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雜志
⑴ 章丘中學讓帶手機嗎
呵呵 我是章丘中學的 你一定是今年的高一新生吧 我今年恰巧畢業
學校有校規校紀 裡面規定不讓帶手機 但大多數都帶了我覺得帶手機應該沒事 還得分班主任怎麼樣 有的老班讓帶 有的不讓
章丘中學 有一點就是有規定 但不去執行
我班帶手機的比較多
⑵ 章丘是有沒有雜志社或報社電話是多少
你可以瀏覽你們本地的新聞,一般新聞後面都留有媒體或者記者的電話
或者你可以直接撥打114,請客服小姐幫你查詢
⑶ 章丘華聯百貨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2016年2月2日,章丘華聯百貨有限公司開發區商場被抽檢不合格冬裝信息。依霸貨號:9702纖維含量、耐鹼汗漬色牢度。
法定代表人:呂宏
成立時間:2000-08-04
注冊資本:196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18100000077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明水匯泉路36號
⑷ 李清照是
1、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濟南章丘)人。
2、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贊。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說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李清照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雜志》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
⑸ 聽說章丘有個明晟環保,做過氨法脫硫,業績怎麼樣啊,其他方法明晟環保的價格怎樣
起於1958年國家建設的明水化肥集團,具有56年豐富的化工經驗基礎,是一家由化工企業發展起來的實體環保企業,是中國氨法脫硫的創領者。
隨著近十年明晟人的深入研究,我公司在脫硫脫硝領域已具有領先國內的獨特的核心技術。2009年由我公司EPC
總包的原中化平原(現陽煤平原化工)2*220t/h氨法脫硫項目,在杭州舉行的「2011年全國氮肥、甲醇行業技術經驗交流會」上作為第九項重點成功案
例研討推廣,是國家「十二五」重點推廣項目;公司多年取得的成績亦多次被《中國環境報》、《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山東工人報》、中國網等國內、省內媒
體專題報道。2014年5月我公司更是憑世界最先進的氨-亞硫酸銨技術以總標的1.5億元中標山東泉林紙業集團3*520t/h鍋爐煙氣脫硫項
目;2015年我公司更是以第四代技術實現了山東晉煤明水化工SO2超低排放指標,SO2 20mg/NM3,氣溶膠、氨逃逸0.1mg/NM3。
我公司現具有環境工程設計乙級資質、環境運營甲級資質、壓力容器製造資質、壓力管道施工資質,擁有龐大的設計管理團隊和雄厚的施工運營團隊,擁有兩家全資
子公司,佔地150餘畝,職工367人,各類專業人才98人,國家專利16項,尤其是在氨法脫硫方面,具有獨特的核心技術和豐富的化工經驗,從第一代產品
升級到第五代產品,徹底解決了氨法脫硫的氣溶膠、氨逃逸、高耗能、高腐蝕、易堵塞及硫酸銨產品不能穩定運行生產的問題,實現了節能減排,變廢為寶的真正效
益。
⑹ 濟南大學章丘校區
師資設備濟南大學是山東省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擁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權,是博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面向全國招生。 2001年由國家建材部屬山東建材學院、濟南聯合大學(原濟南師范專科學校和濟南職業大學)、民政部屬濟南民政學校、國內貿易部系統重點學校山東物資學校四部分合並成立濟南大學。 學校現設學院25個、教學中心2個。擁有本科專業7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二級學科、專業118個,有 15 個聯合培養博士學位授予學科,具有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門類3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3個,接受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學科、專業30個,學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和管理學等9個門類。已基本形成了 「 以工科、醫科為主,文、理科協調發展 」 的多學科研究生教育體系。 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留學生33000餘人。 在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臨床醫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基礎醫學為支撐學科)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學校建有一支以院士、「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和省部級突貢專家為帶頭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940人,其中教授288人、副教授58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88人、碩士學位的86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學者」特聘崗位教授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9人,兼職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379人。 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建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及研究基地31個,其中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山東省重點學科10個、山東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 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學校以教育教學為中心。近年來,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品牌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精品課程19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1門,省級雙語示範課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山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學校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5人;主持國家級教研教改課題6項,省部級課題45項,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獲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研究成果獎45項。 重視科研工作學校重視科研工作。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15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7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項、省部級科研獎勵143項、國家發明專利53項;學術論文被SCI、EI、ISTP收錄1558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214部;主辦《中國粉體技術》、《中華腫瘤防治雜志》、《濟南大學學報》等8種學術期刊。 學校校園佔地200萬平方米(3000畝),校舍建築面積92萬余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9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7億元。圖書館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藏書及電子文獻近400萬冊,期刊14149種,引進和自主開發大型網路資料庫總容量達到16T。擁有現代化的校園計算機網路和數字化校園環境。 辦學理念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擴大與國外教育機構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學者互訪、學術交流、合作辦學等多種方式與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韓、新等國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165名知名學者受聘擔任我校客座教授。 近年來,濟南大學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學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建成一所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有特色的國內外知名大學。 編輯本段學院設置
⑺ 濟南章丘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和訂閱號哪個好
這要根據您的需求而定。
訂閱號:多為媒體或個人,功能類似於報紙雜志,提供新聞信息、娛樂趣事;
服務號:多為企業或組織,側重服務類交互。
訂閱號是通過吸引更多的閱讀者、粉絲,後期通過廣告等形式實現變現。
服務號是通過更多的功能介面,來提高企業或組織的管理、服務能力。
⑻ 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領導信息
鄒衛平,男,漢族,一九五四年五月生,山東淄博人,中共黨員,博士,高級經濟師。一九七零年八月參加工作,歷任濟南鋼鐵廠工人、團委幹事,共青團濟南市委辦公室秘書、副主任、主任,調研室主任、團市委常委,中共濟南市委辦公室綜合科秘書,中共濟南市委研究室副科長、科級秘書,市委辦公室秘書科科長,市委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主任、機關黨委書記,章丘市政府副市長、濟南舜耕山莊總經理、黨委書記(正局級),中共濟南市委副秘書長,濟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局長、黨委書記。曾先後就讀於中央團校(中央青年幹部管理學院)、山東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國家行政學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現任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
著有《硯耘叢著》(上、下冊)、《泉城文化社會辦創新研究》(與趙雪梅合著),主編《泉城人家》、《金石精粹》、《濟南市優秀劇作選》、《濟南歷史人物史傳紀略》、《即合歸心》、《博古擷采》、《濟南跟我逛街》、《舜文化》、《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二卷)、《濟南藝術叢書》(十二卷)、 《何曉錚麵塑藝術》、《愛我泉城——濟南市優秀徵文作品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濟南市優秀讀書徵文作品集》、《這里也是前線——濟南市抗擊非典文藝作品專輯》、《先鋒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文藝作品專輯》、《濟南市文化工作管理服務指南》、《我和我的城市》《好書讓我感動——優秀讀後感作文100篇》、《中石唱念自娛譜錄》、《50年的足跡—紀念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建館五十周年文集》、《濟南圖書館志》、《走向「文華大獎」的<寶貝兒>》,參與編輯《濟南市情》、《濟南吟贊》、《李清照全集評注》、《秋訪美利堅》等專著。
丁濟生,男,漢族,一九五五年六月生,山東省鄒平縣人。一九七五年七月參加工作,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曾任濟南市委宣傳部幹事,濟南市國防教育辦公室副主任、新聞中心副主任,濟南市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副部級巡視員等職。二零零二年九月,任濟南市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現為濟南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濟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王振范,男,漢族,一九五八年六月生,山東高唐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二零零一年八月轉業。歷任南京軍區坦克部隊某部戰士、團政治處書記、宣傳股文教幹事,副政治指導員、宣傳股股長、師宣傳科副營職幹事;山東省濟南軍分區政治部正營職幹事、副團職幹事;長清縣委常委、縣武裝部政委;濟南市委宣傳部幹部處處長。現為濟南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韋辛夷,男,漢族,1956年生於山東濟南。擅長中國人物畫,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1992年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劉國輝教授工作室,為首屆中國人物畫高級研修班成員。現為濟南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書畫學會副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為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被列入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代表作有《鴻蒙初辟》、《蓄須明志》、《馬陵道》、《靈山法會圖》、《在那個夏天》、《小崗村之夜》、《廣陵散》、《懷沙》、《好日子》、《拯救希望》等。曾兩次榮獲國家專業美展銅質獎,一次部級二等獎,六次省級專業一等獎。1998年榮獲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國畫家獎」;1999年被中國文聯評為全國百名傑出畫家。其創作風格凝重奇譎,具感染力和人文內涵。被譽為「融古今中外於一體,得詩文史輿之四味」的實力派畫家。其水墨小品恬淡雋秀、意韻悠長。曾出訪德國、法國、俄羅斯、韓國、埃及、越南等國家進行藝術考察交流活動。出版美術專著《佔有空間·韋辛夷水墨人物畫創作心跡》、《當代中國畫精品集·韋辛夷》、《金手指美術自學叢書·寫意人物》、《寫意古裝人物·仕女篇》、《寫意古裝人物·鍾馗篇》、《中國畫名家叢書人物名家·韋辛夷》、《名家·韋辛夷畫高士》。出版文集《提籃小賣集》等。
鄧寶金,女,1958年8月生,山東莘縣人,中共黨員,雜技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九屆、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次全國文代會代表、第七次全國文代會主席團成員,第八屆中國文聯委員。
曾獲英國第十一屆世界雜技錦標賽、巴黎第十屆世界「明日」雜技馬戲大賽、朝鮮「四月之春」藝術節金獎。首屆中國雜技終身成就獎「百戲獎」獲得者,山東十大文化名人,中國雜技金菊獎評委會委員。先後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屆泰山杯終身成就獎」、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泰山文藝獎—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候選人。
現為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山東省雜技家協會主席、濟南市雜技家協會主席,濟南市雜技團黨支部書記、團長。
沈承俊,字伯楊,男,漢族,1954年8月生,山東章丘市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宣傳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刻字委員會委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任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
酷愛書法藝術,數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重視傳統書法的繼承,擅行草書,取法「二王」和米元章以及孫過庭、王鐸等。近年來又對章草、魏碑、敦煌遺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書法創作實踐中,善於把握行筆中的提按使轉,線條流暢,結體嚴謹,富有彈性,個性鮮明。書法藝術水平循序漸進,特別是在就讀山東省書法家協會與山東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山東省首屆文字訓詁與書法文化方向研究生班後,其素質、學養、書藝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2002年書,法作品榮獲全國首屆新聞出版界書畫大賽三等獎;2004年,刻字、書法作品先後入展全國第五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和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大展;2005年,書法作品入展「三晉杯」全國公務員書法大展。2003年7月,作為《濟南名士系列叢書—美術書法卷》內容之一,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沈承俊書法作品集》。還作為山東省、濟南市書法家代表團成員赴韓國、澳大利亞進行了書法藝術交流。其書法作品被山東大學博物館、山東省黨史館等單位收藏,也多次作為禮品贈予國際友人。
張柯(瀟濼),男,漢族,1957年生,湖南耒陽人,1975年1月參加工作,1978年開始發表文學和新聞作品。先後就讀於山東師大中文專業和省委黨校新聞專業。1984年考入濟南日報社,先後任記者、編輯、部門主任,現任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高級編輯、山東省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副會長。2004年起,先後被聘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濟南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在文匯報、南方周末、北京日報、天津日報、大眾日報、山東文學、《當代小說》等各地報刊雜志上的文學與新聞作品,包括報告文學、散文、雜文、文藝通訊數次被報刊文摘、文摘報、文摘周報、雜文選刊、收藏周報,以及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等全國網站轉載。1995——1999年在濟南日報開辟的雜文、時評專欄《明湖語絲》,於2001年首屆山東新聞名專欄評選中被評為山東省新聞名專欄。文學與新聞作品數十次榮獲文學與新聞獎項。2004年出版雜文集《鱉精不是真經》。發表的文學作品被收入文匯報·筆會文萃《背影是天藍的》等多部文集。研究季羨林有年,發表相關研究文章多篇。2009年出版傳記文學《濟南走出個季羨林》。作品發行首日創濟南圖書市場簽售記錄,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作品被專家譽為文學創作與研究相結合的文本創新之作,評價它「平和、沖淡、睿智、大氣」,「是一部優美、嚴謹、深情的文學傳記」;「作者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對史料的匠心獨運的提煉,鮮活了歷史記憶,讓我們激動在全新的感受之中」;「以季老的一冊生動的文化寫真,讓濟南人又平添一分自豪」。
馬利,女,漢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高級記者。1992年到濟南電視台工作,歷任濟南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記者、製片人、副主任、主任,2006年5月起任濟南電視台總編輯,2010年1月起任濟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濟南電視台台長。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採制播發了大量具有良好社會影響的優秀作品,有30餘件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系列報道《書記大姐—李淑敏》獲得了全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實現了濟南市精品節目生產的突破;《正人先正已—濟南交警塑造新形象》、《循環經濟使濟鋼實現全國同行業成本最低》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參與創作的十多件作品獲得了「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山東新聞獎等。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榮獲了山東新聞界最高獎「泰山新聞獎」、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先後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山東省十佳新聞工作者、山東省「三八紅旗手」、泉城十大傑出青年、濟南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等,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兩次入選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擔任濟南電視台總編輯及台長以來,以新聞宣傳為龍頭,抓管理,求創新,謀發展,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特別是全台節目品質得到較大提升,收視份額和市場佔有率取得新突破。2006年以來,全台先後推出《有么說么新聞大社區》等五十餘檔新欄目,十幾檔欄目獲得山東省十佳欄目稱號。包括第七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展示活動在內的一系列大活動影響大、口碑好。《天下泉城》、《名士濟南》等精品力作反響強烈,「天下泉城」四個字成為濟南市對外宣傳的獨特品牌。
孫鳳文,男,漢族,1964年1月生,山東昌邑人。1984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1988年,在濟南教育學院任教,教授古典文學課程。期間,赴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一年,沐其學風,多所增益。1988年濟南出版社成立後調濟南出版社擔任編輯。期間,連續多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兩次被評為濟南市宣傳系統先進個人,所編輯的《中華史籍精華譯叢》、《中華傳世絕學》、《中國企業集團研究》等30餘種圖書獲省級、華東區及全國優秀圖書獎和編輯獎30餘次,發表專業論文及書評20餘篇。2000—2002年度,榮獲山東省十佳出版工作者稱號。2001年起任濟南出版社副社長。2009年,濟南出版社改制,成立濟南出版有限責任公司,任董事、副總經理。欣逢濟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騰飛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雖能力綿薄,願為此竭盡所能。古人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丁小秋,男,回族,1953年生於北京,1971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現任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書記、院長,濟南市歌舞劇院院長,濟南市演出公司經理。系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戲劇家協會主席。
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兒童藝術這片沃土上。先後組織創作演出了40餘部融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娛樂性、觀賞性為一體的話劇、兒童劇。榮獲國家級獎項20多個,省級獎項70多個。其中兒童劇《寶貝兒》先後榮獲「文華新劇目獎」、「中國人口文化獎」、「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是山東省唯一同時榮獲「文華大獎」和「十大精品」的劇目。
不僅狠抓精品劇目的創作生產,同時努力開拓演出市場,使劇院的演出足跡遍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雲南等全國200多個城市、縣鄉,演出近萬場,並遠赴新加坡、韓國、港澳地區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突出的藝術成就,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榮譽。榮獲中國話劇經營管理金獅獎、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文化部優秀專家,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感動泉城十佳人物,濟南市第七批、第九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第七屆、第九屆黨代會代表,山東省第十屆政協委員,濟南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劉玉棟,男,漢族,1971年9月生,山東慶雲人。中國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濟南市作協副主席。文學創作二級。首批齊魯文化英才,濟南市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濟南市宣傳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作協首批簽約作家。現供職於山東省作協文學講習所。
1993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十月》、《上海文學》、《天涯》等權威文學刊物上發表中短篇小說近百篇;著有長篇小說《天黑前回家》和《年日如草》;中短篇小說集《我們分到了土地》、《公雞的寓言》、《火色馬》和《鋒刃與刀疤》,共計200餘萬字。中短篇小說曾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選刊轉載,並多次入選《年度中國最佳中篇小說》、《年度中國最佳短篇小說》、《中國中篇小說年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選》、《中國短篇小說精選》、《中國中篇小說經典》、《中國短篇小說經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新世紀中國短篇小說排行榜》、《新世紀華語作家作品十年選》、《30年改革小說選》、《新世紀獲獎小說選》、《中國小說排行榜——榜上榜》等重要選本。
2002年,中篇小說《我們分到了土地》獲得首屆齊魯文學獎;2005年,短篇小說《給馬蘭姑姑押車》獲得第二屆齊魯文學獎。短篇小說《給馬蘭姑姑押車 》和《幸福的一天》分別登上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和「2004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小說集《我們分到了土地》獲山東省優秀圖書獎。
參加了魯迅文學院首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和上海首屆作家研究生班學習。
杜華,女,漢族,1956年5月生,北京人,一級美術師,現任濟南畫院院長。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委員、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大展,如: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畫院院長中國畫新作展》、《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四屆工筆畫展》、《新人新作展》。雕塑《乾坤》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山東展區一等獎,作品《五星紅旗-為你自豪》入選《第七屆全國體育美展》並獲山東展區一等獎。《荷塘香遠》等作品被中南海、中央警衛局、山東大廈、青島美術館等收藏,作品《荷韻》被毛岸青、邵華永久珍藏。
多次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納米比亞、韓國、保加利亞、德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並有百餘件作品被收藏。
90年代應法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學院邀請作高級訪問學者,並獲法國政府獎學金留學法國。歸國後又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作高級訪問學者,研究運用新的材料和技法,把東方傳統繪畫的技巧與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方法完美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慈建國,男,漢族,1967年3月生,山東濰坊人,研究生,中共黨員。先後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山東省黨校函授幹部學院。1986年12月參加工作,曾任職濟南市歌舞團、濟南市兒童劇院副院長。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聯委員,山東省曲藝家協會理事。現任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兼職副主席,濟南市曲藝團支部書記、團長,濟南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濟南明湖居演藝公司總經理。
先後參與創作曲藝劇《泉城人家》、《茶壺就是喝茶的》、《索衣哥尋妻記》、《明湖曲韻》,曲藝晚會《齊風魯韻不了情》、《走進12365》、《消防法規進萬家》、《兩岸同曲》、《泉城您好》、《齊風魯韻台北行》、《紅十字在行動》、《交通法規進萬家》、《武松劇場》,電視欄目《泉水人家》,電視曲藝大賽《曲山藝海鎮江湖》、《山東快書英雄會》、《全國幽默曲藝邀請賽》、《草根明星爭霸賽》。曾先後出訪韓國、法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劇團和個人先後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牡丹新人獎,第十三屆人口文化金獎,第五屆中國曲藝節優秀節目獎,首屆法國曲藝節銀獎,全國幽默曲藝邀請賽金獎,中國寶豐馬街書會一等獎,山東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泰山文藝獎一等獎,全國曲藝工作突出貢獻者,山東省「德藝雙馨」優秀中青年文藝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