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期刊論文
① 期刊論文"創新評價研究熱點分析及其相關啟示"共有幾篇參考文獻
共17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王書雯. 產業技術創新評價方法研究綜述 [J].消費導刊,2009(8):194- 245.
[2] 汪寅,黃翠瑤. 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綜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6):88- 90.
[3] 張思磊,施建軍. 企業技術創新評價體系:文獻綜述及概念框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157- 160.
[4] 馮璐,冷伏海. 共詞分析方法理論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88- 92.
[5] 張睿. DEA用於技術創新評價的可行性研究 [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14):85- 87.
[6] 丁福虎. 科技評價指標設置的誤區[J].科學管理研究,2002(3):12- 15.
[7] Rogers,Debra M. Amidon.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The Common Language [J].Journal ofTechnologyStudies,v19 n2 p2- 8Sum- Fall,1993.
[8] Nonaka I,Takeuchi H. Theknowledge creation compan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60- 63.
[9] 段福興,張建東,程鈞謨. 企業知識創新能力模糊評價體系研究 [J].華東經濟管理,2005,(5):106- 108.
[10] 劉敬嚴. 基於數據包絡分析的企業知識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8- 13.
[11] 李文慧. 基於知識管理的企業知識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J].情報科學,2009(2):231- 235.
[12] 唐薇莉. 企業研發人員知識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價 [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9(4):41- 48.
[13] 張爽,張陽. 知識型企業員工的知識創新能力模糊評價體系 [J].統計與決策,2006,(20):160- 162.
[14] 徐福緣,程鈞謨,綦振法. 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價體系[J].科學管理研究,2004(1):85- 89.
[15] 田依林. 基於模糊綜合評判法的企業知識創新風險評價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8):149- 152.
[16] 劉敬嚴,郭章林. 基於未確知測度的企業知識創新風險評價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1):119- 120.
[17] 張建華. 以知識創新提升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效果 [J].商業研究,2007(9):103- 106.
② 如何評價一篇論文優劣以及期刊的評選標准一般是什麼樣的
看題目限定的范圍。在題目中也許已經限定了寫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回點的人。如《我的輔導答員》就限定了必須使用第一人稱;有的在材料中要求寫你身邊的人;有的材料要求寫在學校和在家裡,一個人的不同表現;有的題目是《爸爸變了》就要求你寫以前和現在爸爸的不同樣貌。
3、看題目有沒有題眼。所謂題眼,就是指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比如說一篇文章叫做《我最喜歡的一個人》,題眼是「喜歡」,你不可以大量筆墨來寫我多麼崇拜這個人,喜歡和崇拜是不同的情感。《奶奶的微笑》題眼在於微笑。
③ 如何為學術期刊撰寫評論性文章
等你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知名度達到比較權威的程度,有些期刊會主動找你寫的。如果還處在默默無聞狀態,寫了也不會有期刊發表。
但對於國外出版的學術期刊,有部分會在網路版上為讀者提供評論論文的入口。你可以針對期刊中的論文發表評論(Comment)或讀者來信(Letter),期刊會在網站上展示,與原論文作者進行學術討論。有些期刊如果認為你的評論有價值,也可以選擇性在期刊上發表。
④ 除了影響因子 還有哪些指標可以評價論文的價值
CiteScore
影響因子是評價學術期刊的一項重要指標,曾被認為是學術界的金標准。但近年來由於在學術評價體系中被濫用受到各方人士的強烈抵制。2016年7月5日,幾大頂尖級學術出版機構包括多家著名期刊也聯合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文章呼籲期刊降低對影響因子計算的痴迷和依賴程度,並強調用引用分布曲線(Citation Distribution)來取代影響因子的簡單算術平均。其他一些權威機構也紛紛提出多元化的文獻計量評價指標,以期打破影響因子一家獨大的局面。2016年12月8日,出版業巨頭Elsevier重磅推出了他們基於Scopus資料庫的全新期刊評價體系:CiteScore。Scopus資料庫涵蓋了世界上最廣泛的科技和醫學文獻的文摘、參考文獻及索引,因此被各界人士認為是影響因子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與影響因子相比,Cite Score具有以下優勢。
一,期刊涵蓋數量眾多,中文期刊顯著增加。
CiteScore涵蓋的期刊數量達到22256本,比影響因子的11000種期刊多了一倍。尤為重要的是,相比SCI資料庫中的幾十種中文期刊,Scopus收錄了幾百種重要的中文期刊。有學者表示,這對中文期刊會是一件好事。以往很多優秀的中文期刊由於不在SCI檢索范圍內,在高校職稱評定時不被認可,因此稿源越來越少。如果將來國內認可CiteScore,那麼對於被收錄在Scopus資料庫中的這些優秀的中文期刊又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二,指標計算公式有所不同。
與影響因子的計算某期刊連續2年論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類似,CiteScore計算的是期刊連續3年論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但兩者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影響因子計算時的可引用內容只有論文和綜述,剔除了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和新聞等計入分母,但其引用數仍被計入分子。而CiteScore將所有文獻內容都視作可能被引用的內容,包括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和新聞等。這些內容的引用很少,因此會拉低期刊的得分。
三、影響因子沒有學科領域的區分,而CiteScore有不同領域的相對排名。
大家都知道,把不同領域的文章混在一起談影響因子,是沒什麼意義的。比如數學和工程的跟化學和生物領域的科研人員就沒法說到一塊去。一個是頂了天都不到2的影響因子,另一個是到10都很正常。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較同一領域的期刊才有意義,對選擇發表論文才具有專業引導作用。所以在查詢網站中還有Highest CiteScore Percentile在CiteScore後面,這就能夠看出期刊在不同領域的相對排名。
四、CiteScore是免費的。
與影響因子只對購買者開放不同,CiteScore對任何在線用戶免費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官方網站來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況。
CiteScore一經推出,學術界人士普遍表示支持。多數人認為,影響因子是應該有個對手了,只要有進步,有比較都是好的,我們不要一家之言!本人也認為,影響因子已經在評價指標第一把交椅上坐得太久了,以致現在負面影響隱隱有超過積極影響的架勢,也是時候有另一個因子取而代之了。但是影響因子畢竟在學術界還是影響深遠,全盤否定而推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指標有可能是操之過急。CiteScore在計算方法上與影響因子大同小異,雖然只是治標,但可能更加符合現在的需求。無論如何,有創新總是好的,多元化的計量評價指標才能讓評價體系越來越趨於完善。
⑤ 什麼是期刊論文
對中國(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認定,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有兩種版本。一是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簡稱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以下簡稱《引證報告》);另一種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要目總覽》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要目總覽》收編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種學科類別的中文期刊。其中對核心期刊的認定通過五項指標綜合評估。 《引證報告》統計源期刊的選取原則和《要目總覽》核心期刊的認定各依據了不同的方法體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類)不完全一致。
2、什麼是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
一般說來,「國家級」 期刊 ,即由黨中央、國務院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民
主黨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辦的 期刊 及國家一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會刊。另 外,刊物上明確標有「全國性期
刊」、「核心 期刊 」字樣的刊物也可視為國家級刊物。
「 省級 」 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其所屬部、委辦、廳、局主辦的 期刊 以及由各本、專科院校
主辦的學報(刊)。
3、什麼是學術期刊?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文件、報道、講話、體會、知識等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不是論文的文章為主。由於《總覽》選刊的依據是 「 載文量多 」 、 「 收錄量大 」 和 「 被引次數多 」 ,並不強調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界線,對此自然也就沒有進行嚴格區分。
具體說來,《總覽》學術與非學術不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4、什 么 是 CN 類 刊 物 ?
所謂CN 類刊物是指在我國境內注冊、國內公開發行的刊物。該類刊物的刊號均標注有 CN 字 母,人們習慣 稱
之為 CN 類刊物。
5、什 么 是 ISSN 類 刊 ?
所謂ISSN 類刊物是指在我國境地外注冊,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該類刊物的刊號前標注 有 ISSN 字母。
現在許多雜志則同時具有 CN 和 ISSN 兩種刊號 。
6、什 么 是 核 心 期 刊 ?
簡單地說,核心 期刊 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於 期刊 質量進行跟蹤評價,並以情報學理論為基
礎,將 期刊 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 期刊 。
期刊評價常用名詞解釋
為方便讀者查閱和使用,現將《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CAJCES)中所使 用的期刊評價指標的理論意義和具體演算法簡要解釋如下:
總被引頻次:指該期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這是一個非常客觀實際的評價指標,可以顯示該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影響因子: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是E. 加菲爾德於1972年提出的。由於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所以可公平地評價和處理各類期刊。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具體演算法為:
即年指標:這是一個表徵期刊即時反應速率的指標,主要描述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具體演算法為:
被引半衰期:指該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現舉例說明其計算方法(以1996年《Science》為例):
注意: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都是測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種指標。這兩種半衰期通常不是針對個別文獻或某一組文獻,而是指某一學科或專業領域的文獻總和而言的。
來源文獻量:指來源期刊在統計當年的全部論文數,它們是統計期刊引用數據的來源
論文破題技巧
提出強有力的主題。你的主題表明了你的意圖:你打算在論文里闡述或證明什麼。以下一些類型的主題可能會抓住你的(以及教授的)注意:
挑戰某個誤解。挑戰某一普遍被接受的理論或其它類似於「人人都認為是如此」的東西,證明它其實並非如此。
找隱蔽的聯系。比方說用科學理念來解釋文學概念,反之亦然。舉例說明:波爾理論關於原子結構的分析為觀察哈姆雷特與這出戲次要人物的關系提供了另一種方式。這個主意是為了幫助你在觀察或思考某一概念時能找到一條全新的讓人驚訝的道路。
為「壞人」正名。為被普遍認為是「壞人」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正名,著名生物學家史蒂夫傑古爾德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大師,他撰文表示:拉馬克,羅馬主教八世——大多數人將他描述為科學進程上的阻礙者,實際上他是當時外科科學的佼佼者。找到被你的讀者不公平對待或被惡意誹謗的人物或行為(提示:我會避免用這種方式對待希特勒,不管你寫得多好,沒人會欣賞你為此作的努力,並把希特勒當好人看的)。
時代技術、社會結構和文化解構經典作品。灰姑娘和簡•奧斯汀筆下的愛瑪在今天的合作社會會成為怎樣的女人?牛頓和朱利葉斯•凱撒會如何使用蘋果筆記本呢?
古時的技術、社會或文化傳統思考現今社會。朱利葉斯•凱撒會怎樣想傑克•韋爾或比爾•蓋茨?簡•奧斯汀會如何思考當今的職業女性呢?
利用自己的經驗作為資源。使用個人經驗可以讓你的論文既生動又明確——還能讓你更投入到寫作當中(誰不愛談論自己呢?)
心中要有目標讀者。絕對不要為了你的教授而寫。想像你在對朋友或家人解釋你的觀點;想像這篇文章將成為《時代》的封面文章,或者在研究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為自己塑造一個目標讀者,你就是在為他而寫。論文很容易淪為讓人覺得無趣和厭煩的文章,不僅僅是對你的教授,更可能是對你。只有這樣你的寫作才不會使人昏昏入睡,也使得文章目的更加明確,以及對內容提高了審核標准(捫心自問:「我這樣解釋,讀者是否還有疑問呢?」)。
做好研究調查
圍繞主題,制定計劃。你需要弄清自己要在論文中提出的觀點,然後圍繞這一觀點進行研究調查。你要先寫一份計劃書,其中應當包括整個研究的進展步驟和要需要完成的任務(比方說:9月20日前找到10份資料,10月15前完成初步的研究)。
使用維基網路。維基是非常有用的網路全書,適合於快速查找事實,對某一主題增加粗略的了解。所以在開始研究前,為什麼不Wikipedia一下?但是要注意的是,維基並不真正適合作為學院水平論文的參考資源,因為它缺少對學科課題方面細節的詳細闡述。所以維基只適合作為你開始論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學科論文的組成的核心是遠遠深於和廣於維基所能提供的。
一次只處理一個論點。不要試圖一次把你的主題搞定。對整個主題有一個大概的感覺,為你需要了解的東西建立一份大綱。之後每次處理一個論點,在完成初稿之後,你就不難發現論點之間的聯系。
整理好使用的參考書目和資源。這條是彌縫自己添加的。你所參考的書目和資源都應該整理存放好,第一是為了方便再次查閱;第二是論文結束時寫參考資料時不再需要重復去找這些資源。
詢問導師和圖書管理員。除了網上找不完的資料,你可不要忽略身邊能利用的人力資源。你的導師,可能在辦公室里花時間等待,便是希望某位學生能夠闖進來提出一個值得他們花長時間與你討論的問題。友好的圖書管理員,多數的圖書管理員很高興幫助你去找和你的項目相關的資料. 一些圖書管理員甚至能將那些很難找到的信息定位到具體的一卷書中。所以不要浪費了哦~當然,也不要忘記向周圍的學生們尋求指點幫助,說不定他知道的正好和你的主題相關。
解決論文寫作
提前開始。很多人卻總拖到最後期限才著急起來,卻常常不以為然。學期開學,教授就開始布置任務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有充裕的時間去計劃、研究、寫作和檢查論文。如果你有效利用了這段時間,不僅可以寫出更好的論文,還能減少壓力,也不至於在截止日期前要熬通宵或不能出去玩。所以開學之初,你就應該制定好計劃,如兩星期研究,兩星期寫作,兩星期定初稿,剩下一些日子審稿和校對。寫作期間,你可以設定每天完成的字數量(五百字是可行的,一般不超過一小時就能完成——一篇博客短文也差不多這個字數),設定結束的部分——當天停筆的位置應該是你第二天開始寫的時候容易重拾思緒的地方,以免線索中斷。
文章大綱。文章大綱可以說是你的思維導圖,是你的文章將涉及的一系列要點,是你論述的目的,是你完成作品的大致面貌——甚至,如果你思路清晰,文章的第一段也可作為大綱將中心內容揭示,並看出寫作脈絡。不管是以哪種形式,一個有效的提綱能幫到你很多。寫的時候它能作為檢測進度的尺子,能作為提醒,幫你確定文章是不是已涵蓋了在列提綱時你想要表達的那幾點,當你思緒凌亂時,它還可以提示你。一個好的提綱讓你寫作更加靈活,不用拘泥於從頭寫到尾,如果你的思緒到那了,而且研究充分,可以先寫你已經准備好的要點,比總考慮類似第七頁還沒決定寫什麼呢,我就不能先寫第六頁的問題要強多了。最後,手頭上有個計劃能幫你鎖定目標,實現寫作目的,而不是「想到哪寫到哪,以至不知所雲了」,這正是許多學生正在做的事情。
從中間開始。不同作家寫作時面臨的同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想不出來如何開頭。與其盯著一個空屏幕看到視網膜脫落,絞盡腦汁去想一個充滿敬畏激情和意義深遠的開篇,還不如跳過開頭的介紹,直接進入第二段。當你完成後面部分,你隨時可以回來寫出一段放在第一段——不過接著,你可能發現其實沒必要這么謹慎,你會發現,第一段往往是文章最弱的部分,相較於其它有意義的功能,它更常作為進入主題的暖身。
不要剽竊
剽竊不僅僅指從網上摘抄文章——剽竊是指從維基網路或其它網頁復制段落而不標注出處或將引用部分用引號括起來,是指摘要別人的論點或使用別人的數據而不表明來源,是指任何出現在你文章沒有標示來處,不屬於你原創思想的一切。請你避免用任何方式使用其他人的作品,甚至說它本來就是你的。即使是正確的引用,你也應盡量減少使用別人的作品。一篇有一系列論點和對論點闡述的論文如果缺少自己的語言,那絕不會是一篇好論文,就算你的論點和闡述來自於已具有完美形式的參考文章或書目,也是沒有意義的。
避免使用維基網路。維基並不真正適合作為學院水平論文的參考資源,因為它缺少對學科課題方面細節的詳細闡述。所以維基只適合作為你開始論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學科論文的組成的核心是遠遠深於和廣於維基所能提供的。
集中於與你文章的目的交流。重審你的文章至少一次,注意力集中在核查文章中的每一句話是不是都實現了你預設的目的,你期待讀者從文章里讀到什麼,產生怎樣的感情,你的每句話可以幫你實現嗎,可以讓讀者充分理解嗎。每句話都應指引讀者的思維奔向你的結論。
校對校對。校對是一項完全與重審分離的工作,而且是你在明確文章「結束」之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情,這時你該好好注意語法了——明確每個句子都有主語和動詞,而且搭配正確。更正所有的拼寫錯誤,特別是文字處理器檢測不出來的。充分利用文字處理器,但在校對過程中這只是開始,而不是最後步驟。一個很好的技巧是從後往前校對——先看最後一個單詞,接著是倒數第二個,然後倒數第三個,以此類推。這樣可強迫你的大腦脫離原先的文章順序注意每個單詞,意味著不受你記憶中想像的該寫什麼的干擾,看到你真正寫下的東西。
做點總結。別把「總結」和「摘要」混為一談。文章的最後一段或兩段應是你的論點最出彩的地方,千萬不要老調重彈,只是重復文中的觀點。你可以解釋你的研究發現,提出你對文中數據的理解,描繪未來研究的前景,或指出在你文中出現的事實的意義及重要性。結論應是論文的最強音,而不是軟弱的摘要重述。
⑥ 如何區分期刊雜志的好壞評職稱發表論文的學術期刊。
判斷一個學術期刊的好壞,我們一般是通過以下幾點來判斷的:1、看期刊榮譽,比如他是北大核心期刊,那他肯定是很好的。2、看收錄情況,比如是否被知網、萬方等期刊網收錄。3、看影響因子,這個基本上是最能判斷一個刊物好壞的了。(刊物影響因子可以通過知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官網、以及其它的一些權威網站查詢)
⑦ 點評一篇文章.一篇雜志的方法
文章可以從 文風,內容,意境,和創新否來評價。因為你說的文章太籠統 有很多種文體格式么雜志的文章一般也類似了,不過雜志記敘文的比較多,都是流水線介紹, 那麼你可以根據內容安排的層次感來評論了,是否看一篇雜志就能讓你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呢,那就是記敘體是否拉出層次感,是否成功的評斷標准之一了。
⑧ 中國知網的「核心期刊」是按哪一項來評定的
北大圖書館評的。
⑨ 科研論文評價的原則
【爭鳴與探討】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方案中的科研評價部分,特別是「A類期刊」的增列與取消,一時成為熱議話題。事實上,科研評價是世界性難題,最近幾年,國際學術界提出了科研評價方面的兩個「宣言」——「萊頓宣言」和「舊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圍內,如何看待這次學科評估中某些新鮮嘗試呢?有哪些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A類期刊」的取消不意味著相應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萊頓宣言」糾偏「量化至上」
「萊頓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於2014年在荷蘭萊頓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學評價指標的七條原則,後來擴充為十條,並於2015年4月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萊頓宣言」的十條原則,簡言之,第一,量化評估應當支撐質化的專家評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績效應基於機構、團隊和個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護卓越的本地化的相關研究;第四,保持數據採集和分析過程的公開、透明和簡單;第五,允許被評估者驗證數據和分析;第六,考慮發表和引用的學科差異;第七,對個人研究的評價應基於其綜合作品的質性評價;第八,應避免評估指標的不當的具體性和虛假的精確性;第九,識別認清評價指標對科研系統的影響;第十,定期審查評價指標並加以改進。
按筆者的理解,這十大原則可以歸為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即總的原則是:基於指標的量化評估是第二位的,是輔助性的,而同行評價的質性評估是第一位,是主導性的。量化指標可以降低同行評價中的偏見,促進更加深入的審議,提高同行評價的質量,但量化指標不應取代評估者基於充分信息基礎上的判斷。評估者仍然需要對其評估負責,而不是完全讓「數據說話」了事(第一條原則)。所以,「萊頓宣言」並不提倡科研評價要用量化指標,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標作為主導甚至是唯一指標。「萊頓宣言」只是說在用到起輔助作用的量化指標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則。
第二方面,在總的原則指導下,運用科研評價指標做具體評價工作時的下位原則,即要充分考慮科研活動本身是創造性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等特點,所以需要在評價過程中特別注意科研活動的使命的差異(第二條原則)、地域性的差異(第三條原則)、學科性的差異(第六條原則)、個體性的差異(第七條原則)。這些差異容易被量化指標遮蔽,所以需要在評價中採用綜合計量或者質性評估辦法。
第三方面,關於科研評價指標的具體數據採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開透明(第四條原則)、可以復核驗證(第五條原則)。
第四方面,對科研評價指標的態度,要理解實質內涵(第八條原則)、警惕負面影響(第九條原則)、不斷改進完善(第十條原則)。
「萊頓宣言」每一條都內涵豐富,指向明確。與之對比,可以發現,我國科學評價工作還大有改進空間。
「舊金山宣言」糾偏「以刊評文」
「舊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於2012年12月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年會期間,一些學術期刊的編輯和出版者提出關於科研評價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舊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個科學組織的155位科學家簽署了這份宣言。「舊金山宣言」引發了世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科學》雜志撰寫社論支持「舊金山宣言」,認為影響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礙創新,它引導科學家關注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謂的「熱點」,而不是潛心科研創新。
「舊金山宣言」並不像「萊頓宣言」那樣包含相當寬泛的內容,它只是針對期刊的計量指標(主要是期刊影響因子)而提出的,呼籲科學界停止使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科學家及其工作。內容包括總體建議以及對資助機構、研究機構、出版機構、計量指標提供機構以及科研人員的建議,共計18條。總體建議是:「停止使用期刊影響因子等期刊計量指標作為替代指標,來評價單個研究論文或學者個體的貢獻,或者是作為聘用、晉升、資助等方面的依據。」其他區分對象的建議都是圍繞著總建議展開的。
期刊影響因子是20世紀50年代由湯姆森路透公司開發出來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為幫助圖書館評估和挑選決定訂購哪種期刊,但是現在影響因子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評價個人和研究機構的水平和貢獻。期刊影響因子的含義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可見它只是期刊的評價指標,並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評價指標,影響因子不具有對學術質量精確評價的功能,所以不能單憑影響因子就斷言論文優劣。「舊金山宣言」倡導的就是評估科研工作要回歸到科研工作本身的價值中去,而不是基於刊載的期刊。
「A類期刊」弊大於利
回到開篇的話題。客觀地講,這次學科評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評價方面積極探索,其價值取向和工作方向與「萊頓宣言」所倡導的內容是比較契合的。比如在評估方案和相關說明中,提出「學術論文質量」採用「三結合」評價組合。一是堅持質量與數量相結合,採用代表性論文,在「比總量」與「比人均」之間找到平衡點;二是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結合,通過量化指標統計進行客觀評價外,還通過「代表性論文」進行專家主觀評價;三是堅持國內與國外相結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強化中國論文評價話語權。這背後的指導思想都是「萊頓宣言」提倡的摒棄「唯量化指標論」,採用更加綜合的評價方式。
「萊頓宣言」的第三條原則特別提到,要保護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於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英文論文。一些偏重於本國或者區域性的課題的研究,往往並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睞。「只有基於高質量的本地語言期刊的指標才能正確評價和推動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這高度契合了這次評估中強化國內研究論文地位的思想。
但「A類期刊」的取消仍有許多值得反思和總結的地方。無論如何,「A類期刊」的設定其本質依然是「以刊評文」,這是「舊金山宣言」所明確反對的。「以刊定質」,而不是用學術質量本身來評價科學研究,已經日益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思、質疑、批評和抵制,這個時候又祭出這桿大旗,似有逆向而動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評價和代表作評價方面拿出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而不是繼續在「看刊物、數數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樣只能帶來更多的浮躁。更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門在主導此事,其「指揮棒的力量」不會隨評估結束而結束,而會長久發揮作用。量化指標的推出在世界范圍內幾乎都是「民間」行為,鮮見教育行政部門直接推動設立。無論是從「管辦評分離」「放管服」的角度,還是從落實創新發展理念、推進「兩個一流建設」的角度,推出「A類期刊」都是弊大於利。
⑩ 評職稱論文要核心期刊的論文嗎
可以很復明確的告訴你,不需要制什麼核心刊物的問題,只要是國家統一刊號的刊物都可以發表。lz一定不要去發什麼國家級之類的核心刊物,而白白浪費太多的錢。給lz一個建議,你可以到你所在城市的大學的論壇中找找看,肯定有做這種事情的人,收費不會很高。你所認為的省級刊物,也就幾百塊。只要是在校學生做中間人的話,一般都比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