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物雜志
❶ 旅遊雜志哪些好看
《中國國家旅遊》雜志偏人文旅遊,內容不錯,圖片震撼;《中國國家地理》老牌雜志,偏地理知識旅遊,有知識積累;《時尚旅遊》封面有明星,自駕游欄目不錯,其他內容越來越商業化。這些都有可讀性,其他旅遊類雜志已經太無法看了吧,越來越不好了,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了
古生物化石為我用的價值和特點
1、 巨大的經濟價值
大家知道,《侏羅紀公園》以最現代的手法表現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而大發其財。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的著名刊物《化石》雜志2000年第一期載文說:「郝秀榮收集並被命名為『嬌小遼西鳥』的一塊化石,作為標本通過中科院在國外展出時,曾有人想出資2億美金收藏。」據中科院董枝明教授講:國際上規定的東西不能研究,不能收購,如果一塊鳥化石到國外能賣1萬美金的話,經海關批准出去能賣5 萬美金。這是保守的估計。1998年在《化石》雜志發表文章的一位記者估計,孔子鳥的身價漲到了「一隻鳥一幢樓」的地步。還有另外的經濟價值,2000年5 月末6月初參加世界第五屆古鳥類大會的中外科學家到朝陽看地層,食宿費均自理,朝陽人收到了由古生物化石吸引來的第一筆大宗的外匯。有人提出了「化石經濟」概念,認為化石已經走向市場,形勢又是非走向市場不可。歷史發展到今天,化石有了一種新作用,那就是把化石當作一種奇石來買賣,因此,化石經濟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參見《化石》雜志2000年第2 期)目前,朝陽市從事化石產業的人數尚未統計,由化石而致富的人為數也不少(化石而發財的人不在此列)。只要走出去,既傳播了文化,又賺回鈔票,把生意做到國外去。」
2、 巨大的科學價值
古生物化石是鑒定和對比地層、了解地球歷史的重要根據,是研究動物與人類起源、發展歷史及其規律的珍貴材料,也是群眾學習並認識自然和人類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實物資料。豐富多彩的化石證明了地球上千姿百態的一切生命,都不是什麼神創造的,而是單細胞生命出現以後,經過長期的演化而形成的。不僅如此,它還能給我們展示一幅史前時期生物歷史的畫卷,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科學技術部徐冠華副部長說:遼西(朝陽)熱河生物群既有地域優勢,又有科技優勢,是有所作為的領域。
3.稀缺的旅遊資源
化石具有知識性、文化性、觀賞性和趣味性,化石產地具有異地性,所以化石和化石產地都是旅遊資源。化石和化石產地可以單獨構成風景名勝區,也可以成為其它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中國旅遊大全》和《中國名勝詞典》列舉了94處化石旅遊名勝,有的是產地,有的是遺址,有的是博物館, 有的是自然保護區,朝陽將是第95處。大多數人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對奧秘的探索要求,化石名勝恰好能不同程度地滿足這些願望和要求,所以化石和化石產地對遊人有吸引力。
4 、重要的外宣資源
提高朝陽在域外、境外的知名度,在朝陽可以打這樣幾種「牌」:朝陽市的企業及其產品,農業產品,人文地理,包括「三燕文化」、「紅山文化」等,而當前比較理想而又投入較少的「牌」則是朝陽市的地質遺產——化石。
❸ 自然雜志 中國十大科學家
1、李四光(1889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1949年李四光被邀請任政協委員。12月和夫人秘密回國。先後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科聯主席、政協副主席。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最大貢獻是創立地質力學,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在很短時間里,發現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滾滾石油冒了出來。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最有力的證明。
2、鄧稼先(1924.6.25—1986.7.29)中國核武器研究奠基人。中國原子彈氫彈之父 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0月到中國科學院。曾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錢學森 1911.12.11出生,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人,杭州,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中將軍銜。 1935年作為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0年後,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美國海軍高級將領金布爾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4、錢三強(1913.10.16——1992.6.28)。1940年取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向錢三強頒發物理學獎。他與夫人何澤慧被譽為「原子世界的科學伴侶,中國的居里夫婦」。 1948年夏,回國。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投入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任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
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5、周光召(1929.5----)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人大副委員長 他主要從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並取得多面重要成果,在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參加並領導了爆炸理論、內爆動力學、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機學和中子物理等領域與核武器有關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項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重要成果。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起了重大推進作用,對其後流代數和涉及π介子的理論發展有重要影響。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丟失能量來尋找新共振粒子的學者之一。他首先建議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測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應。在凝聚態物理研究方面,他在閉路格林函數、量子場論的整體拓撲性質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貢獻。199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觀測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6、錢偉長(1912.10.9-),中國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學校長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會的公費留學生,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跟隨導師辛吉研究,用50天時間完成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於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的60歲祝壽文集內,並受到愛因斯坦的稱贊,奠定了其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1942年獲博士學位。 194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噴射推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與錢學森等一起,在馮·卡門教授指導下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火箭和導彈實驗,並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於奇異攝動的理論。 1946年5月,錢偉長以探親為名隻身返國,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錢偉長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殼的統一內稟理論。在1941年錢偉長和他的導師辛格合作發表的彈性板殼內稟理論一文中,作者成功地用張量符號建立了薄板薄殼內力素張量所應滿足的6個靜力宏觀平衡方程,並把微元體的平衡及變形協調方程寫成適當的形式,避免了對板殼變形的先驗假設。從這一精確理論出發,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近似處理,發展出系統的理論方法,成為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7、華羅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被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盛贊為「人民科學家華羅庚」。
8、茅以升(1896.1.9---1989.11.12),中國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橋梁之父 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次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 1933以茅以升為首的我國現代橋梁工程先驅在錢塘江上建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鐵路公路兩用大橋,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在中國橋梁工程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他參加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5任由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茅以升成為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為我國和世界橋梁建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此,茅以升一輩子愛橋、建橋,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橋一起留在祖國各地。
9、朱光亞(1924.12----)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院長;中國核科學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 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從事核物理實驗研究工作,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春回國。曾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在原子彈研製的關鍵時刻,朱光亞出任4個技術委員會之一的中子點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起草的《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准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提出了將核爆炸試驗分兩步走,第一個裝置先以地面塔爆方式,然後以空投航彈方式進行的方案,不但提前了我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較多的測試項目,用來監視原子彈動作的正常與否,檢驗設計的正確性。這個大綱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及試驗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0年代中期,朱光亞就認識到將核試驗轉入地下,無論從減少放射性污染的角度,還是從更深入地研究核武器爆炸過程規律的角度,都是很有必要的。地下核試驗可以貼近核裝置進行精確的物理診斷,這對於研究核爆炸過程,用試驗數據驗證理論設計、校正數值模擬的方法和參數都是十分有利的。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69年9月23日,我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他還非常重視貫徹「一次試驗,多方收效」的方針,主張在一次試驗中盡可能多安排一些診斷項目,多解決幾個科學技術問題。正是這些做法,使我國能依靠較少次核試驗,取得更多的核爆過程的規律性認識,對加快核武器的發展步伐起了關鍵作用。 在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歷史中,他始終處於高層科技決策的中心,為發展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和國防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現在他還兼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0、袁隆平(1930.9.1-)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雜交水稻之父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在基層潛心研究,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