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提綱
① 文化生活復習提綱第一單元1、為什麼說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麼(重點)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內涵:「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的特點:A.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B.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C.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或物質載體體現出來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屬於文化;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②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的復習提綱
把你的郵箱給發過來,我給你發過去!
③ 寫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 能給個提綱嗎
個人認為大學最主要的是生活方面
同室生活
校園生活
感情生活
交際活動..
④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識點總結
《文化生活》核心知識提示
1、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文化反作用於經濟、政治,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2、優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①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世界;③ 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態度和原則(為什麼?怎麼樣?)
(1)意義: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3)原則: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義?)
(1)對內:中華文化①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②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③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④有利於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2)對外:世界文化①有利於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③有利於加強交流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了解,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6、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留和發展;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怎樣把握好二者的關系?)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理解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不是先後關系;能解答辨析題。
8、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實踐
9、文化創新的意義(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2)[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10、文化創新的途徑和方向:
(1)途徑
①立足於社會實踐(根本途徑)
②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徑)
③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徑)
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
(2)方向:
①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
②我們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
附: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2)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1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1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
①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1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必要性):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必須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14、發展大眾文化:(為什麼?怎麼樣?)
(1)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十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
(2)要求:
①(含義):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但應是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15、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的關系:
①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②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提高科學文化修養,有助於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③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有助於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學文化修養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才能運用所在我的知識為社會造福。
④知識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於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⑤ 文化生活提綱。
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中華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的影響
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榮辱觀
思想道德建設與科學文化建設
⑥ 高中文化生活的提綱 知識網路
三、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21、中華文化的特點:⑴源遠流長。原因:⑴漢字的使用,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巨大作用.⑵史書典籍,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⑶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包容性指求同存異,兼收並蓄。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⑵博大精深:①獨領風騷,獨樹一幟(獨特性)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造成文化區域性的原因: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不同區域文化的關系: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即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⑶具體表現: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的特徵。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22、多民族文化對於中華文化的意義:⑴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特性。⑵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民族的驕傲。⑶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23、中華民族精神⑴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⑵為什麼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①弘揚的意義: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
②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⑶怎樣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發揮 「主心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③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各國人民的先進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④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24、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⑴愛國主義的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
⑵愛國主義的作用: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⑶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4) 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文化生活的喜與憂:⑴文化生活的可喜變化:①表現: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推動生產發展。②原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
⑵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①表現: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迎合低俗趣味;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佚事」.
②原因: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大眾傳媒的商業性.
2、大眾文化:⑴人們對文化的需求的特點: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
⑵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只有先進的,健康有益的,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3、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⑴落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②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加劇了西方腐朽文化對文化領域的沖擊。③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來,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⑵如何在文化生活中選擇:①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第一,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並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第二,面對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同時,提供多種風格和類型的文化產品,發展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③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4、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內涵和基本特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基本特徵:時代性、開放性、創新性、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
5、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
6、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建設原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基本內涵: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2)在文化建設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的原因:①它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②它科學地回答了當今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③它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④它集中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
8、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9、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10、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因
(1)道德具有時代性特徵要求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實現發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需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2)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1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基本要求)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2、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2)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徵,為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3)榮辱觀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既有先進性的導向,也有廣泛性的要求。
13、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1)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2)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14、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
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自覺接受先進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升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15、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加強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一個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長期過程。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3)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16、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發展先進文化)
(1)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靈魂;共同理想——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精髓;榮辱觀——基礎。
(3)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不斷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4)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