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馬步提綱
1. 蹲馬步要領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佔三分力,左腳佔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佔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參考資料:詠春拳
2. 蹲馬步的正確動作要領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佔三分力,左腳佔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佔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參考資料:詠春拳
3. 馬步要點
本人站的是大四平馬,可以分享站四平馬時的點滴經驗。
雙腿開約120°,小腿側面與地面不用刻意保持90°,畢竟,要完全站成90°,你的雙腳得完全平行向前,可以想像一下,如此站著完全不符合人體的生理構造,腳腕向內撇的很厲害,所以我是以90°角,雙腳的方向與膝蓋的方向一致(稍微內轉一點)為標準的。
至於圓襠,個人感覺是有必要的,具體做法么,你可以先直立,然後綳緊大腿肌肉,臀部向後挺,能使屁股硬起來的感覺就對了,蹲馬步時屁股上的肌肉要有上頂的感覺。(說得俗了點,望諒解)
友情提示下,站四平馬時別死站著,應該緩慢的做到上下起伏,才不至於對腰部有所傷害。(個人經驗,僅供參考。)在一個就是在站四平馬前應適當拉伸跨部的韌帶,避免拉傷。
你可以去網上查查有關四平馬的視屏圖像以增加理解。(剛開始蹲不用太久,40秒即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謝!~~
4. 站馬步應該如何站
馬步健身術:
第一步,低樁(九十度)馬步沖拳(拳心要空),一次約100下(約30秒可完成),練後要意守小腹三分鍾。每天練兩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斷。
第三步,三月後,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過10分鍾(一般一分鍾200下)。
第四步,當達到1000下時,不再沖拳,只習四平式馬步樁功,靜站即可。如是達到10分鍾則結束,意守小腹3分鍾。
第五步,當達到第四步不費力時,雙手握拳屈肘做雙峰貫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盡力向後扳;同時,站四平馬步樁,塌腰挺胸,如是10分鍾,結束。意守小腹3分鍾。
5. 馬步的最准確教學以及馬步的各種分類介紹
1樓
武術的許多門派中,常把馬步樁作為最基本的樁功之一進行訓練。它一直都被武林前人視為一種不可不練的、對內功的增長和提高搏擊能力極為有效的訓練方法,也常以步法的形式出現在許多套路中。作為一種樁法和步法,它為什麼會受到特別的重視,它在武功訓練中又是如何產生那種特有的效應,練習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大致有哪些呢?
2008-4-11 14:03 回復
xiaoyong
1位粉絲
2樓
一、馬步樁能滿足武功的特殊要求
武術作為一種制服對手或與敵手殊死搏鬥的技法,對人體機能有著不同於一般競技項目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精神意識,二是人體的特殊體能。
內在的精神意識主要是指在搏擊時人體通過練功得到的那種自然的、快速的反應與應變能力,以及對對手那種特有的精神震懾力和令對手不戰已輸掉三分的氣質。
人體的特殊體能要求主要是躥、蹦、跳的靈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擊敵手的發力力度,頭、胸、腹、喉、襠等部位的抗打擊能力等。要滿足這種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武術界所說的「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這一點上,馬步樁則是一種基本能夠滿足武功這種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
2008-4-11 14:04 回復
xiaoyong
1位粉絲
3樓
二、馬步樁能滿足武功特殊要求的機理
練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當為代表的內家拳,還是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在練功時都需要內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從煉內的角度講,氣血的調節、精氣神的修煉、意念意識的培養,都要通過樁功來完成。從練外來講,肌肉的力量與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內臟的抗打擊能力等,也都需要通過樁功訓練來完成。而馬步樁恰恰是能滿足這兩者要求的一個極好的樁法。
對此,我們首先從煉內說起。不管何種武功,在演練馬步樁時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氣和(或者凝神靜氣)、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異的要求。也就是說不管哪種武功,通過馬步樁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鍛煉,使人體的機能在搏擊中能夠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發揮。
一個練武之人,首先要練就強健的體魄。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強健的體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體能的強弱則與內臟功能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用武術和中醫理論來說,就是體內氣血的調和與否,內氣是否充盈。從現代醫學來看,就是內臟功能的強弱和內分泌功能的好壞。現代醫學和現代運動生理學是很注重人體在運動時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的,它的分泌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人體體能的發揮。而馬步樁站得得法,將使人體內臟得到特殊的鍛煉,其功能將得到改善,從而使體內氣血平衡,內氣充盈,內分泌功能增強。由於內臟功能的增強,將使人體四肢百骸得以滋潤,使其在搏擊時能爆發出超常的能量。
至於站馬步樁時,能通過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大成拳(意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派,尤為注重站樁時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實戰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樣成就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煉。如排打功、鐵布衫、鐵襠功等功法的初級階段,都開始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鍛煉。最典型的實例排打功,在初級階段就是通過站樁,待內氣充盈後,進而假想身體的某些部位不斷抵禦外來的打擊,最後再進行實物排打,從而練就較強的抗打擊能力。
對於練外,馬步樁的姿勢就決定了它是一個力量強度較大的樁法。因為對於習武的人來說,必須要練得外強內壯才能適應搏擊時的特殊體能的需要。這里所說的外強內壯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健壯還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體強健,又能符合武功對體能的特殊要求。因為與敵交手,是一種殊死的搏鬥,這就要求既要有極強的打擊爆發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擊力。交手要有高度靈敏的反應,並在一定的時間內高速完成躥蹦跳躍等動作。要做到這些,身體必須有相當強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力的強弱除了與內臟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關外,還與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關系。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腎、肛門、陰部等。如在用力時,咽喉不能瞬間強有力地屏氣呼吸,陰部不能上提,肛門不能緊縮,腰腎無力,胸膜不能橫托胸腔臟器,那麼這個人是絕對不可能有較大力量的。一個脫肛或疝氣患者,一個久咳肺虛的病人,絕不可能有力量舉起較重的物體。
2008-4-11 14:04 回復
xiaoyong
1位粉絲
4樓
2 武術中馬步有什麼作用
而馬步樁則是一個對內對外都要進行負載承受力鍛煉的極為科學的樁法。先從練外說起,在蹲馬步樁時,兩腿的負荷是很大的。兩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較大的靜載力,而靜載力的練習在武功中是鍛煉內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機理是,當兩腿下蹲呈90°時,負載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鎖(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縮陰,氣沉丹田。也就是要從滿足腿部承受力開始,而後鎖閉兩頭(即咽喉、肛門與陰部),使上下兩處的承受力得到鍛煉。如果這兩處的任何一處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會有較強的承載力。武術界常說的「不提氣」或「沉不住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這兩種現象。只有在兩頭沉住氣的情況下,胸膜才能將胸部臟器托住,通過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縮,將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緊,使整個身軀處在一個內氣非常充盈的狀態,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有能力來承受較大外力,或以較大的能量向外發力。也就是說馬步樁練功的機理,是從腿部的承受力開始,由外向內,由內向外達到內強外壯。
當咽喉自鎖、提肛縮陰時,腹部肌肉會自然跟著收縮。隨著腿部靜支撐力的需要,腎上腺素的分泌將會大大增加。由於是靜支撐力,所以呼吸既不是有氧運動的大呼大吸,也不是靜養功的內腹式呼吸,而是既要配合咽喉與肛門的鎖閉,又要氣沉丹田均勻自然,既不用力憋氣又不過於無助的呼吸方式。
許多初練此樁者,練上三兩分鍾兩腿就感到難以支撐,為滿足上下鎖閉,或保持樁形,不自覺地將氣聚頂於胸部,不一會就使人感到憋悶難忍。此時練功者不是口中撒氣,便得急忙收勢,累得氣喘噓噓,這說明初練者的整體的承受力相對較弱。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功法對人體的鍛煉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練功初始,身體各部肌肉和內臟就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因為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部位功能較弱者,開始都不可能久站此樁。反過來說,認真練習此樁,任何部位的功能都將隨著功力的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改善。
隨著功力的增長,人體咽喉和肛門的鎖閉能力將大大增強,胸部和腹部各器官的承受力和內分泌功能將會大大改善。身體各部肌肉,特別是腿部與腰部肌肉將變得非常強健有力。這就為進一步練就更深的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練習排打功,如果內臟和肌肉沒有特別強的承受力,在練習排打功或在搏擊遭到對方打擊時,輕者內臟受傷,重者將會斃命。
再有就是馬步樁對腰腎功能改善極為有益。武術搏擊是一種需要在瞬間產生極大能量來進行攻擊或防守的劇烈運動,這就要求人體要有很好的腰腎功能。通過站馬步樁,人體的腎臟功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會明顯改善。在這一點上,最明顯的實例就是套路的演練。在演練套路時需要在三五分鍾內,一鼓作氣干凈利落地完成所有的動作,盡管中間有亮勢動作(亮勢時多為短暫的停頓),但不容停下來大口喘氣。假如不能一口氣完成這些套路的演練,或勉強完成之後,除了氣喘噓噓外,感到腰腎處空乏無力,說明其腰腎的功能是遠遠不能適應這種劇烈運動的,更何況更劇烈的散手搏擊呢?站馬步樁時要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就是對腰腎和脊椎的最好鍛煉。
2008-4-11 14:05 回復
xiaoyong
1位粉絲
5樓
三、馬步樁的修煉
馬步樁作為內外家都修煉的基本樁功,其練功方法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拳種,有以修身(練體能)為主和修心(以培養意念)為主的,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通過不斷增加練功時受力的強度,加大靜支撐力力度來增強內臟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樁時側重於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當然,這兩者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只是在練功時側重於哪一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將兩者分開來進行練習。
當然,由於練習此樁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勢和意念的引導也是不一樣的。
若以增強體能為主,如演練套路、硬氣功、排打功、鐵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鍛煉等,就要從不斷增強靜支撐力開始。不管馬步還是丁馬步,勢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通過靜支撐力的作用來達到內強外壯的目的。此練功方法多為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硬氣功等功法採用,往往能練就超常的體能和不可思議的功夫。
以武當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其樁功多以意念的培養為主,在站樁時特別強調意念和假想的主導地位。因此樁法的步法相對要小一些,勢子相對要高一些。這樣做相對減少了腿部肌肉的承受力,以便能靜下心來進行假想和意念的培養。而站樁的時間相對要長一些,站樁時要求多以松、靜為主。
上面所說的都是相對而言,並非樁步大下勢深就不能練習意念的培養,也不是勢子高步子小就沒有練就肌肉和內臟承受力的功效。關鍵還在於個人體能的好壞、功夫的深淺,以及練功時所追求的目的。假如一個人的功夫較深,一口氣可以輕松地蹲上半小時的馬步樁,那麼他就可以更多地注重意念的培養。這樣既增強了體能又培養了意念,真可謂一舉兩得。反之,如果體能和功夫都不行,站樁時勢子又較低,還沒有站上3分鍾,兩腿就開始戰抖,同時胸悶憋氣,哪裡還顧得上去存意假想呢。很多練功者特意將樁功架子放高些,就是為了能夠相對輕松地去體驗意念和假想。因為意念和假想的培養需要相對的放鬆和較長的站樁時間。
當然,馬步樁的練功要求在不同的門派中,還有各自的具體法則,並無高低之分,只有練功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罷了。
總之,馬步樁在武功中,是一個非常有效和非常實用的基本樁功。常練此樁對武功功力的增長是非常有益處的。
6. 馬步有哪些技術要領
馬步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現介紹太極拳的馬步站法。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鍾以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你的問題里也說得很清楚,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你所說的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准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准。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中高馬架站法:兩腳間距2尺平行站立,膝內扣,大小腿夾角成120度,後翻臀,坐馬勢,腰上豎直,會陰檔勁微上提,上貫百會。
技術要求:膝頭與足尖垂直(膝頭前過足尖無效),胸前突,吸少腹,要虛胸實少腹,即心氣沉丹田,全身意斂入骨,尤其是大小腿部,更要意斂入骨,腳敷平,勁意在雙踝,雙手扶膝。此時,意想由腳底骨節,節節向上開張直至百會;由百會到頸、胸、臀、大腿、小腿的肉節節向下松沉,初站時間5分鍾,每間隔10分鍾再練第二次,4次為一日之周期,一天練1小時,這是初步調形,大約十天左右即可全部做到。
上面是馬國興前輩寫的關於馬步樁的要求,小弟覺得其用字已經極為貼切簡練,所以就直接拿過來供大家參考了。
「膝內扣,後翻臀,坐馬勢,腰上豎直,會陰檔勁微上提,上貫百會,虛胸實少腹,腳敷平,勁意在雙踝」,這些都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至於手的要求,我練的有點不同,是2手立掌前伸,順便說說上身的要求:中正放鬆,2肩鎖骨微平展。好多人以為馬步只是練的下盤腿勁,那是沒有真正練習過或者練不得法。我認為只有練到上身有感覺了,得勁舒暢了,才算是馬步入門了。馬步樁的好處就是時間短見效快,我有時沒時間就主要拿這個來練,算是偷懶。馬步樁的練法大概就這樣,我表達能力一般,說的也只是個人的見解,歡迎大家責難問疑。
蹲馬步要領:
雙腳左右分開,比肩略寬,下蹲,盡量蹲到大腿與地面水平為好(不成不要勉強)掌握的尺度是能保持軀干正直不會走形(這個是基本的基本,關鍵的關鍵,重中之重),軀干一定要保持正直不變形!然後放鬆胯窩和膝蓋的力量,鍛煉小腿和大腿的力量。胯窩和膝蓋一定要放鬆,不然會受傷(尤其是膝蓋),而且效果也不會好。雙手向前伸出極力前伸,注意身體不要有伴隨動作,只伸手臂而已,軀干不動。手掌伸開、五指乍開。掌心向前。
鍛煉時要適度,因為強度比較大,所以時間上可逐次盡量延長。
首先立正站立,心理准備,渾身放鬆,左腳開立,兩腳平行(杜絕前、後八字)與肩同寬,雙臂平舉,接著兩腿慢慢下蹲,上身挺直,不得前伏後仰、左右傾斜,在下蹲的同時,兩肩自然下垂,兩手輕輕變換成合抱型,十指相對,留有五厘米左右的間隙,正對胸口。手心成球面形,。堅持到那麼站住為止,循序漸進,逐漸增長時間。這就是馬步鍛煉要領。
不需要那麼復雜的,特別是初練者,不懂得運用意念就千萬不要亂用,否則會產生流弊,貽害無窮。所以只要站的時候要放鬆身體,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身體正直,含胸拔背,下頷微收,大椎上拔,目視前方,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把握好馬步的高度,適當把握好時間,堅持下去,就可以收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7. 扎馬步的動作要領
馬步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現介紹太極拳的馬步站法。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鍾以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你的問題里也說得很清楚,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你所說的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准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准。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8. 馬步靠這么能練好 有什麼感覺和要點啊
扎馬步的姿勢: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鍾以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你的問題里也說得很清楚,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你所說的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准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准。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9. 簡述馬步的動作要領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鍾已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你的問題里也說得很清楚,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你所說的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准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准。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