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期刊標注
參考文獻在正文中的標注法
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後順序用阿拉伯字連續編碼,並將序號置於方括弧中;
2) 同一處引用多篇文獻時,將各篇文獻的序號在方括弧中全部列出,各序號間用「,」;
3) 如遇連續序號,可標注起訖號「-」 。
示例:張三[1]指出……李四[2-3]認為……形成了多種數學模型[7,9,11-13]……
4) 同一文獻在論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編1個號,引文頁碼放在「[ ]」外, 文獻表中不再重復著錄頁碼。
示例:張××[4]15-17……;張××[4]55……; 張××[4]101-105…….
參考文獻標注要求用中括弧把編號括起來,至今我也沒找到讓Word自動加中括弧的方法,需要手動添加中括弧。
在文檔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獻時,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獻時需要製作章節附註,再次引用此文獻時點【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選「章節附註」,引用內容為「章節附註編號(帶格式)」,然後選擇相應的文獻,插入即可。
解決的方法似乎有點笨拙。首先刪除章節附註文本中所有的編號(我們不需要它,因為它的格式不對),然後選中所有章節附註文本(參考文獻說明文本),點【插入|書簽】,命名為「參考文獻文本」,添加到書簽中。這樣就把所有的參考文獻文本做成了書簽。在正文後新建一頁,標題為「參考文獻」,並設置好格式。游標移到標題下,選【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為「書簽」,點「參考文獻文本」後插入,這樣就把參考文獻文本復制了一份。選中剛剛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體字型大小等,並用項目編號進行自動編號。
到這里,我們離完美還差一點點。列印文檔時,章節附註頁同樣會列印出來,而這幾頁是我們不需要的。當然,可以通過設置列印頁碼范圍的方法不列印最後幾頁。這里有另外一種方法,如果你想多學一點東西,請接著往下看。
選中所有的章節附註文本,點【格式|字體】,改為「隱藏文字」,切換到普通視圖,選擇【視圖|腳注】,此時所有的章節附註出現在窗口的下端,在【章節附註】下拉列表框中選擇「章節附註分割符」,將默認的橫線刪除。同樣的方法刪除「章節附註延續分割符」和「章節附註延續標記」。刪除頁眉和頁腳(包括分隔線),選擇【視圖|頁眉和頁腳】,首先刪除文字,然後點擊頁眉頁腳工具欄的【頁面設置】」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上點【邊框】,在【頁面邊框】選項卡,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本節」;【邊框】選項卡的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段落」。切換到「頁腳」,刪除頁碼。選擇【工具|選項】,在【列印】選項卡里確認不列印隱藏文字(Word默認)。
2.對話框中選擇「章節附註」,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選「節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後不是阿拉伯數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字。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章節附註的編輯欄:
10.在章節附註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章節附註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章節附註延續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了,選中它,刪除。
存在一個小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
1,單擊要插入對注釋的引用的位置3。
2,單擊「插入」菜單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類型」框中,單擊「腳注」或「章節附註」。 (加粗者為首選)
4,在「引用哪一個腳注」或「引用哪一個章節附註」框中,單擊要引用的注釋。
5,單擊「引用內容」框中的「腳注編號」或「章節附註編號」選項。
6,單擊「插入」按鈕,然後單擊「關閉」按鈕。
不過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編號實際上是對原引用標記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刪除或移動了注釋,Word 將在列印文檔或選定交叉引用編號後按 F9 鍵時更新交叉引用編號。
『貳』 論文文獻引用怎麼標注
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標注在文檔結尾。
參考文獻類型及文獻類型,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
專著M ; 報紙N ;期刊J ;專利文獻P;匯編G ;古籍O;技術標准S ;
學位論文D ;科技報告R;參考工具K ;檢索工具W;檔案B ;錄音帶A ;
圖表Q;唱片L;產品樣本X;錄相帶V;會議錄C;中譯文T;
樂譜I; 電影片Y;手稿H;微縮膠卷U ;幻燈片Z;微縮平片F;其他E。
(2)論文期刊標注擴展閱讀
列印文檔時,章節附註頁同樣會列印出來,而這幾頁是我們不需要的。當然,可以通過設置列印頁碼范圍的方法不列印最後幾頁。這里有另外一種方法,如果你想多學一點東西,請接著往下看。
選中所有的章節附註文本,點「格式|字體」,改為「隱藏文字」,切換到普通視圖,選擇「視圖|腳注」,此時所有的章節附註出現於窗口的下端,在「章節附註」下拉列表框中選擇「章節附註分割符」,將默認的橫線刪除。同樣的方法刪除「章節附註延續分割符」和「章節附註延續標記」。
『叄』 論文里的參考文獻怎麼標注
參考文獻是根據GB/TB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適用於「著者和編輯編錄的文後參考文獻,而不能作為圖書館員、文獻目錄編輯者以及索引編輯者使用的'文獻編著錄規則」。參考文獻的書寫樣式不可隨意更改,要按照標准仔細地進行排版。
參考文獻的編寫順序是按照論文中引用文獻的順序進行編排,採用中括弧的數字連續編號,
依次書寫作者、文獻名、雜志或書名、卷號或期刊號、出版時間。
參考文獻的書寫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參考文獻的全形和半形問題。其實很簡單,英文標點+半形;中文標點+全形。可以自己試一下全形和半形的差別在哪,其實就是字元問題,全形字元占兩個位元組,半形是佔一個。另外我們要了解一下關於參考文獻都有哪些類型。一共是分為16種類型,如下圖所示。
其中對於專著、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其文獻類型標識建議採用單字母「A」;對於其他未說明的文獻類型,建議採用單字母「Z」。
我們可以具體的學習一下參考文獻格式
[序號]期刊作者.題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頁碼.
[序號]專著作者.書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
[序號]論文集作者.題名〔C〕.編者.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
[序號]學位論文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文獻題名〔P〕.國別:專利號.發布日期.
[序號]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序號]報紙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序號]報告作者.題名〔R〕.報告地:報告會主辦單位,年份.
[序號]電子文獻作者.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文獻出處,日期.
相信這些大家都很清楚怎麼用,參考文獻的書寫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其中有幾個小點也許一直被同學所忽略,小編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第一,文獻中的英文名字不可進行縮寫,一定要寫正確的人名稱呼。第二中文和英文參考文獻書寫並不相同。中文的作者一般是「姓+名」;而英文參考文獻是採用「姓,名.」的方式。第三,如果引用的中文文獻作者有多個,一般是採用前三位作者署名,第三位作者後面添加等字;英文文獻則採用,「姓,名,and名姓」的方式進行書寫,除第一位以外,都按照正常順序寫。第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注意無意間的空格,尤其是在書寫英文的參考文獻當中。第五,參考文獻要按照論文引用文獻順序依次書寫,這樣論文的整體比較嚴謹,也不會混亂。
『肆』 參考文獻的標准格式 引用別人的畢業論文怎麼標注
參考文獻格式為:[序號]+著作作者+篇名或書名等+參考文獻的類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頁碼(或頁碼范圍)」。
引用別人的畢業論文的標注格式為(畢業論文類型為學位論文[D]):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D].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起止頁碼(可選).
舉例如:
[11] 張築生.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D].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研究所, 1983:1-7.
(4)論文期刊標注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一般來說,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後參考文獻中列出。
多次引用的文獻,每處的頁碼或頁碼范圍(有的刊物也將能指示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分別列於每處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處,置於方括弧後(僅列數字,不加「p」或「頁」等前後文字、字元;頁碼范圍中間的連線為半字線)並作上標。
作為正文出現的參考文獻序號後需加頁碼或頁碼范圍的,該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作上標。作者和編輯需要仔細核對順序編碼制下的參考文獻序號,做到序號與其所指示的文獻同文後參考文獻列表一致。另外,參考文獻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准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