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三維建模期刊

三維建模期刊

發布時間: 2021-03-15 01:27:08

A. 3d列印技術是什麼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列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列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列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後,通過電腦控制把「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這列印技術稱為3D立體列印技術。

「3D列印」其實不像聽起來那麼神秘,就是應用計算機軟體設計或實物三維掃描,把獲取的數據導入特定的快速成型設備(俗稱3D列印機),通過添加式構造法逐層「列印」出產品。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將實際物體沿某一坐標軸進行分層處理,將三維物體進行虛擬化的切片,得到無數個二維界面,由此形成每層截面的二維數據。然後再按照特定成形方法和技術每次只加工一個截面,並將多個截面自動疊加,這一過程反復進行,直到所有的截面加工完畢生成3D實體原型。

打個比方,3D列印就像蓋房子,一層層往上壘「磚」砌「牆」,只不過用的不是方磚水泥,而是工程塑料、粉末、尼龍、光敏樹脂,甚至是金屬、陶瓷等不同材料。3D列印技術目前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文物復制、醫療器械、建築、教育、航空航天、文化創意等。該技術代表了未來製造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方向。

(1)三維建模期刊擴展閱讀:

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負責人表示,3D列印技術是製造方式和手段的革命化創新,代表著未來製造業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也會使生活更豐富多彩。目前,3D列印較多用於機械製造業領域設計的驗證階段,可大大節省工業樣品製作時間,縮短研發周期,降低以往在設計驗證中因開模具所耗費的時間和資金成本。

3D列印技術的前景無疑令人神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電腦顯示器可以在幾小時內被「列印」出來;飛機機翼壞了可以利用3D列印技術再製造一個;在醫療領域,可以「列印」器官挽救生命……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比洛克·霍什內維斯甚至說,給他兩年就可以列印出一幢房子。

B.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1.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項,其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項;地質調查項目4項,其他工程和市場服務類項目8項。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檢索論文14篇,中文SCI/EI檢索論文7篇。現有固定工作人員21人,客座研究人員1人,引進碩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後1名;在讀研究生3名。組織召開學術會議2次,學術委員會會議1次,參加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7人次。

與萬那杜氣象與地質災害局達成「萬那杜典型俯沖區地應力分布特徵研究」合作協議,並開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俯沖帶上實施了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獲取了板塊俯沖過程中地應力變化特徵,為研究其與伴生地震的關系積累了數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持續開展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構建了首都圈地應力實時監測網;在新加坡南北傳輸電纜隧道開展了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標志著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技術得到國際認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檢查力學所在新加坡地應力測量的試驗現場

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有技術人員27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4人;碩士生導師5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1人,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實驗室發表各類論文4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EI檢索論文3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25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12人次。畢業碩士1名,韓占濤副研究員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為期一年的考察和學習。

2013年,實驗室負責開展了地調項目「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綜合研究」、環保部公益項目「華北平原典型區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與防治分區方法研究」、環保部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子課題「典型農業區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水利部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專項研究專題「區域淺層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等多項,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嵌段聚合物懸浮納米零價鐵在復雜孔隙含水層中的運移研究」、地調項目「油氣勘探的現代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研究」、地方合作項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吳橋分公司廠區及原滲坑對擬建吳橋水庫污染風險調查評價」並通過驗收。

天津薊縣某復合有機污染場地直推鑽探土壤以及多級監測井取樣

3.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元素微區與形態分析重點實驗室

2013年是實驗室建設的第一年,承擔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公益性行業專項3項,地調項目6項,其他項目3項,累計經費2050萬元。發表論文22篇,其中英文SCI檢索論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訊作者),中文SCI檢索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11篇;獲批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2名、碩士8名;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大四學生4名。參加了所重點實驗室建設及研究進展交流會,實驗室研究方向、目標、組織機構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領導和專家對實驗室在擴充微區原位同位素分析技術能力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5名成員在部系統培訓班上作技術講座;邀請了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和法國CAMECA公司的專家進行微區分析技術和儀器講座;承擔了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新購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線性范圍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等投入運行。

成功研製多軸可調精確定位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樣機,並初步建立了Li、B、K等輕元素的定性與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應用於橄欖石、輝石等單礦物中單個熔體包裹體LA-ICPMS分析方法;採用均相沉澱和鋶鎳試金技術制備的含貴金屬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區分析校準標樣的均勻性和實用性得到國際相關專家的好評;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測定天然水樣品中無機砷形態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研製成功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原位分析系統(樣機)

4.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表層碳—汞地球化學循環重點實驗室

2013年,通過對我國150萬平方千米不同時期(20世紀80年代與2000年間)土壤有機碳密度的計算顯示我國西南、華中、華東、西北和華北的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匯,而東北和華南的為負值,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源。20年間,全國主要農耕區0~20厘米土壤有機碳庫累計增加358.5Tg。

我國主要農耕區表層土壤碳源匯變化圖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與全球升溫的預測模型。預測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我國紅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澤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碳為519Tg,相當於我國2010年固體化石燃料燃燒釋放量的31.7%。

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在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情況下,土壤有機碳釋放的CO2

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塌陷防治重點實驗室

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

2013年,實驗室共承擔項目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地調計劃項目1項、工作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5項,公開發表論文8篇。派團參加第13屆岩溶塌陷國際會議;邀請客座研究員、瑞典MALA公司(中國)和SenseFly公司專家開展鑽孔雷達探測、無人飛機應用等方面的學術交流;協辦「岩溶環境問題與對策學術討論會」;組織「岩溶塌陷調查技術方法討論會」以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在我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趨勢與對策分析、岩溶塌陷調查和防治系列規范編寫、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開發和大型礦山疏干區岩溶塌陷動力變化規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進展。

鑽孔雷達和無人機培訓

6.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項,地質調查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其他3項。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外8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篇,SCI及EI檢索論文共5篇;出版專著2部。有固定人員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7人;實驗技術人員3人,管理人員3人。流動人員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開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2013年年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參加了AAPG年會,發表摘要4篇,並作學術報告;參加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發表會議論文2篇;參加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中國石油地質學術年會和全國沉積學大會。承擔了與吉爾吉斯斯坦合作項目「中吉天山成礦帶成礦構造背景對比研究」。

採用淺表層構造變形的地面調查與深部構造的重磁電震聯合反演解釋相結合,釐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緣3個一級變形單元和8個二級變形區。首次在黔中隆起東部中三疊統發現了透鏡狀油砂體,說明黔中隆起這一大型古隆起帶是油氣運移的有利聚集區。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組內發現了厚度大於50米的黑色炭質泥頁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氣地質條件需要重新認識。證實了柴達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發育良好的烴源岩,是一個新的烴源岩層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7.中國地質科學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就鹼性Os稀釋劑的制備標定和存在問題、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處理、Re-Os同位素稀釋劑標定、低含量Re-Os定年標准物質預研究、岩石樣品Os同位素精確測定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討論;實驗室成員前往英國杜倫大學和開放大學開展學術交流,邀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來講學。實驗室繼續加強標准物質的研製,富鈷結殼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標准物質及銅鎳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標准物質(GBW04477)獲批成為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近年來,實驗室在富有機質地質樣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實驗室成員訪問開放大學

實驗室成員訪問英國杜倫大學

實驗室成員與美國來訪學者

8.中國地質科學院年輕沉積物年代學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14項,包括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1項,地調項目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獲批各類科研項目7項,其中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出版專著1部。引進人才2名,培養碩士2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人員1名。舉辦學術會議1次,參加學術會議、出訪及邀請專家進行學術討論共計20餘人次。新建了獨立的植硅體實驗室、總有機碳/總碳實驗室。

陽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層火山灰層分布特徵及年代地層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選擇梨益溝等六個剖面進行了樣品採集和年代及環境指標測試分析工作,對地層沉積序列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基本建立了五龍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體上為風成相沉積,反應的氣候以冷干、涼濕為主,主要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古氣候冷暖旋迴,每個旋迴又包括了若干個次一級冷暖干濕旋迴。

包頭市麻池鑽孔第四紀地層綜合研究取得進展。首次在河套地區實施的貫穿第四系的第四紀標准鑽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及古氣候、古環境演變序列。

回灌試驗場地層對比圖

梨益溝剖面采樣

承辦2013年孢粉學術會議

9.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期,依託單位為礦產資源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有固定人員39人,其中研究人員36人、技術人員1人、管理人員2人;客座人員9人。

2013年2月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業大學校長徐樅巍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共同為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資源重大需求,開展重要成礦帶地質過程與三維結構探測,礦集區立體探測與三維建模技術,區域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和深部礦床勘查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通過深部探測技術進步和理論創新促進深部資源的持續發現,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和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3年5月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審查會在合肥工業大學召開

2013年,在研項目89項,包括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國土資源部項目3項、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依託單位項目7項、其他項目52項;經費總額4412萬元。發表論文99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4篇,E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1部;申請專利5項。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圖(建模)思路和技術流程,實現了獅子山—銅官山礦田地殼結構的「透明」化;建立銅陵礦集區綜合找礦標志,提出深部成礦預測靶區;通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及典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發現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發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漿底侵的地震學證據,證實存在多級岩漿活動,詮釋了巨型成礦帶成岩成礦的動力學成因;獲得了銅陵、廬樅礦集區3D結構框架,對區域構造變形、岩漿系統結構提出了一批新認識、新觀點,揭示出重要岩體和控礦地質體的空間分布,為深部找礦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鑽探獲得重大找礦線索,廬樅礦集區2000米鑽探發現厚度較大的鈾異常,發現4米厚的銅礦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發表。

C. 自學平面設計需要學哪些軟體

要搞平面設計,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這三個軟體都是應該熟練掌握的。這3個軟體可以自學,下載教程,自己做實例來熟練掌握。

想要學好平面設計其實不難最主要是有沒有決心,不妨先用60秒時間來測試下
→點擊測試我適不適合學設計

平面設計是溝通傳播、風格化和通過文字和圖像解決問題的藝術。由於所有知識技能的重疊,平面設計常常被誤認為是視覺傳播或傳播設計。平面設計通過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去創造和組合文字、符號和圖像去產生視覺思想和信息。

學習平面設計,選擇正規的培訓機構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課程配上優質講師,雙劍合璧,學習效果更上一層樓。天琥在全國有800多名實戰講師,採用線下面授教學+線上點評作品結合的方式,推行實戰化教學,讓學員技能跟就業需求無縫接軌。

D. 在線3D設計的底層技術是什麼

電子游戲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衍生出來的一種娛樂方式,受到了人們的追捧。電子游戲由於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與其相關的領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針對電子游戲中的3D游戲場景設計和相關的技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並對3D游戲場景設計中的建模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3D游戲;場景設計;建模技術分析
[文獻類型]:期刊
[文獻出處]:《數碼世界2018年12期 》
[格式]:PDF原版; EPUB自適應版(需下載客戶端)

E. 如何在立體幾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如何在立體幾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教具演示是幫助學生提高感知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具演示不但可在講授新概念時進行 ,在定理的證明 、例題的講解 、反例的尋找等過程都應不適時機地進行演示這種直接了當的教與學不但可大大增加學生的感知 ,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在具體的教學中 ,教師既可利用現成的模型講解 ,也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例如講空間兩條直線的位置 關系時 ,可讓學生利用兩支筆擺出不同的位置關系 。經常進行這樣的動手練習 ,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想像熱情 。
2.學好有關空間形式的基礎知識是空間想像的前提
數學作為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一門學科,幾何學又主要作為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的的一門學科,是學生認識現實世界的銳利武器。幾何學同其他科學一樣來源於實踐,是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與自然界長期奮斗中發展起來的,歐幾里得的《原本》是早期人類對於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中圖形知識的系統認識和總結,是人類對於現實生活空間的直接反映,並用來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
3.加強幾何建模及探究過程, 強調幾何直覺, 培養空間觀念
3.1利用模型實物,培養直觀認識《標准》注重學生經歷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現實的生活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注重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比如, 在第一、第二學段中, 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 從多種角度認識圖形的形狀、大小、變換和位置關系, 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和空間觀念; 第三學段繼續通過觀察、操作、圖形變換、展開與折疊、圖案欣賞與設計等各種形式的活動, 引導學生藉助圖形直觀, 通過歸納、類比等方式探索圖形的性質, 進一步認識圖形及其性質,豐富幾何的活動經驗和良好體驗, 發展空間觀念。教師不妨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規則的和不規則的物體, 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 底面呈六邊形或八邊形的茶葉筒、魔方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 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多觀察各種幾何體和實物圖, 通過大量的模型、實物例子形成對各種幾何體的直觀認識。教材中對一些空間圖形的概念如圓柱、稜柱、圓錐、棱錐等, 只要求能對具體圖形進行識別和判斷, 而通過這些模型、實物, 能帶給學生一種很直觀的感受和認識, 在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數學概念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直觀性教學,利用模型,實物等教具進行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增強感性認識,易於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教授切割型組合體三視圖時,用泡沫塑料自製教學模型,將組合體經切割而成的過程一步步演示出來,邊演示邊進行視圖投影,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參與模型自作,利用橡皮泥、蘿卜、土豆作為自製教具模型的原材料,讓學生自主參與、在自製模型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運用已有知識,結合自己經驗,充分發揮想像,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有利於空間形體能力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3.2培養學生對物體空間形象的觀察力對物體空間形象和投影形象的記憶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觀察力是一種善於全面、深入、正確地認知事物特點的能力。這里所要求的觀察力就是物體空間形象抽象成由基本形體組成的能力以及將基本形體抽象成點、線、面組成的能力。這就要求對點、線、面的性質以及基本形體的結構特徵有正確的理解,熟記它們的命名,做到由名稱就可以喚起它們的表象,在培養學生觀察力時,可充分運用電腦製作三維模型,然後請學生根據「三維模型」畫出三視圖。或教師先畫出物體的三視圖請學生畫出其三維模型。同時要做到有目的,有要求,有步驟,有指導地讓學生深入實際,接觸客觀事物,在實踐中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
4.結合思維訓練, 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各種能力的核心, 通過思維訓練, 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 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 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4.1藉助思維的集中性、收斂性,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空間觀念還必須結合思維訓練一起進行。例如, 可以先設計這樣的系列問題: 正視圖是長方形的立體圖形有哪些?正視圖和左視圖都是長方形並且俯視圖是長方形、圓或三角形的立體圖形有哪? 通過這樣層層推進式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像, 並且進行比較、歸納、總結, 形成一些規律性的結論, 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4.2藉助思維的發散性、廣闊性,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就要讓學生敢於去想, 要給他的想像安上翅膀, 不斷拓展想像的空間。進行充分的想像後, 再讓學生結合擺放實物來不斷糾正自己的想像。實踐證明, 這樣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是行之有效的。
教學過程實際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重視思維過程的展示,引導學生想像,使學生參與空間想像活動過程,不斷學習,領會知識,並逐步運用掌握的知識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停留在空間形象思維的培養上還不夠,還應該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激發思維的創造性,而且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的優劣關繫到他們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也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只有在教學中注重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才有可能提高立體幾何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同時也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為進行良好的素質教育服務。

F. 高分跪求過程建模與系統識別論文 論文要求如下 ,選擇其一 ; 本人郵箱:[email protected]

基於同源建模的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的研究
陳紅梅, 周俊祥
(商丘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針對profile-profile 方法中profile 中出現的數據稀疏問題所採用的數據平滑技術以及對於生成排列過程
中對於新的計分體系所採用的動態規劃演算法,並且在HOMSTRAD 資料庫上進行的排列精度實驗,結果證明採用
profile-profile 方法並結合數據平滑和動態規劃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查詢序列和目標序列的排列精度.
關鍵詞:蛋白質結構預測; 同源建模; 數據平滑
中圖分類號:O 24 文獻標識碼:A
生物信息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它把基因組DNA 序列分析作為源頭,在獲得蛋白質編碼區的信息後進
行蛋白質空間結構模擬和預測,然後依據特定蛋白質的功能進行必要的葯物設計. 因此在生物信息學的研
究中,確定蛋白質序列的功能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 但是在目前已知的蛋白質序列資料庫中,已經根
據實驗測出其結構和功能的蛋白質只佔其中的小部分,遠遠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於是開發自動處理未
知蛋白質序列的方法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1 蛋白質結構預測過程
不同來源或者不同生物功能的蛋白質可能有相似的結構,通常認為序列相似意味著結構相似. 因此,同
源建模法[1-2]就是利用結構已知的家族成員(模板)預測新序列的結構. 同源建模法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識別模擬的模板;第二,目標序列和模板序列的排列;第三,構建模型;第四,構建非保守的loop 區;第
五,安裝側鏈;第六,模型修飾;第七,結構合理性評估.
本文重點討論的內容是採用數據平滑技術提高目標序列和模板序列的排列精度,以及對兩種數據平滑
演算法精度的實驗數據分析.
2 目標序列和模板序列的排列
2.1 排列過程概述
在查詢序列和目標序列的排列[3]這個過程中,通過局部對比排列搜索工具BLAST 獲得了查詢序列的模
板,這里我們將要採用引入進化信息的profile-profile 方法[4]完成雙序列的排列. 首先,通過識別模板的過
程,獲得兩個輸出的頻度profile 和對數profile;接著,在處理中運用數據平滑技術對頻度profile 中出現的數
據稀疏進行平滑並獲得頻率profile;然後,通過獲得的頻率profile 以及對數profile 構建新的計分體系;再者,
通過帶有空位罰分的動態規劃演算法結合所構建的計分體系獲得查詢序列和目標序列的排列;最後,在
HOMSTRAD 資料庫中,測試查詢序列和目標序列的排列的精度並且做出詳細的分析.
2.2 Profile-profile 比對方法
為了提高相關聯蛋白質的檢測質量,對於查詢序列以及模板序列引入進化信息是一種經常被應用的方
法. Profile-profile 比對方法就是這樣一種將序列之間的進化信息考慮在內的一種方法. 在具體應用Profileprofile
比對方法時,不同的profile-profile 方法的本質區別在於如何計算兩個profile 位置之間的分數,其中
profile 是一個向量集,每個向量包含了多序列比對中每種氨基酸在多序列比對的一個特殊位置所出現的頻度.
2.3 數據平滑技術
數據平滑技術[5]是自然語言處理中的重要方法. 對於漢語統計語言模型的構造技術,其研究目的在於:
2009 年9 月
通過對大規模真實語料庫中的詞的上下文同現頻度進行統計,獲取詞的上下文同現概率數據. 對於基於詞的
N-gram 模型來說,根據最大似然估計原則(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詞的上下文條件概率p(wi│wi-1
i-N+1
)被
估計為如公式(1)所示: p(wi│wi-1
i-N+1
)= c(wi i-N+1

wi∑wi i-N+1
, (1)
其中:c(wi i-N+1
)表示詞串wi i-N+1
在訓料文本T 中的出現次數.
基於以上數據平滑技術的介紹,並結合蛋白質結構預測中的profile-profile 方法所生成的頻率profile 和
對數profile,本文選擇了加法數據平滑和Good-Turing 數據平滑技術.
2.3.1 加法平滑Lidstone,Johnson 和Jeffreys 等人提出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數據平滑方法,稱作加法平滑(additive
Smoothing). 它的基本思想是:為了避免零概率問題,將N-gram 模型中每個N 元對的出現次數加上一個常
數δ(0<δ≤1),相應的N-gram 模型參數padd
(wi│wi-1
i-N+1
)計算公式如(2)所示:
padd
(wi│wi-1
i-N+1
)= c(wi i-N+1
)+δ
wi∑(wi i-N+1
)+δ│V│
. (2)
2.3.2 數據平滑的具體應用結合蛋白質結構預測中的profile-profile 方法所生成的頻率profile 和對數
profile,這里主要是基於profile 中的20 個氨基酸的頻度進行的,這里本文假設這20 個氨基酸之間是相互獨
立的. 因此這里我們的模型參數空間為20. 並分別採用兩種數據平滑將頻度profile 進行平滑,而後生成我
們所需要的頻率profile.
2.4 動態規劃技術
在生物信息學中,通常使用動態規劃演算法來獲得兩個序列的比對,在這里採用帶有空位罰分的動態規劃
演算法來獲取目標序列和模板序列的排列.
在這里我們假定採用空位罰分[6],y(g)=-d-(g-1)e,其中:d 為gap-open;e 為gap-extension. 通常在這里e<d.
空位罰分也對應於一個比對的概率統計模型,對於一個給定的序列,在特殊的位置出現空位的概率是空位長
度的函數f(g)與所插入殘基概率的乘積,如公式(3)所示:
P(gap)= f(g)
i in gap 儀qxi
, (3)
公式(4~7)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假設空位的長度與它所包含的殘基類型無關. 這種情況下,當要將空位出
現的概率轉化為對數值進行考慮時,很顯然,這里的qxi
可以忽略不計,可以得出如公式(4)所示:
y(g)=log(f(g)), (4)
這樣,空位罰分就對應於空位長度概率的對數值了,在計算空位罰分時就可以將罰分值累加求和得到總的罰
分值了.
於是我們將有如下演算法描述:
M(i,j)=max
M(i-1,j-1)+s(xi
,yj
),
Ix
(i-1,j-1)+s(xi
,yj
),
Iy
(i-1,j-1)+s(xi
,yj


儀儀儀儀儀

儀儀儀儀儀


Ix
(i,j)=max
M(i-1,j)-d,
Ix
(i-1,j)-e 儀; Iy
(i,j)=max
M(i,j-1)-d,
Iy
(i,j-1)-e 儀;
其中:xi
代表查詢序列中第i 個氨基酸;yj
代表模板序列中第j 個氨基酸;s(xi
,yj
)代表序列中將查詢序列中第i
個氨基酸和模板序列中第j 個氨基酸相比對的分數;Ix
(i,j)代表在模板序列的第j 個位置插入空位時,查詢序
列第i 個氨基酸和此空位相比對時兩序列的最大分數值;Iy
(i,j)代表在查詢序列的第i 個位置插入空位時,模
板序列第j 個氨基酸和此空位相比對時兩序列的最大分數值;M(i,j)代表長度為i 的查詢序列和長度為j 的
模板序列比對的分數值.
2.5 實驗結果
為了對採用profile-profile 方法獲得的目標序列和模板序列的排列結果有一個評價,本文在HOMSTRAD
陳紅梅等:基於同源建模的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的研究-1109-
河南科學第27卷第9期
資料庫中選取了629 對蛋白質序列比對作為標准排
列,將採用profile-profile 方法獲得的目標序列和模板
序列的排列與其進行比較獲得排列的精度作為評價
的指標. 蛋白質序列的排列精度也就是蛋白質目標
序列排列與蛋白質序列標准排列相比較,排列正確的
氨基酸位置所佔的百分比. 如公式(5)所示:
排列精度=
排列正確的比對個數
模板序列長度
. (5)
實驗數據分析比較:採用加法平滑時,在其中的
平滑參數δ 取值不同會得到不同的平滑效果. 我分別
對δ 取0.1,0.25,0.5,0.75,1 這5 個參數時進行實驗,
獲得629 組數據,並抽取30 組數據如圖1 所示.
通過圖1 可以看出,在測試出的排列精度中,參數δ 取0.1,0.25,0.5,0.75 時,他們的精度平均值在δ 取
0.1 時稍大些,而當δ 取1 時,獲得的效果最好.
在測試出的排列精度中,加法平滑(δ 取1)時獲得的效果比未平滑要稍微好一些. 這說明採用的加法平
滑演算法(δ 取1)對於解決profile 中存在的數據稀疏問題還是有幫助作用的. 在對氨基酸出現頻度進行平滑
時,加法平滑(δ 取1)獲得的結果還是有明顯的提高的.
3 結束語
本文首先討論了基於同源建模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基於同源建模的profile-profile 方
法與傳統方法的差別,並介紹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在生物信息學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 隨後文中依次分別介
紹了模板識別、查詢序列與目標序列的排列、構建模型以及結構合理性評估的方法與具體的實現過程.
本文重點介紹了查詢序列與目標序列排列的全過程,而後分別介紹了排列過程中所用到的profile-profile
方法、數據平滑技術以及排列的動態規劃演算法. 最後介紹了排列精度的實驗部分,這里分別對加法平滑取
不同參數的實驗數據進行了比較與分析. 最終得出了在加法平滑(δ 取1)時所獲得的排列精度最大.
參考文獻:
〔1〕 蔣毅恆,白焰,朱耀春,等. 基於遺傳編程的智能建模方法及應用〔J〕. 微計算機信息,2008(3):150-152.
〔2〕 Dayhoff M O,Hunt L T,Schwartz R M. Protein superfamilies〔J〕. Atlas of Protein Sequence and Structure,1978,5(3):9-24.
〔3〕 Jason T L,wang Q,Wu H.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to biological data mining:a case study in protein sequence classific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Boston,
2000:305-309.
〔4〕 程凌鵬,張景強. 伊蚊C6/36 細胞濃核病毒蛋白衣殼三維結構的測定〔J〕. 中國科學:C 輯,2004,34(1):75-79.
〔5〕 王志珍. 蛋白質折疊和分子伴侶〔J〕. 生物學通報,2004,39(5):1-6.
〔6〕 靳利霞,唐煥文. 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簡述〔J〕. 自然雜志,2001,23(4):217-221.
Prediction-Methods Researqch of Protein Structure
Based on Homologous Modelling
Chen Hongmei, Zhou Junx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hangqiu Normal College,Shangqiu,476000,Henan China)
Abstract:Data smooth we use in order to solve data sparseness in profile of profile-profile method and dynamic
programming algorithm of new scoring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alignment. And the experiment of alignment
precision tested in database HOMSTRAD. We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alignment between query sequence and
target sequence effectively by profile-profile.
Key words: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homologous modeling; data smoothing
圖1 不同參數加法平滑排列精度
Fig.1 Alignment precision of addition smoothing
for different parameters
1.200 000
1.000 000
0.800 000
0.600 000
0.400 000
0.200 000
0.000 0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參數取0.1
參數取0.75
參數取0.25
參數取1
參數取0.5
-1110-

G. 三維城市建模相關的重要期刊雜志有哪些

《城市建築》《四川建築》《沈陽建築大學學報》《建築經濟》都是比較專業的學術型刊物
偶是這類雜志的編輯~~

H. 求助《機械設計與製造》雜志今年8月份期刊的封面與目錄圖片或是PDF文件,急用!謝謝! 急 急!

1

基於逆向工程技術的義耳贗復體設計唐斯揚;李彥生;1-2

2

三次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插補演算法的研究陳偉華;張鐵;3-5

3

半掛車牽引座鞍體的有限元模態分析陳秀梧;何仁;5-7

4

基於嵌入式WEB多功能家用機器人控制系統的設計孫進華;蔣梁中;8-10

5

基於AutoCADVBA的直線度和圓度誤差評定軟體的設計李軍;李蘇紅;11-12

6

基於曲率的二維彎曲回彈補償計算方法朱寅;陳振教;阮鋒;周馳;廖娟;13-14

7

SLM激光快速成型設備的設計與開發陳光霞;曾曉雁;15-16

8

基於Pro/E的多頭ZA蝸桿的全參數化設計孫劍萍;湯兆平;17-18

9

散亂點雲的拓撲結構重建演算法的研究倪敏敏;何雪明;薛瑩;鄧楊;19-21

10

鼓風機葉輪過盈配合的有限元數值模擬陳啟明;黃文俊;胡四兵;王鵬亮;於躍平;21-23

11

裝載機側置式油箱的有限元分析與改進設計王虎奇;何海釗;盧海燕;24-25

12

圓柱滾子軸承內圈在冷輾擴有限元分析中毛坯形狀及尺寸的確定閆素倩;楊伯原;張洛平;26-27

13

R型變壓器鐵芯裁剪曲線演算法研究歐陽玉平;郭帥;戴樂寅;28-29

14

齒輪的參數化設計與三維建模的方法研究何幸保;高英武;湯楚宙;羅軍;30-32

15

單缸柴油機噴油系統的模擬計算與試驗研究徐振偉;尹必峰;劉勝吉;李菁;張新;程用科;32-34

16

頂驅動力水龍頭有限元分析與結構優化邱亞玲;賀敏;王維;楊德勝;莫麗;35-37

17

打結器試驗台的設計布庫;萬其號;李岩;黃偉;37-39

18

剪刃側隙對飛剪剪切斷面質量影響的有限元分析王勇勤;吳沙;嚴興春;趙才華;40-41

19

基於葉素-動量理論及有限元方法的風力機葉片載荷分析和強度計算趙峰;段巍;42-44

20

基於原型的義肢機構的創新設計周萬春;周銅;王棟;45-46

21

一種小線段的非對稱S曲線速度規劃與前瞻演算法陳光勝;梅雪松;47-49

22

ITER內饋線支承系統的結構設計與分析傅麗瑩;許賢良;宋雲濤;陳永華;50-52

23

高精度超聲波輔助珩齒裝置設計張秀親;王時英;呂明;53-55

24

襯套離散化建模方法在汽車懸架模擬分析中的應用柳楊;55-57

25

基於VC++的STEP-NC程序生成器研究及實現陳偉雄;姚錫凡;58-60

26

神經網路在冷剪機曲軸優化中的應用梁偉;王傑;王玫;60-62

27

噴炬新模型在平面噴塗軌跡優化中的應用研究龔俊;陸保印;曾勇;63-65

28

新技術在滾切剪機設計中的應用楚志兵;董軍;黃慶學;66-68

29

基於NX的復合機床後處理器開發與應用夏愛宏;戈迎喜;69-70

30

微孔砂輪射流沖擊內外冷卻技術在鈦合金磨削中的應用研究陳曉梅;張德明;靖崇龍;許建偉;周久兵;竇智宇;李志春;71-73

31

混沌粒子群演算法在電液伺服閥優化設計中的應用田婷;賀利樂;74-76

32

復雜曲面零件在線檢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鄧海祥;諸進才;何超傑;76-78

33

三相分離器設計及其應用蔡金龍;韓永嘉;張鵬宇;鄭志;79-81

34

基於灰色關聯理論的作業車間調度中的應用研究孫華;戴躍洪;81-82

35

一種新型工業電加熱器的開發與應用華同曙;丁建寧;譚克;李錦春;83-84

36

基於鍵合圖的多能域耦合系統自動化建模與模擬王中雙;劉德剛;85-87

37

三元催化器的消聲特性研究張兆合;張浩;88-90

38

渦輪增壓器用電液比例閥電磁鐵的研究張宜華;屈盛官;宋現鋒;李小強;夏偉;91-93

39

空氣主動懸架自適應Fuzzy-PID控制研究陳立付;潘公宇;張慶慶;94-96

40

微矩形溝槽熱管傳熱極限模型和實驗研究練彬;歐元賢;97-99

41

點火線圈骨架導線接觸片彎曲設備研製周潘偉;談士力;周濤;100-102

42

一種新型的多足仿生機器人的機構設計與研究臧紅彬;103-105

43

縱向拼焊板V形自由彎曲及回彈模擬研究齊麥順;105-107

44

基於COSMOSWORKS的固定球閥密封比壓的分析研究郝劉峰;彭龑;秦立林;108-110

45

基於UG平台的離心泵葉片的三維幾何建模及優化王宏偉;余學軍;劉小兵;張惟斌;110-111

46

汽車前軸制坯輥鍛工藝分析與三維數值模擬李如雄;王金鋁;112-114

47

基於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機械製造工藝方案選擇時高偉;王優強;孫文麗;114-115

48

基於ANSYS的軸向磁化磁環位置特性的研究賈東方;汪希平;李文鵬;田豐;錢婧;116-118

49

強化傳熱微溝槽圓管壓扁變形過程研究鄧大祥;118-120

50

端面法磨削玻璃時減振技術研究李晉;程全;武良臣;121-123

51

Ni-P-MoS_2化學復合鍍層的制備及自潤滑性能研究曹劍;123-125

52

基於IMAGEWARE風扇葉反求與快速原型製作王小軍;126-127

53

不同工質溝槽式微熱管傳熱性能實驗研究何中堅;周宏甫;128-130

54

基於組件元的機電產品多領域集成方法研究雷春麗;芮執元;131-133

55

溝槽式微熱管彎曲變形特性研究陳偉彬;133-135

56

異形瓶分件供送變螺距螺桿的三維實體建模李軍霞;史榮;姚雲峰;高靜娜;136-138

57

逆向工程實體模型重建技術研究慈瑞梅;139-141

58

乾式串聯鐵心電抗器振動雜訊控制研究劉旺玉;李靜;張勇;朱江;141-143

59

多功能制孔執行器的研製羅和平;劉春時;李焱;林劍鋒;閆海;張傳思;144-146

60

基於電磁力反饋的浮力測量系統研製任豐蘭;邵家雲;146-147

61

汽輪機低壓缸漏汽的原因分析與研究肖增弘;孟召君;王雷;王中利;148-150

62

風場風速特性的研究張舜德;高文元;王現青;褚金;150-151

63

基於MRDS的工業機器人模擬研究王宏;張東來;李兵;152-154

64

基於OpenGL的噴塗機器人噴槍軌跡優化模擬胡裕淵;趙德安;姬偉;李發忠;155-156

65

XK714G數控銑床經濟切削狀態下零件尺寸精度試驗研究姜志宏;張曉莉;157-158

66

雙足移動型爬壁機器人吸盤力學性能研究毛志偉;楊志斌;周少玲;張華;鄭國雲;159-161

67

移動焊接機器人滑模控制研究王武;趙正印;葛瑜;162-163

68

基於蟻群演算法路徑規劃的收斂性分析劉軍;劉廣瑞;164-165

69

基於冷鐓機理的綠色切削技術的研究朱紅萍;李莉敏;陳沈融;阮和根;166-167

70

開放式機器人解釋器的研究王浩;謝存禧;167-168

71

基於反演的機器人滑模變結構控制研究薛小峰;高陽;田志祥;169-170

72

基於EMC2的並聯運動機床的控制系統設計與模擬李濱城;楊丹;顧金鳳;171-172

73

移動機器人的准滑模控制研究高陽;薛小峰;田志祥;173-175

74

基於單因素實驗的鈦合金砂帶磨削砂帶壽命研究及分析肖貴堅;黃雲;黃智;劉瑞傑;175-177

75

一類新型全解耦三平移並聯機器人機構的構型設計石志新;葉梅燕;178-180

76

基於SolidWorks的巡線機器人機械本體設計及越障運動模擬余曉鑫;田聯房;王孝洪;毛宗源;賈宇輝;180-182

77

基於單片機控制小型開放式數控平台設計葉健敏;高志;胡秀亮;王濤;183-184

78

慢走絲電火花線切割加工精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馮巧波;周佳駿;185-186

79

超聲內圓磨削系統新型振子的模擬和實驗研究殷振;李華;李艷;謝鷗;187-189

80

面向SolidEdge的參數化標准件圖庫開發方法王小虎;殷國富;徐雷;190-192

81

PEMFC系統數據採集性能研究李宗濤;劉小康;袁偉;潘敏強;193-195

82

高速列車輪軸過盈配合性能分析盧萍;崔大賓;王寧;196-198

83

鋁型材擠壓成形過程金屬流動狀態的數值模擬王堯;周照耀;潘健怡;劉亮;吳苑標;198-200

84

立式加工中心立柱結構動態分析與優選劉江;唐傳軍;張旦旦;201-202

85

貨車保險杠低速碰撞性能模擬張立;錢立軍;吳陽年;203-204

86

基於ANSYS滾動直線導軌副鋼球製造誤差的研究孫俊蘭;姜大志;205-206

87

基於模糊控制的風力發電機組低風速時最大風能追蹤控制模擬研究楊曉紅;葛海濤;207-209

88

U型立體倉庫系統的排隊論模型建立及系統作業參數分析董皓;康會峰;趙春艷;杜亞江;蔣兆遠;210-212

89

伺服曲柄壓力機的剛性連接分析趙婷婷;賈明全;212-213

90

汽車前懸架總成的耐久性模擬研究王成龍;周震華;214-216

91

基於整體應力分析的定模板疲勞強度校核周雄新;歐笛聲;216-217

92

用接觸法模擬盲孔螺栓的聯接作用夏衛明;嵇寬斌;218-220

93

大展弦比機翼結構拓撲優化研究劉洋;王富生;岳珠峰;220-222

94

基於FEM的超聲電機設計研究陳興洲;223-225

95

5BF-3型水果分級機動力學分析周曉蓉;黎培輝;楊堅;225-226

96

飛機柔性夾具的應用與研究吳燦雲;王新鄉;胡國清;唐實;范柄林;萬世明;孫根娣;崔雅文;燕繼明;劉明華;227-229

97

連接板多工位級進模設計賀平;陶麗君;劉占軍;王哲峰;230-231

98

可重構多功能沖壓模具虛擬裝配及工作過程模擬郭玉琴;辛賀義;231-233

99

沖壓模架參數化系統的設計研究辛舟;曹蘭蘭;234-235

100

短間距正反拉伸工藝及模具改進王立志;趙宇;羅錫;邢記星;236-237

101

基於3DSMAX和VIRTOOLS技術的夾具虛擬裝配系統研究范孝良;李玉珍;茅興飛;237-239

102

特殊形狀沖壓連接的模具設計王江濤;申明倩;240-242

103

模具數控加工切削參數優化方案模糊綜合評價龔肖新;芮延年;242-244

104

基於Pro/E的工業用低速齒輪三維模具設計董渠;王傳洋;245-246

105

基於PLM的部隊車輛管理信息系統研發李英林;汪永超;劉勇;余顯芳;金軒;247-249

106

面向協同設計的產品信息模型研究許琦;250-251

107

混流生產車間布局研究王進;樊樹海;252-253

108

基於Solidworks轎車門窗升降機鉚壓平台設計陳華;254-255

109

基於零件族的定製產品自動裝配技術研究史俊友;付玲;孫一鑌;劉軍科;256-258

110

基於AutoMod模擬平台的有色金屬立體倉儲存放系統模擬分析蔣兆遠;康會峰;黃新春;258-260

111

基於影像測量技術的工件主動尋位問題研究王慶霞;李蓓智;261-263

112

太陽能光伏發電二軸跟蹤機構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陳建彬;沈惠平;丁磊;危鳳江;264-266

113

復雜網路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分析諶炎輝;趙輝煌;陳岳坪;胡義華;267-268

114

北京祥升行:光碟印刷刻錄機使增值服務變盈利項目269

I. 袁志勇的期刊論文

[1] 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Qi Zheng, Qian Yin, Dong Zhang, Jianhui Zhao. Multi-Scale and Shape Constrained Localized Region-Based Active Contour Segmentation of Uterine Fibroid Ultrasound Images in HIFU Therapy, PLoS One, Vol. 9, No. 7, e103334, 2014.(SCI收錄)
[2] 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Pengfei Hu and Qianfeng Lai. GPU-assisted energy asynchronous diffusion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for soft tissu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Vol. 90, No.11, 1199-1208, 2014. (SCI收錄)
[3] Weixin Si,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Jianhui Zhao. An Energy Based Free Boundary Asynchronous Diffusion Model for 3D Warping of Tissue Dynamic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Vol. 84, No. 6, Pages: 1280-1296, 2014. (SCI收錄)
[4]袁志勇,童倩倩,喻思嬌, 廖祥雲. 基於壓縮感知與LS_SVM的三維組織表面重建.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42卷, 第8期, Pages: 7-11, 2014. (EI收錄)
[5]Zhiyong Yuan, Weixin Si,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Yihua Ding, Jianhui Zhao. Parallel computing of 3D smo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OpenCL heterogeneous platform.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2012, Volume 61, Number 1, Pages: 84-102. (SCI&EI收錄)
[6]Jianhui Zhao, Yihua Ding, Ravindra S. Goonetilleke, Shuping Xiong, Yuanyuan Zhang, Chengjiang Long, Zhiyong Yuan. Interactiv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of Manual Girth Measurement for Limbs, 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12, Vol.15, No.1, Pages: 339-346. (SCI收錄
[7]Weixin Si,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Yihua Ding and Jianhui Zhao. 3D Soft Tissue Warping Dynamics Simulation Based on Force Asynchronous Diffusion Model. CASA2011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 2011, Volume 22, Issue 2-3: 251-259. (SCI收錄)
[8]Jianhui Zhao, Zhong Zhang, Shizhong Han, Chengzhang Qu, Zhiyong Yuan, Dengyi Zhang. SVM Based Forest Fire Detection Using Static and Dynamic Features.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8, No. 3, 2011, Pages: 821-841. (SCI收錄)
[9]Zhiyong Yuan, Shikun Feng, Qian Yin, Xiali Wang, Dengyi Zhang, Jianhui Zhao, Mianyun Chen. Endoscopic Image Cutting Simulation Based on Mass-Spring Model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Vol.18,No.18(2009), Pages: 1453-1465. (SCI收錄)
[10]Qian Yin, Zhi-Yong Yuan, Ping Guo.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hortest linear recurring sequences.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9, Vol.179, Pages: 2379-2389. (SCI收錄)
[11]Mengyi Liu, Zhiyong Yuan*, Yufeng Ma, Xingwei Chen, Qian Yin. Heterogeneous Face Recognition and Synthesis Using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Vol.7, No.8, Pages: 398-407. (EI)
[12]Zhaoliang Duan,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Weixin Si, Jianhui Zhao. 3D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Virtual Surgery Simulation.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1, Volume 6, Number 6, Pages: 502-509.(EI收錄)
[13]袁志勇, 司偉鑫, 廖祥雲, 段昭亮, 趙儉輝. 虛擬針灸視覺建模與模擬方法研究. 系統模擬學報, 2011年第23卷第8期, Pages: 1708-1713.
[14]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Yihua Ding, Chengjiang Long,Lu Xiong, Dengyi Zhang, Guozhong Liang.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3D Tissue Deformation with CUDA Based GPU Computing.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5, Number 4, June 2010, Pages:109-119. (EI收錄)
[15]Zhiyong Yuan, Zhaoliang Duan, Weixin Si, Xiangyun Liao,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Real-time smo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OpenCL and GPU acceleration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Vol.7, No.12, Pages: 2503-2512, December, 2010. (EI收錄)
[16]Yihua Ding, Jianhui Zhao, 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Chengjiang Long, Lu Xiong. Constrained Surface Recovery Using RBF and Its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0, Vol. 5, No.1, Page(s): 55-62. (EI收錄)
[17]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Yihua Ding, Chengjiang Long,Lu Xiong, Dengyi Zhang, Guozhong Liang.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3D Tissue Deformation with CUDA Based GPU Computing.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5, Number 4, June 2010, Pages:109-119. (EI收錄)
[18]Weixin Si, Zhiyong Yuan*,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Modeling and Realization of Virtual Acupuncture Training Simulation System.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4, No.8, November 2010, Pages: 126-136. (EI收錄)
[19]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Weixin Si, Zhaoliang Duan,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CUDA and OpenCL.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6, Number 6, June 2011, Pages: 25-37.(EI收錄)
[20]Yuanyuan Zhang, Zhiyong Yuan*, Yihua Ding, Jianhui Zhao. Real-time Simulation of Smoking Based on GPU Computing for Surgical Simulat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6, Number 13, December 2010, Pages: 4263-4273. (EI收錄)
[21]Zhiyong Yuan, Yihua Ding,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Real-time Simulation of Tissue Cutting with CUDA Based on GPGPU.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121-122(2010), Pages: 154-161. (EI收錄)
[22]陳二虎, 袁志勇*, 余澤江, 廖祥雲, 朱煒煦. 虛擬手術系統中電磁力反饋建模模擬與實現. 系統模擬學報, 第26卷, 第9期, Pages: 2003-2008, 2014
.[23]賴虔葑, 袁志勇*, 郭甲翔, 廖祥雲, 鄭綿侖. 基於三維均值坐標和GPU加速的彈性體形變模擬. 系統模擬學報, 第26卷, 第9期, Pages: 1907-1926, 2014.
[24]胡鵬飛, 袁志勇*, 廖祥雲, 鄭奇, 陳二虎. 基於CPU-GPU混合加速的SPH流體模擬方法.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第36卷, 第7期, Pages: 1231-1237, 2014.
[25]鄭奇, 袁志勇*, 肖玲, 王慧玲, 王高華. 基於Cortex-M3的高速安全U盤設計.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第35卷, 第4期, Pages: 1214-1220, 2014
.[26]袁志勇*, 郭甲翔, 楊成, 韓婕, 廖祥雲. 基於粒子的流體和可形變固體雙向耦合. 系統模擬學報, 第25卷,第10期, Pages: 2327-2331, 2013.
[27]袁志勇, 尹乾, 胡君, 馮仕坤. 基於改進質點-彈簧模型的圖像變形模擬方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年第37卷, 第1期, Pages: 35-37. (EI收錄)
[28]袁志勇, 尹乾, 馮仕坤, 胡君. 內窺鏡圖像實時動態流血合成與模擬.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9年第34卷, 第3期, Pages: 317-320. (EI收錄)
[29]袁志勇, 丁乙華, 張圓圓, 趙儉輝. 基於GPU加速的虛擬內窺鏡手術實時冒煙模擬.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9年第31卷第18期, Pages: 55-58
.[30]趙儉輝, 龍成江, 丁乙華, 袁志勇. 一種基於立方體小柵格的K鄰域快速搜索新演算法.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9年第34卷,第5期, pages: 615-618.(EI收錄)
[31]袁志勇, 熊惠林, 陳綿雲. IKE協議的研究與改進. 計算機工程, 2007年第9期
.[32]袁志勇, 查桂峰, 陳綿雲. 基於反對稱小波的車型識別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5年第30卷, 第6期, pages: 560-563. (EI收錄)
[33]袁志勇, 查桂峰, 陳綿雲. 基於聚類的二級模糊綜合評判的車型識別研究.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5年第12期, Pages: 202-205.
[34]袁志勇, 肖暢, 陳綿雲. 一種NVF量化的小波域圖像水印演算法及實現.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2005年第8期, Pages: 44-46.
[35]袁志勇, 楊土安, 夏維, 陳綿雲. 一種自適應目標DCT的數字水印演算法.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2005年第10期, Pages: 40-43.
[36]袁志勇, 李敏, 陳綿雲. 基於整型小波變換和嵌入式零樹編碼的醫學圖像壓縮. 計算機應用研究, 2004年第6期, Pages: 110-113
.[37]譚曉華, 袁志勇. XML數據存儲模型及優化的研究. 微型機與應用, 2004年第1期
[38]Zhiyong Yuan, Chang Xiao, Mianyun Chen. Image Watermarking Based on Wavelet Quantization. Journal of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Pennsylvania, USA, Dec. 2003, Vol. 3, No.4, Pages: 641-644
.[39]李敏, 蘇光奎, 袁志勇. 生物組織脫水機智能系統設計與實現. 微型機與應用, 2003年第12期.
[40]蘇光奎, 袁志勇, 楊維均. 遠程智能數據採集與處理系統設計.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2年第2期
.[41]袁志勇, 蘇光奎, 楊維均. 利用Win32 API通信函數設計串列通信程序. 測繪信息工程, 2000年第4期.
[42]袁志勇. 實用微機紅外通訊技術, 實用無線電, 1998年第5期.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