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雜志
① 有老子易經專門研究機構嗎
沒有你這種說法。
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不是易經的作者。
易經研究機構,山東大學有易學研究中心。出版雜志周易。
還有一些民辦的機構。
② 知乎生活周刊 · 中國原來是這么回事萬經之王《道德經》講了什麼
這本書沒有任何理論,又何談講了什麼?說有以講為目的的專家叫獸都可以蹲牆角唱東方紅了😁。開個玩笑。
道德經主體不是講什麼道理。而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
表面上那些角度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一旦三法合一各復其根。你的世界觀就會有一次超級升華。
升華到什麼程度?
可以用過任何人的言行反觀這個人經歷牛不牛?
可以通過任何人與人的交流反觀社會整體運行情況牛不牛?
可以將表面上相互矛盾的事物事態聯系倩雲起來看到大象無形背後的真實情況牛不牛?
吹了這么多,其本質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做到這些的人必須完成「自我」的升華。而這就需要從這個人學會自己去思考開始。
所以一切外來的道理不會對這個人有任何幫助反而會限制這個人的思想,陷入自障。
這就是道德經所講的。(不講為講)
③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何解
原文為:「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六章。
釋義: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陰。玄妙陰陽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3)道德經雜志擴展閱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某種意義上,老子是提倡陰柔為主導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 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
④ 《老子》在先秦散文中以富於哲理性與思辨性著稱,請你結合本篇對此略作論析。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4)道德經雜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⑤ 關於《老子》的版本
道德經版本問題可以說是道德經獨有的現象,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市面上銷售的書籍,版本之間差別很大;甚至章節順序也不一樣。其中,台灣陳鼓應教授《老子今注今譯》選用的校訂版本還是相當客觀的,參考了歷代版本和注家,偏重於哲學研究;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擺脫了歷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學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讀。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⑥ 《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怎樣一本刊物
中文名《全球概覽》,是對美國反主流文化影響最深的期刊。裡麵包含各種各樣的書籍、機械裝置和戶外休閑用具,他給讀者提供的是產品、意見和視覺設計的混搭組合,家用的紡織套件、陶匠用的旋輪與關於塑料的科學報道撞在一起,竹笛和介紹電子合成的音樂的書被放在一塊。
最初《全球概覽》的規模相當小。在第一次拜訪那些公社之後,斯圖爾特和妻子印製了1000份第一期《全球概覽》。這一期的封面圖片是1967年美國宇航局探險隊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的照片。除了書名,封面上方還寫著《全球概覽》的口號——「獲取工具的途徑」(access
to tools)。
隨著《全球概覽》的發展,內容編排所依據的分類,以及這些分類所遵循的構建原則、編輯操作還始終如一。而《全球概覽》中的產品也不曾改變。《全球概覽》中的產品隨著時間越積越多,不會替換。1968年版《全球概覽》中的所有物品幾乎都能在三年後的最後一期中找到。
(6)道德經雜志擴展閱讀:
《全球概覽》啟發了讀者對工具的理解,不僅僅是完成一項工作,更是進入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既可以完成任務,更可以把個體變成一個有能力、有創造力的人。在這個過程中,計算機和書籍等產品明顯就可以給他們提供幫助。
除了提供有關如何訂購物質商品的信息,《全球概覽》和《增刊》都告訴讀者如何與彼此溝通。對布蘭德來說,《全球概覽》既是一個「全球系統」,又是一個給讀者的「工具」,對讀者來說也一樣。
他們可以寫信,通過《全球概覽》去告訴彼此使用某種產品的體驗。通過《增刊》,他們能獲知正在進行的反主流文化項目,並相互聯系去參加。《全球概覽》和《增刊》變成了一面面鏡子,讓他們窺視並看到一個新興世界的影像,同時又變成了一扇扇能通往那個世界的門。
1974年最後一期的《全球概覽》封底的一行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被史蒂芬·喬布斯引為格言。
⑦ 大家推薦基本能教會人為人處事的書嗎
在我剛買了《道德經淺釋》這本書時,我首先就注意到書封面的背面講到「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書?」其中就有一句「《道德經》首先是一本教人如何為人處事的書。」當時還不甚理解,頗不以為然,但學完了《道德經》之後,我卻對這一點有了很深的體會。
一、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正所謂「柔能克剛」。柔,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忍、冷靜,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磨擦、沖突,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所採取的策略就會直接影響甚至改變事情的結果。若雙方都堅持立場,固執己見,就必然導致爭吵或惡性發展到打架,以暴力來解決爭端,這樣的結局我想決不是大家所樂見的。當對方是強硬態度時,為何不以柔化解呢?不跟對方再正面沖突,而是讓雙方都冷靜下來,不讓爭吵升級。我大一的時候,寢室里的6個人個性都很強,每個人都很固執,遇到小磨擦時,誰都不肯讓一步,通常都是以爭吵來解決,寢室里的氣氛很不好,大家都不願呆在宿舍,這怎麼行呢?寢室可就相當於我們在大學里的第二個家呀,我們怎麼能把它弄成這樣呢?於是在寒假過後,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採用弱勢,有沖突時,總是互相道歉,說自己的不是,經過這樣,大家都能冷靜下來,分析自己的不足與缺點,不斷改進與提高自己,寢室成員相處融洽,其樂融融,寢室成了我們最不願離開的地方,是我們真正的家。
二、柔
同是一個柔字,但含義卻不大相同,這里的柔取自「柔弱」柔。「柔弱者生之徒」,「柔弱者」是新事物,新事物正處於生命的上升階段,生命力旺盛,所以必定會走向勝利,走向生命的輝煌,正所謂「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一點我就有很深的體會,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我的學習成績都是班裡數一數二的,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學習上很少幫助其他同學,別人問我題目,想要跟我討論,我也覺得不屑一顧。這樣一來,跟周圍同學的關系也不是很好,但我當時都並不在意這些,直到進了大學,大學里剛來的同學每個人在以前的高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一開始的競爭壓力很大,精神很壓抑,以前都認為自己很強,結果到了這里一比,自己的強項似乎也不值一提。我當時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一個小挫折就能讓我郁悶很長一段時間。後來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在調整心態,適應得很好,我也學著這樣做,把自己放在不如別人的「弱者」地位,把「強者」當作目標,不斷奮斗,取得進步。這樣的心態也幫我改善了人際關系,使我與同學相處得更加融洽。學習了《道德經》,我覺得這正符合「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道理,柔弱的知道自己很弱,發奮圖強,不斷進取,當然走上坡路。因此,我們應該善於把自己放在一個「柔弱」的位置,以「柔弱」者的心態看待生活,處理問題。
以上的只是我作為一個初學者對《道德經》為人處事方面知識的一點淺薄的認識,雖然我自己對《道德經》仍處於學習探索階段,但我認為:《道德經》確實是一本教人如何為人處事的好書,希望有更多的同學都來學習探討《道德經》中的道理,以取得人生的成功
⑧ 市面上有幾種版本原文王弼老子注
雖然《老子》有多個版本,但王弼《老子注》就一個版本,似乎沒有版本之異。朋友看的難道是盜版的?
下面是我的另一段關於<老子>版本的簡介,供朋友參考.
--------------------------------------
《道德經》又名《老子》,我國春秋時期偉大思想家老子所著,全文共5000餘字,代表了中國古代最高的哲學思想。《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版本,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是漢代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的《老子注》;在初唐至五代時期,有付奕《道德經古本篇》;在兩宋至元代時期,有王安石《老子注》、蘇轍《老子解》、范慶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和吳澄《道德真經注》;明代有薛蕙《老子集解》、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沈一貫《老子通》、焦竑《老子翼》;清代有王念孫《老子雜志》、俞樾《老子評議》、高延弟《老子證義》、劉師培《老子補》等;民國時期有馬敘倫《老子校詁》、勞健《老子古本考》和嚴靈峰《老子章名新編》;建國後有朱謙之《老子校譯》、車戴《論老子》、張松如《老子校讀》、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任繼愈《老子今譯》、蘭喜並《老子解讀》、饒尚寬《老子譯注》、劉笑敢《老子古今》等。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的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古代《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另據近年專門舉辦的《道德經》展覽會統計,各種關於《道德經》的現代出版物大約有4000種之多。
《道德經》在西方的第一個譯本,是1842年巴黎出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理安翻譯的《老子道德經》法文本;1870年萊比錫出版了維克多施特勞斯的《老子道德經》德文譯本;1884年倫敦出版了鮑爾費的英文譯本《道書》;1891年理雅各的《道書》譯本在牛津出版;1898年美國芝加哥出版了保羅·卡魯斯的《老子道德經》譯本; 1904年沃爾特·高爾恩《老子譯本》出版並多次重印;1921年出版了衛禮賢《老子道德經》;1934年倫敦出版了亞琴·章利英譯本《道和德〈道德經〉及其在中國思想中的地位研究》,對《道德經》在西方的傳播有較大影響,並被多次重印;由中國人自己翻譯的英文《道德經》,在西方有一定影響的主要是胡澤齡的譯本,1936年在成都出版;1948年林語堂在紐約出版了《老子智慧》;1959年初大告在倫敦出版了《道德經》;學者認為譯文質量較好,有重大影響的譯本是詹文錫1963年在紐約出版的《老子之道》和1977年美國密執安大學出版的林保羅的《老子道德經及王弼著英譯》;1973年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出版以後,在海外又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熱潮,研究老子其人其書的各種注本及英文譯本被大量出版,不可勝數。
⑨ 請對對:水生於自然,順其於自然,潤自然間萬物。讀老子在《道德經》有感
偶然在一本雜志上看見了這樣一句話「攬一輪明月入懷」,不覺心中一動,好清雅的句子。這應是怎樣的心境呢?明凈,空靈,身處塵世而別具禪心。
是啊,身處在這樣一個繁雜浮躁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會一臉塵埃滿身疲憊。什麼時候能夠停息下來,尋找一處寧靜的港灣,洗去滿身的疲憊呢?
月亮追趕著太陽的腳步,太陽又扯著月亮的衣襟,誰都無法停下匆匆的腳伐,誰也不肯停息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現代社會的一個輪子,列車在高速運轉,我們又如何能夠停下腳步呢?每個人都身不由己。沒有時間看一看身邊燦爛的陽光,抬頭望一望空中那一輪如玉的月亮,也無暇彈去身上的塵土,擦洗心靈上斑斑銹跡。在不停的追尋中,歲月就這樣匆匆地去了,青春年華蒼老成殘花敗柳。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我們缺少古人那種悠然恬靜的心境。雖然時代不同,人的心境也有所不同,但人性中所固有的東西應是一脈相承的。如對於美的追求,人格的自我升華,心靈的自我凈化等。古之聖賢並非不貪戀紅塵,但他們更看重人生的目標,人性的純度,心靈的寧靜。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化動為靜,坐看雲生濤滅,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滾滾紅塵處修身養性。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用自然的清新來凈化被官場污染的心靈;劉禹錫身居陋室而坦然自樂,就是用物質的清貧來鍛造精神的高雅;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用物我兩忘的境界來達到心靈的凈化,提升人性的純度。
儒家學說中的「中庸之道」,其核心就是人性的自我修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孔子看來,人性中很多的東西是先天固有的,有的則是通過學習,教育得以提升的,但自我修養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他很多言論中特別強調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我們之所以說「攬一輪明月入懷」具禪心,因為自我凈化心靈,是佛家最為推崇的做法。佛家人認為:「凈化自己,完全在於自己,別人無法代替」。並說「只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在佛家看來,人性純度的提升,心靈的凈化,一是「心靜」,二是「要依靠自己」。只有心靜才能開啟人類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夠自我修養,其意義不僅僅是純凈人性,剔除人性中的雜質,對人類智慧的開發也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會常常看到高僧「坐禪」,面山而「悟」。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與「中庸之道」不謀而合,實在是人類的精華之所在。
盈兩袖清風拂塵,攬一輪明月入懷。這當然不是輕易就可以做到的。然而,適當放慢腳步,清除心靈的蒙塵,讓我們心靈更加清澈空靈,讓我們生活變得輕松愜意一些,總是可以做到的。古人尚且可以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我們總是瘋狂地追尋前頭的目標,而沿途的風光卻被我們忽略了,這豈不可惜?人生一條路,從起點到終點。如果我們無法享受這一過程,人生就會失去很多樂趣。當我們到達人生的終點的時候,我們是否會想起回頭?可是又怎樣回頭?所以,停下腳步,在風光最優美的地方,在一個風輕雲淡月色皎潔的夜晚,攬一輪明月入懷,洗去心靈的塵埃。豈不是人生最為美好的境界?
攬一輪明月入懷,就是想做一個純凈的人,高尚的人,想我們的人生不必過於匆忙和疲憊。這並非如佛家禪語那般高深和神聖。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當我們累了,痛了,哭了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將船舶靠岸,讓我們的心靈得以適時休憩。用來自大陸溫暖的陽光溫暖被海風吹透了的身心,用清澈的泉水洗去征塵,用那束明媚的眸光撫平難言的哀傷?洗滌心靈,用陽光,用山泉,也可以用心靈。
攬一輪明月入懷,洗去一切塵埃,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