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寫景雜志

寫景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18 00:29:50

Ⅰ 寫景的作文投給哪個雜志

從前,有一個駱駝隊在炎氣熏人的沙漠中躊躇前進。酷暑和乾燥的天氣使得旅行者疲乏不堪,皮袋中的水已經喝完了,嘴唇乾得發裂,這時他們多麼想能喝到一口清涼的水啊!突然,在遙遠的前方沙漠間,出現了一個湖,湖的兩岸高聳著宮殿和寺院,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希望和清涼的預感。於是快速朝前奔去。走過一個沙丘又一個沙丘,但湖泊、宮殿和寺院仍在遙遠的地方,忽暗忽亮,忽隱忽現。過了一會兒,突然湖水、宮殿、寺院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了。1957年7月,我國勘探隊在戈壁灘上也看到了這種奇跡。在平靜無風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處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台、城廓、樹木等幻景,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海市蜃樓。我國山東蓬萊海面上常出現這種幻景。在我國古代傳說中,認為蜃乃蛟龍之屬,能吐氣而成樓台城廓,又說海市是海上神仙的住所,它位在「虛無飄渺間」,因而得此名。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這樣寫道:「登州海中時有雲氣,為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睹。」為了說明這種現象,假如有條件,我們不妨先做一個「海市蜃樓」的實驗:在一間不通風的屋裡,把一塊長1.5米,寬20厘米的平滑鐵片,橫放在幾根用鐵管(或用木棍代替)做成的小柱子上,在薄鐵片上撒播薄薄一層沙,做成沙漠型的表面。用深色的紙剪成樹和駱駝,貼在一塊毛玻璃上(乳白色玻璃)上,把玻璃板放在鐵片的一端,和鐵片垂直,使樹和駱駝露在沙層上面。在玻璃板後下方,用一隻手電筒向上照射,在鐵片的另一端看去,好象樹木和駱駝後面襯托著明亮天空一樣。然後,用小的煤球爐三隻,放在鐵片下面來加熱(或用一隻長型的炭盆,有條件時用長型的電爐加熱最為理想)。加熱時,要注意鐵片各處加熱要均勻,特別是靠近毛玻璃一端三分之二的地方。這樣,當加熱一定時間以後,用手靠近沙面,感到很熱時,開始沿薄鐵片往毛玻璃方向觀察。你就能發現沙面下方出現樹木和駱駝的倒影,好象樹木和駱駝旁邊有湖水時所形成的倒影一樣。這種現象就是「海市蜃樓」。

Ⅱ 有沒有專門寫景的雜志,求名字。

寫景的雜志沒聽過,不過有旅遊方面的書,是介紹景的。另外,還有一些地理雜志,專門發一些美景照片。

Ⅲ 寫景散文 急!!

鳳凰城憶
煙雨朦朦,遠山隱隱,流嵐渺渺,映在一江春水裡,綴上兩岸錯落有致的吊腳樓,點點桃紅,盈盈柳綠,坐在小船上,就如在一卷畫中流淌,石畔,有裹著青頭巾的阿婆在搗衣裳,一聲一聲槌搗在童年的清晨,曼妙的韻律是記憶里女性勤勞與溫柔的注釋。竹筏上,有著甜甜梨窩的苗族阿雅在放聲歌唱,自然、清新,伴著啾啾鳥鳴,潺潺流水,幽幽水草,繞過青山流雲,依著沱江春水悠然遠去,消匿在吊腳樓檐角深處…… 幾星細雨,數朵傘花,深深的青石巷裡,是不是 也會走出一位紫丁香一樣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她是不是也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她是不是也會投出夢一般的目 光 哦,這兒不是江南,不是戴先生的雨巷,這兒是沈先生的故里,這兒有的,是背著背簍,身段苗條的苗家姑娘,深色綉花對襟長褂,盈盈柳腰間系著綉花圍裙,寬寬的褲角下隱 隱露出白皙的腳踝,石板路上,橋畔,河邊,柳下,亭中,有她們揚起明凈的臉,掛著純朴而善意的笑,她們和小翠一樣有著寶石般的黑色眼珠,她們能歌善舞,靜若處子,動若狡兔,伴著她們身體的韻律,精緻的銀色頭飾和脖子上的銀鏈就叮嚀作響,細碎的碰撞聲像蝴蝶的翅膀吻過花的臉龐,給你一種輕柔的觸動。 沱江兩岸,幾支木樁支起一座高高的樓閣,深褐色的外衣邊角爬滿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灧瀲中見證歲月的痕跡。在這湘西古鎮,夢里水鄉,雕花窗戶邊,是否,有那樣的女子,眉如黛,眸如煙,以雨為針,以柳為線,綿綿密密綉著那不老的相思?青蔥細指在光滑的綢緞上纖巧的穿梭,一個針腳便是一縷幽懷,綉到眼淚的盡頭,張開一嘴細細的白牙,偏著頭,輕輕一咬,斷了,這綿綿的相思。是否,有那樣的男子,劍眉星目,清淡如竹,握一支醮著月光的筆,把水眼山眉描出清雅的韻致,把迢迢青山,隱隱綠水,綿綿相思化作無數清詞麗句?那是一雙修長的手,溫柔地幫鏡中的女子描著彎彎的柳眉,畫著秋水般的眼睛,抹上鮮艷的唇彩,塗上淡淡的胭脂,給湖水般純凈的藍色衣裙繫上精緻的蝴蝶結,而後,握她的青蔥細指,微笑地、深情地望著她,看她的嫻靜,她的滄桑,閱的溫柔,她的疼痛,懂她的快樂,她的憂傷,萬般憐惜化作唇邊一縷輕輕的嘆息。那是一雙神奇的手,萬語千言在筆間流轉,他將此情此景此人此物幻化成不朽的色彩和文字,他使一座城,在她走過的歲月里,有了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情節,而他手中的她,淺淺的回眸一笑,是如此的百媚千嬌。 如梭的遊人,不斷亮起的閃光燈,似乎打不破鳳凰的恬靜。時間依著沱江水緩緩流過,濾下的便是深深的平和安寧。在這古老的長城上行走,也在鳳凰的歷史中行走,戰爭、叛亂,悠悠歷史,茫茫蒼生,世事沉浮,滄桑百年。泛黃的歲月,似水流年,煙雨舊事,幾許幽懷,幾多輕愁,幾番離恨,伴著桃花流水,輾轉零落。城樓的角落,阿婆手裡拿著一串串花環,綠色的草,黃色的花,編得小巧精緻,戴在頭上,彷彿又成了那位天真的小姑娘,赤腳走在田梗上,高卷著褲管,頂著荷葉,銜著青草,嗅著稻香,看流嵐暮靄,煩惱著何時才會長大?無憂的童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女,而今識得愁滋味的女子,前塵舊事,曾經以為的念念不忘終究還是被遺忘了

Ⅳ 《散文》雜志好還是《美文》雜志好

《散文》這樣的書在如今市面上已經很少了,一點商業味道都沒有。《散文》更回接近人的內心深處吧,不浮躁答。《美文》相比就比較小兒科了,但初中生看大概還是可以的吧,從淺到深吧。不過《創新作文》是可以很快提高作文水平的。
《散文》是我國第一家專發散文作品的純文學刊物,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創辦。
《美文》創刊時為散文月刊,2001年發展為半月刊。下半月刊是「少年散文」,發表中學生散文作品。《美文》有17篇作品收入國家全日制中學語文課本和讀本。其中有15篇為中學生作者。

Ⅳ 大家推薦一本作文雜志給我…謝謝

讀者,看天下,
詩經,易經 高中能把這兩本看完你寫作文就NB了

Ⅵ 有什麼雜志好看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Ⅶ 有一本雜志里有一篇叫《梅花鹿先生》

本文選自1926年6月10日《莽原》第一卷11期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編入《朝花夕拾》,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正值暑期,學生還沒有開學,魯迅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
《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中.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1)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2)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3)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4)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卧.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5)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6)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7)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8)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隻.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9)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德語,再見的意思),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10)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1)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
12)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13)「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1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15)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16)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17)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18)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19)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20)「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21)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22)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第一課所注為1926年9月18日)
正音正字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輕捷(jié)
油蛉(línɡ) 斑蝥(máo) 纏絡(chán) 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
陌生(mò) 覓食(mì) 竹篩(shāi) 秕谷(bǐ)
人跡罕至(hǎn) 書塾(shú) 蟬蛻(tuì) 淵博(yuān)
人聲鼎沸(dǐnɡ) 宿儒(rú) 盔甲(kuī) 倜儻(tì tǎnɡ)
竇(dòu) 倘(tǎng)若 擁(yōng) 儒(rú) 柚(yòu)
長媽媽(cháng) 叵(pǒ) 拗(ǎo)厥(jué)
多音字:拗 攢 宿 折 系 長
Ade 是德語再見的意思,拼音可念做(a dèi)或(啊 德)或(啊 day)
(詞語解釋)
【確鑿】 確實. 【輕捷】輕快.
【攢】湊在一塊兒.
【斂】收攏.
【鑒賞】鑒別、欣賞.
【人跡罕至】少有人來.跡,足跡、腳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同窗】同在一個學校學習的人.
【人聲鼎沸】人聲喧鬧的意思.
【倜儻】灑脫;不拘束.
【敬】對尊長或賓客嚴肅有禮貌.
【纏絡】 纏繞在一起.
【覓食】尋找食物.覓,尋找.
【淵博】(學識)深而且廣.
【宿儒】書念得很多的老學者.宿,年老的;長久從事某種工作的意思.儒,指讀書人.
【鼎沸】形容喧鬧、混亂,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
【菜畦】菜地.畦,園地里劃分的小區.
【長吟】長聲鳴叫.動詞,偏正合成詞,在課文原句中作謂語.同義詞:長嘯.
【雲霄】極高的天空;天際.霄,雲.
【倘若】連詞,表示假設,基本上同「如果」,用於書面.
【後竅】肛門.
【擁腫】也寫作「臃腫」,過度肥胖,轉動不靈.課文中形容何首烏的塊根肥大粗壯.
【納涼】乘涼.納,享受.
【機關】計謀;心機.這里是秘密的意思.
【道】說.
[油蛉]直翅類昆蟲,俗名金鍾兒,形似西瓜子,黑色,晝夜都鳴.
{言}這里是「字」的意思.
[編輯本段]內容講解
一、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同時對封建教育束縛兒童身心發展做出了批判.
二、文章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標題是「從……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來記敘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結構就較為容易了.作者先寫百草園:「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再寫三味書屋:「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額「三味書屋」.時間順序與空間的變換順序是一致的.在兩部分內容之間,作者安排了一個過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8)記敘了百草園的生活;過渡段(9)從百草園變成了三味書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結尾)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記敘百草園的有趣生活過程中,插敘了美女蛇的故事,這段插敘的作用在於映襯百草園具有神話般的色彩.
三、寫作特點
1.本文採取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
2.運用對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詞准確、鮮明、生動,突出了景物的特點.如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准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4.課文描寫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狀物、敘事、寫人都真實具體,放得開,收得攏.
5.第2自然段順序鮮明,視覺==>聽覺==>味覺
動物到植物,順序清晰
四、第二自然段寫景的脈絡
本文第二自然段寫景相當精彩.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詞語,引出13種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泥牆根、油蛉、蜈蚣、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概貌,「單是……就有……」則比較詳細地寫百草園一角「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突出「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已趣味無窮,可見園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感情色彩.寫景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前一個「不必說」寫靜物由低到高,後一個寫動物由高到低.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則由動物寫到植物.
五、作者怎樣描寫百草園
第二自然段除了脈絡清晰的特點,作者還抓住景物特點,對百草園作了細致的描寫.這段文字著重描繪了百草園在春夏季節的景色,寫得精彩生動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點時,作者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園的景物有形有色,有聲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鳴蟬,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鳥的冬季——這一切綜合在一起,構成了豐富而美麗的四季風采.作者寫景用詞准確,語言生動形象.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石井欄的「光滑」,黃蜂因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為輕捷而能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這些描寫體現了魯迅先生用詞的准確、生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這樣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同時讓我們聽出了作者對百草園由衷的喜愛之情.
了解寫景的這些方法,不僅對於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幫,而且對於閱讀寫景的文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都有好處.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抓住了石井欄的「光滑」,黃蜂的「肥胖」……等諸多景物的特徵.要做到這點,必須做到用眼看,細細觀察;用心想,慢慢揣摩.還要注意寫景的順序.作者對百草園景物的描寫採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寫景順序,這樣,就能把百草園給人的總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還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觀察.例如:從聽覺角度寫「油蛉在這里低唱」,而從視覺角度寫「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等景物.這些描寫從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園在一個兒童眼裡的感受寫得有聲有色,加之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見動,靜動交錯變化運用,叫人讀來有滋有味,整個畫面才能給人生機勃勃、如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寫景離不開抒情的支撐,在對百草園的描繪中,作者正是將自己童年時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融進對景物的描繪中,讓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
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過渡
本文第9段為全文的過渡段,從內容到結構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應課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園的快樂生活,又為下文將去三味書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自己對百草園的熱愛和戀戀不舍之情.至於因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園玩樂,文章並沒有明確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許」表示自己的推測.這些詞語不僅真實得反映了當時的心理,還對百草園的生活巧妙地進行了補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離開百草園時那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當然,百草園畢竟曾經給自己帶來無限樂趣,所以,在去三味書屋之前,還不忘用兩個「Ade」以表示與給自己帶來無窮樂趣的小動物告別,這也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生活戀戀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寫捕鳥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寫冬天的百草園的樂趣時,有一段描寫捕鳥過程的文字.這段文字的最大特點就是用詞准確精練,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雪地捕鳥的整個過程,讀來讓人如臨其境.其中一連串的動詞「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九個動詞用得十分准確.在組織學生欣賞這段文字的時候,可先讓學生進行圈點批註,鉤出這九個動詞來,然後試著讓學生作動作揣摩這個過程.課堂上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動筆進行仿寫.如讓學生用一連串不少於5個的動詞描寫一個游戲或者一個連續的動作,在同學間展開交流,議議誰仿寫的最好.這樣,讀寫有機地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賞優美文字的時候,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學習抓關鍵詞句.應當注意不要把關鍵語句誤解為華麗的語句,只是相對於其他詞語來說,它在描寫景物、刻劃動作、塑造形象、表達感情、點明中心等方面有著更為深刻准確的表達作用.以「雪後捕鳥」這段為例,那些表示捕鳥動作的九個動詞就成為描繪捕鳥過程的關鍵詞.正是這些詞語的運用,准確、生動、傳神地刻畫了捕鳥的整個過程.不僅僅是針對捕鳥這段進行分析,讀任何文章,理解關鍵語句,都絕不能脫離特定的語言環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須結合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揣摩,這樣才能准確理解作者所賦予這些詞語的特殊含義.
八、如何理解三味書屋的生活
長期以來,人們在分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之間的關系的時候,主流的看法是認為二者形成了對比的關系.認為百草園的清新、亮麗、神奇與三味書屋的昏暗、枯燥、森嚴、無味之間形成了對比關系,前後分別包含了作者強烈的褒貶之情.
除此「對比說」之外,還有兩種認識:
一種意見認為,前後是和諧統一的.貫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魯迅先生對兒時快樂生活的甜美回憶,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好奇.即便是三味書屋的生活,對於同年的魯迅而言也同樣是新鮮而充滿快樂的.
第三種意見認為.前後是襯托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襯托三味書屋的生活,從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損害和束縛.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比較而言,這里所述的第二種看法更接近魯迅先生創作本文時的心理背景,更能為讀者所接受.實際上,我們從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中,也不難發現自立行間洋溢著快樂的情趣.從「黑油的竹門」、大匾等陳設,從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儀式,從同窗趁先生讀書入神時,溜到三味書屋後的小花園「折臘梅」「尋蟬蛻」到人聲鼎沸的課堂,自得其樂的老先生,頗有些成績的綉像,飛速進步的「對課」,處處洋溢著一種成年人回顧往事的樂趣,時時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樂的情趣.
九、如何評價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是臉上還帶著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如何評價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回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這種教學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傷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的規則但不用,描寫出了先生嚴格而不厲害的形象,表現先生對他的學生管理中的開明思想,在魯迅眼裡,先生實際上是可親、可敬的.當然,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後性.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7-9年級學段的學生能夠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教師要抓住「准確」、「迅速」、「適應」三個基本要求來訓練學生默讀.默讀後,應當讓學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內容,再把臨近的、意思相關的段歸並成部分,歸納各部分的大意,然後再把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出來,總結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讀指導教學建議
從「三味書屋」的學習中,同學們應當通過魯迅先生對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評價(「方正、質朴、博學」),或言行的描述,准確把握作者對其先生的態度.至於這部分的一些生僻難解的詞語,則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學建議
對百草園部分的學習,第二部分是重點.作者用五彩的畫筆描繪自然美景、園中樂趣,我們也須細細揣摩其中深意.同時,從魯迅先生的筆下,我們也可以掌握一些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方法.諸如寫景首先要觀察,觀察則要調動起人的各種感官因素,從而抓住景物的特徵.寫景還要講究順序,使文章層次清晰.寫景還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翱翔於更廣闊的天空,使優美的景緻中融入更濃厚的感情.
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對這一段落中的好詞好句做圈點批註,或者自由發言,舉例說明自己對詞句意境的揣摩與理解.教師可將關鍵詞寫在黑板上,一邊寫,一邊幫助學生理清這段的脈絡.最後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關鍵詞復述,直至熟讀成誦.(書後沒有要求背誦這一段,但是對有能力的學生,背誦這樣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動筆進行仿寫練習.模仿「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進行景物描寫的練習,並在學生中進行交流,將仿寫優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辦成語文牆報進行展覽……總之,讓學生多讀多寫,學習優美的語言,圍繞課堂閱讀展開的活動要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基本出發點.
[編輯本段]段落大意

Ⅷ 各種報紙雜志的稿費

網上很多不靠譜的,你去天使領域的浮雲殿版塊,首頁上就有分類,你選擇「報版刊」就會看到很權多報紙的約稿,稿費都在標題上,至於要看約稿內容,就要注冊,這個比較麻煩……但至少這些報刊都是幾個寫報紙,做記者的寫手轉來的,相對比較靠譜。還有很多雜志,比如中學生雜志也收各種隨筆作文的。浮雲都有各種約稿和寫手上稿投稿的反饋。
投稿雜志不可以一稿多投,報紙不是同區域的話,是可以的。投稿前麻煩多看看置頂的掃盲課,要注意的東西太多了,不然第一次出手就可能被編輯嫌棄,石沉大海,喪失以後的合作機會哦。

Ⅸ 求寫景或者哲理散文,要有作者、出處,最好是雜志上的。

逆行的鍾作者: 陳諶
1.
他喜歡傍晚時分在墓地旁散步,獨自等待太陽從西邊緩緩升起。
墓地是個神奇而神聖的地方,人們在這里復生,在這里開啟自己痛苦的生命歷程,並開始自己返璞歸真與遺忘的旅程。每天都會復生者的親人身著黑衣來到這里,圍成一圈站在墓穴旁將眼淚收回自己的眼眶,等待掘墓人將墳墓刨開。這是一個虔誠而悲傷的儀式,隨著棺木緩緩升起,掘墓人重新將墓穴填平,用鑿子鑿去墓碑上的復生日期,而不久後這里的一切都將被撤去,覆上綠油油的草坪,再也沒有什麼能證明這里曾經有人沉睡了無數個世紀。
復生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件不同的體驗,有的人會被送到家中,在床上平靜地醒來,回歸自己的暮年時光,有的人則要被送回醫院,全身插滿管子等待心跳與呼吸的復甦,重新承受疾病或是重傷的痛苦,還有的人則要被丟入河中,七零八落地扔到馬路上,讓逆流的河水或是倒行的車輛修復他們腐敗殘損的軀體,然後重獲他們年輕鮮活的生命。但無論復生的過程多麼復雜繁瑣,一切都將殊途同歸:每個人註定要回歸媽媽的子宮里,退化成受精卵,最後變得從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
這是一個沒有邏輯的世界,事情總是先有了結果,再回溯到一個個原因。隨著地上的煙灰的緩緩升起,繚繞的煙霧聚集在他的指尖不斷地增長著香煙的長度,最後他掏出打火機將火星打滅,把完好的香煙插回了煙盒裡,一包煙終於算是恢復完畢了,一會兒在來這里的路上,就可以拿它去便利店換一些零錢。他之所以做這些事情其實和他自己的想法並無關聯,事實上當他坐在墓地旁的長凳上時,腦海里的這些念頭無時無刻不在一點點的蒸發,這個世界一切事物的運行法則只依照「歷史」與「記憶」來進行,沒有人會懷疑,也沒有人能打破,他當然也並不例外。
他是一個記憶力不錯的人,因此他能夠預知絕大部分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比如自己將在26歲離婚,23歲離開工作,22歲回到大學進行高等遺忘課程,19歲初戀,18歲回到中學,再在12歲回到小學遺忘初級知識。然而在這個世界上,記憶力越好和越聰明的人所要付出的代價是越大的,因為他們從復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在腦海里保存著海量的智慧與記憶,由於每個人在回歸子宮的時候都是必須要將這些東西全部遺忘的,因此他們要經歷得更多,也要遺忘與承受得更多。
腳邊的葉子隨風飄起回到了樹上,鳥兒們收集著自己的糞便,將小漿果接在了枝椏上,秋天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世間凋零的萬物都在緩慢地復甦著,然而這些脆弱而美好的事物,隨著春天的到來,很快也都將變得從來都沒有存在過了。

2.
他是一家報社的編輯,他和同事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消除所有關於明天的預言。
報社每天上午都會將報紙從城市的各個角落回收,統一將他們銷毀。報紙上記錄著一種叫做「新聞」的東西,包含著所有第二天將要發生的重要事件,雖然無一例外的是,這些事件的邏輯和真實的必將是前後顛倒的。在機器的轟鳴聲里,一份份報紙重新變成了一張張白紙,而他則將僅存的預言殘稿變得無序而粗糙,交給記者,記者們再依照上面的信息前往即將事發的地點,用筆或電腦清除事件所有的文字記錄。
於是第二天,所有事情都無一例外地倒著重演了,然後瞬間從人們的記憶里消失,變得從來都沒有發生過。這就是屬於這個世界的景象,人們為了遺忘而忙碌,為了讓一切回歸無序與混沌而付出,高樓被工人拆掉,磚瓦在工廠變成泥土,鋼筋變成礦石,埋回原本屬於他們的地方;生活用品被人們從垃圾堆里撿回,放在家中等待變得嶄新了之後,再賣到商店裡,最後回到工廠被拆解,回歸自然成為樹木,山川,河流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他們並沒有意識,只是照著自己的記憶去做,然後忘記自己做了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金錢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存在。一個人一生將要擁有的財富,從他復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富裕的人註定將要窮盡一生的努力來揮霍他的財富,畢竟在他回到子宮的那一刻,所有屬於他的金錢都是要散盡的,否則他得讓自己的父母來替他繼續負擔起這項任務。工作是人們消耗金錢的最主要方式,越是勤奮與有能力的人,他揮霍金錢的效率也越高,當然不排除有幸運兒通過彩票在一夜之間就把自己所有的金錢給揮霍一空。
然而作為一個並不那麼幸運的人,身為一個小編輯的他註定是辛苦的,他一天天地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僅僅是為了消耗掉他因為得到一套房子所每個月積攢在他戶頭的那些錢。日子就這樣不溫不火地過著,他的工作開始從熟練變得生疏,人從穩重變得毛糙,頭發也漸漸濃密了起來,當他從自己的房子里搬出來的時候,最後一筆錢打到了他的卡里,等到這些錢都被花光了之後,他就可以不再工作,回到學校,開始自己遺忘的課程了。
這大概就是青春的氣息吧,一無所有,卻也再無所失,畢竟這是他人生的暮年,漫長的自我救贖之旅後,或許純真才是對於一個人最好的歸宿。

3.
這天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醒來。
凌晨三點,他的心裡一陣揪緊,這一年來這種痛苦的感覺在一點點地加深,終於在這一天達到了頂點,這個時刻終究還是會到來的,這將是最後的了結,也將是一場漫長遺忘的開始。
「究竟什麼是愛呢?」,雖然現在的他已經完全不記得自己19歲之後的事情,但他身體里那些潛藏的記憶與青春的悸動已開始重回他的身體。他漸漸覺得不安,變得敏感與矛盾,越來越焦慮而疑惑,隨著這一天的日益臨近。
他的腦海里漸漸浮現出了她的身影,一個曾經被永遠遺忘了的姑娘。他從床上坐了起來,將一個手機號添加到手機里,摁下了掛斷鍵,和她說了第一句話。這是一段傷感的對話,哭聲斷斷續續地從聽筒的對面傳來,當哭聲停止的時候,他摁下撥通鍵,一切又回歸了平靜。
是的,他們在一起了,這是他的初戀,卻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戀情。他們濕漉漉地在雨里見了第一面,雨水從他們身上和地上升到了灰暗的天空里,面無表情的他顯得很平靜,盡管他本應像見到一個久違重逢的老朋友,然而此刻的他卻像准備離開一個行色匆匆的陌生人。他們擁抱親吻,在雨里將眼淚收回自己的眼眶,終於天晴了,他們身上的水已然不見了,他們拉起手,倒著走回了街巷,走回了屬於他們的過去。
他們變得相愛,變得彼此信任,變得默契而心照不宣。然而殘酷的時間隨著逆行的鍾漸漸吞噬著他們的美好回憶,他們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會共同遺忘一件事情,感情也會隨之減溫。於是他們漸漸開始有隔閡,變得陌生而拘束,不過他們之間也回歸了幾分激情與新鮮感,言談間多了幾分羞澀和矜持,這些都是足以令人臉紅心跳的瞬間,他們雖然不再親密,卻開始像朋友一樣相敬如賓,他們忘卻了所有彼此的缺點與不快,盡管每一天的對方都會顯得更為陌生而神秘,但這種青澀的感覺卻無端讓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終於有一天,他們坐在一起,共同喝了最後一杯咖啡,將對方的電話從自己的手機里永遠地消去,然後開心地交談,彼此寒暄。當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遠遠望著她時,腦海里僅剩下對於她的好感與好奇心在燃燒蒸騰。
最後,他起身倒著走出了咖啡店,而那個姑娘,從來都沒有在他的回憶里存在過。

4.
課堂上,物理老師在講關於宇宙坍塌的知識,而心不在焉的他,卻拿著筆在做著自己的事情。隨著筆尖在紙上簌簌地摩擦著,一行行的文字在一點一點地消失,當把最後一張白紙放回抽屜時,他用筆抵著下巴默默望著窗外,心想也許自己應該為時間寫一個故事,然而這個念頭很快就隨著答滴答滴的時間灰飛煙滅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