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效禹期刊
Ⅰ 山西省交城中學的交中歷史
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戰勝利後,縣人深感教育落後之不興,遂萌生創辦中學之意。次年春,我縣熱心教育事業的丁效禹、石善聽、王德修、安天明、閻士峰、王子華等以及旅並同鄉會喬家財、邢連城、侯乃文、梁映峰、岳望衡等有識之士,目睹家鄉文風不振、人才缺乏現狀,互相聯絡、積極倡導、奔走呼號籌措資金,為興辦我縣中學竭盡全力。又加上縣內教育界人士的再三呼籲,舉辦中學的主張得到了縣長張克寒和駐軍的支持,決定創辦交城縣立初級中學,並由張克寒擔任名譽校長。校址選在城內東正街文廟內。丁效禹先生出任校長帶領師生艱辛地度過了解放戰爭年代,為交城中學的發展邁出了第一步。
解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亟需大量人才,交城中學經過重新整編又繼續招生,先後送走了四個簡師班,共畢業230人。
一九五二年,交城中學正式招收了解放後的第一批初中生,共三個班。至此,交城中學走上正軌,穩步前進。
五十年代的交中,除認真抓教學外,很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特別是「五愛道德」(即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活動的開展,使學校呈現出淳樸的校風和一派興旺景象。
五十年代後期,學校在三面紅旗的影響下,師生邊學習邊勞動,多次參加大煉鋼鐵,深翻土地,修築水庫等大型集體活動,打破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一九六零年,交城中學首次設立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領導、教師的辦學熱情更加高漲。特別是學雷鋒活動的開展,更加推動了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多次受到晉中專署的表彰,特別是高中教育是晉中地區的一面旗幟。
一九六六年學校開始捲入了文革十年動亂中,教育教學受到了嚴重干擾。但在後期的開門辦學中,學生除了學習必要的書本知識外,參加學工、學農、學軍等活動,也學到了各種豐富的生產知識。
進入八十年代,交中逐步恢復昔日的教研、教學之風,並率先實行了教職工聘任制,激發了教職工的積極性,教學成績年年攀升,辦學規模有所擴大。
九十年代,學校實行了教學管理年級負責制,並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試驗,多次受到省教委表彰。學生的總體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成績在呂梁連年奪魁。
新世紀到來,學校緊跟教育改革形勢,穩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民主管理,更加註重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爭當師德標兵」活動。2004年教育教學成績實現了跨越式的提高。交城中學成為呂梁市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子。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投資建設交城中學新校園。
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全縣人民的熱切關注下,經過兩年多的學校施工,投資1.14億元的交城中學新校園勝利竣工。2007年9月1日,交城中學實現了整體搬遷。
交城中學的前景必將更加輝煌燦爛。
Ⅱ 交城中學的交中歷史
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戰勝利後,縣人深感教育落後之不興,遂萌生創辦中學之意。次年春,我縣熱心教育事業的丁效禹、石善聽、王德修、安天明、閻士峰、王子華等以及旅並同鄉會喬家財、邢連城、侯乃文、梁映峰、岳望衡等有識之士,目睹家鄉文風不振、人才缺乏現狀,互相聯絡、積極倡導、奔走呼號籌措資金,為興辦我縣中學竭盡全力。又加上縣內教育界人士的再三呼籲,舉辦中學的主張得到了縣長張克寒和駐軍的支持,決定創辦交城縣立初級中學,並由張克寒擔任名譽校長。校址選在城內東正街文廟內。丁效禹先生出任校長帶領師生艱辛地度過了解放戰爭年代,為交城中學的發展邁出了第一步。
解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亟需大量人才,交城中學經過重新整編又繼續招生,先後送走了四個簡師班,共畢業230人。
一九五二年,交城中學正式招收了解放後的第一批初中生,共三個班。至此,交城中學走上正軌,穩步前進。 五十年代的交中,除認真抓教學外,很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特別是「五愛道德」(即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活動的開展,使學校呈現出淳樸的校風和一派興旺景象。
五十年代後期,學校在三面紅旗的影響下,師生邊學習邊勞動,多次參加大煉鋼鐵,深翻土地,修築水庫等大型集體活動,打破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一九六零年,交城中學首次設立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領導、教師的辦學熱情更加高漲。特別是學雷鋒活動的開展,更加推動了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多次受到晉中專署的表彰,特別是高中教育是晉中地區的一面旗幟。
一九六六年學校開始捲入了文革十年動亂中,教育教學受到了嚴重干擾。但在後期的開門辦學中,學生除了學習必要的書本知識外,參加學工、學農、學軍等活動,也學到了各種豐富的生產知識。
進入八十年代,交中逐步恢復昔日的教研、教學之風,並率先實行了教職工聘任制,激發了教職工的積極性,教學成績年年攀升,辦學規模有所擴大。
九十年代,學校實行了教學管理年級負責制,並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試驗,多次受到省教委表彰。學生的總體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成績在呂梁連年奪魁。
新世紀到來,學校緊跟教育改革形勢,穩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民主管理,更加註重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爭當師德標兵」活動。2004年教育教學成績實現了跨越式的提高。交城中學成為呂梁市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子。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投資建設交城中學新校園。
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全縣人民的熱切關注下,經過兩年多的學校施工,投資1.14億元的交城中學新校園勝利竣工。2007年9月1日,交城中學實現了整體搬遷。
Ⅲ 喬家才的人物生平
1906年4月3日出生在山西交城義望。他從小聰慧,好學, 5歲時即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
1912年,6歲時入村裡私塾讀書,14歲娶交城鄭村郭同梅為妻,16歲入交城縣立高小學習,連續三年全校第一。一生成就,受益於王槐卿老師教導。
1924年,18歲時考入太原平民中學,該校是由北京大學畢業的山西籍國民黨同志所創辦。因此,有機會認真閱讀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對國民革命有了深刻的認識並與於1924年冬加入了中國國民黨,次年他受命負責秘密組織了國民黨交城縣黨部,發展了常芝青等很多家鄉的進步青年。 1926年,21歲時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他決定違背家父的意志,不去留洋,也不去經營祖業,而是報考了黃埔軍校(第六期)。從此,他棄家從軍,棄文從武,走上了為復興中華民族而奮斗終身之路。他將自己的名字「財」改為「才」,以表參加革命的決心。
1939年,抗日組織遭敵人破壞,日寇追捕喬家才未遂,派漢奸長期留守北平家中,守株待兔,並將其妻郭同梅押往沙灘北大紅樓地下室日本憲兵隊,施以酷刑,妻受盡折磨,竭近死亡。
1940年,在重慶任督查室主任。
1941年,在太行山抗日,打游擊,任27軍軍長范漢傑的高參,軍統少將晉東南站站長。在太行山抗日兩年中,晉東南站由原來的11人發展到100多人;炸毀敵人碉堡,卡車,火車,橋梁,煤井,焚燒倉庫,打死日寇,繳獲槍支彈葯,割獲電話線等各種各樣的戰利品。年終評比晉東南站獲得第一名。
1943年,在西安任國民政府陝西緝私處處長。緝私處是杜絕走私,增加稅收的機構。在他任職期間稅收增加近十倍,有力地支持了抗戰所需經費,同時,打倒了一個大貪官。
1944年,在洛陽任軍統局華北辦事處主任;第一戰區晉冀豫邊區黨政軍工作總隊隊長,戰斗在抗日的最前線。
1945年,任中美合作所陝壩第四訓練班副主任;中央警官學校北平特警班副主任。
1946年,抗戰勝利後,任山西肅奸專員。為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他籌資30兩黃金,並致函在交城縣的丁效禹先生,請他用此款建立交城中學,為建交城中學立下首倡之功。現在交城中學已是山西省的重點學校,培養了大量人才。
1947年,赴美考察,一年後回國,擔任保密局北平站站長,並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山西交城的代表,出席了第一屆國民大會。 1948年7月1日,在北平遭保密局局長毛人鳳陷害,逮捕入獄,家被抄,以無期徒刑的名義押解台灣。從此妻離子散天各一方。在台灣繼續坐牢,坐的是黑牢;即不允許任何人探監,與世隔絕。入獄前曾是健康的壯年,九年的牢獄已折磨的眼花耳聾頭發白,行走不便,成了花甲老人。在獄中為了記載真實的事件,讓世人知道中華兒女為民族國家的存亡而戰所做出的獻身,為歷史作證,在沒有筆墨、紙張等非常艱難的情形下,撰寫了抗日回憶錄《關山煙塵記》。香港私立美江大學,確認此書乃最佳報道文學,特授予喬家才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1957年,毛人鳳患癌症,數次開刀終死。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害人的下場。毛人鳳死了,喬家才無罪出獄。出獄後的數月中,每日都有好友及其學生宴請,大家為他鳴冤,為他祝賀,充分體現出其威望。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喬家才托在美國的朋友回大陸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經過三個春秋,方才找到。此時,妻子郭同梅已於1966年9月19日文革初期被逼含冤而死。
1981年至1987年間,喬家才四次分別與六弟、兒女、女婿、外孫女、外孫、團聚在香港。
1991年7月1日,經過40年磨難,終於回到北京。在北京,受到國家有關領導人的歡迎與接見,並在北京的釣魚台宴請全家,在宴會上,他說:「我為復興中華民族參加了革命。然而,毛人鳳陷害我,使我妻離子散,蒙冤受難。今天,我回到北京,與家人團聚,看到四個兒女及其家人,他們事業有成,…都立足於社會,服務於人民,我心足矣!我一生最愧疚的,是未盡到丈夫的責任及對子女的教養,反使他們受我之累,擔驚受怕,貧苦交加,歷盡千辛萬苦,艱苦掙扎。今天,他們的生活好了,我十分欣慰」。在北京住一個月,感慨萬千。回台灣之後寫了《北京來去》,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並積極促進海峽兩岸三通,祖國統一,以造福於民。
在台灣,身為資深國大代表的他,參加了退休前最後一屆「國民代表大會」。在會上,代表們一致選舉他就任為大會主席團主席。
1994年5月21日夜,喬家才在台北,無疾而終,在臨終當日,接待好友暢敘,欣然親自送客,未有倦容,深夜溘逝。享年90歲。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南京第一總隊(1928年4月23日至1929年5月15日)
入伍生:1926.8.1考入第六期,4000多人 2個團,第一團,第三營,11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