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雜志
A. 中國青年的雜志介紹
1923年10月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志。共產黨員惲代英、肖楚女擔任主編。這是我國近代史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具戰鬥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為周刊。後遷武漢。
1927年7月遷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間,曾先後改用《無產青年》;《列寧青年》等名稱秘密出版。抗日戰爭時期由全國青年聯合會延安辦事處宣傳部主辦。
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
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主持復刊,在石家莊出版,次年遷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團中央的刊物。此雜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導青年,號召知識青年到民間去,到工農運動中去。就青年關心的學習、組織活動、婚姻戀愛、失學、失業等各種問題開展討論,批評不健康的思想和風氣,指導青年學習馬列著作,努力適合青年的特點,設有批評、時事述評、書報評論、文藝、通訊、我們的時代等專欄,文字明白曉暢,筆鋒尖銳犀利,配有漫畫,圖文並茂。重視同讀者的聯系,發表讀者的意見,不斷改進工作,成為最受青年歡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廣泛流傳。因受國民黨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發行量達3萬份,在青年中產生過重大影響。1939﹑1948年曾兩度復刊。 1963年應《中國青年》雜志之邀,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雷鋒從此成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國「一號英模」。3月,毛澤東為《中國青年》「學習雷鋒專輯」題寫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發表使這一期雜志的發行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萬份仍不能滿足需求,各地團委又翻印了207萬份……隨著1965年毛澤東第三次為《中國青年》題寫刊名,這本雜志在當時的地位幾乎無可比擬。
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中國青年》又一次告別了她的讀者。 沉寂了12年後的復刊猶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國青年》註定要以她曾在創刊時有過的激情和勇氣成就自己在中國新聞史上驚世駭俗的業績。經過了十年動亂的人們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話,而其時社會上對於思想解放的強烈要求與「兩個凡是」的較量也使剛剛復刊的《中國青年》置身於歷史的轉折點。1978年9月復刊第一期《中國青年》發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學》和《「句句是真理」為什麼是荒謬的》筆鋒如劍直指「兩個凡是」,這在當時需要極大的勇氣,戰斗不僅止於此。在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已經對「四五」事件有了「不改變結論」的說法時,《中國青年》沖破了思想的障礙,一鼓作氣,在同一期上發表了《天安門詩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跡的文章《革命何須怕斷頭》,在文中首次宣稱:「四五運動」是一場「偉大壯烈的人民運動」,這一毫不含糊的宣戰直接觸及了「兩個凡是」的底線,雜志剛一面世,一時「洛陽紙貴」。
這一充滿著勇氣的舉動為《中國青年》之後的個性和創造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0年5月,一場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討論使她又一次成為傳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潘曉討論」也不啻於一場驚雷,撼動青年的內心。而在23年前,要進行這樣一次「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的討論,更無異於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啟蒙,《中國青年》也在這時創造了當期400萬冊發行量的奇跡.
B. 求一句格言雜志中的詩詞
老來多健忘 唯不忘相思
在我的印象中,祖父不過是一個喜歡打麻將、練太極、澆花釣魚、愛提當年勇的普通老人。而我也沒有想過,會在十八歲的一個夏夜,與祖父的少年時光劈面相遇。
那晚,是一位親戚來通知,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在所有人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之前,祖父已經霍然站起:「死了?怎麼會?怎麼會!」驀然覺得自己的失態,旋身回房,家人盡皆偷笑。於是那夜我才知道,祖父與表妹青梅竹馬的童年,情竇初開的年少,他倆私奔六個月的石破天驚。到最後,他們還是被找回來了。表妹遠嫁,祖父仍然不得不接受指腹的姻緣。而這些,都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來人是請祖父參加葬禮的。
第二天早上,父親想和祖父商量的時候,祖父卻已經練太極去了。祖父的房門洞開,桌上薄薄一張紙,上面墨色淡淡的五個字:「老來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經健忘,那又何必幫他想起?父親便回絕了來人,從此家中不提此事。祖父過世的時候我已上大學,主修中文,大二時在圖書館里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興味盎然,突然,彷佛驚雷般的一瞬,我看到了祖父當年寫下的那句詩,而那句詩的全貌竟是:「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我僵在當場,沒想到竟然會是如此。
原來祖父一直記得,六十歲的煙塵歲月,抵不過初戀女子的一抹笑容。而愛情究竟是什麼?竟讓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在剎那間動容,忘了時光的遠走,只以為是紅顏彈指老!
當祖父寫下那句詩的時候,他是多麼希望他的兒孫們能夠讀懂。今日,我終於懂得,可是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念著:「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好像是念給天上的祖父聽。
老來多健忘
白居易
歷想為官日,無如刺史時。歡娛接賓客,飽暖及妻兒。
自到東都後,安閑更得宜。分司勝刺史,致仕勝分司。
何況園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舊識,為樂即新知。
有雪先相訪,無花不作期。斗醲干釀酒,誇妙細吟詩。
里巷千來往,都門五別離。岐分兩回首,書到一開眉。
葉落槐亭院,冰生竹閣池。雀羅誰問訊,鶴氅罷追隨。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C. 有在美文雜志上看到過一篇名叫《瘦馬肥雲》的文章么作者是俊哥
在陌生的道口,遇見一隻瘦馬。棕灰色的身體,干硬泥巴黏在它的腿上,自顧自個兒的眼神,與故事裡所描述的靈性俊逸相去甚遠,風一遍遍刮來,要將我渾身的失望抹凈。 沒有選擇,上路前鶴發老人已拍我肩膀,語重心長地說:「你會遇見一匹馬,它和你一樣瘦弱,記得彼此依偎。」沿著他的皺紋,我來到了這里。瘦馬比鵝高傲,離我如此近,卻不願示親熱。我也悲哀的用淡漠的眼神看它身後的夕陽。直到連團團火燒雲都褪去華麗,我才勉強伸出一隻手。剎那間,它的眼神變得溫柔。 路慢慢往身後的遠方駛去,我回過一次頭。總想留住的,不是那段時光,而是那段故事。我背負著回憶,不想回第二次頭。我不知道與我同行的瘦馬多大年紀,走過多少路,是否有或甜蜜或痛心的回憶。我們彼此多麼不了解,卻走在了同一條路上,將要相互取暖。 閃電!在一望無際的土地盡頭,一道閃電從天空扭曲劈下,白光刺進眼球。雷公的車輪由遠及近轟隆滾來。天空黑白分明。「暴風雨要來了!」我輕輕的聲音竟然發顫。瘦馬前蹄上跳,口中發出嘶鳴,如沉悶中爆發的驚雷,似有飛奔之勢。我完全不能相信,在它瘦弱的軀體里,竟能爆發出如此強大的氣勢。 啪,啪,啪,幾滴豆大的雨滴砸到我肩膀上,瘦馬轉頭看我,將頭往自己身體一揚。我明白了它的意思,立刻飛身上馬。我緊緊地抱著它。它狂奔起來,被雨打濕的塵土重新揚起。任憑暴風雨的猛吹亂打,在這荒涼的地方。我緊緊地抱著馱著我的瘦馬,內心無比踏實。我用半閉的眼睛,看見天空飛著的鳥驚慌失措,看見灌木叢中不知名的小動物鑽進鑽出,雨水灌不進我的雙眼,我就那麼一直半閉著雙眼看著。 要是從前,我會趁雨水入眼眶時趕緊流淚,釋放積蓄已久的濕潤,無人看見。然而這次沒有,我不傷感,反而覺得溫暖。這從天降下的禮物,純凈,與眼淚無關。馬背滲出汗水,將我胸膛的寒冷融化,而不久前我們的眼神還彼此傲慢。 雨下累了,風躲進山裡某個角落不願出來。瘦馬偷偷看我幾眼,又趕緊扭過頭去。我渾身濕透,它以為我在心裡狠狠責怪它。它馱我一路狂奔,穿插於寂靜與雷鳴之間,找不到一處可以藏身避雨的地方。我笑著對它說:「我不會怪你的。」我想我的笑容不僅是綻放給自己。它聽得懂,因為話音剛落下,它背部緊綳的肌肉頓時柔軟。我坐在它的腿邊,想起一首隔壁小姑娘常哼唱的歌:「朝離家門騎馬去,半路羈絆惆悵起······」不想告訴任何人,我想起過這首歌。 夜漸漸從地平線升起,在另一邊地平線拉下,留下空盪盪的曠野,在瘦馬的嘶叫聲中上下起伏。我撫摸它的脊背,就想撫摸自己的心靈。它漸漸安靜,看被它踏亂的草叢。微弱的星光照在身上,我才突然間感到寒冷。衣服濕濕的黏於身體,身體就像被無形的枷鎖套住。於是,脫去衣服,長出一雙翅膀,默默走著。 還沒完全睜開眼,炙熱和亮光催我蘇醒。只記得夜裡走了很遠,最後在一棵高大的樹下駐足,想看看這陌生的風景,但最終還是選擇和自己說話。說了什麼,風一起就消散不見了。睜眼,看到的第一個美麗,不是瘦馬,是一大團一大團的白雲,像隔壁小姑娘的母親。我起身坐著,清新的空氣里藏著花香,背景是一大團一大團的白雲。原以為生命的盡頭才是夢的開始,實則相反,生命的盡頭是夢的結束。只要活著,夢就存在,而那些絢爛,總是突然而至,意外呈現,相信我。 我敢肯定,這樣肥胖的白雲曾在我平靜的夢里出現過。它們成群結隊,用一種極為平靜的方式表達狂妄。我的頭發被吸引得向上生長,似乎要將我整個人從地上拔起,靠近白雲。吸引我的,我不明白是什麼,任憑感覺在腦中恣意妄為。我就愛那樣注視,無人可以阻擋,彷彿只有如此,我才能尋找到我所丟失的,回憶起我曾遺忘的。 即使再疲憊,也不要輕易減輕行囊,幸福不只是遇見身邊的瘦馬,也不會止於肥雲在下一刻的飄散,你說過,要負重趕路。 就這樣,腳步聲中又響起我堅實的迴音。
D. 關於魯迅的問題
詩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自題小像)
3、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無題)
4、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魯迅·無題)
5、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魯迅.)
6、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7、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題三義塔)
8、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魯迅·悼楊銓)
9、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評《史記》)
言論
1、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2、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3、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4、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5、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8、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9、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10、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11、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12、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類總不會寂寞,以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
15、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17、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18、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20、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
21、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恆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2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25、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26、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27、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28、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29、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30、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31、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2、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33、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於也頹廢的快。
34、巨大的建築,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35、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6、名言著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37、只有孔乙己來了,才可以笑幾聲。
38、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39、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40、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魯迅與章士釗的官司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運動如火如荼……。由於魯迅支持革命,立場堅定,因而被公推為校務維持會委員。此事將出,激怒了北洋軍閥政府,他們經過緊鑼密鼓的策劃,由「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章士釗出面,於8月12日向臨時執政府執政段祺瑞呈請免去魯迅的「教育部僉事」職務。……8月22日,魯迅以正義在胸、真理在手的「原告」身份,向當時專門處理政府官員違法亂紀行為的「平政院」投遞了《起訴書》,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違反了《文官懲戒條例》和《文官保護法草案》。
……
章士釗的答辯軟弱無力且漏洞百出,魯迅抓住其破綻無情駁斥,他在《互辯書》中尖銳指出:
1.章士釗妄指樹人(魯迅自稱)「勾結該校教員、搗亂分子、少數不良學生」,卻「全不明言勾結何等搗亂分子乃何等不良學生」又「主張何事」,這純屬「信口虛捏」,「全無事實證據」!
……
2. 魯迅與章士釗互辯後,平政院依法進行了裁決。《裁決書》中指出:章士釗未能提供魯迅反抗教育部的具體事實;假使魯迅反抗教育部的事被證實,章士釗也應依法起訴,而不應無視法律程序先行呈請免職——因此,章士釗擅自免魯迅職屬於違法,應予取消。……(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4年第4期《讀魯迅的<互辯書>》)
E. 「你挺雷人的」這句話中的「雷」字怎麼解釋
雷人:2008年興起的網路語,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驚。這個詞語類似晴天霹靂的意思,但又與晴天霹靂不同。晴天霹靂多用於驚聞噩耗的時刻,而雷人則用於表達喜劇性的或無奈性的、尷尬性的場合,將個人感受描述為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狀態,極度誇張地表達了個人對喜劇、無奈、尷尬場合中行為和語言的感受。 雷人的本義是雲層放電時擊倒某人。其網路語言意義興起於2008年,源出何地無可考證,一說出自浙江某地方言,也有文章稱雷人一詞是外來語。 本條初解 現代詞彙的一種新興用法,即所謂的網路用語,從網路中興起,目前已經在社會生活中較為廣泛的應用,尤其在報紙,雜志等出版物上.形容某人的言談或行為讓人感到很無語,很無奈,很」冷」的效果,使人產生一種被驚嚇到的狀態,俗稱被」雷」到了。 引申義 受驚嚇,被嚇到了,被震住了。是超流行網路語言。出處據說在江浙一帶,特別是浙江東北部地區,發音lei 是指聽到別人的話很訝異很驚奇抑或難以理解,類似現代詞彙「暈倒」、「無語」等等的意思。 由於打字習慣故而出現「雷到」這樣的詞彙,「雷到」其實當地本意是「癱倒」、「翻倒」之意,語境用途比較廣泛。 「摔倒」溫州話就是 lei ,所以說「雷倒」這詞就是溫州這邊的方言。 某些時候「雷」也可以解釋成因為事物的某些屬性而使看到的人產生無限熱愛的一種情況,類似於「一萌必中」。 在現代的網路語言中,雷可以說成是驚嚇,被嚇到了。指看到某些文字,腦子里忽然轟的一聲,感覺像被雷雷過一樣。被雷到或者看了雷文,簡單講就是踩到地雷的意思,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看了自己不喜歡的類型的文章,就會感覺不舒服。
F. 「心中有丘廊,平地起驚雷」什麼意思
「心中有丘廊,平地起驚雷」的意思是:
胸中有丘壑,比喻對事物的判斷處置:自有高下平地驚雷起。指突然有驚人的消息傳出,出其不意,比喻打破了平靜的生活。
「心中有丘廊,平地起驚雷」出自張春林新浪博客午評。
(6)驚雷雜志擴展閱讀:
張春林,男,漢族,知名證券投資顧問,湖北衛視《天生我財》欄目人氣嘉賓,10餘年證券從業經驗,多年實盤分析心得,百萬字研究成果,曾在交易日、深圳電視台等多家媒體擔任財經評論員,在《證券導刊》、《每周證券》、《證券導報》、《東南快報》等多家報刊、雜志發表股市分析文章。
獲得證券咨詢執業資格及經紀、發行承銷、基金和期貨從業資格證書,具備國家二級證券專業水平認證。多年執業經歷鑄就良好的操盤理念和專業素養,擅長研究主力資金運作和低位「潛伏」思路,信奉「富貴穩中求,投資抓龍頭」的操作理念,具有極高的風險防範意識。
建議投資者入市第一課是學會手起刀落果斷止損,無止損不買賣,堅持「三不原則」:不招會員不薦股票不進行非法咨詢,其節目和博客觀點僅作為投資參考,不構成投資操作依據,其作品包括公益股市教學光碟《教你一招》、《春林漲停戰法》等系列。
G. 《上海染料》是國家一級期刊嗎
《上海染料》是介紹上海染料工業生產和新產品的科研開發動向的一種期刊。
《上海染料》 輕工技術刊物。介紹上海染料工業生產和新產品的科研開發動向,報道新產品應用的經濟效益,開展技術交流,溝通生產、供銷和應用之間的信息.
《上海染料》期刊編委會工作會議於2009年8月31日在上海市染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會議室召開,會議由上海塗料染料行業協會秘書長兼《上海染料》常務副主編張水鶴主持,本協會會長吳驚雷以及《上海染料》編委會委員、相關代表等30多人出席了會議。
會議回顧了《上海染料》從1971年創刊至今已走過的38年的歷程,會議肯定了38年以來《上海染料》伴隨著中國染料工業的快速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並提出了今後的發展設想;會議分別由吳驚雷會長向主編、副主編以及由主編、副主編向委員頒發了聘書;會議還圍繞進一步提高辦刊的質量和水平展開了座談和交流。
經本次會議調整後的21名編委會由染料行業資深專家章傑擔當主編,設一名常務副主編和兩名副主編。編委會成員以企業為主體、集粹了在國內外染料行業享有盛譽的部分博士、專家、教授和企業家等精華,體現了老、中、青結合,展現了中國染料的希望。
附編委會名單:
章 傑(主編 教授級高工)、
張水鶴(常務副主編 本協會秘書長)、
項志峰(副主編 浙江龍盛集團常務副總經理)、
林詩欽(副主編 高級工程師)、
馬以民(委員、博士)、
樂一鳴(委員、上海染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許崇雋(委員、明德國際倉儲「上海」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
陳榮圻(委員、上海紡織職工大學教授)、
杜慈侃(委員、上海華元實業總公司工程師)、
宋心遠(委員、東華大學教授)、
宋秀山(委員、美國太陽化學公司博士)、
沈永嘉(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楊軍浩(委員、上海星浩公司高級工程師)、
楊王琪(委員、上海大可染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楊新瑋(委員、沈陽化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張合傑(委員、上海捷虹顏料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張正富(委員、吳江梅堰三友染料廠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
周春隆(委員、天津大學教授)、
鄭家琨(委員、上海染料有限公司經濟師)、
錢明生(委員、上海染化八廠高級工程師)、
謝 兵(委員、上海雅運紡織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