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軍工文化雜志

軍工文化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21 09:57:19

㈠ 軍事知識大全

釋義 詞目:軍事 拼音:jūn shì 詞義:軍事:有關軍隊和戰爭的事情或事務。 基本解釋 [military affairs] 與軍隊或戰爭有關的事情 曉暢軍事。——孫武《孫子兵法》 軍事演習 詳細解釋 有關軍旅或戰爭之事。 《史記·律書》:「會 高祖 厭苦軍事,亦有 蕭 張 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發跡內史,參其軍事。」 楊朔 《雪花飄在滿洲》:「軍事上暫時的失利,並不曾使 滿洲 的同胞對祖國感到失望。」
[編輯本段]簡介
軍事是與戰爭、軍隊、軍人有關事務的總稱。軍事學與甚多范疇有關,主要與戰爭有關。此外,軍事學本身包含了各種學問。軍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續,是一國或者集團用暴力手段達到自己目標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標和目的往往與利益有關。戰爭是軍事的集中體現,但不是唯一的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後的美國和蘇聯的冷戰,就是一種威懾基礎上的迴避戰爭方式的斗爭。在人類可以看到的未來,軍事始終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方面,並在科學技術上對人類生活予重大影響:人類很多科技成就往往先產生於軍事領域然後普及到非軍事領域的。 軍事是戰爭及一切直接有關武裝力量建設事項的總稱。人類社會發生戰爭的初期,並沒有專門的軍隊組織,也沒有專門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採取耕戰並舉,戰時參戰,平時耕作、畜牧,生產工具與作戰武器並用。恩格斯把它比喻為「對人的狩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的日趨頻繁,生產工具和戰爭工具分工,逐漸出現了「常備軍」的組織。有了常備軍,進行常備軍的建設、訓練,改進武器技術裝備,提高戰鬥技能,以及探討奪取戰爭勝利的謀略和指揮藝術,便成為軍事活動的重要內容。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軍事活動的內容也越加廣泛,主要有:武裝力量特別是常備軍的組織、訓練、管理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與運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總之,軍事是隨著戰爭的發生、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力保障順利遂行戰爭和贏得戰爭而進行的一系列特殊組織活動,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負。
[編輯本段]現代軍事學體系
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戰爭 軍事思想: 戰爭 武裝力量 軍隊 軍事家 軍事學術: 戰略學 戰役學 戰術學 軍隊指揮學 軍事運籌學 軍事制度: 戰爭動員學 軍事教育訓練學 軍隊政治工作學/政治作戰 軍隊後勤學 軍事歷史學 軍事地理學 軍事技術科學: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兵 戰略導彈部隊 裝甲兵 軍事技術與裝備 邊緣學科: 國防經濟學 國防外交學 國防教育學 軍事管理學 軍事社會學 軍事語言學 軍事人才學 軍事倫理學 軍事心理學 軍事經濟學 軍事通信學 軍事史 軍事地形學 軍事工程地質學 軍事氣象學 軍事醫學 軍事海洋學 軍事自動化
[編輯本段]相關概念
軍事
有關軍隊和戰爭的事情或事務。
軍事科學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
軍事學術
militaryart:關於戰爭指導和武裝力量建設的理論及其應用的各學軍事訓練科的總稱,是軍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學術主要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制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後勤學、軍事教育訓練學、國防經濟學、軍事運籌學,以及軍事歷史、軍事地理等學科。軍事技術militarytechnology:直接運用於軍事領域的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手段。包括各種武器裝備及其研製、使用和維修保養技術,軍事工程,軍事系統工程。有時也專指人們操縱、使用武器裝備的技能,如射擊技術、駕駛技術、電子設備操作技術等。軍事技術是軍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軍事訓練
militarytraining:軍事理論教育和作戰技能教練的活動。通常分為部隊訓練、院校訓練和預備役訓練(又稱後備役訓練)。軍事訓練在國家武裝力量建設和戰備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軍隊平時的主要任務,是戰備的重要方面,許多國家都把軍事訓練列為戰略研究的一項內容。基本任務是:學習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和軍事技術,研究和了解有關國家(集團)的政治經濟狀況、軍事思想、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和作戰特點,熟悉作戰地區的地形、水文、氣象及其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演練諸軍種、兵種合成軍隊作戰的組織指揮和協同動作,培養軍人堅強的體魄,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目的是提高軍隊的軍事素質和戰鬥力,隨時能遂行作戰任務。軍事訓練同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軍事技術以及軍隊的傳統、經驗和作戰任務等有密切的聯系。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作戰樣式的變化和軍隊體制編制、武器裝備的變革,對軍事訓練不斷提出新要求,賦予新內容,而軍事訓練的實踐又深刻地影響著作戰,促進軍事理論的發展。
軍事情報學
militaryintelligence:以軍事情報和軍事情報工作實踐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軍事指揮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軍事情報的本質、特點、原則、方法、內容、范圍及其在國防建設、軍隊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軍事情報工作的建設和管理,產生、發展的歷史和規律等。按應用范圍分為軍事偵察學、軍事情報整理學、軍事氣象情報學和軍事情報自動化理論等分支學科;按作戰使命分為戰略情報學、戰役情報學和戰術情報學等分支學科;按軍種分工分為陸軍情報學、海軍情報學、空軍情報學和戰略導彈部隊情報學等分支學科。研究范圍包括:①敵方的軍事思想、戰略方針和作戰意圖。②敵軍的編制、裝備和部署。③敵方重要軍事人物。④敵方的兵要地誌和軍事目標。⑤敵軍的訓練素質和作戰特點。⑥敵方的戰場裝備、戰爭保障等。
軍事演習
militaryexercise:按照設想的作戰行動而進行的演練。是部隊在學習軍事理論,完成技術、戰術基礎訓練之後,在近似實戰條件下實施的綜合性訓練,是軍事訓練的高級形式。目的在於提高各級指揮員和機關組織指揮現代戰役戰斗的能力;使部隊熟練掌握各種戰鬥技能,密切諸軍種、兵種之軍事訓練間的協同動作;培養戰斗作風,增強組織紀律性,適應戰時環境,提高實戰能力;檢驗組織編制、武器裝備和條令教材,探討作戰方法。有的國家還利用軍事演習向敵方炫耀武力,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以軍事演習為名,調動軍隊,集結兵力,掩護戰爭准備或發動戰爭的,也不乏先例。演習的類型主要有:①按作戰行動規模分為戰術演習、戰役演習和戰略演習。②按訓練對象分為首長機關演習和實兵演習。③按演習方式分為室內演習或現地演習,單方演習或對抗演習,實彈演習或非實彈演習,分段演習或綜合演習。④按演習的特定目的分為示範性演習,研究性(試驗性)演習,檢驗性(考核性)演習。
軍事偵察
militaryreconnaissance:為獲取軍事斗爭所需敵方或有關戰區的情況而採取的措施。簡稱偵察。是實施正確指揮,取得作戰勝利的重要保障。通常由各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組織實施。主要查明有關國家、集團及戰區的軍事和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地理、氣象等情況。按任務范圍分為戰略偵察、戰役偵察和戰術偵察;按活動空間分為地面偵察、海上偵察和空中偵察;按活動方式分為武裝偵察、技術偵察和諜報偵察。採取的手段有:觀察、竊聽、搜索、捕俘、戰斗偵察、火力偵察、照相、雷達偵察、無線電偵聽、無線電偵收、無線電測向、調查詢問、搜集文件資料等。
軍事制度
軍事制度,即組織、管理、發展和儲備軍事力量的制度。簡稱軍制,主要包括:國家的軍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國防經濟體制、武器裝備發展的管理制度、兵役制度、動員制度、民防制度等,軍隊的組織體制編制、訓練體制、後勤保障體制、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稱謂、標志的規定等。一般由國家及其軍隊制定,以法律、法令、條令、條例、規則等規范性文件頒行。軍制是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條件、科技水平和戰爭局勢、戰略方針、武器裝備、軍事理論以及民族、歷史、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它反映一定階級的意志,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它的基本作用在於保障軍事建設,以便有效地准備和實施戰爭。軍制隨著國家、軍隊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產生了社會主義軍制。
軍事地理學
militarygeography:研究軍事與地理關系的學科。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軍事演習事行動的影響和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准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軍事條約militarytreaties:國家間涉及軍事方面的書面協議。其內容一般包括建立維護締約國戰略利益和安全的軍事聯盟或軍事同盟,提供軍事援助,建立和使用軍事基地,結束戰爭狀態或武裝沖突,裁軍和限制軍備以及編纂戰爭法規和慣例等。軍事條約的形式包括:條約、公約、專約、協定、和約、宣言和議定書等。
軍事戰略
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它包括國家和武裝力量准備戰爭、計劃與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理論與實踐。軍事戰略理論研究戰爭的規律、特點以及進行戰爭的方法,制定準備和進行戰爭、戰略性戰役的理論原則。軍事戰略實踐是根據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照顧戰爭全局的各方面、各階級之間的關系,規定軍事力量的准備和運用。它包括武裝力量的建設,國防工程設施,軍事裝備和軍需物資的生產和儲備,戰爭動員,基本作戰方向的確定,戰區的劃分,作戰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的制定等。它作為最高軍事統帥機關實踐活動的一部分,產生於遠古時期的中國、印度以及古羅馬和古希臘等奴隸制國家。軍事戰略的性質和內容是受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制度制約的。軍事戰略和戰術之間的關系,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隨著敵對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和戰爭發展的進程,軍事戰略包會相應變化。
國防戰略
綜合發展相運用國家總體力量,籌劃和指導國防建設,以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方略。其目的是運用綜合國力抗擊外來侵略,確保國家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國防戰略的正確與否,對整個國防建設乃至戰爭的勝負及國家存亡和民族的興衰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當今和平時期,世界各國都把國防戰略的著眼點放在增長綜合國力上,即不僅著眼於國防實力的建設,而且著眼於國防潛力的積蓄以及潛力轉化為實力的機制,不僅考慮到兵力、武器、軍費等直接構成國防實力的「硬體」,而且還考慮體制、法規等關繫到能有效發揮國防實力和潛力的「軟體」。
國防發展戰略
籌劃、指導國防力量的建設,以實現國防發展目標的方略。是國防戰略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發展戰略的內容主要包括:武裝力員建設、武器裝備發展、後備力量建設、國防經濟建設、國防科技建設、國防教育建設等。制定和實施正確的國防發展戰略,都將對國家的安全和發展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作用。進攻是主動進擊敵人的作戰。它是作戰的基本類型之一,是消滅敵人的主要手段。進攻分為戰略進攻、戰役進攻和戰術進攻。對防禦、進攻、退卻之敵都可實施進攻。戰略防禦中的反攻、防禦戰役中的反突擊、戰術范圍的反沖擊,均屬進攻行動。進攻可在與敵直接接觸條件下實施,也可在行進間實施。欲求進攻作戰的勝利,必須精心計劃,充分准備,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包圍迂迴戰術,協調一致,實施堅決勇猛的突擊。
戰略
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指揮。是依據國際、國內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經濟、軍軍事演習事、科技、地理等因素確定的。戰略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對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規律的分析與判斷;戰略方針、任務、方向和作戰形勢的確定;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武器裝備稱軍需物資的生產;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相利用;國防工程設施建設;戰略後方建設;戰爭動員,以及照顧戰爭全局各個方面、各個階段之間的關系等等。戰役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所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斗之間的作戰行動。它是戰爭的一個局部,是達成戰爭目的的主要的武裝斗爭手段。它直接服從和受制於戰爭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斗,也為戰斗的成敗所直接影響。其規模大小,決定於雙方參加兵力的數量。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按作戰性質分,有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按參戰軍種分,有陸、海、空等軍種的獨立戰役,有陸海、陸空、海空和陸海空等幾個軍種的聯合戰役。按作戰空間分,有陸上、海上、空中戰役。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軍進行的戰役。在一次大型戰役中,通常包括幾個中、小型戰役。蘇聯軍事理論認為:戰役是近代戰爭中才出現的軍事行動樣式,而戰區戰略性戰役,則是未來戰爭中戰略行動的基本樣式。美英等西方國家一般都把集團軍或軍以上部隊的作戰行動,稱為大兵團作戰行動。 戰役決心:指揮員對戰役目的和行動所做的基本決定,是實施戰役的基礎和制定戰役計劃、下達戰役命令、組織戰役協同的依據。戰役決心的內容包括戰役企圖,戰役部署,行動方法,重要保障措施,戰役發起時間或完成戰役准備的時限,指揮所開設等。
戰役協同
參加戰役作戰的各軍兵種或各部隊按照統一計劃進行的協調配合。通常以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軍兵種或部隊為主,按照任務、時間、空間組織。戰役機動:為達成一定的戰役目的而組織實施的兵力兵器移動。基本樣式包括戰役包圍、戰役迂迴、戰役穿插、戰役退卻等。
戰役部署
亦稱戰役布勢,是對戰役編成內的兵力所做的任務區分、編組和配置。通常根據敵情、地形、任務和戰役類型、樣式等,建立梯隊式部署或集團式部署。
戰斗
兵團或部隊、分隊在較短時間和較小空間內進行的有組織的作戰行動。分為進攻戰斗和防禦戰斗兩大類。可在戰役內進行,也可單獨進行。
戰術
戰術是指導和進行戰斗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戰術基本原則及戰斗部署、協同動作軍事演習、戰斗指揮、戰斗行動、戰斗保障、後勤保障、技術保障。按基本戰斗類型分,有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按參加戰斗的軍種、兵種分,有軍種戰術、兵種戰術和合同戰術:按戰斗規模分,有兵團戰術、部隊戰術和分隊戰術。戰術反映戰斗的規律,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從屬於戰略、戰役,又對戰略、戰役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戰術的形成和發展,受軍事技術、士兵成分、組織編制、訓練水平、民族特點、地理條件等影響,其中軍事技術和士兵素質具有決定作用。根據時機、地點、部隊等情況,靈活地運用和變換戰術,對奪取戰斗勝利有著重要意義。戰術的基本原則有:熟知敵對雙方各方面情況,找出行動規律,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積極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採取各種防護措施,保存自己:每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戰斗部署要疏散、梯次、立體,並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協調一致的行動,發揮協同戰斗威力;周密迅速的組織准備,實施全面保障:力爭主動,避免被動;靈活機動,出敵不意:發揚近戰、夜戰、勇敢頑強和連續作戰的作風,奪取戰斗勝利。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軍隊裝備的發展,將給戰術帶來廣泛深遠影響,使戰術更加復雜多變,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熟練的掌握。
戰略力量
用於全面核戰爭的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之一。美國始建於1961年東京審判的戰略力量分為以洲際彈道導彈、戰略航空兵和原子導彈潛艇的部隊、兵團和軍團織成的戰略進攻力量和包括對導彈核突擊的預警系統、對飛機、導彈、宇宙空間防禦兵力兵器在內的戰略防禦力量。英國的戰略力量出原子導彈潛艇和中型戰略轟炸機部隊和兵團組成。法國的戰略力量由中程彈道導彈,原子導彈潛艇相中型戰略轟炸機部隊和兵團組成。戰略進攻力量是武裝力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最受重視。戰略防禦力量是創造戰略進攻的條件,也是取得戰略優勢的重要一環。在全面核戰爭中,戰略力量與通用兵力協同行動。機動,是指作戰中有組織地轉移兵力或火力的行動。按規模,分為戰略機動、戰役機動和戰術機動;按空間,分為地面機動、海上機動和空中機動;按類型,分為兵力機動和火力機動。鐵路輸送、空中輸送和空中轉場,都是兵力機動的方式。鐵路輸送,是指人員和裝備通過鐵路運輸的方式,機動至指定地域;空中輸送,是指人員和裝備通過飛機運輸的方式,機動至指定地域;空中轉場,是指飛機由甲地飛往乙地的過程。

中國
中國在建國初期國家底子薄,「一窮二白」,十年「文革」給軍隊建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干擾,八十年代國家進行戰略調整,二代中央領導提出:「軍隊要忍耐」。軍事建設讓步於國民經濟建設,國家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投入到經濟建設上去。 那時中國與西方關系已經開始緩和,國際政治形勢有利,國家抓住時機通過各種渠道積極與西方國家展開交流與合作,有針對性地引進了很多武器裝備和技術,國家少走了很多彎路。軍事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在困境中艱難發展,大部分國防關鍵項目缺乏資金,或者由於歷史原因不符合新形勢的要求而下馬,陷入癱瘓和半癱瘓狀態,國家盡最大努力保住了一批軍工重點項目。很多與軍事有關的科研所、設計所、工廠陷入困境,大多數單位開始下海經商,或者轉產,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全球風雲突變,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動,國際強權政治集團倚仗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在全球挑起了數次局部戰爭,影響深遠。 海灣戰爭結束後中國看到了人民解放軍和西方強國軍隊的巨大差距,並認識到了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國家開始逐步調整國防發展戰略以應對數次由美國引領的世界新軍事變革。 「台獨」分裂勢力的猖狂挑釁讓國家感到了軍事建設的急迫性,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用導彈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更讓國家體會到了這個世界並不太平,危機就在身邊。「我們黨和國家深刻認識到在富國的同時實現強軍的極端重要性。」黨和國家開始全面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防戰略,加大了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力度和投入。 由於中國這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有了充足的資源投入軍隊建設,對外交流渠道相對過去更加寬廣。受益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和全國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資金匱乏、人才短缺的問題已經得到大大緩解。由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形勢慢慢好轉,現實軍事壓力有所降低,軍隊的建設與發展逐漸走上正軌。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經過數次裁軍後(1985年裁軍100萬、1997年裁軍50萬、2003年裁軍20萬)形成了規模適度,組織結構合理的局面,目前擁有230萬正規軍,這是一個符合目前國情的軍隊規模,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和周邊國際環境復雜,在軍隊機械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再繼續裁軍反而會削弱國防力量。中國的國防動員能力非常強,有很強的國土防禦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有關部門已對外公開宣布:「中國已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戰裝備、保障裝備和電子信息裝備協調配套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和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人民解放軍已經度過了二十多年的"忍耐期」。 現在中國的軍工企業整體實力不及西方,技術儲備不足,例如:材料、發動機製造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導彈技術等。中國在跟蹤、學習世界先進軍事科學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有很多創新,擁有比較強的武器自主研發能力和系統整合及仿製、吸收能力。國家在積極學習西方的同時重視做好技術儲備,重視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努力提高軍工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活力。國家鼓勵並創造條件讓社會資本進入部分軍工領域,但是軍事工業發展有周期長,高風險高投資的特點,社會資本能夠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體裝備水平仍然相對落後,武器裝備的打擊能力較弱,缺乏高技術條件下大規模聯合作戰的經驗,大規模、遠距離的兵力投送能力不強,空中戰略投送能力不高。 陸軍在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上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與世界先進水平沒有代差,但是陸軍航空兵力量弱小,各型直升飛機裝備數量很少(我國目前只有仿製直升飛機的能力,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空軍現代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具有全面空戰和有限的對地對海攻防兼備的力量,但是與西方強國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新中國海軍建設的起點不高,長期以來國家對海軍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海軍在裝備建設、作戰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遠洋作戰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具備在遠海與海上強國進行對抗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裝備有一定數量的先進的陸基核彈道導彈,相對於其他核大國只有有限的核威懾能力,按照西方的標准,中國的導彈技術目前仍然比較落後,海基核力量正處於穩步發展中。戰略力量是鎮國之寶,沒有「兩彈一星一艇」就沒有中國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中國日益上升的大國地位與落後的軍事實力不相稱,人民解放軍目前正面臨著「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由於國內外環境的劇烈變化,軍隊承擔的任務比過去更加繁重:國際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抗擊自然災害、反恐維穩、聯合軍演等。面對日趨復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多樣化的軍事任務,黨和國家給軍隊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處於人力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的關鍵時期,根據國家公開的規劃:將於2020年實現初步機械化,2050年實現信息化。重點發展海軍和空軍,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在新軍事變革思想的指導下走有中國特色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的建軍道路,堅持「國家利益發展到哪裡,軍隊的歷史使命就應延伸到哪裡」,努力提高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 解放軍積極對外宣傳:對外增加軍事透明度,進行各種各樣的軍隊開放活動,利用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網路宣傳軍隊建設情況、軍隊文化等。 解放軍高度重視保密工作,注意加強網路安全防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軍隊內部的各種腐敗情況日益嚴重,軍隊加強了反腐倡廉建設,制定了反腐敗遠景規劃,完善對各級幹部的審計監督工作。 中國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強國相比,總體軍事實力差距懸殊,並且這個差距仍在繼續拉大。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還需要數十年才能趕上美國,而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水平最集中體現在軍隊裝備水平上,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仍將保有對中國的絕對軍事優勢,中國人民解放軍任重而道遠。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相對弱小的情況下仍然應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建軍方針和國防建設原則。中國的長遠建軍目標是實現現代化,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國家的海洋權益,「建設一支與國家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中國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奉行防禦性質的國防政策,不當頭,不稱霸;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來之不易,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

㈡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體現了人們什麼樣的思想變化和這些變化有什麼進步意義

為了弘揚五四精神、彰顯五四運動的意義,近年報刊雜志刊登了不少風格各異、觀點不同的研究五四的文章,學術團體、科研機構舉行了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研討會。筆者選取了國內主要學術刊物上的相關文章作為研究對象作一綜述。
總體性研究向縱深發展
近年研究文章中,有部分論者從宏觀上把握五四運動,從總體上探討五四運動對20世紀中國的影響,也有論者將五四運動放到20世紀的大視野下面進行回顧與反思。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其獨特的啟蒙性和開創性獨立於第一次歷史巨變與第二次歷史巨變之中,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分水嶺(新舊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國社會進程中也具有劃時代性的標志。有研究者指出"五四運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全面啟動"、"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 。這樣的見解是站在20世紀末來打量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後提出的論斷,認識有其獨到之處。
五四新文化運動被稱為國民"最後之覺悟",啟蒙的結果是人的覺醒與人的思想的解放。石仲泉認為:20世紀中國有三次思想解放運動:五四運動、延安整風運動、1978年的真理標准討論。五四運動是思想解放的開端,延安整風和真理標准討論是五四運動思想解放的繼續和發揚光大。 五四的思想解放的影響是深遠的,有論者指出:作為一場政治運動或政治事件,五四運動有一定的時限,而它所蘊涵的思想認識、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則融入到中國近代政治發展之中。由是觀之,文化--政治的歷史互動關系。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政治文化逐步由傳統向現代轉化。
五四精神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五四的精神到底是什麼呢?有研究者提出:"愛國主義是其精神源泉,民主與科學是其中的核心,勇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解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quot;
對五四運動作總體性評價也是研究者談論較多的話題。有論者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包括三個層面:思想解放層面、文學革命層面、學術解放層面。 另有人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未完成的現代性啟蒙。它奠定了中國文化轉型的現代方向,但卻徘徊於文化與政治、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而未能完成顯得性的價值整合。" 也有論者對五四運動的一些基本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對五四運動的主要領袖、基本口號、思想主體等提出新見解。認為"打倒孔家店"並非是五四運動的口號,"激進主義是五四運動的支流,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潮。"
具體研究的重大突破
具體問題的探討涉及到五四運動的方方面面,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立體的考察。研究沒有局限於五四運動的性質、意義、經過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也不止於原有的研究范圍。由於研究領域的拓寬,研究視野的伸展,對五四運動的一些具體問題,研究者們挖掘了一些新材料,貢獻了一些新觀點,使五四運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對五四時期各個社會界別與五四運動的關系研究有新的突破。五四時期各社會界別都牽涉到運動之中,每個界別都作用其中。以往的研究對這方面已有涉及,但仍然忽略了對有些界別的研究。如對省議會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問題。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到目前為止,僅就政治運動方面而言,舉凡運動中的學、工、商、農、軍界,已均有論及,唯對運動中作為政府與民眾之中的中介、並在運動中發揮特別作用的各省議會,尚未見有所論及。" 通過對五四時期省議會在當時的表現研究,論者提出了"省議會是五四運動的支持者和參加者"的觀點。這個研究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又如,對商人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雖以往已經涉及,但具體分析地方商會對運動的態度卻研究鮮見。朱英在《上海總商會與五四運動》一文中,指出了上海商會在運動中的右翼態度,總商會與中小商人積極支持五四運動是不和諧的,這最終導致了上海總商會的改組。 這個研究就更具體細致,使五四運動的研究更豐滿。
其次,五四時期反封建、反傳統導致社會風俗的變化,為研究者所注意。有論者指出"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風俗產生深刻影響" ,批評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舊風俗,提倡新生活成為當時進步青年的主張;並且,新式知識分子以各種方式向民眾進行移風易俗的宣傳,這最終促使五四及五四之後社會風俗的改變。社會風俗的變遷直接導致了家庭婚姻觀念的根本變化,這方面的變化同樣是研究者微觀研究的對象之一。五四時期,新式知識分子對傳統家庭進行了批判,對現代家庭觀念進行了探索和建構,從而形成了一種頗具現代色彩且產生廣泛影響的家庭改革思潮。有論者指出:"對傳統家庭觀念的重新審視和對新家庭觀念的重建,既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封建傳統的突破口,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價值重建的成果。"
另外,有論者對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作了深層次的分析,提出: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包括政治層面(主張男女平等和婦女參政)、經濟層面(婦女如何在社會上取得經濟獨立地位等)、文化層面(如何提高婦女素質並引導她們步入新文化殿堂)。 也有論者從五四時期提倡個性解放的原則出發,指出五四時期婦女的解放是婦女以活生生的"人"的覺醒為標志,並從當時婦女的面貌(服飾、發型等)和婦女對婚姻家庭的態度,以及婦女對社會的參予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是中國婦女解放的先聲。
一些研究者對五四運動與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關系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袁偉時的《新文化運動激進主義》探討了20年代中國政治的激進主義問題。也有學者探討了五四運動與國際的關系,如羅志田的《西方的分化: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側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國際環境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還有論者從考據的角度,對Democracy(民主)一詞譯語的變化,分析了五四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民主觀的變化的原因(朱志敏:《五四運動前後Democracy譯語演變之考察》載《黨史研究與教學》1999年第2期)。岳明君的《從"賽"先生到"科教興國"》以發展的眼光論述了五四時期的科學觀對今天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總之,研究的領域在不斷拓寬,討論的問題在不斷深化。
對五四人物研究的新突破
五四時期的人物始終令研究者著迷,研究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對以往人們比較關注的人物的研究有新的論述,二是一些陌生的人物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五四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如陳獨秀、胡適等在今天依然是熱點。沈寂的《再論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一文從"一枝獨秀"、"汝南晨雞"、"文藝復興"、"順逆時差"四個方面,探討了陳獨秀之所以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帥的原因 。也有論者從更加微觀的角度對陳獨秀進行了分析,如陳獨秀的宗教觀在五四運動時期經歷了一個由力主廢棄宗教到倡導基督教的過程。 又如對胡適的研究也突破了以往的觀點。研究者對胡適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的作用,並沒有完全否定,相反肯定了胡適的積極一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對蔡元培的評價。有些論者認為:蔡元培不僅同情和支持了五四愛國運動,而且領導了這場運動, 且發揮了特別作用,將蔡元培突出地排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精神領袖的首位,即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
另外一些重要的五四人物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研究者認為楊匏安是五四時期對開拓心理學、美學領域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新文化先驅,並提出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代表是"北李(李大釗)南楊(楊匏安)" 。研究者將張東蓀放在五四時期的特定歷史環境中考察,認為張東蓀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但"由於其在五四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中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長期被學術界當作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看待。其實,這有很大的片面性" 。另有研究者認為張東蓀在20年代的社會主義論戰中並非一無是處,張東蓀主張20年代中國應走資本主義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
對五四時期過去鮮有研究的人物,也有涉及。王希天是五四研究中的陌生人物。陳鐵健的文章根據王希天旅日好友周恩來的早期日記等資料,論述了王希天的活動和思想,認為王希天是五四愛國先驅。 高一涵也是五四研究中的空白點。有論者認為高一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早期重要人物,提出"在《新青年》創刊伊始,發表文章最多,任務最重的當屬高一涵。可以說,在《新青年》陣營中,高一涵是陳獨秀的最重要助手" 。此外,對曾經參加或者身受五四影響的人物如錢玄同、顧頡剛、張聞天、馮友蘭等以往不被人注意的人物,研究者也有了涉及。
區域性研究的延伸
對於五四運動的研究,最初一般鎖定在運動的性質、經過、意義、影響等宏觀層面,隨著新史料的挖掘和資料的開放,五四運動的研究領域不斷的拓寬,研究程度不斷深化。研究對象早已突破了對運動的主力--學生、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商人的界線,研究的眼光移到具體界別和特定的區域,視角也由國內轉到國外。
五四運動在全國各地都有重大影響,對運動的區域性研究一直為研究者關注。趙俊清指出:五四運動在黑龍江等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運動中,學生、工人奮起響應,積極投入斗爭的洪流,與北京斗爭相呼應,與全國其他省會的斗爭相呼應,構成五四反帝反封愛國運動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不僅在大陸影響深遠,在隔海相望的寶島台灣也激起了陣陣波濤,有研究者指出,"這股沖擊波使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發生始料不及的變化: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民族自信心逐漸恢復,反日本殖民運動的啟蒙運動深入開展,台灣的文學史也從此掀開了嶄新的篇章?quot; 五四運動不僅在國內以摧朽拉枯之勢席捲全國,而且對海外也有較大的影響,如對五四運動在日本、南洋等地的影響也有研究者做了考察。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友平的文章,該文考察了留日學生與五四運動的關系,提出:"留日學生首先提出了五四運動的兩大中心口號和斗爭目標--'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對五四運動的決策和實施起了關鍵的作用,留日學生實為五四運動爆發之一重要動因。"該文考察的結論是:"東京的五四運動有利地推動了國內五四運動的發展。" 海外華僑對五四運動的態度以往完全被研究者所忽略,任貴祥的文章填補了這一空白。他選取海外華僑居住較多的歐、亞、美三大洲作為研究對象,以詳細新穎的資料論述了海外華僑對五四的聲援活動,該文認為:"五四運動傳到海外後,華僑熱血沸騰、群起聲援,與國內反帝愛國運動遙相呼應,構成了五四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注熱點、直面難點
如何看待五四運動中的反傳統,歷來是五四運動的評議中的焦點。90年代以來,隨國內文化保守思潮的興起,反傳統問題再次引起激烈的爭論。烘峻峰認為:"反傳統是五四思想啟蒙的手段,"並且提出反傳統的三個層面:道統的否定(否定孔子之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學統解構(改變傳統學術--儒家學說為中心、以史學、子學、文學為附庸的框架)、文統革命(結束文言分離的局面)。該文認為反傳統並非拋棄傳統,它只是啟蒙的手段。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李良玉,他對80年代以來不正確解釋五四反傳統的觀點進行了反駁(李良玉:《五四運動與全盤反傳統問題》載《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對近年來指責新文化運動應對本世紀激進主義泛濫負責,認為五四的"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的文化"斷裂"的論調,袁偉時通過大量事實給予了回答,指出:造成激進主義思想在中國泛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最根本上的原因是制度上的原因。提出?quot;繼承五四首要的是繼承和回歸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現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完成告別中世紀的變革。" 畢春麗也對五四是"全盤反傳統"、"過激主義"的詰難進行了反駁,指出五四是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的啟蒙運動,五四運動並沒有全盤反傳統,也非過激運動(《也談五四時期的"全盤反傳統"和"過激主義"》載《東岳論壇》1999年第2期)。
針對有人非難和否定五四批孔,呂明灼進行了回應。他認為五四時期儒家倫理已經成為自由平等的對立面,孔教已不適應現代生活,並且孔教淪為軍閥專制統治的工具,因此批孔是正確的、進步的、不容否定的(《再論五四批孔》,《齊魯學刊》1999年第3期)。
"關於問題與主義之爭"始終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於興衛指出,胡適提出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確是當時思想界的一大頑疾,並非無的放矢,而且"談主義"本身也離不開"研究問題",當時胡適提出的實驗主義有反封建的作用,因此不能全盤否定問題與主義之爭中的胡適。 於興衛在另一篇文章《如何看待五四時期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河北學刊》1999年第3期)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爭論是"政治論戰",不是平等的學術討論。倪培強、池中蓮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反思,基本上肯定胡適在爭論中有積極意義的一面,認為全盤否定是不科學的,當然也不宜完全肯定,對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應當實事求是(《也談"問題與主義"之爭及其影響》,《新疆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㈢ 2009世界國力排行

<1>美國 2008年底美國的利率可能會降至1.5%以下,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轉暖,2009年會以25基點(甚至更少的基點數)的加息力度逐步提高利率,恢復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和股市的調控能力及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國總是懂得把人民集結在最賺錢的行業,所以能夠長期保持絕對優勢地位。2010年底美國仍將以世界第一的國民生產總值,黃金儲備,教育力量,科技力量,軍事力量(尤其是軍費開支),全球500強企業數量,綜合國力和世界第一大貨幣美元(與歐元影響力相當)等穩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寶座。美國次貸危機的確對世界股市,尤其是股民、基民信心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但是也應該看到世界許多重要經濟實體如「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澳大利亞等實體經濟走勢都較為強勁,日本經濟也正逐步轉暖。美國各項主要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每年略有降低,顯示出了亞洲經濟的強勁走勢。美國受世界經濟大繁榮和本國各項促進經濟發展政策的帶動,必將逐步走出次貸危機,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預測美國全年經濟增速約為2.6%(這個增速很大程度上由中美關系決定,因為中美關系直接影響國際油價,中美貿易額等)。以2012年底匯率計,2012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下降到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9%以下,但綜合國力仍將佔到世界綜合國力的20%以上,在絕大多數重要領域還將佔到世界的絕對比重!2015年美國軍費開支將超過1.5萬億美元。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壓力:美國次貸危機,國際油價高速上漲,巨額貿易逆差,巨額財政赤字,高通貨膨脹率,美元疲軟等,期間關系是巨額貿易逆差,巨額財政赤字和美國次貸危機,是導致美元疲軟,進而導致美國高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油價高速上漲的重要原因。

軍事:(1)以大型軍事科研工程為基礎,美國軍力每年增強15%以上;(2)指揮全球美軍的美國四大指揮中心:(五角大樓)美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最大指揮中心,國家緊急機載指揮中心—最強大空中指揮所,戰略空中司令部指揮中心—戰略空中中樞,北美夏延山地下指揮中心—防空防天指揮中心;美國海軍絕密武器研究最大基地「第七區」,未來美國最大的武器試驗中心,美國海軍空戰中心—「中國湖」海軍基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里奇克雷斯特鎮附近的胡佛大壩下;(3)軍事戰略:美國有國家導彈防禦計劃(NMD)和戰區導彈防禦計劃(TMD)軍事系統;美國不斷進行軍事侵略和軍事演習採取以戰養戰的軍事策略;美國情報部門雇員約15萬人,年度開銷超過300億美元;近20年中國的軍力增強速度略高於印度,遠高於日本,為了維持相對平衡,美國將來必定會拉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強化軍力來限制中國(2008年5月6日澳大利亞晨報報道美國國防部已經批准向澳大利亞出售宙斯盾武器系統,總價將會達到4.5億美元,美軍方稱此系統可增強澳大利亞的空戰能力。」);(4)武器裝備:除了上面圖中的部分展示,美國還有「空軍一號」、「鉚釘」偵察機等大批聞名世界的高科技大型飛機。【第四代戰斗機F–22A「猛禽」的六大技術優勢: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短距起降,高度綜合和智能化的航電系統,良好的保障性能。】

<2>日本 世界第二且仍佔世界較大比重的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的外匯儲備量,世界第四的對外貿易額,處於世界最發達國家行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世界先進的教育實力,世界第七的軍事力量和世界前五的軍事潛能。日本幾乎所有的優勢都直接表現在經濟上和以經濟為支撐的科技上,所以一旦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下降,綜合國力的排名就會大幅下滑。由於過去幾十年裡,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始終處於世界第二或第三位,積累了雄厚的資本(銀行存款,黃金、外匯儲備,固定資產〈主要是建築〉),所以日本的大國地位還可以維持10年以上;到2020年底,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被擠出世界前五,外匯儲備將被擠出世界前三,對外貿易額排名將被擠出世界前四,日本的大國地位將基本終結。最後終結日本大國地位的最重要力量,可能不是未來的三個超級大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而是日本絕大多數資源的依賴國澳大利亞。

軍事:(1)日本政府「無核三原則」:不製造、不擁有、不引進核武器。(2)武器裝備:日本現役的F–15J戰斗機、F–2戰斗機、C–130運輸機、E–767預警機都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3>德國 憑借著歐元對美元的微量升值和一定的經濟增長,多年的世界出口冠軍和保持巨額貿易出超,2016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世界第三,對外貿易額也有望(超越美國,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隨著法國影響力的略有下降,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國,德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必定會在全世界日益突顯。教育一直領先於世界,哺育了康德、貝多芬、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偉人。

<4>中國 (1)2009年起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引擎(美國次貸危機對美國和歐盟經濟的負面影響高於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引擎的時間提前了兩年),同時中國也將在金融,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科技等關鍵領域強大起來。2011年底軍事力量世界第二(與俄羅斯相比防禦能力更強,進攻能力相當—中國更強調國防),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中國的外匯儲備金額將多於外匯儲備世界前10的國家中,其他9國的總和),國內市場規模世界第三(僅次於歐盟和美國),科技力量世界第二(航空航天科技,軍工科技,核科技,電子信息科技等核心領域世界第二,船舶科技世界第一),佔全球商業500強比重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人口世界第一,高等院校在校生總數世界第一(3000萬人以上),世界第一金牌數(體育超級大國地位的象徵)。吞吐量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擁有五座以上:上海,香港,廣州,深圳,青島,天津等。經濟上與歐盟,美國形成世界經濟大三角;軍事上與美國,俄羅斯形成世界軍事大三角,超級大國地位顯現。但由於那時中國僅處於中等發展中國家高級階段且歐盟和美國優勢較大,所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甚至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實體,還有一段路要走。

(2)中國的競爭優勢:2012年底中國東部將達到初等發達國家初級階段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中國中西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略高於印度全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且比印度更具有資源,能源,交通運輸等優勢。商品運輸:陸路可以直接通過亞歐大陸橋運往歐盟,俄羅斯;海上可以較近的運往日本,韓國,東南亞,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空中可以較快的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並且那時中國本身就是僅次於歐盟,略高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市場,所以在2008年初~2020年底的13年中,中國始終都會是世界最大的製造中心(中國更有必要成為高科技產品的世界製造中心),只是區域上會由東部逐步向中西部轉移,東部也會由世界製造中心發展為世界創造中心(中國需要在中西部建立起大量的高質量大中型城市吸引國際資金的區域性轉移)。隨著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比重的增大,在未來,世界絕大多數經濟實體經濟的高速發展都將很大程度上依賴對華貿易的高速增長。

(3)中國的外部競爭壓力:未來五年內俄羅斯和印度的對外貿易增速都將與中國對外貿易增速相近;2020年底前俄羅斯和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都將進入世界前八,那時這兩個國家在國際貿易方面的競爭力都將不亞於美國,大國成為強國,對中國經濟將產生分流作用,相對削弱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全世界高速增長也極有可能引發全世界的高通貨膨脹;俄羅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亞等資源大國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會逐年增大;2010年底~2018年底有兩屆奧運會和兩屆世博會都不可能在中國舉辦,這將加快中國對手國的發展;中國將來還需要償還虧欠日本的貸款。

中國的內部發展問題:通貨膨脹率很高;財政赤字問題和國債問題也有一定的壓力;黃金儲備量在世界大國中排名靠後(與歐盟各國黃金儲備總和及美國黃金儲備相差懸殊);資源科技和能源科技的發展速度低於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增速;人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會使中國百姓在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5>俄羅斯 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高速攀升是俄羅斯經濟高速增漲的重要基礎。2008年第一季度外貿額為1633億美元,同比增長55.8%;外貿順差為5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0%。莫斯科已成為歐洲房地產商在歐洲的首選投資地。2012年底前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將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貿易出口額將上升到世界第五位(緊隨中國,德國,美國,日本之後)。有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普京是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更是一個出色的未來學家,如果俄羅斯繼續走普京路線,2015年底俄羅斯將發展為中等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與世界第七的義大利相當;2020年底國民生產總值將進入世界前五,綜合國力可比美國。

<6>英國 由於現在的世界計算機體系對英語有很大的依賴,未來五年內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英國也會成為世界亞超級大國之一,所以英語和漢語將更突顯世界最重要的兩大語種地位,英國具有語言優勢;英國移民及其後裔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佔有人口的絕對比重;世界金融地位日益突顯,也使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影響力更大,再借力倫敦奧運會(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是英國綜合國力升級由量變增強到質變飛躍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英國的發展前景值得關注。

<7>法國 法國是緊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核能大國,在旅遊業、軍工科技和文化領域等方面較有優勢,如果能夠繼續保持與中國的較好關系,2013~2020年將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處於優勢地位,甚至有機會在國民生產總值和綜合國力上趕超德國,但現在中法關系出現了危機。

<8>加拿大 七大發達國家中,唯一石油凈出口國;鈾儲量世界地二;與美國互為最大貿易夥伴;是公認的世界移民政策做得很好的國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使加拿大可開發空間大增,如果北冰洋航道開辟,加拿大有實現高速飛躍的可能。

<9>印度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世界第二或三位的軟體大國,綜合國力增強速度,在大國中僅次於中國和俄羅斯;到2012年底印度將成長為世界六個亞超級大國之一;印度粗通英

語的人超過兩億,這是印度在現代計算機領域,尤其是軟體業的優勢; (據說印度民間有1萬噸以上的黃金和15萬噸以上的白銀)2012年以後,印度政府有實力在極短的時間內收購民間5000噸黃金,使印度盧比迅速成為高價值的,為全世界認可的世界性貨幣之一,進一步提升印度的亞超級大國地位。《福布斯》雜志2008年5月4日報道:身價430億美元的51歲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在印度經濟中心孟買市,耗資20億美元正在為自己打造一座高173米的世界上最昂貴的私人「摩天豪宅」(左圖)。

軍事:印度一直保持著巨額的軍事采購,計劃在未來5年內采購300億美元以上的軍事硬體和軟體;據稱,印度自認為是亞洲第一軍事強國。

<10>巴西 世界第五人口大國,第五土地面積大國,世界重要的鐵礦石和石油等重要資源和能源出口國,擁有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該公司保有鐵礦石約40億噸;咖啡產量世界第一;擁有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2012年底巴西將會發展為南半球拉丁美洲,非洲,大洋州三大洲中的最強國。

<11>澳大利亞 亞太地區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和世界最大鐵礦石出口國之一;鈾儲量佔世界的40%左右;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樓價平均每七年翻一番,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的基本規律,具有極低的風險和極高的回報率;服務業幾乎占其經濟活動的8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銀行業服務質量排名世界第三;貨幣升值速度世界頂尖,人口也在高速增長中,是世界較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13>韓國 如果韓元繼續走軟,那麼2009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就會被墨西哥超越,2011年將會再被澳大利亞和荷蘭超越,那樣對韓國國際地位將會是極大的沖擊。

<14>西班牙 在所有大國中,現在西班牙與其他大國的矛盾似乎是最不明顯的。如果西班牙能夠更好的處理好與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借力以中國為經濟中心的強勢亞洲經濟和高速發展的非洲經濟,2020年底前西班牙的綜合國力將超越義大利,甚至會有更高的國際排名。

在國際上,「展望五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經濟也較受關注,但今年似乎也都面臨困境,越南正處於金融危機之中;印度尼西亞人口位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和煤炭出口國之一

㈣ 什麼是軍工文化

《軍工文化》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我國第一份軍工文化專業雜志(月刊),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主管,由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發行。

㈤ 中國軍事力量

中國軍事力量在世界上的最新排名(2011年)
根據世界各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和核武器力量綜合推測出世界軍事力量排名

第一名:美國

第二名:俄羅斯

第三名:中國

第四名:法國

第五名:英國

第六名:德國

第七名:印度

第八名:朝鮮

第九名:以色列

第十名:巴基斯坦

1.核彈力量

各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

美國:6600枚;

俄羅斯:6300枚;

法國:500枚;

中國:450枚;

英國:380枚;

印度:70枚;

巴基斯坦:30枚。

除上述7國外,還有幾個國家可能也具備一定的核打擊能力。據估計,以色列可能擁有80~100枚核彈頭,伊朗約有25~30枚,朝鮮有15~20枚。

各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中國以450枚排行「第四」,僅以50枚的差距落後於法國。

2.坦克

在各國裝備的坦克和裝甲車數量方面:中國以1.9萬輛坦克和3萬輛裝甲車排名「第三」。

各國裝備的坦克和裝甲車數量

美國:2.6萬輛和4.4萬輛;

俄羅斯:2.2萬輛和3.6萬輛;

中國:1.9萬輛和3萬輛;

印度:1.3萬輛和2.1萬輛;

朝鮮:9000輛和1.6萬輛。

3.空中力量

在各國裝備的戰斗機和直升機數量方面:中國以1750架戰斗機和1250架直升機排名「第三」。

各國裝備的戰斗機和直升機數量

美國:2800架和3500架;

俄羅斯:2500架和3000架;

中國:1750架和1250架;

印度:1080架和1115架:

朝鮮:553架和410架。

4.海軍

在各國裝備的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方面,中國以315艘大型水面艦艇和85艘潛艇排名「第三」。

各國裝備的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

美國:281艘和92艘;

俄羅斯:310艘和42艘;

中國:315艘和85艘;

印度:200艘和27艘;

朝鮮:93艘和19艘。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海軍共裝備有12艘大型航空母艦,俄羅斯海軍擁有一艘中型航母。根據俄羅斯最新公布的海軍發展戰略,俄將在今後15年內再建造兩艘新型航母。

5.總兵力

在各國武裝力量人數對比方面,中國以230萬總兵力,其中陸軍160萬、海軍40萬、空軍25.5萬排名「第一」。

各國武裝力量人數對比(四組數字分別表示總兵力和陸、海、空軍人數)

中國:230萬、160萬、40萬、25.5萬;

美國:145萬、51萬、37.9萬、37.6萬;

印度:133萬、110萬、17萬、6.1萬;

俄羅斯:120萬、26萬、19萬、18.8萬;

朝鮮:111萬、95萬、11萬、4.7萬。

綜合三強之內,單項海空軍弱進不了三強,海軍大型軍艦少無航母,艦艇老舊數量多,空軍也一樣老舊數量多,加油機,大型運輸機,預警機數量少,直升機缺口更大.比起美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是比量不比質,比質量的話:

美國

俄羅斯

法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中國中國
中國在建國初期國家底子薄,「一窮二白」,十年「文革」給軍隊建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干擾,八十年代國家進行戰略調整,二代中央領導提出:「軍隊要忍耐」。軍事建設讓步於國民經濟建設,國家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投入到經濟建設上去。 那時中國與西方關系已經開始緩和,國際政治形勢有利,國家抓住時機通過各種渠道積極與西方國家展開交流與合作,有針對性地引進了很多武器裝備和技術,國家少走了很多彎路。軍事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在困境中艱難發展,大部分國防關鍵項目缺乏資金,或者由於歷史原因不符合新形勢的要求而下馬,陷入癱瘓和半癱瘓狀態,國家盡最大努力保住了一批軍工重點項目。很多與軍事有關的科研所、設計所、工廠陷入困境,大多數單位開始下海經商,或者轉產,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全球風雲突變,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動,國際強權政治集團倚仗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在全球挑起了數次局部戰爭,影響深遠。 海灣戰爭結束後中國看到了人民解放軍和西方強國軍隊的巨大差距,並認識到了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國家開始逐步調整國防發展戰略以應對數次由美國引領的世界新軍事變革。 「台獨」分裂勢力的猖狂挑釁讓國家感到了軍事建設的急迫性,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用導彈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更讓國家體會到了這個世界並不太平,危機就在身邊。「我們黨和國家深刻認識到在富國的同時實現強軍的極端重要性。」黨和國家開始全面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防戰略,加大了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力度和投入。 由於中國這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有了充足的資源投入軍隊建設,對外交流渠道相對過去更加寬廣。受益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和全國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資金匱乏、人才短缺的問題已經得到大大緩解。由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形勢慢慢好轉,現實軍事壓力有所降低,軍隊的建設與發展逐漸走上正軌。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經過數次裁軍後(1985年裁軍100萬、1997年裁軍50萬、2003年裁軍20萬)形成了規模適度,組織結構合理的局面,目前擁有230萬正規軍,這是一個符合目前國情的軍隊規模,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和周邊國際環境復雜,在軍隊機械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再繼續裁軍反而會削弱國防力量。中國的國防動員能力非常強,有很強的國土防禦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有關部門已對外公開宣布:「中國已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戰裝備、保障裝備和電子信息裝備協調配套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和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人民解放軍已經度過了二十多年的"忍耐期」。 現在中國的軍工企業整體實力不及西方,技術儲備不足,例如:材料、發動機製造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導彈技術等。中國在跟蹤、學習世界先進軍事科學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有很多創新,擁有比較強的武器自主研發能力和系統整合及仿製、吸收能力。國家在積極學習西方的同時重視做好技術儲備,重視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努力提高軍工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活力。國家鼓勵並創造條件讓社會資本進入部分軍工領域,但是軍事工業發展有周期長,高風險高投資的特點,社會資本能夠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體裝備水平仍然相對落後,武器裝備的打擊能力較弱,缺乏高技術條件下大規模聯合作戰的經驗,大規模、遠距離的兵力投送能力不強,空中戰略投送能力不高。 陸軍在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上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與世界先進水平沒有代差,但是陸軍航空兵力量弱小,各型直升飛機裝備數量很少(我國目前只有仿製直升飛機的能力,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空軍現代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具有全面空戰和有限的對地對海攻防兼備的力量,但是與西方強國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新中國海軍建設的起點不高,長期以來國家對海軍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海軍在裝備建設、作戰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遠洋作戰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具備在遠海與海上強國進行對抗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裝備有一定數量的先進的陸基核彈道導彈,相對於其他核大國只有有限的核威懾能力,按照西方的標准,中國的導彈技術目前仍然比較落後,海基核力量正處於穩步發展中。戰略力量是鎮國之寶,沒有「兩彈一星一艇」就沒有中國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中國日益上升的大國地位與落後的軍事實力不相稱,人民解放軍目前正面臨著「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由於國內外環境的劇烈變化,軍隊承擔的任務比過去更加繁重:國際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抗擊自然災害、反恐維穩、聯合軍演等。面對日趨復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多樣化的軍事任務,黨和國家給軍隊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處於人力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的關鍵時期,根據國家公開的規劃:將於2020年實現初步機械化,2050年實現信息化。重點發展海軍和空軍,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在新軍事變革思想的指導下走有中國特色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的建軍道路,堅持「國家利益發展到哪裡,軍隊的歷史使命就應延伸到哪裡」,努力提高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 解放軍積極對外宣傳:對外增加軍事透明度,進行各種各樣的軍隊開放活動,利用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網路宣傳軍隊建設情況、軍隊文化等。 解放軍高度重視保密工作,注意加強網路安全防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軍隊內部的各種腐敗情況日益嚴重,軍隊加強了反腐倡廉建設,制定了反腐敗遠景規劃,完善對各級幹部的審計監督工作。 中國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強國相比,總體軍事實力差距懸殊,並且這個差距仍在繼續拉大。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還需要數十年才能趕上美國,而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水平最集中體現在軍隊裝備水平上,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仍將保有對中國的絕對軍事優勢,中國人民解放軍任重而道遠。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相對弱小的情況下仍然應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建軍方針和國防建設原則。中國的長遠建軍目標是實現現代化,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國家的海洋權益,「建設一支與國家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中國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奉行防禦性質的國防政策,不當頭,不稱霸;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來之不易,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