營養方式寄生,只能在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繁殖方式自我復制,分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細菌結構,形態球形桿形螺旋形,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有的有鞭毛,有的有莢膜,有的能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胞質濃縮形成的,並不是繁殖結構,營養方式腐生或寄生,繁殖方式分裂繁殖,能產生抗生素,對細菌起作用。
真菌分為單細胞的如酵母菌,多細胞的如黴菌,蘑菇,結構分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營養方式寄生,腐生,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五——1 人的生活需要營養
食物的營養成分中包括
有機物——糖類(絕大部分是澱粉)、蛋白質(肉蛋奶中含量豐富,由氨基酸組成,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維生素
無機物——水、無機鹽(兒童缺鈣患佝僂症,中老年缺鈣患骨質疏鬆,缺鐵患貧血症,缺碘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維生素種類
含量豐富的食物
缺乏時的症狀
維生素A
動物肝臟、胡蘿卜、玉米、魚肝油
夜盲症、乾眼症、皮膚乾燥、脫屑
維生素B1
牛肉、穀物、豆類
神經炎、腳氣病、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生長遲緩
維生素C
新鮮的蔬菜水果
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
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類
兒童佝僂症、成人的骨質疏鬆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
消化腺:一類是位於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臟)
另一類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內的小腺體(胃壁上的胃腺、小腸壁上的腸腺)
消化包括:物理消化(通過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食物被磨碎並與唾液充分混合)和化學消化(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唾液澱粉酶能將食物中的少量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食物的消化過程:
1. 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澱粉被初步消化
2. 食物在胃中的初步消化:胃蛋白酶對蛋白質具有初步消化作用
3. 食物在小腸內的徹底消化:膽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將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利於脂肪消化;胰液和腸液都含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
澱粉——麥芽糖——葡萄糖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蛋白質——氨基酸
營養物質的吸收:口腔、咽、食道沒有吸收作用,胃小腸大腸有吸收作用,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是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器官
五——2 人的生活需要空氣
呼吸運動包括
吸氣時:肋間肌收縮向上運動,膈肌收縮向下運動,胸腔變大,身體內氣壓低於外界大氣壓,氣體進入身體,肺變大
呼氣時:肋間肌舒張向下運動,膈肌舒張向上運動,胸腔變小,身體內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氣體呼出,肺變小
體內的氣體交換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
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血液中的氧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進入血液
肺泡和毛細血管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氣體由1進入2的過程叫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通過呼吸運動實現,氣體進入2時,2處於擴張狀態,
此時人體處於吸氣狀態,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發生
在圖中的4和5之間,遵循的原理是氣體的擴散作用,
氧氣最終進入圖中的5組織細胞,二氧化碳從圖中的5組織細胞
產生,請用圖中數字和箭頭表示氧氣在人體內經過的
途徑1---2---3----8----9----4---5.呼吸全過程的四個環節:
肺與外界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氣體在血液里的運輸,
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個環節發生障礙:
肺與外界氣體交換
五——3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1.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漿中90%以上都是水,其餘為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它的主
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2.
血細胞
形狀
細胞核
功能
紅細胞
雙面凹的圓餅狀
無
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因其中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白細胞
呈圓球狀
有
吞噬細菌。
血小板
形狀不規則
無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人的血液可分為四種類型:A型、B型、AB型和O型,一般來說,輸血時應以輸同型血為原
則,若找不到同型血,O型血可以少量地輸給其他三種血型的病人(萬能血型),AB型血病人
原則上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血(自私血型)。
人體內物質運輸的管道系統包括血管和心臟,血管分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4
血管種類
功能
管壁特點
管腔特點
血流速度
動脈
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
較厚
窄
較快
靜脈
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
較薄
寬
較慢
毛細血管
進行物質交換
一層上皮細胞
最窄
最慢
5.血液循環的途徑:
5.1體循環:血液從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身體各部毛細血管網(動脈血變為靜脈血)——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5.2肺循環:血液從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肺靜脈——左心房
體循環與肺循環同時進行,並在心臟處連通到 一起,構成完整的血液循環路線。
6.心臟結構包括四個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瓣膜(房室瓣保證心房的血流向心室,動脈瓣保證血液由心室流向動脈)
五——4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1.腎的結構:腎的宏觀結構皮質、髓質、腎盂、輸尿管(圖)
2組成腎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腎小管
腎單位 腎小球
腎小體
腎小囊
3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4尿液的形成:
4.1腎小球的濾過:血液通過進球小動脈到達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時,由於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都可以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4.2腎小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大部分對人體有用的物質被腎小管重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這些物質被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吸收送回血液,剩下的物質,如尿素、部分無機鹽和水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⑶ 初中生物濟南版復習提綱
七年級生物(濟南版)
1.生物的基本特徵
2.科學探究過程 (1)科學探究的過程 (2)設置實驗的原則 (3)研究的方法
3.顯微鏡的結構 (1)放大的結構 (2)光線調節結構 (3)對光
4.顯微鏡的使用
5.細胞學說
6.臨時裝片的製作
7.細胞的結構
8.細胞的分裂
9.細胞的分化
10.組織
11.動物組織的種類
12.植物體的組織
13.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14.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15.生物圈的范圍
16.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17.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分為兩類
18.探究活動: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19.藻類植物
20.蕨類植物
21.裸子植物
22.被子植物
23.蒸騰作用
24.光合作用
25.光合作用的公式——(1)判斷是否進行光合作用,看現象 加碘液後是否變藍
(2)光合作用的四要素
26.光合作用的物質轉變
27.呼吸作用公式——(1)呼吸作用發生在所有活細胞中。
28.呼吸作用的產物和驗證方法。
29.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比較
30.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1.環節動物
32.節肢動物
33.魚類
34.鳥類
35.哺乳動物
36.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
37.關節的基本結構
38.動物行為的獲得途徑
39.動物的社會行為
40.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41.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42.病毒的形態
43.病毒的結構
44.病毒的繁殖
45.細菌的形態
46.細菌的結構
47.營養方式
48.芽孢
49.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50.真菌的結構
51.酵母菌
52.真菌的特徵
53.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54.病毒 真菌 細菌的比較
55.細菌 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1)促進生物圈的碳循環(2)促進生物圈中的氮循環
56.生物分類的單位
七下
57.食物的成分
58.維生素缺乏症
59.消化和吸收
60.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曲線
61.探究口腔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62.營養物質的吸收
63.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64.呼吸系統的組成
65.肺泡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66.弄明白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和 組織內的氣體交換
67.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68.輸血的原則
69.血管 心臟 (1)肺循環 (2)體循環
70.泌尿系統的組成
71.尿液的形成的排出的過程
72.腎單位
73.排泄的三條途徑
74.主要內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75.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
76.神經系統的組成
77.腦的組成
78.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79.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80.視覺的形成過程
81.聽覺的形成
82.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免疫類型
83.計劃免疫
84.傳染病的預防
老師都會發提綱,到時候背就行。初中生物沒什麼難的地方。
⑷ 求濟南版初一上冊生物知識總結(求原創)
一 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所表現出的生命現象)
1 新陳代謝(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如:______ ;不斷排出體內的廢物如:_____)
__________是生物進行其它生命活動的基礎。
2 生長(生物由____到____,是說體積上量的增加)發育(個體成熟,是生物體各器官在功能方面的成熟程度)繁殖(增加了生物個體的數量)
3 遺傳和變異(遺傳是指親代與後代之間的_______,變異是指親代與後代之間的_______)
4 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
二.科學探究的六個環節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6________
三.實驗分析:巴斯德實驗:
1. 實驗的目的(或要探究的問題)是:
2. 做出的假設是:
3. 單一變數是:
4. 實驗步驟是課本上的________________步(用數字表示)
5. 實驗現象(或實驗的結果)是:
6. 結論是:
7. 本實驗有_______組對照實驗,分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練習題
1. 媽媽生小貓,小貓能長大,長大的貓能再生小貓,這一過程說明貓具有( )
A. 生長發育和繁殖 B. 生長 C. 發育 D. 繁殖
2. 生物能夠生長發育和繁殖後代的基礎是( )
A 遺傳 B變異 C應激性 D新陳代謝
3.雨後的一天下午,小亮仔細觀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一個問題: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
它們到底喜歡明亮還是喜歡黑暗?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做出的假設是:
②單一變數是:___________,③設計實驗步驟時, 蚯蚓的數量應選用( )
A每組1條 B每組10條 C 每組30條
④根據你已有的生活經驗,可以預測實驗結果是:
⑤根據預測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結論是:
七上一(2)嚴整的生命結構復習卷
知識點:1. 顯微鏡的構造:
(1)最主要的結構是: 和 (物鏡: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高.目鏡相反)
(2)調節光線強弱的結構: 和 。需強光時選用 (首先選用)和 。
(3)使鏡筒升降的結構:粗、細准焦螺旋。使鏡筒快速升降的是 ,調節物像清晰度使用 。
2、顯微鏡的使用: (1)使用的步驟:對光、安放裝片、觀察、整理和存放。
對光時,用 倍物鏡對准通光孔,使 、 、 、 在一條直線上,並轉動遮光器,使_______________對准通光孔,由目鏡可以看到 視野。
安放裝片時標本要正對 的中心。觀察時,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裝片(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 )
(2)成像:倒像(上下、左右都顛倒,即平面旋轉180°)
(3)放大倍數:目鏡╳物鏡
3. 細胞壁 起_____和______的作用
植物細胞 細胞膜 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細胞核 含有__________
細胞質 它的流動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泡 內含_______
葉綠體______作用的場所
線粒體______作用的場所
4 動物細胞沒有_______,細胞質里沒有________和________
5.多細胞生物體由小到大發育成熟的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細胞分裂使細胞_______增多,、使細胞_______增大,細胞_____使生物體形成不同層次。
6.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植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 1、將「b」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視野內看到的是 。
2、體細胞分裂後,新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原體細胞相比有什麼變化?( )生殖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原細胞相比有什麼變化?( )
A.是原細胞的2倍 B. 是原細胞的一半 C. 是原細胞的4倍 D. 與原細胞相等
3、惡性腫瘤的形成是因為細胞( )
A.不斷分化而不分裂 B. 不斷分裂而不分化 C. 不斷分裂而不生長 D. 不斷生長而不分裂
4、從結構水平看,皮膚是( ) A.組織 B器官 C 系統 D無法確定
5、葉的下列結構中,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是( )
A 表皮細胞 B葉肉細胞 C葉脈 D 導管
6、若物像位於視野的左下方,應將玻片標本向 方向移動,才能使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
7、使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由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時,視野內的變化是:細胞數目由______到
________,細胞體積由______到________,視野的亮度由______到________。
8、植物的組織主要有:_______組織(如:葉的表皮)_______組織(如:葉的葉肉)_______組織(如:葉脈中的導管和篩管)_______組織(如:葉脈中的木纖維和韌皮纖維)
七上一(3)生物的生活環境復習卷
知識點:1、生物圈:以海平面為標准上下各 千米。包括 、 、 。
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是最大的_____________.
2、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威脅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人口數量劇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是破壞各種生物棲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4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 ____________ 等 因素,
另一類是 。
5. 同種生物之間既有________又有________。如:社會性群居生活的昆蟲在群體內部既有
_______又有_______;雄性羚羊在繁殖季節為爭奪配偶而發生斗爭。
6.生物在___________的同時,也能_________環境。
練習:1。各種棲息地有不同的特徵是由( )決定的.
A.土壤類型 B.溫度 C.濕度 D.以上三項均是
2.柑橘在北方生長不好,影響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陽光 B 空氣 C水分 D溫度
3.一塊農田中,影響小麥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陽光 B 溫度 C水分 D田間雜草
4生物對每一種環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圍,下列各項中對溫度的耐受范圍最大的是( )
A 可生殖范圍 B可生存范圍 C可生長范圍 D一樣大
5.下列現象屬於生物適應環境的是( )屬於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
A. 貓頭鷹的利爪與肉食性生活 B 地衣加速岩石的風化,促進了地球土壤層的形成
C 野鴨趾間有蹼與水中生活 D 仙人掌葉退化為刺,莖肉質
E. 在內陸地區大面積植樹造林,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雨量
F 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長得多
G 細菌等微生物及時分解枯枝落葉和動植物的屍體
H.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氣中的氧含量提高
6.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螞蟻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關系;鱷魚捕食魚,它們之間的關系是______;蜜蜂與花的關系是_______;稻田裡的雜草與水稻的關系是_________。
7.睡蓮根莖內部都有發達並相通的______,是為了滿足_______的需要,仙人掌的葉退化,可以減少_______散失的_____。
8.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影響的實驗中,確定的變數是_______,為確保變數的單一,
各實驗組的溫度、濕度、幼蟲的數量等其他因素都要_____。如果,探究溫度對黃粉蟲幼蟲生活影響的實驗中,確定的變數是_______,各實驗組的光照、濕度、幼蟲的數量等其他因素都要_____。
附加: 1.蘑菇屬於哪一類生物?_______,在生態系統中屬於什麼成分?__________
2.英國科學家_______發現並命名了細胞,德國科學家_____________創建了細胞學說。
3.人體內的脂肪屬於( )組織,血液屬於( )組織?
A 上皮組織 B肌肉組織 C結締組織 D神經組織
4. 欲使顯微鏡視野光線減弱一點,應如何調節?( )
A 使用小光圈 B使用大光圈 C使用凹面鏡 D 調整光源
七上二(1-1、2)植物類群、蒸騰作用復習卷
知識點
一、藻類、蕨類和種子植物的比較
生態環境 生殖 器官分化 對自然界的意義 舉例
藻類植物 水 離不開水 孢子
【
細胞
】 單細胞或者多細胞,無根、莖、葉分化,無輸導組織 完成地球上近
90%的光合作用 海帶、水綿、紫菜、裙帶菜
蕨類植物 陰濕陸地 離不開水 具有根、莖、葉,
有輸導組織 遺體埋藏在地下變成煤 蕨、滿江紅、卷柏、貫眾、芒萁
種子植物 裸子植物 乾旱陸地 不需要水 種子【
器官
】 具有根、莖、葉、種子
四種器官 種子裸露,
無果皮包被 松、杉、柏、銀杏、蘇鐵
被子植物又名
【綠色開花植物】 乾旱陸地 不需要水 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 種子外有
果皮包被 玉米、小麥、桃樹
二、蒸騰作用(四)
徒手切片法 上表皮(氣孔 少 )
表皮 意義:
觀察葉片 下表皮(氣孔 多 )
結構的實驗 柵欄組織
葉片的結構 葉肉 海綿組織
(比較兩者的排列、葉綠體的多少;
解釋葉片的兩面顏色不同的原因並得出結論。
葉脈
概念:水分以 氣態 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
主要器官:葉
重要結構: 氣孔是植物體失水的「門戶」和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
蒸騰作用 其開合受 控制(氣孔:由成對的、半月形的 細胞構成,與表皮細胞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 )
影響因素: 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空氣流動狀況
外界:增濕降溫
意義:經蒸騰散失的
水分佔 % 促進植物體從土壤中吸收 水分
自身 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從根部輸送到莖、葉等器官
使植物體有效 散熱
練習:
1、葉片的結構:
(1)雨後葉片表面有水珠滾動是由於[1]、[4]外壁上的 的作用。
(2)[2] 和[3] 合稱葉肉,它們都是 組織。葉片上面顏色深是因為 ,秋天落葉時一般葉片 面朝下。
(3)起支持輸導作用的是[ ] ,葉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通過[8]中 運輸。
(4)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是[ ] ,它有一對[ ] 構成,與[5]開閉關系密切的物質是 。 [7]與[4]的主要區別 。
(5)[1]和[4]對比,氣孔較多的是 ,有利於 。
2、不能說明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的是( )
A.靠種子繁殖後代 B.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C.莖內有輸導組織 D.根、莖、葉發達
3、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都用於 。此作用是水分主要以 形式,由葉上的_______散失出去。此作用的意義:促進植物對 的吸收;促進植物對 的運輸;降低植物體的 ;增加大氣 ,參與生物圈的 循環。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進行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參與植物體的構成。
4、植物的根能從環境中吸收無機鹽的動力是 。促進植物體內無機鹽向上運輸的生理活動是 ;促進水分向上運輸的生理活動是 。
5、某同學根據學過的知識,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甲裝置用帶葉的枝條,乙裝置用枝條,如右圖),可用來驗證植物的 ,置於 環境下效果明顯。一天後他觀察設計的實驗結果發現,甲裝置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較多的水珠,並且試管內水位下降明顯;乙裝置中塑料袋的內壁上水珠較少,試管內水位下降不如甲裝置明顯。請分析:
(1)甲裝置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2)乙裝置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3)這個實驗還可證明: 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4)丙裝置明顯的錯誤是
6、根據右圖回答問題:
(1)本裝置的實驗目的是 。
(2)要使該實驗效果明顯,本裝置應放在 環境中,否則
因為 而影響效果。
(3)如果在袋中放入一隻小白鼠,拔掉連通管,扎緊袋口,則可以用來驗證 ,但必須把這一裝置放在 。
(4) 若要驗證蒸騰作用,應如何改進裝置
7、北方冬季常綠植物體內無機鹽的運輸減弱或迫於停止,主要原因
是 減弱。高大樹木頂端葉片中的細胞能夠不斷地得到充足
的水分,在這一過程中 起主要作用。
五、七上二(1—3)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一復習卷
知識點
一、關於光合作用的實驗:
1、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實驗要點:(1)光是製造有機物必不可少的條件
(2)光合作用製造澱粉
實驗步驟:
(1)將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將葉片中的澱粉運走耗盡。
(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然後移到陽光下照射。
(3)幾小時後,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
(4)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
(5)用清水漂洗葉片,再把葉片放到培養皿中,向葉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發生了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被黑紙片遮蓋的部分沒有變藍色,見光部分變成藍色。
現象分析:
(1)見光部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澱粉遇碘變藍色。
(2)一個葉片不同處理是為了設置對照。此實驗中的變數是光照。
實驗結論: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思考與討論:按照實驗中的4--6部進行操作,是否可以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的有機物為澱粉。
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實驗要點: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氧氣能使快要熄滅的細木條重新燃燒。
實驗步驟:取一些金魚藻,反復在盛有清水的大燒杯中。在金魚藻上面倒罩一短頸玻璃漏斗,漏斗頸上套上灌滿清水的玻璃管。將上述裝置移至陽光下照射,並觀察現象。待氣體充滿試管的1/2時,取出玻璃管,迅速將快要熄滅的細木條插進管內,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漏斗下有氣泡產生,並沿玻璃管上升。
管內的氣體能使快要熄滅的細木條猛烈的
燃燒起來。
現象分析:
氧氣能助燃,能使快要熄滅的細木條重新燃燒。因此玻璃管內的氣體是氧氣
實驗結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3、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1)在上述試驗的基礎上設計對照實驗——P66探究試驗
注意:碳酸氫鈉的作用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
液面下降的越快說明產生的氧氣越多,由上面的試驗得知其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分析出本實驗的變數是二氧化碳的濃度。
(2)補充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證明:綠色植物不斷吸收二氧化碳,並產生出氧氣。
4、其他延伸實驗:
(1)在一個葉片的中間切斷主葉脈—— 光合作用需要水分
(2)銀邊天竺葵實驗—— 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⑸ 生物濟南版七上、七下復習提綱
、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00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 魚之所以能在水裡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 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 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 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 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 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 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氣體交換 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 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 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 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 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 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 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 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2、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 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 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 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 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 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 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 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 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 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 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 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 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 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 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 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 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 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 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 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 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 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 昆蟲的外部特徵: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 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 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 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 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 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關節囊
關節頭
關節腔
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 肩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肘關節 膝關節
腕關節 踝關節
指關節 趾關節
65、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 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 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 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 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 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 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 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 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 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 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 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 「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5、 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6、 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8、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9、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91、 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供人們食用;在醫葯保健方面發揮作用;在觀賞、娛樂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用來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點;動物傳播給人類一些疾病(害處)。
92、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 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 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5、 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7.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8.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9.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00.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營養基。②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皿放在保持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101.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102.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3.經過嚴格高溫黴菌的環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107.細胞結構示意圖:
108.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都為異養,異養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細菌生長發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小而輕還可以隨風飄散各處,落在適當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無處不在。(細菌分裂速度極快)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14.青黴: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麴黴: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6.引起食物發霉的真菌為黴菌。
細菌 真菌
相
同
點 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不
同
點 單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單細胞種類也有多細胞種類,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多數為孢子生殖。
117.比較真菌與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