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學術期刊腐敗

學術期刊腐敗

發布時間: 2021-03-18 20:21:25

① 長春師范大學一副院長因學術論文抄襲被免職是怎麼回事

近期長春師范大學調查處理了田雷等3名同志的違紀問題。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三要加強權力監督制約,強化廉政風險防範意識。各級黨組織和全校黨員領導幹部要自覺接受監督、主動接受監督,要嚴格規范權力,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學校紀委將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的監管,從源頭上完善制度措施,健全制約機制。同時,堅持不懈深入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精神,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在監督執紀過程中積極運用「四種形態」,抓早抓小,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用好紀律戒尺,加大對違規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堅決維護良好的教育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為學校各項事業的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中共長春師范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

2017年3月16日

② 什麼是是一種極端的學術不端行為,指學術權力的行使者濫用學術權力的行為

學術腐敗是一種極端的學術不端行為,指學術權力的行使者濫用學術權力的行為。
學術腐敗,主要是指利用學術權力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學術腐敗是在一種相當寬泛的意義上就學術文化界和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學風問題與學術弊端而言的。具體體現在利用學術資源謀取非正當利益或者利用不正當資源謀取學術利益,如權學交易、錢學交易、學色交易等。
主要表現:
以行賄或其它不正當手段獲得科研經費、獎項等。
侵吞、挪用科研經費。
學術腐敗
利用學者身分為商家做虛假宣傳。
利用手中權力獲得名不副實的學位、證書等。
利用手中權力獲得更多學術成果,如在自己沒有貢獻的論文上署名,拉幫結派、打擊異已等。
偽造簡歷,包括偽造論文記錄、科研成果、學術頭銜、所獲獎項等。
偽造實驗結果、偽造數據、故意忽略對自己不利的事實。
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包括抄論文、抄學術著作、以「翻譯」為「著作」等等。
一稿多投,或低技術含量重復別人或自己的成果。
不恰當的誇大自己的成果、學術經歷等。
包庇支持造假者。

大學和科研機構:
以內部「調查」刻意掩蓋丑聞。
醜化舉報人,以轉移公眾的視線。
學術會議、期刊
利用學者急於發表論文的心態收取高額版面費。
不按正常學術慣例來審稿或不審稿。
直接或間接要求作者引用本會議、期刊的文章來增加引用率,以達到提高影響因子的作用。
因利益相關或私人交情,編輯對學術不端的舉報不作為。

③ 學術造假的危害

學位論文是一個人理論修養、知識水平、研究能力的綜合體現,刻苦鑽研、誠實守信是一個學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像這樣弄虛作假、敷衍了事,用古人的話講,那就真正是「斯文掃地」。須知,博士生教育的高標准、嚴要求,既是對學校師生負責,更是對一國學術能力、科研能力的保護。我國推行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目的就是要培養造就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挑起國家改革發展的大梁,如果都像這樣腐蝕學術殿堂,連起碼的學術准則都不要,連基本的學術要求都達不到,遑論破解「錢學森之問」。
學術是一面鏡子,映照的是社會的生態和人們的心態。當人們都忙於巧奪浮名、急功近利,學術研究就不可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氛圍。當人們都忙於鑽營討巧、敷衍了事,真正的學術尊嚴就不可能得到尊重。當學術也被人們當作擺設來對待,甚至當作商品來交換,那麼一個國家的原創力、創新力就會遭遇「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每一篇「問題論文」都是國家教育塔基上的一道「裂紋」,「裂紋」多了,學術大廈就會搖搖欲墜。

④ 學術造假的判定標準是什麼

學術造假行為則大致包括3方面內容,即:在臨床實驗過程中忽略次要研究規則,過多借用同行的錯誤實驗數據以及剽竊。 這些行為正「在雷達的監督下明目張膽地風行」,「健康伴侶」研究基金會的布賴恩·馬丁森說。他跟他的同事在9日出版的《自然》期刊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在被馬丁森的研究描述為最嚴重的10個問題里,有不到2%的科學家承認對研究數據進行過造假、曾經剽竊過他人成果或者故意忽略臨床實驗中的重要規則。接近8%的人說自己只是忽略過臨床實驗中的非重要規則。 受調查者多從事生物醫葯研究 。 馬丁森的調查總共回收了3247名科學家的調查問卷,其中大約有40%的人早在2002年就收到調查問卷了。問卷訪問的全部都是享受美國國家衛生學會基金資助的美國科學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從事生物、醫葯或者社會科學的研究,另有一小部分致力於化學、數學、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研究。 調查顯示,將近13%參加調查的科學家們承認他們濫用了「別人」的錯誤研究數據,同時近16%的人說他們曾更改過實驗計劃、實驗方法甚至研究結果。 學術造假兩大原因 。 一些科學家辯解說自己這么做完全是因為「來自資金贊助方面的壓力」。 馬丁森認為,學術造假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科學家們承受著來自其他研究人員的壓力;二是他們還必須承受來自贊助公司施加的壓力。 但美國杜克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致力於生物醫療研究的副所長戴維·克萊頓說,他認為這兩種理由未免有些冠冕堂皇,似乎想要說明學術造假是可以理解的行為。不知道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行為會更加常見還是漸漸隱退。 馬克·弗蘭克爾是美國發展科學協會科學自由、責任和法律計劃的負責人。他本人並沒有參與這一調查,但他說調查的結果並沒有過多地出乎他的意料。不過弗蘭克爾認為這項調查僅僅涉及了科學家團隊的一部分人,因此不能以偏概全,打擊一片。

對不起~我實在找不到

⑤ 學術行為,不端,失范,腐敗

選B

這是學術不端

樓上的答主坑爹,不會就不要瞎扯,害人不淺。

我本來可以滿分的

⑥ 疑似學術「最大丑聞」,何時才能不是「中國造」

這次,「我們」又搞了個大新聞。不過,更准確地說,是可能成為世界科學歷史上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中國研究人員斂財的「最大丑聞」。
中國學術腐敗,已成頑疾,有人說其已走向癌變,並非危言聳聽。
據媒體報道,近日,美國知名英文論文抄襲檢測網站Plagiarism Watch首頁發表報告《科學論文代筆公司與掠奪欺詐型期刊合謀中國學者》,披露一本巴西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數篇相似的中國投稿者論文,論文使用了相同圖表、相同研究對象、得出了相同實驗結果,這種觸目驚心的造假,仍然引起國內輿論廣泛關注,也讓國際學術界為之側目。

圖文無關
據悉,2015年,這份雜志總共發表2056篇論文,其中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有1605篇,比例高達78.1%。
其實,這早已不是孤例。此前,2015年初,英國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的作者來自中國,而2015年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其中多數作者也是來自中國。
僅一年多時間,中國學術論文造假再度被國際媒體曝光,國內輿論多痛心疾首,深感丟人丟到國際上,讓國家聲譽蒙羞。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學術造假之風走出國門,除了損害國家的面子,更在毒化著國際學術風氣,我們除了感到羞愧,更應該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所應肩負的國際責任。
「學術行政化,是學術腐敗的催生婆,也經常是學術腐敗的保護傘。」
學術造假,當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國際知名高校、學術機構、權威學術期刊,大都捲入過類似丑聞風波。但是,所謂「掠食性機構」專門針對某一國人形成產業化的造假,在國際上真不多見。
原因很簡單,中國高校、科研機構人員數量龐大,一旦造假之風蔓延,其巨大的需求量無疑會對掠食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其中豐厚的利潤足以讓一些人鋌而走險。所以,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學術腐敗,不僅僅毒化中國的學術風氣,無端耗費國家寶貴的科研經費,這種腐敗風氣的蔓延,如果不能從源頭上嚴厲打擊,也會加速惡化國際學術風氣。

近年來,中國高校、科研機構非常看重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必表,一些官方主導的評估活動中,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在評估指標中所佔權重越來越高。在這一政策引導下,國內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都採用不惜重金的辦法,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去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但是,在國內,學術評價已經高度行政化,學術評價被置換為一些簡單的指標,這無疑給一些心術不正的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中國學術國際化方向不能變,但學術評價「去行政化」確迫在眉睫,讓學術回歸學術,真正意義讓學術共同體行使學術評價職能,在通訊手段如此便捷,透明度如此之高的科研領域,類似這樣大規模、低層次的學術造假歪風不難遏制。
學術行政化,是學術腐敗的催生婆,也經常是學術腐敗的保護傘,因為一些用學術腐敗取得的所謂成果,行為已經成為一些領導的政績。他們對學術腐敗的袒護,是對學術腐敗的變相慫恿。
中國學術腐敗在國際上接二連三地曝光,這次又上了「頭條」,某種意義上也可能是好事,因為國際壓力可能有助於有關部門痛下決定,從根本上整治學術腐敗。
當然,我說的也只是可能。

⑦ 學術腐敗的具體表現

以行賄或其它不正當手段獲得科研經費、獎項等。
侵吞、挪用科研經費。利用學者身分為商家做虛假宣傳。
利用手中權力獲得名不副實的學位、證書等。
利用手中權力獲得更多學術成果,如在自己沒有貢獻的論文上署名,拉幫結派、打擊異已等。
偽造簡歷,包括偽造論文記錄、科研成果、學術頭銜、所獲獎項等。
偽造實驗結果、偽造數據、故意忽略對自己不利的事實。
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包括抄論文、抄學術著作、以「翻譯」為「著作」等等。
一稿多投,或低技術含量重復別人或自己的成果。
不恰當的誇大自己的成果、學術經歷等。
包庇支持造假者。 以內部「調查」刻意掩蓋丑聞。
醜化舉報人,以轉移公眾的視線。
學術會議、期刊
利用學者急於發表論文的心態收取高額版面費。
不按正常學術慣例來審稿或不審稿。
直接或間接要求作者引用本會議、期刊的文章來增加引用率,以達到提高影響因子的作用。
因利益相關或私人交情,編輯對學術不端的舉報不作為。
電子文獻的學術腐敗
說到事前預防學術腐敗,就是要在文章發表前或者著作出版前查處其是否存在剽竊行為。查證某人的論文或者著作是否存在抄襲,一個很好的途徑是查閱文獻,特別是電子文獻資料能夠很快地查出問題。已經推出的全文期刊資料庫萬方數字資源、重要報紙庫、維普資訊網都是比較科學的電子資料庫,很多剽竊行為可以查到。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及其博士生「明目張膽」的抄襲,就是被「檢索」出來的。但是,如果編輯沒有查閱中外文電子或紙質文獻的習慣或者能力,也就不容易能發現文章或著作是否存在剽竊。
一些編輯部和出版社追求經濟利益,一味熱衷於收取版面費、出版費的行為使不少編輯樂於鑽研如何多要錢,很少考察文章的質量,更對文章和書稿是否存在剽竊不予查詢,甚至明知剽竊也不過問。有的編輯部沒有購買電子文獻資料庫,使得願意查詢的編輯也無能為力。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