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烏江雜志

烏江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20 11:35:58

A. 秋思唐張籍

一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共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它為底本,並參照現存各本進行校勘刪補,編成《張籍詩集》8卷,共收詩480多首。另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籍有《論語注辨》2卷。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其樂府詩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其詩作的特點是語言凝練而平易自然。和當時的王建齊名,世稱「張王」。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B. 烏江鎮的古今名人

書法名人:宋代和州書法家輩出,如徐兢書法,受到宋徽宗趙詰愛賞,曾召至宮中,書寫「進德修業」四字,趙吉駭異,連聲稱贊,故有「宣和書法博士」之稱。張孝祥工翰墨,擅長草書,朱熹稱他「作字多得古用筆意」。張孝祥之侄張即之亦工書法,學米芾,而參用歐陽詢、褚遂良的體勢筆法,尤善大字,現存書跡有《報本庵記》、《書杜詩卷》、《金剛波羅蜜經》、《華嚴經》等。明代戴重檀草書法,清代戴本孝擅長隸楷書法。
清末民初,烏江范培開隨師張栗庵學書法,取漢魏唐宋歷代書法名家之長,自成一家,後為書法家唐駝發現和推崇。民國2年(1913年),在上海全國書法大賽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書法雜志曾有專文介紹范培開書法。
建國後,和縣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遍步城鄉。其中烏江林散之書法藝術有極高成就,是我國書法藝術的一代宗師,被譽為「當代草聖」,有《林散之書法選集》存世。
樂府詩人——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愛國詞人——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父祁,曾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張孝祥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記。紹興二十四年(1154)參加廷試。與秦檜之孫秦塤同場。主考官魏師遜及湯思退等為逢迎秦檜而定秦塤為第一,張孝祥第二。高宗讀策後,認為他「議論雅正,詞翰爽美」,親擢為進士第一。因此秦檜對張孝祥極為不滿。及第後,又上疏為岳飛辯冤,更為秦檜所忌恨。秦檜使人誣陷其父與張浚、胡寅等人謀反,於是張祁、胡寅等皆被下獄,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才獲釋。張孝祥入仕後,先補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轉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以後幾年歷任秘書郎、尚書禮部員外郎等職。他「性剛正不阿」,在朝任職期間,曾先後上《論先備札子》、《論治體札子》、《論涵養人才札子》等奏議,提出了加強邊備、抵禦金人;掃除積弊,改革政治和培養、選拔人才的種種主張,表現了他在政治上的遠大理想。隆興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軍府事。張浚北伐,他又被任為建康留守。以後知靜江、潭州、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在地方官任上,他嚴明法紀,鋤抑強暴,賑濟災荒,「庭無滯訟」。張孝祥舉進士出自湯思退之門,曾受到湯的舉薦提拔。但後來他卻反對湯思退的議和主張,而支持主戰派將領張浚的北伐,因而不斷受到主和派的誹謗、打擊。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顯謨閣直學士的身份離職,退居蕪湖,講論理學,徜徉山水。
南宋書法大家——張即之
張即之,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於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教祥之侄。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後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史稱其博學有義行,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繼而轉師米芾,並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並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書法不能專師一家,模擬古人,而貴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體」,否則為「書奴」。
「當代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縣烏江人。原名以霖,號三痴,後改名散之,別號左耳、散耳、聾叟、江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塗鴉,十四歲喪父,由筆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紹,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習工筆人物畫,練就基本功。此後隨鄉親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范先生授以安吳執筆之法,雙鉤懸腕,中鋒豎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三十以後,由含山進士張栗庵引薦,負籍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黃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導,開始影響一生的萬里之行。散之晚年歷數自己學書歷程道:「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餘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秋水老師謂:「散老慣長鋒羊毫,蘸水,後掭墨,力運筆端,墨注紙上,水墨交融,滲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鋒長則彈強,含墨量多,他以嫻熟的手法,提按轉折,澀進疾阻,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濕合宜,但覺一片化機,滿紙精彩。」林散之有「草聖」之美稱,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 解放後林先生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政協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C. 請問貴州除了《山花》還有哪些純文學刊物啊

知道的有《草海》《烏江》《詩歌雜志》等等

D. 「黔」的讀音是什麼

黔」的讀音是:qián。

E. 作文 戰勝挫折,讓生命揚帆起航

戰勝挫折
挫折對於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但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乾的人是一筆財富。但我們都不要畏懼它,要勇於去面對,因為戰勝挫折也是幸福。
我們所知的聾、啞、盲人海倫凱勒,她一個殘疾人,當她面對病魔纏身,她並沒有低頭,她只勇敢地挑戰它的敵人,而不是退縮。她曾在她的人生字典中說過:「我感謝自然帶給我的磨難,讓我學會堅強;我感謝老天給我的『厚愛』,讓我學會反省。」瞧!她不是給了自己活下去的力量?她在沒有陽光的世界裡,並沒有失去對人生中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渴望,她用知識為自己點亮了一盞明燈,終於,黑暗變成了光明,她傷得起,所以她是一個幸福的聾啞人!
還記得烏江邊上的項羽嗎?萬軍包圍,四面楚歌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他應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然而在烏江邊一代西楚霸王,在此結束了他輝煌壯烈的一生!因為項羽在失敗面前傷不起,從此成為千古笑談。
在我們學生當中也有像項羽一樣傷不起的人。我們這有些學生經不起一點挫折。一些芝麻大小般的事也會輕易地把我們****。隨便翻閱報紙雜志、瀏覽網頁,看一些電視新聞,許多學生「離家出走了、自殺了」的消息不絕於耳,而究其原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幾句、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和同學鬧了點別扭,或者是老師批評嚴厲了些,甚至是學校要求學生剪短發的校規……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現,是多麼的可笑可悲呀!
我們不要向挫折示弱,更不要像項羽那樣,因一次的失敗,而輕生喪命,我們要戰勝挫折成為命運的主宰。我們要以海倫凱勒為學習榜樣,以項羽為戒。司馬遷遇到了挫折,不是低頭喪氣,而是激勵了意志,奮發向上,譜寫了歷史;格林尼亞遇到挫折,他不甘於下刻苦研讀,挫折給了他動力,助他成功;松下幸之助遇見挫折,他不懈努力,自強不息,挫折給了他機遇,能往成功。
在前進途中,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旅程。不要抱怨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因為一味地抱怨只會暴露出你骨子裡的「弱小」,一個人要成就美好的情操,不是要求別人都具有純粹、高潔的美德,而是要用自己的一身浩然之氣,來抵禦那惡劣風氣的襲擊。險山惡水、重巒疊嶂,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去征服。珍珠只有經過了沙的磨礪才能光彩奪目,不是嗎?
我們要大聲地對自己說:「給我一次困難,讓我懂得克服;給我一次挫折,讓我經受磨難;給我一次失敗,讓我學會反省;給我一次恥辱,讓我學會振作。我感謝每一次帶我走向成功的經歷。戰勝挫折的人也幸福!

F. 烏江鎮的書法名人

宋代和州書法家輩出,如徐兢書法,受到宋徽宗趙詰愛賞,曾召至 宮中,書寫「進德修業」四字,趙吉駭異,連聲稱贊,故有「宣和書法博士」之稱。張孝祥工翰墨,擅長草書,朱熹稱他「作字多得古用筆意」。張孝祥之侄張即之亦工書法,學米芾,而參用歐陽詢、褚遂良的體勢筆法,尤善大字,現存書跡有《報本庵記》、《書杜詩卷》、《金剛波羅蜜經》、《華嚴經》等。明代戴重檀草書法,清代戴本孝擅長隸楷書法。 清末民初,烏江范培開隨師張栗庵學書法,取漢魏唐宋歷代書法名家之長,自成一家,後為書法家唐駝發現和推崇。民國2年(1913年),在傷害全國書法大賽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書法雜志曾有專文介紹范培開書法。 建國後,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遍步城鄉。其中烏江林散之書法藝術有極高成就,是我國書法藝術的一代宗師,被譽為「當代草聖」,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 。

G. 國外勵志雜志和勵志文章

肯定有的,不過我不清楚,你可以用inspirit+magazine到搜索引擎搜索一下。順便推薦你上Willproud看看,是一個非常棒的勵志網站,上面也有中文的勵志文章!

H. 十大員帥

十大元帥
1: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2: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騁,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3:林彪,軍事家。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劉伯承,1892年生,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5:賀龍,(1896—1969),原名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6:陳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7: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8: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9:聶榮臻,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10: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勛章.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