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期刊
⑴ 我立志當物理學家所以我想知道幾個目前中國最有學術權威的物理學家或者機構的名稱
華裔著名物理學家介紹
吳有訓
吳有訓先生於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部,受教於留美歸來的胡剛復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導下,吳有訓在國內即對X射線有了一定的了解。1921年以優異成績獲得赴美留學機會。該年底吳有訓赴美,1922年初進入芝加哥大學。其時,著名物理學家A
⑵ 二氧化碳「變」汽油!中國科學家重大突破
《光明日報》5月4日報道,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孫劍、葛慶傑研究員團隊發現了CO2高效轉化新過程,並設計了一種新型Na-Fe3O4/HZSM-5多功能復合催化劑,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CO2)直接加氫製取高辛烷值汽油,相關過程和催化材料已申報多項發明專利。
該研究成果2日發表於英國學術刊物《自然通訊》雜志上,被譽為「CO2催化轉化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科學家解釋,用CO2作為原料生產汽油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策略,但CO2的活化與選擇性轉化是個難題。
孫劍說:「相比於更活潑的『孿生兄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非常穩定,難以活化,與經典的費托合成路線相比,CO2與氫分子的催化反應更易生成甲烷、甲醇、甲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很難生成長鏈的液態烴燃料。」
技術優勢
據科學網5月3日報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高效穩定的Na-Fe3O4/HZSM-5多功能復合催化劑。
孫劍介紹,這種催化劑有三個優勢:
一是,在接近工業生產的條件下,該催化劑實現了甲烷和一氧化碳的低選擇性,烴類產物中汽油餾分烴(C5-C11)的選擇性達到78%,有利於大規模生產;
二是,這種方法生產的汽油排放能滿足環保要求,汽油餾分主要為高辛烷值的異構烷烴和芳烴,基本滿足國V標准對苯、芳烴和烯烴的組成要求;
三是,該催化劑還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可連續穩定運轉1000小時以上,顯示出潛在的應用前景。
此外,對CO2直接轉化製取汽油的反應途徑研究表明,對多活性位結構及其親密性效應(proximity effect)的精準調控是實現CO2加氫制汽油的關鍵。
該技術不僅為CO2加氫制液體燃料的研究拓展了新思路,還為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水能等)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徑。
(文章轉載於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
⑶ 求一篇物理趣味故事~~
阿基米德(Archimedes 287 BC~212 BC)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後飄洋過海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後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回到敘拉古後,他堅持和亞歷山大里亞的學者們保持聯系,交流科學研究成果。他繼承了歐幾里德證明定理時的嚴謹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卻遠遠高於歐幾里德。他把數學研究和力學、機械學緊緊地聯在一起,用數學研究力學和其它實際問題。保護敘拉古戰役中的機械巨手和投石機等就是最生動的一個例子,有力地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裡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於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阿基米德在他的著作《論杠桿》(可惜失傳)中詳細地論述了杠桿的原理。有一次敘拉古國王對杠桿的威力表示懷疑,他要求阿基米德移動載滿重物和乘客的一般新三桅船。阿基米德叫工匠在船的前後左右安裝了一套設計精巧的滑車和杠桿。阿基米德叫100多人在大船前面,抓住一根繩子,他讓國王牽動一根繩子,大船居然慢慢地滑到海中。群眾歡呼雀躍,國王也高興異常,當眾宣布:「從現在起,我要求大家,無論阿斯米德說什麼,都要相信他!」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小塊放杠桿的支點,我就能將地球挪動。假如阿基米德有個站腳的地方,他真能挪動地球嗎?也許能。不過,據科學家計算,如果真有相應的條件,阿基米德使用的杠桿必須要有88×1021英里長才行!當然這在目前是做不到的。
最引人入勝,也使阿基米德最為人稱道的是阿基米德從智破金冠案中發現了一個科學基本原理。
國王讓金匠做了一頂新的純金王冠。但他懷疑金匠在金冠中摻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無論從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問題。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日思夜想。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慢慢坐進澡堂時,水從盆邊溢了出來,他望著溢出來的水,突然大叫一聲:「我知道了!」竟然一絲不掛地跑回家中。原來他想出辦法了。
阿基米德把金王冠放進一個裝滿水的缸中,一些水溢出來了。他取了王冠,把水裝滿,再將一塊同王冠一樣重的金子放進水裡,又有一些水溢出來。他把兩次的水加以比較,發現第一次溢出的水多於第二次。於是他斷定金冠中摻了銀了。經過一翻試驗,他算出銀子的重量。當他宣布他的發現時,金匠目瞪口呆。
這次試驗的意義遠遠大過查出金匠欺騙國王。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一條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重量,等於他所排出液體的重量。這條原理後人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一直到現代,人們還在利用這個原理測定船舶載重量等。
公元前215年,羅馬將領馬塞拉斯率領大軍,乘坐戰艦來到了歷史名城敘拉古城下,馬塞拉斯以為小小的敘拉古城會不攻自破,聽到羅馬大軍的顯赫名聲,城裡的人還不開城投降?
然而,回答羅馬軍隊的是一陣陣密集可怕的鏢箭和石頭。羅馬人的小盾牌抵擋不住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頭,他們被打得喪魂落魄,爭相逃命。
突然,從城牆上伸出了無數巨大的起重機式的機械巨手,它們分別抓住羅馬人的戰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搖來晃去,最後甩在海邊的岩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毀人亡。馬塞拉斯僥幸沒有受傷,但驚恐萬分,完全失去了剛來時的驕傲和狂妄,變得不知所借。最後只好下令撤退,把船開到安全地帶。
羅馬軍隊死傷無數,被敘拉古人打得暈頭轉向。可是,敵人在哪裡呢?他們連影子也找不到。
馬塞拉斯最後感慨萬千地對身邊的士兵說:「怎麼樣?在這位幾何學『百手巨人』面前,我們只得放棄作戰。他拿我們的戰船當游戲扔著玩。在一剎那間,他向我們投射了這么多鏢、箭和石塊,他難道不比神話里的百手巨人還厲害嗎?」
年過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聞名於世的大科學家。在保衛敘拉古城時,他動用了杠桿、滑輪、曲柄、螺桿和齒輪。他不僅用人力開動那些投射鏢箭和石彈的機器,而且還利用風力和水力,利用有關平衡和重心的知識、曲線的知識和遠距離使用作用力的知識等。難怪馬塞拉斯不費勁就找到了自己慘敗的原因。當天晚上,馬塞拉斯連夜逼近城牆。他以為阿斯米德的機器無法發揮作用了。不料,阿斯米德早准備好了投石機之類的短距離器械,再次逼退了羅馬軍隊的進攻。羅馬人被驚嚇得談虎色變,一看到城牆上出現木樑或繩子,就抱頭鼠竄,驚叫著跑開:「阿基米德來了。」
傳說,阿基米德還曾利用拋物鏡面的聚光作用,把集中的陽光照射到入侵敘拉古的羅馬船上,讓它們自己燃燒起來。羅馬的許多船隻都被燒毀了,但羅馬人卻找不到失火的原因。900多年後,有位科學家按史書介紹的阿基米德的方法製造了一面凹面鏡,成功地點著了距離鏡子45米遠的木頭,而且燒化了距離鏡子42米遠的鋁。所以,許多科技史家通常都把阿基米德看成是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始祖。
馬塞拉斯進攻敘拉古時屢受襲擊,在無般無奈下,他帶著艦隊,遠遠離開了敘拉古附近的海面。他們採取了圍而不攻的辦法,斷絕城內和外界的聯系。3年以後,他們利用敘拉古城市居民的大意,終於在公元前212年佔領了敘拉古城。馬塞拉斯十分敬佩阿基米德的聰明智慧,下令不許傷害他,還派一名士兵去請他。此時阿基米德不知城門已破,還在凝視著木板上的幾何圖形沉思呢。當士兵的利劍指向他時,他卻用身子護住木板,大叫:「不要動我的圖形!」他要求把原理證明完再走,但激怒了那個魯莽無知的士兵,他竟用利劍刺死了75歲的老科學家。馬塞拉斯勃然大怒,他處死了那個士兵,撫慰阿基米德的親屬,為他開了追悼會並建了陵墓。阿基米德被後世的數學家尊稱為「數學之神」,在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三位數學家中,阿基米德佔首位,另兩位是牛頓和高斯。
⑷ 北京一共有多少家協會
協會單位數:426 家
單位名稱 業務主管單位 地址 郵編 電話
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建國門內大街11號 100736 65292636 65293234
全國地方遙感應用協會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海淀區阜城路白堆子131號 100037 68370578
全國機關事務工作協會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西城區西安門大街22號 100017 63094712
全國民族中學教育協會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宣武區廣內大街223號回民學校院內 100053 63041199
全國衛生產生企業管理協會 衛生部 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54號 100009 64074413
全國醫葯技術市場協會 國家葯品監督局 西城區北禮士路101號 100044 68311506
中國安裝協會 建設部 西城區南禮士路15號 100045 68011450
中國包裝技術協會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建國路99號 100020 65816688-3102
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530
中國冰球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6號 100044 68332579
中國兵器工業建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海淀區車道溝10號院 100089 68961481 68961475
中國兵器工業質量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疫總局 海淀區車道溝10號院 100089 68963296 68961950
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 100831 88385905
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 100831 68350953
中國財務公司協會 中國人民銀行 海淀區復興路乙24號315室 100036 66701361 66700908 68579071
中國拆船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 100834 68391732
中國產業報協會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 西城區安德里北街23號院7號樓3層東側 100011 84127049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425室 100742 85229421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13號 100037 88082176
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東城區史家胡同51號 100010 65237615 65237616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 東城區東四南大街85號 100703 65212827 65212816
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疫總局 朝陽區德外大街華嚴北里甲1號健翔山莊C11、12座 100029 62388361 62054210
中國船舶代理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朝陽區麥子店西路3號新恆基大廈 100021 64611188-1627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5號 100861 68038833-3209
中國船東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 100740 65286463 65212484
中國純鹼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4區16號樓 100723 64944761 64941492
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西城區群利胡同9號 100035 66511218
中國登山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43177 67144853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 100740 65228520
中國電化教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160號 100031 66419038
中國電力教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宣武區白廣路二條1號 100761 63415155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翠微路2號院 100036 68166500
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2號 100866 86093337 65766143
中國電子工業標准化技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海淀區萬壽路27號 100036 68207848
中國電子企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海淀區萬壽路翠微中里15號樓 100036 68255249-205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海淀區復興路49號 100036 68207779
中國電子儀器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石景山區石景山路23號 100049 88928315
中國電子質量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海淀區萬壽路27號 100846 68208079 68207850
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石景山區石景山路23號 100049 68865302
中國動物保健品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乙8號 100081 62152501
中國動物園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88082188
中國杜仲綜合開發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朝陽區農業部北區20號樓 100026 64194490 64194483
中國鍛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號 100089 68465045 68465025
中國對外服務工作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朝陽區工體東路4號 100027 65011242
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東城區台基廠頭條10號 100005 58612052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朝陽門北大街10號 100020 65552001
中國發酵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507
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 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4號 100037 68326681
中國反邪教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海淀區北三環中路1號 100029 62371177-2817
中國防偽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疫總局 朝陽區和平里西街甲2號 100013 64211055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翠微南里8號 100036 68281299
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523
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05
中國紡織勘察設計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514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西城區三里河路54號 100045 68537684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13號 100037 58934125
中國風箏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87182458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 100740 65242231 65211282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65 85229427
中國服裝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24 85229477 85229435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9號 100029 62050415 64446116 64446066
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六鋪炕一區中街1號 100011 82039762 82032432
中國鋼結構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西土城路33號 100088 62275342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四西大街46號 100711 65131959 65133322-4317
中國工程爆破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文興街1號 100044 88399565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南街26號 100825 68532689
中國工程咨詢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1號四川大廈東塔樓11層 100037 68364838 68364841
中國工人報刊協會 中華全國總工會 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0號 100865 68592663 68593510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101號 100031 66053388-3275 66079646
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朝陽區安華西里三區18號樓 100011 65293959
中國灌區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豐台區西三環南路乙6號 100073 63449923
中國罐頭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526
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西城區黃寺大街23號 100011 62377042
中國鍋爐水處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朝陽區和平街西苑2號樓 100013 84272501
中國鍋爐壓力容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朝陽區和平街西苑2號樓 100013 84272480
中國國防交通協會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 海淀區太平路23號 100858 66849299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東城區安外東後巷28號 100710 64245409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阜外大街7號1601室 100037 68095777
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朝陽區安慧里四區15號樓 100101 64916438 64917613
中國國際交流協會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海淀區復興路4號 100860 83907341
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海淀區柳林館甲8號樓303室 100036 68524230
中國海商法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朝陽區亮馬橋路32號 100016 64624004
中國航空工業質量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東城區交南大街67號 100712 64093395 64094285
中國航空航天工具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朝陽區東外京順路7號 100028 64621970
中國航天工業質量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海淀區阜成路8號 100830 68372317
中國合唱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朝陽區和平街七區16號樓 100013 64276240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海淀區花園路新時代大廈 100088 82803267 66705035
中國衡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東斜街14號 100032 66031522
中國互聯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西城區復興門南大街2-乙號天銀大廈A東座 100031 66418203
中國花卉協會 國家林業局 朝陽區和平里東街18號 100714 84238521
中國滑水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13740
中國化工腐蝕技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小營路9號C座 100101 64945215 64946836
中國化工防治污染技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安慧里4號16號樓 100723 84885720 84885718
中國化工輕工物資流通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西三環北路88號 100037 68454033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38
中國化學制葯工業協會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 朝陽區安外小營路11號 100101 64952211-6918 64936063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路46號國家機械工業局內 100823 68594846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58933900
中國擊劍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石景山區老山西街15號 100049 68862588
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德外教場口1號 100011 62029216 62029218
中國機電裝備維修與改造技術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46號國家機械工業局大院內 100823 68594899
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路46號 100823 68595040
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路46號 100823 68594863 68594862
中國機械治金職工技術協會 中華全國總工會 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0號 100865 68592722
中國機械製造工藝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路46號 100823 68595027 68517418
中國集裝箱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東城區王府井大街99號A座713A室 100006 65253543
中國計劃生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 朝陽區芍葯居35號 100029 84657972
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海淀區萬壽路27號 100846 68208764
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海淀區萬壽路27號電子大廈2503室 100846 68207292 68208440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復興路乙59號巨星大廈503-504室 100036 68270506 68270453
中國加氣混凝土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68309319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120室 100740 65231810 65267870
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30
中國價格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小街2號 100827 68032495 68032490
中國檢察官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東城區北河沿大街147號 100726 68630204
中國建材機械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21號 100037 68311353
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58934013
中國建設監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68346598
中國建設體育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58934767
中國建築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 100831 68354267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68354293
中國建築防水材料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88363465
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58934721
中國建築砌塊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88364764
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88364634
中國建築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 100835 58933794
中國健康教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西城區古樓西大街154號 100009 64216652
中國毽球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47626
中國交通報刊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安外安華西里三區13樓 100011 84241556
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11號 100736 65293054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315號B座6-7層 100053 63691468
中國教學儀器設備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西城區西單辟才胡同豐匯園8號 100032 66516617 66519361
中國節能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 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8號 100013 64276392 64286481
中國經濟科技開發區國際交流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宣武區前門西河沿街215號 100051 63173409
中國經濟林協會 國家林業局 東城區和平里東街12號1樓306室 100714 84238378
中國酒類商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10號中糖大廈辦公樓15層 100044 88361724
中國舊貨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 100834 68392211
中國絕熱隔音材料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88364763
中國開發區協會 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東直門外胡家園小區23號 100027 64626215
中國抗癌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海淀區阜成路52號 100036 88140653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海淀區學院南路86號 100081 62103258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海淀區西小關中科院大氣所鐵塔分部 100083 62378038
中國籃球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天壇東里中區體育館路2號 100061 67174914
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915341 64463210
中國老教授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海淀區清華大學東門外學研大廈B907室 100084 62780627 62780629
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海淀區學院南路86號 100081 62177879
中國雷達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石景山區魯谷路74號 100040 68652457
中國煉焦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四西大街46號 100711 65265081 65133322-1719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 國家糧食局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45號 100801 66094274
中國林場協會 國家林業局 東城區和平里東街18號 100714 84238806
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 國家林業局 東城區和平里東街18號 100714 84238195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六鋪炕街1號樓東樓309號 100011 62382616
中國龍獅運動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28832
中國龍舟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28832
中國錄音師協會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西城區復興門外真武廟2條4號 100045 68012887
中國旅遊報刊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甲9號 100005 65201401
中國旅遊車船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甲9號 100740 65201403
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甲9號 100740 65201415
中國旅遊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甲九號 100740 65201436
中國輪滑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47628
中國輪胎翻修利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 100834 68392949
中國麻紡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塊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13 85229426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23 85229311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202177
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217355 64463190
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463157
中國煤炭建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211179 64463720
中國煤炭教育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463738 64463740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和平里北街21號 100713 64277576
中國美發美容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45號 100801 66094000 66094581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419室 100742 85229419
中國民間中醫研究開發協會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東城區西總布胡同9號 100005 65252582
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34號C502室 100081 62140306 62140308
中國民用爆破器材流通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 100834 68391544
中國膜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9號 100029 64433466 64433465
中國摩擦密封材料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材局內 100831 68314523
中國木材流通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 100834 68392602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南街26號 100825 68532003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513
中國農機鑒定檢測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小八里庄2號 100021 67326490
中國農葯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安慧里4號16號 100723 84885002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協會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0號 100081 62141720 62141743
中國農業國際交流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朝陽區朝外大街223號 100020 65521804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南街26號 100825 68534358 68530342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南街26號 100825 68511582
中國女企業家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 100044 68701448
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西城區地安門內大街41號 100720 64059573
中國烹飪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45號 100801 66094195
中國皮革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 100740 6935
中國皮劃艇協會 國空體育總局 崇文區龍潭路丙3號 100061 67113739
中國期刊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 朝陽區朝內南小街金寶街67號隆基大廈北樓202 100727 6512695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三里河路46號 100823 68594182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9號藍星大廈13層 100029 64419972 64453178
中國青年報刊協會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崇文區前門東大街10號902室 100051 85212092 85212292
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崇文區前門東大街10號 100051 85212250 85212260
中國青年鄉鎮企業家協會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崇文區前門東大街10號 100051 85212028 85212023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崇文區前門東大街10號909室 100051 85212099
中國輕工機械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東斜街14號 100032 66031220
中國輕工業企業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南小樓 100740 65593681 65122604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和平里七區16號樓 100013 64282865
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學清路18號 100083 62913079
中國人才交流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 東城區和平里中街7號 100013 84214383
中國日用玻璃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6號231室 100740 65248399 65267876
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692
中國肉類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45號 100801 66095157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成門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520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海淀區學院南路55號中軟大廈四層 100081 62143871
中國軟式網球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體育館路9號 100763 67180175
中國賽艇協會 國家體育總局 崇文區龍潭路丙3號 100061 67113681 67113736
中國散裝水泥推廣發展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 100834 68577430
中國色織行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100742 85229419
中國砂石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 100831 88364633
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45號 100801 66095626
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會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朝陽區左家莊北里5號樓 100028 84519808 84519809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西城區北長街20號 100031 66051655
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阜外大街乙22號 100833 68396643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西城區三里河54號市場中心 100045 68574531 68574540
中國詩酒文化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東城區北河沿大街甲83號 100009 84029679
中國石材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 100831 68340348
中國石灰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 100831 88385698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安德路112號西225、西227 100011 62047578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4區16號樓 100723 84885056 84885415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豐台區太平橋東里5號 100073 63313712
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西城區月壇南街26號 100825 68596475
中國食品添加劑
⑸ 中國近代史綱要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為核心。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佛教思想
2.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標志性事件是()。
A、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1680年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C、1789年法國大革命
D、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3.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成為殖民主義剝削的重要形式,並出現瓜分世界的狂潮。
A、商品輸出B、資本輸出C、販賣奴隸D、掠奪土地
4.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A、中英《南京條約》B、中英《虎門條約》
C、中美《望廈條約》D、中法《黃埔條約》
5.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逐漸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其對中國的影響不包括()。
A、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B、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逐步傳入中國。
C、英國對華輸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6.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是()。
A、半殖民地社會B、半封建社會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不完全的殖民地社會
7.近代中國誕生的新興的被壓迫階級是()。
A、失業的農民B、手工業者C、城市貧民D、工人階級
8.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
A、文化滲透B、經濟掠奪C、軍事侵略D、政治控制
9.造成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落後的經濟制度
B、中國落後的政治制度
C、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D、統治集團的腐敗
10.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的目的是()。
A、傳播西方文化和科學
B、進行傳教活動
C、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干涉中國內政
11.外國教會為列強侵略中國製造輿論,辦得較早的外文期刊是()。
A、《萬國公報》B、《民報》
C、《字林西報》D、《新民叢報》
12.中國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是()。
A、虎門銷煙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13.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去中國()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
A、香港B、台灣C、澳門D、崇明
14.到()的訂立為止,龐雜的不平等條約體系已宣告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的完全形成。
A、《天津條約》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15.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
A、幫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B、傳播西方先進文化
C、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尋求市場和原料產地
D、瓜分中國,滅亡中國
16.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李鴻章B、魏源
C、鄭觀應D、林則徐
17.魏源在其()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A、《四洲志》B、《海國圖志》
C、《夷情備采》D、《盛世危言》
18.19世紀70~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佔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中國陷入「邊疆危機」的地區不包括()。
A、西北地區B、西南地區
C、東北地區D、東南地區
19.最早喊出「振興中華」這個時代最強音的是()。
A、林則徐B、魏源C、康有為D、孫中山
20.德國元帥瓦德西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表明()。
A、帝國主義已放棄滅亡中國的圖謀
B、帝國主義之間相互勾結
C、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D、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
二、多項選擇題
1.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突出()。
A、父權B、夫權C、君權D、族長權
2.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
有()。
A、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
B、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C、使中國社會發展緩慢甚至遲滯。
D、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
3.鴉片戰爭前,中國雖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但已處於封建社會晚期。下列對中國當時經濟社會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有()。
A、經濟上,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並不斷發展。
B、政治上,清王朝實行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已腐敗不堪。軍事上,清王朝國防空虛,軍備廢弛。
C、文化上,清朝統治者實行嚴厲的文化專制政策,鉗制人們的思想,禁錮人們的反抗意識。
D、對外關繫上,清王朝長期實行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的閉關鎖國政策。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需要的前提是()。
A、思想上的啟蒙運動
B、少數人積累大量貨幣財富
C、大批勞動者成為自由出賣勞動力的無產者
D、世界市場的廣泛開拓
5.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A、是英國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的客觀要求
B、是英國政府蓄謀已久的政策
C、是由中國人民禁煙斗爭引起的
D、根本目的在於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6.19世紀50~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這主要是通過()完成的。
A、《璦輝條約》
B、《北京條約》
C、《勘分西北界約記》
D、《改訂伊犁條約》
7.關於租界的敘述,正確的有()。
A、1845年11月,英國駐上海領事強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議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劃出一個特定區域,作為英國人居留地。這是外國人在中國設立租界的開端。
B、1848年和1849年,美、法兩國也相繼在上海強行劃分了租界。
C、外國侵略者在租界逐步排斥中國的主權,使租界成為「國中之國」。
D、中國政府對租界內的行政、司法有干預權。
8.為了統治中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上採取的主要方式是()。
A、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
B、發動侵略戰爭,劃分勢力范圍
C、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D、扶植、收買代理人
9.西方列強通過以下哪些條約,一步一步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A、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
B、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
C、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D、1858年的《天津條約》
10.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
A、為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方式。
B、是決定近代中國社會性質、革命性質的重要依據。
C、是產生近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
D、是近代中國社會貧困落後的根本原因。
11.中日甲午戰爭後,勸告日本退還遼東半島的國家有()。
A、英國B、俄國C、法國D、德國
12.下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有()。
A、其斗爭鋒芒指向外國侵略勢力,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向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壓迫的無窮力量
B、將清政府的賣國投降面目暴露於國人面前
C、打擊了封建統治勢力
D、阻止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程
13.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的方式有()。
A、開設工廠
B、設立銀行
C、向清政府進行政治貸款
D、爭奪中國鐵路的投資權,投資中國礦山
14.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
A、沉重地打擊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野心。
B、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歷盡劫難、屢遭侵略而不亡。
C、它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D、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反侵略戰爭的過程,是中華民族逐步覺醒的過程。
三、簡答題
1.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2.簡述近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3.簡述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4.簡述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系。
5.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歷史任務是什麼,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6.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7.帝國主義列強並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原因何在?
四、辨析題
1.西方殖民主義勢力來到東方,是為了使東方國家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
2.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的所有地區,在所有時期都是半殖民地。
3.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4.帝國主義列強並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這緣於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互相制約。
5.經濟技術落後的中國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五、論述題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國情,請您談談對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認識。
2.試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
3.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六、材料題
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1841年12月,曾擔任過美國總統的亞當斯在馬薩諸塞州歷史協會發表演說,為英國挑起侵華戰爭辯解,稱「戰爭的原因是叩頭」,即「中國妄自尊大」,不願與西方國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頁。
材料3:「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頁。
請根據以上材料思考下列問題:
(1)材料1中亞當斯的論調是否符合歷史事實?這種論調說明了什麼問題?
(2)請根據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學知識,說明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2.A3.B4.A5.D6.C7.D8.C9.C
10.C11.C12.B13.B14.D15.D16.D17.B
18.C19.D20.D
二、多項選擇題
1.ABC2.ABCD3.ABCD4.BC5.ABD6.ABCD
7.ABC8.ACD9.ABCD10.BCD11.BCD12.ABC
13.ABCD14.ABCD
三、簡答題
1.答: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對中國發動武裝侵略蓄謀已久,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中英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
⑹ 黃波的個人簡歷
姓 名 黃波 性 別 男
技術職稱 教授 導師類別 博士生導師
工作單位 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郵政編碼 210094
通訊地址 南京市孝陵衛200號
個人主頁 https://bh80.github.io/

出版專著和教材
在Wiley出版社撰寫英文專著一部《Supervisory Control and Scheling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ystems》。
Selected journal and conference papers:
[c02] Bo Huang, BingYi Zhang, Fang Zhou, YaMin Sun. Modeling multimodal integration based on colored Petri nets and feature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Vision Conference, 2004, 1: 514-516.
[c01] Bo Huang, YaMin Su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instrial hybrid systems based on first order and second order FSP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2004, 1: 347-351.
[j11] Bo Huang, ChunXia Zhao, PeiYun Zhang, YaMin Sun. Simulation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based on Petri net.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8, 28(9): 2410~2412.
[j10]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Automatic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based on SLM.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nglish Edition), 2008, 13(5): 296-299.
[j09]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based on global semantics and QoS-aware aspect.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08, 24(3): 425-428.
[j08]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Service Semantic Matching Mechanism for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8, 37(6): 917-921.
[j07]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Web services hybrid composition based on semantics and template.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2(4): 425-428.
[j06]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A Hybrid Selection Approach for Web Service based on Semantic Matching and QoS.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08, 33(5): 537-541.
[j05]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Hybrid Selection Mechanism for Web Services based on Semantic Matching.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31(6): 689-694.
[j04]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Petri-net-based Descrip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Model.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7, 19(12): 2872-2876.
[j03] Bo Huang, YaMin Sun. Improved methods for scheling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based on Petri nets and heuristic search.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05, 3(2): 139~144.
[j02] Bo Huang, Fang Zhou, YaMin Sun. A multimodal integration model of military control system.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4, 16(10): 2135-2139.
[j01] BingYi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VoMPLS Traffic Multiplexing Scheme with Guaranteed QoS.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28(5): 516-519.
[c03] Bo Huang, ChunXia Zhao, YaMin Sun. Modeling of urban traffic systems based on fluid stochastic Petri nets.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2008, 7: 149-153.
[j14] Bo Huang, ChunXia Zhao, PeiYun Zhang, YaMin Sun. Heuristic scheling algorithm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based on Petri net.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9, 21(20): 6405-6408.
[j13] Bo Huang, ChunXia Zhao, PeiYun Zhang, YaMin Sun. Analysis of instrial hybrid systems based on fluid stochastic Petri nets.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9, 21(9): 2524-2526.
[j12] Bo Huang, Yu Sun, YaMin Sun. Scheling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based on Petri nets and hybrid heuristic 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tion Research, August 2008, 46(16): 4553-4565.
[c04] Bo Huang, ChunXia Zhao. Scheling FMS with a hybrid heuristic search algorith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9: 1-4.
[j15] PeiYun Zhang, Bo Huang, YaMin Sun, A Web Services Matching Mechanism based on Semantics and Qos-aware Aspect.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47(5): 780-787.
[c05] XingXi Shi, TieSheng Wang, Bo Huang, ChunXia Zhao. Cooperative multi-robot localization based on distributed UKF. The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590-593.
[j24] AnMin Fu, ShaoHua Lan, Bo Huang, Zhenchao Zhu. A novel group-based handover authentication scheme with privacy preservation for mobile WiMAX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2, 16(11): 1744-1747.
[j23] Nan Xu, YaMin Sun, JiMing Yu, Bo Huang. An energy-efficient cross-layer model of security for large-scale wireless biosensor network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2, 9(13): 3795-3804.
[j22] Nan Xu, YaMin Sun, Bo Huang, JiMing Yu. Cross-layer Adaptive Round Distributed Clustering Routing Mode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mputer Science, 2011, 38(5): 56-59.
[j21] Lei Hong, Bo Huang, ChunXia Zhao. Link Quality Aware Topology Control on Geographic Rout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11, 47(30): 75-78.
[j20] Lei Hong, Bo Huang, ChunXia Zhao. Geographic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Link Quality in Mobile Ad-hoc Networks. Computer Sciences, 2011, 38(10): 51-54.
[j19] Bo Huang, Yu Sun, YaMin Sun, ChunXia Zhao. A hybrid heuristic search algorithm for scheling FMS based on Petri net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June 2010, 48(9-12): 925-933.
[j18] Bo Huang, ChunXia Zhao, YaMin Sun. Optimal scheling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based on Petri net and dynamic weighting heuristic strategy.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4(4): 482-486.
[j17] Bo Huang, LiNa Yan, XingXi Shi, ChunXia Zhao. Robot soccer task allocation strategy based on superiority evaluation algorithm.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8(1): 101-105.
[j16] XingXi Shi, TieSheng Wang, Bo Huang, ChunXia Zhao. Integrated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DGPS/DR Based on SUT-EKF.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2010, 39(5): 528-533.
[c06] Bo Huang, LiNa Yan, Nan Xu, YuWang Yang. Research on Action Select Strategy of Robot Soccer Based on Petri Net and Position Prediction.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April, 2012: 1212-1215.
[j32] Bo Huang, RongXi Jiang, GongXuan Zhang. Search strategy for scheling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simultaneously using admissible heuristic functions and nonadmissible heuristic functions. Computers and Instrial Engineering, May 2014, 71: 21-26.
[j31] Bo Huang, RongXi Jiang, GongXuan Zhang. Comments on Heuristic search for scheling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using lower bound reachability matrix. Computers and Instrial Engineering, Jan. 2014, 67: 235-236.
[j30] Bo Huang, RongXi Jiang, GongXuan Zhang. Heuristic search for scheling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using multiple heuristic functions. Modern Advances in Applied Intelligenc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June 2014: 178-187.
[j29] PeiYun Zhang, EnHong Chen, RongJian Xie, XiuWen Cong, Bo Huang. Computation of Document Similarity based on Metadata and Domain Concept Tree.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14, 36(3): 591-597.
[j28] PeiYun Zhang, ChuanMing Chen, Bo Huang. Texts Similarity Algorithm based on Subtrees Matching.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4, 27(3): 226-233.
[j27] PeiYun Zhang, Bo Huang, XiuWen Gong. A maximum coverage method of trustworthy service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Computer Engineering & Science, 2013, 35(10): 36-43.
[j26] PeiYun Zhang, EnHong Chen, Bo Huang. Personalized requirements oriented trustworthy services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2013, 35(10): 36-43.
[j25] Bo Huang, XingXi Shi, Nan Xu. Scheling FMS with alternative routings using Petri nets and near admissible heuristic 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cember 2012, 63(9): 1131-1136.
[c07] Bo Huang, MengChu Zhou. Fast synthesis of optimal and structurally simple supervisors for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Hong Kong, China, 2015.
[j36] PeiYun Zhang, RongJian Xie, Bo Huang. Trustworthy services diffusion based on optimizational node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 2016, 31(4): 2281-2290.
[j35] Bo Huang, MengChu Zhou, GongXuan Zhang. Synthesis of Petri net supervisors for FMS via rendant constraint elimination. Automatica, 2015, 61: 156-163. (JCR Top Journal)
[j34] Bo Huang, MengChu Zhou, GongXuan Zhang, Ahmed Chiheb Ammari, Ahmed Alablwahab, Ayman G. Fayoumi. Lexicographic multiobjective integer programming for optimal and structurally minimal Petri net supervisors of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5, 45(11): 1459-1470.
[j33] Bo Huang,Hang Zhu, GongXuan Zhang, XianLing Lu. On Further Rection of Constraints in Nonpure Petri Net Supervisors for Optimal Deadlock Contro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March 2015, 45(3): 542-543.
[c09] Bo Huang, YanDong Pei, YuWang Yang, MengChu Zhou, JianQiang Li. Near-optimal and Minimal PN Supervisors of FMS with Uncontrollability and Unobservability.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Banff, Canada, Oct. 5-8, 2017: 3715-3720.
[c08] Bo Huang, MengChu Zhou, YiSheng Huang. Place Invariant Simplification in Optimal Supervisor Synthesis for FM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Budapest, Hungary, Oct. 9-12, 2016: 2527-2532.
[j37] JiaLang Zhang, Bo Huang. Fast Generation of Traps and Minimal Siphons of Petri Net Models based on BDD. Journal of P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18(3): 231-237.
[c10] LingBo Zhao, Liming Pu, Zhixia Zhao, Bo Huang, JianGen Hao, Yisheng Huang. Emergency Vehicle Preemption Control of T-shaped Intersections with Time Petri Nets. Chinese Automation Congress, Xian, China, Dec. 1-3, 2018, 3213-3218.
[c11] Bo Huang, Zhicheng Cai, Mengchu Zhou and Jiangen Hao. Scheling of FMS based on Binary Decision Diagram and Petri Net. 1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Zhuhai, China, Mar. 27-29, 2018.
[j39] Bo Huang, MengChu Zhou, YiSheng Huang, YuWang Yang. Supervisor Synthesis for FMS based on Critical Activity Pla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9, 49(5): 881-890.
[j38] Bo Huang, MengChu Zhou, PeiYun Zhang, Jian Yang. Speep Techniques for Multiobjective Integer Programs in Designing Optimal and Structurally Simple Supervisors of A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8, 48(1): 77-88.
⑺ 物理學家的具體簡介
李政道(192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抗戰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當時在貴州省)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理論物理學教授,1963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李政道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解決了當時的θ-τ之謎——就是後來稱為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中宇稱守恆,那麼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介子。但是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該是同一種介子。他們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並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范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數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李政道十分關心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國訪問講學。1980年以來,他發起組織美國幾十所主要大學在中國聯合招收物理學研究生,為培養中國青年物理學家作出了貢獻。他受聘為暨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物理學家,最早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市的一個教師家庭。10歲喪母、家境貧困,造就出她吃苦耐勞、好學不倦的品質。1891年,她隻身前往法國巴黎大學理學院求學深造。她珍惜其間艱苦而又「完美」的時光,勤奮努力,於1893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894年又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幾乎與此同時,科學之緣將她和彼埃爾·居里吸引到一起。1895年兩人結了婚。
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勒爾發現鈾具有放射性的報告,引起她極大興趣。她悉心探索、反復實驗,與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終於研究出兩種新的化學元素,它們比鈾具有更強的放射性。一個是「釙」,它是居里夫人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波蘭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另一個是「鐳」,它傾注了居里夫婦巨大的心血、智慧、體力,甚至生命。為了證實鐳的存在,他們在一間夏不避燥熱,冬不避寒冷的破舊棚屋內從事起腦力加苦力的勞動,從1898年到1902年四年時間里,堅持不懈,終於從幾十噸鈾瀝青礦廢渣中提煉出十分之一克純鐳鹽,並測定了鐳的原子量。1903年,居里夫婦和柏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車禍逝世。居里夫人以堅強的意志戰勝巨大悲痛,承擔起全部家庭責任。很快地,她又繼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學的課程,並指導實驗室工作。
1911年,居里夫人參加法國科學院院士競選,由於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為科學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選。但這阻撓不住她獻身科學的追求。同年12月她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終生為人類的幸福獻身科學,從不計較個人的私利和榮譽。她先後獲得獎金10種之多、獎章16種之多,以及100多個名譽頭銜。1914年,鐳學研究所在巴黎落成,她開始在此主持居里實驗室工作,培養出許多頗有成就的科學家。
居里夫人富於犧牲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利用X光設備診救傷病員。她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緊張的放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質侵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多種疾病。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鄧稼先,安徽懷寧縣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8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楊振寧(1922~)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2年9月22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去美國留學,在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指導下研究理論物理,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章。
楊振寧主要從事統計力學、量子場論、凝聚態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傑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密爾斯共同提出楊-密爾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范場理論打下了基礎。另一項傑出貢獻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為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個復合模型——費米-楊模型。1957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論;與李政道和奧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變中不僅宇稱不守恆,而且電荷共軛也不守恆;與李政道合作、與朗道和薩拉姆各自獨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組合宇稱(CP)守恆的假設。1959-1962年,與李政道合作實驗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與吳大峻合作提出規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以及規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67-1985年與鄒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論等。在統計力學方面,1952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關於相變的理論。1966-1969年間與楊振平合作得到關於數種模型的嚴格解。在凝聚態物理方面,1961年與拜爾斯合作對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釋,1962年提出非對角長程序觀念等。
楊振寧於1971年夏回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對促進中美建交、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安培(André Marie Ampè 1775~1836年),法國物理學家,對數學和化學也有貢獻。1775年1月22日生於里昂一個富商家庭。年少時就顯出數學才能。他的父親信奉J.J.盧梭的教育思想,供給他大量圖書,令其走自學的道路,於是他博覽群書,吸取營養;盧梭關於植物學的著作燃起了他對科學的熱情。
科學成就
1.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對電磁作用的研究。
①發現了安培定則
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實驗,引起了安培注意,使他長期信奉庫侖關於電、磁沒有關系的信條受到極大震動,他全部精力集中研究,兩周後就提出了磁針轉動方向和電流方向的關系及從右手定則的報告,以後這個定則被命名為安培定則。
②發現電流的相互作用規律
接著他又提出了電流方向相同的兩條平行載流導線互相吸引,電流方向相反的兩條平行載流導線互相排斥。對兩個線圈之間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討論。
③發明了電流計
安培還發現,電流在線圈中流動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磁性和磁鐵相似,創制出第一個螺線管,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了探測和量度電流的電流計。
④提出分子電流假說
他根據磁是由運動的電荷產生的這一觀點來說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質的磁性。提出了著名的分子電流假說。安培認為構成磁體的分子內部存在一種環形電流——分子電流。由於分子電流的存在,每個磁分子成為小磁體,兩側相當於兩個磁極。通常情況下磁體分子的分子電流取向是雜亂無章的,它們產生的磁場互相抵消,對外不顯磁性。當外界磁場作用後,分子電流的取向大致相同,分子間相鄰的電流作用抵消,而表面部分未抵消,它們的效果顯示出宏觀磁性。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在當時物質結構的知識甚少的情況下無法證實,它帶有相當大的臆測成分;在今天已經了解到物質由分子組成,而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中有繞核運動的電子,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有了實在的內容,已成為認識物質磁性的重要依據。
⑤總結了電流元之間的作用規律——安培定律
安培做了關於電流相互作用的四個精巧的實驗,並運用高度的數學技巧總結出電流元之間作用力的定律,描述兩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同兩電流元的大小、間距以及相對取向之間的關系。後來人們把這定律稱為安培定律。安培第一個把研究動電的理論稱為「電動力學」,1827年安培將他的電磁現象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這是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為了紀念他在電磁學上的傑出貢獻,電流的單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他在數學和化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曾研究過概率論和積分偏微方程;他幾乎與H戴維同時認識元素氯和碘,導出過阿伏伽德羅定律,論證過恆溫下體積和壓強之間的關系,還試圖尋找各種元素的分類和排列順序關系。
3.「電學中的牛頓」
安培將他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成為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麥克斯韋稱贊安培的工作是「科學上最光輝的成就之一,還把安培譽為「電學中的牛頓」。
安培還是發展測電技術的第一人,他用自動轉動的磁針製成測量電流的儀器,以後經過改進稱電流計。
安培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很短的時期從事物理工作,可是他卻能以獨特的、透徹的分析,論述帶電導線的磁效應,因此我們稱他是電動力學的先創者,他是當之無愧的。
這是我選擇的五個人
http://www.mybetter.cn/renwu/tags/ceefc0edd1a7bcd2.html
你可以從這裡面再自己選擇感覺合適的,全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
⑻ 求幾篇關於變壓器故障預測,故障檢測、檢測手段的英文論文或期刊,作者最好是美國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http://books.google.com.sg/books?id=SjvEjbCuu3kC&pg=PA413&lpg=PA413&dq=temperature+testing+,mcu&source=web&ots=N9ErXtlbpk&sig=6-c7F7q5bz6L0bP9kVpRCsLKKEc&hl=en
http://www.benning.de/cmsfiles/784300_MCU_gb.pdf
Testing the "System on a Chip"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concept of a "system on a chip," the ever-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logic and analog functions on one silicon die or chip. This paradigm is about to change. The results of work by universities, national labs, and companies such as Motorola, Inc., are paving the way for a true system on a chip, or SOC. These new SOCs will not only analyze data, but will measure, analyze, and react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and analog elements with a CMOS microcontroller unit (MCU) has been possible for several years. Procts have been introced such as an integrated 68HC05 motor controller with integral power devices in an H-bridge configuration (1990). In 1993, a proct called a System Chip MCU was introced that provided a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J1850 interface, including the physical layer. This chip could withstand 40 V,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power and analog capability with the MCU. However, the system input was not included in previous monolithic designs.
What is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 that promises to truly enable a system on a chip? It is the ability to combine CMOS and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structures into one process flow. Photo 1 illustrates a 68HC05 microcontroller with a 100 kPa pressure sensor integrated onto a single silicon die. A likely application is a side air bag sensor.
A pressure sensor, inside the door panel of a car, could detect the change in pressure when the panel crumples under an impact. The ability to program the onchip microcontroller will enable the auto manufacturer to embed the control algorithm inside the chip. To complete an entire system, only a mechanism for actuating the air bag need be added. This actuation capability could be yet another step in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silicon and electronics/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This platform provides a first step in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struct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 raises several issues that must be resolved before a low-cost, high-quality proct can be mass proced. One of these issues is that of testability.
Typical logic circuits have many years of accumulated test data that can be used as a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roct. With sensors, however, very little previous technology can be reused. The reasons are the relative infancy of sensor technology and the uniqueness of each type of sensor. For example, the technology used to measure pressure (a thin diaphragm with integral strain gauge) is much different from that used for measuring acceleration (a proof mass forming a moving capacitor). The testing technology is different as well. Pressure measurements require a pressure source to be connected to the sensor; acceleration or shock detection requires shaking the device at some known frequency and force.
System Configuration
To develop a proof-of-concept vehicle (see Figure 1), a 100 kPa pressure sensor was integrated onto Motorola's standard 8-bit 68HC05 microcontroller core along with the associated analog circuitry [1]. To this basic core was added analog circuitry for signal conditioning, a voltage and current regulator, and 10-bit A/D and 8-bit D/A converters. A temperature sensor was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design for compensation purposes.
The pressure transcer is temperature dependent and has an inherent nonlinearity.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system, a calibration or conditioning algorithm must be programmed into the microcontroller.
The pressure transcer's output is conditioned by a variable gain and input offset amplifier that is controlled by the program stored in the MCU. The A/D converter is used to read the temperature sensor's and the pressure transcer's outputs. The band gap voltage regulator supplies a constant voltage for the pressure sensor, amplifier, and A/D converter. The band gap current regulator provides a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for the temperature sensor.
Calibration Method
The MCU calibrates and compensates the pressure sensor's nonlinearity and temperature drift. To provide the maximum accuracy, an A/D input resolution of 10 bits was chosen and the calculation resolution was set at 16 bits, fixed point. To calibrate span and offset and compensate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sensor output, calibration software performs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correction of sensor output described as:
Vout = c0 + c1Vp + c2Vp2 (1)
Cp = (c0, c1, c2 ) (2)
where:
Vout = calibrated output
Vp = uncompensated pressure sensor output
To compensate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y of Cp, calibration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Cp using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fitting equation to temperature:
c0 = c00 + c01Vt + c02 Vt2 (3)
c1 = c10 + c11Vt + c12 Vt2 (4)
c2 = c20 + c21Vt + c22Vt2 (5)
(6)
where:
Vt = temperature sensor output
The Cts are read ring the calibration procere and stored in EPROM. The MCU calculates Cp from the temperature sensor output, Vt, and Ct. Cp is th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calibrated pressure sensor output using the pressure transcer's output, Vp.
Calibration Procere
The calibration system first adjusts the gain and offset of the amplifier to use the full A/D range.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compensated pressure sensor output are examined over several temperature points. At each temperature,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described in Equation 1 is obtained by least square fitting and the coefficient set, Cp, is determined. After completing the calculation of Cp over all temperature points, Ct is determined by the least square fitting of Equations 3, 4, and 5 to determine Cp over the temperature points. At present, at least three separate temperature sampling points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fitting calculation.
Figure 2. The uncompensated output of the sensor-based system on a chip is plotted at fou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haracteristics
Figure 2 shows the uncompensated sensor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ver various temperatures after adjusting gain and offset. Based on these data, the coefficients for calibration were calculated and written into the onchip EPROM by the calibration system. The compensation value was rounded off to 8 bits. Figure 3 shows the calibrated and compensated output of the integrated MCU. Figure 4 shows the error from expected values. Since 1 bit is 0.4% error,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error is within 0.4% of full-scale output.
Figure 3. Compensated output of the system on a chip is improved through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at three temperatures.
Test Issues
Several issues are raised by this initial work, includ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sting required, unique test equipment, and the need for multipass testing. To make a low-cost integrated solution possible, these concerns must be addressed.
The integration of a physical measurement function onto the already complex mixed-mode analog-digital chip raises the need for an additional type of testing. The physical medium being tested must be applied to the device and the response must be measured. Measuring the response to a physical stimulus is not a
Figure 4. Bit error in the compensated output is within 1 bit at both 30° and 85°C
standard test for the semiconctor instry, especially under multiple temperatures. Standard equipment can test the digital and analog portions of the chip, but the application of a physical stimulus and the procere of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device under test rapidly and accurately drive the need for a modified and unique tester. These testers are one of a kind and are not available as a standard. The tester therefore represents a large part of the final unit's cost.
Not only are the testers expensive, but the throughput is limited. This raises the cost of each part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depreciation costs allocated to each device. The cost is further increased by the need for multipass testing. Remember that each part is first tested, using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o determine the transcer's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ver temperature. Then these values are used to derive the compensation algorithm, which is loaded into the onchip EPROM. To complete the cycle, the device is once again tested over temperature to prove accuracy. Hence, not only is a special tester required, but it becomes a bottleneck since it must be used twice to complete each device—once to meas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 second time to verify the result.
Future Directions
Finding ways to rece the cost of testing is one of the keys to making a low-cost integrated sensor and MCU a reality. Ideas that could prove promising include:
Thoroughly characterizing the design
Limiting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Limiting the accuracy
Programming the MCU to take data ring testing
Loading the test and compensation algorithm into the MCU before testing
Since this is a first proof-of-concept device,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could provide a way to limit the number of temperatures required for compensations. Limiting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could also rece the number of temperatures required for compensation testing. Data shown in Figure 3 indicate a 5% accuracy from 5°C to 25°C. Another potential cost rection step would be to use the MCU's programmability for data logging ring test. By storing the compensation program in the onchip EPROM prior to test, and then logging the uncompensated output into the EPROM ring test,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develop an algorithm for a one-pass test over temperature.
Without a breakthrough in lowering the cost of testing this new integrated sensor and MCU, the system designer may be limited to the continued use of the present day solution—separate MCU and sensor.
----------
All the DS18B20 sensors, used for the multipoint test temperature, are connected with MCU on one of IO bus, and temperature data are collected by turns. If the system has a large amount of sensors, the time of MCU used in processing the temperature data is obviously prolonged, so the cycle of alternate test gets longer.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that DS18B20 are rationally grouped is presented, and some measures are taken in software; as a result, the speed of alternate test advances distinctly.
⑼ 醫學文獻檢索 很急 很急
1 D
2 A
3 A
4 D
5 D
6 C
7 A
8 A B C
9 B C
10 A B C
11 A
12 A B D
13 A B C D
14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