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舞獅子提綱

舞獅子提綱

發布時間: 2021-03-17 23:05:27

『壹』 舞獅頭有什麼技巧

獅頭基本動作:跳,滾,踢,舔毛,瞭望,尋找,小碎步,金雞獨立。

獅子尋找食物:獅頭要盡量向下,下巴不停上下動,眼睛有規律的眨一眨。前腳要不停地原地小跑。

獅頭金雞獨立:難度有點大,但主力是獅尾,獅巴要為扎馬步,獅頭為金雞獨立,單腳要平穩,不然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誤,一般為右腳站在扎馬步上。

瞭望:獅子眼睛有規律的,向右眨一下眼,然後向左再眨一下眼這個動作重復3~5次。

小碎步:有人稱為小跑,但比小跑要慢得多,一般在地上,顯示出獅子的著急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1)舞獅子提綱擴展閱讀:

舞獅禁忌:

新春佳節,一支支舞獅隊伍給節日增添了不少的氣氛,但同時也有不少的禁忌,舊時如果不小心犯了禁忌,輕則被趕出門,重則惹上是非。

一、舞獅禁見神不參拜

客家傳統中多神論,每村每屋都有守護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獅隊伍經過神壇,一定要參拜,否則視為不懂禮節,看不起本村人,村中鄉人也不會出錢請舞獅隊。

二、舞獅禁先從新屋表演

傳統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獅者,其後裔新屋,不能請其舞獅。據傳此規矩與客家崇拜祖先有關。

三、舞獅禁從右邊進入圍屋

傳統民俗中,認為右邊為小片,左邊為大片,圍屋來龍處在左邊,所以舞獅隊伍一定要從左片進入圍屋,左邊(大片)來龍來獅,意兆龍騰獅躍,人財二旺。

所以舞獅隊伍 禁忌從右邊進入圍屋。而且進入圍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鑼進入圍屋參拜,意在祝此屋添丁發財,新年萬事如意。

四、舞獅隊員禁與圍屋相對而坐

傳統民俗中,舞獅隊員禁與圍屋相對面而入坐,相傳圍屋中女子一般都在屋檐下看舞獅,舞獅隊員坐在屋檐下,背向著屋檐,女子站在其背後看舞獅,如果相對向而坐,會視為輕眺,而遭冷落。

五、禁打亂鼓

傳統打鼓分快鑼、慢鑼,獅鑼與龍鑼,如果亂打一通,視為不尊敬本屋,而受到驅逐。

六、參神禁吹滅神前及花燈燈盞

神前及花燈燈盞,每一盞代表一位新丁,燈火愈旺,代表新丁愈興,如果不小心吹滅了燈火,輕則賠禮,重則驅逐出門。

七、禮讓

舞獅隊如果遇上本圍屋的獅子,或是比自已早來的舞獅隊伍,要拱三下獅頭,以示禮讓尊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舞獅



『貳』 舞獅子的文字資料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叄』 舞獅習俗

中國並不出產獅子,獅子傳入中國約在漢代。由於古俗謂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桿、橋頭等都安置有石獅。舞獅是中國歷史傳統藝術也是鄉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獅表演向來是中國人在大小節慶典禮中最喜歡的表演項目之一。獅子亦代表吉祥的動物,所以從古至今,舞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關於舞獅的由來,民間說法不一。文字記載唐高祖登基後,為接待賓客而設計的活動,其中『五方獅舞』的表演,被認為就是今日舞獅的雛形;另一種說法是舞獅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一千九百多年前,通過經濟的來往,伊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後來人們把獅子的形象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唯當時並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清朝舞獅風氣盛行,而引獅者會穿上綵衣,手執繩子,繫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後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並隨來。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順,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後,便有了民間舞獅的出現。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間,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南北朝之後,其它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綵衣,頭扎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製作有所突破,改用拱斗抬梁,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隻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

『肆』 舞獅的介紹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伍』 介紹新年民俗活動舞獅子(要虎獅),不少於400字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陸』 舞獅的方法與技巧

舞獅子一般需要五六人,甚至十多個人合作表演。

練習時,兩個扮演者一前一後,前面的稱獅頭,後面的稱獅尾,後面的人應比前面的人略高一些,這樣才能撐開獅皮。

獅頭扮演者在表演時用兩手托著套在自己頭上的「獅子頭」,身體向前微傾,從獅子嘴巴和眼睛處辨別方向,尋找目標,後面的隊員套上獅子皮之後,兩手抓住前面隊員腰上的帶子,雙肩下壓,俯胸踏腰屈體約成90度角,兩腿半蹲。

行走時,先邁前腳,再抬後腳,待前腳落地,後腳才接著落地,左右兩腳依次進行。在躥、跳、滾、戲球、舔毛、喘氣時,要求獅頭、獅尾配合末期,動作協調一致,一舉一動都要保持獅子的習慣。

(6)舞獅子提綱擴展閱讀:

舞獅介紹

1、河北徐水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

2、武漢黃陂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一種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市黃陂區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3、福建林坊

林坊青獅屬北獅武功獅,俗稱公獅。其獅動作靈活敏捷,獅頭內可藏兵刃作質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獅頭和掌獅尾兩人,動作配合默契多變,模仿雄獅的各種姿態。

『柒』 民間藝術「舞獅」的活動規矩

春節期間,廣州人玩得可開心了:看戲的,打牌的,逛街的,旅遊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獅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獅子。可知道,舞獅子是廣州春節的一大娛樂,民間傳統活動之一。

舞獅,廣州俗稱「舞醒獅」,是以武術功法為基礎,又以「舞」 為形式的獨特民間藝術舞獅。由兩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動一頭四不像「獅子」,前有「大頭佛」逗引,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雪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著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奮起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人們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街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

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廣州的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編幅,飛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回其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成 毛揚起如偏幅的緣故。

現在廣州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捌』 苗族的風俗習慣提綱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綉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綉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綉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綉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的中心會場。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4.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後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若在這天幹了農活,就屬於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於「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6.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7.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玖』 舞獅打鼓口訣

五個階段基本鼓打法:

(1) 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

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 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

打法:打鼓邊(得得得)後打鼓:(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

(3) 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望,尋找食物。

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 (咚咚撐切)循環二至三次。

(4) 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

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咚咚洞咚切)。

(5) 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

打法:(咚撐撐),(咚撐撐),(咚撐撐),(咚洞洞咚撐撐撐撐切)。

拓展資料: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中文名:舞獅

外文名:lion dance

類 別:傳統民間藝術

舊 稱:太平樂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