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論文提綱的重要性

論文提綱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 2021-03-18 09:17:00

論文提綱是什麼,應包含哪些內容

論文提綱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便於作者有條理地安排材料、展開論證。有了一個好的提綱,就能綱舉目張,提綱挈領,掌握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使論文的結構完整統一;就能分清層次,明確重點,周密地謀篇布局,使總論點和分論點有機地統一起來;也就能夠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組織、利用資料,決定取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料的作用。論文提綱包括的主要內容有:

具體論題

摘要

目錄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三)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

一、理論綜述(或文獻綜述)

(一)……

(二)……

(三)……

……

二、現狀描述(可以考慮從特點、表現、模式、實施方法方面寫)

(一)……

(二)……

(三)……

……

三、存在問題

(一)……

(二)……

(三)……

……

四、案例(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也可以是現行的先進方法)

(一)……

(二)……

(三)……

……

五、對策建議

(一)……

(二)……

(三)……

……

研究結論

(一)……

(二)……

(三)……

……

參考文獻

……

聲明

附錄

致謝

(1)論文提綱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可以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撰寫論文摘要注意事項:

①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諱把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不要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詮釋論文內容。

②盡量採用文字敘述,不要將文中的數據羅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簡潔,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應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內容不宜展開論證說明,不要列舉例證,不介紹研究過程;

③摘要的內容必須完整,不能把論文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遺漏,應寫成一篇可以獨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條列式書寫法。陳述要客觀,對研究過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觀評價,也不宜與別人的研究作對比說明。

Ⅱ 淺談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的論文提綱

企業文化
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
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企業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
1、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
2、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准則。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4、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本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5、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
6、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如招牌、門面、徽標、×××、商標等;通過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形象稱深層形象,它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集中體現,如人員素質、生產經營能力、管理水平等。
7、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Ⅲ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論文提綱怎麼寫

企業文化是一個團隊在完成一項事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由於企業文化具有靈魂、凝聚、約束、向導、激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決定了企業文化其實就是一種以做大做強企業為基本內容的企業發展觀點和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建設只能緊緊圍繞這一中心,搞好生產經營和服務,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健康、穩步地持續發展。這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惟一使命。

Ⅳ 論文提綱

新世紀伊始,人類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和劇烈變動之中。在這一系列的發展變動之中,克隆技術備受關注,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名詞。一方面,由於克隆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前景,人們對它寄予了無限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又由於其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不確定的抑或是災難性的後果,不少人視之為洪水猛獸而強烈反對。2004年11月19日聯合國一次會議放棄了制定一項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的國際條約的努力。在這次大會上,由於爭論陷入僵局,由哥斯大黎加等60國提出的要求全面禁止克隆人試驗的提議,和由比利時提出的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研究、允許治療性克隆研究的提議均未通過。克隆技術目前發展狀況如何?克隆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克隆技術產生了哪些倫理問題?克隆技術可以禁止嗎?倫理學不能接納這項新技術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克隆技術的發展?本文擬就這些問題進行一些討論。

一、克隆技術的發展使克隆人成為可能

上世紀初,韋伯(H. J. Webber)創造了「克隆」這一詞,其含義指由單個祖先個體經過無性繁殖而產生的其他個體。由於該詞構詞簡短,容易發音,能清晰表達出准確的意思,因此這一術語很快得到學術界的認同並加以廣泛使用[1](P.160)。1952年,科學家開始用青蛙進行克隆實驗。從此以後,動物克隆的試驗結果不斷涌現。1970年克隆青蛙實驗取得突破,青蛙卵發育成了蝌蚪。1984年第一隻胚胎克隆羊誕生。1997年2月24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用取自一隻6歲成年羊的乳腺細胞培育成功一隻克隆羊。1998年7月,日本科學家利用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隆的兩頭牛犢誕生。2000年1月,美國科學家宣布克隆猴成功。2000年3月14日,曾參與克隆小羊「多莉」的英國PPL公司宣布,他們成功培育出5頭克隆豬。
隨著一系列克隆技術突破的完成,克隆人從技術上來講已成為可能。有的科學家認為,從技術上說克隆人並不比克隆其他哺乳動物更困難。克隆人即將出世的消息也不斷傳來。義大利著名的「克隆狂」安蒂諾里曾宣布,克隆胎兒將於2003年1 月問世。2003年第一期《發現》雜志也把2002年「命名」為「克隆年」,理由是克隆技術在當時已經進入了克隆人的階段。該雜志斷言:「雖然世界不想要克隆人,但克隆人卻將要出現。」
但是至今我們沒有見到克隆人的問世,原因是盡管克隆技術出現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目前尚沒有解決的問題。在理論上,分化的體細胞克隆對遺傳物質重編(細胞核內所有或大部分基因關閉,細胞重新恢復全能性的過程)的機理還不清楚;克隆動物是否會記住供體細胞的年齡,克隆動物的連續後代是否會累積突變基因,以及在克隆過程中胞質線粒體所起的遺傳作用等問題還沒有解決。在實踐中,存在著低著床率、高流產率的問題,維爾穆特研究組在培育「多莉」的實驗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細胞,僅獲得了「多莉」這一隻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時進行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和胚胎細胞的克隆實驗的成功率也分別只有1.7%和1.1%。此外,生出的許多個體表現出生理缺陷或畸形。以克隆牛為例,日本、法國等國培育的許多克隆牛在降生後兩個月內死去[2]。觀察結果表明,部分牛犢胎盤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長因子的濃度都低於正常水平;有些牛犢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發育;克隆動物胎兒普遍存在比一般動物發育快的傾向,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幾年來克隆技術的發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國都不甘落後,誰也沒有放棄克隆技術研究。同時,克隆人的出現越來越成為可能,人們對其可能產生的倫理問題表現出了空前的擔心。

二、克隆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

人們對克隆人可能帶來的社會倫理的擔心由來已久。1978年科幻小說家D ·羅維克寫了一本書《克隆人》。書中描述了一位67歲的富商,獨身而沒有子女。他對遺傳工程非常感興趣,並且了解了科學界沒有對外公開的可能引起爭議的一系列試驗。他願意花費巨資製造一個他自己的復製品。他找到了願意為他做克隆人的醫生和生物學家,並最終在1976年成功地克隆了一個健康的小男孩。這本書引起了整個西方社會的轟動。這以後人們對克隆人所可能產生的後果更加憂慮。諾貝爾獎獲得者喬舒亞·雷德貝格博士認為「在哺乳類或人類中完成這項工作絕不會有特殊困難」,但是「它把人類推到了一場進化上的大騷亂的邊緣」[1](P.170)。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在1997年6月5日通過決議,認為「克隆體必將構成對人類尊嚴的侵犯,他將不再被視為一種目的而成為一種手段,我們不再稱其為人,而將其視為一種可供操作的物件,它還與以多樣性為依託的生物法則格格不入,正是這一多樣性促進了人類的進步」。綜合起來考慮,我們認為克隆人可能帶來如下一系列的倫理問題:

1.用人體來做實驗時產生的倫理問題
克隆人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一個體細胞的細胞核取出與一個去掉細胞核的卵子結合,然後將這個卵子植入母體發育。這里首先有一個人的胚胎實驗問題。國外某些倫理學家認為這侵犯了人的胚胎的權利,特別是當這種研究用於非治療性目的時更是如此。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早期胚胎根本不是人的個體,不存在什麼利益需要保護,不存在什麼尊嚴需要尊重[3](P.137)。筆者認為即便這里不存在個人胚胎的權利尊嚴利益問題,也存在一個全人類的尊嚴的問題。這里的尊嚴不僅僅是對人類的尊重,還涉及到人類的生存問題,規避重大災難的問題。人類繁衍至今,還從來沒有自己通過技術製造自己,那隻是傳說中的女媧和聖經中的上帝干過的事情。這樣做產生的後果是什麼?我們怎樣去把握它?這些都需要倫理學做出深入的研究,規避技術可能帶來的重大災難也正是現代倫理學的任務之所在。
進而當把這個進行無性生殖的卵子或胚胎植入母體讓他成長發育時,其他一系列的倫理問題就又產生了,這主要涉及婦女兒童的權益與尊嚴問題。在用動物做實驗時,一些動物保護主義者和一些倫理學家甚至認為存在著倫理問題,認為這給動物帶來了痛苦,傷害了它們的感情。法國國家農學研究院2000年10月21日制定的動物實驗倫理學章程中規定:動物是具有感受性的生命體,並具有認知能力與情感。它們具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從事動物實驗者有義務保障它們的身體和待遇狀況不受無謂的威脅。避免使它們遭受無價值的痛苦應是實驗者思考問題的前提。對人來講,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如果用人體來做實驗,可能伴隨著大量的流產問題,這將給這些婦女帶來痛苦和傷害;也可能克隆出比例很高的不正常人,比如怪胎、生理上有遺傳缺陷的人,這些不幸的事情事先難以預測和阻止。而這些都會給當代或下代人以及社會帶來痛苦和負擔。這和生物醫學倫理中的不傷害原則發生了沖突。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技術的大幅度提高和完善。

2.有關人類價值的問題
即使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使人的基因得以重組優化而能夠復制出一些社會精英來,可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然能復制出正面人物,也同樣能復制出反面人物。也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用來復制出大批他可以加以利用的人來,這樣他就充當了造物主的角色,克隆出來的人成了他的工具,從而人的價值和尊嚴也將盪然無存。從倫理學來看,這種克隆人導致的人自身不被看作是目的,而淪落為一種工具,無疑是對人的尊嚴的一種挑戰,康德認為人「要這樣行動,以便將人類,包括你自己及其他所有的人,永遠只當作目的而不是單純的手段」[4](P.372)。而這種目的的克隆正是把人當作工具和手段,是不符合倫理學原理的。從技術價值的角度來看,科學技術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用來為全人類謀求福祉的,它的價值也在於此。現在用克隆技術產生出個別人要加以利用的人來,這樣的話,人性即將被改變,科學技術對全人類的價值將不復存在。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人的價值的思想,正是從批判把人工具化、手段化,把人降格為物的角度提出的。馬克思抨擊私有制(尤其是資本主義)貶低人的價值和尊嚴時寫道:「對我來說,你是生產那在我看來是目的的物品的手段和工具,而你對我的物品也具有同樣的關系。……我們每個人實際上把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心目中的東西;你為了佔有我的物品實際上把自己變成了手段、工具、你的物品的生產者」[5](vol 42, P.36)。顯然,馬克思反對把人工具化、手段化。馬克思主義主張人的尊嚴應當受到尊重,認為它是歷史的產物並且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馬恩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的工業社會將人異化為機器的奴隸,成為少數人謀取利益的工具,而認為人類本身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應該是人的自身的目的或人的本質。馬克思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的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5](vol 42, P.96)。他主張建立一個與「人類本性」相一致的、將人當作真正目的的未來社會。他寫道: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5](vol 25, P.927)。當克隆技術成熟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正確使用它來為人類服務,從人出發而復歸為人,以人為本,這將是對我們的考驗。
3.當代人的選擇和克隆人的社會定位問題
從理論角度講,我們可以使用基因重組技術把我們認為是決定好的性狀的基因組合起來,從而產生出我們認為最優秀的人。在這里一個倫理問題又產生了,所謂的「好」是我們當代的理解,是我們自己現時的標准。下一代人和我們具有同樣的理解嗎?答案是否定的。德國著名哲學家伽達默爾闡述了視界的不同和變化的問題。有無數不同的視界,造成不同的理解和判斷。而又絕不會有封閉的視界。在他看來,「人類生活的歷史運動在於這個事實,即它決不會完全束縛於任何一種觀點,因此,絕不可能有真正封閉的視界。倒不如說,視界是我們悠遊於其中,隨我們而移動的東西」[6](P.768)。所以我們認為是「好」的特徵他們可能不接受。舉一個例子來說,唐代婦女以胖為美。如果以這種審美觀點克隆胖美人,當她長大後發現不被人認為很美,她樂意嗎?既然克隆人與我們具有不同的理解,我們有什麼權利將我們上一代人的價值標准,我們的善惡觀念和審美觀念,通過技術的方法強加給他們呢?克隆技術為我們提供了選擇的可能,但是這種選擇的權利我們怎樣去使用?我們能做好造物主嗎?准確的答案和方法目前還沒有。在人類進化的若干年中,正是由於遺傳具有不確定性,才構成了對人類的重要保障,以防止任何可能發生的出於他人意願或目的、對個人命運進行預定的行為。如果早就能對個人命運進行控制,人類社會現在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出於對人類負責的態度,我們使用克隆技術要慎之又慎。
克隆人如果真的產生出來了,如何處理各種社會倫理關系將顯得十分尷尬。假定一對夫婦使用丈夫的遺傳物質克隆了一個小男孩,那妻子是這個小男孩的生身母親嗎?如果說是,小男孩並不帶有她的遺傳物質。而說不是,他確由她所生。而對於丈夫來講呢?小男孩是他兒子呢?還是另一個他自己?這樣,世代的秩序和個人身份的確立被打亂了。而這種秩序和定位是構成人和社會的最基本的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歷練於其中,如果這種秩序和定位產生了混亂,人和社會的意義將發生偏移。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對這些問題,還沒有一套社會認同和接受的倫理規范。

總之,克隆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倫理問題,許多問題是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的,甚至有些是根本性的問題。和對待其他事情一樣,對待這些問題有兩種極端的態度,一種是恐懼,一提到克隆人,想到它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便談虎色變,避而遠之,堅決禁止;另一種是對新事物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不懼怕後果,不顧各種阻撓,大力發展。這兩種做法都不足取。後者遭到了社會有識之士包括許多科學家在內的反對,而前一種態度則貌似一種理性的負責的態度,實則不然。技術是能禁止的了的嗎?倫理原則必須要固守以前的框架嗎?

三、克隆技術的發展與科技倫理的開放性

對於克隆技術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倫理問題,許多組織和國家都作出了強烈的反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7年11月11日的全體會議中通過《關於人類染色體的一致宣言》,在其正文第11條中規定「那些損害人類尊嚴的行為,諸如以生殖為目的的克隆技術,應當予以禁止」。美國倫理咨詢委員會在1997年6 月呈交給美國總統的一份報告中闡明了他們的立場:「不論是在公共范疇還是私人領域,試圖以克隆方式,即通過移植體細胞核的方法製造一個嬰兒,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從精神上不能接受的。」

來自不同層面的許多聲音要求禁止人類克隆,然而,事實上幾年來克隆技術的發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國誰也沒有終止克隆技術研究。這一點上英國政府的態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對「多莉」研究小組投資後不到1個月,英國科技委員會就對克隆技術發表專題報告,表明英國政府將重新考慮這一決定,他們認為盲目禁止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是明智之舉,關鍵在於建立一定的規范讓它為人類造福。這表明了克隆技術還是要發展,不能因為可能產生的倫理學問題而禁止它的發展,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發展。這就涉及到技術發展規律和倫理學的開放性問題。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可能產生不利的一面。克隆技術也是如此,它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這構成了它向前發展的巨大動力;但它也可能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這是人們對其產生憂慮並限制其發展的原因。由於利益的存在,全面絕對的禁止無從談起。上述英國政府的態度和開篇提到的聯合國大會關於禁止克隆人決議未獲通過的事實說明了這一點。而目前採取的限制手段也不可能阻擋住克隆技術的發展。

首先,科學和技術一經產生,它的發展就具有了內在的動力和一定的規律,就不是我們可以通過強制而隨意控制和消滅得了的。技術的發展本身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它具有在積累的前提下自我創新的能力,在一定規模上自我增長的能力,通過調整自身的狀態和趨勢適應環境的能力,自我擴大應用層面和范圍的能力等[7](PP.48—51)。技術的運動是積極和開放的,即使人類介入並加以控制,其自身的規律和作用仍然存在。科學史上的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譬如避孕套剛發明的時候,許多人反對使用,但是很快就普及開來。

其次,科學技術的創造和發明主體——科學家對未知的事情具有強烈的探索慾望。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人、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在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學術報告時說過一段話:「科學很大一個作用是滿足人的好奇心,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出於好奇而進行研究是科學家的本性,甚至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對克隆人有強烈的興趣。政府不讓搞,他們偷偷摸摸也要搞。這也是克隆技術不易控制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目前的一些倫理學原則來講,也並沒有要求我們全面停止這項技術的研究。現代功利主義對待這些問題採用的是「冒險—獲利」原則,它要求對研究和應用技術進行詳盡的分析,作出綜合性評價,估算研究或試驗所帶來的利益是否超過了可能受傷害的危險,冒險相對於利益及獲得知識的重要性來說是否合理。獲利大於傷害即是可行的。康德反復強調的是要充分考慮「人的尊嚴」、「人的自主權」、「個人的自決權」。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了協商倫理學的原則,它通過社會各方的對話和反思,建立起相應的倫理道德原則,並使各方在其中實現自己的預期利益。在這里反復強調了對人的利益和需求的理解,提出以理性應對科學研究對人類帶來的風險和分擔社會責任的思想。協商倫理不再認為道德具有絕對的特性,它可以隨社會環境而改變。「道德是為人創造的,而不是人為了道德」。由於和現時的倫理學不符而禁止克隆技術研究,與以上倫理學精神相悖。所以,與其要嚴格禁止克隆技術的發展,不如遵循因時而異的態度加以控制並引導其發展。

社會倫理觀念具有一定的傳統性和保守性,但是,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會帶來新鮮事物,產生新的情況,必然對已有的觀念提出挑戰。思想史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逐漸適應新的思想,增加對那些存有疑慮的技術的信任。時間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發揮直接的作用,而是新事物的不斷涌現促使產生了新的觀念,新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近些年來,倫理學家對新的生物倫理學理論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對他們提出來的一些問題,公眾也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契機。倫理學應該根據面臨的實際情況,提出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去對待新事物的發展。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整個世界都在為之發生改變,它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沒有一成不變的倫理學,它應該具有開放的框架,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改進。這里有關克隆技術的倫理原則也應該是因時而異的原則。我們也應當接受每一代人對我們今天的文明准則有不同的闡釋,應當看到,如果因為我們現時的見解而用禁止的辦法來避免克隆人的出現,早晚必然要被修正,因為人們能夠逐漸正確對待和處理克隆人的相關事情。2004年1月,我國《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由科技部、衛生部聯合印發全國各相關單位。禁止生殖性克隆研究,允許人胚胎幹細胞和治療性克隆研究,提出了相關行為規范。這是對克隆技術發展的規范,是對待克隆技術的一種理性做法,它既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也符合倫理學開放的原則。但是我們不能為此而產生絲毫鬆懈,以為克隆人不會出現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從技術上講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前者的發展同時也意味著後者的進步。這種做法的著眼點是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克隆技術為人類帶來巨大利益,又要嚴格控制可能造成混亂的克隆人的出現,但同時必須抓緊做好社會各方麵包括倫理學方面的工作,准備應對克隆人的出現。

巨大的利益誘惑和興趣推動,構成了克隆人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它可能給人類帶來的不可預見的倫理和社會災難又使人類望而卻步。這便形成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況。技術向前發展的趨勢是難以逆轉的,而倫理學的框架也是開放的。為此不能採取全面絕對禁止或大力支持的做法,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控制好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大力做好倫理等各方面的相關准備工作,為克隆技術發揮好導向和協調的作用,有控制地發展克隆技術。

Ⅳ 論文提綱的重要原則

(一)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佔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當,篇幅的長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比如有一篇論文論述企業深化改革與穩定是辯證統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業為例,說只要幹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則,與職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數職工的理解。從全局觀念分折,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里只講了企業如何改革才能穩定,沒有論述通過深化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職工收入增加,最終達到社會穩定。
(二)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捨,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塊毛料寸寸寶貴,捨不得剪裁去,也就縫制不成合身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材料只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須捨得拋棄。
(三)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只限於反復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這樣的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
(四)論文的基本結構由序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序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部應比較簡略。本論則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層標准,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Ⅵ 本科畢業論文編寫提綱的重要原則是什麼

本科類畢業論文,專業得不同,提綱情況也會不同,這里我羅列2種得您看下適合哪種

第一回種; 問題分析答型:提綱:摘要 引言 XXX的現狀 xx存在的問題 xxx原因 xx對策 總結、這些章節一一對應。

第二種:調查型:摘要 xx調查分析 、分析與結論、 結果與建議 。這些章節也是一一對應的。

Ⅶ 論文開題報告的選題意義和寫作提綱怎麼寫

開題報告和提綱 論文都可以幫你
可以 聯 系

Ⅷ 論文提綱的編寫提綱的意義

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提綱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幫助作者考慮文章全篇邏輯構成的寫作設計圖。其優點在於,使作者易於掌握論文結構的全局,層次清楚,重點明確,簡明扼要,一目瞭然。
第二,有利於論文前後呼應。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在檢驗每一個部分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系,每部分所佔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能為展開論題服務。經過這樣的考慮和編寫,論文的結構才能統一而完整,很好地為表達論文的 內容 服務。
第三,有利於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在畢業論文的 研究 和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活動是非常活躍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從表面看來不相關的材料,經過熟悉和深思,常常會產生新的聯想或新的觀點,如果不認真編寫提綱,動起筆來就會被這種現象所干擾,不得不停下筆來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寫的從頭來過;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會極大地 影響 寫作情緒。畢業論文提綱猶如工程的藍圖,只要動筆前把提綱考慮得周到嚴謹,多花點時間和力氣,搞得扎實一些,就能形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論文框架,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寫論文的學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寫成提綱,再去請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較易提出一些修改補充的意見,便於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導。

Ⅸ 論文中一級大綱中含有......的必要性,二級大綱該寫些什麼

在論文當中,一級大綱和二級大綱都是有必要性的,因為一級大綱對應的是一級標題也就是大標題,而二級的大綱對應的是副標題。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