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封面鑒賞
⑴ 雜志設計、封面設計、排版設計、圖冊設計案例欣賞
我本人是學設計專業的學生,經常瀏覽一些知名設計網站,我覺得中美視覺不錯,他們網站上的案例都是很經典的案例,很值得學習借鑒。
⑵ 文物鑒定與鑒賞屬於什麼期刊
《文物鑒定與鑒賞》省級 文博方向的學術專刊
主管單位:安徽出版集團有限內責任公司 主辦容單位: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CN:1674-8697 ISSN:34-1312/K
刊物封面
簡介:
《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半月刊,於201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創刊,由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管,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其中主要欄目有:亮鑒、稽古、學術研究、博物館學、文化遺產、考古研究。
《文物鑒定與鑒賞》以宣傳傳統鑒定科技鑒定相結合的「雙軌鑒定」為基本內容,宣傳「文物科技」為特色的文物鑒定、收藏鑒賞類雜志。它以大量的科學性、科普性、知識性文章為主要內容,多層面貼近讀者;使之成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愛好者及收藏業從業者學習、鑒賞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和文化休閑讀品。
⑶ 急求!攝影作品《勝利之吻》的賞析!
背景:
1945年8月14日,紐約街頭和廣場上到處都是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人群,人們情緒亢奮,素不相識的人也彼此擁抱和親吻。在時代廣場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護士萍水相逢了,他們也相擁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兩人擁吻的場景正好被攝影師阿爾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時捕捉了下來,這一瞬間成了美國《生活》雜志的封面照片。這張照片從此廣為流傳,被譽為「勝利之吻」。
但是,新聞攝影史上流傳了數十年的《勝利之吻》,在20世紀末竟被證明造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說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但據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攝時間在1945年5月,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日還有3個月(當然這幅照片還有擺拍之嫌)。
======================HLL的分割線================================
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兼評著名攝影作品《勝利之吻》
《國際新聞界》雜志刊登了一幅圖片《瞬間的力量》(同名《勝利之吻》),配文介紹:這幅作品攝於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嚮往和平、痛恨戰爭的主題,感染了每一位讀者,產生了經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環球時報》在《「世紀之吻」從何來?》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諾爾斯的75歲老人公開承認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並非攝於當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戰勝德國納粹的日子。」3個月後公布於世,造成了時代背景的錯位。
拍攝這幅照片的攝影師名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Eisentaedt)。這是他根據《生活》雜志老闆的授意,從創意、構圖,直至被吻護士小姐身體的姿態,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卻說: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時代廣場上看見一個士兵沿著大街奔跑,一路上擁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當他抱住一位白衣護士時,我一口氣拍了4張他與護士接吻的鏡頭。美國《生活》雜志1945年8月第一次發表這幅作品時的文字說明是這樣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這也是鐵的歷史事實。
從以上有關材料來看,《勝利之吻》在真實性與實效性方面是存在爭議的。但有意味的是: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它仍然在各類雜志的評選中居20世紀最具影響的攝影作品之首。幾年前,國外報刊發起尋找該作「畫中人」的信息,竟應招了好幾位「畫中人」,護士太太讓問「吻後說了啥」,終於辨出「無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頻率放映,眾多讀者認為:即使作品與新聞事實不符,也難以忘懷其畫面及其感人魅力。這正好應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話:「人們告訴我,當我走進天堂後,他們會記住這張照片,也就是說也記住了我」。
為什麼春秋代序,讀者對作品的鍾愛並不減退?甚至淡視事件發生的具體時日或經過,持續欣賞這幅以情理邏輯為基礎、相對不真實的新聞圖片?這說明作品的背後存在著超越時空的深層次內涵。俄國文藝理論家列夫丘克曾說,每一件作品都會在某一范圍的人們中間得到最積極的反響,正是這一作品所提出的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最易理解、最有內在需要的。
原創性審美形態
在新聞攝影的策劃、拍攝、編輯、賞析等傳播環節中,拍攝作品這一環節始終是第一位的,拍攝者植根於原始生活越深,創造的域境就越寬廣,作品的原始創新性也越大。可是,拍攝者真正到達了現場,成為了生活事件的觀察者,有了對主題的認識,卻往往不能拍到好照片。這中間可能有多方面因素,但是,透過《勝利之吻》超越時空而被人們鍾愛的現象可以發現,新聞圖片傳播活動是一種動態的,由創造者、傳播者和讀圖者交相催生的互動效應。在這三維的互動效應中有一種尺度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就是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即現場的瞬間勢態,主體的審美情態,認識的象徵意態,這三者是作品原始創新的支點。
在這「三態互動遞進」的關系中,第一現場勢態是構成新聞圖片信息的條件,它由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三個成分組成;第二個美感情態是新聞反映社會美的創造性特徵,受制於作者與讀者的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第三個象徵意態則是新聞攝影「皇冠上的明珠」,其美感呈現出暖昧狀與模糊狀,其時空呈現出開放性與層級性,它是對事件本義的抽象化延伸和立體化超越,既具有圖片信息的傳播價值,也具有人生意義的思辨價值。
如果以「名作」為參照對象,應當承認:在當今新聞圖片報道中,往往比較重視圖片信息的短平快,而忽視對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的探索;比較注重對攝影對象的紀實抓取,而缺乏自覺的新聞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指導;比較盼望作品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但對作品的象徵意態卻缺少追求。新聞攝影傳播效果要求我們:每一位忠於職責的攝影記者或圖片編輯都應該是「三態合一」的追求者。因為第一態是新聞圖片這一精神產品立身的基礎,可謂「真」;第二態是創造者進入新聞審美體驗的標志,可謂「美」;第三態則是作品成為「歷史存照」或「瞬間精華」的依據,可謂「妙」。這「真、美、妙」三種形態代表著三個高度,「三態合一」可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於《勝利之吻》這幅佳作來說,審美「三態」完美地體現在它的畫面里:有限的方寸間,無限的永恆影,作者、作品、讀者勾通理解;瞬態、情態、意態水乳交融;「三態」潛存於畫面,簡約的畫面,對應無限的意象,達到了新聞攝影原始創新的最高境界。
現場勢態
新聞攝影的現場勢態指的是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勢頭與形態,它以凝固畫面的瞬間為最小的檢測單元。新聞攝影的美感存在於「現場勢態」之中,因此,這一「現場勢態」也同時是審美之所。新聞攝影記者理所當然地要關注基本的新聞事實,即事實材料的骨幹部分,所謂的五個「W,』,還有新聞的「新」,新聞的指導意義如何,讀者是否歡迎等問題。而這些考慮是通過新聞發生的現場勢態實現的,如果陷入了「公式化」的機械程序,則新聞作品的「一汪活水」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新聞攝影凝固的影像雖然是短暫的瞬間,但這個瞬間存在於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只有通過密切地觀察,才能發現並鎖定其中的某個場景。這個場景正是最佳瞬間模式,表現為諸種攝影要素有秩序地、恰到好處地呈現為「有意味的形式」,主體鮮明突出,陪體交待情節,環境烘托氣氛,影調表現透視,一切與主題無關的要素都排除在取景框外。當然這「有意味」的瞬間模式會因題材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式。此時,創造者的全部精力只需要集中在主體的瞬隙狀貌上,透過主體生動的表情,飽和的情緒,變化的行動等外在現象,去發現其生機勃勃的內心世界,並在對象的心靈情思外化之時,確認自己認識和判斷的准確度,發出捕捉的指令。這一「瞬隙狀貌」隱藏在事物發展的瞬時過程中,發生在瞬間模式形成的基礎上,它的信息量大、飽和度高、主題指向性明顯,常常成為「瞬間精華」之所在。《勝利之吻》發生在紐約時代廣場,有好幾位攝影家都拍到這一個場面,一位海軍攝影師維克多.喬治森使用120雙鏡頭相機拍攝,白衣護士的腿部被切去,破壞了她優美的體態,畫面呈呆板方形構圖,主體不鮮明地出現在背景上,透視效果受阻。而艾氏採用135相機,豎式構圖,大街線條向前方匯聚,主體鮮明突出,形成悠遠的透視效果;護士的頭、腰、腿三點綳成反彈式的優美彎弓,男士表達了喜悅的熱度,護士回敬以充分理解的態度;士兵握過槍的手此刻停留在白衣天使的腰間,剛柔成趣地凸現了結構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新聞敏感和新聞美感。所以「照片來源於大腦」的艾氏名言能夠伴隨著他的作品互為印證地流傳至今,這不能不說他對現場勢態的把握高人一籌。
審美情態
審美情態指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圖片讀者在實踐活動中自身的情感狀態,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新聞攝影的用途與作用,並把自己的情感附著在眼前的事業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美(Aesthetic)的初始意義正是「感覺」、「感性的」、「感興趣」之類與情感密切相關的概念,而並非一般的「漂亮」「酷」之誤解。新聞美感是伴隨著各人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維等新聞實踐活動發生、形成的,欣賞《勝利之吻》一類以生死存亡大事件為背景的可視新聞,必會從中尋找、體驗濃郁的情感撫慰以滿足和平的審美需要。至於美感的心理形式則是一種比較穩定、個性化的審美心理,這種心理需要在審美知覺、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三者的相互誘發下逐步形成。人的審美心理不一樣,審美情態就會千差萬別,即所謂「見仁見智」。
審美情態的發生有賴於新聞本身的審美價值。實際上,新聞所具有的新聞價值是伴隨著審美價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聞價值是衡量新聞事件的首要尺度以外,還有另一個與新聞價值密不可分的審美價值同樣是衡量新聞本身的重要尺度⑽。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是一個既嚴格又模糊的判斷,新聞信息如不具備嚴格的審美價值,就等於是信息垃圾而應被擯棄;而且這種審美信息是難以精確計量的,其「妙悟」之處常在無聲的通感中浸人心靈,合乎「人本真實」的原理,與人的「理念真實」相比,「人本真實」更能做到潤「心」細無聲,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傳播無障礙效果。只到那時,你才能體會到朱光潛先生所描述美的感受:「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由此可以說,從業者的情感態度和美感韻致是通過畫面的細節、環境氣氛、人物行為來傳達的;新聞的審美價值是伴隨著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來輻射的,鑒賞者對圖片的新聞價值與審美價值也是雙需的,人們總是面對具體的可視形象,敞開感覺或情感的大門,在情動神搖的過程中受到審美感染,進而產生連鎖的理性認識。如愛森斯坦所說「畫面把我們引向情感,又從情感引向思想」。
⑷ 哪些時尚雜志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水平
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水平的時尚雜志有:
《瑞麗》,《世界時裝之苑》,《時尚芭莎》
1,《瑞麗》旗下擁有瑞麗《服飾美容》《瑞麗伊人風尚》,《瑞麗時尚先鋒》等系列知名刊物。不僅有國內外知名模特,還有大牌明星增加了很多時尚元素,擁有國際化的品味引領潮流趨勢。
2,《世界時裝之苑》是首家獲得官方正式許可在中國國內發行的國際性雜志。自推出以來,受到了年輕白領女性的青睞,在服飾美容生活方面引領著最新潮流和趨勢。貼近中國時尚女性生活,此雜志可以激發讀者的靈感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讓作者充滿激情。
3,《時尚芭莎》也是比較點典著名的時尚雜志,許多時尚芭莎視頻,讓你站在時尚前沿。
⑸ 求一本古詩詞鑒賞的書 書名我忘了,很薄,封面是粉紅色的。裡面的格式有點像雜志,講述的都是些關於詩詞
歷代詩詞名句鑒賞》游光 四川辭書版社 (2005-05版)
⑹ 封面設計中如何使用色彩個性
曾經在德國包豪斯學院任教的瑞士畫家伊頓曾說過:「色彩就是力量」,色彩在所有藝術行為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書籍裝幀設計也不例外。書籍封面設計屬於創作,它是科學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貴在創新,展現出書籍封面設計的藝術風格,而封面設計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封面色彩的個性。色彩是人類生活中美的表現元素,隨著物質生活現代化的高度發展,人們對書籍色彩的審美品位越來越高。因此,設計者應該掌握書籍封面色彩個性,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風格的書籍封面。書籍封面設計風格有很多種類型,如有簡約型、古樸型、自由飄逸型、艷麗型、端莊典雅型、民族傳統型等。下面就色彩個性與它們之間的關系來加以闡述:一、色彩個性對簡約、雅緻型書籍封面設計風格的影響歌德曾說過:「簡潔和天才是孿生姊妹。」的確,簡潔要求設計師具有很高的審美能力和視覺語言表現力,簡潔、雅緻的設計語言相當於文學中的「一語驚人」,是裝幀設計理念的最高境界。這一類型的設計風格主要運用在文學類書籍上,在文學類書籍封面設計中的色彩應單純、簡潔,少用色彩種類或用色相、明度、純度都比較接近的色彩搭配,能夠使作品具有較高的品位,如用一些白色、灰色、綠色與金黃、白色搭配。法國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風格即人。」我國歷來有「文如其人」、「詩如其人」等說法。陸智昌正是這樣一位有個性風格的書裝家,他有自己獨到的語言,獨特的表現手法,簡約雅緻的風格。如他裝幀設計的小說《洛麗塔》(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在色彩的運用上獨具匠心。該書的主體色即底色為鵝黃色,花和英文簽名為白色,吸管和可樂瓶為橙色,其餘文字部分為黑色宋體。書名以白色英文字母連筆的書寫,顯得飄逸,鵝黃色表現出了年輕的朝氣蓬勃、活躍和俏皮,橙色則突出了吸管和可樂瓶,也體現著年輕的活力,白色的花朵象徵了純潔無瑕。1981年出版的《九葉集》,是一本中國新文化運動初興年代的九位詩人的合集,設計者曹辛之先生用一棵大樹九片茁實的葉子比喻九位詩人,寓意深邃,啟人遙想。全書構圖平穩,樹葉錯落有致,設色單純、雅緻,把該書的內涵,含蓄而詩意般地呈現給讀者,體現了一代大師的功力。古代文學書籍的封面設計風格一般比較簡單典雅,封面常用花青、國槐綠、寶藍、玉脂白、胭脂紅等有中國味道的顏色。近現代文學書籍的封面常用古代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而表達出時期的特殊性。比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在其封面設計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圖騰紋樣元素和淡寶藍色,配合現代的印刷仿宋體文字,來表達這一過渡時期。有些反映近代中國人們苦難生活與反叛的思想抗爭的文學,在書籍的設計上色彩比較暗淡,封面圖案較少。比如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魯迅著作《夜秋
⑺ 報紙版面設計和雜志版面設計有什麼不同
不同點:
行業報刊對美術和版式設計要求不高,全國水平都一樣。
行業雜志期刊比較注重美術與版式設計,尤其是封面設計。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時尚期刊相比,其設計水平差距很大。市場上的時尚雜志設計,可以說琳琅滿目,爭芳斗艷。如:例如我們熟知的《時尚》《瑞麗》《ELLE世界時裝之苑》《女友》《新周刊》《汽車族》《幽默大師》《新居室》等時尚類期刊,哪一本不是抓人眼球?
封面是一本期刊的面容和外形,直接展現著這本期刊的精神風貌。它具有如下功能:首先是起到保護期刊的作用,故封面要選用較好的紙張;其次是「自報家門」,告訴讀者這是一本什麼刊名什麼類型的期刊;第三,體現期刊的特定信息,因而不管在封面上是否登出本期要目文字,封面設計時都要考慮如何體現這本期刊的內容、性質和特點,以准確傳遞出這本期刊的特定信息;第四,藝術鑒賞作用,讀報先讀題,看刊先看皮,設計精美、格調高雅、清新醒目的封面,會給讀者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從而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相同點:
一本雜志期刊,除了封面設計,都屬於內文版式設計的范圍。
而報紙,則全都是版式設計。因而內文版式設計的內容很多,包括確定所有版面的安排,版面要素如文字、圖表、色彩之間的配合,確定文字的字型大小、字體,標題、圖、表的設計、安放等。上所佔的空間位置,文字的排版形式,文行間距,圖和表的配備位置,版面裝飾及色彩(有的是彩印)的使用等。簡言之,報刊的版面設計就是要規范、美觀地確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並使之符合印刷工藝的要求,以保證刊物版面的科學性、藝術性。從讀者對報刊閱讀的順序來看,依次是大標題,圖片,小標題,表格,內文,補白等。
讀者看報最根本的目的是獲取信息,這當然要靠內容提供來滿足,但是版面設計的作用恰恰就在於降低讀者的「費力程度」,處處貫徹「方便」原則,提高報紙的「易讀性」,用最簡捷最有效的版面美術編輯語言把信息傳遞給讀者。因此,有研究者提出,現代報紙設計的特點,概括起來只有4個字:簡潔、易讀。而簡潔最終也是為了易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