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生物提綱
1. 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初中生物會考復習知識提要
第五部分
第一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六、 生物的遺傳現象:
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叫遺傳。
動植物的性狀主要是通過生殖細胞而遺傳給後代的。
七、 染色體和基因:
細胞核內存在的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叫染色體。染色體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父方和母方)存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人體細胞23對,人的生殖細胞23條),它由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組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基因在體細胞中存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
八、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當細胞內控制性狀的一對基因,兩個都是隱性(aa)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就會表現,否則(AA、Aa),為顯性性狀。
顯性(大寫A) 隱性(小寫a)
九、 禁止近親結婚
血緣關系越近的人,遺傳基因越相近,婚後所生子女得遺傳病的可能性越大。
十、 生物的變異現象
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
十一、 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十二、 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十三、 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十四、 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第二章 生物的進化
一、 生命的起源:
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原始的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的物質。
二、 生物進化的歷程:
植物進化的歷程:
原始單細胞動物
原始生命 原始苔蘚類
原始藻類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蕨類 原始被子植物
動物進化的歷程: 原始鳥類
原始魚類 原始兩棲類 原始爬行類 原始哺乳類
進化原則: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三、 人類的出現:
人類和類人猿是近親,人由森林古猿逐步進化而來。
植物從種子植物脫離水的限制,無脊椎動物從節肢動物脫離水的限制,脊椎動物從爬行動物脫離水的限制。
四、 生物進化的證據:
主要證據為化石(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而在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生物化石。
五、 人工選擇:
選擇者:人 結果:滿足人類的各種要求。 速度:較快。
概念: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選擇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
六、 自然選擇
選擇者:自然界各種環境條件。 結果:適應環境,不斷進化。
速度:形成新物種需要漫長歲月。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
第三章 生物與環境
一、 環境的含義
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點,主要還是指存在於它周圍的影響它生活的各種因素。
二、 生態因素: 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空氣等
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三、 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 環境影響生物
2、 生物適應環境
3、 生物影響環境
四、 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五、 生態系統的組成
植物――生產者(無機物光合作用 有機物)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使用有機物)
細菌真菌――分解者(有機物――無機物)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土壤、水、溫度等
六、 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相互關聯的食物鏈形成食物網。如:草 兔 狐
七、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八、 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我國裸子植物的資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
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鱷、麜鹿,植物中的銀杉、金錢松、珙桐等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 許多野生動植物可以用作葯材。
2、 能提供大量的工業原料。
3、 為人類提供食物。
4、 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九、 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
十、 環境保護(基本國策)
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我國陸續建立了數百個自然保護區,如四川卧龍、王朗和九寨溝等自然保護區(大熊貓、金絲猴),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銀杉)。對嚴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影響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的企業,實行限期治理或停產治理等措施。從我做起樹立環境意識,培養愛護環境的
2. 初二下冊生物提綱
一、植物的生殖
1.無性生殖的意義: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選材
⑴扦插:剪取某些植物的莖、葉、根、芽(插穗),或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後就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⑵嫁接: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⑶植物組織培養:植物組織→形成愈傷組織→長出叢芽→生根→移栽成活。既能在短期內獲得大批同種植物,又能防治植物病毒侵害。
3.會判斷有性和無性生殖的區別:
生殖,也稱繁殖,生物孳生後代的現象,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生殖方式可分為兩類,即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二、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2.特點: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3.完全變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 (如:家蠶、蜜蜂、菜粉蝶、蠅、蚊)
4.不完全變態:受精卵→若蟲→成蟲 (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
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若蟲經5次蛻皮,不經過蛹期,發育成有翅能飛的成蟲。
5.防治害蟲的最佳時間:幼蟲時期。
三、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的概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只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的一類動物
2.行為表現:雄蛙鳴叫→雌雄蛙抱對→……→成蛙
3.生殖特點: 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
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這是導致兩棲動物分布范圍小、種類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種類: 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四、鳥的生殖和發育
1.鳥卵的結構: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胚盤內含有細胞核;卵黃外的卵白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的需要;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
2.鳥的生殖過程的行為表現: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育雛
五、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基因: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斷。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
2.性狀: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行為方式(如各種先天性行為)等。
3.顯性形狀: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雜交一代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
4.隱性形狀: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雜交一代沒有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
5.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如:豌豆的圓粒與皺粒,西紅柿的紅果與黃果,兔的白毛與黑毛,雞的玫瑰冠與單冠,人的直發與卷發,A型血與B型血。
6.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7.性別決定: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
8.變異的特點:不同種類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但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因,就不會遺傳給後代。
六、生物的進化
1.生命的起源:
無機小分子物質
生↓成 場所:原始大氣
有機小分子物質
形↓成 場所:原始海洋
有機大分子物質
組↓成 場所:原始海洋
多分子物質
演↓變 場所:原始海洋
特點: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質交換
原始生命
2.米勒試驗:一種模擬在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進行雷鳴閃電能產生有機物,以論證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實驗。(詳見《生物學》八年級下冊 P48)
3.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過度繁殖(現象)→生存斗爭(過程)→遺傳和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
4.進化的證據:化石。
5.進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6.自然選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滅絕。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這一過程,叫自然選擇。
七、健康生活
1.傳染病的概念: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常見的有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接觸傳染病。
2.傳染病特點:要經過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節。
3.預防傳染病的措施: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
4.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5.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6.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
7.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8.免疫:
9.人體免疫的三大防線:
一、皮膚和粘膜 阻擋、殺菌,清掃
人的免疫 二、體液中的 殺菌物質 溶解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人的三道防線) 吞噬細 吞噬
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 產生抗體 特異性免疫/後天性免疫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
10.免疫的功能: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產生;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11.計劃免疫: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算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八、用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1.安全用葯
⑴安全用葯: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葯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葯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葯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⑵處方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葯物。
⑶非處方葯:不需要憑借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葯物。
⑷無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在使用之前都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了解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
2.急救措施
⑴撥打120或999急救電話。注意要通報姓名、急救地點、聯系方式、病人目前的病情機應急措施。
⑵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包紮止血等。(詳見《生物學》八年級下冊 P82-86)
應該對吧?望採納
3. 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的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類起源於 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的獲得有許多化石證據支持。
2.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於36億年前。
3.原始大氣成分來自於火山噴發,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氣體構成。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條件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是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的。
9.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10.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1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但是從大分子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的過渡還沒有被實驗驗證)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准,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採用比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採用比較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方法,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馬次之,果蠅和向日葵則較遠。
4. 在生物學研究中,涉及到許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較。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6.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7. 掌握P55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
6.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發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7.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8.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9.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第八單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 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傳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群:如接種疫苗或鍛煉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 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著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籬笆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系)。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5. 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感染)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葯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盡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簡稱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章 用葯和急救
1. 安全用葯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葯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法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葯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葯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2. 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1)處方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葯物。
(2)非處方葯:簡稱為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 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葯物。非處方葯適於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
3. 無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在使用前,都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了解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葯安全。
4. 中葯是我國傳統的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從各種動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西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化學葯品制劑。
5. 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乾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6. 說出一些常用葯物的名稱和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7. 有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葯可以用到2010年7月31日。失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葯可以用到2010年6月30日。
8. 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和溺水等情況時,一定要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應採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須符合病情或傷情。
9. 當有人因溺水、煤氣中毒或觸電等以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時,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具體操作看課本84頁。如果病人同時心跳停止,則應同時做人工胸外心臟擠壓,具體操作看課本85頁。
10.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內出血是指體內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診斷,如懷疑有胸部、腹部等內出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救治。外出血是指體表的出血,在送往醫院之前,應該做必要的止血處理。
(2)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三種。
a.毛細血管出血最常見,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或像水珠一樣流出。
b.靜脈出血時,血液呈暗紅色,連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
c.動脈出血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地湧出。
(3)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出血,可以先將傷口沖洗干凈,然後貼上創可貼,或是在傷口蓋上敷料,用紗布綳帶加壓止血即可。對於大靜脈或動脈出血,用手指或綳帶壓迫止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
第一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
2. 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身體鍛煉,搞好個人衛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3. 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緒和適度的情緒反應,表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況。
4. 調節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合理宣洩煩惱、自我安慰。宣洩時要注意宣洩的對象、地點和場合。
第二節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生活習性,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日常生活安排、娛樂方式和參與社會活動等等。
2.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等)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探究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1)提出問題: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嗎?
(2)作出假設: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
(3)制定計劃:
A. 供選擇的材料:活水蚤、蒸餾水、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煙草浸出液、吸管、載玻片、顯微鏡、計時器。
B. 設計計劃時應注意的問題:
a.如何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
例如: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500ml體積分數為10%的酒精的方法是:
b.如何配製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
c.供實驗用的水蚤共需要多少只?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A. 水蚤的正常心率為:100—350次。
B. 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製作用。煙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起促進作用,因為煙草里含有煙鹼(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經興奮的作用。
4.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5.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6.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學習並沒有結束
生物新技術: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反應器、仿生學、生物防治、組織培養等
生物學方面的變化:基因治療、糧食的工業化生產、科隆人體器官、智能計算機、人造物種等。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有性生殖的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實→新一代植株。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應用:扦插,嫁接,壓條,分株、組織培養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
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3)植物的無性生殖需要的條件:以扦插為例,除去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莖段還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例如紫背天葵):
a.莖剪成15-20厘米長的莖段,一般每段保留兩個節。
b.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c.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一般說在節的部位居間分生組織發達,此處較易生根。去掉葉片時,葉柄在節上留下傷痕,傷口處較容易產生愈傷組織,也就容易生根。)
(4)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一個芽眼。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1)完全變態: 同家蠶一樣,蜜蜂、菜粉蝶、蠅、蚊、蛾等昆蟲的發育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2)不完全變態: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昆蟲還有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3. 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營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兼輔皮膚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發育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水中變態發育。
(3)雄蛙鳴叫的意義是求偶,雌雄蛙抱對有利於提高卵的受精率。
3.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
注意:兩棲動物的發育只說是變態發育,不再區分到低是不完全變態發育還是完全變態發育。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內受精。
2.鳥卵的結構與功能:如圖:
卵殼和卵殼膜對卵起保護作用,在卵殼上有許多起氣孔可以透氣,以確保卵進行氣體交換。
卵白對胚有保護作用,還能供給胚胎發育所需的養料和水。
卵黃膜起保護作用。
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
胚盤是進行胚胎發育的部位。
系帶懸掛卵黃,固定和減震,利於孵化。
氣室儲存氣體,由內外兩層卵殼膜構成。
3.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其中求偶、交配、產卵是鳥類生殖和發育必經的過程。
列表比較昆蟲、兩棲動物和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
生物種類
生殖方式
發育方式
昆 蟲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
兩棲動物
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
多為變態發育。在變態發育中,幼體離不開水
鳥 類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受精卵經過孵化發育成雛鳥,雛鳥發育為成鳥,沒有變態發育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 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
3.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4.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5.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6. 轉基因超級淑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說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7. 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2. 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如圖: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人,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2)實驗材料:選擇的是具有明顯相對性狀且閉花受粉的豌豆。(豌豆的相對性狀:植株的高和矮,種子的黃和綠,種皮的光滑和皺縮。)
(3)實驗方法:人工控制的傳粉雜交。
(4)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都是高桿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過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為3:1)。用圖表示如下:
(5)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為:
a.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顯性性狀,矮是隱性性狀,雜交的後代只表現高不表現矮。
b.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c.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形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2.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幾率就增大。
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結的玉米粒(B)
無
有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1.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在觀察中發現,男性體細胞中有一對染色體的形態與別的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種染色體稱為 性染色體。後來,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進一步把男性體細胞中那一對與眾不同的染色體,分別稱為 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體細胞中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2. 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3.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 XY 女:44條 XX)。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4. 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X),卵細胞(22條+X)。
5.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佔50%。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變異可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 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 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4. 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詳細一點的)
八年級(下)生物復習資料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回和發育
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答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例: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
3.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二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完全變態: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 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2.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三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卵生,體外受精。
四、鳥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
2.特點:卵生 體內受精
3.鳥卵的結構: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胚盤裡面含有細胞核。卵殼和殼膜——保護作用,卵白——營養和保護作用,卵黃——營養作用。胚盤——胚胎發育的場所
5. 初中八年級下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八年級(下)生物復習資料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例: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
3.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二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完全變態: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 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2.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三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卵生,體外受精。
四、鳥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
2.特點:卵生 體內受精
3.鳥卵的結構: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胚盤裡面含有細胞核。卵殼和殼膜——保護作用,卵白——營養和保護作用,卵黃——營養作用。胚盤——胚胎發育的場所。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
• 變異:是指子代和親代個體間的差異。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生物的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
2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4 生物遺傳下來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 :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4.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 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
•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
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
2. 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dd 顯性性狀基因組稱為:DD或 Dd
3.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4. 如果一個家族中曾經有過某種遺傳病,或是攜帶有致病基因,其後代攜帶該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緣關系的後代之間再婚配生育,這種病的機會就會增加.
Aa A a
A a A a
AA Aa Aa aa
四 人的性別遺傳
1.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XY 女:44+XX)
2. 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一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3.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為1:1
五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有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
2.原始地球條件: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3.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准,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陸生
三、生物進化的原因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動物在適應環境過程中所表現的一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自然選擇:生物通過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3.過程: 過度繁殖 生存斗爭 遺傳變異 適者生存
4.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第八單元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一、傳染病及其預防
1.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
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保護易感人群
二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
• 第一道:皮膚和黏膜
• 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2.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3.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
現指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
6.計劃免疫、意義:
第二章 用葯和急救
安全用葯 處方葯(R) 非處方葯(OTC)
1. 說出一些常用葯物的名稱和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2. 概述安全用葯的常識。——分析葯品標簽包含的信息。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
4.120急救
5.人工呼吸
6.胸外心臟擠壓
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內出血,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
一、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二、調節自己的情緒
方法:轉移注意力;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洩煩惱;自我安慰
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2.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製作用。
3.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4.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5.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6. 八年級下生物復習提綱
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有性生殖的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實→新一代植株。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應用:扦插,嫁接,壓條,分株、組織培養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
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3)植物的無性生殖需要的條件:以扦插為例,除去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莖段還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例如紫背天葵):
a.莖剪成15-20厘米長的莖段,一般每段保留兩個節。
b.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c.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一般說在節的部位居間分生組織發達,此處較易生根。去掉葉片時,葉柄在節上留下傷痕,傷口處較容易產生愈傷組織,也就容易生根。)
(4)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一個芽眼。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1)完全變態: 同家蠶一樣,蜜蜂、菜粉蝶、蠅、蚊、蛾等昆蟲的發育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2)不完全變態: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昆蟲還有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3. 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營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兼輔皮膚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發育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水中變態發育。
(3)雄蛙鳴叫的意義是求偶,雌雄蛙抱對有利於提高卵的受精率。
3.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
注意:兩棲動物的發育只說是變態發育,不再區分到低是不完全變態發育還是完全變態發育。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內受精。
2.鳥卵的結構與功能:
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胚盤裡面含有細胞核。受精卵的胚盤(未受精的卵,胚盤色淺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濃而略大)將發育成雛雞,胚盤是雞卵受精後開始發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適宜的條件下胚胎發育成雛雞。
3.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其中求偶、交配、產卵是鳥類生殖和發育必經的過程。
列表比較昆蟲、兩棲動物和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
生物種類 生殖方式 發育方式
昆 蟲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
兩棲動物 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 多為變態發育。在變態發育中,幼體離不開水
鳥 類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受精卵經過孵化發育成雛鳥,雛鳥發育為成鳥,沒有變態發育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 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
3.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4.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5.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6. 轉基因超級淑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說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7. 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2. 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人,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2)實驗材料:選擇的是具有明顯相對性狀且閉花受粉的豌豆。(豌豆的相對性狀:植株的高和矮,種子的黃和綠,種皮的光滑和皺縮。)
(3)實驗方法:人工控制的傳粉雜交。
(4)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都是高桿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過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為3﹕1)。用圖表示如下:
P:親本, F1:子一代 , F2:子二代, ♀:母本, ♂:父本, ×:雜交, :自交
(5)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為:
a.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顯性性狀,矮是隱性性狀,雜交的後代只表現高不表現矮。
b.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c.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形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2.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幾率就增大。
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結的玉米粒(B) 無 有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1.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在觀察中發現,男性體細胞中有一對染色體的形態與別的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種染色體稱為 性染色體。後來,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進一步把男性體細胞中那一對與眾不同的染色體,分別稱為 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體細胞中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2. 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3.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XY 女:44條+XX)。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4. 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X),卵細胞(22條+X)。
5.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佔50%。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變異可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 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 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類起源於 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的獲得有許多化石證據支持。
2.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於36億年前。
3.原始大氣成分來自於火山噴發,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氣體構成。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條件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是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的。
9.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10.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1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但是從大分子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的過渡還沒有被實驗驗證)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准,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採用比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採用比較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方法,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馬次之,果蠅和向日葵則較遠。
4. 在生物學研究中,涉及到許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較。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6.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7. 掌握P55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
6.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發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7.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8.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9.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第八單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 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傳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群:如接種疫苗或鍛煉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 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著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籬笆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系)。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5. 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感染)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葯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盡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簡稱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章 用葯和急救
1. 安全用葯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葯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法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葯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葯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2. 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1)處方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葯物。
(2)非處方葯:簡稱為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 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葯物。非處方葯適於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
3. 無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在使用前,都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了解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葯安全。
4. 中葯是我國傳統的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從各種動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西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化學葯品制劑。
5. 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乾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6. 說出一些常用葯物的名稱和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7. 有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葯可以用到2010年7月31日。失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葯可以用到2010年6月30日。
8. 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和溺水等情況時,一定要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應採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須符合病情或傷情。
9. 當有人因溺水、煤氣中毒或觸電等以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時,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具體操作看課本84頁。如果病人同時心跳停止,則應同時做人工胸外心臟擠壓,具體操作看課本85頁。
10.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內出血是指體內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診斷,如懷疑有胸部、腹部等內出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救治。外出血是指體表的出血,在送往醫院之前,應該做必要的止血處理。
(2)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三種。
a.毛細血管出血最常見,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或像水珠一樣流出。
b.靜脈出血時,血液呈暗紅色,連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
c.動脈出血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地湧出。
(3)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出血,可以先將傷口沖洗干凈,然後貼上創可貼,或是在傷口蓋上敷料,用紗布綳帶加壓止血即可。對於大靜脈或動脈出血,用手指或綳帶壓迫止血。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第一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
2. 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身體鍛煉,搞好個人衛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3. 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緒和適度的情緒反應,表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況。
4. 調節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合理宣洩煩惱、自我安慰。宣洩時要注意宣洩的對象、地點和場合。
第二節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生活習性,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日常生活安排、娛樂方式和參與社會活動等等。
2.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等)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探究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1)提出問題: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嗎?
(2)作出假設: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
(3)制定計劃:
A. 供選擇的材料:活水蚤、蒸餾水、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煙草浸出液、吸管、載玻片、顯微鏡、計時器。
B. 設計計劃時應注意的問題:
a.如何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
例如: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500ml體積分數為10%的酒精的方法是:
b.如何配製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
c.供實驗用的水蚤共需要多少只?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A. 水蚤的正常心率為:100—350次。
B. 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製作用。煙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起促進作用,因為煙草里含有煙鹼(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經興奮的作用。
4.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5.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6.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學習並沒有結束
生物新技術: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反應器、仿生學、生物防治、組織培養等
生物學方面的變化:基因治療、糧食的工業化生產、科隆人體器官、智能計算機、人造物種等。
7. 八年級下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七年級上學期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遠古人類:
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
死後埋葬 按血緣結合起來的氏族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住房 用具 其它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餘姚市 種植水稻
磨製石器骨制耒耜 干欄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住牲畜) 製造陶器玉器樂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陝西
西安 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漁獵 普遍使用磨光石器
木製的耒和耜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雛形) 學會紡織
大汶口原始居民 距今約四五千年 黃河流域 山東大汶口 農耕經濟
原始手工業 磨製石鐮
石鋤 黑陶和白陶 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
第3課 華夏之祖
一·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傳說中黃河流域的著名部落首領。他們在逐鹿一戰中大戰蚩尤。
二·相傳,皇帝建造宮室,製造衣裳,還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鑒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屬下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等等。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三·堯舜禹
堯 生活儉朴,克己愛民
舜 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禹 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四·相傳,堯年老時,徵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時,採用同樣的方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桀、紂殘暴失民心;商湯和武王仁義之舉得民心;任用賢人(伊尹、姜尚),聯合周邊小國。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和監獄等)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鞏固統治)
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
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意義: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奴隸的智慧和勞動帶來農業、畜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著名的有:司母戊鼎△世界最大△)
商周青銅鑄造的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品種已基本完備。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這時的燦爛文明是以奴隸的悲慘生活為代價的
四、三星堆文化(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2、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爭是什麼?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
3、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作用: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二、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初期,晉國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圍魏救趙(孫臏)、馬陵之戰(孫臏)、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白起,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變法原因
生產技術的改進(鐵農具廣泛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出現了私田,奴隸主變為地主,奴隸變為農民
一、經濟上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2、著名的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地點: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二、政治上——商鞅變法
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③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
④內容和影響: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內容 影響
獎勵耕戰
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經濟發展,國富 總之,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制度,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軍隊戰鬥力增強,兵強
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中央集權
第8、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戰國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書、帛書
材料 龜甲、獸骨 青銅器 毛筆蘸墨、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 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
古書記載的最早哈雷彗星(公元前613年)
古書記載的最早的天再旦(周懿王元年,公元前899年)
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歷法 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夏歷),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
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 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 屈原(世界和平里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 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鍾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
戰國 孟子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利用資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戰國 莊子 《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陽 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措施 影響
政治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的統治者為皇帝,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縣制) 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對於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思想 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制約了人們的思想。
軍事 北築長城、開發南疆、修築靈渠 秦朝疆域廣大(北至長城,南達南海,東至東海,西到隴西)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 秦始皇評價: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史實);但也有殘暴的一面(史實);總體功大於過。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 ②嚴酷的刑法 ③沉重的苛捐雜稅
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
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
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關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 故事:鴻門宴
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土地荒蕪、物資奇缺。②總結秦朝亡於暴政的教訓。
2、措施:①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賦稅負擔,重視農業發展 ②提倡節約,以身作則 ③提倡「以德化民」 ④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樹立一個重視農業的榜樣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經濟 國家實行鹽鐵專營,收回王國的鑄幣權
政治 頒布推思令,消弱王國勢力
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軍事 開始反擊匈奴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四、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意義:東漢是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的歷史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治理黃河: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農業的進步:西漢出現了犁壁(翻土碎土)、耬車(播種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絲織: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綢得到外國人喜歡。
冶煉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治鐵工具),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經濟大一統)商業的繁榮:東西二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專門的商業區:市。(但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習俗: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2、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秦漢之際)
3、匈奴族生產的發展(畜牧業興旺發達;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二、匈奴與漢朝的和戰
時間 西漢初年 漢武帝時期 漢元帝時期
形勢 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
政策 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每年送給大量穀物和紡織品。 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
奪取了河套和西和走廊地區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騎兵年年揮師南下,和親沒有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 漠北之戰,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的戰役: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26年 公元前119年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意義: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但卻被匈奴人捉住,扣留十年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
4、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60年(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與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進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在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班超是東漢人,關於他的典故:投筆從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 紙的發明(時間:西漢早期)2.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東漢時候) 3.造紙術的傳播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的
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三、名醫輩出
1、華佗(神醫):麻醉葯劑「麻沸散」、「五禽戲」
2、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 我國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發明和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華佗製成「麻沸散」;《九章算術》里的某些成就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
①起源於古印度 ②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④教義: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興起
①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②創始人:張陵 ③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④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馬遷和《史記》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文學成就: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
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時間:公元200年 作戰雙方:袁紹VS曹操 作戰地點:官渡
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形勢: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全國;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
時間: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史稱蜀)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 建業 孫權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系。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1、西晉的統一(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①魏滅蜀;②265年,西晉代魏;(開國皇帝:司馬炎;都城:洛陽)③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2、內遷的各族(東漢末年開始;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3、西晉的滅亡
原因:①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
②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
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力量滅亡了西晉。
二、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2、時間:公元383年 作戰雙方:前秦VS東晉 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
③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農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推廣到江南地區。
3、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
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21、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地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 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是「書聖」。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8. 八年級下冊生物提綱
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生物復習提綱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有性生殖的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實→新一代植株。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應用:扦插,嫁接,壓條,分株、組織培養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
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3)植物的無性生殖需要的條件:以扦插為例,除去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莖段還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例如紫背天葵):
a.莖剪成15-20厘米長的莖段,一般每段保留兩個節。
b.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c.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一般說在節的部位居間分生組織發達,此處較易生根。去掉葉片時,葉柄在節上留下傷痕,傷口處較容易產生愈傷組織,也就容易生根。)
(4)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一個芽眼。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1)完全變態: 同家蠶一樣,蜜蜂、菜粉蝶、蠅、蚊、蛾等昆蟲的發育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2)不完全變態: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昆蟲還有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3. 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營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兼輔皮膚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發育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水中變態發育。
(3)雄蛙鳴叫的意義是求偶,雌雄蛙抱對有利於提高卵的受精率。
3.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
注意:兩棲動物的發育只說是變態發育,不再區分到低是不完全變態發育還是完全變態發育。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內受精。
2.鳥卵的結構與功能:如圖:卵殼和卵殼膜對卵起保護作用,在卵殼上有許多起氣孔可以透氣,以確保卵進行氣體交換。
卵白對胚有保護作用,還能供給胚胎發育所需的養料和水。
卵黃膜起保護作用。
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
胚盤是進行胚胎發育的部位。
系帶懸掛卵黃,固定和減震,利於孵化。
氣室儲存氣體,由內外兩層卵殼膜構成。
3.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其中求偶、交配、產卵是鳥類生殖和發育必經的過程。
列表比較昆蟲、兩棲動物和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
生物種類 生殖方式 發育方式
昆 蟲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
兩棲動物 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 多為變態發育。在變態發育中,幼體離不開水
鳥 類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受精卵經過孵化發育成雛鳥,雛鳥發育為成鳥,沒有變態發育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 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
3.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4.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5.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6. 轉基因超級淑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說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7. 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2. 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人,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2)實驗材料:選擇的是具有明顯相對性狀且閉花受粉的豌豆。(豌豆的相對性狀:植株的高和矮,種子的黃和綠,種皮的光滑和皺縮。)
(3)實驗方法:人工控制的傳粉雜交。
(4)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都是高桿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過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為3﹕1)。用圖表示如下:
(5)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為:
a.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顯性性狀,矮是隱性性狀,雜交的後代只表現高不表現矮。
b.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c.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形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2.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原因: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幾率就增大。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1.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在觀察中發現,男性體細胞中有一對染色體的形態與別的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種染色體稱為 性染色體。後來,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進一步把男性體細胞中那一對與眾不同的染色體,分別稱為 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體細胞中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2. 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3.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 XY 女:44條 XX)。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4. 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X),卵細胞(22條+X)。
5.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佔50%。(原因:精子有兩種類型,X或Y,卵細胞有一種類型X,兩種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變異可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 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誘變育種)。
4. 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類起源於 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的獲得有許多化石證據支持。
2.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於36億年前。
3.原始大氣成分來自於火山噴發,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氣體構成。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條件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是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的。
9.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10.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1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但是從大分子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的過渡還沒有被實驗驗證)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准,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採用比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採用比較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方法,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馬次之,果蠅和向日葵則較遠。
4. 在生物學研究中,涉及到許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較。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6.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7. 掌握P55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
6.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發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7.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8.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9.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第八單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 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傳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群:如接種疫苗或鍛煉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 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著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籬笆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系)。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5. 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感染)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葯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盡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簡稱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章 用葯和急救
1. 安全用葯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葯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法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葯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葯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2. 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1)處方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葯物。
(2)非處方葯:簡稱為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 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葯物。非處方葯適於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
3. 無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在使用前,都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了解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葯安全。
4. 中葯是我國傳統的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從各種動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西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化學葯品制劑。
5. 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乾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6. 說出一些常用葯物的名稱和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7. 有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葯可以用到2010年7月31日。失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葯可以用到2010年6月30日。
8. 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和溺水等情況時,一定要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應採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須符合病情或傷情。
9. 當有人因溺水、煤氣中毒或觸電等以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時,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具體操作看課本84頁。如果病人同時心跳停止,則應同時做人工胸外心臟擠壓,具體操作看課本85頁。
10.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內出血是指體內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診斷,如懷疑有胸部、腹部等內出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救治。外出血是指體表的出血,在送往醫院之前,應該做必要的止血處理。
(2)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三種。
a.毛細血管出血最常見,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或像水珠一樣流出。
b.靜脈出血時,血液呈暗紅色,連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
c.動脈出血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地湧出。
(3)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出血,可以先將傷口沖洗干凈,然後貼上創可貼,或是在傷口蓋上敷料,用紗布綳帶加壓止血即可。對於大靜脈(遠心端)或動脈出血(近心端),用手指或綳帶壓迫止血。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第一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
2. 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身體鍛煉,搞好個人衛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3. 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緒和適度的情緒反應,表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況。
4. 調節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合理宣洩煩惱、自我安慰。宣洩時要注意宣洩的對象、地點和場合。
第二節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生活習性,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日常生活安排、娛樂方式和參與社會活動等等。
2.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等)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探究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1)提出問題: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嗎?
(2)作出假設:酒精(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
(3)制定計劃:
A. 供選擇的材料:活水蚤、蒸餾水、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煙草浸出液、吸管、載玻片、顯微鏡、計時器。
B. 設計計劃時應注意的問題:
a.如何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
例如: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500ml體積分數為10%的酒精的方法是:
b.如何配製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
c.供實驗用的水蚤共需要多少只?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A. 水蚤的正常心率為:100—350次。
B. 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製作用。煙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起促進作用,因為煙草里含有煙鹼(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經興奮的作用。
4.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5.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6.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學習並沒有結束
生物新技術: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反應器、仿生學、生物防治、組織培養等
生物學方面的變化:基因治療、糧食的工業化生產、科隆人體器官、智能計算機、人造物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