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創新發展
1. 如何做好一本雜志
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雜志專家,或者媒體行業的先驅,領袖、元老,那麼你大可以不必看這些文字,甚至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剛學說話的孩子,說了幾句沒有邏輯的胡話、傻話。如果你是一個立志要在雜志行業干出點名堂的年輕人,或者是那些有慾望要在雜志的舞台上大展拳腳卻一直苦於某些因素的困擾,又或者你也不知道雜志對於自己的意義,沒辦法做出決定,正在面臨選擇而左右為難,你不妨看一下。這些文字也許沒有多麼華麗的辭藻,邏輯可能也會有漏洞,不過我需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這是我的想法和認識。你可以借鑒可以學習,我們甚至可以因為分歧而有所交流,但是千萬不要詆毀,這是起碼的尊重,對我,也是對你自己。 「雜志」一詞,源自法文,本意是倉庫。 「雜志」,又稱期刊,是一種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稱,並用期號連續不斷的形式,間隔地、不斷的出版。它具有2個基本的屬性,即:出版周期與出版號 :雜志的出版周期—按出版周期的長短,雜志可分為有周刊半月刊旬刊月刊雙月刊半年刊年刊等。雜志的出版號—任何一種雜志以自己的「ISSN」(國際標准連續出版物號)進行出版. (網路搜索) 這是我在網路搜索到的比較「概念」化的說法,其實現在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有了更為廣義的概念,比如互聯網地興起不但有了門戶網站,而且有了博客空間,每一個會上網會打字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源,繼而電子雜志的推出更是為網路傳媒時代圖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拘泥於雜志的傳統屬性,不需要出版號,也不用保證正常的出刊日期,只要願意或者覺得有必要就去做一個電子雜志,很簡單。至於它與傳統雜志的區別除了在攜帶的方便性和受通訊條件限制之外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於是很多人開始討論,既然電子雜志有像圖片美麗、雅緻,除了時間之外和編輯之外幾乎可以不用投入貨幣資金,也不存在版權之說,而且現在電子雜志製作軟體一再升級,不但可以插入音樂效果,而且畫面的動態顯示也彌補了傳統雜志的「死氣沉沉」,這么多的優點,那是不是說雜志(傳統雜志)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掉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雜志是不會消失的,而且在中國要想能看得起雜志的人都上得了網是件長期的且艱苦卓絕的過程。 以DM雜志《樓典》為例。 確切地說他是一本只有「遼工商固印廣登字(2007)000025號」的DM(Direct Mail Advertising) 雜志,翻譯成中文就是「直郵廣告」,它是免費發放的,利潤則來源於廣告主。發型一般都會選擇在目標客戶群比較集中的地方。 DM是一種固定形式印刷的廣告,當然它也是一種營銷方式。志排除了新聞的文字干擾,有針對性強、投遞准確、信息攻勢猛烈、免費閱讀等優勢。 中國第一本DM雜志誕生於1998年,名字叫做《生活速遞》,自此中國的紙媒市場添了新丁。現在距離1998年已經有差不多十個念頭了,這種被廣泛接受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宣傳渠道隊列里重要的一員。 就沈陽市場,包括《樓典》在內的可以叫得上名字的DM就不下十幾家 ,《吃喝玩樂》《經典》《榜樣》《主流》《優客》《傾城》《金典》《商旅》《名盤》 等等等等。這些DM在沈陽的傳媒市場曾經掀起過一陣又一陣的巨浪。他們靈活自如,顯盡DM雜志的優勢,同時由於市場的容納度有限,DM們在微利時代不得不為尋找出路而苦惱、徘徊著,DM迎來了瓶頸時代。 《樓典》在這樣一個時期誕生了。老實說在雜志部的辦公室里能看到的最早的也就是第三期,之前的一二期雖然是作為試水產品也有派發,但是市場上似乎已經難覓蹤影了,也許是做得太好了,被識得書香的人束之高閣,也或者實在是不堪入目被紛紛扔進垃圾堆。不過那和我,和我現在的同事都無關。因為做雜志我是從第五期開始的。 這本雜志從最開始就是失敗的。因為市場定位於高端,而且直接面對的人是房地產開發商,那麼這里就有一種不可避免的「拍馬屁」的嫌疑,你能在雜志里對開發商的管理和產品指手畫腳嗎?雖然我們每每聽到開發商很誠懇地「請」我們提建議和意見,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假的。不信你對潘石屹說SOHO建外就是垃圾,哪怕他只有那麼幾點拙劣被你看在眼裡作為舉證支撐你的觀點,他也許意識到了,你說的對, ,因為說出這些話的不應該是你(指雜志)。因此你只能對開發商「甜言蜜語」「暗送秋波」,為的不過是他大發慈悲在你的DM上做點廣告。 DM不可以沒有身價的 ,沒有身價靠什麼活呢?那麼這個身價此時已經在開發商的眼裡不名一文了。因為前幾期的廣告均是免費贈送的。市場反應好的,開發商看到希望則相信你的未來是光明的,可以作為潛力股持有一點也在情理之中,反之,市場效果不明顯,開發商也明了了你的價值,那就沒什麼好說了的,不合作,你不反對吧?因為他覺得沒意義,省下來的錢完全可以多印刷一些DM單滿大街地發,那樣的話至少有人願意看一眼吧。 第五期,第六期。《樓典》可能拿的出手的也許除了照片沒有別的了。這個時候公司的高層看不下去了,而作為雜志主編在這個時候開了一個試行改版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樓典》雜志的主編帶領雜志部的五位編輯展開了關於「雜志重新定位的大討論」,討論的結果是 《樓典》脫離了拍開發商馬屁的做法,轉而投向市場,面對廣大的購房者。 他們終於領悟到一條真理: 市場、市場、還是市場! 你只要給他一個信號,其他的一切他們會自己去過濾、分析、下決心,也就是說給他們一個市場,效果自然就會有的。 房地產雜志給誰看?《樓典》雜志誰會感興趣看?關於行業分析、未來房地產趨勢、外國房地產管理經驗,上升到資本運作,城市外延和城市運營,包括國家的政策調控,各地方政府的與房地產相關的條例規章制度等,這些當然是房地產開發商感興趣的東西,也就是說這種讀者相對於一般更專業一些當然要走高端路線。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服務開發商,那麼可不可以不用那麼直接?如果你為他做一件事,做一件可以讓全城的百姓都知道他的樓盤的事,讓他的樓盤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就成為全程的焦點,那麼他對你的感謝很難能用多少廣告費來界定的。所以簡言之, 給他市場就是間接地服務開發商,就這么簡單的事情。 其實目前沈陽的房地產類DM還是比較多的。《名牌》《沈城樓市》加上《樓典》三家媒體同城競爭,除此之外還有各報紙的房地產板塊,《沈陽日報》《沈陽晚報》《沈陽今報》(聽說准備改成《地鐵快報》)《遼寧日報》《遼沈晚報》等主力報紙的房地產板塊也都具備相當強勁的沖擊力,而且在宣傳這方面雖然雜志有著諸多的優勢,但是報紙的時效性、傳播終端的廣泛性、以及真實程度都強過雜志。那麼在這種激烈的環境中《樓典》意欲脫穎而出就必須在應對市場的策略上做出調整,以及在戰略布局上創新。這是必然的,也是一本雜志得以成功的絕對砝碼。
2. 中國發展與創新教育雜志刊物是國家級、省級還是哪個學校自辦的
一看就是非法期刊。要投稿的話我可以幫你。
3. 中國版Vogue新主編正式宣布,年輕的主編能為雜志帶來更好的發展嗎
康泰納仕集團正式宣布章凝成為《Vogue 服飾與美容》的全媒體編輯總監。 一直傳言紛紛的《Vogue 服飾與美容》新編輯總監人選終於塵埃落定! 此次任命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烈關注和討論,畢竟章凝是一位非常年輕的主編,他的資歷和水平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認為年輕的主編能夠為雜志帶來更好的發展,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三、作為世界領先的時尚雜志,《Vogue》將會給新的主編帶來很多背後的支持。《Vogue》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它的底蘊使我們不可揣測的,不管新的主編能力如何,我相信單單這個品牌的影響力就會抵消很多因為新人主編能力不足的很多因素。
4. .中國社會保障創新與發展是核心期刊嗎
您確定名字打對了么,查不到這個期刊的信息哦。
5. 《創新教育》雜志徵文真的假的
《創新教抄育》經鑒定為非法刊物!襲查詢刊物是否是正規刊物很簡單的,在http://press.gapp.gov.cn/(中國記者網)中輸入查詢就可以!作為公民,收到這樣的以非法刊物騙起錢財的,請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110即可.
6. 《讀者》雜志發展歷程
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讀者》雜志,自1981年3月創刊時的月發行量3萬冊,到2004年5月月發行量858萬冊,躍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從創辦至今,《讀者》始終以高雅文化、人文關懷為主調,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追求高質量、高品位、高水準,形成了高雅、清新、雋永的風格,贏得了海內外廣大讀者的贊譽。 (一)《讀者》雜志的發展歷程1998年以來,《讀者》連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一屆、第二屆百種重點社科期刊,2000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2002年再獲國家期刊獎。 2000年1月、2001年11月分別創辦《讀者·鄉村版》、《讀者欣賞》兩份子刊,2003年主辦《老年博覽》、《西部人》雜志。《讀者》雜志還出版盲文和維吾爾文版,出版《讀者》合訂本、《讀者》精華本、《讀者》系列叢書、明信片和《讀者》多媒體光碟。 《讀者》雜志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年-1984年,為《讀者》的初創期。《讀者》根據「文革」後形成的文化知識斷層,率先介紹西方的優秀文化、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知識,很快引起了廣大讀者的興趣,尤其是青年讀者的關注。雜志在創刊第三年發行量達到136萬冊,為雜志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1985年-1989年,為《讀者》的發展期。這一時期,雜志的發行量一直在150萬冊上下徘徊。《讀者》根據形勢的要求,對編輯思想適時作了調整,增加了弘揚中華文明和愛國主義的內容,雜志成功實現了分印,解決了制約雜志發展的「瓶頸」問題。 第三階段:1990年-1999年,為《讀者》的成長期。這一時期雜志提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口號,加進了與時代脈搏合拍的現實生活作品。雜志的發行量開始有力地攀升,1991年突破200萬冊,1992年突破300萬冊,1994年突破400萬冊大關,成為全國第一大刊,1995年月發行量穩定在400萬冊,穩居全國第一大刊。 1996年以來,發行量有所回落,但月發行量仍保持在300萬-400萬冊之間。 第四階段:2000年以後,為《讀者》的拓展期。這一時期,雜志利用自身的品牌效應,進行了一系列擴張,如擴版、改刊期、創辦子刊等。 2000年,雜志在年度由48頁改為64頁的基礎上,再改為半月刊;2001年月均發行量467萬冊;2002年月平均發行量達545萬冊;2003年4月突破700萬冊大關,10月又突破800萬冊大關,達到802萬冊,月平均發行量可達738萬冊以上;今年前7個月平均月發行量已達800萬冊,5月份更是到了創記錄的858萬冊。 《讀者》雜志推出的《讀者人文讀本》中學生版近日成功面世,此套讀本分別由12位不同背景的文化人出任各冊的主編,分初中、高中兩卷,每卷各6冊,印刷10萬套,碼洋2000萬。目前,《讀者人文讀本》大學版也在積極籌劃之中。 (二)《讀者》雜志發展成長的體會和經驗《讀者》雜志20多年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如下一些思路、啟示和經驗:1.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以人為本,抵制低俗,體現看似超然,實則親近的人文關懷。 《讀者》是一本文化類綜合性雜志,注重於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積累。編輯們全身心投入編輯實踐,像關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關愛雜志,好中選優,百里挑一,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編發的文章,不僅注意思想性,更注重可讀性、感染力和滲透力。闡述人類文明的真諦,傾注社會關懷,與讀者產生共鳴,努力去體會和挖掘文章的韻味,可讀、愛讀、耐讀,在互動交流中陶冶情操,達到心靈溝通的效果。 《讀者》從創刊伊始,就確定了是一本不以純贏利為目的的大眾化刊物。其核心讀者群是高中到大學一二年級的青年學生,決定了這本雜志只能是低價位,「高質量低價位」是《讀者》以人為本、尊重讀者、依靠讀者、回報讀者的辦刊思路和原則體現。 尊重讀者,更要尊重作者,《讀者》率先做到了一稿三酬,使作者權益得到維護。 2003年8月又與百名作者、作家簽訂了作品使用合同,在執行著作權法、依法辦刊上又邁出了實質性的步驟,是中國期刊史上的又一個第一。 《讀者》始終堅決抵制低俗,堅持「真、善、美」的陽光主題,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標尺,旗幟鮮明地倡導人文關懷。《讀者》的人文關懷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的辯證統一,體現為一種文化的關懷,體現為情感的關懷,體現為成長及實現人生價值的關懷,體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關懷。《讀者》的人文關懷是全方位的,是一種從個人到社會,從家庭到國家,從道德到科技、經濟、政治等的整體模式。 2.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緊扣時代脈搏,走漸變式發展道路。 《讀者》創刊於改革開放之初,發展成長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辦刊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一份雜志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必須貼近時代,依時代的變化而進行適度地調整。 《讀者》20多年來的創新發展是一種漸變的過程:實現了由介紹人類優秀文化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漸變。 實現了刊發較長文章向內涵深刻、富有哲理性的短小精悍文章的漸變。 實現了由編輯型向編輯經營型的漸變。 實現了由面向全國到放眼世界市場的漸變。 3.樹立文化產業化思想,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讀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樹立文化產業化思想,努力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互利互濟、互相促進。 《讀者》的公益事業注重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倡導對社會、公眾的終極愛心。 從題材到內容:尊師重教,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維護人們健康、提倡衛生、遠離毒品等,都體現了人類主體對自身的關心。如為希望工程募得捐款152萬元,向全國特級教師贈送一年的《讀者》,免費作禁毒公益廣告,舉辦「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活動,至2004年7月,在全國范圍內捐款者已達120萬人次,募集資金400餘萬元,建設林地近2萬畝,等等。 《讀者》的社會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公益事業。 2001年以來,《讀者》雜志積極調整辦刊思路,適時整合刊物內容,在市場營銷和品牌經營方面加大力度,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舉措。《讀者》品牌和影響力的提升,有助於廣告客戶形象、產品的提升,使《讀者》成為讀者心目中的《讀者》。 《讀者》雜志確定了在探索、拓廣發行市場與廣告經營能力的同時,圍繞《讀者》品牌,立體經營,多元發展,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讀者》成功實現了月刊改半月刊的轉變,又創辦了鄉村版、《讀者欣賞》;200期推出光碟版;推出合訂本、精選本,以及與雜志有關的叢書等。 2004年,《讀者》與新東方教育在線推出簡訊交流平台,進入互聯網領域;與聯通、移動運營商合作,為跨媒體經營作了有益的嘗試和准備。 4.努力跨越地域性障礙,實現走出去戰略,樹立民族品牌之旗,積極宏揚中華文化。 《讀者》成功地跨越地域性障礙,樹立中國民族文化品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在內容設計上,《讀者》成功地建造了開放性的優秀文化構架。 《讀者》創刊以來,堅持並不斷完善「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在堅持以中華文化為主線的前提下,力圖把中華文化置入世界文化的大構架中。《讀者》強調文化的綜合性,設法在文學、藝術、歷史、人文、科普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體現文化的文明本質及其地域性、民族性、互補性、交叉性、傳承性和永恆性。《讀者》還試圖在高雅和通俗之間打通一條管道,彌合兩個極端之間的鴻溝。 在人才建設上,《讀者》自創刊以來到現在,出版社黨委對《讀者》實行直接領導,把《讀者》的工作作為全社的重中之重來抓;由思想政策水平高、業務知識水平豐富的副總編輯兼任主編或編委會主任,確保宣傳導向的正確。編輯和經營人員大多具有豐厚的知識背景和廣闊的視野;工作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不同的學校和學科背景,形成了敬業愛崗、團結互助、寬松和諧、緊張有序的團隊精神。 在管理經營上,歷屆領導、主編的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和全局意識使《讀者》跨越地域性障礙,穩步成長,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刊,並順利走出國門,樹立中國民族品牌之旗。 在印刷發行上,《讀者》雜志利用中國現行發行機制,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行之路。在全國建立了蘭州、南京、貴州等15個印點,有效地保證了雜志在最快時間內上市。 在市場擴張上,《讀者》積極探索麵向世界走出去的可行性道路,與美國大路公司、德國MC媒介公司就《讀者》在國外發行等事宜簽訂了合同。同時謀求將來出版英文版《讀者》,不僅打入海外華人市場,還要爭取更多的國外讀者,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7. 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什麼
在某種程度上,循規蹈矩的存在並不是企業內特有的一種特徵,也不是任何大的群體所特有的領域。可以說,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和什麼規模的組織,內部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循規蹈矩的現象。大的企業總是能夠給每位員工的個性留有更多的展示機會,它所要求的循規蹈矩比任何其他一類組織要少得多——其他組織比如政府部門、學術領域或者是在軍隊中。
相對而言,循規蹈矩的現象至少是容易或者說更容易在一些小的組織群體中出現。在一個只有10位員工的小組中與一個上千人的組織中改變一種已經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具有同樣的必要性,它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小群體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出現的偏差上。眾所周知,在一個小城鎮里人們在約束一個與眾不同的異端人士時所花費的精力比一個大城市要多得多。同樣的道理,我大膽地認為,與一個龐大的企業相比,在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企業里循規蹈矩會更加引人注目,因為原因可能會是在一個有10000人的群體中人們的容忍度會比10個或是12位員工的小群體的容忍度更為博大一些。
然而,事實似乎是循規蹈矩這種現象在大企業里更加引人注目,而且企業里都有一種廣為流行的觀點,那就是,企業中存在著一種固定的模式,任何一個希望得到提升、得到發展的人必須遵守這些固定的模式,什麼樣的行為方式,什麼樣的衣著打扮,什麼樣的政治觀點,所有這些你必須同大家保持嚴格的一致。這個總體的印象看起來可能相當的奇怪。有一些流行的雜志甚至不停地向人們灌輸這樣奇怪的說法,說所有企業主管的妻子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作為這些人能否被提升的一個參考標准。一大批的小說、電影和電視劇裡面也都曾經有過類似的論調。
強調習慣和習俗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或者是強調各種職能特徵只會讓事實變得更加模糊不清,而事實提出的挑戰卻沒有任何不合邏輯的枝枝節節。反應迅速、管理有序的組織會充分意識到這種將員工埋沒的緊密相關的危險。組織內取得的進步與這個團隊中員工所具有的行為上的思想自由是成正比的。任何大的組織內不會存在一種固有的傾向,會將鼓勵充分發揮員工才華的大門緊緊關閉。相反地,組織規模越大,就會越積極地讓自己內部對員工的鼓勵和承認的渠道開得越大,讓這些渠道越發地通暢。
成人跟兒童一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容易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處於組織里的人會被慢慢淹沒、會有強烈的挫敗感,或者被忽視;有時候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時會受到侮辱,有時別人對他的諾言會突然變成了空頭支票。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確保這一切不要發生,確使每一位員工的才華和潛力都不會淹沒在周圍的人群里。
一個組織如果在成功的光環里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像一個自戀的人一樣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一切東西並陶醉其中,這個組織就處在了十分危險的境地。我可以大膽地假設,我們中的每一位員工,無論在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肯定都經歷過類似不愉快的階段,即使我們的腦海里有更簡單易行的方法,老闆也一定要堅持讓我們按照他的方式去完成任務。
我們社會都十分重視培訓,尤其是在無數個被稱為行政主管進修的領域。但是,在培訓程序中,太多條文化的東西導致人們的思維模式如同復制出來的一樣刻板、生硬、僵化。系統的培訓毫無疑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要時時牢記並不是組織塑造了人,而是人塑造了組織。正是由於千差萬別的員工所具有的不同性格和他們的適應性,以及他們頭腦中新的思想,組織系統的血液才得以豐富起來,組織的壽命才得以維持和延長。
如果人們將自己的特性和身份都犧牲在平庸這個陰暗潮濕的洗衣店裡的話,不僅組織,連社會本身也要遭受損失。優秀的領導者會竭力將這種危險減至最小,當然,凡人都會有缺點,在這一方面不可能做得盡善盡美。遺憾的是,人與人之間很少能夠找到可以進行直接橫向比較所依據的有效標准,而在同一個組織內每位員工對組織的功用和能夠得到的機會都會因為他們的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同樣,每一位員工對組織所做的貢獻的種類和重要性也有千差萬別。而具有獨創性的想像力也會以不同的比例和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有些人所做的貢獻是以絢爛多姿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而有的人則通過孜孜不倦地工作或者是日復一日地機械地工作表現出來。對於組織來說,重要的是要讓組織內的每一位員工都能夠有機會以最適合自己個性的方式,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展現自己的才華。
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組織才能夠將比較出色的優秀人才篩選出來提拔到高層,盡管大多數的一般人才都有一定的才華,但准確來說組織甚至社會本身真正最為關注的卻是那些處於最高層的人。普通人的角色和作用在不斷地擴大和加強,以各種有效的方式發揮著作用。而真正不平凡的人的作用在這個年代或者說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地位可以用一句特別的話表達出來:所有人的貢獻和成就在不同程度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少數人的作用和貢獻卻是極端重要、無法忽視的。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因為在任何一個領域內,總得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跟隨者;有的人會獲得非凡的成功,有的人成績平平,而有的人卻沒有任何成就。所有人的貢獻都大致是中等水平,而在各自領域內處於高層的極少數人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些巨大的個人成功正是在許多其他人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的。
個人的成就只標志著一系列連鎖反應的開始,這個連鎖反應會將它波及得越來越遠,范圍越來越大。這種個人成就成為一種催化劑,它喚起了其他人心中的渴望,喚醒了在別人心中仍然休眠沉睡的熱情與激情。
我們所說的夢想是指創造性的天賦,無論是科學、企業、教育,還是人類活動的其他任何一個方面,它們的任務都是要探詢、發掘和保存人類這一無價的品質。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留給後人的就只是一些沉悶乏味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