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家雜志
『壹』 尋找徵稿雜志
讀者之類的八
如果是初次嘗試
興許報紙也是不錯的選擇
練練筆先把,投稿地方可以慢慢考慮地說
『貳』 想買雜志,用於摘抄作文用素材,看中了讀者鄉土人文版和特別關注, 因為媽媽只答應一年給我60塊錢用於
那就是我 歌詞我思念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媽媽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我思念故鄉的歲月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噢媽媽 如果有一隻竹笛向你吹響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我思念故鄉的漁火還有沙灘上美麗的海螺噢媽媽 如果有一葉風帆向你駛來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我思念故鄉的明月還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噢媽媽 如果你聽到遠方飄來的山歌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覺著這首歌也不錯,呵呵不妨瞧瞧那就是我 歌詞經過一隻手臂的揮舞是否能夠傳達出脈搏里的起伏經過許多次的沉默是否就代表著靈魂里的軟弱別擔心在城市裡在人群中選擇一次相逢我們啊像是帶著溫情在叢林里尋找來時的路從背後輕輕吹過的風不需要回頭就感受到流動星斗被鑲嵌在天幕不管有多少猜測軌跡都不變動吉他發出巨大的聲響優美的段落里失真了情緒而這一切就像是在夢里超越了自製力雖然無奈但是又無法不跟隨它在舞台上在人群中選擇一次相逢我們啊帶著溫情在轟鳴里尋找來時的路la la la....鄉愁餘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歌評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餘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餘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美點追蹤】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寫作背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餘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餘光中隨家人來到台灣,並考取了台灣大學外文系。雖然專業是外文,餘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作者簡介】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詩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 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餘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餘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 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 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 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餘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 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 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編輯本段【席慕蓉的《鄉愁》】【詩歌全文】鄉愁席慕蓉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詩歌賞析】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里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作者簡介】席慕蓉(1943-),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出版的詩集有《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邊緣光影》、《迷途詩冊》、《我折疊著我的愛》等。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用優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原鄉"邂逅後,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歷程。生於四川,幼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於台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曾在國內外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曾任台灣新竹師范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編輯本段【三毛的《鄉愁》】【全文】二十年前出國的時候,一個女友交在我手中三隻紮成一團的牛鈴。在那個時代里,沒有什麼人看重鄉土的東西。還記得,當年的台北也沒有成衣賣。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著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國雜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請裁縫給做,而紐扣,也得自己去城裡配。那是一個相當崇洋的時代,也因為,那時台灣有的東西不多。當我接過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鈴時,問女友哪裡弄來的,她說是鄉下拿來的東西,要我帶著它走。搖搖那串鈴,它們響得並不清脆,好似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里似的,一碰它們,就咯咯的響上那麼一會兒。將這串東西當成了一把故鄉的泥土,它也許不夠芳香也不夠肥沃,可是有,總比沒有好。就把它帶了許多年,擱在箱子里,沒怎麼特別理會它。等我到了沙漠的時候,丈夫發覺了這串鈴,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歡這串東西的造形,將這三個鈴,穿在鑰匙圈上,從此一直跟住了他。以後我們家中有過風鈴和竹條鈴,都只掛了一陣就取下來了。居住的地區一向風大,那些鈴啊,不停的亂響,聽著只覺吵鬧不如沒風的地方,偶爾有風吹來,細細碎碎的灑下一些音符,那種偶爾才得的喜悅,是不同凡響的。以後又買過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鈴鐺它們發出的聲音更不好,比咳嗽還要難聽,就只有掛著當裝飾,並不去聽它們。一次我們住在西非奈及利亞,在那物質上吃苦,精神上亦極苦的日子裡,簡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樂的力量。當時,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賴帳不給,我看在眼裡心疼極了,心疼丈夫,反面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那一陣,兩個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後常常抱頭痛哭,不知前途在哪裡,而經濟情況一日壞似一日,那個該下地獄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還扣了護照。這個故事,寫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說中去,好像集在《溫柔的夜》這本書里,在此不再重復了。就在那樣沮喪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來,給了我照片右方那兩只好似長著爪子一樣的鈴。我坐在帳子里,接過這雙鈴,也不想去搖它們,只是漠漠然。丈夫對我說:「聽聽它們有多好,你聽——。」接著他把鈴鐺輕輕一搖。那一聲微小的鈴聲,好似一陣微風細雨吹拂過乾裂的大地,一絲又一絲餘音,繞著心房打轉。方要沒了,丈夫又輕輕一晃,那是今生沒有聽過的一種清脆入谷的神音,聽著、聽著,心裡積壓了很久的郁悶這才變做一片湖水,將胸口那堵住的牆給化了。這兩只鈴鐺,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個奈及利亞工人換來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丈夫沒有什麼東西,除了那把不離身的刀子。唯一心愛的寶貝,為了使妻子快樂,換取了那副鈴。那是一把好刀,那是兩只天下最神秘的銅鈴。有一年,我回台灣來教書,一個學生拿了一大把銅鈴來叫我挑。我微笑著一個一個試,最後挑了一隻相當不錯的。之後,把那兩只奈及利亞的銅鈴和這一隻中國鈴,用紅線穿在一起。每當深夜回家的時候,門一開就會輕輕碰到它們。我的家,雖然歸去時沒有燈火迎接,卻有了聲音,而那聲音里,唱的是:「我愛著你。」至於左邊那一串被女友當成鄉愁給我的三個銅鈴,而今的土產、禮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賣。而我的鄉愁,經過了萬水千山之後,卻覺得,它們來自四面八方,那份滄桑,能不能只用這片腳踏的泥土就可以彌補,倒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了。編輯本段【電影《鄉愁》】【影片簡介】原名 :Nostalghia又名:鄉愁 / 懷鄉 / Nostalgiya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主演:Oleg Yankovsky / Erland Josephson / Domiziana Giordano上映年度:1983語言:義大利語 / 俄語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 義大利 / 前蘇聯【劇情簡介】一位俄羅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Oleg Yankovsky),與他美麗的女翻譯Eugenia〔Domiziana Giordano〕去往義大利進行語言研究,他們在路上的經歷:一個鄉村教堂,女人們在聖母瑪利亞像前祈禱;一個天然溫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復青春;一個名叫Domenico〔ErlandJosephson〕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啟式的錯覺下將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認為精神失常,曾試圖擎一支點燃的蠟燭渡過溫泉,作為贖罪計劃的一部分,但無法完成,他請求Andrei替他完成這一項表面上無害的任務,Andrei非常不情願答應他這不合邏輯的請求,但被支離破碎的前兆激起了興趣,因此沒有拒絕他。他拒絕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離開了他。他使自己沉浸於超越現實的孤獨和模糊的會話中。在青蔥的義大利風景和俄羅斯鄉下沉默色調間的色彩轉換,揭示了他的鄉愁,揭示了他對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與家人分離,遠離祖國,如今孤身一人,開始執行這一存在主義的任務...編輯本段【名曲《鄉愁》】《鄉愁》同時也是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的一首名曲.編輯本段【有關鄉愁的詩句】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5.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9.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叄』 求感人的愛情故事,要催人淚下的那種,要悲劇,越悲越好.....先獻上10分~~~
老婆的最後一條簡訊(看到你流淚)
珍惜自己的所愛
世界上沒有後悔葯妻子是個小尾巴,我走到哪裡她都要問到哪裡。我厭煩,她卻樂此不疲。可是,這個小尾巴卻在那個下著大雨的深夜永遠消失了……
我的心情非常難過,內心充滿了內疚和痛楚,我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
結婚那天,老婆用買戒指的錢給我買了一款手機。那天夜裡,我們兩人在被窩里一遍遍地調試著手機的響鈴。我們覺得,生活就像這鈴聲,響亮、悅耳,充滿著憧憬和希望。從那天開始,我常常接到她的電話:「老公,下班了買點菜回家。」「老公,我想你,我愛你。」「老公,晚上一起去媽媽家吃飯。」我的心裡十分溫暖。有一次,我忘了給手機充電,又恰好陪領導到基層,應酬到半夜才回到家,推開房門一看,我發現老婆早已哭紅了眼睛。原來從我下班時間開始,她每隔一刻鍾就打一次電話,我都不在服務區。老婆更加著急,總以為發生了什麼意外,後來每隔十分鍾打一次,直到我推開家門,她剛把話筒放下。我對老婆的小題大做不以為然:「我又不是小孩子,還能出什麼事情?」老婆卻說有一種預感,覺得我不接電話就不會回來了,我拍拍老婆的腦袋,笑了:「傻瓜!」不過,從此以後我一直沒有忘記及時給手機充電。
後來我升了職,有了錢,手機換了好幾個。突然有一天,我想起欠著老婆的那枚戒指,便興沖沖地拉她去商廈。可是她又猶豫了,說:「白金鑽戒套在手指上有什麼用啊?給我買個手機好嗎?我可以經常跟你聯系。」於是我就給她買了一個手機。
那天,我們一個在卧室,一個在客廳,互相發著簡訊息,玩得高興極了。
一天夜裡,我和同事到朋友家玩牌,正玩在興頭上,老婆打來了電話:「你在哪裡?怎麼還不回家?」「我在同事家裡玩牌。」「你什麼時候回來?」「呆會兒吧。」輸了贏,贏了輸,老婆的電話打了一次又一次。外面下起了大雨,老婆的電話又響了:「你究竟在哪裡?在干什麼?快回來!」「沒告訴你嗎?我在同事家玩,下這么大的雨我怎麼回去!」「那你告訴我你在什麼地方,我來接你!」「不用了!」一起打牌的朋友都嘲笑我「妻管嚴」,一氣之下,我把手機關了。
天亮了,我輸得兩手空空,朋友用車子把我送回家,不料家門緊鎖,老婆不在家。就在這時,電話響了,是岳母打來的,電話那頭哭著說:她深夜冒著雨出來,騎著自行車,帶著雨傘去我同事家找,找了一家又一家,路上出了車禍,再也沒有醒來。
我打開手機,只見上面有一條未讀留言:「你忘記了嗎?今天是我們的結婚周年紀念曰呀!我去找你了,別亂跑,我帶著傘!」她走在找我的路上,永遠不會再醒來了。我淚流滿面,一遍遍看著這條簡訊息,我覺得那一個晚上我輸了整個世界。
老婆去世已經3個月,可我仍然無法從噩夢中醒來,我不想工作,整曰消沉萎靡,並且一次次想到了陪她而去……
『肆』 請問,正版的《百年孤獨》有哪些出版社出過
作者: 西亞.馬爾克斯
評論界稱《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但作家卻說它首先是自己童年生活的藝術再現。他曾生活在一個景況慘淡的大家庭中,有一個整天啃泥巴的妹妹,一個酷愛占卜的外祖母,家族眾人整天渾渾噩噩、不知幸福與痛苦為何物的情景給了他很大觸動,而與他最親密的外祖父曾參加了1902年的內戰,這些經歷都被他寫進了小說之中。
在馬爾克斯獲諾貝爾獎當年,北京《十月》雜志就部分選譯了《百年孤獨》。同年,台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推出一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其中以《一百年的孤寂》為名翻譯了《百年孤獨》,譯者宋碧雲,可謂反應迅速。而上海譯文出版社也在這一年推出了《加西亞·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集》,讓馬爾克斯和拉丁文學在國內一下火了起來,隨即在文學界引領了魔幻現實風格的創作潮流,莫言、張賢亮等人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
兩年後,《百年孤獨》在內地同時出現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兩種譯本,前者的譯者是高長榮,由英譯本轉譯而成,後者的譯者是黃錦炎和沈國正,根據布宜諾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1972年版由西班牙語直譯而成,尤其受到讀者的歡迎,後來這一版本轉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推薦: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初版,譯者黃錦炎等。
『伍』 我在雜志上看到詩和遠方是孫中山說的,是嗎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是什麼梗?前幾年年輕人流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開始流行起來了「詩和遠方」,關於「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出處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來源於由高曉松作詞,許巍演唱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眼前的苟且」無非是現實中追逐名利世俗紅塵中身不由己的每個你每個我。
「詩和遠方」出處在哪
其實認真追究其該詞最早的出處在哪,完全可以追溯到更遠,原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原文選段摘要:「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詩和遠方」發展經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曲出來之後引發了很多年青一代的共鳴,觸動了很多人心中那個時常緊綳的心弦,鋼筋水泥重壓之下,尚不能苟且,詩和遠方是我們每個人都嚮往的自由。上面提到釋義不過是一種常規的解釋,什麼是真的苟且什麼是真的詩和遠方,一百個人就能有一百種理解。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不論我們在做什麼,對於自己而言,都是苟且;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也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說眼前的苟且是炕上的媳婦兒,詩和遠方是牆上的女神。
「詩和遠方」相關例句
生活眼前的苟且,還有來自遠方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